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2-02-27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一代新的工人干部在茁壮成长——上海市纺织工业系统培养工人新干部的调查

第2版()
专栏:

一代新的工人干部在茁壮成长
——上海市纺织工业系统培养工人新干部的调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工人新干部茁壮成长。在上海纺织工业系统,目前有三千六百多名来自工人群众的新干部,参加了厂级以上党组织和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占这一级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担任厂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工人新干部,占这一级干部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还有一大批工人新干部被输送到上层建筑领域各单位参加领导工作。这些工人新干部的涌现,使党的干部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他们和老干部“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战斗,使各级领导机构显得更加生气勃勃。
上海市纺织工业系统选拔的工人新干部,大部分有十年以上的工龄。虽然许多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发扬顽强刻苦的精神,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党委副书记黄荣弟,今年四十二岁,从小讨饭,十三岁做童工,没有上过学。他开始读马、列的书时,有很多地方读不懂。每当这个时候,他抬头看看挂在墙上的讨饭篮和放在枕头边的讨饭衣,想想自己在旧社会血泪斑斑的苦难家史,浑身增添了力量。他坚持边学文化,边学理论,去年以来,以惊人的毅力,反复学习了三十多篇毛主席著作,通读了六本马、列著作,并且联系斗争实际,写了四十多篇学习心得和革命大批判文章。通过学习,他进一步树立了实践第一的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有了提高。一年来,他深入到全厂的八十多个班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工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基层加强班组建设,促使一些后进班组迅速赶上了先进水平。上海国棉十七厂童工出身的唐文兰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以后,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错误思想敢于斗争。有一个时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新建的党支部说成是“老机器贴上新标签”,是“复旧”,还抽掉阶级内容,提出什么“凡是老造反都可以入党”的谬论,妄图篡改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唐文兰在党的领导下,和群众一起,狠批了这股歪风,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捍卫了党组织的纯洁性。一九七○年三月,唐文兰担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党委副书记以后,和党委其他同志一起,先后到一些单位蹲点,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并把发现的问题提到局党委会上研究,采取措施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推动了这些单位的斗批改。
许多新干部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和群众保持着血肉般的联系。上海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徐日娣,是不脱产的织布女工,她一直坚持在运转班劳动。有时,她的关节炎发作,浑身酸痛,医生要她休息,她总是说:“厂里革命和生产热火朝天,我怎么能够休息?工作再累也是愉快。”她对同志更是满腔热忱。有个青年工人闹情绪,她到宿舍里和这个青年工人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有个老工人的儿子病了,她半夜里赶到医院去探望。工人们都说:“日娣对同志有火热的阶级感情,有什么问题找她谈谈,心里觉得温暖。”
许多新干部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敢于创新。上海市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公司党委常委、工人技术员孙玉芳就是这样一个干部。一九六八年全国毛纺织单位的代表来到上海,对上海一个研究院设计的一台精梳毛机进行鉴定,一个工人提出这台机器改革得还不彻底。孙玉芳支持了这个工人的意见。在领导的支持下,她组织了一个“三结合”小组,连续奋战一年,终于创制成功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新型精梳毛机。
这些新干部注意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地位高了,更加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荣誉多了,注意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产生。上海国棉二十一厂党委副书记钮永泉,是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工人。一九七○年一月,上海报纸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他看了以后,以毛主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对照自己,感到离党的要求很远。他给自己找出了三条差距,又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
毛主席教导说:“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上海市纺织工业系统各级党组织,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采取措施,有计划地从工人中培养和选拔新干部。广大老干部,也把培养、教育新干部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在选拔干部时,各级党组织批判了“重才轻德”的修正主义干部路线,把那些无产阶级立场坚定、能够联系群众的工人选拔作干部。上海第十一被单厂织布女工王龙英,是个识字不多的老工人。她有两个优点,一是在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立场坚定,一是与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王龙英担任领导职务以后,到本厂一个有名的后进班组劳动,在老干部的帮助下,和班组的党员同志一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狠抓阶级斗争,改变了班组的落后面貌。
有些工人新干部到了领导岗位,工作能力一时不相适应,许多老干部热情帮助他们。上海市针织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李焕良,怀着为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对新干部积极地带,热情地帮。他组织业余小学,对新干部的学习进行辅导,还放手让新干部在第一线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李焕良和公司其他老干部的帮助下,这个公司的新干部成长很快,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党委在培养工人新干部中,还着重帮助工人新干部在政治上成长,同时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帮助工人新干部做好工作,又创造条件,让他们不脱离劳动。合理安排领导机构中新老干部的职务和工作。纺织工业局党委经常教育老干部正确对待新干部,虚心学习新干部的长处,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热情培养新干部。同时教育新干部正确对待老干部,虚心向老干部学习,积极支持老干部的工作。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永葆革命青春

第2版()
专栏:

永葆革命青春
广大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工农的再教育。他们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增长了才干,焕发了革命青春,朝气蓬勃地前进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
在一条泥泞的小路上,一个头戴草帽,身背背包,裤脚挽得高高的人,正冒着雨朝辽宁省昌图县七家子公社走去。他就是从省里下放到这个县古榆公社黎明大队第二生产队的干部左琨,经过两年劳动锻炼后,党组织派他到全县比较后进的七家子公社去担任革委会主任。
一路上,左琨从战争年代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近两年的下乡重新学习想到即将肩负的重任,心情十分激动。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十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他经受了战争的锻炼,和广大群众紧紧地团结、胜利在一起。全国解放后,进了大城市,生活越来越好,劳动越来越少。在优越的环境里,他深深感到参加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对于改造思想、继续革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一九七○年初,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伟大号召,从沈阳来到昌图县劳动锻炼。
到黎明大队第二生产队时,正碰上社员们在热火朝天地闹备耕。左琨挑起一副大土篮,就和社员一起往地里送粪。可是,还不到休息的时候,他就感到两腿沉重,两肩酸疼,不想坚持下去了。夜里,虽然很劳累,他却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群众一起边战斗,边生产,从来没感到累过,现在劳动一下就这样吃力,不正是长期“三脱离”造成的吗?这不单是体力上的差别,而是思想感情上的差距。在这次劳动锻炼中,一定要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认真改造世界观,永葆革命青春。
打这以后,左琨重活脏活干在前,经常最早下地,最晚收工,自觉地锻炼自己。
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左琨逐步加深了和贫下中农的思想感情,处处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去年春旱,给适时播种带来困难。社员们都盼望下一场透雨,他也心急如火,常常夜里爬起来看天气变化。一天,他到公社去开会,公社所在地下了一场雨,他急忙打电话给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当听说也下了透雨时,他高兴得跳起来,会议一结束,立即跑回生产队,和社员们一起投入了抢墒播种的战斗。
左琨在和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劳动休息时,人们总是喜欢到他住的地方去,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交流思想,讨论生产队的大事。他也经常到贫下中农家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社员们赞扬说:“老左真是咱们的好参谋。”
根据工作需要,党组织决定派左琨担任七家子公社革委会主任。他把新的工作,看成是党和群众的信任,当作是对自己进一步的考验和锻炼,愉快地踏上了新的征途。

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

第2版()
专栏:

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
在山西省沁县册村公社东寨大队,只要说起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昌业,贫下中农就会提到他那把镢头,并且会围绕这把镢头,讲起他的先进事迹。
一九六二年秋天,在县水利局工作的王昌业,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回到了家乡东寨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正处在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煽起“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资本主义黑风,使东寨大队的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王昌业组织干部和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教导,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同阶级敌人进行坚决斗争,煞住了资本主义妖风,取得了胜利。
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同时,王昌业深深懂得,要改变东寨大队的面貌,还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把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特地到铁匠铺打了一把大镢头,带领社员打响了改天换地的战斗。
寒天腊月,滴水成冰,王昌业挥动镢头,和社员一起战斗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酷暑八月,骄阳似火,他扛着镢头和社员一起进行农田作业。镢头把王昌业的胳膊震肿了,在他手上打起一个个血泡,又磨成一层层老茧。在王昌业的带动下,许多社员都扛起大镢头,投入改天换地的斗争。
镢头挖掉穷根子,汗水浇出新东寨。东寨大队社员靠着一把把大镢头,苦战八年,把三百八十五亩土地全部深翻了几次,把原来只有三五寸深的瘠薄土地,全部改成活土层在一尺以上的高产稳产田,初步改变了东寨的面貌。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王昌业担任了地、县党委委员,公社党委副书记。地位变了,能不能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对王昌业是个新的考验。有一次,他从外地开会回来,发现大镢头上生了几个锈点,这引起他的沉思。他想,镢头不使要生锈,人不劳动要变修。他告诫自己:“可千万不能忘本!职务变了,地位变了,坚持劳动、联系群众的本色不能变。”从此,王昌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东寨的土地实行机耕了,可是他每年总要留下几块地,用大镢头去刨。他说:“这样刨一刨好,能使我们不忘记过去,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有一天,县委通知王昌业进城开会,他劳动到下半晌,才蹬着自行车进城。可是到吃晚饭时,他又回来了。大家以为会不开了,一问,才知道会期推迟了一天。有人不以为然地说:“一半天工夫,在城里转一转就算了,何必跑这一百多里冤枉路。”王昌业说:“别说一天,就是一分钟也要珍惜它,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革命事业上。”第二天,他一早就扛起镢头下地,天快黑时,才又蹬着自行车往城里去。

滚一身泥巴

第2版()
专栏:

滚一身泥巴
青岚湖,红壤山,水变山变人在变。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学员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劳动中刻苦锻炼,重新学习,在革命化的大道上不断阔步前进。
共产党员徐广裕,是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当谈起在“五·七”学校学习的体会时,他总是说:“毛主席指引的‘五·七’光辉道路,是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由之路。”徐广裕是一个典型的从家门到学校门,从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他感到再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知识分子的小天地里了。毛主席发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伟大号召后,徐广裕背上行装,愉快地和同志们一起来到“五·七”学校。
在“五·七”学校上的第一课,是和当地社员共同修一道五米高的堤坝。当时,正是隆冬季节,一连下了十几天雨雪。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紧张劳动,对每一个“五·七”战士都是严峻的考验。但是,学员们怀着改造世界观的强烈愿望,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革命意志。在这里,徐广裕看到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干部,还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小青年,大家不论职务高低,都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他深深地为眼前的战斗场面所感动,拿起扁担,挑起土筐,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人流中去。同志们知道他体力不行,要他干轻活,他坚持不放下扁担。从此,他和同志们天不亮就出工,天黑了才从工地回来。经过社员们和“五·七”战士二十多天的艰苦奋战,一条九里长的大堤坝修成了。战斗的胜利更加增添了徐广裕前进的信心。他和同志们一起,又投入了平整土地的战斗。
这时,春天快要来了,季节逼人。可是,需要平整的土地中有一部分是烂泥田,牛踩下去,立即没到了肚皮。平整土地不能用牛怎么办?徐广裕不顾寒冷,下身只穿一条短裤,跳进泥里带头拉犁拉耙。腿划破了,不喊痛;肩膀拉肿了,不叫累,成天泡在泥水里。人家说他象个老黄牛,他说:“我就是要滚一身泥巴,当一辈子革命的老黄牛。”他和同志们硬是凭着一副铁肩膀,完成了平整土地的任务。当布谷鸟飞来的时候,“五·七”战士们在水田里开始播下丰收的种子。
在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大喜日子里,徐广裕这个贫农的儿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决心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做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图片

第2版()
专栏:

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二月二十六日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杭州访问。
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吴德副主任等前往机场送行。
这是宾主步入机场。新华社记者摄
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二月二十六日由周恩来总理、南萍主任等陪同,游览了杭州西湖。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