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3-05-18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确保轻工生产稳定增长和市场继续繁荣

第5版()
专栏:

确保轻工生产稳定增长和市场继续繁荣
钟新
工业消费品是否生产过剩?
近四年来,我国的轻工业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1979—1982年,轻工业产值从1,806亿元增加到2,766亿元。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国内市场多数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轻工业的生产和市场供求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1982年轻工业的增长速度由前三年平均每年增长14%下降为5.7%,其中,纺织工业由上年增长18%下降为1.3%。在社会商品购买力继续以较大的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部分商品如纺织品、烟、酒、纸、半导体收音机等出现了滞销积压的情况。
市场情况的这种变化,是不是表明工业消费品的生产过剩了呢?
我们认为不能这样看。首先,四年来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生产的增长。从去年到现在,大部分商品保持供需平衡,部分供不应求,滞销积压的只是一小部分。其次,还有一部分购买力没有实现或推迟实现。四年来城乡居民储蓄以每年平均117.2亿元的数量递增,1982年底储蓄金额已经达到675.4亿元,加上居民手中储存的现金,共约1,100亿元。这部分潜在购买力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但确实有不少人是“储币待购”、“持币选购”的。总的来看,购买力并不缺乏。再次,我国人民目前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衣、食、住、用、行各方面的消费都有待继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轻工生产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不能一看到部分商品一时的滞销就认为商品多了,实际上,我们的商品总的来看仍然不足,只是供求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同时,目前的部分工业消费品滞销积压,也不是什么相对生产过剩,因为是购买力有余,而不是购买力不足。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部分工业消费品滞销积压是一种结构性生产过剩。表现为:同一种产品有的滞销积压,有的供不应求;一部分地区滞销,一部分地区脱销;而且长线之中有短线,短线之中有长线。群众购买商品的选择性增强了:穿的选,用的挑,高档的等,名牌的争,而一部分商品却不适销对路,不能为群众选中挑上。
当前轻工生产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
轻工生产增长速度下降,部分工业消费品滞销积压,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轻工业生产本身来看,第一,前三年轻纺工业的大幅度增长带有补偿欠帐的性质,增长快一些是合理的,但有些产品的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二,轻工生产的指导思想不适应消费形势的变化。从全国看,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已开始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并逐步向发展和享受的需求转变,而我们轻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仍然停留在满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上。
第三,轻工产品结构的变化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不适应农民需要和农村市场的变化,农村销路还未打开。
第四,轻工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不适应产品结构的变化。由于对社会化大生产和大批量生产有片面理解,盲目追求建大厂、并小厂,生产是大批量、少品种,搞的很多产品一个面孔,一个模样,几十年一贯制,不能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需要。轻工企业的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多数是“三五成群”(即三十年代的老厂,五十年代的工艺设备),无法适应提高质量、提高水平的要求。轻工业生产的技术力量和科研工作长期落后,不能适应产品开发的要求。
第五,许多轻工业企业过去是埋头生产的“生产型工业”,不善经营,甚至不懂经营,企业不研究市场,不了解消费者心理,也不为消费者着想,结果是路子越走越窄。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的轻工业生产面临着一个战略转变的关头:补偿欠帐的阶段已经过去,新的稳定增长的时期即将开始;解决有无的任务已经基本结束,解决好坏优劣即解决质量、品种、款式的新任务提到面前;粗放经营的方式已不适应,集约经营才有出路。
从流通方面来看,部分轻纺产品积压同流通渠道不畅也有很大关系。
轻工业生产速度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重工业增长过快,在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供应等方面挤了轻工业。
今年以来,轻工业被挤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地区轻工企业的供电量比实际需要量少四分之一,有的因运输排不上队被迫停产,轻工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钢材、木材、铜材、铝材、纯碱、烧碱、平板玻璃等都有很大缺口。
上述情况和问题说明,今后数年,我国轻工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坚决贯彻中央有关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既定方针政策,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开创一个轻工业稳定增长和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这种可能性很大。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另一种是轻工生产的战略转变推迟或不能实现,投资和重工业猛上,轻工增长缓慢,市场再度紧张。我们要力争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二种可能,确保轻工业的稳定增长和市场状况的进一步改善。
怎样实现轻工业的稳定增长?
第一,要认真研究消费形势和市场状况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发展轻工业生产的新战略。所有轻纺产品都要在稳步增加数量的基础上,向质量高、价格廉、品种多、款式新、规格全、服务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要注意研究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不同购买力和不同的爱好,把满足各种各样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摆在轻工业生产的首位,并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开拓新的市场。要改变一些传统现象:把人民的正当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发展和享受的需求视作奢侈浪费,把吃的需求仅仅看作填饱肚子,把穿着消费仅仅看作蔽体保暖,等等。对各种轻工业产品的生产要有远见,要作长远打算;对于原料充足、又有生产能力、也为市场需要的产品,要采取薄利多销、适当鼓励消费、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要适当控制工资和奖金的增长,防止消费早熟。
第二,充分发挥流通这个中间环节对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消费水平两个方面的作用。轻工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商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主动配合。要加快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打破地区封锁,克服城乡堵塞,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做到货畅其流。要特别注意扩大两个市场:一是扩大农村市场,认真解决好轻纺工业品下乡问题;一是扩大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商品推销工作。生产、商业、外贸等各个部门都要建立市场调查预测和市场信息传递的机构和网络,抓好商情调查,搞好市场预测,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三个市场(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国际市场)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趋势,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法,把生意做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第三,把开发新产品、发展新行业、开拓新领域作为今后轻工业生产的中心环节。产品开发更是大有可为的。要认真研究各种产品的可销价格、使用期限、生命(更新)周期、消费弹性等,每个部门、地方和企业都要努力维护和不断发展自己的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和新产品。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原料厂和加工厂的联合与协作,把科研攻关、技术改造、产品试制、批量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规划一代,保持市场常变常新。要把发展新产品、开拓新领域作为轻工业生产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第四,把改革生产组织、改造生产手段和发展生产技术作为改变生产结构,实现轻工业生产战略转变的重要手段。要适当调整轻工业企业的企业规模和生产批量,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提高轻工业生产的应变能力。今后数年轻工业的发展基本上不要再铺新摊子,但要抓紧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要搞好行业改造规划,制定技术政策和装备政策,重点推进,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要重视轻工技术力量和科研力量的发展。
第五,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重工业的过快增长,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振兴经济科学关键在于面对现实

第5版()
专栏:

振兴经济科学关键在于面对现实
熊映梧
我国进入了振兴经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客观形势要求振兴经济科学,更好地为四化服务。
我认为,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经济科学的成果同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振兴经济科学,我以为关键在于面对现实。为此,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在研究方向上必须把大部分力量放在探索新问题方面。这里,以《资本论》研究为例,究竟是局限于注释和考证,还是用发展观研究这部伟大著作,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自从《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以来,在普及和宣传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本世纪六十年代,《资本论》以各种文字至少印行了140多种(见马今之:《〈资本论〉主要版本介绍》,《人民日报》1964年5月29日)。各种解说《资本论》的读物,大量涌现出来,如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博洽德的《通俗资本论》,河上肇的《资本论入门》,卢森贝的《〈资本论〉注释》,郭大力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王亚南的《〈资本论〉研究》,等等。但是,在《资本论》的研究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缺点,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资本论》奉为经济科学的“顶峰”,好象后人只能重述《资本论》的原理和字句,不敢设想有所发展。用这种精神状态去进行《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恐怕就很难做出什么创造性的成果。如果物理学家都拜倒在牛顿脚下,不敢越古典物理学的雷池一步,那末,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什么物理学能超过牛顿并继续超过爱因斯坦向前发展,经济科学就不能再发展了呢?
我主张经济学界少数人去做《资本论》的注释、考证工作,这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不可缺少的工作;而多数同志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探讨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创新,经济学是不可能发展的。如果我们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了在十亿人口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无疑是对全世界的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我们都清楚,探讨新问题是很艰难的,但是,我们应当知难而进。
第二,在学风上要从本本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良传统。过去受个人崇拜之风的影响,有人今天为这几句语录作注释,明天又为那几段语录作解说,干了一辈子理论工作,没有说几句自己的话。毫无真知灼见,那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尤其需要发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勇敢地探讨未知领域的良好学风。
第三,百家争鸣,建立各学科的学术联盟,合作攻关。保护和鼓励各种学术见解的争鸣,是发展科学的正确方针。今天,从路线上清除了“左”的影响,但是,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措施来保证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有些学术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得到结论的,例如经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我看不妨求同存异。反正四化要求研究生产力,先把生产力研究透彻了,然后再来讨论把生产力放在哪个学科。当代有不少的课题,如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问题,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等等,需要许多学科协同研究,这也有待有关部门加以组织、协调。
第四,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中的经济学科,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各种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人才。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数量不足,经济学科在全部高等教育中占的比重太小;另一方面是质量问题。我在《适应时代要求逐步改革大学经济系》一文(《世界经济导报》第73期)中指出:现时大学经济系基本上还是按照五十年代初的章程办事,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现实很不相称。它的主要毛病是“窄”、“旧”、“呆”,即:专业面窄,适应性差;课程内容比较陈旧,知识废旧率高,四年时间大部分花费在“典与史”方面,很少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果不佳。还要补充一条:“文理分家”。把经济学科列入文科,与自然科学隔绝,就很难培养出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经济的全面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

孙冶方遗作《〈社会主义经济论〉导言(大纲)》发表

第5版()
专栏:

孙冶方遗作《〈社会主义经济论〉导言(大纲)》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第三期,发表了经济学家孙冶方的遗作《〈社会主义经济论〉导言(大纲)》。这是孙冶方在逝世前十七天(今年二月五日)才写完的。
《社会主义经济论》是孙冶方从一九八○年开始重新编写的一部巨著。在写作过程中,他感到需要澄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因此为这本书写了导言。
在这篇导言(大纲)中,孙冶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理论和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

一定要算经济账

第5版()
专栏:

一定要算经济账
徐日清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需要最充分、最有效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人力的节省,就是活劳动的节约;物力的节省,就是物化劳动的节约;财力的节约,则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节约的货币表现。而举凡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利用,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于勤奋者来说,则是个变数。注意节约每一分钟的人,比之让时间成年累月地随意流逝的人,将成为无与伦比的时间的富翁。建国初期的一分钟与最近几年的一分钟相比,所提供的物质财富是大大不同的。请看:
全国钢产量,1952年一分钟为5,137斤,1981年一分钟为13.5464万斤;全国原煤产量,1952年一分钟为25万斤;1981年为236万斤;全国原油产量,1952年一分钟为1,674斤,1981年一分钟为38万斤;全国发电量,1952年一分钟为1.3880万度,1981年一分钟为58万度;全国粮食产量,1952年一分钟为62万斤,1982年一分钟为123万斤。
这里所说的一分钟是指全国的一分钟。当然,在全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生产部门,每一个企业单位,都会有自己的一分钟,而各个一分钟的经济效益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科学技术上还落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分钟所创造的财富要比他们一分钟所创造的少得多。我们应该紧迫地认识时间节约的重大意义,珍惜时间,不断增加每一分钟所创造的财富。
要节约时间,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人们特别是经济工作人员具有经济头脑。陈云同志曾经指出:“搞经济工作,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利息概念是不行的”。事实上,我们经济工作中的时间观念和利息观念是相当淡薄的。一个企业有那么大一笔家当,搞一项基本建设要那么大一笔投资,可是恐怕很少有谁算过利息。现在国外有一门学问,叫做“货币时间价值”。其内容,简单地说,就是经营时对本钱不仅计算单利,而且还要计算复利——也就是利上生利,要以此作为经营决策的重要因素。这门学问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由于缺乏经济头脑,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也往往被弄糊涂了。过去常常听到“要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口号,似乎革命得很,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做经济工作,合算不合算,乃是常识性的概念。经济账是一定要算的,而且要愈算愈细,愈算愈精,才是正理。如果明知其不合算,还要硬干,却美其名为算政治账,岂非大谬不然?可惜在实际生活中,一些计划、设计和方案,常常是不关心时间节约,不考虑经济效益的。经济工作合理与不合理的分水岭,就看能不能节约劳动时间,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所耗大于所得,甚至还要消耗掉前人所创造的财富,那还有什么经济上的合理性可言呢?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干部是社会的公仆,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要求经济战线上的同志具有经济头脑,加强成本意识,从而能用最小的劳动消耗,最少的资金占用,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去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把节约时间的观念贯彻到一切经济工作的调整和改革中去吧!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五章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五章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上)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上一节讲到,教育的内容越来越集中为科学技术的教育。其实,科学与技术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它们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就联系到一起使用了。科学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生活中对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活动的内在规律的系统认识的总结。科学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也叫一般社会生产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科学的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技术是指在生产实践中,依据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等,是对科学的具体运用过程。因此,没有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没有科学,也就不会有技术。同样,没有技术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从而也就没有生产的发展。
当科学通过劳动手段的发明创造或者通过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生产力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手段两个要素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的第一个要素,是生产的主体。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低不能只看有多少机器、多少能源等劳动手段,更要看劳动者的状况。在看劳动者的状况时,又不能只看他们的数量和体力,更要看他们所具备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通过教育使自己物化在人脑这种物质当中,使科学在人的身上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劳动手段的发明和创造,是科学物化在这些物质资料之内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科学居于重要地位。它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就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近代,劳动手段的改进,新劳动手段的发明,主要靠科学,不象古代主要靠经验。这是科学使自己物化在劳动手段之中,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的第二个途径。在大机器工业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创造的现实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的程度。这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只有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把农民和工人从笨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从而逐渐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人劳动和农民劳动、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也只有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才能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真正按照国民经济客观比例关系的要求蓬勃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受到生产关系的促进或阻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发生一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关生产关系的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就属于这一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以及与解决这些问题有关的各门经济科学。除生产关系外,还有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其他直接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因素。因此,能够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社会科学部门是很多的。我们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作出对实践有用的正确结论,就会对生产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讨论科学对生产所起的巨大作用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自然科学,也要看到社会科学。
本章执笔:薛 经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5期)(四十六)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