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12-25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把社会主义文艺送给农民

第6版()
专栏:

把社会主义文艺送给农民
本报记者 安仲皇
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成立已经一年零八个月了。
郊区许多公社社员看了文工队的演出说:这样的文工队就是好!
许多老队员以当一个文工队队员为荣,决心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一些新队员也爱上了文工队,说它是一个战斗集体,一所新的学校!
这些反应说明: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的方向走对了。他们把社会主义新文艺送给农民,走上了一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农民服务和同农民结合的革命化路子。
去年四月,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一成立就深入农村。三十名队员带着话剧、评剧、曲艺、歌舞等小型多样的全部是现代题材的节目,先后到北京远郊顺义、昌平、密云等县。队员们满腔热情地为社员举行了一百二十多场晚会;在地头、场院和社员联欢,演出节目近五十次。还辅导了一些农村的业余文艺活动,撒下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种子。他们住在贫下中农家里,和社员共同劳动,访问农村中的先进模范人物,还紧密结合当地的斗争生活创作了四十多个反映农村生产、生活和阶级斗争的节目。文工队演出的节目,绝大部分是自己创作的。除了现有的农村文艺工作队,还正在筹建工矿文艺工作队,准备摸索文艺更好地为工人服务的途径。
坚持把小型多样的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的节目送到农村,用革命的文艺教育和鼓舞农民,这是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一条正确而广阔的道路。广大农民如饥如渴地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文工队每到一处,消息都象长了翅膀一样,从这村飞到那村。许多社员接亲戚、接闺女来看演出。每次演出,场上少则两三千人,多则五六千人,这么多人看一台“戏”,秩序却很好。演出时碰到刮风下雨、下雪,社员们常常被节目所吸引,仍看得很起劲。今年国庆夜晚,当天安门前礼花腾空,万众欢庆佳节的时刻,文工队的队员正在密云山区四合堂公社为社员演出。开演前就细雨纷纷,社员的衣服淋湿了,文工队和社员商量停演,社员们回答说,你们演吧,我们爱看。观众冒着小雨直看到夜深。队员们看到此情此景,劲头就更大了。为什么农村的男女老少这样爱看文工队的节目?社员说得好,文工队的节目都是实在事儿,有教育意义,形式小型多样,说、唱、吹、拉、舞……哪个节目都有点“意思”,看了以后,人们还要思谋思谋。一些紧密配合农村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节目在社员中更是引起强烈的反映。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话剧《箭杆河边》在昌平老峪沟公社演出结束时,一位社员跑到后台,两眼闪着泪花,紧紧握住剧作者的手,表示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桃洼小学的“红领巾”,一连给文工队写了八封信,表示要学习阶级立场坚定的佟庆奎和爱护集体财产的夏花,要时时刻刻记住阶级斗争。北京时调《书记串门》是批判家属扯干部后腿的事,一位原来怕丈夫当干部吃亏、得罪人的妇女看了以后,第二天就热情鼓励丈夫为社员大众办事。文工队深深懂得,为农民服务应该是“雪里送炭”,因此他们不怕走路、翻山,特别注意到远郊县的边远地区和深山老区去。在密云与河北省交界的公社,在昌平“不带干粮上不来”的山顶上,在顺义几十年没有看过戏的地方,都留下了文工队的足迹。
辅导农村的业余文艺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文艺逐步在农村生根发展,也是文工队的重要任务。在农村,文工队宣传有关群众业余文化的方针政策,帮助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社、队管文化的干部,学节目和开展文化活动,根据他们的要求提供演唱材料,讲解一些基本文艺知识。还教社员们唱革命歌曲。
文艺工作队从一建立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继承和发扬老八路文工队的优良传统。在这方面也受到社员的赞扬。社员们说文工队象八路军,进村就住在贫下中农家里,自己扛行李,搬东西,和社员一块劳动,给社员挑水,扫院子。临走时,缸满院净,还给油灯添满油。许多队员和社员相处如家人,热情的社员把最好的房子让给队员们住。冬天晚上烧热了炕等队员们回来。队员们逐渐跟农民有了感情,见了面大娘、大爷地叫,挑水扫院子也象是自己家里的活儿一样。演出前后,有的演员搀着老大娘过河沟,老大娘激动地流下眼泪;有的演员在社员通过的小路上给社员打手电筒照亮。演员和观众之间情感交流,亲如家人。有一次,文工队在顺义县牛栏山公社演出,公社的酒厂起了火,十几名队员和附近中学学生们一起冒着灼热的烟火奋力扑救。队员和队员之间也互相关怀,团结互助。有一次他们在演出归途中被雨后陡涨的河水拦住去路,卵石桥被河水漫过。有些队员正想怎样过河,有三四个队员马上下河探路,并且搀扶全部队员过河上岸。
文工队是为农民服务的尖兵,是一支文艺轻骑队,因此要求队员们根据需要“一专多能”,许多队员为了学会为农民服务的本领,起早贪晚地苦学苦练。有的队员为了适应在农村露天演出,下雪天,在室外练习弹奏乐器。有的队员学敲锣,手磨起了泡。现在文工队的话剧演员能演评剧,相声演员能演话剧,舞蹈演员也能唱,有的队员又演话剧,又说快板,又歌又舞,原先只会一种乐器的队员也学会了几种乐器,最多的一个人担任十多个节目。一位队员原来学过钢琴和长笛,由于需要,又苦练手风琴,担任伴奏,还参加唱歌,演评剧。每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想起农村中的老革命、老模范,就增加了勇气和力量。除了上台演出,其他如布景装置、服装、道具管理、音响效果、搭棚拆棚、拉电线、点汽灯以及装车、卸车等都是大家分工动手。文工队把轻装简束、艰苦朴素看成是否愿意为农民服务的标志之一。从节目的创作、排练、设计、演出等各方面都考虑要适合农村。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工队队员对这一真理体会特别深。队员当中原来有许多人不熟悉农村,没有创作经验,但是农村火热的斗争生活使他们受到教育、鼓舞,不少队员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创作出受群众欢迎的节目。北京市青年作家刘厚明原来根本不熟悉农村生活,他热情地随队深入农村,努力熟悉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开始他还觉得写农村题材的剧本是“打鸭子上架”,后来由于农村的需要,现实生活的鼓舞,感到不写不行。他创作的话剧《箭杆河边》和《山村姐妹》就是在农村中孕育写成的。在创作过程中,得到领导和公社干部、社员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这两个剧在农村、城区演出后都受到热烈欢迎。广大农民在三大革命斗争中创造出许多动人心弦的事迹。密云县古北口公社老社员陈振起虽然不识字,对阶级敌人却心明眼亮。他把富农干的破坏活动用包包儿记事的办法一桩桩记下来,一共包了三十多包。这件事给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几位队员就把它编成了相声《包包儿记》。有的人感慨地说,这样动人的有教育意义的事儿,蹲在城里想是没法想出来的。还有一位去年才从艺术学院毕业的队员,在听了许多阶级斗争故事以后,感到应该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大胆地第一次创作了对口词《阶级斗争永不忘》,成为社员们欢迎的节目之一。在深入农村当中,文工队大力提倡领导、作家、群众“三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和描写农村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因而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创作出针对性比较强的作品。他们在创作中特别注意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话剧《箭杆河边》的报幕人也作为演员在幕前幕间介绍剧情和角色,使全剧连贯一气,适应农民看戏的习惯。表演唱《接闺女》是由《跑驴》发展的。一次演出以后,队员们听到隔院墙的社员们议论说,节目好啊!就是那个《跑驴》一句没唱,兴许是个哑吧。他们后来改成又唱又舞。《跑驴》描写一位社员把结了婚的闺女接回来看演出,一路上同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气象。内容和表演新鲜动人,受到群众喜爱,成为文工队的保留节目。
文工队是文艺工作者革命化的大熔炉。队员们在农村火热的斗争中,受到教育锻炼,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参加文工队的队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专业剧团的演员,有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有工厂业余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还有文化工作干部……。他们来文工队的时候,有些人对为农民服务,特别是长期地为农民服务认识不足,有着各种不同的想法。有的觉得文工队低人一等,有的怕业务没法提高……。在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亲身看到广大农村社员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雄事迹。有的引水上山,有的变河滩为良田,还有的是“昔日古战场,今日稻花香”。农民的革命精神教育了队员,许多人真诚地向农民学习,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思想找差距,逐步树立起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决心,以做一个文工队员为荣。队员们到密云县梨树沟访问闻名的妇女生产队长时,有些人以为这样能干的女队长一定是一个长得高高大大的红光满面的健壮妇女,可是一见面却是一位扎着两条辫子只有二十一岁的挺秀气的姑娘。就是她以身作则,拣最远最累的活干,受到社员的爱戴。一个今年也二十一岁的女队员说,我和女队长同年,可人家那样能干,自己做的事情太少了。许多队员感到应该出更多的力做更多的事情。有个队员原来会电工活儿,到文工队以后,没敢露,怕影响专业。后来看到大家抢着活干,不会电工的人还积极学,他就主动提出他会,演出时,帮助找电源,拉电灯……。有的队员怕自己的“一专”被文工队的“多能”给“化”了,但是实践证明,不但没有“化”掉,反而更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才能。一个演话剧的队员学了评剧以后,在表演、掌握吐字发声等方面有很大收获,还增加了一些戏曲知识。由于跟社员同劳动,和农民接触多,不仅思想提高,表演艺术也提高了。在参加摘梨劳动时,有些队员以为梨不怕磕不怕碰,社员却告诉他们拿放梨子要象拿鸡蛋那样经心,使队员体会到农民如何爱护自己的劳动果实,爱护集体财产。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加深了对农民感情的理解,表演上发生了变化,社员们说他们扮什么,象什么。有的演员过去唱歌是顺嘴唱,不能深刻地体会歌词的内容,现在他们在歌中唱“黄澄澄的庄稼迎风摆,绿盈盈的水库任鱼游……”时,眼前就浮现出在农村见到的实况,歌声也就有力动听了。不少刚来文工队不久的新队员,就爱上了文工队,他们把文工队看成是为农民服务和改造自己的战斗集体。有些新队员说,我刚从艺术学院毕了业,但我又是没有毕业,我又踏进了一所新的学校。
队员们精神振奋,感到革命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但是他们也懂得,这仅仅是开始,路子是长远的,还需要作艰苦的努力。
(附图片)
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在密云县河南寨公社河南寨生产队地头为社员会演出

送上门去和扎下根来

第6版()
专栏:文艺短评

送上门去和扎下根来
我们最近连续介绍了“乌兰牧骑”的事迹。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的事迹,又是一个全心全意把社会主义文艺送给群众的好例子。“乌兰牧骑”和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都是下决心走革命化道路的,都是下决心、有毅力作到送上门去和扎下根来的文艺工作者。
农村文艺工作队把文艺送上门去,认真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了,看看我们的农民群众多么欢欣鼓舞,给了队员们多大的鼓励啊!他们说,这些革命文艺作品的演出,使他们不忘记阶级斗争,使他们“思谋思谋”,以便更好地斗争。这种提高群众觉悟和斗争热情的实际效果,难道不正是对革命文艺工作有没有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一个最实际的检验吗?
农村文艺工作队的经验还说明,不仅农民迫切需要把革命文艺送上门去,文艺工作者自己也需要在送上门去的过程中扎下根来。在为群众服务上全心全意地送上门去,也就是通过服务的实践在工农兵群众中扎下根来。为群众服务的过程是让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过程,也是文艺工作者准备更好地“为工农兵而创作”的过程。送上门去和扎下根来是在为群众服务、同群众结合的道路上紧密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这里报道的事迹和经验,从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显示了送上门去和扎下根来相互推进的作用。第一、农村文艺工作队的同志们把革命文艺送上门去,这符合农民群众的需要。通过认真的服务,他们才建立了与农民群众思想感情上的亲密关系。象他们自己所说:他们在深入农村中教育改造了自己,“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信心开始树立了。”从为群众服务中联系群众,表现群众,锻炼了必须好好为群众服务的观点,这就是扎下根来。第二、文艺工作队用革命文艺帮助群众提高觉悟,这是送上门去。群众斗争生活的经验,群众鲜明的思想感情,包括由革命文艺引起的干劲,对于文艺工作者又是一个深刻的教育,使他们从群众那里学习到应该怎样为群众创作和怎样进行创作。这反转来送到文艺创作表演者面前的宝贵东西,使他们找到文艺创作丰富正确的内容。他们创作的许多好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第三、送上门去是为了服务。农民群众在斗争中对文艺的需要是富有革命性、战斗性、现实性和活动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这也就要求文艺工作队积极从这些方面去锻炼作革命文艺工作的本领。把文艺送上门去,请群众打收条,这就意味着按照群众前进的要求来改进服务的方法和态度。工作队的同志们逐步抛弃陈旧的艺术观点、趣味和框框,而在文艺革命化的方向下锻炼出“一专多能”的本领。可见,通过不断送上门去的过程,才能在文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扎下根来。
为群众服务是无限的,这是一条发展革命文艺的大道。“乌兰牧骑”和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的事迹就是在这方面有意义的好榜样。我们应当学习他们,使他们的经验在更多地方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这样的文工队就是好

第6版()
专栏:

这样的文工队就是好
北京市密云县曹家路人民公社曹家路大队贫农社员座谈记录
今年八月,听说北京市的农村文艺工作队到密云县来了,大家伙儿特别高兴,头半个月就打听什么时候来曹家路?过些日子,文工队可真叫咱们给盼来了。队员们和咱们头回见面,可挺近乎,都住在贫下中农家里啦!
文工队在曹家路演了三个晚上。头一晚,说是七点多开演,四点多就上人了。年青社员和孩子们不用说,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怀抱吃奶孩子的妇女都来啦!有翻山来的,还有骑毛驴来的!场子上,足足有三千人。第二天人更多,有四五千人。演出的时候,前头的人坐着,后头的站着,再后头站到凳子上,还有坐墙头的。公社办公室有一个老年社员,过去村里来放个电影,演个戏什么的,他总是说,你们年青的去吧,我看家,我不去。这回他也坐不住了。找不着人看家,还是人家文工队的炊事员同志给看的家哪!
三天节目,全是新的,没有一个老的,没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评剧《把关》《三丑会》,话剧《箭杆河边》,对口词《阶级斗争永不忘》,相声《喜事儿》,北京时调《书记串门》,还有那又唱又舞的《接闺女》和大实话、快板、唱歌、跳舞,真齐全。演到第三天,巧了,下雨了。可上的人也没少下四千。开演以前就掉雨点。社员们顶着雨看,衣裳淋湿了。文工队的人在台上喊:下雨了,老乡们回去吧!这么好的节目,谁想走啊!
咱们社员为什么这么欢迎文工队,爱看文工队的节目,顶着雨还看哪?这是因为文工队不光演的好,扮什么角,象什么,特别是台上的人一张嘴不管是说是唱,都有教育意义,不是阶级斗争,就是破除封建迷信,也都是实在的事儿。就说那段评戏《把关》,说的是生产队会计要把账目管好了,把住关口,这可是社员们集体的财产。咱们队有个贫农会计怕账难鼓捣,嫌麻烦,把账本子往大队一抱,要交账,不想干啦!人们劝说也没顶事,这回看了《把关》可开了窍。他说,我不交账了,会计这一关我们可要掌握住。眼下,他干得挺努力。再说那《箭杆河边》,就象说咱队里的事儿似的。咱们队有一个地主、一个富农当车把式,队里也觉着不大合适,说换,可没换;原因还是看着这两个地富挺“能干”的,老舍不得换。公社跟队里提这个问题,提了两年也没听。《箭杆河边》这出戏可帮了一把劲,借了这个风,大队把地、富分子的车把式换下去了。社员们说,地主真恶,地主什么时候也是地主,可不能忘了阶级斗争。有个八岁的贫农孩子,看了演出回家对爸爸说,地主这么坏,得好好管着他们。爸爸说,地主就是那么恶,咱们是贫农,可不能忘了。
文工队小型多样的节目可就是好,样数多,都新鲜,看了哪个节目都有点意思,都得让你脑子里转转。那个北京时调《书记串门》说的是农村干部家属不愿让男人当干部,怕吃亏得罪人,扯干部后腿的事。扯腿的妇女看了,嘴上不说,心里也得有点数。咱们爱看这些节目;可也有看半截走的,什么人呀!地主、富农。台上地主、富农一出场,台下的地主富农就溜了,他们知道该揭他们的根儿啦,就呆不住了。什么人爱看?什么人不爱看?那是清清楚楚,明摆着哪!
北京的这个文工队可真象八路军,一进村就住在咱们贫下中农家里,和社员挺近乎。没架子,又帮社员挑水,又是扫院子。那天,赶上供销社来收购猪,一个老太太赶的一口猪惊了,瞎跑,文工队的一个同志碰上就帮着赶。提起过去来的剧团,演老戏多,看的人也是老年人多,他们也是看看热闹,年青人看不懂。这回看文工队的节目,可是男女老少全来了。看完了还常议论议论。听说,有个社员想给老人办周年,有的社员就说:你也要“折腾”啊?原来文工队有一段相声《折腾》,就是批评办丧事铺张浪费的。
文工队离村的时候,咱们真是舍不得,直劲问还来不来。咱们曹家路离密云县城一百四十多里,离北京有三百里哪!是个深山老区。这回文工队来咱们山区,这真是党的政策好,是毛主席派来的。今年咱们的年成比去年好,咱们要把生产搞得更好,来答谢党的关怀。

我们爱上了文工队

第6版()
专栏:

我们爱上了文工队
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 吴扬
最近我们欢迎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队员,我们参加文工队时间比较久的同志们心里真高兴。
回顾我们初到文工队到现在的情况,深深感到爱上文工队是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也是对每个人愿不愿为工农兵服务,愿不愿改造自己的考验。
文工队是一个新的事业。我们刚到队时,全队只有三十来人,却包括了评剧、话剧、曲艺、歌舞等各种形式。没有排练厅,没有大舞台,常年在山里走、村里串。当时想:生活艰苦不说,业务没法提高。因此一部分人心里对文工队划着问号,可是经过一年多时间,我们的想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叫它四步曲:不愿干,试试看,有困难,坚决干。
我们中有从专业剧团来的,有高等艺术院校毕业来的,也有的是工厂、机关的业余文艺积极分子。许多人愿意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愿意下乡,但是一到文工队,具体行动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有的组织服从,心里不痛快。也有的希望是突击任务,一阵风过去完事。有的队员总觉得在大演出团,专业分工细,艺术水平高,在舞台上一坐不是交响乐就是协奏曲,多“威风”,小小的文工队连个象样的合奏都凑不起来,也没有到外地和出国演出的机会。因此,觉得到文工队是低人一等。还有的队员是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心里想的多是在学校里演的一些大、洋、古的戏,文工队净是小节目,这怎么称得起“艺术”?自己学了好几年的专业不是白搭了吗?总之,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东西作怪,怕平凡工作埋没了自己。
这里,要说到社会上对我们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家长、同学鼓励队员到农村火热的斗争中去锻炼,但是也有少数人用他们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来影响队员。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子女、同伴在大剧院的大舞台上演出,成名成家。有的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调到文工队,就表示惋惜,说如果知道分配到文工队,就分配水平差的学生了。
我们经过了“文工队员光荣不光荣?”“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个人名利服务?”等等的讨论,许多人开始认识到按照党的指示办事,为农民服务,把社会主义新文艺送给农民,是光荣的,没有什么“丢人”、“低下”和“屈才”。大家肯定了走的方向正,路子对,不愿干的人,变成了试试看。
一年多来,我们才跑了三个县,四十多个公社,多一半在山区,偏远地带。社员们看演出的许多感人场面,历历在目。他们爬山涉水,翻山绕梁,不管风霜雨雪,方圆一二十里地的人都赶来看,行动困难的老大娘由儿子背来,年青的社员一连赶两三个点去看演出。我们演出《箭杆河边》,社员们要向剧中阶级立场鲜明的佟庆奎老汉学习,孩子们以少先队员夏花为榜样;我们演了反封建迷信的评剧《三丑会》,社员们回家就烧了佛龛[kān 刊];我们说了相声《喜事儿》,姑娘们结婚不要彩礼了。还有许许多多年青人、干部从节目中受到启发,增强革命斗志,改变工作作风。我们的小节目受到农民这样欢迎,又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农民给我们打了“收条”。
我们在农村还访问了许多先进生产队和优秀人物,了解到许多先进事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给了我们很大教育。我们亲眼看到农民背石垒坝,把千亩河滩,变成丰产稻田。那些忠心耿耿,一心为集体,阶级立场鲜明的优秀干部、社员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将心比心,将人比人,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权利,不为这样勤劳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可爱的人服务呢?
我们做的事情很少,可是社员们说文工队是党派来的,是党对农民的关怀,要用搞好革命和生产的实际行动来回答党,我们的劲头就更大了。原来觉得在大舞台上演出“威风”的队员,现在觉得为农民演出同样是光荣的,当他回到城里,带着一身泥土气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昂首阔步,感到很自豪。
由不愿干、试试看,走向了愿意干。可是,怎么干?又遇到了困难。
文工队是一支活跃在农业第一线的尖兵,人要少而节目要多,还要轻装。这就要求队员根据农民的需要来“一专多能”。唱评剧的也要唱歌,搞声乐的也要跳舞,演话剧的也要学唱,搞一种乐器的要多学会几样。演员也要管服装、道具,搭棚、装车等等。
我们队有的队员过去学了一些芭蕾舞、古典舞蹈的身段,却不会最基本的民间舞蹈扭秧歌;有的队员过去双手一扣,直挺挺地站在合唱台上,唱了七八年,现在要求表演唱就有困难;有的演奏乐器的队员是“只见双手忙动弹,不见眼珠翻一翻”。这就要求苦学苦练。队员们起早贪晚,把山坡、场院、大河套边作为练功房,社员家里、院里、炕头也是我们说戏排戏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表演气质。有些人在学校里排惯了洋、古的戏,学资产阶级的处世哲学,导演启发演员激情时也常用什么“失恋”,“没考上大学”,“孩子死了”等个人得失来诱导演员出戏。现在要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有困难的。有的人见了社员说不上两句半,就再也搭不上腔。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下决心真诚地和农民打成一片,向农民学习。几位女队员搬到一位大妈家,大妈抱起自己的被子准备出去寻地方宿,有个队员一把拦住大妈,请大妈和她们一块挤着睡,晚上给大妈盖被子。第二天大妈就“闺女长闺女短”的话多了起来。扮演饲养员的队员和模范饲养员一起去住,一起喂牲口、背草拌料……我们在和农民同生活、同劳动中,去一点一滴地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一次村史展览会上,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历数在旧社会所受到的灾难。他说,就是忘记亲生爹娘,也不能忘记党和毛主席。他把自身的解放和整个阶级、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这些看来细微、实际重大的一点一滴,加强了我们对农民感情的理解,引起了我们内心的变化,在表演上,就增多了生活和劳动农民的气息。我们为农民服务的本领增多了,表演也有劳动人民的味儿了。在农村生活的熏陶下,人也朴素了些,打掉了许多娇气,社员们给了我们很高的奖赏,说“你们不象城里的剧团,你们就是我们村里的人吧!”现在,我们一个队员可以担任几个节目,一位曲艺演员又说又唱又演又写;过去只会在台上立正唱歌的演员也能舒展地、有感情地表达歌曲内容。文工队需要“一专多能”,实践证明也可能做到,而且“一专多能”并不是把“一专”挤掉了,相反是更丰富了艺术才能,对“专”只有好处。话剧、唱歌的演员学了戏曲的吐字、发音、节奏感,对寻求话剧、音乐民族化方面也大有好处:戏曲演员学了唱歌、话剧对处理感情、挖掘人物内心活动等基本功,也大有启发。业务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不是“屈才”,而是大有用武之地。过去觉得白学好几年专业担心前途的队员,现在也感到“如鱼得水”,前途光明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为工农兵服务和怎样为工农兵服务。
我们在深入农村中教育改造了自己,逐步有了为农民服务的愿望,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信心开始树立了。我们脑子里打个人小算盘少了。群众要求做什么,我们就努力做什么;怎样方便群众,就怎样搞。每到一地,我们都请当地干部做报告,也请他们提出要求,喜欢看什么。我们在社员家说戏排戏,请群众参加,当场指点。我们到最需要文化的边远地区,在和河北省交界的密云县曹家路人民公社花园生产大队演出时,下起雨来,有个队员身体不大舒服,有点发烧,可是社员冒雨观看演出的热情,暂时驱走了他的病魔,他坚持演出。在农村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的激励下,许多队员都动手创作,弥补文工队缺少专业作者的不足。虽然写作水平不高,但是创作出来的东西,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有生活气息,有的放矢。在农村,用水自己挑,转移演出点,搭棚拆棚、装车……有时要走几十里路,不论酷暑严冬,风雪冰霜,也要露天演唱。可是这样的生活,我们觉得愉快而有意义。大家浑身是劲,有信心有决心,按着党的文艺方针,做革命人,演革命戏,到劳动群众中去,用文艺武器,为工农兵服务,同时改造自己。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照耀下,当前的文艺战线出现了大好形势,我们要大步赶上,首先要做革命人,具有革命思想,而我们多数人没有经过风雨,思想改造还是艰巨的任务。我们仅仅迈出了第一步。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