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5-16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和睦友爱的新农村——记山西省左云县黑烟墩大队的新风尚

第2版()
专栏:通讯

和睦友爱的新农村
——记山西省左云县黑烟墩大队的新风尚
谁都希望有一个相亲相爱、欢乐和睦的美满家庭。怎样才能建立起这样的家庭呢?山西省左云县黑烟墩大队的事实告诉我们,家里要有个好媳妇。
女社员王二女的公公老郑头,前年春天突然得了全身性瘫痪病,连生活也不能自理。王二女象亲生女儿一样,殷勤地侍候着老人,喂水喂饭,端屎倒尿。亲戚和邻里们都说:“二女真是个好媳妇,比亲生的闺女还照顾得周到哩。老郑头有‘老来福’啊!”
类似这样的好媳妇、好家庭,在黑烟墩大队,远不止王二女一家。象吕二女对待哑大伯的事迹,连小孩子也要争着夸几句。吕二女的丈夫在外当工人,家里有个孤身的堂兄,又聋又哑。吕二女没把他推出门外,而是殷勤地侍奉着他,已经相处二十多年了,感动得这位哑大伯见了人就伸出大拇指,呀呀夸赞。
和睦相处、幸福美满的家庭,在黑烟墩大队举不胜举,象待婆如母的刘俏女,三代婆媳关系处得很好的李四女,待媳如女的公公张凤和婆婆李板女……。据统计,全村现有婆媳的家庭45户,近十多年来,家家和睦,户户欢乐;65个有儿媳的老人,个个眉开眼笑,他们乐哈哈地向人们说:这样的畅快日子,过得真舒心,保管能多活几年。
在黑烟墩,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健康,带动山村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俗话说:“十家妯娌八家争,剩下两家寒如冰”。黑烟墩的妯娌们却恰恰相反,她们用行动批判了这种说法。
白转生和任二梅妯娌俩,相处二十多年没红过脸,互助友爱,亲如姐妹,被传为佳话。她们两家原来共有平房、阱房、草房11间房,从未分过,共同使用。前几年,任二梅盖起新房后,就把应分给她家的价值1,000多元的五间半房,全部留给了白转生一家。白转生过意不去,她先是要二梅拆旧房的材料盖新房,二梅不同意,后来硬要二梅拆旧房再盖个炭房。任二梅还是坚决不肯,诚心实意地对白转生说:“你孩娃多,房子住不开;我孩娃少,四间新房满够了。再说财钱低,德性高;东西短,恩义长,咱老姐妹可不能分财下道,断了亲,绝了恩。若不然,就是住上金銮殿有啥用!”
讲得多好啊,这是对那种重钱轻德的人的绝好批判。
在黑烟墩大队不仅妯娌之间礼让相亲,邻舍之间也是和睦相处。二十多年来,从未因一只鸡、一个蛋或孩子打架这些小事发生过纠纷。去年被左云县妇联和雁北地区妇联树为“文明新村”先进集体,并在这里召开了“树新风”现场会,好村风传遍百里山乡、雁门关内外。
黑烟墩大队社员们说:“俺们村有好媳妇、好家风、好村风,是与干部们的好作风分不开的。”
黑烟墩大队9名党员、7名主要干部,不仅经常抓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树立好的典型,发现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而且着重教育自己的家属在家和睦相处,出外文明礼让,为社员们树立了好的榜样。去年,全大队评出的十三个“好媳妇”就有7个是干部的家属。
黑烟墩大队干部、党员的作风过得硬,很得民心。社员群众对他们的评论是:作风正派,生活简朴,重活抢着干,苦活留给自己;分东西让群众先要;不吃请,不搞拉拉扯扯;对群众一盆火热。有一次,女社员白转生因流产失血过多,生命危在旦夕。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德立即把准备给儿子办婚事的90元钱拿出来,其他干部、党员,还有社员,也主动拿钱相帮,很快凑足340多元钱。十多名干部群众连夜把白转生送到20里外的医院,抢救了她的性命。
黑烟墩大队干部、党员的好作风和他们坚持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带出了好村风。近几年全村没有发生过偷偷摸摸的事,真可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出外的放心,在村的安心,回家来欢心。干部社员同心同德,一心为生产,生产蒸蒸日上。去年人均口粮450斤,人均集体分配收入150元,户均有两口猪、四只羊、一头大牲畜。这个昔日的穷地方、赖村子,如今变成牛羊满山粮满仓、又讲文明礼貌的新农村了。
史文奎 段 玉 郭 策 常 亮

防风挡沙 减轻灾害 林茂粮丰 增产增收 张掖地区坚持林网建设经济效益显著

第2版()
专栏:

防风挡沙 减轻灾害 林茂粮丰 增产增收
张掖地区坚持林网建设经济效益显著
本报讯 通讯员任道义、记者吕南新报道: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地区,经过连续十年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据地区林业部门统计,现在全区5个农业县已有130万亩川地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在8,000多公里渠道和4,000多公里道路两旁,长起了由两行到八行杨树构成的林带。这些林带,加上社员房前屋后的树木(不包括天然和人工造的成片林),总计达8,000多万株,全区农业人口人均有树木近100株。
大面积防护林网的建成,使巴丹吉林大沙漠春季风沙和夏季干热风灾害有所减轻。全区粮食总产从1970年的5.9亿多斤提高到1980年的10.5亿斤,林网建设是增产的重要条件之一。
防护林网为农村建房提供了大量木材。近几年,全区农村利用林网间伐材建房830多万平方米,占建房总数的45%,有7万农户、40万人住进了新房。
防护林网还使集体和社员增加了收入。张掖县长安公社万家墩大队,近三年来,从林带上间伐树木2,400多株,合木材400多立方米,除集体修建公用房屋和打井用料外,出售木材收入3万多元,大队用这些钱买了拖拉机、钢磨等大中型农机具十多台,还买了25头耕畜和25吨化肥。
十年来,张掖地区各级领导持之以恒地抓防护林网的建设,全区每年育苗都在1万亩左右。三中全会以后,集体和社员进一步提高造林积极性,全区每年“四旁”植树1,000万株左右。

图片

第2版()
专栏:

河南修武县郇封公社小文案大队,坚持营造农田防护林15年,成为全国农田标准林网化先进单位。
新华社记者
王刚法摄

办好苗圃多育苗 纪家公社今春提供树苗二百六十四万株

第2版()
专栏:

办好苗圃多育苗
纪家公社今春提供树苗二百六十四万株
本报讯 记者李安达、段存章报道:今年春天,吉林省九台县出现植树热潮,许多社队的大小车辆云集纪家公社拉运树苗。据统计,这个公社集体和个人为兄弟社队提供各种树苗264万株。
过去,纪家公社风沙干旱严重,常常是“风起赛黄龙,风过垄台平”。从1974年开始,他们采取“自采、自育、自用”的办法,植树造林基本实现了“林成网,田成方,绿树绕村庄”。为了造林,这个公社和生产大队都办有林场,生产队都办有苗圃。全公社30%的社员户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地育树苗。

“三北”地区新造防护林900多万亩

第2版()
专栏:

“三北”地区新造防护林900多万亩
本报讯 记者梁振亮报道: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所属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今年春季造林活动已近尾声。据统计,截止5月5日,“三北”地区的385个县共造林928万亩,育苗110万亩,四旁植树4.14亿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78%;义务植树1.48亿株,平均每个有植树义务的人种植了3株以上。
“三北”地区自去冬以来,普遍干旱,给植树造林带来困难。但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动员、带头植树,广大军民坚持抗旱植树,参加造林活动的人数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林业科技工作者也积极推广科学造林技术,使今春造林工作既有声势,又扎扎实实。各地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还抓了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及林草管护制度的工作。

在农村公共汽车上

第2版()
专栏:

在农村公共汽车上
李东东
正是春风绿遍贵州高原的播种季节,我从白龙公社回遵义,在公路上等候客车。路旁,满坝子金黄色的菜花随风摇曳;扛着锹、背着篓的男女老少,正上坡去点包谷。
“笛笛——”,一辆车身漆着“农村公共汽车”六个红字的大轿车靠站了,车上还有空位子,但过道上堆得满满的不好下脚。乘客们边摆龙门阵,边照看自己的东西。我好不容易从麻包、箩筐、鸡蛋篮子的缝隙中挪到车尾坐下,马上置身于满车的欢声笑语中。
这天正好是长岗镇的赶场天,乘客中多一半刚赶了长岗集回鸭溪镇。我问一位坐在麻包上的大叔:“你这些包包、袋袋里都装的什么?”他高兴地回答:“麻包装的豆种,塑料袋里的包谷是换回家喂猪的,今年能赶个好年成哟!”旁边一个小伙子指着过道上堆到齐腰高的一摞撮箕说:“眼下就要收油菜籽,我的撮箕都买好了。如今庄稼人手里存下了钱,置备工具发展生产是头一条。”我身边穿花衣服的小妹搭了腔:“还没开秧门(插秧在贵州叫开秧门),那位大爷都准备吃新米了,你们看他挑的那个蒸饭桶,杉木白沙沙,硬是好罗!”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大爷也高兴得眯起了眼。
前排座位上,有个乘客的背箩上面,趴着捆在一起的两只肥鸡,还有香椿、豆角、香菇等好几样稀罕菜。我凑过去问:“这位大哥是要办什么喜事请客吗?”他笑嘻嘻地说:“没有别个喜事办。搭帮党的政策好,去年我余了钱、粮,眼下正开秧门、点包谷,买这些是给自家改善的,鼓鼓劲再干他个丰收年!”旁边一位头包白帕,脚穿半新黑皮鞋的大娘听了,指着跟前的篮子说:“这两趟我去遵义工厂看儿子,也能捎上新鲜鸡蛋、时令蔬菜,给娃娃们尝鲜了,前几年,我硬是帮不上他们。现在儿孙们沾上家乡的光罗!”
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中,上来下去的乡亲们脸上那掩不住的喜悦,使我看到,生产责任制唤醒了农民心里的春天。

新疆牧区牲畜转入春牧场

第2版()
专栏:农村一角

新疆牧区牲畜转入春牧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牧区,为了使度过冬季的1,400万头牲畜安全转入春牧场,普遍增加了转场途中的草料站和饲草量,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指挥,使转场工作比往年顺利,损失少,出现了许多转场中牲畜无损失的牧场和公社。
现在,南疆各地接羔工作已基本结束,北疆大部分牧区开始接羔,幼羔成活率普遍高于去年。

甘肃一批城镇用上自来水

第2版()
专栏:农村一角

甘肃一批城镇用上自来水
分布在甘肃陇东、陇南、甘南草原和河西走廊等地的45个小城镇,近几年采取了国家投资、地方自筹与国家重点帮助相结合、各受益单位集资联办等多种形式,兴办自来水工程,投资小,见效快。居住在这些城镇的汉、回、藏、蒙古族人民,用上了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每年冬春两季再也不用为人畜饮水犯愁了。
(据新华社)

欢迎科学家下乡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欢迎科学家下乡
明辉
报载: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教授王树信和8名科技人员,到京郊通县农村传授笼养鸡的新技术,在短时间内,社员所养鸡的产蛋率明显提高。科学家送科学下乡,令人高兴。
建国以来,农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数以千计,但用于生产并取得效益的仅有三分之一左右。这跟轻视推广工作的思想分不开,也和农村农技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前不久,原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召开大会,授予220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以“农业科技推广奖”,说明国家已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上。
怎样迅速推广科研成果,不致变成“陈果”?主要靠农技推广单位的努力,也要靠农业科学家经常深入农村,直接指导,亲作示范,提高推广工作的水平。
教育工作者常说:“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盆水”。农技推广人员也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是在农村出现“科学热”的时候,农技人员成了“香饽饽”,“衣角扯破,门槛踩烂”,普遍感到应接不暇,力不从心了。
科学家下乡,既可以直接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又可以帮助农技推广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也有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实在是一举多得。
广阔的农村,需要多种科学技术,欢迎各方面的专家下乡。请看北京房山县东吕大队,那里盛产芦苇,过去除了作造纸、编织等原料外,用途不广。现在由于得到中国音乐学院唢呐演奏专家赵春峰副教授的指导,社员掌握了用苇杆制作唢呐哨子的技术,开拓了一项副业新门路,去年的产值就达到4万多元。这说明,科学家下乡,是农村生产建设的需要,科学家到农村大有用武之地。

图片

第2版()
专栏:

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特种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纪英和他的助手,正在油菜品质育种田里观察授粉情况。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苏州地区推广猪兔蚕良种

第2版()
专栏:

苏州地区推广猪兔蚕良种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苏州地区,近几年来把积极培育和推广猪、兔、蚕良种,作为提高农村多种经营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地区有关部门先后拨出专款,新建和巩固了十六个县级种猪、种兔场,四百一十八个公社种猪场和种兔配种站,五百一十八个种猪人工授精站和种兔配种点。
到去年底止,全地区猪种已基本实现母猪本地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杂交良种兔,已有百分之二十三开始投产剪毛,平均每只毛兔一年的产毛量比本地兔提高一倍。今年春天,蚕种已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同样一担蚕茧,农民就可多收入三十元。

香菇生处香袭人

第2版()
专栏:家业知识小品

香菇生处香袭人段农娱 李顺发
人们总爱用“山珍海味”来形容筵席的丰盛。而一说到“山珍”,不能不想起香菇。在一桌席上,只要菜或汤里放有一、两棵香菇,满屋清香沁人肺腑,催人要亲口尝尝鲜。
在我国,凡是美好的东西,几乎都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香菇也是这样。据讲,很久很久以前,在巫峡北岸的神农架下,住着以狩猎为生的父女俩。老猎户的姑娘叫香姑,长到十七八岁,出落得如花似玉,而且有一副菩萨心肠,寨子里有人没米下锅,她就送去麂子腿、野猪肉;哪家有人生病,她就送去煎好的草药;谁缺衣短衫,她就送去虎皮貂裘。一天,山外财主进山打猎,看见香姑美貌,便抢走香姑。逼婚那天,香姑用剪刀杀死财主,逃出虎口。财主的家人派出数十家丁追捕,把她逼上一条绝路,脚一滑,栽倒在地。这时,一位白发老人手拿一把褐色雨伞来到她的面前说,你拿着这把伞,他们就追不上你了。香姑接过雨伞,飘然逝去,在她跌倒处的枯树上,长出一个硕大的香蕈。有人说,这香蕈是香姑为报达大地的养育之恩特意留下来的,为了纪念香姑,人们就把这个香蕈取名为香菇。
香菇不但色、香、味俱佳,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早在元代以前,人们就知道用香菇益气补身、“治风破血”了。近代则用它防治某种佝偻病、降低胆固醇、预防肝硬变,甚至用来防治病中之魔——常要人命的癌症。
我国是香菇的重要产地,也是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国家。公元1313年,王祯就在《农书》中详细地描述过栽培香菇的一套方法。他写道:山中种香蕈(即香菇),“但取向阳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复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砍锉,匀布坎内,以篙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棰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近年来,我国的香菇生产发展很快,栽培方法也由传统的砍茬栽培发展到段木接种,缺树木的地方,还设法用锯末或其它代用品培植香菇。目前,我国生产的香菇,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它特有的功能为异国他乡的人服务。
致读者:去年9月6日本专栏发表了《稻草长出兰花菇》一文以来,不断有读者来信,要求提供生产食用菌的技术资料。前些时获悉,北京农科院《北京农业科技》杂志上举办“食用菌讲座”,是由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娄隆后主持的,每期发表一篇专家谈蘑菇、香菇、草菇等菌类生产的文章,需要这方面技术资料的同志,可直接跟这个杂志的编辑组联系。
——编者

任自杰和他的配种站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任自杰和他的配种站
河南省舞阳县吴城公社后刘大队第六生产队年过七旬的社员任自杰,祖辈四代喂养种畜,配种技术很高。过去,由于受“左”的干扰,想养不敢养,有才无处用。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开了任自杰的心花,他顿感周身是劲。这时,社队干部和一些熟人也都纷纷来找任自杰,劝他说:“老任啊!如今党的政策落实啦,大家畜也很快发展起来了,牲口配种成了大事。你有这方面的技术,不能看着大伙作难,把配种站办起来吧!”这使正在考虑如何筹办配种站的任自杰更加来劲了。去年10月,他在社、队的支持下,自筹近两千元资金,从外地买回两头种驴和两匹种马,很快办起了一个配种站。
任自杰办配种站,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一心想着解决集体和社员喂养牲畜的配种问题,使社队的畜牧业有个大发展。因此,他在工作中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为社员打算。群众牵来配种的牲口,到站先免费检查,能配则配,暂不能配的,小毛病免费治疗,大毛病也开方,让群众回去调治,并定期检查。到站牲口头头有着落,从不让群众空跑路。配种有合理收费标准,但他多不拿,少也收;当时没有钱,可等以后有钱再还;真正有困难,不给钱也给配种。远路来的,他还让到家里,管吃管住。由于他服务热情周到,方圆60多里的群众都来找他给配种,小小个配种站整天不断人。自去年10月开业以来,不说来站检查的,仅经他手配种的就达270多头,其中免费的30多头。
何全福摄影报道(附图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