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5-01-06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备受欢迎的信息图书馆

第7版()
专栏:国外见闻

备受欢迎的信息图书馆
李哲民
不久前在法国考察期间,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公共信息图书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现有工作人员一千一百五十人。1983年共接待了七百七十万名参观者,平均每天二万五千人,大大超过了去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该中心由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信息图书馆、工业创造中心和声学与音乐研究所等四部分组成,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共信息图书馆。
该馆总面积为一万五千四百四十五平方米,设有一千八百五十个座位,工作人员二百八十人,在管理上采用现代化手段。全馆拥有书籍四十二万册、现期期刊二千一百种、幻灯片五十六万张,还有大量缩微平片、缩微胶卷、录音磁带、录相带、唱片、电影片和地图。全部藏书根据国际十进分类法分类,除备有著者、书名及主题的卡片目录供读者检索外,还根据出版物的不同类型编印各种书本式目录。在连接入口处的大厅里悬挂着该馆的平面图,图上详细标明各类出版物及各种服务设施的地理位置和读者的进出路线。
该馆基本上只收藏二十世纪以后的出版物。为了节省空间,一些旧的资料和早期出版的报纸都已复制成缩微胶卷或缩微平片向读者提供。
信息图书馆位于蓬皮杜中心大厦的一至四层。一层是新书新刊阅览室,任务是及时向读者提供法国新出版的书籍、期刊和声相等资料。它还定期为读者举办新书评介会、图书展览会、音乐欣赏会和专题报告会等。
二层存放哲学、宗教、语言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还设有语言学习室、音乐资料室和电影厅。目前,该室已收藏了九十一种语言的磁带。关于中国的汉语,除收藏普通话的录音带以外,还收藏了粤语的录音带。此外,还藏有原版电影的录相,供学习语言的读者收看。
音乐资料室的入口处有专人值班,负责解答有关音乐资料的各种问题,并备有著者、分类及演奏人目录。共有两个音乐欣赏间,可分别收听古典音乐及现代各种流行音乐的唱片或磁带。
电影厅定期为读者放映介绍各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电影或录相,深受读者的欢迎。
三层收藏各种工具书。四层存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及史地方面的书籍。二至四层是图书馆的主体,每层都有一个大的阅览室,各室都有值班人员负责辅导读者查找资料,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设施和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各阅览室全部采用开架式,并备有缩微阅读机、幻灯机和静电复印机供读者阅读缩微文献、幻灯片及自行复制所需的资料。
此外,该馆在一层的北侧专门为六至十四岁的儿童和少年设立了一个儿童阅览室,拥有书籍、期刊、幻灯片、唱片、录音带。幻灯片和唱片最受少年儿童的欢迎。室内设有放映间和音乐间,供孩子们观看幻灯和收听音乐。该室还定期为小读者举办小型展览、故事会、电影放映会以及与作家的见面会和座谈会等活动,以开拓少年儿童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为公民服务,该馆还开展电话咨询业务。回答方式有三:立即回答,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回答,或另请专家回答。基本上做到了件件咨询有结果。
公共信息图书馆由于藏书丰富,设备完善,环境舒适,服务周到,又不收任何费用,因此,来馆的人很多,每天平均约达一万五千人次,可算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图书馆之一。
据接待人员说,该馆由于图书利用率高,加之有的读者不够爱惜,因此图书资料的损失比较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该馆工作人员在图书分编以后都加上塑料封面,以延长图书使用寿命,并在入口处安装防窃器以防止丢失。

雪在瑞士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雪在瑞士
李南友
冬天来到,漫天雪飘。人们往往会赞叹雪是多么美妙。
在瑞士,一场大雪过后,横亘在境内的阿尔卑斯山顶白雪皑皑,蓝天一望无际,山间空气格外新鲜。游客置身其中,麈襟尽涤,留连忘返。这就是瑞士每年“无形财富”的来源,它似乎比瑞士的手表更富有魅力。据说,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一些国家,每年分别都有近十万人来到这里欣赏阿尔卑斯山的雪景,进行各种与雪有关的活动。
如果从圣诞节开始下雪,一直到1、2月份仍然有雪,那末,瑞士的滑雪运动就开展得更为活跃。
瑞士有滑雪学校、滑雪社团……人们还经常组织国际溜冰比赛、雪上曲棍球赛、平底雪橇、连橇和雪上掷石比赛等等。
在圣莫里茨山,有一条上千米长的半隧道,全由冰雪构成。胆子大些的汽车驾驶员可以在隧道中飞车至时速五六十英里。每天晚上,隧道的管理部门都有专人用水龙头喷射本来已经光滑的隧道两旁,以增加冰冷、锃亮的情趣。
在瑞士各地的湖泊和池塘,每晚都有人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由专人洒水,十分光滑,有的人在上面玩曲棍球,有的花样滑冰,有的伴着音乐作舞蹈式的滑冰,优胜者可得到奖品。
瑞士中部柏尼斯高地的少女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一处欣赏雪景最好的胜地。登少女峰要坐爬山电车,车子沿着铁轨,曲曲弯弯上行,有时倾斜三四十度,到半途中,就进入隧道。这条隧道,修了十多年,到二十世纪初才竣工,长达十公里以上。隧道的尽头,便是“欧洲最高酒馆”——“宝石酒店”的大门,游人至此,可先用餐。虽在高山之巅,然而这里的菜肴很具特色,其中红烧鹿肉最受旅客欢迎。饭店内有个旋转餐厅,人们在这里一边用餐,一边欣赏阿尔卑斯山不断变化的雪景,别有一番风趣。
酒店内,有特备电梯可上五楼,从走廊走到尽头,便可抵达巨大的冰宫,这个冰宫全部用天然冰雪造成,终年不溶化。游客入内,顿觉如置身大冰箱内。但里面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室内有用冰雪雕成的桌椅、汽车、爱斯基摩人人像、钢琴、冰箱、火炉等等,蔚为奇观。
由冰宫沿山路直下,便到达一片广阔谷地。四周峭壁千仞,白雪如银,恍如北极世界。“人首狮身宫”矗立山头,气势雄壮。附近还有一个国际气象研究室,是专门研究雪地生物和气象情况的。这座山高近四千米,终年积雪,山中苦寒,冰雪常常封闭通道,然而研究人员在此终年默默无闻地工作,真叫人尊敬。
在瑞士观雪,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你怎么会想到,这轻飘飘的雪花在欧洲阿尔卑斯山麓也会造成多么可怕的雪崩惨剧!
那是1906年12月13日,一长列奥匈军队,从阿尔卑斯山麓经过,轰隆一声,千百吨白雪,以雷霆万钧之势,滚滚而下,顷刻九千多人葬身雪堆中。1 951年,瑞士又因雪崩,有三百多人不幸遇难。近年来,因雪崩造成死伤的消息亦时有所闻。
这里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担任运输、向导及救护工作。因为在大风雪中,不乏迷途者。在这个时候,狗就成了迷途者的救星。经过训练的爱斯基摩狗不仅十分机灵,而且非常忠于职守。它们有时把人从冰雪里扒出来,还使劲用鼻子向人体输送热气,使人苏醒。要是被救者仍不醒来,它们便狂吠不已,希望有人听到后赶来抢救。最后,这忠实的狗,便一口咬住冻倒在雪地里的人的衣裤,把他一直拖到有人烟的地方。所以,狗也有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哩。

德国最初的中国热

第7版()
专栏:文化交流

德国最初的中国热
陆世澄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德国处在启蒙运动时期。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渴望了解外界情况,从中得到启迪。当时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受到他们的热烈赞美和喜爱,形成了一股中国热。
中国瓷器在十六世纪就传入欧洲。1604年荷兰人从中国购买大量瓷器作为贵重商品,转销欧洲各地。后来,德国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620—1688年)和萨克森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1670—1733年)都特别喜爱中国瓷器。前者修建了专门陈列室收藏近万件中国的精美瓷器;后者也是中国瓷器的热心收集者,并且命令受他控制的化学家约·弗·布特格尔(1662—1719年)设法解开制造中国瓷器的秘密。布特格尔经过多次失败后,终于弄清楚了制造瓷器的各种成分,并在1709年仿制出了第一批白瓷。于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1710年在德累斯顿的迈森建立了制造瓷器的工厂,生产第一批欧洲瓷器。同时,中国的其他工艺品如漆器和地毯也在德国和欧洲受到广泛喜爱,成为人们追求之物。
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叠石假山、曲径通幽等布局,引起了德国人的极大兴趣。当时在德国和欧洲的许多庄园里出现了中国的建筑艺术,至今在德累斯顿东南郊的皮尔尼茨宫采用的就是中国大屋顶的样式。
中国文化对于当时德国一些思想家的影响很大。被誉为德国启蒙思想之父的哥·弗·莱布尼茨(1646—1716年)就十分重视研究中国文化,并推崇中国人民的淳朴思想和中国古代贤哲的理论。他在1697年出版的文集《中国的最新消息》中认为,中国在实践哲学和伦理道德方面胜过欧洲,因此他提倡进行文化交流。
德国的另一位启蒙思想家克·沃尔夫(1679—1754年)倡导理性,批判正统神学。他1 721年在哈勒大学论述“中国的实践哲学”时,认为孔子的学说高于基督教教义,由此在哈勒大学引起了一场风暴。
这些德国启蒙思想家努力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目的是通过赞美中国的文化,揭露本国封建制度的祸害。他们的工作起了交流两国文化的作用,并促进了社会发展。

土砖泥屋展新姿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土砖泥屋展新姿
唐若水
说来有趣:一方面,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工业的日新月异,建房材料已从钢筋水泥发展到化纤、塑料和玻璃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不少“志士仁人”却令人惊异地大步“跳回过去”,在一种古老的土法制砖术上寻找“新意”。
泥砖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远在九千年前,中东人首先学会了用粘土制砖。后来,欧洲、美洲和中国的制砖业十分兴旺,长城便是用砖砌成的。但时至当代,土法制砖在发达国家几乎已完全绝迹。
然而近年来,有种种迹象显示: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的不少工业国中,这一古老工艺似乎出现了“东山再起”之势。其原因是:贵妇绅士们对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的大楼已感到厌烦,因而希望“泥砖小屋”来“换换新鲜”。新西兰南部的奥塔戈区就是这样一个“推新出陈”的典型。
该区土法制砖具有悠久历史。用泥砖盖成的古迹比比皆是。而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当淘金者来到这块草木不生的荒漠时,也纷纷制砖造屋。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简陋的泥屋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坚固结实。据介绍,泥屋有三大优点:一是冬暖夏凉;二是造价低廉,维修方便;三是即使遇到地震也可安全撤离。于是,当地人不仅准备将旧屋翻新,而且还打算新盖一批“泥砖别墅”以满足需要。目前,该地区出现了不少土法制砖作坊。

终端机行窃

第7版()
专栏:

终端机行窃
法国的《鸭鸣报》不久前报道,该报由于巧妙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终端机,窃获了法国原子能厅有关研究、生产中子弹的高级核心机密。此外,法国在南太平洋的试验中心、核废料仓库、核反应堆等等机密资料也都被窃获。虽然在刊载这类材料时已抹掉机密内容,但此事已将法国保密工作上的缺陷暴露出来。
这家报纸使用的“行窃”工具是一种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特雷特尔计算机终端机。在特雷特尔的服务手册上,能查到参加“国际信息服务公司”的各家主顾企业公司。使用这种电子终端机,接通数据资料信息中心的电话后,就能得到带有内部证号和密码的国际信息服务公司的顾客名单。而法国原子能厅既是国际信息服务公司的控股公司,又是其最大主顾。
《鸭鸣报》在公布其“行窃”试验成果前,通知了有关单位。国际信息服务公司在电话中表示,将“努力完善该信息系统”。不过,原子能厅却以满不在乎的态度说:“请不必担心,真正重要的资料是由我们原子能厅自己保管的”。 ·全坤·

能吃的“建筑”

第7版()
专栏:

能吃的“建筑”
晓梅
建筑物和装饰物不是食品,当然不能吃。但不久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却举办了一次别出心裁的“建筑与装饰物”竞赛。参加竞赛的建筑艺术品不但需要形象逼真,而且可以供人一饱口福。结果,入选的作品很多,可谓琳琅满目。其中,一剧场模型获得了一等奖,获得二等奖的是一座美丽的温室。一块大画板也得了奖,它是用糖衣、乳酪及杏仁之类的东西作成的。与会一些观众高兴地品尝了画板上的“橡皮”和“三角板”等物。(附图片)
(图为美丽的温室)

黄石揽胜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黄石揽胜
张允文
从盐湖城到世界闻名的美国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行程四百八十公里。车子一过洛根市,很快就进入山区。此后,汽车一直在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间迂回前进。未到黄石,我们就已置身于有“美洲脊梁”之称的落基山脉的如画景色中了。
夜幕降临时,车子抵达一个名叫杰克逊洞的小镇,实际上已到了黄石公园的大门口。我们租了宿营地,搭好帐篷,就先去逛小镇。
杰克逊洞指的是怀俄明州西北部的落基山地带,是有名的风景区。小市镇保留了当年美国西部市镇的全貌:木制的房屋和走廊,鹿角搭成的街心公园大门。超级市场内出售的商品也富有地方色彩,如印第安人用品、猎人牧童用品等等。各种纪念品也离不开西部生活的特色。在商店中央矗立着一只大白熊的标本,这个庞然大物栩栩如生地居高临下,俯视围观的人群。在所有的商店木屋内,不时可在墙上看到一些野生动物的标本。
黄石国家公园是一个非常大的自然保护区。公园内筑有五百多公里的环山公路,羊肠小径长达一千五百公里。如果在此作三日游,以每小时八十多公里的速度从一处赶到另一处,也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主要游览点的小部分。
公园内划定很多露营地,编号入座。宿营地虽在崇山密林之中,但是野餐桌凳、炉子、卫生设备、自来水一应俱全。一到公园的问询处,就得到警告:千万不能随便抛扔食物,在宿营地用餐以后,必须把剩余食物用塑料包裹好,放到汽车的行李箱内,残渣最好烧掉,不得埋在地下。这是预防黑熊侵害的措施。黑熊在公园内是受保护的野兽,晚上到处觅食。宿营地食物的香味很可能会引来这些不速之客。来到黄石公园前几天就见报载有黑熊伤害宿营人的事故。有些黑熊经常出没的宿营地还规定不准扎帐篷,只能睡在旅行车内。
黄石公园位于落基山北、中部海拔二千四百多米高的火山熔岩高原地区。整个公园占地八千九百五十六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怀俄明州境内,扩及爱达荷州与蒙大拿州,常绿树的覆盖面积达90%。
黄石公园每年能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二百五十万旅游者,因为这里有引人入胜的奇山怪石、神秘的峡谷、壮观的瀑布等秀丽景色,还有火山岩特有的温泉、喷气孔和间歇泉。据统计,温泉共有一万多个,间歇泉二百多个,呈红橙色的泥池不计其数。间歇泉是有规律地间歇喷水的温泉,以“老实泉”为最著名。这个喷泉每隔六十四点五分钟喷发一次,十分守时,因而得名。
我们根据预报的时间同许多旅游者坐在长凳上等候“老实泉”的喷发。快到喷发的预报时间时,只见喷口下蒸气即停了下来,很快就开始连续喷射,越喷越高,水和气高达四五十米,真是一种自然界的奇观。(见题图)
公园内的喷气孔和泥池,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冒蒸气的池塘,通常水温在华氏八九十度以上。蒸气向上冒,泥池犹似一锅煮开了的稀粥在翻腾。喷泉、泥池大都在公路以西,而公路以东则是崇山密林,多瀑布和峡谷。从公园内的“大峡谷”向下俯瞰,小河似一条蜿蜒的窄带,瀑布从头顶倾泻而下,流入九十四米深的峡谷,隆隆作响。
人们到黄石公园观赏的另一景色是野生动物,如美洲野牛、麋鹿、驼鹿、羚羊、黑熊等。经常可见游人在公路一侧停下车子,从远处欣赏野牛、驼鹿在水边草原上徘徊。我们遇见一头黑熊。人们在公路一侧纷纷停下,争相把这位公园的主人摄入镜头。黑熊却若无其事,蹒跚而行,穿过公路消失于密林之中。据统计,公园内有黑熊二百多头。
黄石公园是千万年前火山爆发和冰河、急流的“奇妙产物”,有人称之为“水与火构成的自然界奇异景色”。从地质学上看,黄石公园是块年轻的土地,自从第一次火山岩浆覆盖其表面以来,还只有十万年左右,土层很薄。迄今火与水仍是构成其自然景色的基本要素。
黄石公园创建于1872年,是美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家公园,其面积在全世界也位居第一。联邦政府通过法律,确保其原始面貌,尽量减少人对自然的“干预”。法律规定,不得动公园内的树木,更不得伤害动物,连采摘野花也是犯法的。自然引起的山火,只要不危及人的设施,不越出公园边界,一概不加扑灭,任其自然。科学家认为,这样可以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为自然火烧过的地方,新一代的生物迅速成长,生命力更加旺盛。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被限制到了最小的程度,一个多世纪来,黄石公园的原始面貌得以完好地保存。离开公园时,我们不能不佩服一百多年前创建这座公园的人们的远见。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