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3-02-24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充分发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优势

第5版()
专栏:

充分发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优势
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 冯纪新
家庭承包责任制在甘肃农村已经普及。它巩固了合作化的成果,克服了经营管理上的弊端,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使农业生产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家庭承包制实行的时间还不长,某些遗留问题尚待解决。农民经过休养生息,开始着手购置大型生产资料,努力掌握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准备甩开膀子大干。家庭承包制的作用刚刚开始发挥。当前农村人心思定,人心思上,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千家万户的潜力;而不应该抓住某些刚刚露头的联合,用行政手段加以拔高,急于推广。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这是客观的必然规律,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目前,农业生产上的家庭承包制(包干到户)在甘肃农村已经普及,到去年年底,实行这种责任制的队已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97%以上。这场伟大的变革,使农村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广大农民群众千方百计地广开门路,发展商品生产,特别是城市郊区和条件较好的地方,涌现出大量的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它们以商品生产者的姿态,采用先进技术,讲求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应当如何继续领导农民前进?着重点是充分发挥家庭承包制的优势,还是不顾客观条件和农民的意愿,急于去发展联合?这一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也是领导上必须明确的大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家庭承包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从历史和现实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家庭承包制已经显示出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广大农民群众总结了农业合作化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经过探索,创造出了家庭承包制。这种经济形式,使人的劳动与人的需要具体统一起来,劳动者在公有制下的权利与责任具体统一起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家庭承包制的伟大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我们的农业合作化,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理论上讲,农民都是集体经济的主人。实际上,过去那种体制、管理方法和“大锅饭”的分配办法,没有能够保证农民在实际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享受主人翁的政治权利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利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的劳动一旦同他们的自身需要相分离,其内在的动力必然消失。这就是过去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这充分说明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它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家庭承包制的出现,巩固了集体化的成果,克服了经营管理上的弊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使他们感到自己真正成了集体经济的主人,其生产积极性象火山迸发一样,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进取性和创造性,解决了过去我们用各种办法没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会宁县一位老农说:“地包到户里,我睡在炕上盘算,哪块地种啥庄稼,托谁换良种、买化肥,哪里种树种草,跟谁搭伙放羊攒粪,……想着想着鸡就叫了!”这是农民对家庭承包制作用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第二、使农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应变能力。农业是有生命的生产,人们要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去获取生活和生产需要的资料。大自然条件是复杂的,变化多端,农民在向大自然索取财富时,必须针对极为复杂的条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甘肃地域辽阔,差异性大,又多旱、冻、风、沙等灾害,它要求农民在经营中具有更大的应变能力,否则将一无所获。这一点,在过去强调一切集中、统一的制度下,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这两年,我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连续发生重灾,农业总产值仍然能够持续稳步增长,就是因为农民有了自主权,有了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时,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经营项目多,实行包干到户以后,农民可以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和家中男女老少的特长,灵活地使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各显其能,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这是“大帮轰”的经营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第三、家庭承包制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有的同志认为家庭承包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不利于进行农业基本建设,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低级形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化生产不一定都要集中劳动,个体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劳动,但分散劳动不一定都是个体经济。我们判断一种经济形式高级还是低级,其标准不应是劳动规模的大小,而应看它是否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不能最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农村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情况是,农民相信了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的政策,农业基本建设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农民提前交款争购拖拉机、化肥,争着自费参加技术培训班,全省的小型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植树种草、改良土壤的进度、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比往年有新的提高。他们既用地又养地,使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化。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农民,已着手把各家的多余的劳动力、资金、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结合起来,发展商品生产,实行分工专业生产和在专业基础上的联合。如兰州市西固区,去年已有养鸡专业户1,600多户,并有了进一步的分工,有的侧重提供种蛋,有的以孵雏为主,有的则代购鲜蛋。适应这种发展需要,国家和集体成立了饲料供应点,区兽医站和大队防疫员同养鸡专业户签订防疫保险合同,收费防疫,损失赔偿。这样,通过生产前和生产后的供销、技术服务,把众多的家庭经济联合起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就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生产的雏型。这种经济从一家一户看,好象是个体的、分散的小生产,但从总体上看,却是大规模的、专业分工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家庭承包制虽然保留着家庭经营的形式,但其性质已不同于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它已经是较大规模商品生产社会化的基础,无疑是有广阔发展前途的。
总之,家庭承包制使我们的农业一马当先,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经验。在甘肃,这种家庭承包制实行的时间还不长,早的地方不过两三年,迟的地方才刚刚开始,某些遗留问题尚待继续解决。农民经过休养生息,刚开始着手购置大型生产资料,掌握新技术,改善生产基本条件,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甘肃的自然资源还远远没有充分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家庭承包制的作用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是方兴未艾,高潮还在前头。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我们目前如何正确对待家庭承包责任制,正确对待发展联合的问题,是很有启示的。目前的农村人心思定,人心思干,人心思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领导工作的着重点和注意力,究竟应该放在哪里,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农业家庭承包制,充分发挥家庭承包制的优势,继续发挥千家万户的潜力呢?还是抓住某些刚刚露头的联合,用行政的手段加以拔高,急于推广,强并硬凑搞联合呢?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前者,应当顺应民意,引导和支持群众发挥家庭承包制的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放手发展商品生产。切不可重复那种“生活困难定政策,吃饱肚子改政策”的教训,当然更不应该回到“三级所有”的老路上去。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决不应该以主观意志强其所难。我们应当看到,当家庭承包经济的商品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客观需要,群众会为了共同的利益,提出联合的要求,并经过民主协商,制定经济合同,在保持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自愿互利地联合起来的。列宁曾说过,一切民族都得走到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新的联合,很可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生产形式。因此,如果你真的想实现农业社会化,就得扎扎实实地从稳定完善生产责任制和充分发挥家庭承包制的优势做起。这样,才能顺乎自然,水到渠成。否则,拔苗助长,必将适得其反。
要充分发挥家庭承包制的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把稳定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来抓。首先,要认真解决各种遗留问题,诸如有些地方土地承包不够合理、财务混乱,承包合同不完善,扶贫措施和干部报酬不落实等,要尽快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妥善加以解决,使干部群众心情舒畅地搞生产。同时,要集中主要力量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多在“包”字上下工夫,通过承包解决好“统”与“分”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农民的资金、技术、劳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扩大生产和经营范围。要扶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让他们出人才,出产品,出经验,从多方面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拓宽道路。同时,要根据农村已经出现的新形势,对农村的政体、经体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农业活了以后,到处出现“买难”、“卖难”等问题,这说明我们的一些上层建筑部门还不能适应已经变革了的农业经济。因此,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改革工作,一定要跟上农业发展的脚步,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步骤,坚决而有秩序地搞好各方面体制改革,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以利于充分发挥千家万户的优势。

从徐州农村看农业如何翻番

第5版()
专栏:努力发展农业新局面

从徐州农村看农业如何翻番
刘锡庚
去年11月初,我带着“农业可否翻番,如何翻番”的问题,到江苏省徐州地区农村调查了十多天。徐州地区八个县(今年已撤销地区行署建制,六个县划归徐州市,两个县划归连云港市),过去是全国闻名的低产贫困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连年丰收,主要指标翻了一番多或者接近一番。
农业可以继续翻番
原地委、行署对农业继续翻番初步设想了一个方案:农业总产值到1990年前可以翻一番,后十年再翻第二番。他们分析了能够继续翻番的依据:
首先,方案中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虽然高于建国以来的5.1%,但低于七十年代的8.8%,更低于三中全会以来的11.5%。
第二,有粮食生产的优势做基础。徐州地区去年粮食总产量可达77亿斤,平均每人占有1,014斤,为全省第一,但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全区粮食耕地亩产850斤,其中有500万亩亩产只400斤上下,经过努力达到800斤并不困难,只此一项就可增产粮食20亿斤。
第三,有实现翻番的基础条件和经济实力。全区除1,200万亩耕地外,尚有240万亩荒地,有140万亩可利用的水面,有20多万亩浅海滩涂。地方工业实力比较雄厚,有社队工业可开采的多种矿藏,有社队办的采煤井28对,年产煤700万吨,有自办的磷、钾肥厂。此外,经过30多年的农业基本建设,国家、地方和集体对水利投资达28亿元,已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系统。农业装备也已具相当规模。
第四,多种经营门路很广。养殖业:现在出现了养鸡热、养兔热、养貂热、养牛热、养鱼热,徐州历史上大黄牛有名,多数县都有一部分地广人稀的山区,养10万头奶牛、肉牛不成问题。种植业:除作物布局调整后可增产增值外,240万亩荒地可发展速生用材林和果树。建材业:这里有取之不尽的煤矸石、石灰石,可大力发展建材业。此外,服务业、运输业、农业机具修理业、建筑业等都具有优势。
第五,正确的政策是翻番的保证。目前,全区97%的生产队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它对部分没有实行联产责任制的社队是一个冲击,也是一个引力。群众说:“要翻番,大包干”。那些没有实行大包干的县、社领导干部,已表示要按照广大社员的意愿,放开手让群众选择自己喜欢的生产责任制形式。
农业翻番的措施和问题
徐州地、县同志们和我们详细讨论了徐州翻番的措施和问题,一致认为,措施不扎实,空喊翻不了番;缺乏预见,看不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陷入盲目性。他们提出:
实现农业翻番首先要有能领导翻番的领导班子。目前广大社员提起翻番问题情绪高涨,充满信心,每户社员都有了一个翻番发家的小算盘。但是,有些县、社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还是在老框框里打转转,苦思冥想,闭门算死帐。下面的典型多的很,深入实际一看,信心就足了,办法也有了。目前有些县、社领导同志还没有重视运用这些典型作示范,领导农民致富,农业翻番。
要正确执行中央的政策,不要再犯错误。农民对政策要求有两条,一条是国家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政策不要变;另一条是要按合同办事,说话要算数。地、县同志们说:只要上边政策不变,下边不搞土政策,不要再犯错误,农业翻番就有希望。
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和物资投入。农业和工业一样,也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徐州地区农业翻了一番,除政策因素外,就是因为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装备水平,增加了物资投入。今后仍要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第一是自力更生搞农田基本建设,突出的是要水利配套。第二是复合肥料和柴油的供应。群众要求有关领导部门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说在价格上平对平、高对高都行。
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当前农业技术力量很薄弱,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共1,316人,平均5,547人中才有一个。但全区的高中毕业生留在农村的就有20多万人,如分别加以培训就可以大有用场。若改一部分中学为农业技术学校,这个技术队伍就完全解决了。
翻番的路子和方法。在调查中了解到对翻番的路子和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本县的区域规划搞起,首先搞清自己的资源,围绕农业的发展,围绕国家的计划,瞻前顾后,立足当前五年,从能源(煤、草、柴)、原料、技术出发,还考虑到将来的加工、储藏、运输以及产品市场,环环联系起来,列出项目,拟定翻番计划。这样研究翻番的思路广、信心足。另一种是采用算帐的办法先匡算出翻番的指标,再套项目,且多是讲2000年翻两番的指标,对第一番在什么时候实现,却讲的很少,实际上翻番是口上讲讲,信心并不足。从接触的同志中看,后一种同志还不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图片

第5版()
专栏:

△广东省开平县赤坎公社田心村社员关伟聪擅长饲养家禽,去年仅这一项收入达十二万多元,获纯利四万一千元。新华社记者黄鉴秋摄

农民王驾远写中堂

第5版()
专栏:农村新事

农民王驾远写中堂
徐光华
来到河南省商城县四顾墩公社,公社党委书记同我谈起一个农民参考前人的旧作书写的中堂。内容是:
依山傍水,瓦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凉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晚归妻子女儿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安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这幅中堂的作者名叫王驾远,是河口大队薛湾生产队社员,家住石板堰湾。
今年元月7日,我们专程去他家拜访。王驾远年近花甲,鬓发斑白,但腰板硬朗,精神很好,看得出他过得很舒心。
王老汉把我们往门楼里让。进了门楼,是个不小的四方院。三间正瓦屋刚落成,左边还有两间旧草房。王驾远见我们打量他的新房,喜滋滋地说:“这是我一辈子头一次住瓦屋,还想把两间草屋换成瓦的。”
我们进了堂屋。迎面墙上果然是那幅中堂。书法虽不出色,但笔法自然流利。我们连称中堂写得好。他谦逊地说:“我不过说了几句农民的心里话。”
在旧社会,王驾远祖宗三代是佃农,冬天不知道棉衣是怎么穿的。解放后,日子逐步好转。可是,1958年时他的三间草屋成了公共食堂,后来失火烧掉。他没了房子,先后住过保管室、破庙、门楼、牛棚,后来又搬回了石板堰,重新盖起三间草屋。
王驾远感慨地说:“我盼着,啥时候有吃有穿有住,过上安稳日子就够了。”说到这儿,老人眼睛一亮,来了精神:“俺做梦也没想到,三中全会开过以后,党的富民政策一下来,粮也有了,钱也有了。不瞒同志说,去年我就写了这幅中堂,不过有几句是最近才改的,‘茅屋几间’改成‘瓦屋几间’,‘粗茶淡饭’改成‘大米白面’,‘粗布衣服赛丝棉’改成‘的凉的卡身上穿’。才过一年,眼睛一眨,又有了这么大变化!”
王驾远家共有6口人:儿子、儿媳、孙子、女儿、老伴和他自己。他家除了种几亩责任田外,还承包了几亩责任山,经营一片自留山,宅院四周栽了几十棵树;老伴喂鸡、鸭、羊、猪;儿子搞副业,造纸、建筑都干;到了冬腊月,王老汉就在屋里呆不住了,凭着两年的私塾底子,被人请去写对联。现在,他家粮食够吃,钱有花的,又盖了大瓦屋,有些满足了。
不过,我们离开时,王驾远握着我的手说:“还有一桩心事没了结,就是对国家贡献太小了,日后要赶上去。”

我和妻子收入的变化

第5版()
专栏:

我和妻子收入的变化
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中学教师 李珪
过去我常对妻子说:“是我养活你们!”妻子默认,不说半个不字。为什么呢?从1972年弟兄们分家以来,我坚持记家庭日记帐,从未间断。正常情况下,每年收入约600元左右,支出约700元上下,每年超支100多元,尽管我工资低,41元5角拿了十五年,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主要还是靠我的工资。600元左右的收入中,我的工资占了500元,而妻子的劳动所得勉强凑个百十元:卖鸡蛋得三四十元,劳动工值六七十元(她并不懒惰,每年出勤都在300个劳动日以上,只是队里穷,每个工值才一二角钱)。因此,我说“是我养活你们”,妻子心悦诚服,无言以对。
1977年到1981年,我的工资连续提了三级,升到63元,加上副食补贴、卫生费等,超过了70元,对家庭的贡献更大了。但是,我的工资虽提了许多,因修房又拉了400多元新债,累计欠款上了千元,真是债台高筑啊!如何摆脱困境、还清债务呢?我为此发愁,却苦无良策。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82年队里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年终一“决算”,出人意外,我全年家庭收入1,800元,支出1,100元。十年来,我家第一次出现了收大于支的喜象,偿还了旧债一大半。1,800元收入中,我的工资800多元,只是个零头;妻子的副业收入近1,000元——二分砂地收入250元,复种一亩大葱收入300多元,交售猪一头、羊一只收入150元,出售麦草120元,鸡蛋、羊毛等杂七杂八收入100多元,如果再把收获的4,000多斤粮食的价款加在一起,比我的工资的两倍还多。
妻子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我。我再也不说“是我养活你们”的话了;我越算越兴奋,越算越有信心:党的富民政策就是好!照这样干下去,到今年年底,我们不但可以还清全部借款,而且还能请来一台“春风”电视机哩!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