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5-24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第5版()
专栏: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专题讨论

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周叔莲
提要:所谓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关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的设想。为了正确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同时要很好地研究和借鉴外国的某些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经济效果、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树立“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反对“速成论”,避免或少犯错误。我们还应当从历史经验中学会把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之同步配套,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制订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一项重要工作是要认真研究过去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过去我们不常使用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概念,有人因此怀疑我国过去没有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怀疑是不必要的。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概括地说,就是关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的设想。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和主要措施不仅有设想,而且有些设想已成为党的方针和国家的计划。例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党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根据这个总任务,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详尽地规定了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具体任务和重要措施,这些任务和措施就体现了“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其他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都有过规定或设想。这些规定和设想很多事后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则被证明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但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应该看到,我国在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来的,它符合我国的国情,贯彻执行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周恩来同志总结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时曾经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这些是我们当前也应该贯彻的战略思想。按照当时的规定,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来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就是说“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应该延续下去的。但是从1958年开始,在战略思想上发生了转变,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都犯了错误,例如搞高指标、刮共产风等等,使“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但是即使在“二五”时期,也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战略思想,如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安排计划要以农轻重为序,要先生产后基建、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应该重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等。这些重要的战略思想都是这个时期首次提出,直到现在也仍然有它的指导意义。
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是为了帮助我们懂得今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为此,我们还要加深对这些经验教训的认识,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例如,过去三十年我们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当注意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速度时,就能够提高经济效果;当盲目追求高速度时,就会导致比例关系失调,经济效果下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必然性,还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应该系统地收集历史资料,探索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的相互联系,从中取得经验。类似的问题,如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的关系,也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给以科学的说明。如果我们在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上掌握了规律性,并且学会了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规律的本领,今后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就可以避免或少犯错误。
现在理论界对于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的经济理论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总结过去的经验,也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例如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我们知道,“一五”计划根据当时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和实现工业化的要求,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实行的结果是好的。可见那种完全否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看法是根据不足的。但是,后来片面实行这个方针,又确实带来了种种消极后果。这几年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则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就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有条件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我们应该探索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以及它们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要承认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又不要把这个规律绝对化。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我们曾长期犯过片面强调生产忽视人民生活的错误,而这几年一部分人中又存在一种离开生产的发展而片面强调改善生活的偏向。经验表明,我们搞经济建设既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又不能离开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来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五”计划规定“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至今看来也是正确的战略思想。
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也能帮助我们把经济发展战略同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较好地结合起来。过去我们在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上也有经验教训。例如对于劳动就业问题,建国初期处理得较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城乡待业人员增加,这几年解决这个问题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人口问题,我们曾长期忽视控制人口,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错误,后来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战略,有些地方已取得了成绩。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进行总结。再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制订了科学技术十二年长期规划,这个规划是和经济建设结合得比较好的,对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不够,很多技术政策摇摆不定,科学技术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得不紧。我们也要对社会、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总之,要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如何使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同步配套,形成最大的合力,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适合本国的国情。研究我国的历史经验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国情,认识基本国情如何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学会从国情出发制订经济发展战略。长期以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战略思想,一种是“持久战”,一种是“速成论”。这两种战略思想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实践,证明“持久战”是切合我国国情的,而“速成论”则不符合国情。但是,不能认为“持久战”思想已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地树立了。而且,“持久战”也决不是不要多快好省,我们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正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一个较快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要通过对历史经验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为“持久战”的战略树立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它的顺利实现奠定思想基础。
为了制订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研究和借鉴外国的有关经验。现在已经开展了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无疑还要加强。但是,研究和运用外国的经验也有一个和本国情况相结合的问题。研究我国的历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把外国经验和本国情况结合起来考虑,正确认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意义、局限性及如何运用它们。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发展出口或以加工出口的外向型工业为主,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人建议我国也采用这种战略。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应该十分重视进出口贸易和国际交往,坚持对外开放的正确方针。但是,象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不可能主要依靠出口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
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还要解决几个方法论问题。
一、如何划分战略阶段。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有过多次战略转变,有必要分阶段地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考虑根据战略转变即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区别来划分阶段,把建国以来的历史分为六个战略阶段,即(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2)“一五”时期(1953~1957年),(3)“二五”时期(1958~1962年),(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6)粉碎“四人帮”以后时期。应该说明,“二五”期间从1960年冬就开始改变大跃进时期的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考虑到调整在1962年以后才大见成效,通常把1963~1965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因此我们把“二五”时期作为一个阶段,把1963~1965年作为另一个阶段。
二、如何确定各个战略阶段的战略内容。由于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对此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加上过去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战略,这就给确定各个阶段的战略内容带来了困难。作为一种探索,我们考虑可以根据各个阶段提出的方针、路线、计划以及它们的贯彻执行情况,来确定各该阶段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内容。有些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战略思想及由此出发制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确定各个阶段的战略内容,而不能简单化。
三、如何评价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其正确与否和正确程度的客观标准。具体地说,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1)生产关系的演变,(2)经济效益的状况,(3)经济结构的演变,(4)经济发展速度,(5)人民生活状况,等等。
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过多次曲折的过程,经验教训很多。这几年进行了总结,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应该进一步分析研究的课题还是很多的。总结过去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不能局限于换一个角度重复一些已有的结论,而应该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问题,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并使之有助于制订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第5版()
专栏: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刘瀚
宪法修改草案,继《共同纲领》和建国以来三部宪法之后,再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国体和政体,是宪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用根本大法总结和记载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的一个重要表现。宪法关于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国家机构的规定,等等,都要体现国体和政体。
国体说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表明在国家中,哪个(些)阶级居于统治者的地位;哪个(些)阶级属于同盟者;哪个(些)阶级处于被统治者的地位。国家的阶级内容,决定国家的本质。历史上和现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们的国体。但是,剥削阶级一般都否认国家的阶级本质,因而就无法对国体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回答。同时,由于他们要抹杀、掩盖国家的阶级本质,往往以虚幻的神意或超阶级的说教给国家蒙上一层神秘的或全民的外衣,从而把国体问题弄成一笔令人难以捉摸的糊涂账。其原因在于这一问题,更加牵涉到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他们要利用这一问题来为私有制的存在作辩护,为维护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作辩护。在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问题上,再明显不过地暴露了他们的阶级偏见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我国宪法修改草案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第一条中新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在第二条中新规定了“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样,我国新宪法草案对我国国体的规定,就比《共同纲领》和原来的三部宪法更完备了。人民民主专政,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的国体。这个专政,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它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这一条,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没有可靠的基础和物质的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各项事业,这是人民最大、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一条,当然也就谈不上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地位。从我国三十多年来人民民主专政实践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国体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这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所在。因此,宪法、法律对国体的规定,制度上物质上对国体的保证,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
我国现阶段,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有权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占年满十八周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9%以上。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是我们的国体优越于任何剥削阶级的国体的最深厚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国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力量源泉。
相对于国体即国家本质来说,政体讲的是国家形式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0页)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宪法修改草案规定的: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一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即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适当的组织形式便不能代表国家,不能管理国家;没有适当的组织原则便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离开一整套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政体就是空的;离开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机构就既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按照人民的意愿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关于政体的分类,很繁杂,如对古希腊奴隶制国家政体的分类就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共和政体、混合政体等等。西欧中世纪有的学者对封建制国家的政体,也作过类似的划分,其实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普遍通行的是君主政体,而且是专制君主政体,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一度实行过民主共和政体、等级代表君主等政体。在封建专制君主制下,广大农民没有参与国家政权的任何权利。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政体,基本上是两类:一是共和政体,一是君主立宪政体。在这两种形式下,又曾出现过最反动、最野蛮、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独裁政体。当然比较普遍通行的是共和政体,它又可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资产阶级国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它的国家机构及其活动,都只能唯资产阶级之命是从,广大劳动人民只能在资产阶级统治下享有某些有限的权利,而不可能成为国家的主人。
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应该采取什么政体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明确主张,应该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在《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他们提出:德国“要坚持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0页)在欧洲1848至1850年革命中,他们还提到过“红色共和国”、“社会共和国”。1871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终于发现了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1891年和1894年又指出,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并认为民主共和国是工人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强调的民主共和国的一种具体形式。
国家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国体是其内容,政体是其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研究国家问题,首先要注重它的内容,揭示它的本质,这样,才能明确地划清国家的历史类型和现今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不同性质。但是,注重内容,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内容要求形式适合于它、服务于它。历史上封建制国家典型的政体,为什么是君主制?这就是由地主阶级居于国家的统治地位而生产方式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中,除了少数国家同封建地主阶级妥协而出现君主立宪制外,一般不采取君主制,也是由资产阶级要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而生产方式又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所决定的。什么阶级占统治地位,当时的生产方式如何,这是决定一个国家政体的主要依据。除此而外,政体还受当时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地理条件、民族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奴隶社会(如雅典)和封建社会(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的城邦或城市的民主共和制,英国至今有女王,日本至今有天皇,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政体是同我们的国体有机统一的。但是,同任何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存在着矛盾一样,我们的国体和政体之间也有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本身的性质同我国国体的性质之间的矛盾,而是政体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不适应国体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即非本质的矛盾。因而,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就只能是逐步改革,使政体不适应于国体的那些方面和环节适应起来。
宪法修改草案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对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扩大它的常设机关的职权,对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对健全国务院的工作制度及其机构的改革,对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对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权,对扩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对加强基层政权和建立城乡居民群众性自治组织,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重要改革和新的发展。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领导体制的逐步改革,必将使我国的政体更加适应国体,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进行。

商业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

第5版()
专栏:

商业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
北京市商业经济学会进行了一次商业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主要观点简介于下。
怎样看待我国商业经济效果?
建国以来,我国商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经济效果并不理想,且有下降的趋势。目前,不少商业企业在经营中不重视经营效果。有些企业用“拉大网”的办法进货,造成库存数量结构很不合理,占用资金过多。有的企业只注意扩大销售额而忽视费用的增加和资金运用,出现了销售额增大、费用水平上升、资金周转减慢的现象。不少企业只注意商品的进销,而轻视财会业务和统计核算工作;或者只注意企业的微观经济效果,而忽视社会的宏观经济效果。承认经济效果差,目的是说明提高经济效果非常必要,同时也说明这方面的潜力很大。据有关方面估算,商业资金周转速度如果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国可节约资金200多亿元;仅粮油两种商品的费用水平如果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可节约开支30亿元。
如何评价和考核商业企业的经济效果?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把企业的销售成果和企业的经济效果等同看待,把商业销售额看做是衡量企业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这种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销售额是企业经济效果的表现,对企业经济效果有很大影响,但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果的唯一指标。其原因是,如果不把销售额和企业的其他一些指标结合起来加以对照,就很难判断经济效果的好坏。商业企业的经济效果是商业企业在组织流通过程中所费和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地说,衡量商业企业经济效果的指标主要应包括:销售额、费用水平、资金周转和利润四项。还可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制定出各自的指标。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有的同志说,经济效果既包括企业的微观经济效果,又包括社会的宏观经济效果。因此,评价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经济效果不仅要看利润、费用、资金、销售额等经济指标,还要看企业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及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方面做得如何。
有的同志则认为,衡量企业经济效果的指标是经济指标,这与衡量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的好坏是两个范畴的问题。衡量社会主义企业经营好坏的标准是商业部提出的三条:执行政策,经济效果,服务质量。
如何提高商业企业的经济效果?
1、提高对商业企业经济效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提高经济效果的角度去提高领导艺术。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和商业管理人员要把提高企业经济效果的重任承担起来,要提高广大职工的认识,发动群众,关心企业的经济效果。
2、上级对企业经济效果的考察要有明确要求,要依照各种不同情况定出指标,严格执行。
3、实行各种责任制,其中包括: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经营责任制;班组核算制;实物负责制;奖励与惩罚制;等等。要结合企业整顿,大力整顿企业财务,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4、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主管部门要为扩大商业干部和职工的培训创造必要的条件。 (侯善魁)

《宪法与民主制度》出版

第5版()
专栏:

《宪法与民主制度》出版
许崇德、何华辉合写的《宪法与民主制度》一书,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就宪法与民主的关系、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性质和政治形式、国家元首、宪法的规范性与监督实施的保障等问题,作了基础性的阐述。作者在该书中对中国、外国的宪法与民主制度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洪山阳)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