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3-05-26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八十年代新农民——记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小运

第5版()
专栏:

八十年代新农民
——记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小运
毛汉斌 彭传栋
1981年9月间,一条消息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传遍了全国: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向国家超卖万斤余粮。
突然之间,杨小运出名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农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青年人敬佩他,称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老同志喜爱他,称他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
联产承包的闯将
他落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爹妈希望他要能走一点小运就心
满意足了。于是,给他取了个小名:小运。乡里人喜欢吉利,
喊着喊着,倒忘记了他的大名,只管他叫杨小运。
讨吉利并不一定真能“吉利”。他在孩提时期赶上了“三年困难”,青春年华又在十年内乱中蹉跎。1973年7月,16岁的杨小运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了。那时候的家乡穷啊,穷得一天的工分
值买不到一包香烟,穷得连工作组的饭都没法派,穷得大小伙子连媳妇都说不上。他在思索,解放这么多年,为什么农村还
这样穷呢?
小运所在的六房生产队在大队北边,地盘大,人均耕地两亩,田里常年闹草荒,不长庄稼。有人形容是“荸荠苗,象旗杆;竹叶草,象楼板;绒毛毡,象地毯;蛤蟆跳上去不打闪。”由此,六房生产队得了个“北大荒”的雅号,闻名全公社。为什么草荒这么厉害呢?因为那时人们做事尽是“捏着鼻子哄眼睛”。薅草论面积记工吧,他背着手、昂着头,搅浑水朝前走;论重量记工吧,他把草用水浸,再带上泥巴;论质量记工吧,他扯表面的草不抠根。结果,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田闹草荒,人闹饥荒。看到这些,小运隐隐感到,农村穷和农民的积极性有关。至于农民的积极性为什么不高,他懵懂了。
1976年10月,中国人民的“大快人心事”终于来到了。就在这时,小运从大队企业回生产队当了副队长。他原以为“四人帮”一垮台,生产就能搞上去。但是,没过多久,上上下下那股热劲又冷却下来了,因为当时搞的那一套和前些年搞的没有两样。1977年,变小队核算为大队核算。1978年,六房湾同栗树湾合队……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困惑了。
就在他陷于郁闷与彷徨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一系列富民政策象一股股清新温馨的春风,飘到了六房湾,吹拂着小运和乡亲们的心田。1979年春,六房湾与栗树湾分队。8月,小运当上了生产队长。他和乡亲们认真地听广播,看报纸。大家拢在一起,议论怎样富起来,议论四川、安徽搞责任制的消息。小运找来了好友春发,一起讨论责任制究竟怎么搞法。他们冥思苦想,整整三个晚上,硬是拿出了一个联产到劳的方案,设想了“耕牛、农具、塘堰怎么管理”、“抗灾、用水怎么统一”、“非承包工怎么派”、“公、余粮怎么交”、“五保户、困难户怎么帮”、“计划生育怎么抓”、“干部的责任制怎么订”等十多个问题。第二天晚上,他们拿着方案,上一个老农家求教。这个老农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一起制订出了实行联产到劳的二十一条,准备秋收一登场就搞起来。
小运找到公社夏书记一口气谈了自己的打算和那二十一条。老夏暗自称赞年轻人的胆识,但担心他毛毛糙糙出纰漏,便再三嘱咐他:“要搞,一步一步来,先搞联产到组……”
到组就到组,小运收起那二十一条,开队委会制定出联产到组的办法,拿到群众会上讨论通过了。六房生产队从中谷收割起就分组作业。干了一年,粮食产量达到22万斤,比前一年增6万斤,在大队第一个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结束了十九年吃返销粮的历史。为了表示庆贺,大队来湾里放了两场电影。
种田人从责任制里看到了奔头,小运也从中看到了希望。他又想起他那二十一条,便风风火火地找到夏书记,把一肚子话全倒了出来:今年队里分组作业,群众的积极性大一些,但作业组吃的还是“二锅饭”,生产仍有瞎指挥,小组财务管理仍然是群众端碗,干部掌勺。看来,还是联产到劳好!老夏听着听着,脸上充满了笑意,觉得如今年轻人真是可爱,他们不安于现状,有文化,敢想敢说敢干……他微笑着对小运讲:“到不到劳,你回去找群众商量。”小运一下领悟到了:书记同意他搞联产到劳了。他回去连夜召开队委会。从9月20日到25日,整整六天六夜,群众讨论、修订并开始实施那二十一条了。
真是好事多磨,正当社员们精耕细作搞秋播的时候,一股
“刹车”的冷风袭来。管理区领导在一次秋播现场会上点名批评小运“好大的胆子,把田都分了,哪个要你搞的……”这一下,象油锅里掉进了几滴水。在家里,母亲说:“叫你莫先包,你硬要逞能。”走出去,有人说:“不准搞算了,你一个人顶不住的!”队委会的同志找来了,群众围拢来了,要他拿定主意。小运淡然一笑,说:“不要怕!田地还是集体的,我们一没背走,二没卖掉。田已经包了,合不得,合了就会把人心合散。”小运停了停,习惯地摸了一下后脑壳,狡黠地说:“我们干脆来个‘瞒上不瞒下’,对上就说是分组作业。”听了这话,大家紧锁的眉头都舒展了。
这几年,小运和社员们就是这样闯过来了。别人还在搞大呼隆,他联产到组了;别人联产到组,他联产到劳了;别人联产到劳,他在1981年10月又搞大包干了。到1982年,全队产粮从实行责任制前的16万斤增到32万斤,人均纯收入达到506元,真是三年三大步啊!
谁说种田不能富
孩提时期,他不知听过多少故事、趣闻、神话,唯有一个记得最牢:
从前有次逃大水,一个财主和一个穷人,爬在两棵树上,财主背有一袋元宝,穷人背有一袋糠粑。几天后水一退,发现财主饿死了,而穷人靠糠粑度过来了。
故事并不离奇,但小运总感到它寓意很深,耐人寻思,他的认识从这里不断提高、升华。刚开始,他只知道人不吃饭不行,后来,他懂得了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现在呢?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首先要发展商品生产,在商品中粮食是第一个。我要为国家多生产粮食,为社会多提供商品。
小运认准了的事,就是有9头牛,也拉他不回。
1981年,小运一家6口,承包21亩责任田,外加自留地、饲料地各一亩,人均近4亩。一年四季,他丢下犁把握锹把,放下扁担拿冲担,肩上脱掉一层层皮,手上新茧摞老茧。他既苦干,又巧干,经常向农业技术资料、农技员和老农请教。在队上,他带头试整夹心秧田,培育稀老壮秧;带头实行化学除草、全层施肥、晒田结扎;带头轮作换茬,改造冷浸田;带头试行“油稻稻”,提高复种指数;带头推广油菜移栽新技术……这一年,小运家粮食总产29,000斤,卖给国家19,250斤;产油料680斤,卖给国家油脂147斤;人均纯收入802元。
1982年,春节前小运就开了家庭会,找生产的薄弱环节,做到了“一年早知道”:
——过去种子不纯,田里是三代同堂:“站的站岗,放的放哨,睡的睡觉。”这年,小运家的早、中、晚稻,都换上了优良原种,成了种子专业户,田里庄稼长得齐刷刷的。
——过去对水稻的植保技术掌握不够好,这一年,小运钻研了《水稻的一生》和《植物保护》两本书,一边学一边干,他的水稻栽培技术和植保知识有了提高。
——过去多种经营承包项目不多,家庭副业门路不广。这年,小运家除种菜、养猪、养鸡增加数量外,拿一亩田出来栽藕,又在队里承包了5亩水面养鱼,小运的父亲与别人合伙承包了大队榨坊。
这一年,他家粮食总产33,000斤,卖给国家24,000斤;产油料1,210斤,卖给国家油脂300斤;向国家出售鲜蛋200斤,鲜鱼600斤,肥猪3头;人均纯收入1,100元,盖起了面积为28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谁说种田吃亏、不能致富?小运家三年来的大变化是最好的回答。大家信服了。仅这个大队的38名“游子”,在1981年底都高兴地回家务农了。大家感慨地说:搞责任制,是小运走在先;致富,是小运闯出了一条路。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致富”
实行责任制,人人都在奔致富之路。但也有人喜忧兼半:“分了家,各自扒”,天灾人祸谁来管?缺技术、少劳力怎么办……
群众担心的,正是小运反复思考的。他知道,“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当然不能把正常的差异看成是两极分化,但实行责任制后,的确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怎么办?他的结论是:靠集体,靠互帮。“土帮土成墙,人帮人致富”,“一人富不算真本事,全队富才最光荣”。
1981年正月初十,社员杨功志家不慎失火。小运带领群众冲进火海,扑灭了大火;他召集队委会商量,拖来集体的木料、砖瓦,一个昼夜,修好了被烧的一间半房子。功志全家感激不尽,众乡亲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责任制跟过去单干不一样,还是社会主义好!
水,五谷的命脉。这一年,杨河一带自4月16日下了一场大雨,太阳就再没打过伞。含苞孕穗的中稻干倒了筒,待耕复秋的粮田干裂了缝。人们盼水呀!好容易盼来郑家河水库渠道来了救命水,老老少少126口人全望着杨小运:你掌握着全队
的一把铁锹,看这个水怎么放法!“浇苗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要想全队富,必须拧成一股绳。他要用郑家河的水,来滋润人们焦虑的心,把126颗心牢牢地拴在责任制这根幸福柱上。他
成天东奔西走,跑前跑后,一心为着抢救大家的秧苗,而自己
的秧苗却被干坏了好大一块。
为了使全队人尽快富起来,小运还走了几着众人关注的
“棋”:一是帮助群众开辟致富门路。他和队委会商量,把荒废
的30多亩小塘,承包给五户社员养鱼;购回10头良种母猪分给社员喂养,使小队成为商品猪重点队;他带头组织经济联合,吸
收社员参加;他支持社员从事各类专业承包,在致富路上先走一步。二是改良种子。他同公社种子站挂钩,在队里建起了三个种子专业户,为社员提供原种,去年全队实现了良种化。三是推广新技术。他采取提供资料、个别讲解、田头指导、试验示范的办法,指导群众学科学,逐步提高人们的种田水平。四是建立干部包户制度,全队五个缺劳力、少技术的困难户,小运和副队长分别包了下来。
铁匠杨德发不会种田,他和妻子都体弱多病,大儿子高中毕业才回来,种田无门,下面还有四个小孩。春耕时节,到处犁耙水响,这一家人却望着七亩责任田唉声叹气。就在这时,满面春风的小运到了这个家,帮他定了生产计划,安排作物茬口,帮他浸种、催芽,一直把种子下到田里。队里还让德发担任护水员,付给一定的报酬;包给他一口15亩水面的大堰养鱼,帮他贷款150元买回了鱼苗;两次送他大儿子到公社农技训练班学习。两年时间,这一家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达到506元。
去年6月的一天。女社员黄润香家里仅有的180斤晚谷种烧了芽。她一个劲地埋怨两个女儿不经心;两个姑娘望着发臭的芽谷,难过得想哭。是啊,一个没有男劳力、没有技术、底子薄的家庭,在节骨眼上丢了种子,不就象塌了天!这事让小运知道了,马上从家里挑来一大担谷种,吩咐两个姑娘烧温水浸种催芽。一连三天,小运亲自查温,守着出芽,抢着播种,给黄家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
“双抢”到了。小运一肩挑起几副担子,“大家”,“小家”,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7月20日,小运挑了一天秧,一黑,丢下秧架忙脱粒。深夜,谷子收了场,小运的身子象散了架,倒在床上就爬不起来了。刚合上眼皮,“轰隆”一声炸雷,把他从朦胧中惊醒。“不好了,黄润香田里还有几十担草头没有挑回来!”他翻身下床,拿起冲担,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差不多与此同时,黄家的两个姑娘也小心翼翼地向自己田里摸去。
“哪个?”凭着闪电,两个姑娘看到前面有个黑影浮动,老远就喊。
“我!你们来了?”
“哎呀,小运哥,是你……”
年轻的生产队长给两个姑娘增添了数倍的勇气和力量。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钢鞭似的雨柱凌空而落,疯狂地抽打着大地,而黄家一亩多田的草头,已整整齐齐堆在稻场上了。
这一件件、一桩桩小事,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头。两年多来,全队19户乡亲,小运给帮技术、帮劳力、帮物资、帮资金的就有18户。
农家的帮助是互相的。小运把心血播洒在乡亲们的心田,乡亲们的汗水也浇灌着小运田里的禾苗。小运家要插秧、脱粒,男女青年们涌向他的田头、稻场;小运家盖新房,乡亲们主动帮他拖砖运沙……
互助象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把六房湾的20户农民,紧紧地联成一个整体,同奔致富之路。
(附图片)

重视地力建设 挖掘增产潜力

第5版()
专栏:工作札记

重视地力建设 挖掘增产潜力
中共江苏省淮安县委副书记、淮安县县长 余耀中
我们淮安县地处淮河下游,历史上多灾低产,近几年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粮食总产突破12亿斤,亩产过千斤,农作物是种在土地上的,因此,不能忽略土地所作出的贡献。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领导者来说,如何保持和发展这个好的势头,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粮食产量递增、地力递减的潜在危险,不断促进农业生产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发展,很需要冷静地思考。
“万物土中生”。这本是个常识问题,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似懂非懂。尽管平时也经常讲“万物土中生”,并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土”、重视“土”,总以为地力是“经久不衰”的,以致往往重视用地,忽视养地,甚至相信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想法。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地力、提高地力实质是为了保持和挖掘增产的潜力。从我县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的环境条件和理化性状也相应地得到改善,土壤肥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土壤肥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复种指数增加,绿肥面积缩小,耗肥品种扩大,氮肥用量猛增,有机肥料下降,土壤耕层变浅,理化性状趋差,有效养分偏低,导致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氮、磷、钾养分失调,用地与养地失调,这种状况,象警钟一样地告诫我们:对待地力问题切莫掉以轻心;保护地力、提高地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诚然,要把粮食产量搞上去,在一个时期内,靠一些权宜性措施是可以的,也是能够奏效的。但是,从长远来考虑则是行不通的。因为,不爱护地力、提高地力,就等于丢掉了持久的、高产的增产潜力,即使是产量一时上去了,也会掉下来,或者是停滞徘徊。
现在农村有一种说法:“船装担挑,不抵化肥一包”,贬低了农家肥的作用,放松了自然肥料的积造,只考虑眼前的增产,而不顾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的失调,甚至把不适当的大量增施化肥误认为是对土地的“投资”。对这种状况不切实加以改变,地力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地力建设,我们淮安县有教训值得记取,也有经验可以总结。在生产实践中,许多社队探索了用多种渠道和综合措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的途径。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条:一、“种养结合,寓种于养”。诸如,单种、套种绿肥,精耕细作种好绿肥,大力提高绿肥的鲜草产量,每年使土地有一定的面积、一定的时间“披红戴绿”(指种植红花草和苕子绿肥)、“休养生息”,提高地力。二、“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即坚持秸秆还田,这几年全县每年用于还田的作物秸秆有1.2亿斤左右。社员们说,秸秆还田一举三得,肥了地,增了产,省了本。三、把提高地力的立足点放在广辟有机肥源上。提高地力要靠肥当家。要把增施农家肥作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坚持常年积造。四、以提高土壤肥力为目标,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把治水改土和改造实心田、改造圩区低洼田、改造低产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力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到了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的时候了,每个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都不可不重视这个战略性的问题。

虎岭的“小气候”

第5版()
专栏:农村通讯

虎岭的“小气候”
姚天征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东部虎岭地区的群众,坚持养山治林,现在山山岭岭尽是林木,每年比周围地区多降雨100至200毫米,暴雨无洪水,久旱水长流。
去年7月29日至8月4日,河南省济源县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各条河流出现了近三十年来没有遇到过的特大洪水,把前些年拦河造的田几乎全部冲毁,唯有虎岭山下造的316亩梯田却平安无事,奥妙究竟在哪里?
虎岭位于王屋山的东部,解放前,那里是荒山秃岭,30座山都是“和尚头”,72道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特多,亩产不足百斤,群众吃水、烧柴也困难。1939年一次洪水,把虎岭冲了一半,灾后逃荒,60户人家只剩下6户。那时真是“山上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今年盼明年,年年没好收”。
五十年代,虎岭的群众开始治山治水,循山自上而下地制订了小流域治理规划,研究出养山育林的“三封、三不封”和“三禁”措施,即:封新造幼林,封残林迹地,封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成林不封放牛羊,杂灌木不封打柴烧,深山不封挖药材;禁止毁林开荒,禁止烧山开荒,禁止陡坡开荒。在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曹永建的带领下,大搞植树造林,坚持不懈,终于改变了虎岭的面貌,自然生态由恶性循环逐步变为良性循环。
今日的虎岭,山山岭岭尽是层层叠叠的林木,72道沟中,64条沟常年泉水长流,农田得以灌溉,粮食亩产达到800多斤;山林木材蓄积量已达4万多立方米,每年间伐材200多立方米,还有不少林副产品。当年的林业劳模曹永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色银行”。虎岭社办林场现有林面积13,2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队办林场有林8,000亩,覆盖率达到70%。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设在济源的水文站观察资料记载:近十年来,虎岭每年比周围多降雨水100至200毫米,常常是周围不降雨虎岭降雨,周围降小雨虎岭降大雨。由于林地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层,山上的卵石、泥沙与落叶构成了水的天然过滤层,蓄水保土的作用很大。降雨10毫米地皮不湿,降雨30毫米水不出坡,降雨50毫米到100毫米,三日后清水细流。新的农谚说得好:“绿了和尚头,沟沟有水流,雨后三日不见水,久旱多日水长流”。

留蛇灭鼠

第5版()
专栏:

留蛇灭鼠
湖南省娄底市 郭振华
人们常把蛇看成仇敌,“见蛇不打三分罪”几乎成了老幼皆知的乡规。不论谁见了蛇,总要想办法把它打死。加上近年来,有关部门大量收购活蛇出口,很多人捕蛇卖钱,在“见蛇就打”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见蛇就捕”,致使蛇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甚至濒于绝迹了。
就在人们起劲地“见蛇就打”、“见蛇就捕”的时候,老鼠却越来越多,有的地方鼠患到了惊人的地步。难道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原来,捕食老鼠是蛇的拿手戏,它能自由钻入鼠洞捉拿老鼠,农舍内有时听到鼠洞中发出“咋咋咋”的叫声,就是老鼠被蛇逼上绝路时发出的惨叫。据资料介绍,一条中等大小的蛇,每年可捕鼠150只左右,按每只老鼠每年损失18斤粮食的国际标准计算,一条蛇每年可给人们从鼠口夺回粮食2,000多斤。在蛇少鼠多的地方,有的人还特意养蛇捕鼠,这在我国明清两代最为风行。世界上有不少粮仓也专门养蛇捕鼠。湖北省松滋县的赵成武,前几年他每年捕蛇收入过万元,被称为“捕蛇王”;后来,他目睹鼠患日益严重,知道蛇是老鼠的天敌以后,“捕蛇王”变为“养蛇灭鼠能手”,去年繁育乌梢蛇3,000多条。
目前,有些地方鼠害猖獗,提倡保护蛇类,禁止滥捕乱打蛇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我们应该把“见蛇不打三分罪”改过来,叫“见蛇就打真不该”。

遇险紫鹭得救记

第5版()
专栏:

遇险紫鹭得救记
4月29日,两只水鸟紫鹭在迁徙途中遇到大暴风雪,丧失飞翔能力,跌落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农机厂工人唐茂路和县第三中学校工王国柱,在不同地点发现后,把冻得奄奄一息的紫鹭分别抱回家中抢救,使紫鹭缓醒过来。为了让紫鹭尽快恢复,他们每天从农贸市场买来新鲜小杂鱼喂养。
5月3日,唐茂路护养的一只紫鹭恢复了飞翔能力,他就把它送交县林业科。林业科负责保护鸟类的干部李景山又在办公室内饲养了两天,5月5日下午驾驶摩托车,把这只紫鹭护送到离城20里的水边上放飞。王国柱饲养的紫鹭恢复飞翔能力后,在5月7日放它回到大自然怀抱。  王瑞光

快快整修河道

第5版()
专栏:来信

快快整修河道
去年六月份,俺的家乡安徽省淮北一带遭受严重水灾,房屋倒塌,公路被冲断,秋季庄稼颗粒不收,给社员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一个冬春过去了,河床淤积的泥土没有清除;河堰被水冲断的口子没有修复;排水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要比去年受灾前还厉害。转眼间,夏季到来,去年的灾害还会不会重现?真使人放心不下。
淮北平原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夏季又是梅雨季节,没有很好的排水系统,受灾是难免的。
我紧急呼吁:有关地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马上动员起来,争取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把河、沟、渠疏通好。
林庆瑜

今年油菜又丰收(图片)

第5版()
专栏:

今年油菜又丰收 摄于四川省南充县 谢奇

养蚌育珠(图片)

第5版()
专栏:

养蚌育珠 曾文华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