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0-01-19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发展农业必须听取农业专家意见 贵州省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百多条发展农业的建议

第2版()
专栏:

发展农业必须听取农业专家意见
贵州省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百多条发展农业的建议
据新华社贵阳电 中共贵州省委一位领导同志最近说:“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不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专家不行。今后省里确定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和重点建设项目,都要充分听取专家们的意见。”
这番话是贵州省委领导同志在参加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座谈会以后说的。在这次会议上,全省二十二个自然科学学会的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三十四篇学术论文,探讨了如何加快贵州农业发展步伐的问题。
科学工作者在座谈中说,贵州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很适宜农、林、牧、副、渔的发展。但是,过去由于单一抓粮食生产,不但粮食没有搞上去,多种经营也丢掉了。他们根据贵州的自然特点,从地貌、海拔、气象等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百零六条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的建议。
贵州省科学工作者努力联系本省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学术活动。去年四月以来,各学会分别召开理事会、座谈会共三十多次,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林学会组织力量到毕节、遵义等地调查由于森林破坏而造成的粮食大幅度减产,和有些社队由于植树造林搞得好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情况,探讨林业与农业的关系。地理学会围绕着贵州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区划和经济林木的地理分布搜集了大量材料,提出了学术论文。
省委请省科协将专家们在会上提出的各种建议分类整理,印发给省委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

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第2版()
专栏:杂谈

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柯蔚
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他们还能不能提改造?不提改造,他们中一些人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还不少,少数人资产阶级思想还比较严重,怎么办?
怎么办?从全国科学大会以来,这个问题就在一部分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经过一年多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和宣传教育,似乎应当不成为问题了。事实不然,至今还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仔细分析一下,大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同志至今对知识分子还存着偏见,还没有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或者是还没有从多年来形成的旧观念旧习惯势力中解放出来。虽然党中央对知识分子已经作了新的估计: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可是,在这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知识分子仍然不是自己人,和无产阶级仍然是两张皮,因而总是过多过重地看他们的缺点,很少看到他们的本质和主流;有人甚至到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能见舆薪”的地步,对知识分子的毛病特别苛刻,念念不忘“改造”。而“改造”往往又是同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联在一起,同拔白旗、反右派、反右倾、批反动学术权威等等政治运动联在一起。换句话说,总是同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联在一起。试问,在这样的“改造”下,知识分子怎么能感到党的关怀和爱护?怎么能自觉自愿地改造世界观?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没有自我改造的自觉性、主动性,又怎能真正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因此,即使是以“改造”知识分子为己任的领导者,如果对“改造”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必然是象缘木求鱼一样,永远达不到目的。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确实不明确应当怎样对待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错误。不提“团结、教育、改造”了,对知识分子思想意识中的问题,对他们中某些人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要不要改造呢?答复是肯定的:要。但是,要注意,这里改造的含义,和前面所说的“改造”是大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改造,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等等统统在内的,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都要改造,都应当象周总理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都应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任何人都有缺点错误,任何人都应当改造。对知识分子的缺点错误,也应当象对工人、农民、革命干部身上的缺点错误一样帮助、教育,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应当另眼相看,另立标准。
帮助、教育,就离不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应当放松。对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只不过更应当针对他们的特点做工作罢了。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主要从事科学实践和其他脑力劳动。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架势,进行一场“我打你通”的空洞说教甚至训斥,而应当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平等相待,互相信任,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志。发现他们的缺点错误,要从爱护出发,诚恳耐心地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还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能够通过个别交谈解决的问题最好个别谈心,不要动不动就简单粗暴地点名批评。压,是不能服人的,方式不当,也会伤害人的思想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革命队伍内的任何人都应当如此。

黑龙江省提出解决科研单位资金不足的办法 要用提成办法保证科研单位收益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提出解决科研单位资金不足的办法
要用提成办法保证科研单位收益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接见科学家代表时明确表示: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后,要从生产发展获得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给科研单位,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科技人员的生活。他们还指出,科研单位把科研成果移交给工厂正式使用时,要订立经济合同,以保证科研单位得到一定的收益。
在过去的一年里,黑龙江省科学院所属的八个研究所,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一百零二项科研项目,其中有一部分已直接用于生产或医疗保健,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目前各研究所在实验条件和科技人员的生活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影响了更好、更快地出成果和出人才。对此,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和省长陈雷对科学家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省科学院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充分说明科技人员是进行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科技人员的工作,要采用提成和订合同的办法,解决科研单位资金不足这个突出的困难。他们还表示,要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具体方案来。
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这番讲话,受到与会科学家们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山西普查农业气候资源 为进行农业区划提供了气候依据

第2版()
专栏:

山西普查农业气候资源
为进行农业区划提供了气候依据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报道: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正加紧进行。现已基本完成全省五大盆地和东西山区一百零九个县、市的定点同步观测与面上的调查访问任务。
这项工作由山西气象局拟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县为单位,组织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队进行。普查队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地形环境的光能、热量、降水以及其它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主要作物和林、牧业的有利与不利气候条件,干旱、冰雹、霜冻等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规律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普查。同时,根据全省气象台(站)二十多年的气象资料和七百多个普查哨点同步观测记录,编写出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初稿,为合理地利用全省有利的气候资源,防御不利的气候条件,进行农业区划,提供了气候依据。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科技人员?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科技人员?
我们在采访一机部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张开逊同志的过程中,听到许多人热情地赞扬他,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我们感到,如何看待象张开逊这样的科技人员,是关系到更好地使用人才、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张开逊的科研情况和对他的两种意见报道出来,供大家探讨。
张开逊一九六○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一九七九年提升为工程师。他物理学基础好,科学兴趣广泛。一九七五年夏天,为了完成一项科研任务,他出差到河北怀来地热电站。这个电站不需锅炉、燃料,而是让地下热水和正丁烷交换热量后发电;然而,正丁烷气体和液体在循环过程中要通过几十段管道和阀门,如果发生漏气,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爆炸。电站的同志由于没有探测仪器,长期以来冒着危险工作。这个意外情况,使张开逊十分不安。回到北京,他查阅有关资料,买了些电器零件和旧仪器,想试做一种可燃气体探测器,给地热电站的同志帮点忙。这项工作与他当时承担的科研任务毫不相干,因此,他没有向领导汇报,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悄悄在家里研制。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试验成功了。他利用一个星期日,把仪器送到怀来地热电站。电站十分感激,派人送来感谢信,该室的负责人才知道了这件事。
通过这件事,张开逊感到全国许多单位和广大群众迫切需要先进的电子学测量技术,决心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把七十年代国外一些新的电子学方法写成科普文章,介绍给广大读者。《科学实验》杂志连续刊登了他的十三篇科普文章。这些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应。他的《晶体管测温》一文发表后,几个月内,收到五百多封来信、电报和公函,希望张开逊提供更详细的技术指导。还有一百多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医院,派专人来北京,要求张开逊帮助他们解决测温技术中遇到的难题。
本世纪四十年代末第一个晶体管的出现,使电子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同时也留下一个难题:即每一只晶体管的特性都会随着温度变化,影响测量仪器和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在全国还没有一个单位研究这种新技术的时候,张开逊决心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晶体管核心部分——PN结随着温度变化的规律。这项科研一步一步取得进展,张开逊的专业组长褚启民同志不顾一些人的反对,和组里的同志分担了张开逊的日常科研任务,让他专门研究PN结测温,同时争取把这项研究纳入了计划。另一个年轻人王向,志愿和张开逊合作。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他们弄清了PN结测温的基本实验规律。同时,对这种新测温技术的机理提出了某些新的见解。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著名的仪器仪表专家王良楣同志发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立即写信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推荐,认为“它对于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现在,这种新技术已经用到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的750千伏预注入器的控制系统设计上。他们还为杭州茶叶研究所、吉林通化葡萄酒厂设计了晶体管测温电路,解决了炒茶、酿酒中的测温难题。他们还在北京市自动化工业公司支持下,试制成功了两种产品:PN结定点温度多路报警器和PN结热电偶冷端补偿器。后来,他们又研制成功PN结电流变送器和PN结测温控温仪。张开逊的成就,受到了一些领导单位和学术团体的重视。
关于张开逊的事迹,我们曾写了一篇报道,送一机部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征求意见,有些同志对稿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但另一些同志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一、张开逊在所里从来没有评过一次先进,也没有在全所受过一次表扬,报纸突然宣传他,是不可思议的。二、张开逊所做的工作,许多不是计划内的任务,而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干的。报纸宣传张开逊,就是肯定和鼓励“自由选题”、“自由结合”。大家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社会主义的计划就乱套了。三、张开逊虽然写了不少科普文章,但只是利用外国的科学资料、介绍外国的科学动态,而不是从他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来的。这种作法,是猎取个人名利、钻营出风头。四、张开逊在承担组织上布置的科研任务中,虽然能提出一些设计方案,但是,象工艺制作、领取材料、联系加工等这类具体工作,做得少,表现出对集体不关心。因此,报道张开逊这样的人,是关系到树什么人、表扬什么人的方针政策问题。
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张开逊努力为一些生产单位解决急需的技术问题,又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写出了一批科普文章,当他在工作中发现PN结测温技术可能对国民经济有用的时候,就紧紧抓住这个题目刻苦研究,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事业心强的表现,与那些不安心本职工作、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的人完全不同。对于这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技人员,科研单位的领导同志应当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些老专家指出:科研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工作,在研究一个项目时,出乎意料地发现另外一个课题值得探讨,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这是常有的事,应当允许。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并有独立见解和创新精神,这正是科研人员最可贵的地方。张开逊的思想比较活跃,擅长于理论研究和提出新的设计方案,领导在布置任务时,就应该考虑他的特长,配备各种相应的人才,协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每个科研人员的专长。
根据我们了解,象张开逊这样的同志,在不少单位都有。他们往往不容易得到某些领导的支持,反而遭到一些人的非议,甚至被说成是“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等等,使之处境艰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中,我们在科技人员中到底要提倡什么?鼓励什么?这的确是涉及到对待科技人员的方针政策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解放思想,发展科技事业是有好处的。
本报记者 何黄彪 张敏求

上海五所大学开展校际协作

第2版()
专栏:

上海五所大学开展校际协作
本报讯 据《文汇报》报道: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负责人,日前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每个学校的校(院)长、党委书记各一人联合组成“五校校际协作委员会”,广泛开展校际协作。
五校准备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协作:互聘专家和优秀教师兼课,互派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拍摄基础课和基础实验课的电视教学录像,建立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跨校选听专业课的互惠制度,合作创办新专业和边缘学科,组织若干重点科研项目的会战,加强图书馆际互借和科技情报资料交换工作。并决定各校邀请专家讲学时,要为其他学校的教师听讲提供方便。

一束科学技术的鲜花

第2版()
专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一束科学技术的鲜花
本报记者 陆国元
推广“远红外” 节电一亿三
远红外技术是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项新技术。上海工业部门在电加热设备上大力应用这种新技术,去年一年节电一亿三千万度。
过去,上海工业部门用于油漆干燥等的电加热设备,都是采用由表及里的传导加热方式,热效低,效果差,耗电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市家具研究所、上海电扇厂、自行车三厂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工人,研究用远红外技术改造现有的电加热炉,改用渗透性的辐射加热方式烘烤油漆产品取得成功,大大提高了加热效能,改进了产品质量,并可节电百分之三十。上海市计划用电办公室于一九七八年三月,成立了远红外技术推广小组,在全市大规模推广这项新技术。目前上海已有二十二个行业、二千多个单位的电加热设备运用了远红外新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仅节电一项去年就达一亿三千万度。如果全市电加热设备都采用这种新技术,每年将可节电三亿度。
高效催化剂 提高生产力
上海高桥化工厂生产一种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原来用的是铝钛型催化剂。由于这种催化剂催化效率低,在生产中要大量投放才能达到催化要求。但是,大量投放这种催化剂后,有一部分残留在产品中,要经过脂化、水洗、碱洗等四道工序,进行后期处理,质量还得不到保证。生产效率低,流程长,成本高,操作工艺复杂。催化效率低的问题成为工厂发展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生产的一大障碍。副总工程师范新发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成功一种以乙氧基镁为载体的铝钛型高效催化剂。这种高效催化剂比原来的催化剂效率提高一百多倍。从一九七七年九月投产以来,在不增加设备和投资的情况下,生产能力从二千吨提高到六千吨,产品合格率由百分之八十八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一百,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投产两年,共为国家增加利润八百多万元。使用高效催化剂,解决了过去催化剂的残留问题,革除了后期处理的四道工序,不但使生产设备减少,生产流程缩短,操作工艺简化,劳动强度减轻,而且减少了三废污染,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工人们感慨地说:科学技术真是发展生产的“高效催化剂”。
新技术显神通 烈火中夺财富
我国以重质烃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的石油化工厂和以催化裂解法生产裂解汽油的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都生成一种用途广泛的副产品——碳五。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副产品除部分用作工业燃料外,其余都被放空烧掉,不但损失了大量的财富,而且污染了环境。
一九七八年五月,上海南大化工厂、前卫农场、上海染料涂料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一个碳五研究协作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究成功一种用碳五合成固态、液态石油树脂的新技术,找到了合理利用碳五的新途径。据初步估计,仅将上海石化总厂现在烧掉的碳五全部合成石油树脂并做成涂料,每年就可为国家创造近一亿元的产值。用碳五合成的固态石油树脂,还填补了我国石油树脂产品的一项空白,可以广泛应用于涂料、橡胶、印刷、塑料等领域。前卫农场用液态石油树脂为原料,生产清漆和色漆,节约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植物油,为我国涂料生产开辟了新的资源。
织布不用梭 生产面貌新
自古以来,织布都要用梭子。但是,现在上海第二织布厂的织布机上,却只见棉纱穿织,不见梭子往来。这是一种新型的织机——喷气织机。
传统的织布机,是通过梭子来回飞行,沿用至今,产量和质量都难有新的突破。特别是两头尖尖的梭子,在织机上飞行(其速度相当于炮弹的速度),万一发生飞梭现象,还会造成伤人事故。上海第二织布厂的技术人员、工人和兄弟单位一起,从一九五八年开始,试验采用喷气取代梭子来引纬纱,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这种新型织机与有梭织机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以上,单产水平提高百分之四十。由于革掉了梭子,机件比有梭织机减少近三分之一,机物料的消耗减少百分之八十。采用喷气引纬纱,还从根本上消灭了飞梭伤人的现象。上海第二织布厂六百七十五台织机全部改为喷气织机后,去年的布产量相当于一千二百台有梭织机的产量。质量也有提高。一等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

高级科普杂志《科学》出版

第2版()
专栏:

高级科普杂志《科学》出版
据新华社北京电 你想了解当今世界上各学科最新发展吗?一九八○年一月二十日出版的高级科学普及杂志《科学》,将满足你的要求。《科学》杂志刊登的文章,全部译自美国刊物《科学的美国人》。这个刊物是当今国际科学界声誉较高的科普读物之一,除发行英文版外,还有意大利文版、日文版、西班牙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现在加上中文译本,其总发行量已突破百万份,是目前国际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学刊物。
《科学的美国人》于一八四五年创刊,距今已有一百三十五年历史。刊物编辑部非常重视了解和发现世界各国的科学新发现、新成就,以及科学界讨论、探索的重大问题。他们约请权威的老科学家和有创见的新科学家为该刊撰稿。这家刊物特别注意发现有才华的新人,及时介绍其研究成果。有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获奖之前都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过文章。
《科学》内容是多学科的,但侧重基础理论。每期内容大致安排如下: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地学方面的文章两篇,生物科学文章两篇,社会科学(主要是管理科学)文章两篇,技术科学、医学、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两篇。此外,还有三个固定的专栏:科学与大众、数学游戏、业余科学家。
去年六月,该刊发行人杰拉德·皮尔先生来华访问,经国家科委有关单位与皮尔先生洽谈,决定从一九八○年起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对方提前向我提供《科学的美国人》将发表的文章定稿和插图印刷胶片,由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负责全译该刊。这样,从一九八○年起,《科学》只比《科学的美国人》晚出四个月,而且插图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科学》一九八○年的第一期是译自一九七九年第九期《科学的美国人》。这一期为脑专集,共刊登脑科学论文十一篇和三个固定的专栏。
《科学》杂志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发行。

图片

第2版()
专栏:

我国著名的食管癌专家邵令方医生设计的食管癌吻合器,是食管癌手术方法上的一项重要革新,它使食管和胃之间的难度最大的一道缝合手术机械化,达到又快又好。
新华社记者 樊鸣涛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