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3-01-27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今日黄石

第2版()
专栏:

今日黄石
自武汉乘江轮东下一百四十二公里,就到了我国新兴工业城市黄石。登上市中心的海观山顶,只见长达二十华里的沿江大道,恰如一条彩练,把无数工厂街道连在一起。一座座烟囱,耸入云天;一幢幢厂房,鳞次栉比;繁忙的码头上,千船竞发;纵横交错的铁路和公路上,车辆奔驰。整个黄石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黄石临江靠山,矿藏丰富。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开矿冶铜,打刀铸剑。但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腐败无能,这块宝地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和摧残。至今留在铁山矿区的一座碉堡和市区江边两个圆形水泥墩上卸矿机的残迹,就是帝国主义掠夺黄石资源的见证。日本侵略者占领期间,他们在这里逼着矿工开矿,又通过卸矿机装船外运,共劫走矿石一千多万吨。到解放前夕,遍地宝藏的黄石,被弄得衰微破败,满目凄凉。
一九四九年五月,黄石人民从苦难的深渊中得到解放。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八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两次亲临黄石视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黄石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用自己的双手迅速改变着黄石的面貌。解放前,这里只有五座破烂不堪的厂矿,生产五、六种产品;如今,各种厂矿共有四百二十二个,工业产品有四千多种。一九七二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一百八十八倍,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多。其中,钢铁工业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五千六百四十六倍,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一倍。
这些不平凡的数字,深刻地反映了黄石地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八十二年历史的大冶钢厂,是旧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厂。解放前的五十九年中,这个厂没有生产多少钢铁,解放前夕,完全陷入停产状态。高炉上雀窝累累,厂区里杂草丛丛。解放以后,广大职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只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在满是臭水塘、一片乱石岗的废墟上,建成了一座拥有炼钢、轧钢、锻钢、热处理、耐火材料等成套设备的现代化钢厂。刚开始,工人们不熟悉新设备,不懂得操作技术,他们发扬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困难开战。那些日子,工人们真是守炉吃,伴炉眠,终于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解放初期,这个厂只能生产六种钢,现在增加到近千种。在大冶钢厂的支援和帮助下,近两年,黄石市又有两座钢铁厂投入生产。入夜,铁水奔流,钢花飞舞,映红了满江水,照亮了半边天。
和大冶钢厂一样,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大冶铁矿,同样焕发了青春。来到铁山矿区,只见电铲挥舞巨臂,穿孔机巍然挺立,电机车环山奔驰,十里矿山,一片沸腾。原来有二百七十多米高的狮子山和尖山,一齐被削去了二百四十米。大片红褐色、铁灰色的矿石,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这座在解放前被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糟踏得千疮百孔的矿山,早在一九五八年就建设成为一座大型机械化、电气化的露天铁矿。这一年九月十五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矿山视察。大冶铁矿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把伟大领袖的亲切关怀化为巨大力量,他们战严寒,斗酷暑,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开山取宝,向武钢高炉源源不断地送去优质矿石,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贡献。
二十几年来,黄石地区一个个老厂矿获得了新生,一批批新厂矿如雨后春笋。现在的黄石发电厂,二十年前还是一座荒山,工人们靠自己的双手搬走了靠江的一座小山,迅速建起了规模宏伟的发电厂。华新水泥厂的前身,是二十七年前由一条飘着星条旗的轮船拖来的,生产全靠工人肩挑、筐抬、手拉。解放后,黄石工人重新建设了这个厂,现在整个生产流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一九七二年这个厂十天生产的水泥,就相当于解放初期一年的产量。黄石第二针织厂,解放初期只有十一个工人。那时,全部家当只有十部手摇织袜机,一间五十平方米的厂房。现在全厂已有六百多人,生产近百种品种。现在的黄石机械厂,解放初期是一个只能生产镰刀、锄头的农具修配社,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台机床,能够生产结构复杂的近百种机床的锻压机械厂。
黄石目前拥有的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纺织、建材、造纸、医药、玻璃、陶瓷、食品等工业部门,全是解放以后新建的。这些工厂的建成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黄石市的城市建设也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解放前相隔十多华里的黄石港、石灰窑两座沿江小镇,早已被宽阔平坦的黄石大道连结起来。十几条新建的马路,纵横交错,穿插其间。大道的两旁,楼房成片,绿树成荫。解放以来,黄石新建了一百二十五万平方米的工人住宅,这个数字相当于解放前住宅面积的八倍。解放前住草棚、宿檐下的劳动人民,如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每到工余假日,一群群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来到图书馆、文化宫、电影院、剧场、体育馆,享受着解放前无法想象的文化娱乐生活。
黄石,这座祖国大地上的新兴城市,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宛如一颗嵌在长江上的明珠,放射出灿烂的异彩。
万里长江,日夜奔流,黄石人民在奋发前进!
本报通讯员

穿山越水幸福路——记四川省边远山区四个县公路事业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穿山越水幸福路
——记四川省边远山区四个县公路事业的发展
与湖南、湖北、贵州接壤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是四川省的边远山区。这里山峦重叠,江河纵横。解放以前,交通极为不便,就连吃的盐巴,也要到几百里外的丰都、龚滩去背。农民过着“斗米称斤盐,斤盐吃半年”的悲惨日子。
红日照山村,公路大发展。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山区人民,积极修路,精心养路。二十多年来,共新修了一千一百多公里公路,架设了三百一十多座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打通了九个隧洞和半隧洞。每天,有上百辆汽车,来往在川、鄂、湘、黔之间。山区交通不便的面貌大大改变了。
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人民,在修筑公路中,坚持自力更生,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仪器,就用葛藤代皮尺,木棒作标杆进行勘测;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木料,上山砍。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终于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修通了一条条公路。从彭水到桑柘的公路,有二十四公里要从乌江边上刀切似的悬崖上通过。头上是白云缭绕的山巅,脚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修筑公路的健儿,无所畏惧,腰系绳索,悬空打眼、放炮,坚持筑路。公路修到山背岩,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他们连续苦战三个多月,硬是从山中打通了一个隧洞。就这样,英雄的山区人民,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征服高山,驯服恶水,使公路象一条巨龙,穿山越岩,向前伸延。
公路修通了,大大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推动了工农业生产,改变了山区落后面貌。每年,这几个县运进运出的工农业产品,达四十多万吨,其中运出的桐油、茶油、生漆、五倍子、棬油等几项主要土特产品,就有七十多万担。公路沿线,还新建了一批工厂。
一九六六年,酉阳县水稻普遍发生虫灾。有关部门从重庆运了一百多吨农药到龚滩。全县出动大批汽车,一天一夜就运到了各个公社。广大干部和社员,及时把这些农药喷撒在稻田里,迅速扑灭了虫灾,夺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好收成。
一九七二年春天,上级要求在短期内,从酉阳、秀山调运六千多吨大米。由于公路交通便利,汽车运输部门调动三十多辆车子,日夜兼程,突击赶运,提前完成了调运任务,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广大贫下中农赞扬说:“毛主席,领导好,山区修起幸福道,汽车开到家门口,村村寨寨人欢笑。” 本报通讯员

车站新风

第2版()
专栏:

车站新风
地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会处的郑州车站,业务十分繁忙。这里的广大职工,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热情而细致地为旅客服务。
缩短停车时间
去年九月十七日下午六点半,行车室接到铁路分局调度通知:广州至北京的十六次特别快车晚点,要求郑州车站压缩停车时间,为这趟列车恢复正点创造条件。
任务下达后,有关人员都提前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车一进站,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立即展开了。服务人员扶老携幼迅速组织旅客上下;检修工人严肃而紧张地进行车辆检查;上水的同志用了不足四分钟的时间,就将整个列车的水柜全部装满;装卸工鼓足干劲不到五分钟就卸下了二百三十多件、近二万斤的货物;运转值班员从列车的首部快速地跑到列车的尾部,代替机车乘务人员往返递送列车编组通知单。就这样,大家紧密配合,团结战斗,使十六次特快在郑州只停车五分钟便开出了,缩短停车时间十分钟,创造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组织快速列车的最优异成绩。
热情照顾旅客
去年国庆节那天,轮到服务员石承兰休息,但他一想到节日车站工作忙,就主动放弃休息,到车站继续服务。夜里,有一位一手拄拐杖,一手拿包裹的老大娘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石承兰热情地迎上前去,搀着老大娘边走边问:“大娘,你从那里来,到那去呀?”老大娘回答:“我从部队里看孩子回来,现在要回四川双十铺去。”石承兰把她安置到客运室坐下来,帮助老大娘办了快车票。车快进站了,石承兰又用服务车把老大娘送到列车上。老大娘激动地对旅客们说:“旧社会出门处处难,新社会出门处处暖,这都是托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福哇!”
上车流动售货
有一次,旅客食品供应站站务主任韩长河在站上出售食品,他看到一个没有下车的老大爷,从窗口向他高声喊叫着要买东西,等老韩腾出手时,列车已经徐徐开动了。韩长河心里想:每次列车到站,能够下车的旅客都能买到东西,不能下车的旅客买东西就有困难;如果有个流动售货员到列车上去售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讲了自己的想法,服务员们一致认为是个好办法。从此,列车一进站,就有两个售货员登上列车,亲手把食品送到老人和带小孩的妇女手里,满足了下车有困难的旅客的要求。
本报通讯员

苗族工艺如花似锦——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民族工艺厂

第2版()
专栏:

苗族工艺如花似锦
——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民族工艺厂
人们走进湘西凤凰县民族工艺厂产品陈列室,立即就被各种花边、花带、花头巾上美丽的图案所吸引。这个厂生产的五彩缤纷的民族工艺品,花色已达一百多种。不但供应本州、县需要,还远销湘、黔、川、鄂四省的少数民族地区。
苗家妇女无论老少,都喜欢扎花头巾,围花围裙,穿绣有花边的服饰。但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民族工艺品为地主、苗王所占有。民间艺术受到摧残,民间艺人也遭到迫害。到解放前夕,凤凰县的民族工艺已经奄奄一息。
解放后,由于党的大力扶持,凤凰县的苗族工艺才枯木逢春。一九五四年组织了少数民族的丝织合作社,一九五八年成立了少数民族的花边银器厂,后来又扩建为民族工艺厂,生产的产品,深受苗族人民的欢迎。
这个厂过去靠木制机和手工操作生产。随着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民族工艺品需要量越来越大,这种生产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苗族人民的需要。厂党支部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决定首先改革花边机。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经过三十七次反复试验、改装,电动花边机终于试制成功了,比原来的手工刺绣工效提高了十多倍。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这个厂的广大职工更加提高了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党支部经常组织调查组,带着厂里生产的各种工艺品和设计图案,串乡走寨,爬山涉水,广泛征求意见。通过调查,职工们根据群众的爱好和要求,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新设计了“丹凤朝阳”、“团结花开”、“红旗漫卷”等十多种美丽、壮观的图案,为苗族的传统工艺增添了新的光彩。
本报通讯员

苏州日用工业品深受群众欢迎

第2版()
专栏:

苏州日用工业品深受群众欢迎
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江苏省苏州市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仅据去年前十一个月的统计,全市的日用工业品品种增加了九百六十多种,达到三千六百多种。铁锁、剪刀、有机珠光钮扣、铁锅等名牌产品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苏州市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历史悠久,素以技艺精湛、品种繁多、质优价廉而著称。去年以来,苏州市委和轻工业局党组织先后组织调查组,对全市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及时扭转了一些企业不安心小商品生产,想改行转产的倾向。苏州日用五金厂一度丢掉了本厂传统产品的生产。后来在市和局的领导下,通过路线教育,他们认真搞好传统产品的生产,并根据市场需要,大量生产日用五金产品,深受群众的欢迎。
为了使日用工业品生产进一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苏州市对各有关生产单位进行了分工,合理安排生产,既注意发挥名牌传统产品的特色,又积极发展人民群众急需的新产品;既抓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又努力安排和开辟这些产品的原料来源,使日用工业品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各日用工业生产部门通过工商联合展销、访问用户等方法,反复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不仅恢复了发夹、锦箱、桅灯罩、各种木梳、墨、削笔刀等传统产品的生产,而且新增加了煤油炉、注塑泡沫凉鞋、削发刀等产品,进一步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苏州长红剪刀厂生产的剪刀,具有锋利、美观、耐用的特点。但在前一个时期,由于这个厂的部分领导成员滋长了盲目自满的情绪,影响了剪刀质量。在整顿企业管理的工作中,工厂党支部认真进行了反骄破满,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狠抓薄弱环节,从而解决了剪刀质量的问题,出产的剪刀得到群众的好评。
 (新华社)

精美的抚顺煤雕

第2版()
专栏:

精美的抚顺煤雕
煤都抚顺盛产煤精,这是一种用来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的特殊的煤。
清晨,霞光满城。在抚顺市雕刻厂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工人正全神贯注地雕刻着煤雕作品。他忽而挥起扁铲,大刀阔斧地粗砍,忽而拿起小巧的刀具,一丝不苟地细刻。他就是六十四岁的老艺人刘东波。
前些日子,为了给柬埔寨贵宾制做一件精美的纪念品,他经过二十一天的辛勤劳动,雕刻成了《印度支那反帝战士》英雄群像。塑像构图新颖,结构严谨,神态逼真。作品由男女五人构成画面,个个手握钢枪,人人怒火满腔,充分显示了印度支那人民团结一致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
本报通讯员

罕见的“水胆玛瑙”

第2版()
专栏:

罕见的“水胆玛瑙”
“玉不琢,不成器。”要把一块块玉石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就得掌握精湛的雕琢技艺。位于凌水之滨的锦州玉器厂,十分重视组织老艺人传授雕琢技艺,培养青年艺工。
由于老艺人诲人不倦,加上青年艺工勤学苦练,大批青年艺工创制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被大家称为巧夺天工的《玛瑙透花炉》,就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雕刻出来的。青年技工雕刻的《白玉练子瓶》,作工精湛,造型新颖,发扬了传统的玉雕特艺。
“水胆玛瑙”是罕见的“宝玉”。它是在亿万年前,地壳变迁,火山岩浆凝结成玛瑙时,里面注了水,象胆一样长在玛瑙体中,称为“水胆”。发现这块宝玉之后,锦州玉器厂党支部立即召开了技术人员、老艺人、青年技工的设计座谈会,反复讨论研究,最后确定作品的主题是歌颂祖国的锦绣河山。经过精心雕琢以后,看上去远处谷深峰秀,一汪清泉飞流直下,在山麓形成淙淙流淌的小溪,闪闪发光。泉边,一只小猴攀枝缘干,蹦跳啼叫,惊动了饮水的小鹿,加上鸟飞蝶舞,鱼跃蛙鸣,更显得自然生动,情趣盎然。 本报通讯员

别致的长治陶瓷

第2版()
专栏:

别致的长治陶瓷
山西长治地区盛产粘土,长治陶瓷久负盛名,它素以釉色深厚多彩,造型精雅多样,而获得人们赞赏。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长治市北董陶瓷厂的广大革命职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民间陶瓷的精华,制造出许多造型新颖,装饰绚丽多彩,具有民族、民间传统风格的日用艺术品。他们出产的猫儿壶,耳朵直竖,两眼炯炯有神,猫头可以随意转动,呈现出各种姿态;狮子壶,身披长毛,脖系铜铃,昂首挺胸,雄姿勃勃;灯笼壶造型精致,线条清晰;四色烟缸色泽素雅,别致玲珑。这些产品采取了黑、白、黄、绿等各种釉色配制,一火烧成,釉色光彩诱人,纹饰引人入胜。
这个厂自从担任出口任务以来,广大职工在党支部领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改进,经过三十多次试验,又试制成功古代花瓶、苹果罐等十几种更加精细的艺术陶瓷,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热烈欢迎。
(据新华社)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