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5-09-28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一所特别的大学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二十六周年

一所特别的大学
方锷
上海,经历了二十六个社会主义春天,接受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上海,到处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气。
每天,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送往迎来成千成万为社会主义祖国辛勤奔波的人们。
这里是几位从山东、江西、桂林来的旅客。显然,他们素不相识,各自匆匆地走向岗亭,用不同的口音向人民警察询问:
“同志,到常德路乘几路车?”
“同志,到上瓶十厂怎么走法?”
“同志,上瓶十厂是不是在常德路上?”
哈!素不相识的人们,忽然欣喜地发现,从今天起,他们已成为上海玻璃瓶十厂“七·二一”工人电子大学的同学啦!
但当他们一起来到常德路向这所大学报到的时候,不免惊奇起来:在这个和居民杂处的狭小的弄堂里,几间简陋的厂房,几台陈旧的机床,总共才一百五十多人的小厂,在短短几年里,是怎么做到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又办起了电子大学的呢?
答复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一段历史。
但是,你完全用不着去翻阅厂史,因为童工出身的老吴师傅和被工人们戏称为“万里长征老干部”的老陈师傅,就是一部活的厂史!
十岁刚出点头就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糊口的小吴,第一次颤颤惊惊地来到这条弄堂口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多么不平的世界啊!弄堂两旁是洋鬼子的住宅。殖民主义强盗们牵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哈叭狗,狂笑着进进出出。一个拎着一串三寸多厚的木屐鞋的小商贩,来到弄堂口叫卖。几个赤着膊犹是汗涔涔的工人从弄堂里出来。他们的额头裹着浸过冷水用来“降温”的毛巾。他们的眉毛由于粘满玻璃原料的灰粉而变得又粗又白。他们拿出浸透了汗水、不知饿了几个早餐才节省下来的一叠钞票,向小贩去换取一双高底木屐鞋。突然,一阵叮当,弄堂口停下了一辆人力包车。从包车上下来的玻璃瓶厂的老板,俨然以这个小王国的主宰者的姿态挥舞着文明棍:“做生活去!做生活去!不做满规定的瓶子,别想拿工钿!”工人们眼里喷着怒火,拖着高底木屐鞋,走向车间。
车间里,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雾一样的灰粉,在昏黄的电灯光中到处迷漫着,闷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挑料工、剪料工、压料工都站在有几百度高温的炉台或火道上,围着有一千五百多度高温的炉子,手脚不停地操作着,热得仿佛置身在火焰山。最后一道工序是送瓶;把瓶子从制瓶机送到烘箱,从火道附近到泥泞的地面,从高温到低温,一天跑到晚,竟要跑四、五十里地!
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当扎着红彩球的公私合营牌子挂到这条弄堂口的时候,这个曾经是人间地狱的地方,就成了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阵地,当然,是一个小小的阵地。
我们的老吴师傅,曾经亲眼看到自己的阶级弟兄,或因受“头脑”(工头)的毒打,或因得严重的矽肺,悲惨地在这座炉子旁死去;自己的双手也还留着累累伤痕。如今,党为他安排了一个最恰当的岗位:工人医生。想起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受的一切,他怎能不以最深厚的阶级感情去关怀每个阶级弟兄的健康呢?
我们的老陈师傅是个老送瓶工,工人们送给他的戏称“万里长征”是有根据的:他跑穿了多少双高底木屐鞋,一年就要跑一万几千里哪!如今,党也为他安排了一个最恰当的岗位:坐门房间。到这个厂参观访问的人们,最先遇到的就是这位老陈师傅。谈起这个厂的变化,老陈师傅有满腔的阶级激情。他说:“这个命非革到底不可哩!”
说得多好哇:革命非革到底不可!
但是,在革命的征途上,除了阶级敌人必然要拚死破坏以外,在我们队伍里,也总不时有人想在半路停顿下来。
一九六五年以前,在党的关怀下,这个厂实现了半机械化,劳动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生产效率也有相应提高。工人们迫切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革命。但是,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有些领导干部却说:“现在日产已经达到两三万(只瓶),改得好是‘额角头’,改得不好‘触霉头’,何必再搞新花样呢?”谁敢再动一动,就挥舞起新式文明棍:扣奖金!
这是典型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哲学。但是,更本质的是他们心目中没有已经成为企业主人的工人。他们只看到“两三万”产品,看不到在高温炉旁操作的工人们脸上的汗水,和他们为尽快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而激烈跳动着的红心。尽管发表这些言论的人还是我们的同志,但从只关心产品、不关心工人这一点来说,同当年在这个弄堂口耀武扬威挥舞文明棍的那个老板的某些思想怎么划清界线呢?正因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是我们的同志,问题就更加严重,更加值得人们深思!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深刻地触及了思想、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小小的上瓶十厂,在全国亿万人民的革命洪流中,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清理了一小撮坏人,广大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一九六七年开始,全厂动手,日夜奋战,人倦了,拿几个草垫子在炉旁躺一会;肚子饿了,啃几口冷馒头。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曾经在那个“人间地狱”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老工人,站在新造的机器旁,伸出血泡叠血泡、老茧压老茧的双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激动得热泪盈眶。但他们并没有陶醉在欢庆声中,而是提出了一个继续革命的口号:向电子化进军!
“象我们这样粗手笨脚的人,搞电子化能行吗?”厂里少数人有顾虑。
“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设备没有设备,这样一个厂子有条件上吗?”公司里有个别人反对。
顾虑应当解除,反对更是错误;但是,这些顾虑和反对却也反映了部分实际。不错,厂里是只有一个刚进厂不久的技术员,学的专业又是轻工业机械,对电子完全外行。既然公司不批准,那么按照规定,厂里最多只能动用三千元资金。而据有关单位告知,一台这种电子设备至少在五千元以上。正象厂里工人们说的那样:“我们确实是一无所有呀!”但是,“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正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一旦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就一定会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人!
决心书、保证书,雪片似地送向党支部办公室。一百多双眼睛,眼睁睁地望着党支部。作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级基层组织,一个战斗堡垒,此时此刻的态度具有决定意义。支委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终于做出了决定:上!支部书记老乔在向工人们宣布了这个决定以后,又讲了个苏修、美帝妄想在电子化上卡我们脖子的故事。会场一片肃静。人们思索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不革命就要挨打,这个命非快快革不可啊!老乔望着一百多个黑黝黝的脸膛,一百多对愤怒的眼光,激动地大声说:“同志们,你们大胆搞吧,人手不够,我们支部几个同志来顶,钱不够,就从我们工资里扣!”
一阵接一阵的热烈的掌声。难道仅仅是赞扬党支部的这些具体措施吗?不,人们起劲地鼓掌,是因为党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道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志气!
一场艰苦的学习运动接着开始。
他们派出代表到已经搞了晶体管数字程序控制装置、实现了制瓶单机自动化的兄弟厂去学习。他们把厚厚的一本电话簿上凡有“无线电”字样的单位都抄录下来,全厂来一场人民战争,一家一家去登门访问。有人忽然想起,报上曾经登过上海无线电十九厂帮助一家围巾厂搞自动化的报道,于是就带着这张报纸到十九厂去求援。有人因一个偶然机缘,得知姐夫的同学的同事是在复旦大学搞电子专业的,于是通过转辗相托,就到复旦大学去请教。
在群众性的学习访问的基础上,由四人组成的电子小组正式成立。除了唯一的技术员小夏以外,一个是老工人老孙,两个是初中毕业的青年工人小何和小章,不久前他们都还是红卫兵小将哩!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三工一员”电子化先锋班。
从这一天开始,厂门口小阁楼上那间临时用旧砖块、石棉瓦搭起来的小棚房,就成了电子小组老孙和两个青年工人的研究室兼试验室。为了加快进度,他们日夜战斗。为了节省一分一厘钱,他们不厌其烦地到兄弟厂的废旧料仓库、处理商品中去寻找原材料。也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小棚房成了全厂工人关注的中心。那已是一九七三年的冬季。四面透风的小棚房,被西北风刮得呼呼直响。工人们却觉得这里特别温暖。一下班顾不上洗澡、吃饭,就跑来看看、问问,帮助理理花线,捅捅煤球炉,能够干点什么都感到分外高兴。一次,电子小组的两个青年工人煤气中毒,这可急坏又忙坏了厂里的干部和群众。工人医生老吴又送水又送药。几个老工人焦急地守候着,直到知道是轻度中毒,又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才肯回家。
技术员小夏与金工老师傅一起,负责制瓶机的改制。他牢记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的教导,穿上油衣服,制瓶、金工、电工,样样学着干。老师傅说:“我们小夏,做起生活来蛮扎劲,要他讲句话,面孔红得象个大姑娘。”小夏却想:有啥好讲呢?我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才跨了第一步哩!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苦战,试制成功了一台比晶体管更为先进的集成线路数字程序控制装置,花的钱不是五千元,也不是三千元,而是八百九十元;后来又作了几次改进,更降到四百多元。这时制瓶机也已改制好,正好配套成龙。他们又一鼓作气,趁热打铁,改造熔化炉,重造拌料机,搞了激光料液面控制仪、工业用的计算机、电视机等革新项目,从加料到出产品都实现了简易数字程序控制。劳动条件大大改善,劳动力节约六分之一,生产效率提高了七、八倍:日产玻璃瓶从两三万只提高到十六、七万只。
人们赞扬“三工一员”。但是,“三工一员”却说,其实搞电子化的哪里只是我们四个人呢,四百个、四千个也不止啊!事实确是如此。人们不会忘记,在那些日子里,全厂工人提出了“三人工作两人顶,抽出一人搞革新”的口号,就象当年革命根据地乡亲们送子弟参军那样,各小组喜气洋洋地向试制小组输送骨干力量。喜讯传开,工人们的家属、亲友,连同白发苍苍的退休老工人,也纷纷来厂里参加战斗。一位有几个孩子的女工,为了把自动电子秤迅速搞上去,孩子由母亲照管,自己日夜战斗在厂里。不幸,母亲突然患了重病。工人医生老吴得知后,每天下班去送医送药,坚持二十几天,直到母亲恢复健康为止。人们更不会忘记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就说上海无线电十九厂的一位技术员和一位工人老师傅吧,风里来雨里去,同他们一起战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啊!在进行运转试验的那天晚上,两人还特地从二、三十里外赶来,一直陪着试验到天亮。还不应当忘记,他们在外地学习时住的一个旅馆里,偶然遇到的两位懂得无线电的人民解放军。彼此原来的岗位也许相隔天南地北,但一听说这个小厂志气大,决心实现电子化,两位子弟兵就每天晚上热情地为他们讲解无线电原理。……
是的,所有这一切,都只有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土上才能发生。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人!正是社会主义的阳光和土壤,每时每刻催发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诞生和成长。于是奇迹出现了!走进保持恒温的总操纵室,只见电视屏幕上清晰地显映着制瓶机的现场运转情况,各种电子设备不断地闪动着众多的红绿“眼睛”,反映着现场在工作中的各种设备肉眼无法看到的内在情况。在这里,工人们的意志,通过数学、电子语言,控制、指挥着整个现场化学、物理的反应过程。人,真正成了机器的主人!
斗争完结了吗?不,新的矛盾随着产生。
譬如,据现场工人反映,半夜里,电子设备出了故障,想动手修修吧,线路多得象一蓬乱发,不懂,只好踏着车子去敲电子小组工人的门,把人家从被窝里请得来。——这还好办:组织电子小组值夜班就是罗!
不久,尖锐的问题终于摆到党支部面前:现场工人要一个掌握了机械技术的工人去修一修,这个工人却要人家讲一番好话,外加一支香烟。现场工人要另一个学懂了电子理论的工人去讲一讲原理,这个工人却说:“讲这一些他们听得懂吗”?
问题虽然还只是苗子,但却多么严重,多么发人深思啊!这就是说,原来握过同一根挑料钢棒、在同一个高温炉旁淌过汗水的阶级弟兄,现在,在有无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方面出现了差别。这种差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在已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和还严重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及其观念的作用、影响下,如果不加注意,如果把知识视为私有,那就可能转化为阶级差别,甚至出现阶级分化。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啊,过去在我们面前发生的这一类严重教训难道还嫌少吗?
党支部严肃地为此专门开了会议。从革命导师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的著作中得到启示,从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尖锐地向全厂工人提出要警惕“技术到手、人被夺走”的危险,进一步对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包括“技术私有”的资产阶级思想)展开了革命大批判。通过批判,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认识到自觉地逐步缩小直至最后消灭三大差别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全民所有制培养,为全民所有制服务”的口号,有些小组还开展了互教互帮活动。
但是,要从根本上破除“技术私有”观念,必须使技术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为此,在上级公司的支持下,党支部决定举办“七·二一”工人电子大学。规定四十岁以上的工人自愿参加,四十岁以下的工人都必须一两年内分批在大学里轮学一期;第三、四年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还考虑到,全国许多兄弟厂来人、来信要求代为制造电子化生产玻璃瓶所需要的数控设备,做好了,送去了,但中途一出故障,又只好打电报来要求派人去修。为此,这个大学根据需要与可能,也少量吸收本市和外地兄弟厂的学员。
要问这个大学在哪里?它就在工人食堂的一角,同车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板壁。几张课桌,还是借了附近一所中学废弃不用的课桌整修起来的。就在这个不到五十平方米的课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济济一堂,学政治、学技术,努力做到革命化加电子化,一支队伍当两支用——既是技术队伍,又是理论队伍。不到一年时间,从这个大学毕业的学员已有八十八名。
亲爱的读者同志!关于学校的教学经验,恕不作具体介绍。因为那样就会越出本文预定的主题。上瓶十厂的工人说得好:“我们的厂有多大,我们的学校也有多大。”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每个工厂企业都是一所学校:既是学习管理经济的学校,又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这里,既出产品又出人:出正在逐步挣脱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束缚、逐步具备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过去的人间地狱,今天变成了这样一所特别的大学——上海常德路上这个弄堂口的巨变,在一定程度上不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缩影吗?
二十六年前毛主席指出: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新中国已经写就的历史证实了这个真理,我们即将书写的历史必将进一步证实这个真理!

祖国万里春色浓

第3版()
专栏:

祖国万里春色浓
广州部队某部 严玉我站在哨所的家信栏前,胸中飞腾起激情的波浪。一封封家信似一幅幅画卷,展现了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春光。这一封来自烈焰腾空的炼钢炉旁,描绘了十里钢城的崭新气象。学理论的东风吹开钢花万朵,炼钢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封来自新开发的油田,纸上还带着原油迷人的芳香。我好似看见高大的井架划开大海波
涛,不尽的油龙催着时代列车驰向远
方。这一封来自塞外江南,年青一代的理想在信上闪亮发光。知识青年的汗水染绿了万顷黄沙,荒丘缀银桃,戈壁腾金浪!这一封来自火热的校园,教育战线的一派新貌跃然纸上。工农兵学员活跃在车间、田头,他们辛勤劳动正在绘制革新的图
样。这一封来自傍晚的谷场,那豪迈的诗句给人多少鼓舞和力
量。我好似看见老贫农登台咏新诗,把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尽情歌唱。江南的红雨东海的彩霞,汇成了栏上的无限春光;北疆的红梅天山的雪莲,一起在栏上争妍怒放。啊!祖国的万里春色在眼前铺展,一个最强的声浪在亿万人民心中回
荡: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山山水
水,新中国的今天才这样灿烂辉煌!激情的波涛啊奔流不息,钢铁的誓言飞出战士的心房:“祖国啊!您一日千里胜利前进,万里边疆我们为您垒起铁壁铜墙!”

花开三春回山来(图片)

第3版()
专栏:

花开三春回山来(年画) 施绍辰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歌手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