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0-06-09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太阳明天还会升起——读约瑟夫·凯塞尔歌颂阿富汗人民的小说《骑士》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太阳明天还会升起
——读约瑟夫·凯塞尔歌颂阿富汗人民的小说《骑士》
沈大力
“奇幻的山谷,喧腾的城市,灼热的沙漠,辽阔的草原,这就是昔日的阿富汗。”
翻开巴黎加利玛尔书局一九六七年出版的当代法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凯塞尔的小说《骑士》,阿富汗的风光立刻呈现在读者眼前,奇景幻境,引人入胜。可更惊心动魄的是这西亚山国人民翻腾激荡的斗争生活。在作者雄浑的笔触下,那些跃马急驰于大草原的骑士是那样慓悍,那样不受任何羁绊……
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界生活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阿富汗北方法利亚布省豪放的山民依然保持着祖先古老的风习,特别是对骑士自由风度的崇尚,对氏族尊严的维护。那里有一位受到人们崇敬的老人杜尔塞纳。他曾是全阿富汗最勇敢的传奇骑士,因自己年迈体衰,热望他的儿子乌罗兹能保持整个家族的光荣。为此,这位老者当众声言,如果他心爱的白鬃烈马能在喀布尔的各省赛马中荣获桂冠,他将把它赠给乌罗兹。青年人领会了父亲的心意,深知老人是要他去维护祖辈的荣耀,于是立即飞马奔赴首都。
在一场空前激烈的赛马中,乌罗兹驰骋在最前头。可是,在眼看夺得胜利的最后时刻,他突然不幸从马上摔下,腿受重伤,被急救车送进医院。当他在病床上苏醒过来时,感到自己辜负了父亲的信赖和乡亲们的期望,绞心般痛苦。午夜,他乘护士不备,悄悄潜出病室,艰难地爬上其友莫基牵来的白驹,踏上北归的大道。
乌罗兹为了返归故乡养伤,争取来年重奔沙场,忍着剧痛,让莫基砸碎封在腿上的沉重石膏,继而不顾疾病缠身,日夜兼程。……
在兴都库什山峦北边,伸展着无际的草原,那里就是乌罗兹的家乡。不过,眼下却是困难如山,考验是严酷的。一方面,乌罗兹的伤处溃烂到危及全身的程度,他不得不咬牙让人用利斧砍去左腿;另一方面,那里通往北方草原的道路自古被称为“死亡之路”,绝少有人能去而生还。在那里,他看到了山坡积雪中暴露的前人骸骨,瞧着四周的陡壁深渊。可是乌罗兹毫不畏缩,硬要从死亡里闯出生路,以勇敢的奇迹来表明他无愧于英雄的祖邦。这时,山中酷寒,狂暴的风雪呼啸而来。可这一切都没能使乌罗兹气馁。他以惊人的毅力冲过重重难关,终于返归故里。
此后,乌罗兹每天黎明即起,骑上白鬃烈马在荒原奔驰,经常迎着鲜红的朝阳,纵马飞登一座土筑高台。人们看见他无数次从腾跃起来的马上摔下,可又一次次不屈服地爬上马背,终于腾上那难攀的高度……日后,乌罗兹终于争回了骑士的光荣!
这就是《骑士》的梗概。作者在小说中以高度的艺术笔触,鲜明地刻画了乌罗兹这个青年骑士的性格特征,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阿富汗人民酷爱自由和珍视民族尊严的高贵形象。正如一位阿富汗读者所说:“凯塞尔的天才在于,他描绘了阿富汗民族的灵魂。”是的,乌罗兹这种慓悍的骑士性格,正是永不屈服的阿富汗英雄人民的象征。
阿富汗的历史已经说明,这样一个英雄的民族,是永远不会屈服于任何困难或暴力的。在阿富汗人民英勇抗击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今日,读《骑士》这部小说更有特殊的意义。它能使人们从阿富汗人民今天的苦难,确信他们终将会赢得胜利的明天。不久前,法国电视台放映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根据这部小说摄制的影片,并组织专题讨论,谴责苏联侵占阿富汗,声援阿富汗人民的抗敌斗争。法国评论界指出,该小说今天“服务于阿富汗人民的事业;这个民族现在正跟始终在那里的俄国进行着斗争”,强调《骑士》“是一首对阿富汗人民的光荣、对他们维护独立的坚定决心的颂歌”,它“能让人懂得这个国度的勇猛人民有着传统的自豪感,从来不可征服”。
听着这些联系当今斗争现实的分析,人们不禁又会想到《骑士》中杜尔塞纳老爹紧握着拳头所说的那句话:“是的!太阳明天还会升起!”苏联侵略者的乌云,一定会被阿富汗人民驱散。(附图片)
苗地 插图

阿根廷的国名和国花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的国名和国花
胡泰然
“银之国”
“银之国”,该是指盛产白银的墨西哥吧?其实不然。世界上以银为名的唯一国家,却是阿根廷。照西班牙语的含义,“阿根廷”一词是“银”的意思,与西班牙语中“拉普拉塔”一词的含义相近。
在这个“银之国”的土地上,以银为名的不止一处。它有“银河”:世界上最宽的拉普拉塔河;有“银海”:号称“大西洋岸的明珠”的旅游胜地马德普拉塔;有“银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会拉普拉塔市……
并不盛产白银的阿根廷,何以以银为名?
这首先得从“银河”说起。早在西班牙人踏上阿根廷的土地之前,传说这里有一个“白王”统治的国度,里面有一座取之不尽的“银山”。一五二七年,著名航海家塞瓦斯蒂安·加沃托率领一支西班牙远征队进入拉普拉塔河,并从这里深入内陆,看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许多银质饰物。这些银饰主要来自秘鲁和玻利维亚,可是加沃托却以为证实了“银山”的传闻,便把这条河取名为“银河”,沿河地区称为“银河区”。以后西班牙国王在这一带设立拉普拉塔总督区。这一大片土地从此以“银”为名,沿袭下来,成了阿根廷独立后的国名。
阿根廷虽然产银不多,但它土地肥美,盛产粮食,遍地牛羊,这是比银更宝贵的财富。按西班牙语以“银”泛指“钱财”而言,阿根廷号称“银之国”,确也名不虚传。
赛波花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在阿根廷大部分国土上,到处可以看到千树万树压满枝头的如火红花,这便是阿根廷的国花:赛波花。
赛波花,树高四至八米许,开花季节,远望象凝聚着团团红霞,闪烁耀目;近看似红珊瑚缀成,一瓣瓣晶莹秀逸。
阿根廷从一九一○年开始挑选国花,经过全国人民三十多年的反复评选,一九四二年终于通过法令,正式确定赛波花为国花。
赛波花夺得花魁,不仅因为她丰姿绰约;还因为她在阿根廷土生土长,分布最广;更因为她有着美妙感人的传说,作为民族精英,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文学家作品中描绘的艺术形象,广为人民喜爱和赞颂。
在西班牙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前,美丽富饶的巴拉那河沿岸居住着印第安人。相传,当地有一个酋长的女儿名叫婀娜伊,歌喉分外甜润动人。她纯洁、坚贞,富于反抗精神。西班牙殖民者登陆后,印第安人英勇抵抗,死伤惨重,酋长也在战斗中阵亡。这时,婀娜伊挺身而出,整顿队伍,与敌人浴血奋战。印第安人终因原始的戈矛弓箭敌不过猛烈的枪炮而战败,婀娜伊也不幸被俘。她面对强敌,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敌人把她绑在一棵赛波树上,点燃了干柴。在熊熊的烈火中,婀娜伊从容镇定,象一尊金光罩体的女神,依然以她甜润动人的嗓音歌唱她热爱的土地,歌唱自由和尊严。此刻,尚未到开花季节的赛波树,有感于她的英勇不屈,突然开出了满枝满树如火如血的红花。霎时,曙光骤起,把一树红花照得分外鲜艳夺目,吓得敌人魂飞魄散,四处逃遁……
从此,赛波花成了坚贞不屈、纯洁高尚的婀娜伊的化身,成了体现阿根廷民族特性的象征。(附图片)
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眺望“银河”——拉普拉塔河。

“把欢乐带给人类” ——纪念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舒曼诞生一百七十周年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把欢乐带给人类”
——纪念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舒曼诞生一百七十周年
胡君亶
可爱的莲花畏惧太阳猛烈的光,
低垂着头等待着,
幻想着清夜的来临。
皎洁的月亮升起,
用柔光把她唤醒……
她开放、滋长、发光,并默然向天空窥望……
这美妙动听的歌曲,对中国不少音乐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它的歌词是德国伟大诗人海涅的诗,乐曲是德国音乐家、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代表之一舒曼谱写的。
舒曼谱写的许多富有诗意的乐曲,有如水晶般明亮,如仙境般幽美,一个多世纪以来,深为人们所喜爱。今年六月八日是舒曼诞生一百七十周年。当我又哼起这首歌曲时,不禁想起舒曼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
舒曼诞生于一八一○年。小舒曼六岁时,音乐才能就有所流露,七岁开始作曲。他常在父亲经营的小书店里翻阅乐谱,有时竟至入迷的程度。十一岁的舒曼即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但父亲死后,母亲要他到莱比锡去学法律。二十岁时,舒曼实在感到法律索然无味,母亲才同意他改学音乐。与莫扎特、肖邦不同,舒曼的父母均无音乐才能,亲友中也无与音乐结缘者。因此,有人说舒曼的音乐才能是“从天而降”的。其实,舒曼的成就,应该说主要还是来自他始于童年的勤奋。
世界上,既是作曲家,又兼评论家的人不多;音乐家兼文学家的就更少了。而舒曼,却是这少数中的一个。
舒曼从小酷爱文学。他曾在一八三○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的全部生活是散文与诗,法律与音乐的二十年的苦斗。”一八三四年,他与朋友合办《音乐新时报》,这是当时音乐界最有名的论坛。他的评论,观察敏锐,分析深邃。
舒曼年轻时寓居在德国音乐家维克家中。他和维克的女儿克拉拉一起弹琴、作儿童歌曲,一起开音乐演奏会。这两个年轻人逐渐加深了感情。但由于克拉拉父亲执意要使女儿过上富裕而安闲的生活,看不起这个没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始终反对并百般阻挠这门婚事。这迫使舒曼不得不向法院起诉。经过几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克服了重重困难,舒曼和克拉拉的婚姻终于得到法庭的承认。从此,克拉拉成了大音乐家舒曼的得力助手。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是受人尊敬的欧洲有名的钢琴家。婚后,他俩爱情弥笃,但他们并没有让自己的生命之舟搁浅于爱情的岸滩,而是在音乐事业上密切合作。
舒曼在热恋当中,曾向克拉拉倾诉对婚后生活的憧憬:“让我们来创造如诗如花的生活!我们一同来作曲、演奏,象天使一般把欢乐带给人类!”舒曼是努力把这个美好的愿望付诸行动的。他以自己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就,给人们带来了一份欢乐。婚后四年之中,他就写出了大量名作。克拉拉不仅注意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而且不断介绍和演奏舒曼的作品。特别是在舒曼死后仍继续努力介绍舒曼的作品,确实为舒曼的音乐事业助了一臂之力。可以说,德国音乐史上,也映照着她的一线光辉!
后人在评论舒曼的一生时,称一八四○年为舒曼的重大转折,也就是说,他的艺术生涯在这一年转入重大发展时期。他的创作欲更加高涨,工作更加勤奋。他的歌曲集《诗人之恋》就是将海涅的诗歌谱成歌曲,汇集而成。仅在一八四○年一年之中他就谱写了一百三十多首歌曲,这个创作速度,在古今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舒曼,他在一生中还写了不少管弦乐曲,写了许多室内乐、大型合唱曲和歌剧。他热爱自己的事业,而生活,则为他的大量的、精心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附图片)

亿金一掷争宝座——美国总统竞选的惊人耗费

第7版()
专栏:

亿金一掷争宝座
——美国总统竞选的惊人耗费
达功
“金钱与选票同等重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美国总统选举所作的一针见血的剖白,是有道理的。
四年一度的白宫宝座争夺战,自去年十一月鸣锣揭幕以来,经过激烈争夺,最近预选已告揭晓,卡特、里根分获两党总统候选人资格。民主党候选人爱·肯尼迪虽在预选中落后于卡特,但他仍不肯退出竞选,决意周旋到八月民主党代表大会。原共和党候选人安德森则宣布作为独立竞选人继续争逐。眼下两党都在摩拳擦掌,加紧钻营,奔走呼号,准备在十一月举行的全国大选中决一雌雄。
美国总统选举历来是花钱“把戏”,不仅耗费惊人,而且一届届费用猛增。与前三次总统竞选花费比较,一九六八年为九千一百万美元,一九七二年增至一亿三千七百八十万美元,一九七六年上升为一亿五千九百七十万美元。据估计,这届总统竞选花费将猛增至二亿二千五百万美元,大大超过以往几届竞选费用。如此巨额花费,使候选人大感头痛。无怪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怀特惊呼今年的总统竞选费用,是“可怕的”;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比尔·布罗克则咒骂这样巨额开支是“疯狂的和令人厌恶的”。
利用电视宣传,是总统竞选的有力手段。而今年电视宣传费用猛增,占整个竞选费用的百分之五十。全国电视网的黄金时间每播出一分钟,得交费十万美元,即比上届总统竞选时增加将近一倍。地方电视台的收费也提高了百分之百。尽管电视宣传费用猛涨,可是各总统候选人仍竞相利用,作为鼓吹自己内外政策主张,抨击竞选对手的得力工具。自去年十一月发生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后,卡特总统极少离开华盛顿,但他在各州预选时,仍屡屡出现在预选地区的电视荧光屏上。仅在伊利诺斯州和纽约州的竞选中,卡特花在地方电视台的费用已达八十万美元。布什竞选班子为了争用电视作宣传,牺牲了其他不少开支。
除了在电视上竞选花费猛增外,其他各项竞选开支也相应大大提高。例如,包租一架飞机在美国东部九个城市进行四天竞选活动,需费九万一千一百多美元,比四年前的三万七千五百美元增加一倍多;在报上刊登一整版竞选广告花费一万二千八百多美元,比四年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为了笼络人心,拉取选票,各竞选班子挖空心思,请客送礼,大肆挥霍。
猛增的竞选费用,使各个总统竞选班子负责人纷纷抱怨,今年的总统竞选花费,实际上比美国通货膨胀率还高得多。
面对惊人的竞选开支,总统宝座争夺者们颇为伤神。虽然他们各有后台老板支撑,但是有的不得不紧缩开支,有的甚至忍痛中途打退堂鼓。几个月前,肯尼迪的二百人竞选班子,曾减薪、停薪一月,节省开支以作宣传费用。候选人里根在预选初期就花掉了一千二百万美元,接近官方规定的每个竞选者预选开支限额一千七百六十万美元(此数额比四年前高出百分之三十七)。因此里根竞选班子不得不发起削减开支的运动。被称为筹款能手的共和党候选人康纳利,四出奔走,为自己筹得一千一百万美元竞选经费。可是在这场争夺战中,不但老本耗尽,还举债五十万美元,最终宣布放弃竞选。自诩为从不退却的布什,几经争斗,财力枯竭,在竞选中花掉一千六百二十万美元,还有三十万美元的亏空,于是也在五月二十六日宣布退出竞选。
虽然总统竞选耗资亿万,但是,五花八门的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仍在各自的垄断财团老板解囊资助下,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附图片)
美国总统竞选费用
(单位:亿美元)

外国谚语

第7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阿谀虽没有牙齿,但乐于接受的人,连骨头都会被它啃光。(俄罗斯)
△奉承只能伤害友谊,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波兰)
△歌功颂德的香火,会熏黑偶像。(法国)
△对那些专为你唱赞歌的人,要警惕。(拉丁美洲)
△谁爱当面捧,谁就爱背后骂。(日本)
△阿谀比仇恨更危险。(西班牙)

难以撩开的面纱

第7版()
专栏:

难以撩开的面纱
滚滚的石油,为沙特阿拉伯换回巨额的外汇,给这个不久之前还呈现着《天方夜谭》中的某些神秘色彩的西亚古国,吹进几缕现代化的轻风。可是,这个国家传统的习俗,还是十分顽强地固守着原来的阵地。沙特阿拉伯妇女的境况,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反映。
面纱至今仍是沙特阿拉伯妇女难以摆脱的羁绊。在那里,妇女不戴面纱,简直是“大逆不道”。据说,沙特阿拉伯妇女只有在个别例外的情况下才能不戴面纱,例如在闹新房时,到了凌晨三点钟,可以把面纱卸下。但一当天色微明,就必须重新戴上,不得有误。
在沙特阿拉伯各地,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街头上“宗教警卫”在巡逻。所谓“宗教警卫”,大都是些白胡子老头。每天太阳快下山时,他们就在街头大喊大叫,催人赶快关闭店铺进行祷告。这些“宗教警卫”中有专门针对妇女的了望员,凡是看到他们认为不合教规的妇女出现在街头,就要执行干预、制裁的任务。
在黑面纱笼罩下的沙特阿拉伯妇女,不能领取汽车执照;女学生上学,只能乘父兄的私家汽车,要不就是乘男女隔离的学校专用车。她们只能由女教师教课。如教师不足而必须由男教师代课时,则师生不能共处一堂,只能通过电视教学。不久前,沙特阿拉伯还颁布了禁止男女共同使用游泳池的法令;女子美容院也被封闭了。
沙特阿拉伯妇女是不能单独到国外旅行的,必须有父母亲属陪同。但到了国外,戴面纱的规定则可置之不顾。因此,人们说,沙特阿拉伯妇女的真面目,只有在国外才能够被人们看清楚。(翩)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