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4-03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到生活中去——在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到生活中去
——在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瑛
我想讲的都是老话。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作家们尽人皆知的文学ABC,既然如此,作家要进行创作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这个时代、认识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现实是文学再现的基础,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文学来源于生活对我们作家来说,本来都会承认的,是不该存在什么问题的;但是,近些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竟使这样的问题在某些同志间也混乱起来,对深入生活先是很少提,以后是不提,继而则是反对,主张淡化,主张背离生活只去表现自我就够了;连有的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同志也不例外,甚至这样的作家还会受到一些评论家的吹捧和赞扬,并为之制造种种理论根据。不用说,这是十分荒谬的。因此,要回答作家该如何正确地认识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便要从这样的根本性的问题谈起。我的回答是:作家应该到生活中去,同时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随着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变革,必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又会推动生活的发展。对如此迅猛发展的生动活泼的现实以及在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的新人和新事物,作家如果不去深入地观察、了解、体验和感受,怎能认识和理解这个时代的生活,更不用说深刻地表现生活了。
当然,对于“深入生活”这个口号,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实践,对此,我们过去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是该记取的。
今天,随着人民觉悟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作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读者是文学的“消费者”,他们不满甚至拒绝各种伪劣产品、代用品或仿制品,是十分自然的。这也是一件好事。他们完全有权利向作家提出要求和批评。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首先是认识同时代的人和他们所创造的英雄业绩,给人们以教育、鼓舞和力量。这就要求作家须有崇高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和饱满的激情,站在时代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去观察和研究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和复杂过程,看生活中什么东西互相联系着,过去的经验是怎样的,今天的现实和将来又是怎样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就能使我们具有深刻的思想、革命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就能使我们正确理解新的社会关系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新的与旧的、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保守的等等,在深入研究其全部关系和全部事实后找出新的概括形式,在时代的运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丰富内心世界、能够概括和反映时代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具有高度觉悟和崇高精神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作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主观世界。面对这样伟大的时代和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此艰巨的任务,不熟悉、不了解生活,显然是不行的;闭门造车,面壁虚构,恐怕只能产生赝品、次品或废品,这已为不少人的创作实践所证明。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有些作家思想上感情上对时代热切地呼唤表现冷淡,他们漠视生活,轻视群众,就像有的同志曾经指出的表现出一种贵族倾向,缺乏作为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建设新世界的热情。这种现象,在我比较熟悉的诗歌领域可能更为严重。有的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就公开主张写诗不同于写小说,更不同于写报告文学,写诗勿需再去生活,只要能表现自己内心的隐秘就足够了。他们只热衷于宣泄没有任何意义的个人狭小的感情、甚至是一些颓废的没落的情绪,或是一味表现自己个人观念中的令人难解的“哲理”、“意念”、乃至“幻觉”、“生命的瞬间冲动”等等,对于面前亿万人民豪情满怀地建设新世界的轰轰烈烈的伟业,似乎全然不屑一顾,他们所写出的那些缺乏时代精神、生活气息和真挚激情的苍白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思想价值、感情力量和审美作用呢,又怎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呢!当然,文学领域不同形式的文学,从观察生活到表现生活,其创作规律不尽相同,但在必须深入生活这一根本点上,却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决定意义。作为反映时代脉搏最敏感的诗歌,或许更需要有生活的激发、现实的感染和似火的激情。这种排斥深入生活的错误观点和主张,对一些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都还很浅的青年作家的成长,尤为有害。即使年龄较长,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丰富的同志,也不能满足于自己过去已有的生活积累,那是十分不够的,必须不断扩大、补充和丰富自己新的生活库存,因为人类社会生活不是静止的和凝固的,而是像江河一样永远不息地奔腾向前,特别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及时从时代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熟悉和把握前进中的生活,便无法和人民一同前进,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和群众。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几点意见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几点意见
叶朗
关于文艺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问题,我想谈三点意见:
第一,要重视理论。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曾指出:“现在,有些人发议论,往往只看现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根底。只有打下根底,才能真正纠正错误,包括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关于反对错误倾向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要打下根底,这是非常深刻的。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是从纠正错误倾向的角度谈的。我想这话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也是完全适用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也需要文艺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打下根底。为什么搞文艺的人也要在理论上打下根底?我想至少有两条理由。第一条理由,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是不可能从旧的文化中自发地生长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审美文化需要有一种自觉性。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给予文艺工作者以建设社会主义审美文化的自觉性。第二条理由,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低谷和危机,甚至会走向衰落。这就需要变革,要寻求突破。而为了实现变革、突破和飞跃,靠热情、靠经验、靠感觉都是不够的,要靠理论。所以搞文艺的人不能轻视理论。为了在理论上打下根底,当然就要读书,要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文艺的论著。除了这些之外,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读《资本论》的重要性。列宁说过,《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逻辑学。因此不研读《资本论》,很难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搞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人来说,读《资本论》更加必要。因为搞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研读《资本论》对于培养训练一个人的理论思维是极其有益的。我记得过去曾读过日本已故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宫本百合子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谈自己读《资本论》的感受。她说,读了《资本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的著作,也才知道自己过去写的那些文艺评论文章距离真正科学意义的著作有多么远。宫本百合子的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第二,要重视调查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联系当代审美文化的实际。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整顿党的作风》)这就是“有的放矢”的学风。十年来,我国审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和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通俗艺术的问题,性文化的问题,文艺的本体问题,文艺的主体性问题,现代意识问题,民族精神问题,文艺中的现代主义问题,文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中的反理性主义问题,文艺中的宗教意识问题,文艺的格调、趣味和审美理想问题,文艺中的崇高、荒诞和悲剧问题,文艺中的反传统问题,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绘画等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艺术市场和艺术的商品化问题,文艺的社会调节问题,中国当代文艺“走向世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有的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涉及审美文化的生产(创作)、调节(传播)和消费(接受)的实际问题。如果属于理论问题,那么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果属于实际问题,那么实际生活中影响和制约这些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近几年文艺界、学术界提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要搞清楚所有这些问题,就必须花气力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的思考,才能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样,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而不是教条式的。
第三,要重视研究民族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除了要和研究当前审美文化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还要和研究民族的传统艺术、传统美学相结合。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无所谓民族特色,而文学艺术却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在30多年前有透彻的论述。他指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又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所以他强调中国的艺术要“独树一帜”。我想,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现、整理、研究、总结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长期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是很薄弱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讲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拿绘画来说,清末以来出了很多大画家,但理论上一直很薄弱,一说起来不外乎重复前人说过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等几句老话,没有新意,没有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戏曲、音乐等方面的情况也是这样。这种理论研究的薄弱的状况,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推进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传统美学的研究。这里也有一个“面向世界”的问题。面向世界,不仅是说要学习、研究、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优秀的东西,而且也是说要把我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传播到世界上去。世界各国的广大群众对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实在知道得太少了。这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一大损失。我们要下大力量系统地研究、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推陈出新,并且努力把它们推向全世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类的一个应有的贡献。

认真分析评估“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认真分析评估“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涂途
近几年来,在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著作,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评论文章更是俯拾即是。至今,在书店中还在销售这类著作,有的出版单位继续还在印行这方面的书刊。“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含混的、复杂的概念,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基础和诱因。以美学和文艺理论来说,一方面确实要看到在这个圈子里有些人的态度还是严肃认真的,他们至少在主观愿望上是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进行某些学术探讨和研究,而且确实作了不少比较扎实的工作。可是,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从一开始就是用怀疑和偏见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的学说;更有一些人是露骨地、公开地打着“补充”、“修正”、“改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放肆地攻击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理应名副其实地被称为“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样纷纭繁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认真的分析批判的态度。
可是,前一阶段在我们的学术界、美学界、文艺界,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着不加分析、不加批判的盲目“引进”的倾向。有人公开提出了一个什么“有胜于无”的“放手”方针,提出“只要是有学术参考价值的,便都拿来,尽量翻译”,而“消化和批判主要仍交给读者们自己去作。”这里看似是以“学术参考价值”为前提,其实这不过只是一个幌子,只要翻阅一下已经大量出版的这些著作,就能发现其中真正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只是微乎其微,大量的是滥竽充数。更不用提译文的错误百出、随意改删了。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的内容,许多都是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编译者们提出“消化和批判主要仍交给读者们自己去作”,实际上是将这些有害或有毒的东西大量向读者推荐、传播、灌输,而自己概不负责。近年来许多理论是非被颠倒、人们的思想被搞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大量地散播和无批判地吸收包括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不能不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在青年学生和知识界的恶劣影响,尤其不能低估。
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和左翼的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为例,他曾被奉为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有人甚至将他与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而称为“三M”,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绝不是像我们这里有些人说的是“想循着马克思的思路”去“思索”,而是从一开始就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初看起来,马尔库塞的确是个“激进的革命者”,因为在他的言论和著作中,往往有大量的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他所说的“富裕社会”或“当代工业社会”的猛烈抨击和大胆揭露,这与那些闭眼不顾事实、一味为资本主义高唱赞歌的文化掮客当然有明显的区别。然而,马尔库塞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完全是以“证实”马克思主义“过时”、“陈旧”作为前提,并且要用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去重新发现“真正的马克思”和“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作最终目的。所以他公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而不是从乌托邦到科学”。而且,在马尔库塞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一样,都是一种“不自由的社会”,艺术在这里都没有“自主性”。他诬蔑从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一直到“中国革命和古巴革命”都把艺术和艺术家“赶到街头”,而只有“非写实派的、抽象的绘画和雕刻,意识流和形式主义文学”以及先锋派、超现实主义艺术等等,才是符合他的所谓“新感性”或“新的感受力”的具有“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的审美事物。马尔库塞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自然不限于这里所举的若干论点,但由此足以看出这些观点的整体性的根本错误。
奇怪的是,在我们的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前一阶段居然有人把如同马尔库塞这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有的还直接间接地将这些货色照搬照抄过来兜售。例如,有一本名为《美学四讲》的小册子,就鹦鹉学舌式地声称,“阶级、阶级斗争、革命都只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本人和他的追随者继承者如恩格斯、李卜克内西、梅林以及普列汉诺夫、列宁、卢森堡等等,都只是“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批判的理论”,而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便是作者称呼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我们所习惯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照这位美学家的意见,只有将像马尔库塞提出的那种“新感性”的理论搬运过来,才是“今日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其任务便是“某种新感性的建立”。如此“今日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们这里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批驳,反而被视为某些人的美学“思想纲领”。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咄咄怪事。因此,在当前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过程中,我希望也能同时充分重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分析、评估工作,真正能够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吸取其中合理的、有益的部分,消除它们的有害影响。

沈阳话剧团学术研讨会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沈阳话剧团学术研讨会
首都和辽宁省戏剧理论工作者60余人最近在北京聚会,研讨沈阳话剧团艺术实践的经验和意义。
近年来,沈阳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漩涡中的大潮》、《走出死谷》等戏演出已逾300场,《搭错车》在体育馆演出,场次高达1460场,最近推出的《喧闹的夏天》也受到观众欢迎。在全国戏剧演出十分困难的局面中,沈阳话剧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专家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文艺研究》编辑部、《文艺报》社和沈阳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这次学术会议。会议就戏剧如何为群众服务、如何反映时代及沈阳话剧团在艺术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戏剧观念、戏剧形态、创作方法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沈阳话剧坚持面向群众,奋发进取,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得到人民的承认。专家们对他们的开拓精神予以高度评价。有专家指出,戏剧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然体现在强烈的观众意识上。沈阳话剧团正是这样注意研究观众、适应观众,同时又有效地引导了观众。在改革大潮中,沈阳话剧团激流勇进,树立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在戏剧困难之时,他们以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投身到文艺阵地中去搏击。这种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高鉴)

读《文学横向发展论》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读《文学横向发展论》
韩照华
长期以来,我们谈文学的发展,多半以为它只是个从古到今的纵向延伸过程。其实,它在这一纵向延伸的同时,还有个各民族文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隔绝走向汇通的横向演进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进程。然而以往的文学研究,往往把研究视野多集中在历代文学如何沿革的纵向发展上,对于文学的横向发展一般都关注不够,对它进行系统探讨的更是欠缺。钱念孙著的《文学横向发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捕捉这一学术“空档”,提出了“文学横向发展”这一新命题。论者分析表明:人类各民族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有机整体,各民族文学是由孤立分散的单元逐步趋向普遍联系的系统整体。基于这种思考,作者从人类文学横向交流的演变过程和复杂关系中,考察世界各民族文学横向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学横向发展对改变人类文学内在品格和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影响。
在探讨“文学横向发展”的命题时,作者对一些长期被人们忽略的问题给予了重视。如对人类文学横向发展总体历程的勾勒,对传播方式变革和世界联系强化趋势如何影响当今和未来文学发展的探究,对东西方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不同道路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对跨国度跨语种文学这一文学新形态的描述和讨论,对文学国际交流中“误读”现象的揭示和评价,对文学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辩证关系的阐释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以有益启示。
《文学横向发展论》在探讨新问题同时,对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也作出了研究。民族文学和外来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是当今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各国文学界时时遇到并热切关注而又颇感困惑的问题。作者从文学横向发展的角度,对理论界流行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观点,对“全盘西化论”的弊端和不切合实际之处,对将文学的民族化等同于大众化群众化的倾向,对文学由民族走向世界需要哪些内、外因条件,如何对描写对象进行艺术超越和意蕴开掘等等,都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评论。
按照眼下的学科划分,《文学横向发展论》既是一本文学理论著作,又是一本比较文学著作。这是由于作者选取了“文学横向发展”这一特殊课题所致,更与作者注重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系统探求文学国际交流的特点规律和种种理论问题密切相关。书中对一些论题的阐释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或就事论事式的简单评述,而是十分注重就事论理,注重发掘每一历史过程和文学现象产生的缘由、内在特点及其所蕴藏的理论启示,并由此来反观现行的文学理论,对其不足之处予以驳诘、补充和发展。作者考察每个问题,都是以比较文学为出发点,但落脚点都落在探讨和解决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上。因之,全书表现出打通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界线,寻求两者理想熔点的可贵努力。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