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0-07-08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化腐朽为神奇

第8版()
专栏:

化腐朽为神奇
陈虞孙
一想到北京西城工读学校的那位老校长,就深为他那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动人故事所感动。我喜欢这类故事,觉得从这类故事里可以看到祖国的希望。从那位老校长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动的马克思主义。
我忽然想到,在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里,在缺医少药的艰难环境里,我们的战士是怎样医治创伤的。他们用盐水洗涤创口,为的是消除脓腐的蔓延,让新肌尽快生长起来。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消除腐恶,扶植生机,正是希望所寄,正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解放大道。对一个受伤的人的挽救是如此,对一个受灾的民族的解救也是如此。
生机是一切事物内在的积极因素,正如胚芽一样。自力更生的力量的根源就在此。当伤员身上的创口脓腐逐渐消除,新肌日见生长的时候,就为伤员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喜悦。正如革命战争年代里,“星火燎原”,解放区日见巩固扩大,国统区日见瓦解缩小,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与喜悦。当失足的青少年身上的堕落腐朽的东西一点一滴在消失,进步的面貌逐渐出现,为校长、教师和青少年本身所带来的希望与喜悦,也正是这样的。这是治愈创伤的胜利,是解放的胜利。这是民族的生机,也是一个健康的、进步的人的生机蓬勃发展的胜利。
生机的恢复与发展,得来不易,必须经过艰苦复杂、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可是,损伤和摧残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生机却并不难。眼下事例,信手拈来,俯拾即是,不必多说。从十年浩劫,到工读学校的学员身上,谁都看到,同时也亲身感受到,民族的生机和年青一代的生机已经被斫丧、摧残到何等令人痛心的地步。
如果着眼于恢复、保护、扶持、发展我们祖国、我们民族的生机,特别关心年青一代的生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人心所向,都说不能再折腾了。“折腾”这个词儿好!无非说,生机的恢复和发展不易,而斫丧却不难。
由此忽然又想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一些事情。既有本身的生机的恢复与发展的问题,也有对民族生机所产生的影响问题。特别是对年青的一代,是不是也存在一个排脓去腐、培原补气的问题呢?

又一个彩苓

第8版()
专栏:

又一个彩苓
李汉平
同志,你可见过一种花,叫做“死不了”?听说那是一种极平凡、极普通的野花。它没有牡丹的娇艳,没有玫瑰的浓香,然而,它却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活着、憧憬着、希望着……它从狂风的魔爪下活下来,它从毒日的烈焰下活下来,它从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活下来。它有那么倔强的性格,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它心里怀着最美丽的希望,默默地和环境做着不妥协的抗争。听说,有时候狂风把它的柔茎折断了,可是它们一落在地上,便又蓬蓬勃勃地生长。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寻找这种花。在珍宝岛的石缝间,在雁窝岛的田野上,在高高的兴安岭之巅……彩苓,多象这一朵花啊!
评剧音乐的最后一个音符带着它激动人心的余韵在剧场里飞荡一圈以后,那紫红色的大幕便缓缓地闭了、又开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女演员出现在台上,向观众谢幕。她手里捧着一束玫瑰花,眼睛里却含着晶莹的泪珠。泪珠被掌声震落,落在玫瑰花的花蕊里……
“彩苓!彩苓!我们需要你!新生活需要你!”彩苓轻轻地点着头,她知道,由于年龄,由于身体各方面的限制,她没有过去演得好。这铺着地毯的舞台,这紫红色的大幕,这七彩的灯光,这热情的观众,也许就是在今天,她将和这一切告别了。她向着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又鞠了一躬……
桌子上,一本戏剧杂志。她刚刚翻阅过,一颗心还在隐隐地作痛。日本的京剧观众在呼吁:“希望再有一个李少春。”可惜那一代名伶饮恨黄泉,竟连那一身绝艺也埋藏起来。十年浩劫,毁了多少艺苑名花,那么我这个幸存者应该负起什么样的重任?祖国丰富的戏曲艺术呵,在被禁锢十载以后,难道不该再一次焕发青春?多少年来,她是把对祖国的爱、对戏曲艺术的爱连在一起的。今天,当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她的艺术生涯却要结束了。可是她不愿意做个多余的人,她渴望挑起培养新人的重担。
“团长,让我去教学吧。”她说。
团长知道她的心思,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她和青年人一样,四点钟起床,练功,吊嗓。教青年人,她费尽一腔心血。一招一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教得那么精细。
一个小姑娘噘嘴了:“老师,你咋这么严哪?”
“严吗?”她笑了:“从前我们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有好心人来劝诫了:“年纪一大把,工资一大把,还这么辛辛苦苦是为了啥?”
“我么?愿意活在艺术和事业里,不愿意做新生活的局外人。有一种花叫做‘死不了’,我愿意做那种花。”
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她经受过多少次死的危机呀。班主的迫害,封建把头的凌辱,十年浩劫……
她心里怀着希望,终于活下来了。今天,却在自然法则面前退却吗?不,为了祖国的戏曲艺术后继有人,她想再做一次“死不了”。
演出。又是一次轰动全城的演出。舞台上出现的不是她,是她的学生。可那圆润的唱腔,那轻盈的步态,那身段,那眼神,多么象二十年前的她呀。人们惊喜地喊着:“彩苓!又一个小彩苓!”
这时,她坐在观众席里,用力地鼓着掌。她又一次落泪了。这是欣喜的泪……
生命,是一首奇异的乐曲,当它只和自己连在一起的时候,几十年中总有一个必然的休止符。可是当它和祖国和人民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便会奏起永恒的旋律,得到无穷无尽的延续……

《中国的西北角》序言

第8版()
专栏:

《中国的西北角》序言
沈谱
《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同志在三十年代写的一本著名的通讯报告集。新华出版社最近重新出版了这本书,范长江同志的夫人沈谱同志写了序言。
许多在三十年代生活过的朋友们现在还常常向我谈起《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当时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这本书在发行以后的短短几个月中,曾连续印刷了七版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长江后来在他的《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讲过,他当年到西北地区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感到这是当时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因此他不畏艰险地开始了这次采访旅行。
他的新闻通讯在《大公报》连续发表,描绘了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北地区的黑暗、腐朽、愚昧和贫困的现状。对于那里经济的凋敝、民族的压迫、宗教的纠纷、军阀的争夺和日益深重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危机,无不予以入木三分的揭露。这些通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促使广大读者深入地思索民族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特别是他第一个公开报道了正在进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增进了广大读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他努力用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使读者了解事实真相。
在本书中,长江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坚持这种进步的思想倾向,努力追求真理和光明,使他终于从一个正直的新闻记者变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他获得机会直接接触中国共产党,并聆听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诲,他的政治立场开始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
长江在世时常常用严格的标准谈论自己当时的作品,认为自己的认识水平很不够,感到自己没能更早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很大的遗憾。如果今天长江还活着,他不会同意本书重版。然而我想,这本书对于研究近代历史和新闻史的同志们或许有一些参考的价值;对于其他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也许会有所裨益,所以在新闻界、出版界同志们的敦促之下,我同意将本书重版了。这也是对长江的纪念吧。
对原版本比较明显的文字上的错漏,我作了必要的校正。
本书重版承蒙新闻界、出版界同志和朋友们的大力协助,我在此深致谢意。

图片

第8版()
专栏:

剪取西湖一片浪 刘振祥摄影

延边行

第8版()
专栏:

延边行
胡世宗
土地田埂上走着一排朝鲜族妇女,人人头顶着一片鲜绿,一盘盘秧苗多么青嫩,阳光下微风里充满生机。仿佛她们身上长出秧苗,汗腺、血管,都连着秧苗根须。我忽然想起个诗一般的真理:人民是土地,人民是土地……
希望育秧棚中点染一派春色,托儿所里盛开着祖国的花朵,绿苗儿真茁壮,孩子们真快乐,——在这抢插稻秧的时刻。希望呵,充实着延边人的生活,孩子和秧苗长在每人的心窝。从育秧的塑料棚走到托儿所,我想到秋天,想到未来的祖国。
蜜院落里梨花开香气扑鼻,姑娘踩着花瓣儿走进院里,她头戴纱罩打开蜂箱,敏捷地提取出一小罐蜂蜜。蜂儿们忽地把她围住,象在逼问:这罐蜜要给哪个送
去?姑娘心中流蜜,含笑不语,透过罩纱,见那台插秧机正开足马力……
洗江面上飘着水花,飘着笑语,姑娘们下工归来正在梳洗。洗哟,洗去一天的疲劳;洗哟,洗去一身的汗泥。白鹅也在水中把羽毛梳理,从早到晚那样懒散,那样闲逸。晚霞留下了最美的颜色,让劳动者的面容灿烂无比!

深思此理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深思此理
刘文静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篇中,载有唐太宗对王珪的一段谈话。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逐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唐太宗作为一个由乱入治的封建帝王,深知官官相护的危害;“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他当时所以要讲这段话,是由于“人多不能深思此理”。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难道不应该“深思此理”吗?

《南开电影》小议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南开电影》小议
余时
以有限的条件,争取多做一点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种精神理应提倡。
天津南开区电影管理站,每月出版一张如《北京晚报》那样大小的《南开电影》。可是你却能在这方寸之地看到全国性的专业刊物上看不到的文章、图片和消息。
著名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师都愿意给它写文章,提供他(她)们满意的近影(图版印制得很清晰)。编者在电影艺术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中间架起了桥梁,这种交流生动活泼,很是必要。
刊物办得颇有地方特色,某部影片到天津拍外景,一些创作人员来天津作报告,既有图片又有文字报道。《遥寄故乡》的专栏请一些活跃在银幕上的家乡人同老乡们谈心;更有《津门影人》,记述从家乡出发的艺术家们,例如最近就介绍了金焰。
难得的是,《南开电影》不惜篇幅介绍了不少银幕新人,让广大观众更快地熟悉他(她)们,这是有远见的做法,观众欢迎,青年演员也高兴,何乐而不为。
我并非提倡别的城市或区级电影站都来办小报,这是不必要的。而是要学习《南开电影》这种事在人为的主动精神。听说,这个小报的编辑人员少到不能再少了,这对我们不是更有启发吗?

深山客店

第8版()
专栏:

深山客店
沈良意门盈溪水,窗含大山,屋前屋后白云缠绵,采购员在这里装货,老司机从这里出山,勘探队员在这里卸下测量仪,各种各样的方言在这里攀谈。热茶泡浓佳话,夜宿驱散疲倦,深山客店是白云深处的一个小站……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