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2-02-1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前进——贵州第七砂轮厂自力更生建设工厂的事迹

第3版()
专栏:

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前进
——贵州第七砂轮厂自力更生建设工厂的事迹
进入贵州第七砂轮厂,一条引人注目的红色大标语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毛主席的这一光辉指示,激励着第七砂轮厂的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狠抓两条路线斗争,在“工业学大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胜利。他们大破无所作为的庸人哲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批判贪大求洋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土法上马、土洋并举的方针;打破洋框框的束缚,努力攀登技术高峰,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磨料工业做出了贡献,成为贵州省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
批判无所作为的思想 自力更生建新厂
一九六七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几十名生产磨料、磨具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顶风踏雪,从祖国北方来到贵州高原的铜鼓坝山沟,筹建第七砂轮厂。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山,没有房子,条件很差。工人们住在用木板搭成的既通风又漏雨的临时工棚里,开始了建设新厂的战斗。他们决心以大庆工人为榜样,用自己的双手,以最快的速度早日把工厂建成。
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少数人对工人群众这种自力更生建设工厂的革命精神却表示怀疑。他们说什么“咱们是搞磨料生产的,建工厂是建筑部门的事,一帮门外汉想建好工厂,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些人希望上级多派些施工力量,一心想等别人把工厂建成后自己去验收投产。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反映了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场大辩论在第七砂轮厂展开了。许多老工人重温毛主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指示,对照大庆工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狠批了这种两眼向上、两手向外的依赖思想和懦夫懒汉世界观。有的说,国家建设任务很重,我们不能躺在国家身上要这要那,给国家增加负担。还有的说,只要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干中学习,就一定能把工厂建起来。这场辩论后,全厂从工人到干部,从职工到家属,一齐动员起来了。大家建厂房、修公路、架电线、铺水管,整个铜鼓坝山沟沸腾起来了,到处是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
建设生产金刚砂的主厂房,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座厂房长一百八十六米,宽十八米,又是多层建筑。由于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基础施工十分困难,如果基础施工不及时搞出来,厂房建筑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共产党员张德胜和四位老工人,带头组成一支突击队,首先挑起了这副重担。在老工人的带动下,青年工人也投入了这场战斗。有一次,一个五米多深的基坑底壁上,突然冒出一股碗口粗的泉水,如不及时堵住,不仅影响浇灌混凝土的质量,整个基坑也有报废的危险。在这紧急时刻,青年工人刘肇桂抓住一根绳子,纵身跳下坑底,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水眼。刺骨的地下水逐渐浸到他的腰部,坑壁周围的泥土由于浸水,一块块地塌在他的身上,他全然不顾。最后,他和工人们一起,终于制服了泉水,取得了胜利。为了保证主厂房基础工程的顺利进行,工人们还从实践中研究出了一种施工的新方法。他们用这种方法,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完成了主厂房的基础施工任务。
在设备安装工作中,他们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缺乏专门的安装设备、没有专门的安装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坚持自己动手干,冶炼车间建成后,安装刚玉块冶炼设备的战斗打响了。在工地现场召开的“诸葛亮”会上,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没有卷扬机和起重吊车,他们大件设备用人推绞盘一件件吊上去,小件器材就用手拉葫芦起吊安装。在安装冶炼炉的过程中,炉子的两个“耳轴”由于设计不合理,需要进行重新加工,但厂里当时又没有加工这种大工件的大型车床。钳工班的工人就拿起锉刀,一刀一刀地锉,光洁度不够,就用砂布打磨,经过四天的艰苦劳动,硬是用手工把这个重达一吨半的“耳轴”加工了出来,保证了冶炼炉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
从建厂以来,第七砂轮厂的广大工人自己制造和改装各种设备一百五十多台(套),加工各种金属构件四百六十多吨,安装了各种机械设备二百五十多台
(套),并在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下,架设高压和厂区输电线路及铺设主水管道三十多公里。就这样,他们同上级后来派来的施工队伍一起,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这座工厂的基建和设备安装任务,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坚持土洋并举的方针 早日拿出产品
当贵州第七砂轮厂基本建设工程开始进行的时候,厂革委会根据国家对磨料的迫切需要,决定坚持土洋并举的方针,土法上马,及早拿出产品,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少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与其花力气去搞土的,不如搞洋的,有的怕搞出了土的,洋的就不能上马了。厂革委会负责人丛惠滋一面给群众宣传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一面向大家介绍各地许多工厂急需磨料、磨具的情况,深入发动群众,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土洋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广大工人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后,积极投入了土法上马发展生产的忘我劳动。在建造冶炼刚玉块的土电炉会战中,缺少炉皮,他们就利用废旧材料拼凑起来代替。经过七十天的连续作战,建成了土电炉,并且冶炼出了一炉炉刚玉。这一成就,进一步鼓舞了全厂工人贯彻执行土洋并举这一伟大方针的决心和信心。
微粉,是机械、电子、光学仪器等部门必不可少的高级研磨材料。张同德等老工人听说国家急需这种高级研磨材料,便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用土办法把微粉生产出来。没有车间,他们就用旧的工棚食堂来改建;没有旋流器,就用人工来搅拌;没有酸洗机,就用大瓦缸代替;没有烘干机,就盖土炉解决。他们就是凭着这些土设备,生产出了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十三个规格的微粉。接着,他们又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用本厂生产的金刚砂,在一个油毡棚里用土设备加工出各种砂轮。
第七砂轮厂坚持土法上马,只用了少量投资和半年多的时间,就生产出了国家迫切需要的刚玉块、金刚砂、磨粉、微粉和砂轮等几种主要产品,比单纯用洋法出产品的时间,大大提前,充分显示了土洋并举方针的威力。
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 攀登技术高峰
贵州第七砂轮厂广大工人在建厂的过程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
刚玉冶炼是磨料生产的重要环节,为了选择先进的冶炼工艺和设备,老工人王云峰和另外几个工人到钢铁厂、化工厂、玻璃厂和耐火材料厂去调查研究。当他们在一个钢铁厂看见转炉炼钢,把一炉炉钢水倾倒出来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大家在炼钢炉旁一边看,一边说,钢铁工人用转炉炼钢能把钢水倒出来,咱们用电炉炼刚玉为啥不能把刚玉溶液倒出来?他们把试制“倾倒炉”的想法告诉同行业一个兄弟厂的工人,立即得到了那个厂的工人们的热情支持。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当王云峰和另外一个冶炼工人拿着“倾倒炉”的设计图纸千里迢迢到一个设计部门请求审查时,有些只会循常规走路的人,认为沿用老的冶炼方法“保险”,搞“倾倒炉”冒险,因此不积极支持工人的革新。工人们同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展开了斗争。他们坚定地说,我们工人阶级有能力有智慧,定叫“倾倒炉”转起来!在领导的支持下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兄弟厂的大力支援和合作下,立即因陋就简地建了一个试验炉。经过反复实践,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建造大型“倾倒炉”的经验。广大工人只用了一百天时间,终于胜利地建成了我国磨料工业中第一台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倾倒炉”。实践证明,这种“倾倒炉”与原来使用的固定炉相比,具有连续冶炼、简化碎选、硅铁集中、产量大、产品结晶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磨料工业提供了新的经验。
这个厂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成绩面前反骄破满,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欢庆伟大祖国国庆二十二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他们又建成了一条破碎刚玉块的无介质加工线,甩掉了我国磨料工业沿用了多年的老设备、老工艺,使我国磨料工业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九七一年,这个厂在边基建、边生产的情况下,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国家计划。
今年一开始,他们回顾了过去几年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取得的成就,决心继续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狠抓两条路线斗争,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去夺取新的胜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图片

第3版()
专栏:

广西桂林市漓江机械厂青年工人认真学习技术。
本报通讯员摄

帕米尔高原的红哨卡

第3版()
专栏:

帕米尔高原的红哨卡
在帕米尔高原的冰峰雪岭上,屹立着一个边防哨卡。驻守在这里的指战员们紧握钢枪,斗志昂扬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帕米尔高原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烈日炎炎,时而狂风暴雨。战士们初到这里时,连个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就在雪地里搭起帐篷。狂风一次次把帐篷吹倒,战士们就一次次把它搭起来。冻得睡不着,他们就坐在炉火旁学习毛主席著作,决心克服困难,在高原上扎下根来。他们从远处背来冰块,用牦牛驮来泥土,自己动手化冰和泥,砌墙盖房,在山顶上设立了哨卡。
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有的战士初来时高山反应严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为了更好地保卫祖国,他们每天进行爬山锻炼,有的战士在爬山时晕倒了,还坚持锻炼。新战士丁留根脚上打起了泡,行走不便,大家劝他休息一下,他坚定地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说完又向雪山顶上冲去。就这样,战士们很快适应了高原气候。
哨卡人员几经更换,战士们始终保持着常备不懈的战斗意志。一天夜晚,暴风卷着雪片,铺天盖地倾泻下来。正在站岗的副班长张顺京警惕地观察面前的一切,凝神细听周围的动静。暴风雪打在脸上象刀割一样疼,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冻得他浑身麻木,他全然不顾,一直坚守在战斗岗位上。

战斗在喜马拉雅山上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喜马拉雅山上
一天下午,驻守在喜马拉雅山某山口的人民解放军某边防部队七连战士,受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积雪堵塞了战壕,掩埋了通往阵地和指挥所的道路,严重地影响了执行任务。为了保卫祖国,战士们一个个不畏风大雪猛,积极清扫积雪。他们有的用锹铲,有的用脸盆装,没有工具的就用手刨,很快把道路掘通了。夜幕降临后,鹅毛大雪还是下个不停,刚刚掘开的通道又积起厚雪。他们又拿起工具,继续奋战。班长、共产党员刘朝柱,刚刚站完白天的最后一班岗,顾不得喝水、吃饭,立即参加清除积雪。他的双手冻得红肿,渗出鲜血,不能再刨雪,就干脆坐在地上用脚蹬,一直坚持和全连同志把积雪清除干净。
一天深夜,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哨棚玻璃窗上结成了厚厚的冰层,挡住了哨兵观察的视线。值勤战士金成和、向世和,就轮流用手抠冰,使玻璃窗有一个透明的小洞,保证不间断地观察。还有一个夜晚,风雪弥漫,战士们斗志昂扬地守卫在阵地上。战士王跃文不畏严寒,往阵地上搬运弹药箱。他顺着坎坷不平的冰雪通道,艰难地往阵地上走。夜里路滑,不知摔了多少跤,但他背上的弹药箱一次也没有滑掉,以坚强的毅力把一箱箱弹药送到阵地上。
这场暴风雪持续了十六天,七连指战员们英勇奋战了十六天。他们坚定地说:“山口就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阵地,风雪越大,我们越要百倍提高警惕!”

林海雪原的巡逻兵

第3版()
专栏:

林海雪原的巡逻兵
在祖国东北边疆的林海雪原上,人民解放军某部小分队的战士们,英姿勃勃地巡逻在边防线上。
一次,小分队去一座大山上执行任务。在共产党员、班长刘力带领下,战士们顶风冒雪出发了。沿途山高路险,树密林深,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分不清那是路,那是沟,一不小心就会摔进深沟里。刘力走在最前面,在风雪中为大家探路。凛冽的山风越刮越大,气温下降到零下四十多度,战士们的棉裤都冻成了冰筒,毛皮鞋成了冰疙瘩,身上象穿上了冰甲,每移动一步都很费力。在困难面前,大家齐声朗诵毛主席关于“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教导,跌倒了爬起来再往前走,滑下来喘口气再往上爬,一步一步地向山顶攀登。在离顶峰不远的地方,积雪和冰凌布满陡坡。突然,战士曲廷和一脚踩空,顺着陡坡滚了下去。战士们都争着下去拉他,曲廷和却说:“不要管我,执行任务要紧。”说完,他顽强地从雪窝里站起来,顾不得扑打一下身上的冰雪,爬上陡坡,又和战友们一起继续向顶峰前进。英雄的边防战士,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挥战斗,终于胜利攀上了顶峰,巡逻在遍地冰雪的山脊上。

黄海前哨观察站

第3版()
专栏:

黄海前哨观察站
在黄海前哨,人民解放军某部观察站的战士们,身居高山,放眼世界,战风雨,抗严寒,日日夜夜守卫着祖国的海防。
观察站设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山上终年云雾弥漫。沿着悬崖陡壁,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下,上山下山很不方便。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战士们决定自己动手劈山开路。当修路的工程进展到“老虎口”时,遇到了坚硬的石质,需要打眼放炮。悬崖上站不住脚,他们就用绳子把人吊在悬崖上,抡锤打钎,装药炸石。老战士孙恭山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浑身汗水直淌,手上打起了血泡,还继续坚持战斗。战士们经过两个多月日夜奋战,终于征服了“老虎口”,修好了一条“通天道”。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气温急剧下降。正在哨棚里值勤的战士朱广法心想,越是在这样的天气,越要提高警惕。这时,观察窗结上了一层冰,影响瞭望。朱广法就把窗子打开,冒着刺骨的寒风,全神贯注地监视着茫茫的大海,仔细辨别着来自各方的声音。突然,海面上闪出一道异常的火光,他认真观察了几遍,迅速判定了火光的方位和距离,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战士们立即组成一支巡逻队,顶风冒雪出发了。他们攀悬崖,登峭壁,穿海滩,在礁石丛中进行仔细搜索,终于查明了情况。
当战士们返回山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他们迎着朝阳,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雪山上的测绘战士

第3版()
专栏:

雪山上的测绘战士
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小分队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执行一项测绘任务。
一天,作业组组长杨伯忠和新战士田玉东背上仪器、粮食和简单的行装,来到了海拔五千多米的某雪山主峰上。这时,山上云雾弥漫,没法进行观察。他俩一直等到天黑,仍不见云雾散开。这一测点是整个测区的关键,如果测不下来,会影响全局。在困难面前,杨伯忠和田玉东在一处悬崖下,一起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身上顿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俩用两块雨布搭起一个帐篷,在雪山主峰上露营,等待观察时机。两个测绘战士共同的信念是:坚决拿下这个测点,不完成任务不下山!
雪山的夜晚,呼啸的寒风卷着雪花向小帐篷打来,被子铺上了厚厚的一层雪,两个战士的眉毛上结满了霜花,冻得睡不着觉。杨伯忠和田玉东爬起来,到帐篷外面抱起冰块和积雪,垒起雪墙挡风,然后紧靠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天,大雪压塌了帐篷,把火柴也弄湿了,不能生火做饭,他们就吃几口炒面,吞一把雪团。时间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云雾一直不散。他们脸冻肿了,手脚也冻麻木了。两个刚强的测绘战士就互相鼓励,互相关心,继续坚守在冰峰雪岭上。
杨伯忠和田玉东在雪山上坚持战斗已经三十五天了。这一天,云开雾散,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映红了雪山上的一座座冰峰。杨伯忠和田玉东马上抓住这个宝贵的时机,紧张地转动着观测仪器,准确地记录着每一个观察数据,终于胜利完成了测绘任务。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