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4-18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划时代的科学巨人——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划时代的科学巨人
——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
卢继传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
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许多读者因买不到它而悻悻然。原先不甚乐意承印它的出版商突然精神一振,又再版了3,000册,也很快卖光了。欧洲各国不少读者还要求邮购。这在当时确是罕见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奠基人查理士·达尔文的头一部巨著。马克思在仔细研究这部巨著后指出:“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恩格斯则称《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震撼世界的进化论
打开书,一行行新颖的词句引人注目:“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我把一切生物不看做是特别创造物,而看做……某些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这些观点象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因为在这之前,许多人都信仰圣经的《创世记》。它声称: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出来的。教会用它来禁锢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生物学一直在神学支配下,成为《创世记》的注释,宣扬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生物按上帝意志被创造出来后,永远不变。这就是所谓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它们横行了几个世纪。至此,《物种起源》冲破《创世记》的束缚,成为向教会勇猛宣战的檄文。宗教界对它如见“魔王”般恐慌,对达尔文及其学说进行了疯狂的攻击。在欧洲各地,脸色铁青的主教们在布道坛上声讨他,说他是“亵渎神灵”,是“罪犯”。卫道士们污蔑他的著作是“疯书”、充满“兽性”,咒骂他是“猿猴”、“怪物”……无数侮辱他的信件也劈头盖脑地袭来。
尽管一开始时,支持达尔文的人为数甚微,但他和他的支持者都很坚强。生物学家赫胥黎、虎克等站在支持他的斗争第一线。赫胥黎写信鼓励他:“你可相信,一切有头脑的人永远感谢你,让那些恶狗去嗥叫吧……”欧洲各地爆发了科学与神学的辩论。在1860年6月英国牛津发生的一场大论战中,进化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它在世界上激起的反响如此之大,以至使欧洲一些著名学者也激动不已。漫长艰巨的征途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于苏格兰的塞弗恩河畔的士鲁兹巴利镇。他的家庭是世代名医,父亲希望他长大后成为医生。中学毕业后,他被送往爱丁堡大学学医。但他却醉心于研究生物。父亲认为他不务正业,要他转学到剑桥大学学神学。就在这里,他在植物学教授汉斯罗的培育下,较系统地学习了植物学、地质学,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学者。1831年在剑桥大学毕业后,他以一名博物学家的身份,连续五年乘“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这是极其艰苦的五年,但又是他为日后的光辉事业奠基的五年。“贝格尔”舰试航时,他突然得了心脏病,但他却把病情隐瞒下来,毅然登舰远征。晕船的折磨,日以继夜的呕吐……他硬是战胜了一切磨难。在考察中,他不避任何危险,爬上一座座雪山,常常冻得全身麻木,有时还遭到暴风雪袭击。他总爱到荒无人烟的地带考察,以观察更多的稀有生物。有时步行十几小时喝不到一口水。更可怕的是,他常常受到地震的威胁,遇到土人、毒蛇猛兽的袭击。但他总是以火一般的热情和不可战胜的毅力,出色地考察了五大洲的地质和生物分布。特别是1835年,他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群岛各岛屿的地雀在形态、习性上都不一样。后来他了解到群岛上原先并没有鸟,最初的地雀是从南美洲飞来落户的。经过繁殖,日益增多。由于地理隔离,逐渐分化发展。于是,他发现了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诸如此类的发现,终于使他背叛了上帝创世说,走上探索生物进化的道路。
1836年他满载而归时,已是一个很不健康的人了。可他顾不得休息和婚事,立即埋头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他还搜集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变异的事实,运用选择原理去研究自然条件下生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他终于创立了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物种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发生进化,不适者逐步被淘汰而消灭。这是一条极其漫长、艰苦的探索征途。为此,他耗费了20多年光阴,成书时已五十岁了,身体也已孱弱不堪,但他乐在其中,认为“如果能够对于自然科学提供一点贡献,将是使用我生命的最好道路”。他没有停步不前。又经过了十二年,于1871年发表《人类原始及类择》这部巨著,论证了“人类自猿起源”,奠定了人类起源学说。晚年又从事植物学研究,直到临终前两天,他仍抱病记录植物实验报告。1882年4月19日凌晨4时,这位巨人与世长辞,享年73岁。
不停地探索、奋斗,直到最后的一息。达尔文把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伟大深远的影响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李卜克内西对此作过生动的比喻:“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由于达尔文,生物学从根本上摆脱了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束缚,飞速地发展。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分子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
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远远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在两大哲学阵营对垒中,它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论据,激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巨大喜悦。同时,社会、宗教等观念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十九世纪末,它传入中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热烈欢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广泛传播进化论。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以及孙中山、李大钊、鲁迅等都成了进化论的拥护者、宣传者。毛泽东同志更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香花”。他们以“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鼓励人们奋发图强,为争取生存和进步而斗争,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列强,为建设独立、富强的中国而奋斗。总之,进化论成了唤醒中国人民觉悟的思想武器。
达尔文逝世一百年来,他的学说经受了考验,他的伟大的功绩永远为后人所敬仰。早在1859年,他在受到非难时曾信心百倍地说过:“顽固的误解力量是大的,但是科学的历史表明,这种力量幸而不会长久延续。”历史是一面晶莹的镜子,他的话已被证明是多么正确!(附图片)

遥远的思念——几内亚比绍风尚漫忆

第7版()
专栏:

遥远的思念
——几内亚比绍风尚漫忆
郭邦彦
告别几内亚比绍——非洲西部年轻、美丽的国家已经三年了,但是,我对她的思念却与日俱增。我思念那平静的海湾、奔腾的河流、莽原的急雨、赤道的骄阳、参天的芒果树、盖地的腰果林……我更思念那些在大自然中奋斗不息、朴实憨厚的人民。闭上眼,就依稀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一切宛如昨天。
“奔地亚!”听,他们又在向我们问好了。
“奔地亚”是当地人问候“早安”的用语。这是我在几内亚比绍听到的第一声问候,也是我听到最多、最动听的问候。那期间,外出办事或漫步街头,熟悉的朋友也好,素不相识的路人也好,往往都朝你点头微笑,彬彬有礼地向你道一声:“奔地亚!”老年人问好时,还要把头上的帽子往上一掀,以示敬意。年长日久,在这种礼仪气氛感染下,我们不但逐渐惯于说“奔地亚”,并且开始领略到几内亚比绍人民谦恭品德的温馨了。
首都比绍原是一座宁静的小城,国家独立后,城市人口剧增,各种车辆也陡然增多,使街道显得更加狭窄、拥挤。市区的街道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全市除在中心要道有个交通岗外,其余路口都没有红绿灯和交通警,然而却很少发生车祸,因为人们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路口减速行驶,礼让行车。我常常见到司机在车窗口做出让对方先行的手势。比绍只有一条公共汽车路线,乘客流量的密度可想而知。但是,两年间我一次也没有看到一窝蜂似的挤上挤下车的惊险镜头。即使在乘客流量高峰时,人们也自觉排队,顺序上下。人们严于律己,更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毗邻的塞内加尔办完公事,乘车返回几内亚比绍,那时正是雨季,丛林中的土路泥泞难行,车子刚过国境就陷进泥潭里,任凭司机加大油门,车轮只是空转不前。我们把车上的东西全部卸下来也无济于事。眼看天色黑下来了,正当我们心如火燎、束手无策时,几个年轻人意外地出现了,不等我们邀请,就争先恐后地跳到烂泥里,不怕脏和累,憋足了劲,同心协力,把车子推出了泥沼。我们紧紧握着他们的手,有说不出的感激。他们抹了抹溅在脸上的泥浆,微微一笑就挥手告别了。
几内亚比绍人民深知今日美好的生活是当年成千上万
“自由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因此热爱、珍惜它,不容破坏和玷污。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人们深恶痛绝的,因而也很少发生。比绍的缝纫行业多设在街头,晚上打烊后,师傅们把缝纫机往墙边一放,蒙上一块布就安然回家了,尚未听说过发生丢失的事。
比绍人民热爱生活,也懂得如何美化生活。他们的住房大都是新颖别致的小院落,火红的凌霄花爬满围墙,与各种房舍千差万别的色彩相映成趣。从我们住所的阳台上望去,各条街道五色斑斓,生气盎然。为了保持城市的丰采,比绍市各单位星期六下午不工作,家家户户大都利用这时间搞大扫除。毋怪来比绍的外国人都交口称赞比绍的静谧和整洁。每年“五一”节,比绍都举行庆祝活动。当肩扛扫帚的清洁工人大队走过检阅台时,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的观礼者都全体起立,长时间地向他们鼓掌致意。这掌声,包含着多少人对他们的尊重和感谢啊!那动人的场面,还深印在我的脑际。
几内亚比绍,我怀念你,你象一首优美动人的歌,经常萦回在我的心头……

人来鸟不惊——有感于英国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

第7版()
专栏:

人来鸟不惊
——有感于英国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
吴速兴
来到英国的中国客人,很少不被那里的野生飞禽走兽所吸引,从而对英国人珍爱动物的风尚甚为赞赏。漫步林间,时而会看到小松鼠在你面前慢悠悠地跳动;水边小立,会有野鸭、天鹅在你身边浮游。倘若到北部的某些城镇,你也许会发现狐狸睡在人家屋顶上呢!英国人一般不养家鸽,但野鸽成千上万。每遇风雪交加的坏天气,经营鸟类食品的商店便格外走运,忙于接迎那些善良的鸟类施主。
在游人集中的伦敦,鸟类活动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数以万计的鸽子汇聚在捷法克广场。要是你捏一把食物,它们便争相落在你的手上、胳膊上、肩膀上、头顶上,甚至亲昵地和你一起照相。在海德公园,天鹅、大雁、海鸥掺杂在游人中间。就连那些习性刁猾的麻雀也学习鸽子的模样,加入了在人群中讨食的行列。
在英国,伤害野生动物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一般而言,无论大人小孩都不打鸟。狐狸有为害的一面,是否在该猎之列(英国富人有带群狗围猎狐狸之癖),目前还在争论不休。去年英国新婚的查尔斯王子夫妇去英国北部打鹿,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批评。英国人民如此珍爱和保护野生动物,可以说是一种美德。
我来英国,久而久之,也被这种风尚感染。每当我欣赏自己和野禽拍摄的照片时,便禁不住悔恨儿时醉心于捕杀鸟类的行径。用那些无辜而有益于人类的美丽小鸟的惨死或被生擒换取乐趣,如今留给我的已成为羞愧、痛苦的回忆。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天午夜.我到厨房烧水。一开灯,一只鸽子扑扑地飞进来,落在贮存食物的壁橱上,美丽的羽毛闪闪发光。我直觉地急忙用面包来招待这位不速之客,而毫无关窗捕捉之意了。我想,我们山川秀丽的祖国,野生动物种类千千万万,其中除少数为人们所痛恨的害兽害鸟外,对于它们,特别是对那些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农业或增加大自然美感的野生鸟类兽类,应该加以爱惜和保护。让我们的祖国到处花香鸟语,春意盎然吧!

美国图书馆的更大忧患

第7版()
专栏:来信

美国图书馆的更大忧患编辑同志:
1982年2月21日贵报《国际副刊》刊载了《美英图书馆和书店的忧患》一文,谈到图书失窃是美国图书馆的忧患。读后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参考。
美国的图书馆普遍实行开架阅览,读者自由出入书库,可以携带书包和本人的随身图书在馆内阅读、研究。图书丢失现象是存在的,他们有个“合理丢失率1.4%”。当然,严重的失窃现象也存在。如普林斯顿大学4万种珍贵图书丢失了1 2.5%,100种期刊被偷剪;哈佛大学有150本善本书和200张图片不知去向;杜克大学有近10万美元的南北战争史料丢失。这些是图书馆界的大案子,因为丢失的都是珍贵的善本藏书。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我在美国一年,曾遍访美国东北部各城乡的图书馆。一般说来,这些图书馆管理科学,工作效率较高,服务周到、礼貌热忱,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吸取有益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觉得他们的忧患主要还不是失窃,而是经费不足和社会治安。
经费不足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85%用于支付工资,15%买书及其它开支。他们的经费是按居民人数计算的,每人每年7.4美元。例如纽约共约1,000万人口,公共图书馆应有经费7,400万美元,但实际上去年只有1,800万美元。经费严重不足,只好裁减人员;人员不足又只能减少开馆时间。去年纽约的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周只开放4天。去年9月,一个小学生投书《纽约每日新闻》,呼吁公共图书馆开放,信中说,“如果不开放,将没有看书的地方了”。
社会治安 治安问题严重危及公共图书馆。去年8月,纽约警方惊呼:“我们已经失掉了所有的公园,失掉了地下铁道,看来,我们很快就要失掉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由于流氓横行,公共图书馆成了他们作恶的场所。他们在里面打架、吸毒、调戏妇女……人们为此不敢去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不敢上班。去年纽约皇后区图书馆总馆要求当局批准搬迁,就是因为周围流氓太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图书馆因经费不足,不得不裁减人员,一方面又因治安不好,不得不雇用警卫人员以保护公共图书馆。去年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雇了80多个穿制服的警卫在各图书馆内巡逻,并要求进馆读者不要佩戴珍贵饰物……。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阎立中

拿破仑死因之谜

第7版()
专栏:

拿破仑死因之谜
“一代天骄”拿破仑是怎样死的,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正统”的看法是他死于胃癌,但也有人说他死于砒中毒。瑞士牙科医生、毒物研究专家斯坦·福斯夫沃德早年曾从法国弄到拿破仑一绺头发,进行研究后认为,拿破仑死时体内含有很高的砒素,症状与砒中毒一样。早在1961年,这位专家就以《谁杀害了拿破仑》为题,公布过他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圣赫勒拿岛的这个流放者死于中毒。但当时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不接受这种看法。
最近,加拿大研究拿破仑问题的专家本·韦德和美国记者戴维·哈普古德出版了一本有关拿破仑的书,肯定拿破仑是死于中毒的。在拿破仑去世160年以后的今天,瑞士医生的结论现在又得到本·韦德等人的结论支持,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为这一结论要是被确认,就面临着一个要改变所有史书关于拿破仑之死的记载的问题。当然,拿破仑到底死于何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证实。
·张文英·

建筑

第7版()
专栏:摄影艺术

建筑
〔南斯拉夫〕特彼列科维奇
优美的摄影艺术作品,同其它艺术一样,贵在作者善于从浩瀚的现实生活中,以认识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描绘出时代生活的诗情画意。这幅以“建筑”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就具有这种特色。
为了表现南斯拉夫人民以高涨的劳动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气概,作者在建筑工地上选用了逆光的渲染,以黑白强烈对比的影调,突出地表现两个工人高空作业的姿态和位置。把斜角线、交叉线的建筑架在空间作出良好的安排,使人和物相互平衡,形成富有节奏感的优美构图,赋予整个画面以立意清新、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之感。
这幅作品是采用技法合成的,为了烘托并突出主体,它以淡淡如画的稍远建筑架,巧妙地配合成图案结构的背景,增加了照片的装饰美,使影调显得更加和谐。
·刘光华·(附图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