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3-02-20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第7版()
专栏:

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影片《城南旧事》编剧 伊明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于台北。小说是自传体,通过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映出了在二十年代里,居住在旧北京的几个小人物:失去爱情后得了疯病的秀贞,为生活所逼的偷儿,命运蹇滞的宋妈……。人物如生,气息浓郁,作品充满着叹息和伤感。这一束缅怀旧日京华的绮丽文章,不禁使我望见,海之彼岸那个岛屿上的同胞们,引颈遥望祖国大陆的情怀。
我欣赏这部隽永优美的作品,把其中的三篇,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我是这部影片的编剧,自己的职务是导演,对这部影片,很难从剧作和导演的角度,下笔论断。我想从一个观众的视野,写一点观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并非每个人对自己童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首动人的诗篇。《城南旧事》把我带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我生长于江南,在我的童年里,也唱过“长亭外,古道边”和“麻雀与小孩”这些歌曲,放学回来路上,也见到过把大革命失败后的青年革命者,捆绑着装在人力车上,送赴刑场的情景。
从那个时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历程,开创了一个改朝换代的新中国。偏安于台北的旧天地间,人民怀念故国的心情,与日俱增。《城南旧事》这部书中所寄托的离愁,我们总不能视为仅仅在想念童年时代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
我在改编本中,曾作一首歌词,放在卷首,唱出了海之彼岸的人民思念故国的心情。这首歌词,经过导演吴贻弓同志的建议,删去了。他的理由是,不唱出这种离愁,比唱出来好。我爽然同意了,因为我知道,电影虽然是综合艺术,归根结底,是导演艺术。从剧本到电影语言,实则是两种形态,电影能否紧紧把握住观众的心弦,功夫在导演手里。他把林海音笔下的时代、人物、情致、韵味,生动地体现了出来,这是导演的才华和演员的光彩的相互成果。
导演如果没有找到沈洁和郑振瑶,可以设想,银幕上的英子和宋妈,将把原作中的形象,逊色到什么程度。如今这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导演的正确选择和处理,尤其是英子的扮演者沈洁,她还不过是一个小学生,没有受过表演艺术的教育,但是,她的聪颖,她的丽质,她的双眸,使她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绩。显然这是导演对她正确启示的功绩。
郑振瑶担任宋妈这个角色,我听说有这么个过程,当她看到《城南旧事》剧本前,已被邀请担任某片的主角。吴贻弓同志想请她饰演宋妈,她读过本子后,立即推辞了主角的邀请,欣然接受了宋妈这一个角色。这是她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的第三个角色。宋妈,这个北方老妈子,对于生长在上海的郑振瑶说来,应是新课题,但是凭着她的生活积累和努力,成功地塑造出了这个质朴和善良的北方农村妇女形象。她设计了许多只有北方妇女才有的形体动作,如何从小板凳上屈膝站起,如何同女主人说话,如何拉着英子走,使你鲜明地感到,她不是《邻居》中的医生,《如意》中的格格,而是一个具体的北方老妈子。
导演在演员处理上的成就,还表现在,所有的演员没有悬殊的差别,只有色彩浓淡的区分。儿童演员很难处理,这部影片中,有三个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儿童角色:英子、妞儿和英子的弟弟。英子光彩夺目,妞儿稍逊,但也不是黯然失色;英子弟弟喝芦根汤一场,宋妈、母亲、小弟,三个人配合得这么好,小弟弟喝苦水时,愁眉苦脸的神情,始终留在我印象中。
从这部影片的导演处理中,看出导演以凝练见长。但是,过于不足,往往会带来遗憾。有些场合,多一个镜头比少一个镜头,会更增加观众情感的温度。比如,英子带着妞儿去见秀贞,她立即认出是小桂子,缺少一点必要的过程。
我已看过两次样片,象读好作品,有机会,我还想看看椿树胡同和新帘子胡同中出现的那些人们,看看英子站在骆驼面前,看着它咀嚼,自己的下巴颏儿也动了起来的情景。
作者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一个人有童心是可宝贵的,让我借用作家这段话,来作结束。(附图片)
沈洁扮演的英子

古塔盼团圆

第7版()
专栏:山川人物

古塔盼团圆
齐吉祥
上面两幅照片的塔刹和塔身,其实是一座古塔。它是我国北魏时期一位名叫天度的官吏于公元466年所造成。塔身方形,高约二米,采用中国重楼建筑形式,雕造成九层。每层各面都有很多浮雕小佛坐像(共计1,330多尊),石塔四角成柱形,柱上也有小佛坐像浮雕,塔的底座刻有莲花、吼狮、供养人像和题记。塔刹是用另一块石头雕成,最底部为一石榫,可与塔身吻合。塔刹上有相轮九重,下为复钵,是一个很典型的印度式塔的造型。然而,在复钵之下,又增加了中国式瓦顶佛龛,佛龛中各有两座佛像。这种设计,说明我国古代工匠不是生搬外来文化,而是注意加以改造。
这座石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又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佛塔,对研究我国早期佛教史和造塔史有一定价值,因此,就显得非常珍贵。在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大举侵略之时,这尊石塔惨遭厄运。就在石塔被劫装箱之际,一位中国工人,利用塔身、塔刹各为一体的情况,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藏了起来,这样被劫往日本的就只是塔身了。抗战胜利后,这尊石塔也从日本返归祖国。可是,还没等它与塔刹“团聚”,就又被运到台湾。从此塔刹仍留山西朔县崇福寺内,塔身流落宝岛台湾。如果古塔有情,也一定殷切地盼望璧合的那一天吧。(附图片)
塔刹现存山西朔县崇福寺
塔身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

幼稚·无知·自动对号

第7版()
专栏:随笔

幼稚·无知·自动对号
邵而为
节日到,争着看报,从后往前翻,先瞧演出广告。这概括虽不一定全面,至少反映出不少读者的心理。过节期间多看几场好的演出,既休息,又愉快,非常有意义。但是,“会看的看招数,不会看的看热闹”,如果缺少艺术欣赏的能力,光是一天赶着看三场,也许并无所得,因为艺术欣赏的关键在欣赏,不是看耍猴,无需费脑筋。举三种不同年龄的部分观众作例子。
儿童看演出,往往指着表演者问大人:“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被问得难回答。这类例子被写文章的引用了若干年。我想,这种提问,恐怕今后仍会有,似乎难以避免。北宋时的苏东坡记述小孩子听三国故事,讲到刘备遇难,他们就皱眉头,讲到曹操受窘,他们就很高兴。要问为什么,也许他们就会简单地区别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蛋。可见这类事是古已有之的,并非始于今天。
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最简单的直观对比开始:大黄牛,小白兔;大苹果,小糖豆;……认识人也是这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开玩笑地告诉孩子:“妈妈是好人,爸爸是坏蛋。”这就产生了“好人”、“坏人”的概念。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家长也是这样教育他们区分“好人”和“坏人”的。这都与文艺欣赏不相干。
儿童欣赏艺术从最简单的直观对比所产生的疑问,不能同文艺创作中的问题划等号,所以用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他们只能这样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更复杂的问题,除非是“神童”。能够从直观的对比中分出好人和坏人,是艺术欣赏的“人之初”,是基础和出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这种认识就会逐渐深化。
视觉艺术的欣赏有直观性,但是,单凭直觉是不一定能深化下去的,甚至会在不同的年龄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
有的青年看了一场演出以后,仅仅发表如下的议论,就显得很不够了,什么“真过瘾”、“真带劲”、“盖帽儿啦”,或者是“没意思”、“还凑合”。虽然其中包括的内容不那么明确一致,但仍然是停留在直觉的基础上,同“好人”、“坏人”的提法近似。如果说儿童提出什么是“好人”、“坏人”的问题显得(只是显得!)幼稚可笑,那么,到了青年时代发出上述那些议论,就显得有点欲笑而不能了。
上述第一种情况难以避免,第二种情况完全能够改变。改变的根本途径是从“人之初”开始进行审美教育,不断培养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趣味。一个人欣赏能力的高低和欣赏趣味的雅俗,直接反映了他精神文明的程度,联系着他的心灵美。艺术欣赏之所以不同于单纯的玩玩,就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美的联想活动,不是靠自发所能完成的,而是建筑在对各种社会因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自觉活动,因此,要更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自己和提高自己。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最喜欢看体育比赛和电影。我以为他们看体育比赛的能力高于欣赏电影的能力,因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多接受了体育方面的知识,相比之下,对艺术的知识就少些。虽然这两种欣赏都具有直观性,但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得多。看一个国家的体育表演,可以不考虑它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风尚、民族习惯等等,而看同一个国家的电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可能一开头就碰到障碍,产生误解。记得有一次看电影《巴黎圣母院》,一位女青年非常惊叹女主人公死后穿的那件白衣:“呀,这旗袍多漂亮!”就属于常识性的误解。可见艺术欣赏中的联想是受欣赏者各方面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制约的。
没有美的教育,越往前走,离欣赏越远。有些老年观众看到某些作品中被批评或被讽刺的人物竟“自动对号入座”,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他们手中再有点权可擅用,说不定还要查查作者的政治表现和祖宗三代。因此,比起幼稚的儿童和一些无知的青年,这些上了年纪的老观众,趁着身体还硬硬朗朗的时候,也学一点艺术欣赏的知识,会使自己在艺术面前少发些怒,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美的享受。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文艺会越来越繁荣,会有更多的好作品供欣赏。但同时也必须重视美的教育,不断提高欣赏能力,这也是促进文艺繁荣的不可缺少的一面。

新春联

第7版()
专栏:

新春联
迎来十分春色
建设两个文明
十亿齐心奔四化
廿年努力翻两番
东西南北中一派新气象
工农商学兵各线好风光
(赫鲁)

处处花香家家春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处处花香家家春
本报记者 吕建中
莱州自古花卉繁多,月季花尤为闻名。近几年日益富裕起来的莱州人民特别着意用花卉打扮自己的生活了。我们从掖县城沿白杨公路来到花园、林家几个村庄,真个是队队花满圃,户户香满院,光月季花就有100多个品种。热情的主人告诉我们,他们培育的月季花中,“和平”是名闻中外的。这“和平”月季,分红、黄、粉三种,花朵丰满新颖,色泽艳丽,且花期长,香气格外浓郁。周总理生前在自己庭院中就栽有这种“和平”月季,邓大姐也曾用此花赠送来访的国际友人。林家大队今年种植的月季比往年多一倍,仍是供不应求。社员林举升新落成的住宅大院里,满圃月季足有400株,花主人特意把其中几种临风摇曳的“和平”指给我们看,称赞她既有经济价值,又是馈亲赠友的佳品。
我们一路来到白沙河畔的河崖村。看看这里的变化,就更容易理解社员们那种热爱眼前和平幸福生活的深情。在“左”的路线下,多年来贫穷的河崖村面貌依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他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了。他们心中的那团火又燃烧起来了。只短短几年,如今的河崖村是一排排新建住宅,一条条整洁街道,大街两旁,绿树成行,鲜花争妍,你看,那红鸡冠,美人蕉,老来少,步步登高,还有那黄和平,红和平,都是社员们按自己的心意挑选和栽培的。谁家来了亲戚朋友,主人总是说:上大街走走吧,那花儿香的你喘口气也觉着舒服,外宾来参观都翘大拇指头呢!
我们看了五户社员家庭,家家都是窗明几净,鲜花盛开。走进中年社员张永祯的大门,映壁上画着水彩画,一枝红彤彤的美人蕉从映壁后面伸出头来。绕过映壁,是一所方形大院,正面是一排四间住室,正屋玻璃窗下最显眼的地方,几株红和平在迎风开放,东屋窗下苹果树左侧,是水泥池手压机井,右侧鸡舍栅栏上爬满了丝瓜。
进入住室,更是白壁鲜花,满室生辉。大立柜右侧窗台上摆着兰草、月季和小金桔,酒柜上放着一缸金鱼,鱼缸上一层是一盆盛开的菊花,整个室内陈设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我环顾室内,炕上铺的,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是一色儿新,只是缺少一部电视机。主人会意地笑笑说:俺河崖村社员成天价看花看惯了,看黑白电视机觉着不美气,等着买彩色的呢!

青艺赴港演《风雪夜归人》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青艺赴港演《风雪夜归人》
本报讯 被誉为“五四”以来优秀剧目的《风雪夜归人》,是剧作家吴祖光于一九四二年在重庆创作的,曾数度公演。一九八二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排此剧,使整个戏的结构更趋严谨,意境更加悠远清新。扮演女主角玉春的殷新,扮演男主角魏莲生的刘伟明,都是青年演员,但他们努力好学,肯刻苦钻研,使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新的艺术水平。
青艺《风雪夜归人》应香港联艺娱乐公司邀请,最近将赴港演出。目前,赴港演出团业已组成,团长由吴雪担任,同行的还有剧作家吴祖光、导演张奇虹、舞台设计周正。
(里克)

努力发展和普及交响音乐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努力发展和普及交响音乐
本报讯 记者张世英报道:为促进我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最近,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六十多位老中青作曲家、乐队指挥及评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过交流创作经验,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质量,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要使交响音乐事业得到发展,就要创作出思想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群众易于接受的作品。从事交响音乐创作的同志,不仅需要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全面掌握创作技巧,借鉴某些外国的创作手法,还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向民间民族传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交响乐作品。与会同志还一致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交响音乐事业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专业和业余的乐团演奏中国的新作品。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我国的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一致表示要努力促进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一代新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起到应有的作用。

疏影暗香报春早

第7版()
专栏:摄影欣赏

疏影暗香报春早
凌翔
拍过梅花照片的人可能都有体会,梅花确实是好看不好照。常见的通病有四:一是繁,就是求全求多,不善于取舍、提炼;二是乱,就是不善于经营画面,缺少章法;三是平,就是色调平淡,缺少层次和质感;四是浅,就是以景貌景,缺乏深邃的意境。那么,摄影家黄翔的这幅《岁寒花枝俏》好在哪里呢?我以为,主要之点就在于:一,繁中求简,以少胜多。作者深谙“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审美心理,宁愿舍弃乍看起来似乎很“美”的繁枝密朵,而精心选取了短短一截粗悍的古干和寥寥几根开着梅花的虬枝,使人感到干净利落,赏心悦目。二,疏密有致,乱中存理。作者善于借鉴传统画理,讲究布局,面对繁杂的实物实景,凭借拍摄方向、角度和距离等的选择,使画面上枝干横斜,聚散得当,既变化多端,又和谐统一,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三,浓淡相宜,明暗相当。作者采用了高逆光拍摄,既将物体和背景压暗,使整个基调深沉有力,又使花朵花苞透亮,显得轻快明朗。通过浓与淡、明与暗的对比所产生的韵味,去激发人们的联想,以感受到梅花鲜艳的色彩。四,形态优美,境界高尚。这幅作品里的梅花形象,它体如龙,干如铁,皮如铜,花如雪,长如箭,短如戟,作者寓情于景,热情赞颂了梅花轩昂俊俏、倔强坚贞的姿色和性格,蕴含着一种高尚和优美的艺术境界。

岁寒花枝俏(图片)

第7版()
专栏:

岁寒花枝俏〔摄影〕 黄翔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