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12-24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农村小学门向谁开

第5版()
专栏:

编者按 北京市教育局和平谷县文教局的一些干部,最近到郊区平谷县韩庄公社胡庄大队蹲点,同当地小学教师一道,认真听取贫农下中农对进一步办好农村小学的意见和要求,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示。下面是他们写的几篇贫农下中农访问记。
农村小学门向谁开
贫农社员董继明说:提起学习文化,我不能不想到旧社会没文化的苦。在旧社会,我从九岁就给地主放牛。白天放牛,夜里成夜地驮水,冬天连棉衣都穿不上。从十七岁起,又当了八年长工,那时尽受人家的扒拉,哪里还能念书?甭说一天,就是一会儿我也没念过,那时学校的门不是向咱们贫、下中农开的。在旧社会地主阶级仗着他们有文化欺负咱们的事,不知有多少,我们不认识字,只能被人家愚弄。多亏有了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才使我们受苦人翻了身。我一辈子不识字受憋闷,还能让孩子再当睁眼瞎吗?今天农村小学到底给谁办的呢?还不是为咱们贫、下中农的文化翻身吗?贫、下中农要想当家作主,没有文化不成;农业“四化”,没有文化也不成。学校的门向谁开,这可是个大问题。依咱看农村小学办得好不好,头一条就看咱们贫、下中农的孩子,能不能上学,学得怎么样。咱们大队原来国家办的有小学,现在大队集体又办了耕读小学,千方百计为咱们贫、下中农的孩子上学着想,我心里越想越高兴。我对二孩子说:在旧社会咱们当驴当马受欺压,在新社会,当家作主还学文化,念去吧,这是党和毛主席对我们的关怀!

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实际

第5版()
专栏:

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实际
下中农社员王信说:咱村原来国家办的全日制小学,什么时候放假是县文教局统一规定的,学校作不了主,贫、下中农有意见也不管用。大忙了学校还没放假。拿今年麦收说,正拔麦子时不放,麦子快拔完了,学校才放假,那顶啥用呢?这可不是小事,咱农村办学是不能不问农业生产的。咱们贫、下中农是集体生产的台柱子,农忙时就要多出工。这时候孩子在家很顶事,给生产队拣麦穗,对生产有好处,也能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公社,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品德。咱们贫、下中农孩子上学学了文化,也不能叫他们丢掉劳动人民的根本。
农村小学什么时候放假,同咱们贫、下中农和生产队商量着办就好了。咱想,要是麦收能放二十多天假,大秋放两个月,春播放七天,再有几天机动,那可对生产太有好处了。小忙时还可让学生上半天学。今年大秋,学校原来放三十五天假,后来看活太忙,又放了几天;看看还不行,就又在开学后有十天是半天上课,这下子可对生产帮了大忙了,咱们拍手欢迎。咱农村小学学习形式就是要灵活多样才好。
学习什么东西,也要看农村实际,学了真顶事。现在不说初小毕业,就是高小毕业打算盘还不灵通,这就不太合乎农村的需要了。再有庄上姓什么的?叫什么的?各种农具名,孩子也要学,要会写。前几天,清点农具时,让写簸箕、喷粉器就写不上来。账目、作表也不会。这方面也要改进改进才好。

教师要关心贫农下中农子弟

第5版()
专栏:

教师要关心贫农下中农子弟
下中农社员傅万增说:过去多少辈都是地主富农子弟念书,识文撰字的都是他们的子弟。他们有钱,有势,请得起老师,老师也用心教。咱们穷,没钱,也请不起老师,穿的也不好,老师也看不起,那时的老师是有钱人的老师。今天的老师应该是咱们贫下中农的老师。咱们的孩子不比人家地主富农孩子“笨”,也不比他们“傻”,就是回家还要干点活。咱们贫、下中农多数都是几辈子没有人识字,回来不能教,全靠老师好好教。要是老师多关心多帮助,孩子拉了课及时给补一补,孩子学习的困难就会少一点儿。老师要有和咱们一样的阶级感情,懂得咱们的难处,一心一意把孩子教好,把孩子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那就太好了。

“丫头也一样要掌印把子,不学文化哪行!”

第5版()
专栏:

“丫头也一样要掌印把子,不学文化哪行!”
贫农社员王立银说:我有四个女孩子,大的十岁,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二的七岁,最近我也要送她上学,三的四的还小,过几年我都让她们上学。有人说:“又不是小子,一个丫头念书有啥用处?”孩子她妈也这样想过。我对她说,现在不比你小时候了。那时有钱人家的女孩子念书也没几个,咱们穷人家就更没有见过。现在不同啦!妇女啥都能干,不说要管国家大事,还要开飞机啦!咱农村开拖拉机,使化肥农药,搞生产试验也都要有文化才行。也有人说:“丫头念书,长大了也是给人家,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管你什么呢?”这可是旧脑筋,说的不对了。什么丫头、小子,不都是咱们贫、下中农的孩子,丫头也一样要掌印把子,不学文化哪行!现在咱们要是不让她们念书,她们大了干革命搞建设,碰到没有文化的困难,咱们是要落埋怨的,也是没尽到咱们做父母的心。
说实在的,我的大女孩要是在家也能顶不少事了,看小的孩子,烧火做饭,拾柴都行。她把这些事担当起来了,我和她妈就能多参加集体生产。过去一到农忙我那大女孩子就要三天两天拉课。拉了课,她指着字问我,这念啥呢?我自个还不认识自个(指自己的名字),哪会念?咱们就望老师多费心血。听说学校要真正和咱们贫、下中农合计,啥时闲就多学,啥时忙就少学;这样好,原来有些未能上学的女孩子,就更有条件上学了。

不能关门办教育——访问贫农下中农得到的启示

第5版()
专栏:

不能关门办教育
——访问贫农下中农得到的启示
北京市教育局、平谷县文教局调查研究组
今年十月,我们走出机关门,来到平谷县韩庄公社胡庄大队蹲点,进行调查研究,和当地大队党、团支部的干部、小学的老师一道,认真听取了贫下中农对农村小学的意见和要求,并协助大队进行了改进农村小学的试点。在这次“下乡办教育”中,使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教育和启示。
按贫农下中农意见办事
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不能关门办教育。要办好农村小学,必须要认真地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紧密地依靠他们,按照他们的意见、要求和愿望来办教育。
在访问中,贫下中农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鲜明的问题:“农村小学门向谁开?还不就是为咱们贫下中农要在文化上彻底翻身吗!”贫下中农又说:“农村小学办得好不好,头一条就要看贫下中农子女能不能入学,学得怎么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和坚定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方向。经过调查研究,使我们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过去我们的农村小学,在办学形式、劳动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态度以及领导问题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完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阶级路线的地方,甚至有违背了党的方针、路线的地方。过去,由于我们认真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不够,因而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吃透,在办学和教学思想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教育思想的严重斗争。
首先在办学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框框”的束缚。长期以来,只有全日制一种形式,这种办学形式单一化,实际上就限制了一部分贫下中农子女入学。对于这种情况,过去我们有的同志往往不是从办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来考虑,反而认为是贫下中农对子女学习文化重视不够。可是贫下中农提得好:“咱们怎么不知道孩子学文化重要呢!咱们孩子要干点活,就上不了学。”生产大队办起了耕读小学,学生冬天学全天,忙时学半天,能劳动,能念书,贫下中农就很欢迎,纷纷送子女入学。而过去我们有的同志偏偏看不起它,觉得“那样办,学校就不象个样子”。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也是不深。经过访问和调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究竟农村办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正规”,贫下中农欢迎不欢迎才是最重要的标志。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要以彻底革命的精神,打破旧的办学“框框”,使农村小学有多种形式,更好地满足贫下中农子女的入学要求。
首先要考虑有利生产
对于劳动和学习时间的安排,贫下中农要求必须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首先是要考虑到有利于生产。这几年农村小学在面向农村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如放麦、秋农忙假,高年级增加农业常识等。但是,在所谓“正规化”和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有的学校还总是千方百计地拉长学习时间,缩短劳动时间,因此虽然农忙时放假劳动,但时间短,有时放假也不很适时。贫下中农说:过去我们有意见,也不管用,学校作不了主,教育部门也不了解情况。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方面过去规定比较死,什么时候放假,假期多长,都是由县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学校不能在“大统一下有灵活”。由于各个生产大队的生产情况不同,结果就出现了有的大队麦收快完了,学校才放假的现象。或是到大忙时,学校不放假,或是大忙未过就开学,贫下中农只好给孩子请假,有的还因此就不念了。本来群众是不欢迎农村小学放暑假的。因为这时农活不忙,孩子回去玩水,家长也不放心。前两年已经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不放了,很受欢迎。但是,我们有的同志,总是从学校和教师的方便考虑,不从生产和实际考虑,又回到老“框框”,群众很不满意。
农村的学校要是脱离农业生产和脱离农村实际,贫下中农就不会欢迎的。贫下中农是农村集体生产的台柱子,他们重视孩子念书,但是有一条,就是不能让生产受影响。他们说:“我们的孩子念了书,有了文化,也不能脱离生产劳动。”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能劳动又能念书。而有些人在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总是想按照“培养脱离劳动的人”的老路子走。这当然是走不通的。
农村小学劳动和学习的时间怎样安排好,胡庄大队的贫下中农给我们算了细账。听了贫下中农的意见之后,这里的劳动和学习时间就作了较好的安排。农忙假除延长了麦、秋二假外,还准备放春播假,并留有一周左右的农忙机动假,群众很满意。这样,过去有些不能上学的贫下中农子女,也能够来上学了。从这里也使我们得到启示,农村的小学总是要根据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劳动的原则,切实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把学校办成既能劳动、又能学习的学校。这样既有利于生产,减轻家庭负担,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革命后代。
在学习内容上,贫下中农要求学习能“顶事”,这也是很实在的。现在农村小学所用的教材还和城市小学一样,这就不能很好地符合农村需要,迫切需要编写出一套适合农村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有形式主义,不求实效。如农村小学本来用小石板让孩子写字、做算术,既节约又可多练,而我们有些学校,偏偏要求用一律的本子,有的还只写一面,既不经济,效果反而不如用小石板好。在这些方面,“框框”也还不少,需要进一步冲破它。严重的问题,是有些干部和教师,对贫下中农子女学习的困难认识不足,缺乏热情关怀和阶级感情。
另外,对农村小学的学杂费规定和减免,也要考虑有利于贫下中农子女的入学。
把学校交给群众来管
过去农村小学只是教育部门“关门办学”,和群众的关系很不密切,故很多做法脱离农村实际,不符合贫下中农的要求,我们在胡庄大队认真听了贫下中农的意见,他们很关心学校,热情提意见,出主意,他们说:“学校要是可以交给咱们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得好。”现在这个大队已成立了文教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日制小学和耕读小学。大队管生产,也管教育,办教育的人管教育,也关心生产了。这样,在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监督下,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勤俭办学的方针,就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要使我们的农村小学真正办成为贫下中农自己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贫下中农自己的老师,关键就在于教育干部和教师思想的革命化。只有思想革命化了,才能更好地带动学校革命化和教育革命化。这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学习好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好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投身到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中去锻炼自己,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更好地兴无灭资,改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只有真正树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有和贫下中农同样的阶级感情,才能把农村小学教育办得更好。
我们这次下乡,还只是革命化的一个新的起点,今后还需要作更大的努力。

作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好教师

第5版()
专栏:

作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好教师
我们在胡庄小学作教师,已经三四年了。我们看到这里的生产年年上升,社员的生活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大部分已上了学,心里很高兴。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入学,大多数是贫、下中农的子女,其中女孩子多。我们主观上认为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不重视,有人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愿让女孩子念书等等,只是把原因推给贫、下中农自身,而没考虑过自己教育思想上有些什么问题。
今年六月间,生产大队办起了一所耕读小学,就在我们的隔壁,只隔一垛墙。教室是原来的机器房现腾出来的,桌凳是用木板和砖坯搭成的,只念语文和算术,孩子什么时候来,老师什么时候教,孩子因为劳动没来,老师就去补课。我们心想,这也算个学校?说也奇怪,群众却非常欢迎,特别是贫、下中农,纷纷送子女来念书,而我们的全日制小学,却接二连三地有家长要求把学生转到耕读小学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通过访问贫、下中农,召开贫、下中农学生家长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以后,给予我们很大的教育。他们对于子女学习文化可重视哩,他们认为学文化是关系到贫、下中农彻底翻身和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大事。他们对过去办学提了不少意见,还出了许多从未听到过的好主意。使我们认识到,过去全日制小学有很多脱离农村实际的地方,有不少框框,不利于贫、下中农的子女入学。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作教育工作的人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不够明确。
首先我们有追求“正规化”的思想,不考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对学生忽略政治思想教育,只强调学好功课,单纯追求分数。就拿放农忙假来说吧,今年麦秋,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学校来,建议学校:“是否可以放几天假?”我们说:“县文教局还没通知呀!”这样答复以后就心安理得了,事后也没有向上级反映和请示,还是按老规矩,到麦秋快完才放假。群众说:“麦子收完了才放假,可管啥用呢?”过去学校排课程表,如果把语文、算术主课都排在上午,就便于学生下午去协助家里劳动。可是完全相反,我们偏在下午排上一节语文。我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想的是“如果下午不排一节语文,学生请假回家劳动的就多,学生缺课的多,这学校还成个什么样子?”这样一来,把农忙时有些本来可以上午来学习半天的孩子,关在校门外面了。在教学上,我们是为分数而“奋斗”,订语文、算术教学计划时,都写上:“保证九十分,争取九十五分”。我们平常认为分数高的,听老师话的,就是好学生。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放松了。贫、下中农对于这些是不满意的。
为什么过去这么办呢?主要是我们对贫、下中农缺乏阶级感情。贫、下中农的子女,很多都要辅助家里人劳动,有时误课比较多;而他们的家长,好多都是几代没有文化,不能辅导他们学习,学习成绩就慢慢地差了。我们作教师的,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他们的功课差,不去热情地帮助他们,反而说他们“笨”、“智力差”、“傻头傻脑”,还常常大声斥责他们。有的教师说:“只是因为有党的教育方针,所以我才不敢体罚学生。”对这些学生,有的教师总想让他们留级或作“旁听生”。这不仅因为我们对贫、下中农缺乏阶级感情,也还有各种各样的个人打算。我们作班主任的,往往存在着两个心眼:要是跟班走教课,就尽力把成绩差的留级,也就是留给别的教师去教;如果不跟班,还教原来的年级,就在考试时出容易题,或考试前暗示给学生,想方设法多升级,让他们升到别的老师教的班上去,以便减少自己的麻烦。这是为谁服务?还不是为追求个人的名利服务吗?脑袋里有这种肮脏思想,就很少会想到便利贫、下中农的问题了。
听了贫、下中农的意见,再想想这些问题,使我们大吃一惊,有的老师说:“咱们可得换换脑袋。”这句话表达了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心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师,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肃清自己脑袋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才能培养出无产阶级的革命后代。想到这里,使我们增强了勇气和信心,一定要重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兴无灭资,思想革命化,经常认真听取贫农、下中农的意见,作贫、下中农子女的好老师。
根据以上认识,从便利贫、下中农子女的学习和劳动出发,我们学校已初步作了一些改进。如延长了今年大秋假的时间;学校课程表改为上午都是主科,学生根据自愿可以只念半天。老师们也更加关怀和帮助贫、下中农子女的学习,主动给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并且经常作家庭访问。师生关系,老师和贫、下中农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更密切了。有的老师带着学生到三十里以外的县城去看病;帮助家长给学生做棉衣,等等,好事不断涌现。学校面貌开始起了变化。最近几个月学校的入学学生增加了几十人,其中有三十多名过去退学的学生又复学了,群众很欢喜。有的贫、下中农学生家长说:“现在学校办‘活’了,象咱们自己的学校了。”看到贫、下中农对学校满意,我们是多么高兴呵!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胜利,是毛主席教育思想的胜利,今后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农村小学办得更好。
北京市平谷县韩庄公社胡庄小学教师
崔瑞亭 李桂兰

教好贫农下中农的后代

第5版()
专栏:

教好贫农下中农的后代
我是一个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青年。今年六月我们大队办起了耕读小学,我当了耕读小学的老师。起初,我的认识也是不明确,没认识到当耕读小学老师究竟有啥意思。党支部副书记对我说:“现在咱们贫、下中农在文化上还胜不过人家地主富农,贫、下中农要永远掌握好印把子,孩子们不念书哪行!”有些贫、下中农学生家长对我说:“要不办这样的学校,我的孩子就上不了学。”还有的说:“老师是自己的老师,孩子又能劳动又能念书,老师也又劳动又教书,这多好哇!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会忘记咱们劳动人民的根本。”这些都给了我很好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想到在旧社会我父亲十二岁时就给地主扛活,扛了半辈子,一家大小还是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那时,咱们穷人家的孩子根本就甭想上学,只有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咱们穷人翻了身,我才有机会上学念到初师毕业。现在贫、下中农把孩子送来让我教他们,我决不辜负贫、下中农的重托和期望,教好他们的孩子。
尽管耕读小学很受贫、下中农的欢迎,但是有些地主富农是不满意的。他们说:“那学校是‘穷学校’,教师又不是国家派的,教不好,我们的孩子才不让上那学校呢!”而贫、下中农却回答他们说:“我们的孩子要上,它是咱们自己的学校。”我也经常对孩子们进行阶级教育,使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文化,孩子们学习劲头足,进步很快。
现在,咱们的耕读小学还刚办不久,今后的困难会不少的。我一定努力提高阶级觉悟和教学水平,长贫、下中农的志气,教好他们的后代,把贫、下中农子女更好地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的共产主义新人。
北京市平谷县韩庄公社胡庄大队耕读小学教师 胡秀玲

一代新人的成长——访天津市三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

第5版()
专栏:

一代新人的成长
——访天津市三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
本报记者 崔筱桐 李正杰
在天津感光胶片厂、天津电子仪器厂和天津制药厂里,我们见到许多朝气勃勃的年青人。其中许多人是从厂办的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这里的人一般都称他们为学工。这些学工绝大多数是生产技术工人,也有少数是助理技术员、半工半读学校的教师和科室工作人员。据统计,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四年,从半工半读学校毕业后留厂工作的学工,感光胶片厂占全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电子仪器厂占百分之四十八,制药厂占百分之十六。这些学工是生产中的一支生力军,许多人已经成为车间、工段、小组中的骨干。
新型的劳动者
感光胶片厂的裁切小组共有五名工人,其中四人是学工。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一令一令的纸,裁切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感光材料包装纸。我们问这些学工:“你们做这个工作安心吗?”他们回答说:“我们厂的每项工作,都是为了生产感光材料。如果没有我们裁切纸,感光材料就没法包装,产品也出不去。”他们把自己的工作与整体的生产密切联结在一起,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因此,他们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还利用空隙自动给仓库洗工作服,拆洗值班室的被子,帮助锅炉房运煤等。他们的劳动,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在今年第一季度,他们被评为全厂两个先进生产小组中的一个。
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的学工,不论他们是搞研究工作,还是搞工艺设计,仍然不脱离生产劳动。这几个工厂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学工,他们做完了一项研究工作,就随着新的任务下到车间,与工人一起贯彻执行。从半工半读学校毕业后作了教师的,也做到了半工半教,有课就去上课,没课就下车间劳动。
这三所半工半读技术学校都设在工厂里。在这里,学工不仅学到书本知识,而且参加了厂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们与工人同生产,也参加一部分科学研究工作。在这种学校里,学生知识的增长与向劳动化方向的迈进是同时进行的。
这里只说天津制药厂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王汝才的事情。王汝才刚考入半工半读学校的时候,心情很不舒畅。他原来以为制药厂都是穿白大褂的,干的是干净活。可是,他参加劳动的二车间缩醛小组,既不穿白大褂,干的活也很累很脏。最初,他劳动不起劲,碰上脏活,就躲躲闪闪。车间工段长、老工人李绍伯曾经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党和国家给你们创造了学知识、学本领的条件,千万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在交谈中,李绍伯还讲了他在旧社会的遭遇。王汝才听了,虽然也有所感动,但体会不深。直到工厂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通过参观厂里举办的新旧社会对比展览会,听了许多工人的忆苦等,他才对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级斗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阶级感情起了剧烈的变化,因而他学习就有了动力,劳动的干劲也大了,并且对车间的生产管理、设备改进、操作技术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王汝才在半工半读学校和工人的集体培养教育下,在学习期间,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五好学生,并且被评为天津市一九六三年度的五好职工。
学做结合 手脑并用
学工的另一个特点是能活学活用,善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天津制药厂二车间SB1 小组,过去成品收得率一直比较低。学工孙永泰到了这个小组工作以后,在工程师、技术员的指导下,看了一些原始记录,总结了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然后联系在学校所学的“环化”时间短,就能提高产品收得率的原理,提出了快速投料、多给高压蒸汽的办法,缩短“环化”时间。车间领导根据他的建议,进行了试验,证明确实能增加收得率,就在生产中推广了这个办法。这种事例是很多的。据感光胶片厂的统计:仅一九六一年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中,学工提出的革新建议就有二百八十多项,已经实现的有三十多项。其中有些建议,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很大价值。
学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是在书本上兜圈子,而是从本厂生产实际出发。制药厂的学工廖炳奇在搞双环合成维生素乙1盐酸盐试验中,发现盐酸气体中含有水分,影响氯代嘧啶的质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有的大学生拿书本上的“物料平衡”等理论,搞了很复杂的数据,但未能解决问题。廖炳奇从实际出发,提出用两个蛇形冷凝器,通过两个缓冲瓶,去掉了盐酸气体中的水分,保证了中间体的质量。这个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简便易行。
这三个工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产的产品比较复杂,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就是说,从事生产的技术工人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具有本行业的理论知识;不仅能体力劳动,也能脑力劳动。电子仪器厂三车间学工的事迹,就是许多事例中的一个。现在这个车间正在生产的一种高级精密仪器——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生产技术相当复杂,担负这种仪器的调整检验工作更不容易。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仅元件就上万个,焊点一万九千多个,整个仪器的线路排列密如蛛网。在检验的时候,检验者要能够排出高等数学的题目,要懂得在荧光屏上反映出的各种曲线、图形,并通过这些曲线和图形,来验证解题是否正确;不仅如此,一旦仪器发生故障,要能够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使仪器达到规定的标准指标。这就要求检验人员不仅具有高等数学、电子学、电工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整个仪器的构造,而且要有操作技能。这个车间担负这种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学工。
从这种学校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书本与实际脱离的那种书呆子;而是既有理论知识,又会操作,能够手脑并用,在生产中发挥出多方面的才能。
生产上的多面手
从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的学工,许多人已在生产中成了多面手,能够根据工厂生产的需要,从这一个工种调换到另一个工种,并且能够很快按照新的工艺进行生产。还是拿电子仪器厂三车间学工的事例来说。这个车间的试制组试制成功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以后,需要描、画四百多张图纸,送交国家验收批准。但是,设计科描图组只有七个人,要把这么多的图纸描完、画完,要用半年的时间。为了争取早日投入生产,厂里集中了二十多个学工,只训练了三、四天,就让他们描图、画图。描、画这些图纸是比较复杂的,可是,学工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掌握了描、画图纸的要领。由于学工参加了这一工作,四百多张图纸,只用了一个多月就画完了。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正式投入生产的时间,也就大大提前了。
这个车间是在去年七月才开始生产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的。参加这一新产品生产的学工原来是做什么的呢?原来他们都是生产元件、无线电的工人,根本没有接触过模拟式电子计算机。从生产元件、无线电到生产高级精密的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可以说是工种的大轮换,不仅产品完全不同,而且技术的复杂程度也相差甚远。在生产模拟式电子计算机之前,厂里也采取短期集训的办法,把学工等集中起来,仅仅训练了一个月,学工就懂得了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的构造原理,掌握了生产的技能,适应生产的需要,能够正常地进行生产。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只用了一个多月就生产出来了。当生产了几台之后,从生产准备到总装、调整,学工都能独立进行生产和操作,而工程技术人员就全部从车间抽出来,从事另外的试制工作。难怪这个车间的一位工程师以赞扬的口吻说:“不论是参加新产品试制的学工,还是在车间生产的学工,许多人都起着工程技术人员的助手作用。这些人机动灵活,掌握新技术快,适应性强,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仅能干,而且能做好。”学工为什么具有这种本领,能够成为多面手呢?因为,从这一个工种到那一个工种,虽然是隔行,但是有些道理,他们是知道的;同时在学习期间,有的就在那里操作过。因此,学工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正象工人说的那样“一点就透”,理解得快。
学工有这种能力,也与采取工种轮换(或叫工序轮换)的办法分不开。就是说,学校和厂里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候,不让他们一开始就固定在一个生产岗位,而是安排他们参加一两个工种或工序的劳动,多学一点实际操作技能,并熟悉上下工序的生产过程。这点,制药厂二车间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做法是:学生最初到车间劳动的时候,先订师徒合同,确定学生在各个生产岗位的轮换时间和达到的目标。例如这个车间氯化小组下边有酯化、氯化两个工序。氯化工序下边又分酯化反应、保温操作等六个岗位。学工刚参加劳动时,先从一个岗位做起,学会一个岗位操作,就是一级,他们叫作“岗位一能”。然后再到另一个岗位,待学生在这几个岗位都能操作时,就是二级,他们叫作“工序多能”。而后又转入下一工序(如果岗位与以前相同的,学生即不再参加),这两个工序都轮换完了,即是三级,他们叫作“小组多能”(相当于二三级工)。
工种轮换有很大好处。它使学工熟悉整个的工艺过程,培养他们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致于使学工再重复走老工人只熟悉工厂的某一个部门,或某一部门的一部分,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的老路。不仅如此,工厂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灵活调度劳动力,进行正常生产。如果说,在办学的头几年,因实行工种或上下工序之间的轮换,在生产上带来某些麻烦,有些人不同意学工轮换的话,那么,这几年来大家都看到了学工在生产中所发挥的多面手的作用,给生产带来的许多好处,现在也都同意这样做了。今年,这三所学校新招收的学生,在以后参加生产劳动的时候,都确定实行工种和工序轮换的办法。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