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5-1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张友渔就宪法修改草案答新华社记者问

第3版()
专栏:大家都来讨论宪法修改草案

张友渔就宪法修改草案答新华社记者问
内容提要: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二是符合我国今天的实际情况;三是照顾到了我国将来的发展。人大常委会的权力是比过去扩大了,它的权力仅次于人民代表大会,类似外国经常工作的议会。全民讨论,是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一种途径和形式,可以保证宪法的完善性,也是一次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普及教育。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法学家张友渔最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访问时指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议决公布交付全民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是一部从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宪法草案,它的基本原则,完全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张友渔答新华社记者问的全文如下:
问:请问这一宪法修改草案有何特点?
答:我参加修改宪法的工作,觉得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坚持了社会主义,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了党的领导,并在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规定了中国人民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一部指引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宪法草案。
具体地说,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二是符合我国今天的实际情况;三是照顾到了我国将来的发展。这三个特点,就保证了这一宪法修改草案经过全民讨论、修改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成为正式的宪法之后,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这一宪法修改草案,是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我国过去的三部宪法而制订的。我国从1954年制订第一部宪法到现在,已经二十八年了。在这以前,有《共同纲领》。在这些年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我们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其中包括十年内乱的教训。宪法修改草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把这些经验教训在条文里体现了出来。例如,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有人利用公民的自由、权利妨碍别人的自由、权利的情况,现在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在它的条文里有两个规定:第一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第二是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宪法修改草案的许多规定,都是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以后实行的并且已被实践证明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它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例如,《总纲》中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等等。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些规定,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就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果用文学家的语言来说,即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在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方面,宪法修改草案的主要表现是:对可以预计到的,最近或者将来需要和可能实现的,或者现在已部分实现还需继续努力的事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目的是为将来的实现或全部实现准备条件。如《总纲》中关于普及初级教育的规定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关于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条件的规定,就属于这一类。这些规定有的现在尚未实现或者尚未完全实现,但从长远来说国家终将付之全部实现,现在也在为此而进行努力。总之,我们在宪法中不能对那些无法做到的事作出规定,但应当对可以预计到的并且需要和可能实现的事作出规定。这样,人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宪法也就更加完善。
问: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对人大常委会权力扩大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答:先谈谈我们当初的一些考虑。我国有10亿人口,两千多个县。人大代表的人数不可能太少,少了不容易反映群众意见,不便于与群众联系。但代表人数过多也有许多不便。首先是不便经常开会,其次是不便讨论问题。特别是国家需要大量立法的时候,所有立法都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讨论、制定就很困难。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曾考虑过一些方法,但一些方法往往顾此失彼。比方说,把代表人数减少吧,为了使代表有广泛代表性,太少了不行,应当有多少代表,如何产生?多少人产生一个?代表同他所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区如何联系?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为了让人大常委会能够做更多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弥补人民代表大会人数多、开会时间短、不便讨论的缺点,这次宪法修改草案将人大常委会的权力适当扩大。过去,人大常委会只能制定法令,不能制定法律;只能经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在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在有的法律迫切需要修改或补充的情况下,才可以修改法律或对法律作补充。现在的规定和过去不同了,把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部分立法权分给了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这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基本上处在同等的位置上,都是行使国家立法权,只是在立法范围方面两者有所分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而人大常委会则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它还可以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补充。此外,根据宪法修改草案的规定,人大常委会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国务院秘书长的任免,决定全国总动员或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等等。
从以上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人大常委会的权力是比过去扩大了,它的权力仅次于人民代表大会,类似外国经常工作的议会。这样会不会妨碍人民通过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利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仅不会,而且实际上更保证了这些权利的行使。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部分,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所通过的决议和处置的问题,同人民代表大会一样,都是以广泛的民主为前提的,都是要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这里还要指出两点:一是宪法修改草案中规定,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就是说,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多数将是专职。这个规定很重要,说明常委会的本身加强了。委员们没有其它工作的牵挂,就可以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专心致志地讨论、审议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二是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一些专门委员会。有了各种专门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就可以协助人大常委会对有关的事情进行调查研究、审议,并提出处置的方案,使人大常委会更加有效地进行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扩大人大常委会的权力,不仅在实践上需要,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宪法修改草案中有关这方面的规定,是我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
问:宪法修改草案为什么要交付全民讨论?
答:我们首先回顾一下1954年宪法草案的讨论情况。那次讨论,从宪法草案公布到全国讨论结束一共进行了3个月。据当时的29个省、市统计,有739万多名报告员、宣传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在千百万次的报告会和各种集会上,向广大城乡人民作了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许多地区听报告和参加讨论的人数达到当地成年人口的70%,个别城市和地区达到90%以上。全国人民所提出的修改和补充的意见、问题共有118万多条。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规模巨大的讨论?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全民讨论,是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一种途径和形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关系到国家的性质、前途和命运的法律。对宪法的修改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按过去的宪法和现在的宪法修改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有权、也应该参加宪法的修改,并通过修改草案的讨论,行使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权利。
第二,全民讨论,可以保证宪法的完善性。我国过去制订的三部宪法中,1954年的宪法比较完善,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条文和规定被吸收到这次的宪法修改草案中,而1975年和1978年的两部宪法,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很不完善。1954年的宪法之所以比较完善,除了制订时的历史条件这个原因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了全民的讨论,做到了集思广益。毛泽东同志在1954年6月14日谈到当时的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全民讨论,也是一次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普及教育。通过讨论,可以使大家了解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个什么样的法律,国家的性质是什么,今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公民应该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从而为今后宪法的公布、执行打下基础,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树立起遵守宪法的观念。

感谢车嫂挽救我的女儿

第3版()
专栏:

感谢车嫂挽救我的女儿
本报转载的这封读者来信,记述一位对个人前途丧失了信心而出走的女青年,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嫂热心帮助的动人事迹。助人为乐,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我们要大力发扬这种崇高的品德,教育、鼓舞人民,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推动四化建设胜利进行。
·编者·编辑同志:
我含着滚滚热泪向您反映,去年写遗书出走的女儿,已愉快地回到我的身边。
去年8月1日,我16岁的女儿叶桃珍因高考落选,写下遗书出走了。我全家四处打听,杳无音讯。原来,女儿乘火车于8月3日到了青岛。由于一路上乘车的疲劳和饥饿,她下车后,在公路旁的树荫下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中午,青岛市四方区东吴家村猪场的职工车秀珍同志,上班路过那里发现了她,叫醒询问,女儿不回答,却落起泪来。车嫂心想:这孩子不象本地人,为什么到这儿来,难道她……。车嫂把她引到自己工作的猪场。场里的职工连忙给她弄来吃的。她腿肿得很粗,职工们凑了3元钱,由车嫂把女儿送到医院看病。车嫂等同志的父母般的关怀,使女儿说出了真情。
为了使我女儿不发生意外,车嫂和丈夫王忠玉商量,将女儿收留,对她在思想上开导,生活上关怀,每天让女儿到医院治腿。孩子出走时没带多少衣服,车嫂从朋友家借来40元钱,给女儿买了一套运动衫、一条的确良裤子、一件二合一的上装、两双袜子。白天,他们上班,3个小孩上学,车嫂怕我女儿寂寞,买来书籍,借来小说,又买来钢笔、笔记本、纸,让孩子写写画画。女儿吃不惯面食,他们从自由市场买来45斤议价大米。平时,家里的苹果、香蕉、花生、点心不断。为了使女儿懂得祖国山河的美好,生活在人间的幸福,车嫂全家陪着女儿去青岛的商店、公园、风景区玩。车嫂以前很少进剧场、影院,听说海政歌舞团在青岛演出,排队买了戏票,全家人陪着女儿去看。一个多月中,车嫂用自己的心血,浇活了一株即将死去的幼苗,使我女儿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她在日记中写道:“死只要一时的勇气,而活则要一生的勇气。我要坚定地活下去,象车姨那样,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人生的乐趣。”
去年10月2日,车嫂拍来电报,说我女儿在她那里,我接到电报急忙去青岛。车嫂一家热情地接待我,逢人便讲“南方的兄弟来了”。她一再挽留,我在车嫂家住了4天。回家的那天清晨,女儿要喊醒甜睡的3个弟妹。车嫂说:“不必了,他们会哭着不让你走的。”我女儿在3个弟妹的被子上轻轻地抚摸着,然后扑向车嫂,痛哭起来。离开车嫂家的时候,女儿一步一串泪,一步一回头,哭成了一个泪人。走的时候,车嫂和她的丈夫又给我女儿买了一件锦纶衫、一件涤卡春装、一件的确良上衣、一副尼龙手套、一条纱巾;还买了4斤苹果、5斤饼干、15斤花生米、20斤青岛海带;还硬塞给了女儿5元钱。火车启动后,女儿更失声痛哭,不少旅客为这真挚的情谊陪着流下了眼泪。我这个从不落泪的硬汉子,也掉下了激动的泪花。车嫂夫妇含着热泪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女儿:“要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家乡的四化建设多做贡献,做一个有志青年。”我们回家后,车嫂家又几次来信询问我女儿的情况,并多次寄来蛤蜊干、花生米等食品。
我女儿在手无分文的情况下,在车嫂家幸福地度过了6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一家对待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胜似亲生的儿女!连我应付的女儿的生活费她都退给了我。车嫂夫妇这种崇高的品德、共产主义精神,使我终生难忘,使我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湖北省沔阳县黄荆公社肖家台四队社员 叶泽贤口述
(原载4月26日《大众日报》)

她和大海结良缘——访我国第一个远洋女船长孔庆芬

第3版()
专栏:

她和大海结良缘
——访我国第一个远洋女船长孔庆芬
本报记者 张淑英
提起孔庆芬这个名字,陆地上的人们比较陌生,但航海界的同志对她却十分熟悉,她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我国第一个远洋女船长,已在海洋上度过了近一万个日日夜夜。如今,孔庆芬年已半百,但精神依然旺盛。
她是怎样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孔庆芬原是天津航政局一名打字员。五十年代初,她作为天津海员工会的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我国第一批女司机、第一批女飞行员和第一批女拖拉机手等代表,蔡畅、邓颖超等老大姐接见了她们。邓大姐见到这些女闯将非常高兴,勉励她们好好干。这时,孔庆芬感到十分惭愧,忙说:“她们开火车、开飞机都是真的,我这个女海员可没开过轮船。”邓大姐说:“女同志能开火车、开飞机,为什么不能开轮船呢?”邓大姐的话触动了她。从此,孔庆芬决心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女海员。
她的愿望得到党组织的支持,天津航政局把她送到上海人民轮船公司(现在的海运局)学习航海驾驶。
中国的轮船上出现了女海员,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孔庆芬上船时,船员们议论纷纷。孔庆芬的心情却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激荡。
船航行在浩瀚的海面上,突然海风骤起,船只仿佛变成了孩童的玩具,被海浪戏耍推涌着。孔庆芬面色苍白,紧紧抓住栏杆,接着便呕吐起来。但是,狂风巨浪并没有使这位女海员气馁。为了适应海上生活,她按照一位老师傅的办法,风浪天站在颠簸最厉害的船头进行锻炼。她昂头、挺胸,傲视着怒吼的海洋。
为了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女海员,党组织为她在船上组织了专门的培训班子。仅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孔庆芬,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要读完高中、大学的课程,这副担子是相当重的。望着那堆起来相当于自己身高的书,孔庆芬的回答是:读。从此,她的身心全部投入工作和学习。每天夜里,人们常常看到全船只有她房间的灯熄得最晚。到了港口,别人上岸游玩、休息,她留在船上继续学习。孔庆芬以惊人的毅力提前学完了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外语、天文航海、地文航海、船艺消防、气象、潮汐等13门课程,掌握了航海理论。1954年,通过考试,取得了三副证书。那年她才二十一岁。由于她努力钻研航海技术和各种有关驾驶员的业务知识,经过十几年的实际锻炼,1969年她正式担任了船长。
经过艰难和曲折,新中国第一个女船长终于成长起来了。她独立操纵过货、客、油等许多种类型的船舶,由千吨轮船到万吨轮船;航行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也航行过上海——日本、上海——香港;进出过甬江、黄浦江、长江、海河等,千百次地靠离过祖国的各大海港。她在接受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船长技术培训后,1976年取得了远洋一等船长证书,成为我国远洋航线上唯一的女船长。1976年,孔庆芬驾驶“风涛号”海轮去日本,受到日本朋友的赞扬。1980年,中断三十多年的上海——香港直达航线恢复通航,指挥行驶于这条航线的新型客货班轮“上海号”共有3位船长,其中一位就是孔庆芬。
孔庆芬这位今年已是五十岁的女船长,依然燃烧着青春时代对大海的炽热感情。有人劝她:“这么大岁数了,放着舒服的日子不过,还想开轮船图个啥?你啊,真傻!”听了这些话,孔庆芬笑了。她说:“我是党培养起来的女海员,祖国的航海事业需要我。”是的,我们的女船长一心爱海,她与大海结下了不解的良缘,把驾驶轮船当做自己最大的幸福。1980年,她应聘由上海回到天津工作。目前,她正在勤奋地工作着。

关心部队建设 发扬拥军传统 皮永芳母子试成“速生豆芽法”在某部队推广

第3版()
专栏:

关心部队建设 发扬拥军传统
皮永芳母子试成“速生豆芽法”在某部队推广
本报讯 黄玉生、伍云峰报道:人民解放军某部最近召开现场会,推广三连战士齐洪威和他的母亲皮永芳借鉴家传经验试验成功的“速生豆芽法”。
皮永芳是辽宁省海城县中小公社棉织厂合纱工,以前她家里曾以卖豆芽为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恒温、高温速生豆芽的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家在业余时间运用这种方法生豆芽卖,每月可得二、三百元。今年3月上旬,皮永芳到部队看望儿子齐洪威,见连队伙食虽然搞得不错,但由于驻地气候寒冷,吃不上新鲜蔬菜。皮永芳便和她儿子一起,借鉴家传经验,在自己住的宿舍里摆开试验的场地。母子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反复摸索,终于在3月16日试验成功第一囤“速生豆芽”。然后又由黄豆扩展到黑豆和绿豆,由一囤扩展到十囤。
“速生豆芽法”具有方法简单、不受气候影响(冬季在生火住人的室内便可)、清洁卫生等特点。指战员们高兴地说:“皮妈妈把家传秘方献给部队,解决了我们淡季吃菜问题,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报答人民群众的关怀。”

新乡县一批专业技术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第3版()
专栏:

新乡县一批专业技术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本报讯 通讯员冯铭鑫、张善涛报道:中共河南省新乡县委最近两年来先后选拔了56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进入县、社领导班子。其中,有技术职称的40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16人。两名农艺师分别担任了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职务;部、委、局正副职27人;局级企事业领导14人;公社党政正副职13人。
现在,全县10个公社领导班子中都配备了1至2名农艺师,分别担任了公社党委副书记或管委会主任、副主任。

让“绿色宝库”永世常青 西双版纳驻军采取措施保护森林

第3版()
专栏:

让“绿色宝库”永世常青
西双版纳驻军采取措施保护森林
本报讯 据《国防战士报》报道:驻守在号称“植物王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部队,为保护森林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
西双版纳军分区所属部队,大多驻扎在边沿山区。当地少数民族保留着毁林开荒的习惯,砍一片山林,种一、两年就换一个地方,不但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而且粮食生产也搞不上去。部队采取定点帮助和联系挂钩的办法,十年来共帮助当地山区生产队固定耕地11,600多亩,对发展生产,保护森林起了一定的作用。景洪县小街公社的红庄生产队原来每人仅有半亩水田,其余全靠毁林开荒,粮食一直不能自给。驻在当地的某部十连,和这个生产队一起开田改地,把500多亩种一、两年就丢的“懒火地”改造成保土、保肥的高产梯地。同时,他们还帮助生产队开水田400多亩。
驻守在西双版纳的某部指战员还想方设法改灶节柴,两年来为国家节省木柴140多万斤。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西双版纳驻军还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的覆盖面积。

图片

第3版()
专栏:

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有一个由维、汉十几口人组成的“五好家庭”。汉族成员尔里(后右二)和他的维吾尔族哥哥吐尔逊(左一)共同担负起照料老母亲霍孜玛汗(右三)的义务。
新华社记者 刘云莱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