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8-10-31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系统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5版(理论)
专栏:

经济体制改革系统论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孙效良
  从方法论角度进行的反思:
关键在于改进系统结构。
经济体制,是一个由许多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功能如何,首先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其次才取决于要素的状态。
十年改革,成就巨大,经验丰富,但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反思,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实际上没有把经济体制看作是一个系统,并按照各项体制之间的相关关系、逻辑顺序和临界速度,协调配套地进行改革,往往是单项突进,孤军深入。其结果,虽然某些要素的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关体制却由此失去了互相约束,导致系统结构的恶化,造成经济运行机制的紊乱。例如,投资规模过大,建设战线过长,这几年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体制改革不配套,只是增强了刺激投资冲动的机制,而没有建立起抑制投资冲动的机制,因而必然产生投资膨胀。又如,消费基金增长过快,中央三令五申就是控制不住,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体制改革不配套,企业有权自主分配,却没有责任保证资产增值,从而导致攀比消费,产生短期行为。再如,这几年的经济生活中,产生了某种混乱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体制改革不配套。老体制有老体制的一套运行规则,新体制有新体制的一套运行规则,尽管效能有高低,但都可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现在是老体制的一套运行规则破除了,新体制的一套运行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二者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某种无序状态就不可避免。
事情很清楚:无论是为改善经济环境而控制总需求和治理通货膨胀;还是为消除经济生活中的无序状态而整顿经济秩序,仅仅靠法规和纪律的约束是很不够的,必须通过配套改革,建立起体制内部互相制衡的机制。
同样很清楚的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单项体制如何改革,而且在于各项体制的改革如何协调配套。因为任何单项体制的改革,其作用只能改进系统中要素的状态;只有各项体制协调配套的改革,才能改进系统的总体结构。
配套改革如何从要求变为行动:
把握配套关系三要素。
配套改革的要求早就见诸文件和报端,为什么迄今未能很好实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搞清楚各项体制之间的配套关系;二是往往把“配套改革”错变成“同时改革”。配套改革是在搞清配套关系基础上协同行动,而我们同时进行的几项改革,往往是在没有把握配套关系情况下的“各自为战”,两者作用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各项体制之间的配套关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相关关系;二是逻辑顺序;三是临界速度。其中,相关关系又处于主导地位。
各项体制之间的相关关系,有三种基本的类型。即:功能相关、因果相关和互感相关。
功能相关,是指几项体制的改革共同形成一种功能或机制。因此,功能相关的体制改革必须同时进行才能达到预想目的。比如,要形成市场,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必须同时改革生产、流通和价格体制。这是因为,如果不改革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物资的计划调拨体制,商品就不能顺利进入市场;不改革统一定价的体制,价格就不能成为反映供求状况的信号,市场机制也就不能正确发挥调节作用。三者同时改革,才能形成市场,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因果相关,是指几项体制的改革互为因果,或者一项改革为另一项改革创造前提和条件。因果相关的体制应当有先有后地改革,但必须遵循两项规则:一是哪个先改、哪个后改,有它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二是先、后间隔有一定的临界速度,不能失之过急或过慢。举例来说,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应当在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之后进行。这是因为,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之后,才有可能形成初步的商品市场;有了商品市场企业才有条件自主经营;在企业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才能真正转变职能,并在此基础上改革组织机构。这是一个因果链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不可互相颠倒。但是,如果在企业能够自主经营之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长期不进行组织机构改革,势必过多干预企业活动,反过来影响企业自主经营,因此,这两项改革间隔时间不能过长。目前围绕改善经济环境而进行的改革,目的之一是为价格改革创造条件。一旦出现了预期结果,就要不失时机地推出价格改革。否则,在经济机制没有彻底转换情况下出现的经济环境改善,就会失去它的势头,价格改革就会丧失时机。这也是个临界速度问题。
互感相关,是指几项体制改革之间具有互相感应的作用。企业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的改革,就属于互感相关的关系。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要求相应扩大自主权,如果一切经营活动都由上边决策,就没有理由让企业承担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企业自主经营也要求它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否则就不能约束企业正确行使自主权。互感相关的体制,也要同时进行改革。
做到配套改革,必须有一个总体行动方案,根据各项体制之间的相关关系、逻辑顺序和临界速度,明确各项改革的配套要求,统一安排各项改革出台的顺序和时间。如果不是在总体设计的指导下去分头制定各项体制的改革方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时序颠倒,互相脱节。即使是同时进行几项改革,也不可能体现配套改革的要求。
经济体制系统结构的总格局:
纵向三个层次和横向三个子系统。
经济体制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结构表现为纵向三个层次,横向三个子系统。
纵向三个层次是体制构造、运行机制、系统功能。它们的关系是:体制构造决定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决定系统功能。改革经济体制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则是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改进经济运行机制,从而获得更好的系统功能。根据三个层次的这种关系,研究经济改革的正确思维顺序应当是:首先明确改进系统功能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明确为此需要什么样的运行机制;最后再明确,为了形成这种运行机制,需要如何改革体制的构造。也就是说,着眼点是改进机制、改善功能,着手处都是改革体制。这样,经济改革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配套改革才有基本的前提和基础。
横向三个子系统是微观经济管理系统、调节控制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中,以调节控制系统为中间环节,具有双向的互相作用。调控系统与微观经济管理系统的互相作用是,一方面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需要通过调控系统使企业活动符合国家的计划目标和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实行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才能对经济调节措施作出积极响应。调控系统与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互相作用是,一方面国家需要以调控系统为工具来实现计划目标和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作为运用调节手段根据的国家计划和政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否则,调节系统再健全有效,也不能正确发挥作用。
根据经济体制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各项体制的配套改革可概括表述如下:
微观经济管理系统的改革,应以改进系统的动力功能为目标,形成调动企业内在动力、增强企业活力的机制。为此需要改革分配体制和财政体制,实行一定程度的企业自负盈亏;需要改革生产计划和物资流通体制,使企业能够自主经营;需要放开价格,放开生产,放开流通,形成一定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调节控制系统的改革,应以改进系统的调控功能为目标,形成灵敏、有效而具有弹性的调控机制。为此,需要改革价格、税收、信贷等管理体制,由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向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这样才能既使企业能够自主经营,又能有效调节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改革,应以改进系统的平衡功能为目标,形成保证宏观决策科学化的机制。为此,需要改革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实现职能转变;改革各级政府的组织机构,适应间接管理、宏观管理的需要;改革宏观决策体制,建立宏观决策的责任制度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行动策略选择:
交替推进,步步配套。
以上讲的是原理和思路,要付诸实施,还必须解决如何行动的问题。
配套改革有三种可供选择的行动策略:一是单项突进,撞击反射。这是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的条件下,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办法,实践已经证明,效果并不好。二是全面推进,配套改革。如果当初开始改革时就这样做,应当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行动策略。但事实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而且是从单项改革开始的,今后的改革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选择这种行动策略已不可能。三是交替推进,步步配套。这是一种从现实情况出发,又能体现改革要求的行动策略。
如何交替推进?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来研究。
我国城市经济改革,当初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目的在于使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革进行到今天,企业的自主权比过去是大多了,但离开自主经营还相去甚远。原因种种,主要是没有形成必要的市场环境。只要还没有形成市场,企业就不能不靠“婆婆”。因此,从配套改革的需要看,当前应当围绕着促进市场发育,首先是商品市场的发育进行改革。
形成商品市场,要求放开价格,放开生产,放开流通。但是,在需求膨胀、供给短缺的条件下实行这三个放开,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价格大面积、大幅度上涨,这是社会心理和经济、财政能力所不能承受的。因此,作为这三个放开的必要准备,必须改善经济环境,主要是谋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改进供求平衡状况,需要从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考虑到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需求拉动”造成的,重点应放在控制需求上。
社会总需求包括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对于生产需求主要是解决如何控制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是控制投资总规模。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看,控制预算内的投资相对比较好办,长期控制不住的是预算外投资。而控制预算外投资,靠行政手段不是治本之策,必须调整投资决策结构,缩小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权;同时强化间接调控投资活动的手段。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对投资体制、税收体制和信贷体制进行改革。
对于消费需求主要是解决引导的问题。现在许多消费品紧张,并由此引起价格上涨,有生产量少的原因,也有消费
“热点”过于集中的原因。为了分散消费热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如出卖一部分公有住宅,建立住房储蓄,这样会把相当一部分消费基金引导到购买住房方面来。二是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有利于把手持现金转化为储蓄,提高建设贷款利率有利于压缩建设规模,这两个作用对改善经济环境都有好处。
除了控制总需求之外,还要努力增加总供给。在当前情况下,增加供给主要不能靠增加资金投入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增加会直接导致需求的增加;主要应当靠改进机制,以求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金投入的条件下增加供给。改进机制目前要重点抓好两项改革:一是完善企业承包经营;二是推动企业兼并。如果说企业承包可以获得“个体效应”,企业兼并则可以获得“群体效应”。这两个方面配合就可以有效地增加供给。
总起来说,控制需求也好,增加供给也好,都应当主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改善经济环境固然需要一定的行政措施,但主要还应当依靠改革。在改善经济环境方面达到暂时的、有限的目标之后,就要不失时机地放开价格,放开生产,放开流通,使商品市场的发育前进一步,为企业进一步自主经营创造条件。随着企业自主经营的逐步推进,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就会水到渠成;同时,围绕形成要素市场推进金融体制、劳动体制等项改革,使企业朝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再跨进一步。经过几个交替推进的循环往复,就能够一步一步地达到全面建立新体制的总目标。
交替推进行动策略的基本特点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哪一项改革都不能孤军深入,也不能要求它一步到位,而要根据各项体制之间的配套关系,使各项体制改革协调配套地分步前进。每一步改革都不是彻底的,但却是协调配套的,并为下一步改革创造条件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只能在这样交替推进的渐变过程中完成。

江泽民说:领导干部要十分重视理论工作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江泽民说:
领导干部要十分重视理论工作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在“上海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在拨乱反正,全面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探索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长期存在的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仍然发挥不够,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状况仍未彻底改变。
当前,理论工作者肩负着回顾总结历史、迎接现实挑战的双重使命。完成这一使命,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热情,投身到回顾总结十年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去,投身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中去,投身到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理论工作者不但要搞好理论研究,还要积极参加理论宣传。理论不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可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即使从学术本身讲,也不能使理论家和自己的理论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极端重视理论工作。一方面要具有理论意识,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社会科学在推进改革和建设中的认识、论证、预测、调控等社会功能,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主动请一些理论工作者来咨询、商量或组织论证,以减少宏观决策的失误,使实际工作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顺利开展。要加强理论队伍的自身建设。为此,必须在理论研究中真正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术理论研究中,人人都有寻求、发现真理的权利,人人也都有尊重、服从真理的义务。理论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在理论探索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出现一些错误是难免的,我们不能向理论工作者提出不切实际的苛刻要求,要允许犯错误,何况有些理论问题的正确与否,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辨明,它要通过充分的讨论,并接受实践检验才能确定。另一方面,从理论工作者来说,应该注意社会效果。此外,还要加强组织协调,改进对理论工作的管理,要根据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对理论工作本身进行改革。(摘自《解放日报》)

方昕说: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方昕说: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方昕在《现代化》杂志上撰文说:任何程度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都必须依赖于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更新,倘若缺乏足够的文化环境条件,却要发展科学技术,那无异于缘木求鱼。人们所论及的中国清季的“洋务运动”,在“以夷制夷”的认识背景下,恪守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尽管引进了不少西方先进的技术,但缺乏必要的文化环境而终于无法避免破产的可悲结局。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必须积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这里既包括推进农村、城市、经济、教育、科技、政治体制等的改革,也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除旧布新的文化建设工作。对于一个改革中的国家,对于一个从传统奔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技术—科学—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研究中国文化观念变革的有益尝试——写在《中国文化观念变革丛书》出版之际

第5版(理论)
专栏:书评

  研究中国文化观念变革的有益尝试
  ——写在《中国文化观念变革丛书》出版之际
  张友渔
由《中国文化报》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的《中国文化观念变革丛书》已开始出版。所谓“中国文化观念变革”,据《丛书》出版说明说,“是指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对应的我国的思想领域或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改革”。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取得的成就,为举世所瞩目。这些变化势必会给社会思想领域或意识形态领域、中国文化观念带来巨大的震荡和相应的变革。同时,文化观念的变革也会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因此,研究和推动文化观念的变革,提高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主体参与能力,是非常需要的。
据介绍,编写《中国文化观念变革丛书》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潜心研究文化观念变革问题的。我认为,研究应当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和全面把握文化观念变革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中国文化观念变革丛书》编著者们已拟定一批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法律文化以及一些与改革热点密切关联的热门话题的书目,首批推出了两本实证调查著作《中国国民的自我抑制型人格》、《中国政治文化》,两本实用手册性著作《中国政治手册》、《人员评价手册》,三本理论性的著作《法学更新论》、《新闻文化论》、《城市与人》。这个阵容,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中的文化热点和焦点,力求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我看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因为文化研究与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研究和总结改革经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角度科学地展现国民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心理发展轨迹和观念变革轨迹却做得很不够。我认为,今后的文化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第一,要突破现有文化问题研究中就文化论文化的模式,努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联系的宏观角度上系统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研究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结合点、交叉点,全面审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对文化观念变革的需求和文化观念变革对经济、政治体制的推动作用。第二,要突破时下脱离实际、泛谈文化的倾向,以实见长,以实取胜。第三,要突破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逻辑模式,注重用归纳方法及调查资料和数据说明问题,善于用统计的方法展现国民心理发展轨迹,揭示观念变革趋势。第四,要在研究文化观念变革趋势中注重研究各阶层人士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这方面的现实决策依据。听说,《中国文化观念变革丛书》的宗旨是“以实见长,以新取胜,以真服人”,这样的设想我是很赞成的。

《现代用人艺术》

第5版(理论)
专栏:

 《现代用人艺术》
王元瑞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新时期用人艺术的学术专著。该书运用人才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人才问题,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用人艺术的丰富内涵,认真探索了掌握高超的用人艺术的主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全书用较多篇幅向读者介绍如何在各种用人“伸缩度”中作出“最佳抉择”,如何运用各种用人谋略,如何识别和提防可能施加于你的用人权术。(何成)

《自主劳动论要》

第5版(理论)
专栏:

  《自主劳动论要》
巫继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劳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劳动者当家自主,“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占有社会生产力的总和;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是社会分工下的不同劳动者,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归结为平等的劳动关系。在这里,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的新型经济关系,其理论表现是自主劳动范畴。自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总生产运动依以旋转的轴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的体现,是囊括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一切范畴的本质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社会下唯一的经济权力,因而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范畴。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