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4-10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江西湖南农村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专业承包防治病虫害效果良好

第2版()
专栏:

江西湖南农村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
专业承包防治病虫害效果良好
江西、湖南农村在植保工作中,推广了几种专业承包防治病虫害的好形式,收到良好效果。
各种联产责任制(包括“双包”联产责任制)在江西、湖南农村普遍推行后,植保工作遇到了新问题。过去公社、大队或生产队统一管理防治病虫害,现在改变为由承包耕地的队、组和千家万户分散进行。许多社员由于缺少植保知识,加上药物、药械等准备不足,植保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又未跟上,因而出现了一些盲目施药以及人畜中毒问题。
近年来,这些地方在逐步完善生产责任制中,试办了各种形式的植保专业承包,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些形式是:
(一)植保公司。江西宜春地区以社队为单位,试办了一批企业性质的植保公司,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方法。植保公司与生产队、组或户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四包一收”的方法,即包农药、包技术、包打药、包标准外损失赔偿,达到防治效果的收取保险费。植保公司承包的耕地所用防治费,一般比当地三年平均防治费低10%—25%。湖南湘潭、岳阳等地区也试办了植保公司。
(二)专业承包代防队。江西、湖南不少地方,以社队为单位,组织植保专业人员,建立植保队,配备药械,对需要进行植保的生产队或户进行代防;按实际防治面积,收取农药费和管理费,但不负赔偿责任。代防队的人员,防治病虫时集中,不防时分散。湖南许多社队也进行了这样的试点,效果都很好。
(三)“五统一,一分户”的承包方式。江西一些地方以生产队为单位,指定专人,进行“统一查虫,统一买药,统一配药,统一安排防治时间,统一检查效果;分户打药”。这样做,避免了户户自买、自管、自用农药,杜绝或减少了农药中毒事故。配药员查虫、配药所用的工分、费用,由各户按防治面积和实际用药数量结算。江西九江地区各产棉区已普遍推行这种办法。湖南湘潭等地一些社队也在试行。
(四)植保专业户。江西、湖南的一些社队,组织植保人员、农技员、有植保经验的社员联合承包生产队或户的植保工作。承包户只负责提供药械、帮助配药、喷药;达到防治效果的,承包户按亩收取一定费用,达不到效果的负责补治,但不赔偿损失;今年他们准备扩大承包项目,包括购药,管药。
一年多来,江西、湖南一些地方试行各种形式的植保专业承包制,效果很好,减少了病虫害损失,增加了产量,降低了防治费用,增加了社员收入,减少了人畜中毒,保护了害虫的天敌,改善了生态环境,并提高了植保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据江西一些地方统计,绝大部分植保承包田,比不承包的一般减少病虫害损失10%—20%,增产一、二成;防治病虫害费用降低25%到50%;用工减少70%—80%;承包的地方,基本上消灭了人畜中毒死亡事故。
农业部调查组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特别是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以后,不少地方把植保任务也分到户,家家户户各自买农药、用农药。由于不少农户缺乏植保方面的知识,盲目用药,造成浪费损失,甚至发生人畜中毒的严重事故。改进植保工作,确保农业增产和人畜安全,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一个迫切要求。
有些地方根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防治病虫害专业承包责任制。有的成立植保公司,有的组织植保专业队、专业组或专业户,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防治病虫害的任务。这样做,效果一般都很好,不仅提高了工作质量,省工省药,减轻病虫害的危害,保证农业增产,而且大大减少了人畜中毒事故。
大量事实表明,植保工作宜统不宜分。各地在完善责任制的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使植保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目前要采取措施,迅速改变那种把剧毒农药分散在各家各户存放、使用的状况。这是关系广大社员生命安全的大事,不可掉以轻心。
——编者

从稀稀拉拉到密密层层——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的故事

第2版()
专栏:

从稀稀拉拉到密密层层
——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的故事
连积忠
听说新金县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有决心、有气魄、效果好,将要到辽宁省山区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耳闻不如眼见。最近,我去那里看了看,是好。还听到了不少故事呢!
八角钱一笔帐
多少年都过去了,怎么想到改造次生林呢?公社党委书记王洗尘领我去看还没改造的次生林山峦。远处看,绿乎乎的;走近瞧,糟糕!只有歪歪巴巴的几棵“猪毛松”,稀稀拉拉的几棵老柞树。老王介绍说,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视野宽了,山峦上的问题也就看出来了。有个金厂五队,批准砍了100亩次生林,共砍下8万斤烧柴,三分钱一斤,卖了2,400元。树龄按最低的三十年算,不算护林工钱、采伐运费,平均每亩山一年只收入8角钱。8角钱这笔帐一算,把公社、大队的干部们都撵到山上去了。他们量呀,算呀,一汇总,全公社共有次生林山地12,000亩。这12,000亩要是经过改造,一亩就按100棵算,十年成材,每棵10元,平均下来一年就是120万元,全社农业人口人均可得40元。算帐算出了决心和干劲。
从1979年,泡子公社开始治山整地改造次生林的活动,在春播之前、入伏以后,总要集中劳力大干几天,一干就是一座山。三年过去了,共治理了18个山头,6,800亩林地,栽树200万棵。站在改造过的锅顶山上往下看,好家伙!密密层层,直挺挺的小刺槐,高的已有3米,低的也有2米了。
郑老汉的转变
有一个郑老汉转变的故事,很能说明泡子公社是怎样改造次生林的。改造山峦次生林,关键在于治山整地。1.2万亩次生林分布在20多座山上,怎么个治法?公社经过研究,决定采取“联合治理、分期施工、统一安排”的办法。一听这个干法,不少人担心:“统一会战,平调一场,胡弄一番。”开始治锅顶山时,南台大队一个叫郑天增的老汉,站在远远的大道上捏着下巴发笑:“几年没见这种场面了,公社是看咱又吃了几顿饱饭。”几天过去了,听人说这次治山不象头几年那样“胡弄”了。老汉背起一个草筐假装拾草上了山。他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小梯田绕山转,平展展三米宽,外噘嘴,内流水,坝基垒得牢牢的。他站到梯田上用脚踩踩,还用耙子柄朝梯田里捅。老汉乐了,他找到正在检查质量的公社干部说:“好呵!这样的梯田,不用说是栽树,就是种苞米也能打上800斤。”
“老资格”挨罚
俗话说,树要“三分栽七分管”。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效果好,主要也是抓住了这个“管”字。王洗尘说,这三年来,山林管护得比以往好,“老资格”挨罚起的作用不小。
“老资格”是金厂大队人,土改时在村里当过支部书记。群众出力流汗治山造林,他却私自在荒坡上砍刺槐幼树盖菜园。群众哪能不气愤?都主张按规定惩罚他。可他却仗着老资格耍赖:“处罚我,费劲!”群众找到公社领导,要求处理。公社主任杜金盛问:属实吗?群众说:是护林员亲手抓住的。老杜说:“费什么劲?按规定严肃处理。”“老资格”受到罚款处理,还作了检查呢!

图片

第2版()
专栏:

今春,四川省郫县种子公司已供应各种良种180万斤,并实行包种子纯度,包发芽率。这是社员在该公司购买水稻良种。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陕西各地加强麦田管理 二千四百多万亩小麦长势普遍良好

第2版()
专栏:

陕西各地加强麦田管理
二千四百多万亩小麦长势普遍良好
据新华社西安电 陕西省各地干部、社员积极加强麦田管理,加紧进行春锄、耙耱追肥、灌水等项工作。目前,全省2,400多万亩小麦长势普遍比往年好。
去年秋种,陕西各地一方面抓经济作物,一方面适当增种粮食作物。全省今年小麦总面积比上一年增加89万亩。
为了夺取今年小麦丰收,陕西省突出抓了两项工作,一是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注意抓小麦的科学管理。今年以来,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已先后两次组织武功农业科研中心的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察看小麦长势,提出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各地、县也普遍对干部、社员和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目前,全省已春灌麦田54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多万亩,春锄和耙耱也比去年进度快。春季施肥也抓得比较紧,追肥面积达1,000多万亩。现在,主产小麦的关中平原,麦子已经起身拔节。全省1,100多万亩旱原小麦,由于播种适时,管理精细,长势健旺,1,000万亩灌区麦田播种基础较差,但管理及时,长势正在好转。

抓紧防治小麦白粉病 目前,长江中下游和河南、山东部分麦区已经发病,希望各地抓紧组织防治,确保夏粮丰收。

第2版()
专栏:

抓紧防治小麦白粉病
目前,长江中下游和河南、山东部分麦区已经发病,希望各地抓紧组织防治,确保夏粮丰收。
本报讯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全国广大麦区逐年加重,已成为夏粮生产的严重威胁。去年,长江中下游及北方部分麦区,夏粮因小麦白粉病而减产一到三成。目前,湖北又普遍发病,其严重地区麦田发病率达100%。预计4月中旬将出现发病高峰;江苏许多地区也开始发病,据吴县、江阴、兴化、阜宁等县测报站预报,今年又是个重病年,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接近去年,但发病高峰期比去年推迟10天左右;安徽和上海市郊区各县发生情况和江苏接近;浙江大部地区发病情况属中等偏重,轻于去年,但仍重于其他年;湖南、四川各地发病不平衡,如慈利、邵东、乐山、重庆、荣县等县市偏重,春季干旱、水肥条件差的地区偏轻;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高肥水麦区发病情况也将是中等或中等偏重。
由于当前各地栽培的小麦品种大都不抗病,去年麦区白粉病的大发生为今年积累了大量的菌源,各地反映,今年施氮肥普遍过多过晚,这些都为病害流行提供了条件。据天气预报,4月份长江中下游及河南、山东部分地区雨量偏多,气温偏低或接近常年,对发病有利。希望各地加强田间调查,结合当地天气预报,不失时机地组织防治,控制病害的扩散蔓延,确保夏粮丰收。

麦类白粉病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麦类白粉病
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 耿秉晋
麦类白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植株的叶片、叶鞘、穗颖和茎都可被病菌侵染。发病初期,叶片先出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上产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组成的白粉;后期病斑变成灰褐色。随着病势的发展,叶片逐渐退绿、变黄直至枯萎。
麦类白粉病菌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其孢子随气流传播,在12—18℃和饱和湿度时最利于侵染扩展。春季气温偏高,大、小麦在抽穗、扬花期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湿度过大,如果田间排水不良,施氮肥偏多,更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一,选用抗病良种;二,合理密植和施肥,做到氮、磷、钾平衡使用,适当增施磷、钾肥,注意清沟排水;三,药剂防治可用石灰硫磺合剂、多菌灵、退菌特、托布津等。

图片

第2版()
专栏:

江西省南昌县小兰公社农科站指导社员户适时播种,培育壮秧。这是农科站的技术人员正在小兰大队作科学浸种的技术示范。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实行社员代表会的办法好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实行社员代表会的办法好
三年来,牛圈子大队三队实行这个办法,队里民主空气浓了,社员生产积极性高了,连年增产增收。
本报讯 据《新疆日报》报道:新疆塔城县恰夏公社牛圈子大队三生产队实行社员代表会管理制,效果很好。
这个队是从一九七九年春开始实行社员代表会管理制的。当时,队委会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制定生产责任制,可是由于三队是由四个民族、三百七十人组成的规模较大的队,人多意见杂,连开了几天会也没头绪。在这种情况下,新任队长禅思成想了个办法:按十个劳力选一名代表的比例,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群众信得过的代表,然后和队委会一起讨论研究生产计划和责任制问题。这样,只用两三天时间就拟出了草案,再拿到社员大会上讨论,很顺利地通过了。经过这次尝试,干部社员都认为这是个好方法,应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去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社员代表任期一年,可以连选连任。社员代表会由队委会负责召集,会期和时间不定,生产队的生产和分配等一切重大事情,都由社员代表会讨论决定。社员代表会有监督队委会工作的权力。社员代表也经常给队委会出主意,想办法,反映群众的呼声。代表不享受干部待遇和工分补贴。三年来,社员代表会通过的决议,基本上都符合三队的实际和社员的意愿,得到贯彻实施。队里的民主空气比过去浓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全队连续三年增产增收。

新风暖人心——二闸公社回族、汉族社员同心协力闹春耕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新风暖人心
——二闸公社回族、汉族社员同心协力闹春耕
新华社记者 梁振亮
阳春3月,正是宁夏春播的季节。记者来到平罗县二闸公社采访,听到许多回族、汉族社员同心协力闹春耕的事。
东风大队第一生产队的近20户回、汉族社员都热火朝天地忙着犁地下种,唯独汉族社员张正贤家冷冷清清,动静不大。原来张正贤家有7口人,他爱人去年病后至今不能下地干活,老妈妈已七十多岁,四个娃娃最大的也只有十二岁。拖累大、劳力不足。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回族社员张志义找上门来:“正贤,别发愁,大伙能种上,就落不下你!”随后,张志义拉来自家的两头骡子一匹马,用半天功夫帮助张正贤种好了几亩麦子。张正贤感激得不知说啥好,一定要送给志义一些玉米、高粱表表心意。可是,张志义却说,咱们回汉社员是一家,帮个忙哪能要报酬呀!
二闸大队过去因民族纠纷使得大队领导班子不团结。现在,大队3名干部虽然不属同一民族,但团结得象一个人。春播时,公社分配来3,000斤尿素,书记、队长经过商量,分给了20家困难户,回汉社员都满意。六队有个七十一岁的回族老汉马万举,无儿无女。大队长戴凤章看到老人生活不方便,就把老人接到大队两间宽敞明亮的屋子里住,去年底给老人送去700多斤粮食和一车煤。最近天气渐暖,他又张罗着给老人50元钱买衣服。大队书记马廷贵是回族,可是关心汉族社员很周到。四队一个汉族社员因病住院,马廷贵知道后,第二天一早就到医院看望,并东奔西走,从公社、生产队筹集来200元医药费。这个社员动手术后,赶上春播大忙,马廷贵便派人给他家送来两袋化肥和1,000斤煤,又安排生产队把他家的7亩小麦全部种好。整个春播中,马廷贵拉上自己的牲口,先后帮助8户社员搞春播,而他家却是全大队最后一个种完的。看到这些新气象,回、汉社员高兴地说,春风暖人身,新风才暖人心呐!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记临西县农业局技术员葛友明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记临西县农业局技术员葛友明
王金锋 胡宝鼎
河北省临西县农业局技术员葛友明,是一个默默无闻、扎实肯干的人。他在临西这块土地上,已经度过了27个春秋,虽然没有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就,但在全县农民心中已享有很高的声誉。
葛友明是1955年在济南农校毕业后分配到临西县的。他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劲头可足了。为了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讲好第一堂技术课,他查资料,找数据,做准备,通宵达旦。讲课时,他开始劲头很大;可是听课的人,有的打瞌睡,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干脆起身走了。他看到这个情景,心里难过极了,怀着满腹的委屈去找省劳动模范、江庄大队社员叶长风诉苦。老叶诚恳地对他说,你讲技术,要用当地话来表达,用当地事来说明,庄稼人才听得懂,用得上。比如蚜虫,这里人叫蜜虫子,你按书本上的名称讲蚜虫,从天黑讲到天明,社员也不知你说的到底是啥东西。听了老叶一席话,小葛心里明亮了。从此,他走社队,串农家,学习方言土语,调查农业状况,全县293个大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他总结出了对临西农业危害最大的“八虫二病”的发生、繁衍规律和防治方法。他用方言土语向农民讲解。这一来,听课的人不再走了,都越听越感兴趣,多数人很快掌握了对“八虫二病”的防治技术。后来在群众中形成了一句口头禅:“要治虫找友明”。他走到哪里,那里的人就缠住他,问起来没完,说起来没了。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葛友明学的是植保专业,可农民需要的是全面知识。每当农民找来问到植保以外的问题时,弄得他张口结舌,对方只好乘兴而来,失望而去。这时,友明心里感到内疚。为满足农民的需要,他开始全面地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他从书店里购买了6套农业科技书籍,自订了三四种农业技术刊物,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他家离机关虽只有3里路,但他常常是半月二十天才回一趟家。他不但从书本学,而且向有经验的老农和有专长的同行学习。江庄大队的叶长风,肖庄大队的张玉河,赵凡村大队的王风德,北镇大队的董清峰,都是他经常登门求教的老师。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栽培、土壤、肥料等知识。几年来,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写出了30多篇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建议和报告,都被县领导部门所采纳,有的还登在地区的技术刊物上。他给社员做专题技术报告上百次,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推广农业技术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葛友明搞技术推广,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而是考虑群众利益的得失。赵村大队是个穷队,棉花产量很低。葛友明在这个大队蹲了一年,帮助提高棉花产量。他不但研究技术,而且想法减少社员的开支,提出四项不投资的技术措施,使棉花亩产由过去的60斤增长到97斤。现在,葛友明被提拔为县农业局副局长。他的职务变了,过去的那种追求却没有变,正继续为农民的需要而进行着新的探索。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