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3-01-15第4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记福建三明纺织厂的几个老工人

第4版()
专栏: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记福建三明纺织厂的几个老工人
在福建省三明市的三明纺织厂,各个车间都有一批老工人。他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革命和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全厂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下面介绍的是这个厂几位老工人的先进事迹。
主动让车
为了增加生产,工厂领导决定把停着的细纱机全部开起来。纺纱工人都知道,停了一段时间的机器,刚开时往往断头率高,活儿又累又难做。由谁来挡第一台新开的车呢?就在领导上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共产党员、老工人周仙娣站出来说:“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挡第一台车吧!”领导同意了。开车后,果然纱头断得十分厉害。周仙娣沉住气,凭着自己三十多年的挡车经验,一根又一根地把纱头接上去。干完一个班的工作,累得她腰痠腿疼。但是,她毫不气馁,迎着困难继续干下去。她早上班,晚下班,注意搞好机器的清洁工作,反复摸索规律,终于制服了这台新开的车,纺出了优质纱。
这台细纱机生产正常了,其他停着的细纱机按计划要继续开动。下一台谁去挡呢?周仙娣说:“我已经有了制服第一台的实践经验,这台还是由我去挡。她将已经挡熟的车让给别人,自己又去挡新车,直到全部停着的细纱机都顺利地开动起来为止。
为了培养青年工人,周仙娣决定做预备工,将自己操纵了多年的细纱机让给青年工人。所谓预备工,就是专门顶替缺勤工人的工作,自己没有固定的岗位;预备工不仅要挡车,还要落纱,有时还得当辅助工。周仙娣虽然有一套纯熟的挡车技术,但对落纱却不熟悉。她就下决心学。有人好心地劝她:“你再过两年就该退休了,那么大年纪还学落纱干啥?”她却说:“我现在是预备工,不掌握落纱技术,怎能做好工作呢?”周仙娣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落纱技术。她一心为革命的精神,受到了同志们的称赞。
热情传授
工厂招收了一批新学徒,她们当中有些人,对学习技术不那么积极。怎么办呢?老工人、共产党员王根娣想,教技术先要抓思想,引导徒工学技术先要使她们懂得掌握技术的重要。于是,她反复地给大家讲述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单凭一股子热情是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青年们在王根娣等老工人的教育帮助下,提高了为革命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但是,有一个青年,一时掌握不了操作要领,甚至一度丧失了信心。王根娣知道后,主动去辅导她,鼓励她克服畏难情绪,向她详细讲解操作要领,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动作,终于使这个青年较快地能够独立操作了。
王根娣还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学徒们的巡回路线和动作,发现问题及时帮助纠正。一次,一台布机停了,王根娣跑过去一看,原来布面上夹了一根纱头,织成了疵网坏布。她一边拆坏布,一边想:这根纱怎么会落到布面上来呢?就在这时,她看到一个青年工人手中捏着一团回丝。原来这个青年因为天热,手心好出汗,便捏了一团纱头包住剪刀,在检查布面时不小心掉了一根纱在布面上。情况清楚了,王根娣恳切地告诉这个青年说:“我们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办事,千方百计地保证质量,要知道,织出坏布就是最大的浪费啊!”这个青年接受了她的意见,立即作了改进。
现在,这批学徒在王根娣等老师傅的热情传授下,绝大部分都能独立操作,挡车台数逐步增加,一般已达到三十二台。
一丝不苟
下班铃声响了,女工们陆续离开了车间。穿扣机旁,老工人朱佩珍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原来,她发现刚穿好的棕框上有一只空扣,强烈的革命责任感使她忘记了铃声,连忙进行处理,经反复检查合格后才下了班。十几年来,朱佩珍就是这样,为革命精心穿扣,对质量一丝不苟,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
开始织布前,必须把经纱由穿扣工一根根地事先穿在棕框上,然后装上织机,才能开始织布。这项工作,就叫做穿扣。多达数千根的经纱,既不能穿错一根,又不能穿漏一根,否则,装上织机就会织成坏布,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人们常讲,穿扣工要有绣花姑娘那样灵巧的手,侦察兵那样锐利的眼睛,更需要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而老工人朱佩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朱佩珍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乐于帮助别人。她积极向新工人传授技术,热情帮助其他同志提高穿扣质量。一次,一个穿扣工由于心急,发生了一根脱扣,她越急,处理越乱,几千根经纱,就象一团乱麻似的,绞在一起。朱佩珍看到后,连忙跑过去,主动帮她一道处理。她俩一根一根地理好几千根经纱,然后又从这几千根纱中细心找出了那根脱扣,直到穿好重新检查没有问题后才罢休。
点滴节约
盛夏时节。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太阳象一团炽热的火球,天气又闷又热。中午时分,老工人、废料仓库保管员宋浩仁照例推着一辆拣拾废料的车子,顶着烈日,利用休息时间,在全厂各处拣拾废料。他一边走,一边四处查看,一会儿在路边停下来,从草丛中拖出半截破管;一会儿又到垃圾堆里拨弄一阵,翻出几只螺丝钉……。
宋浩仁自从担任废料库保管员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把收集来的各种废料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目了然。他从收集来的各种废旧管子上,拆下法兰、凡尔、弯头等零件,精心修复后,主动介绍给有关车间使用。他把拣拾来的废旧螺钉、螺帽,一枚一枚地进行鉴定,千方百计地重新修复使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好料。
宋浩仁不仅自己修旧利废,还处处与铺张浪费的行为作斗争。一次,他发现一个车间的废料中有几十只零件的半制品,便向这个车间的领导提了意见。可是几天过去了,这些零件半制品仍然扔在废料堆里。他心里很急,要求供销科的领导同志与这个车间联系。又等了几天,仍然没有音讯。他忍不住了,一直跑到厂党委负责同志那里汇报了这件事。党委负责同志当场表扬了他,并且鼓励他继续发扬这种勇于同铺张浪费行为作斗争的精神。后来,在党委负责同志的干预下,这个车间对废料堆中的零件半制品认真做了处理,并且制订了杜绝浪费的措施。
现在,在宋浩仁同志的带动下,这个厂的许多工人都养成了点滴节约的习惯,每当领料的时候,他们总要先到宋浩仁管理的废料仓库来看看,尽量以旧代新,为国家节约了大批好材料。
新华社通讯员

“我为人民送煤球”

第4版()
专栏:

青年人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平凡的工作?这里介绍的几位同志用实践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一个革命青年就应该服从革命的需要,象一粒红色的种子,党和人民把它撒到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滴水映太阳,平凡见伟大。他们每天做的虽然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工作,但是他们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行动,却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为人民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编者
“我为人民送煤球”
共青团员张明云,是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煤店的送煤工。
过去,他认为:送煤这个工作,只要有力气就行。后来,他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认识到:要当一个好的送煤工,一定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说:当年,张思德为革命烧木炭;今天,我为人民送煤球。我一定要学习革命前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党的温暖、国家的关怀,送到工农兵的心窝里。
一天,小张给林东大楼一家送煤,把煤球背到楼上以后,已经很累了,真想马上倒出来。可是,他看到煤池子里放着很多东西,就停住了。这家住户看到小张满头大汗,连声说:“快倒在外边吧。”小张却说:
“不忙。”他放下煤筐,帮助住户拾掇好煤池子,才把煤球倒在里面。小张就是这样,处处为住户着想,努力做到完全、彻底为工农兵服务。
前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小张冒着呼啸的西北风送了一上午煤,正在店里吃饭。这时,进来一位顾客,要买一百三十块蜂窝煤。小张看了看院子里,暂时无货。怎么办?他遵照毛主席关于“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教导,热情地说:“同志,你先回去吧,我随后就把蜂窝煤送到。”他撂下饭碗,冒着寒风去桂林路拉来蜂窝煤送到用户家。这位顾客感激地说:“你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勤务员啊!”
张明云的心里装着各家各户的一本账:哪家什么时候发薪金,哪家什么时候煤快用完了,他心里都有数。睦南道六十一号住着一位患半身不遂的复员军人,张明云更是把他的困难时时记在心里,送煤时路过这里,总要进来看一看。一次,小张来到这位复员军人家里,恰巧他出去看病了。小张看到他家煤池子里的煤已经不多了,第二天就单独给这户送了一趟煤。
张明云不光管送煤,还帮助用户节约用煤。谁家用煤多,谁家烧煤省,他心里都有底。他想:煤是工业的粮食,我们送煤工人应该把节约煤炭的意义宣传得家喻户晓。他除了进行宣传,还主动帮助用户改修炉灶。为了掌握改炉套灶的技术,他下班后在家里练,给街坊邻居垒,听取反应,不断改进,使炉灶既省煤,又好烧。为了解决改修炉灶的用料问题,他又主动跑到黑白铁修配站,和这个站的职工一起,利用废旧铁料,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制成炉篦、炉条、炉档,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节约了国家的物资,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本报通讯员

三尺柜台有作为

第4版()
专栏:

三尺柜台有作为
湖北当阳半月区副食、日杂门市部共青团员 罗耀翠 史宜翠 陈圣美
我们三人参加商业工作都只一年多,平均年龄二十一岁。刚进店的时候,由于受“经济工作危险”、“商业工作低贱”等错误观点的影响,工作不安心。心想,站柜台,照“半身像”,作“买卖人”划不来。思想走了岔,服务工作就做得差。一次,一个顾客来买煤油,因为瓶子小流出一点,顾客要求重打。我们咕噜顾客是“有意刁难,调皮”。顾客在意见簿上写道:“不是顾客刁难和调皮,而是你们为人民服务不彻底。”
顾客的批评一针见血,点出了“病根”。我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光辉著作,学习沙市利农旅社共青团员崔荆秀同志的事迹,开展革命大批判,把为工农兵服务的态度提高到路线高度来认识。通过学习和批判,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只有没出息的思想,没有没出息的工作。“三尺柜台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认识提高了,方向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就加深了。前年在收割晚稻的大忙季节,门市部柜台上有一瓶煤油从中午到晚上无人领取。经过了解,失主是紫盖公社群丰大队一位贫农社员。是送上门去还是等上门来呢?晚上九点多钟了,小罗、小史同志遵照毛主席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亲切教导,连夜赶了十多里路,把煤油送到了这位贫农社员家里。贫农社员接过煤油,十分感激地说:“你们为贫下中农服务真贴心啊!”
以前,贫下中农给我们提了这样一条意见:“早晨来没开门,晚上来关了门,买一样东西要上几次门”。接受贫下中农的意见,我们想办法克服人手少业务量大的矛盾,打破过去“敲锣卖糖,各搞一行”的旧制度,实行一业为主,服务多项;把经营的商品由原来一百八十种扩大到二百三十多种,还办起了图书专柜,设了邮件收发箱。我们改变过去早晨八点开门,下午六点关门的机关作风,坚持早晨六点开门,晚上八点半关门,必要时顾客随到随开门。既方便了群众,又服务了生产。我们还降低商品零售起点,重视一分钱的生意。群众一分钱可买到胡椒、豆粉、筷子、抄写纸、图钉等日常用品。
此外,我们还坚持送货下乡。一边送货下乡,一边收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我们还挤出时间参加支农劳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站好柜台,必须走出柜台。这样做,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
半月街位于当阳到枝江公路线上,乘班车往来的旅客很多。一次,有两个旅客在路过半月街时,下车到我们门市部买了一包香烟和几个粑粑,结果没有赶上车。这件事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多走几步,送货到车站,方便旅客呢?经过讨论,大家表示宁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能让旅客为难一时,决定送货到车站,受到了旅客的欢迎。
前年,跑马公社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发展土医草药的经验在报纸上介绍后,到半月住院治疗的病人很多。医院离半月街较远,病人上街买东西有困难,我们便送货到医院。老年病人喜欢吃水果,我们就带些苹果、梨子送去;有的病人带小孩缺奶吃,我们就主动送去奶粉、奶糕和糖;有些北方病人喜欢吃醋,当地没有货源,我们就请人从枝江和城关带来给病人送去。时间长了,病人们也有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到傍晚,他们就躺在床上念道:服务员同志又要来了。有的还走到医院门口候我们。许多病愈出院的同志,除了和医生告别外,还上门市部来一趟,勉励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最近,我们区在半月公社红光、前进等大队办起了血防巡回医院。我们又主动服务上门,经常肩挑货郎担,往返十来里,为病人服务。医生们风趣地说:“我们办起了巡回医院,你们办起了巡回商店,我们都走在一条线上啊。”在一年多的商业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思想,心窝里装着工农兵,才能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女修车工

第4版()
专栏:

女修车工
一九六八年十月,当王莹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和平区自行车修配社时,心里有好多解不开的疙瘩:修车是男同志干的活,我一个女孩子能干这工作吗?再说,我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我却修理自行车,别人会不会讥笑?想到这些,工作中总是打不起精神来。同时和王莹一起分配来的青年,有的也有同样思想。
党、团组织和老师傅看到这些新徒工情绪不高,就为他们举办了学习班,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请老工人为他们进行今昔对比的阶级教育,讲解修车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班中,王莹用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对照自己,逐步端正了对修车工作的认识。
前年夏天,有个顾客来修车,说有急事等用。王莹迎上去,问明原因。原来,这位顾客是外贸单位的职工,今天仓库有一批货物要装轮外运。这位顾客负责把冰运到仓库,保证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在车子坏了,眼看就要耽误时间了。王莹了解这个情况以后,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很快为这位顾客修好了车子。当看到顾客高高兴兴地骑上车子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时,王莹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修车,必须蹲着干,一蹲就是半天、一天。开始王莹不习惯,蹲不一会,就两腿发麻。这使她体会到:平凡的工作并不简单,只有在艰苦的劳动中自觉磨练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于是,她就主动找困难、抢重活。老师傅们看到她年纪较小,不让她干上外带的活,王莹就抢着干。干了一天,手掌上、指缝间起满了泡,火烧火燎的。第二天再一拿带,就钻心的疼,旧泡没下去,新泡又起来了。王莹继续干,时间长了,双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王莹手上的老茧厚了,头脑中的旧思想少了,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决心更坚定了。
 本报通讯员

图片

第4版()
专栏:

上海市普陀区清洁管理站谈家渡分站青年工人胡宝敏,热爱革命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她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和老师傅一起打扫粪车。 新华社稿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