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3-12-18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法共在群众中间

第7版()
专栏:王芳

法共在群众中间
王芳
巴黎郊区有“红色腰带”之称,因为这里是工人聚居的地方,法共力量雄厚。位于东北郊的库尔诺夫,恰似系在这条“腰带”上的珍珠,放出诱人的异彩。
库尔诺夫原是默默无闻的小工业城,人口不过3万。自从法共《人道报》在这里的风景公园举办报节后,这座小城便扬名全国。每年秋季,数以百万计的群众,从法国各地潮水般涌来。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应邀参加了今年的报节,亲眼看到这欢腾的潮水,动人的潮水,充满革命激情和力量的潮水。
雨淅淅沥沥地在报节前夕下了好一阵,把个偌大的公园变成了泥潭。报节那天,天灰蒙蒙的。低沉的云层不时洒下点点雨滴,风吹在身上,凉丝丝的令人发颤。停车坪上挤挤挨挨地排放着各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整个公园仿佛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城市。临时搭起的展亭、书市、舞台、餐馆、游艺场、广告牌,错落其间。
法共国际联络部部长格雷麦茨告诉我们:“举办报节,主要是为了扩大党的影响和筹款。办报很花钱。要办下去,别的报纸靠广告,靠后台老板,我们只能靠党,靠群众,靠反复的斗争”。今年的报节,仅门票就售出624,000多张,创了历史纪录。
“这是法国最大的群众性节日!”陪同我们的法共同志骄傲地说。是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群众场面是何等壮观!节日的第二天,法共在公园东北角召开了近百万人的群众大会。人们高举红旗,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从主席台前望去,人海茫茫。法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坎讲话后,会场情绪达到高潮。欢呼声,鼓掌声,交织一片。人们使劲挥动手中的旗子、标语和横幅,一遍接一遍地交替高唱《马赛曲》和《国际歌》。有人掉泪了,有人吹起了小号。激越、高亢的号声,拨人心弦。我们被卷进这热潮中,深深感受到法国人民的力量,感到法共确是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这名闻遐迩的“红色腰带”,是以法国共产党人和千百万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力量拧成的。
是什么原因,使万千群众同法国共产党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与法共党员接触中,我们得到了确切的解答。
法共是个有光荣传统的党,在巴黎公社的旗帜照耀下,多年来造就了一批批富于献身精神的党员,普利娃就是其中的一个。
普利娃是马罗姆市市长,57岁了,入党已30多年。到马罗姆市前,她在巴黎大学教书,并从事十七世纪法国文学的研究。两年前,党派她到边远的仅有1万多人口的马罗姆市竞选市长。她欣然接受,告别了众人向往的大都市生活。
马罗姆市位于塞纳河流域,原来纺织业较发达,但右翼执政时期,纺织业被取消了,其它中小工业也难立足。以后,大资本纷至沓来,投资盖了大量房租昂贵的高层建筑。劳动群众住不起,只得望楼兴叹。普利娃执政后,领导左翼联合政府为人民办了三件大事:重振中小企业;创办文化生活设施;因地制宜,建造经济实惠的住房。这是牵动万千市民生活的三件事啊!
我们参观了该市的住宅中心。每幢楼4层。房间设计合理,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有舒适实用的卧室、饭厅、会客室以及厨房、浴室、厕所、仓库和辟有一溜儿小花池的晒台。对年过65岁和收入低的居民,市政府还发给一笔补贴或减免房租。每个住宅区都建有地下车库、医疗中心、妇幼保健站。在马罗姆市,我们一提到普利娃,群众就赞不绝口,夸她是“关心人民冷暖的好市长”。
普利娃告诉我们,斗争是十分艰苦的,右派曾经告她的状,不过,群众支持了她。她挺住了,胜利了!
圣阿德雷斯市的副市长莫里斯同样也是一位法共老党员,64岁了,但思维仍然敏捷,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我们惊叹他精力旺盛、青春常在。他回答说,这是因为1943年入党后,他开始了新的生命。
象普利娃和莫里斯这样富有朝气和忘我热情的党员,我们在访法期间接触了不少。他们经常义务为党工作,有时甚至全家出动,连十来岁的孩子也参加。无偿地为党的事业献身,这正是法国共产党人的可贵气质。
目睹法共同志们的革命热情,不禁使人想起著名的法国诗人、原《人道报》总编辑瓦扬·古久里生前写的诗句:“共产主义是世界的青春,它为人类准备美好的明天。”是啊,法共所以能吸引广大的劳动群众,不就在于有一大批努力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为“美好的明天”而斗争、而献身的党员吗!他们,正在不同的岗位上,引导群众,象滚滚春潮,奔流,斗争,前进。
1983年是欧洲导弹年,美苏的核军备竞赛异常激烈。马歇总书记在他的一次讲话中,呼吁舆论动员起来,不遗余力地促使东西方裁减军备,停止导弹的部署。
报节上,《人道报》的同志送给我们一张宣传画。上面有只白鸽,羽翼下,是一张清秀但略有扭曲的面孔。那直逼前方的目光,象在谴责,又象充满着期望。这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下子点明了画的主题,寓意深刻。
法国人民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受害者,对这两场战争,一直有着痛苦的记忆。不少城市为当年的被害者树了纪念碑,并将他们的名字刻在碑上,以告诫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我们所结识的法共老党员,一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抵抗运动,有的则在法西斯的监狱里受过煎熬,至今仍身留残疾。鉴于欧洲的形势,群众的愿望,法共在今年的报节上安排了“和平”与“裁军”问题辩论会。还举办版画展览,作品大多是描绘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的。在百万人的集会上,朱坎同志系统地阐述了法共在这方面的主张和建议,当他以九种语言高呼“和平”,号召各国人民为此而团结起来时,人群立刻沸腾起来,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当时我们就了解到,法共将组织大规模的反核和平示威。显然,报节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前奏。
对群众关心的国内问题,法共更为关切。今年报节特别强调发展国内工业,争取充分就业。为了帮助青年解决就业问题,报节设立了职业培训和就业咨询处,向18至25岁的青年提供有关情报。不少青年,在法共的指引下从彷徨、绝望、沉沦、吸毒等深渊中摆脱出来。有些人,参加法共组织的职业培训班后得到了工作。
法共正以每日每时的工作引导群众,迈步向前。
短暂的访问结束了,法共同志们的热情与友好,同样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是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的。他们正在顽强地斗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肯定,他们将会获得日益巨大的成就,就象库尔诺夫的报节那天一样,雨过天晴,定会迎来明媚的阳光。(附图片)

包围圈内的正义呼声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包围圈内的正义呼声
刘元培
最近,约旦加利勒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为《包围圈内发出的书信》。该书的作者不是著名作家,然而,他肩负巴勒斯坦人民的重托,高举巴勒斯坦解放的旗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着英勇卓绝的斗争,写出了一篇篇激动人心的作品。他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
全书共180页,收集了阿拉法特第一次被围困在贝鲁特时写的92封书信。阿拉法特的顾问欧马特·舒古尔为该书写了序,他说:“这是巴勒斯坦革命领导人,在坚持三个月的斗争中写成的,是第一部斗争、牺牲、坚持、胜利的历史记载,是从火山口向他的兄弟、同志、全体战斗员、革命者发出的心声。”
第一封信是写给整个巴勒斯坦革命的。发出的日期是1982年6月25日。这一天,以色列侵略者从海、陆、空加强了对贝鲁特的火力包围。4天以后,阿拉法特发出了第二封信。从这天起,他每天发出一封,有时甚至两封。
7月27日的第一封信是给各办事处和各地区的。信中说:“敌人使用了最新式的美制武器,企图摧毁贝鲁特的主要地区。明天,七方委员会开会。美国总统特使哈比卜对阿拉伯领导人挥动大棒,要求阿拉伯各国领导人接受美国的条件,我们务必不断提高警惕。我们强大的磐石将把一切阴谋家的诡计粉碎,贝鲁特人的坚强意志将把侵略行动击溃。”同日,他又接连发出第二封信件,语气与第一封明显不同,他大声疾呼地说:“全世界知道现在贝鲁特的处境吗?贝鲁特已经成为试验美国和以色列武器的靶场,成为陆、海、空作战的演习场。”他接着说:“阿拉伯人啊!能让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首都日夜遭到野蛮的轰炸吗?”
阿拉法特的大部分书信是给各办事处和各地区的。书信的内容一般是通报巴勒斯坦革命的形势以及对事态的评论,经常以一节或几节古兰经结尾。书信的语气根据情况和内容而异,有陈述的,有鼓动的,也有政治报告式的。情绪有时激昂,有时忧虑。从这些信中,人们看到了巴勒斯坦人民脉搏的跳动。
8月29日又发出了两封信,第一封发给各办公室、各地区和各部队。一开始就谈了贝鲁特被敌人破坏的情况。信中写道:“难民营的房舍被炸,30万难民和至少20万黎巴嫩人无家可归”;“贝鲁特战斗说明我们阿拉伯民族能够抵抗一切先进的武装,一切相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人,比任何武器都要强大。”这一天的第二封信,也是阿拉法特离开贝鲁特前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热情洋溢,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它是与兄弟的黎巴嫩和贝鲁特人的告别信。信中表达他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的黎巴嫩、贝鲁特亲人们!朋友们!我最亲爱的兄弟们!最博施的朋友们!共同作战的英雄弟兄们!男女老少们!过去我们并肩战斗在战壕内、工事里,流血牺牲,英勇奋战。在这历史时刻,我要走了。让我们用光和火的语言写下这光辉的篇章,记录这阿拉伯民族圣战的史诗。”他还说:“兄弟们!朋友们!我个人和我的弟兄——刚强坚毅的圣战者们忠于黎巴嫩、黎巴嫩人民和坚贞不屈的贝鲁特群众,忠于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我要对黎巴嫩兄弟讲:我们是同血统、共命运的兄弟,我们将永远是这样。”
阿拉法特的信件中,还有写给阿拉伯国家首脑,伊斯兰国家元首、不结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阿拉伯各国群众的。
1982年7月21日,阿拉法特给阿拉伯和伊斯兰各国群众、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英雄的圣战者写了一封信,标题是:“我要你们的剑,不要你们的祈祷。”这铮铮之言号召巴勒斯坦战士英勇战斗,直到夺取胜利。
读了这些书信,谁不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所感动!谁不对他们的正义事业深表同情!谁不对那些策动同室操戈、破坏巴勒斯坦革命的行为愤怒和痛心!
在阿拉法特和他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离贝鲁特之后一年,巴解内部发生了分歧。反对派在外部势力的纵容和支持下,对阿拉法特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动进攻。阿拉法特和他的部队又被围困在特里波利的处境比第一次围困时更为困难。巴勒斯坦人民的革命斗争又面临新的考验。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没有完,阿拉法特没有完,他们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因为他们的口号是“革命,直到胜利”。(附图片)

愿富士山笑逐颜开

第7版()
专栏:

愿富士山笑逐颜开
裴达
最近去日本访问,一位日本朋友问我,时隔27年再来,有何感想?我说,最使人高兴的是,中日友好关系大大发展起来了。但是有一件憾事,我没有说出口,这就是两次去日本都没有看到富士山。
1956年初夏,我随中国京剧代表团去日本。一天,我和演员们乘车到达富士山前。从车窗望去,云雾漫天,不觉游兴大减。导游姑娘尽代三惠子含笑说:“富士山的美丽是世界有名的,但是今天来的客人太漂亮了,她害羞了,躲到了云彩的后边。”这一番话打破了车内的沉闷气氛。
下车漫步,观赏山前景色。在云气空蒙中,樱花处处,别有一番情趣。忽然间,隆隆炮声自山麓传来,诗情画意一扫而光。日本姑娘霎时愁容满面,低声说道:“听了这炮声我就难过,那是美军打靶场的大炮在逞凶。”说罢她就转过脸去。越过她的背影,再向山麓望去,似乎云雾更浓了。富士山如果有知,恐怕也和姑娘一样,满腔屈辱之感,哪有心情迎接来自新中国的客人啊!
这些年来,我老是想到这没有见过面的富士山,默默地向她祝以良好的愿望。
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时候,我想,富士山该是笑逐颜开,豪情满怀了。
这次在日本的时间很短,不能去富士山前探望。在东京,我兴冲冲地登上高楼,想对她一诉怀念之情。举目远眺,却见漫天雾气,富士山的姿容依然难见。
尽代三惠子在哪里?再也听不到她那叫人宽心的话了。一位小伙子解答了我的疑问。他指着富士山方向说:“看不到富士山,有时是因为雾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大气的污染。”
27年前,我在日本了解到,日本人民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把国家赶快重建起来,现在,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但是,工业污染和交通噪音带来了危害,这却是我未曾料到的。
一天夜晚,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车祸正在富士山前的公路上发生:只见一辆奔驰而来的小汽车,突然飞向路旁,翻滚起来。游人的惊叫声,伤员的呻吟声,电视解说员的哀叹声,令人凄惨。看着人们搬运尸体的情景,不由得联想到有这样的报道:在富士山麓的森林地带,每年平均有30多人自杀身亡。从1976年以来,该地警察局已寻获尸骸240多具。我想,有这么多的腐尸污染着山林,富士山怎能不见景伤情呢!
难道没有什么能使富士山高兴的吗?那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去富士山旅游,该会给她带去欢乐了吧?
也不尽然。我从日本的报纸和杂志上看到,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实在令人吃惊。
我记得第一次访问日本的时候,听说美国的暴力影片在日本放映,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其恶劣。后来这种精神污染在日本不仅难以消除,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在发展。我想,当那些受污染所害的青少年,又去污染山林美景的时候,富士山怎能不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担忧啊!
在日本旅行可以看到,对于工业和交通所造成的公害,日本当局早已设法治理,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教育界和家长们,已经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然而,犯罪案件仍然层出不穷。至于防止自杀的事,还没听说有什么好办法。据统计,1982年有2.1万多人自杀,因经济困难而寻短见的是2,300多人,比1979年增加50%。遭遇困境的人们多半去借高利贷,约有500万人陷入了“高利贷地狱”。它是“比魔鬼还要可怕的催命鬼”,今年以来已逼死399人。
我们了解到,日本舆论界不断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政府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愿他们的希望得以实现。
第二次访日结束了,从大阪返回北京的归途中,我还在思念着富士山:到什么时候,使她不愉快的事情才能清除呢?
我再一次遥祝富士山早日笑逐颜开!

威廉教堂在提醒人们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威廉教堂在提醒人们
朱敏信
我每次到西柏林,路过中心市区,总会看到那个残缺不全的威廉教堂。
(见下图)
威廉教堂的全名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在历史上,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曾经光彩耀目,气势不凡。如今,它却象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人。尤其是它的塔顶,颇象老头戴着的一顶破毡帽,歪歪斜斜,洞眼密布。教堂躯体的砖石剥落,弹痕累累。教堂的正墙上虽仍镶嵌着一个旧时钟,但指针早就不动了,似乎时间一直凝结、停滞着。原来,这个大名鼎鼎的教堂也经受过二次大战之难。现在,它显得多么孤独、凄凉、悲怆啊!
教堂周围却是另一番景象。“欧洲中心”大楼耸立在教堂旁边,里面有百货商店、银行、旅馆、游泳池,人们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教堂西边几百米处便是西柏林的交通枢纽。那里有这个城市的总火车站、贯穿东西柏林的高架火车站和密布西柏林的地铁车站。火车站对面是著名的西柏林动物园,每天游人如云。1980年从中国来了一对熊猫,它们那惹人喜爱的憨态吸引了更多观众。
入夜,西柏林万家灯火,威廉教堂四周高大建筑上的霓虹灯更加耀眼。而威廉教堂则是那样的灰暗、颓唐、沉闷和忧郁。它似乎在提醒人们:切记历史教训,欢乐莫忘忧患。
是的,清醒的人们对历史的教训是不会忘记的。在威廉教堂附近的一家电影院里,我曾看过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德国——苍白的母亲》。电影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德国妇女海丽娜在战时和战后的悲惨遭遇。年轻的海丽娜和丈夫汉斯结婚第二天,战争就爆发,丈夫被征入伍,海丽娜历尽颠沛流离,生活极为困苦。战后,尽管丈夫幸存并回到家里,但是海丽娜身心已遭受巨大的创伤。电影控诉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看后发人深思。
在威廉教堂以北数公里,有一个德意志历史博物馆。这个以圆柱大门为特征的高大建筑,曾是昔日的帝国国会大厦。希特勒制造的“国会纵火案”就发生在这里,大厦虽经修复,但被火烧去的顶层仍保持原状,这是为了使后人永远记住希特勒的丑行。在历史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德国人民走过的坎坷道路。
回顾历史,是为了正视现实,策励未来。现在,欧洲人民对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霸世界、加紧扩军备战所造成的危险动向不能熟视无睹。近几年来,他们掀起一个又一个和平运动,而残缺不全的威廉教堂,似乎每天都在提醒人们,要为保卫和平而奋斗不息。(附图片)

狼颈上的发报机

第7版()
专栏:

狼颈上的发报机
耿秋战
葡萄牙北部布拉干萨地区附近的努戈伊拉山林,是一座处于半原始状态的古老山林。这里山高林密,面积广大。在山林中生活着狼、鹿、野牛等野生动物。近几年来,由于野狼群有增加的趋势,鹿、野牛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正明显减少。这种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最近,在国际狩猎与保护野生动物委员会资助下,葡萄牙政府正在对努戈伊拉大山林实施一项调查计划。
为了找到各种野生动物的确切生活地点,并避免考察人员进山遇险,专家们在执行这一计划时,把预先捉住的狼集中起来,在狼脖子上套上微型无线电发报机,然后再放狼归山。专家们守候在山林外面,通过狼身上的发报机,进行遥控收报,以便发现狼的活动情况。然后,将这些信息标在地图上,以期掌握狼的生活区域和活动规律。
人们还用鹿进行同样的试验。全部计划完成后,专家们将根据试验所获得的资料,说明山林中野生动物的生活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减少狼群给畜牧业造成的危害等问题。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