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12-23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第5版()
专栏: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用《实践论》的观点种试验田

第5版()
专栏:

用《实践论》的观点种试验田
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 俞水泉
一九六二年,我们部队去苏北“红旗农场”执行生产任务。当年因为围子没有筑好,土地被水淹了,部队辛勤地劳动了一年,每亩地平均只收一百多斤稻子。秋收以后,有些同志对于在“红旗农场”搞好生产的信心不足,认为“划不来”,“这里无法高产”。有的同志说:农场周围的生产队,地势高,土质好,生产经验、肥料和技术条件都比我们好,一般的才亩产三百来斤,我们在这里还有什么搞头。因此,一九六三年订指标为亩产二百五十斤,有些同志还说“指标太高了”。
到底能把产量提高到什么程度?我心里也是没有数的。入伍前,我在家种过几年水稻,有一些实际的体会,却没有成套的经验。但是从当地土壤情况看,我觉得不会只是亩产二、三百斤,还可以高一些。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单凭主观想象是不行的。因此,我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究学习了陈永康种水稻的经验,访问了一些当地的老农,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情况,又访问了在同样条件下比别人产量高出一倍以上的机炮连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觉得“红旗农场”可以高产。理由有三个:第一,这里土壤虽有碱性,但不严重,只要改进田间管理,掌握浅水勤灌,有可能提高产量;第二,当地在选种、育苗和田间管理方面,有一些措施是不合理的,没有很好地运用陈永康的经验,也影响产量;第三,在同样条件下,别人亩产一百来斤,而机炮连三排却亩产三百多斤。经过这样一调查,一分析,我对在“红旗农场”可以争取高产,心中有了些把握,我想找营首长谈谈我的看法。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行。毛主席告诉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自己种稻的体会来自浙江,陈永康的经验也出自江南,而这里是江北,气候条件与江南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啊。怎么办呢?难道就算了吗?这时,毛主席的《实践论》就象灯塔一样,给我指明了方向。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又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想,对呀,我所想的,还仅仅是主观上的想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那我何不先试验一下呢?于是,我下决心种试验田。
我的打算向领导上汇报了之后,立即得到了营首长的鼓励和支持。营长说:要地有地,要工具有工具,需要人力叫通信班帮助你,你放心搞吧。通信班的同志听说我要搞试验田,都自报奋勇,要求参加,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我就和通信班的同志们一起进行试验。我们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选稻种。过去部队的稻种是用的商品粮,不太纯净,我们根据“好种出好苗”的精神,自己动手,精选了十斤老来青稻种。一冬天,我们除了把地翻了两遍以外,还积了几十担肥,也挑到田里去了。
第二年育苗之前,我们遵照毛主席的一切经过调查研究的指示,又走访了老农,重新研究了陈永康的经验。当地传统的育苗方法是:不晒秧畈,不施底肥,落谷密(每亩秧田二百斤)。可是陈永康的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好。不晒秧畈,秧畈太软,稻谷落下去,一生芽就一根根直向下扎,分根少,吸收养分少,苗长不壮;插秧时,因根太长,不能全插下去,影响返青。不施底肥,稻秧不能一扎根就吸收养分;等长起来再追肥,如果使用不当容易烂秧。落谷密了,影响通风透光,苗不壮。我们分析的结果与当地的习惯育苗法正相反,那个对呢?我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如果说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当地社员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经验就不管用了吗?他们的经验也是来自实践呀,可是我们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分析。这时,毛主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教导,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经过研究,我们觉得,老农的经验要尊重,但又不能墨守成规。既然要试验,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如果都因循老一辈留下的规矩,那就根本不要发展了,不要前进了。我们决定大胆地试验一下。于是,按照我们研究的办法——晒秧畈、施底肥、落谷稀(每亩秧田一百一十斤)进行育苗。这次大胆的试验,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的秧苗长得既油绿,又粗壮,大家都说我们的秧苗搞得好。这一试验的成功,对于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在插秧时,也是有斗争的。当地插秧的习惯是:不成行、不成垄,间隔、距离大约是4×4寸,每穴五至七株。理由是:当地是平原,要防倒伏。我们认为一是太密了,不利于通风透光,不利于耘田管理。二是不成垄,不但不能防止倒伏,反而因为不能导风,增加倒伏。经过研究,我们又来了一个大胆的破格:成行成垄插,间隔、距离7×6.5寸,每穴二至三株。
试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秧苗插上去十几天以后,我们的试验田里的秧苗因为插得距离大,株又少,显得稀稀拉拉的;而周围的秧苗插得密,株数又多,返过青来,比较好看。怎么办呢?这天晚上,我又重学了《实践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段话我读过好几遍,但却从来没有象这次受到的启发这样大。经过一番思考,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犯了主观主义。秧插上去以后,因为急于催苗返青,我施了一次化肥。施肥这天,气象预报说晚上有暴雨,我看看天气很晴,又急于求成,便施了肥。结果下午施了肥,晚上一场暴雨,冲了个溜光;庄稼象人一样,吃不饱当然要面黄肌瘦了。从这次失败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产实践中,都必须严格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树立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来不得半点蛮干。否则,它马上就会给你颜色看的。
现状已经是这样了,怎么办呢?毛主席又告诉我们:“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些话既给了我力量,也给我指出了方向。说得对,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认真找出原因,总是会成功的。听说王林鹤试制高压电桥是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才成功的,陈永康试种“老来青”,也是三四十年才搞出来的,我遇到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我又不是图名图利,失败了再来,为了多打粮食,我什么也不怕。想到这里,我的信心足了,决心继续试验下去。
从哪里入手呢?我分析了一下,返青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缺肥料,只要肥料能跟上去,还是有希望的。毛主席告诉我们,一切矛盾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我想,要使我们的稻子向好的方面转化,就要解决肥料这个条件。于是,我们割青草,罱[lǎn览]河泥,造绿肥。干了三天,割了三千五百多斤青草,罱了三船河泥,经过一周发酵,成了很好的绿肥,每亩地施上六七十担。为了使稻子迅速好转,我们几乎成天地泡在稻田里,拔草、耘田,拔出来的青草,我们拧成一团,顺手塞在稻根下,增强肥效。接着又追了一次化肥。不到一个月,我们试验田的稻苗,长势大大好转,并且很快地超过了周围的晚稻,每一穴都分蘖五至六株,长得又粗又壮。以后,我们又不断地加强田间管理,使水稻的后期长势越来越好。
我们试验田的水稻,后期的长势很好,比一般稻田的稻苗高出三十厘米左右。这时来看,丰收是有希望的。但是还有一关——防倒伏没有解决。不过好这一关,丰产了也不能丰收。防止倒伏的有效办法是:设法使水稻根系发达,使稻秆粗壮。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有一天,我在拔菜的时候,受到了启发。我从拔菜中发现:低洼、潮湿、有水的地方长的菜,根浅而少,菜叶都比较脆;在高处、旱地、没有水的地方长的菜,根深而又多,菜叶的茎也多,不易折断。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我想了半天,觉得旱地长的菜所以根深、根多,可能是因为旱地水分少,菜的根少了,根扎浅了,不能吸收到它所需要的水分,为了生长,它势必要多分出一些根来,并且要扎深一些,去吸取水分。水分少、根多而又深,就显得挺拔一些,不易折断。由此我联想到,如果在水稻发棵定型以后,在一个阶段内适时地把水放掉,让田晒一晒,不是也可以促使水稻根系发达,稻根扎深,茎秆粗壮吗?在我们家乡有一种做法,就是在水稻发棵定型以后,把水放掉晒几天,农民叫它“烤田”。过去只知道要这样做,却说不出道理来。经过拔菜的启发和研究,我觉得这大概就是防倒伏的措施吧。可是当地的习惯却是在这时要灌满水,到水稻快孕穗时,再把水放掉,催它快长穗。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觉得我们想的办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最后,我们决定再大胆地试验一下,在别人灌满水的情况下,我们把水放掉了。实践的结果证明,这种办法是有用的。我们试验田的稻子,长得比别的田的稻子高,穗大,谷粒多,但却没有发生倒伏的现象。
秋后,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我们自己选种、自己育苗插的那一亩半田,收干谷一千一百十九斤,平均亩产七百四十六斤。
毛主席告诉我们:“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我们的试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我们所取得的经验,也还只是初步的,是否正确可行,还有待继续在实践中去检验它、丰富它。

反复试验 终于成功

第5版()
专栏:

反复试验 终于成功
国营东北机器制造厂磨工 蔡洪武
今年二月,厂部让我们车间加工一种“辗片磙子”产品,这是兄弟车间生产上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技术要求很高:磨出来产品的外观要象镜子面一样光滑,能照见人影,不能有一点痕迹;中心偏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五。这个产品材料的性能也很特殊,又粘又韧,容易糊砂轮,因此,非常难加工。据技术人员说,过去加工这样的产品,历来只有进口磨床才能干。
听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就想,难道这种精密产品只有外国机床才能干,中国机床就不能干吗?毛主席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作为一个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就应该有骨气,走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道路。当时自己就想把这个活要过来自己干。可是我又想,我这台旧机床能行吗?虽然经过改造以后,它现在比较象点样了,但是能干得了精度这么高的产品吗?要是完不成任务,耽误了时间,影响兄弟车间生产怎么办?想到这,自己思想上又有点犹豫。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又学习了《实践论》。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教导我们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读了毛主席这句话,我就想:对啊,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这个活我还没有接触,怎么就知道干不了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我还是应该动手干一干。我的机器虽然不好,但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决定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大活人还能被死机器难住!只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多动脑子研究,就一定能干好。过去这台破机床连定额都完不成,现在不也改造过来了吗?经过这样的考虑,我最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突破这一关。于是我就找车间主任要求把这一任务交给我。主任鼓励我说:“好,你干吧,在你那床子上要是能干出这活来更有意义。遇到什么困难你就找我。”我接受了任务,回去就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进行试验。
周围的人听说后震动很大,议论纷纷。不少老师傅对我说:小伙子你干得对,咱们工人阶级就要有这个骨气。也有的人怀疑,他们说:这纯粹是瞎扯,进口机床干这活都有困难,这老掉了牙的床子还想干这活?我听了这些反映,更觉得完成这一任务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不仅是一场复杂的生产斗争,也是一场新思想同旧思想、无产阶级革命观点同资产阶级奴化观点的尖锐斗争。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一任务,用事实来提高大家的认识,使大家认清我们工人阶级的力量,清除人们头脑中旧的思想意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自力更生方针。于是,我就积极进行试验。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这样不行就那样搞。第一次试验远没有达到要求。我想,这活要求光洁度高,可能是冷却液埋汰对它有影响。我就把冷却液重新换干净的。第二次试验仍然不行。我想,可能是砂轮太硬,就换一块软一点的。接连试验了三次,累得我满头大汗,中午连饭也没顾得吃,谁知道竟连一点效果也没有。下班时候,一个平时爱和我开玩笑的同志跑到我跟前问我:“怎么样,伙计,试验成功了没有?”我说:“没有。”他又半开玩笑地说:“我看根本就不行,你这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对他的玩笑话我根本没在乎,不过我也想,怎么连着试验几次都不行呢?后来,冷静地一考虑,我想起了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时我才发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作法有毛病。我只顾急着试验,急着完成任务,而没有研究产品的性能特点和加工方法,只是盲目蛮干。我几次试验所以都不成功,正是违背了毛主席教导的这条真理,没有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工作中犯了盲目的毛病,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根据这个教训,第二天我首先找干过这种产品的同志请教,又找有经验的老师傅和技术人员研究。许多老师傅和技术人员都对我热情地进行帮助。如技术员郭明山,老工人解占久、蔡文林等都提出了不少建议。党支部书记和车间主任更是大力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出了前几次所以失败的两个原因:一个是砂轮平衡得不好,转起来有离心力,容易产生波纹;另一个是床头转速太快,对工件有影响。后来我重新平衡了砂轮,放慢了转速,再一次进行试验。这一次不错,一刀走过去,光洁度大大提高。可是当我再上一次刀以后,工件上又出现了明显的刀花。我一连上了几次刀,却越来越不好。我心里很纳闷,怎么头一刀挺好,后来越干越不好了呢?车间主任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就找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到现场来开了个研究会。大家看了我干的活,听了我介绍的情况,帮助我从各方面分析原因,当场提出了十多条意见和改进措施,让我当场试验。我根据大家的意见,又重新平衡了砂轮,改进了砂轮角度,再开始试验。这次效果好一些。可是当我停车量了量活,再上第二刀时,老毛病又出现了,工件上又出现了刀花,大家看了也很纳闷。郭明山老师傅站在我背后看了半天说:“你再上一刀,量活时不要停车,看怎么样?”我照他说的方法试试,果然见效。郭明山老师傅看了看笑着对我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因为你停车量活时,砂轮上的冷却液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了,这样砂轮就一边重一边轻,再转起来就又产生了离心力,所以工件上就会出刀花。”听了郭师傅的话,我又高兴又感激。虽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但只要继续摸索下去,一定能获得彻底胜利。因此,我满怀信心地继续试验下去。前后共经过六次试验,又进一步改进了打砂轮的方法,减小了吃刀量,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精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突破了生产上这一大关键。这一事实使我和周围的同志们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从加工这个辗片磙子的整个过程中,我进一步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脑袋里凭空想出来的,只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是个工人,要想把生产搞好,就必须在生产斗争的实践中来认识事物。如果我不经过六次试验,就不可能想出改进加工辗片磙子的操作方法,也就不可能突破这个生产关键。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是一步一步地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低级到高级;“一口吃个胖子”的事儿,是从来没有过的。只有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够全面地认识与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客观事物只是改造客观事物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在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要有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把高度的革命干劲和科学分析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改造一切,无往而不胜。
在这几年当中,毛主席的思想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我改造好了一台旧机床,并在这台旧机床上加工出了辗片磙子这样精密的产品。在这一阶段的生产斗争中,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自己所有这些进步和成绩的取得,都是党和毛主席教导的结果,是党组织教育、培养的结果,是群众帮助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我是什么也干不出来的。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把自己担负的工作干得更好,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献出自己的一切!

高标准 严要求 不断前进

第5版()
专栏:

高标准 严要求 不断前进
解放军某连炊事班 方国荣
我们连的食堂每年都是五好食堂,领导和同志们对炊事班的工作,一般地说还是满意的。领导机关还经常表扬我们,说我们是“饭热菜香,食堂清爽,经济民主,节约有方”。可是,一九六二年给了我们炊事班一次最实际的考验。有一次,连首长突然通知我们炊事班拉到野外一条山沟里去做饭,说是要锻炼锻炼我们炊事班在野外条件下的炊事本领。结果两个多钟头还没挖出锅灶来,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大的,锅能掉进去;小的,锅放不下去。费好大事,灶挖好了,又下起雨来了,柴湿了生不着火,把点灯用的两斤多煤油都用上了,火还是没生着。烧出来的饭正象战士编的顺口溜那样:“炊事班,不简单,一锅能做‘三样饭’,下面糊,上面烂,中间还夹‘穿甲弹’。”事实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枪没响就吃生饭,打起仗来怎么行呢?”
这件事也引起了领导上的重视。这年年底部队转入冬季野营训练,党支部作了一个决议,要求炊事班练好实战需要的硬功夫,做到部队打到哪里,炊事班要及时地把饭送到哪里,硬是要我们到野外去做饭。开始,我们班里有的同志对此认识不足,说:“打起仗来,伙房总是在后面,到哪儿找个地方做饭不行?”有的说:“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真打起仗来还怕没有面包、罐头供应?”因为自觉性不太高,在野外搞了一个星期收获不大。
指导员知道了以后,把我们炊事班的党员、团小组长等骨干召集去,对我们说:“做不好饭,练不好打仗本领,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你们思想没练好,现在,第一步要先解决思想问题。”当时,我们就暂时停止到野外去做饭,把指导员指定的毛主席《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篇文章,学习了十几个钟头。毛主席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就是说它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帝国主义分子决不肯放下屠刀,他们也决不能成佛,直至他们的灭亡。”对照毛主席这些话,检查一下我们的思想,越想越觉得我们的想法不对头。炊事员王增兴说:“我开始想,当前是东风压倒西风,形势大好,仗是打不起来的。这是对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认识不清。”大家在学习中又联想到帝国主义在世界上的一些侵略活动和蒋介石准备窜犯大陆的事实,觉得毛主席这些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蒋介石就剩那么几个残兵败将,还想来窜犯大陆,可见敌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使我们认识到,一周的训练成绩不大,主要是我们思想上缺少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敌情,因此,练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最后大家说,我们过去两年,虽然是五好食堂,但是,它仅仅是在营房里用“自来水、自来电、自来风”的优裕条件下的“和平食堂”,这样的食堂打起仗来是过不了硬的。我们是战斗连队,要随时准备打仗,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拉得出、做得好、送得上”的硬本领是不行的。我们应当从难从严地要求自己,不要说打起仗来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面包、罐头供应,就是有,我们也应当以我为主,有备无患。接着,领导上又围绕着我们的认识问题,讲解了许多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炊事班的战斗故事。为什么练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重整旗鼓,决心把我们炊事班练成过得硬的“火线饭店”。
认识问题解决了,野外做饭的自觉性也就提高了。我们认真地研究了“散烟灶”的挖法:根据锅的大小,用锨柄量出了尺寸,使锅灶挖得准确合适。研究选择地形,掌握做饭的火候,坚持天天练。部队到野外训练,我们跟着部队把伙房带到野外去,就地做饭就地吃。有时连队在家里学习,我们就采取野外做饭家里吃的办法;硬是不在屋里做饭。不到半个月,野外做饭这一套技术,全班都学会了。十分钟就可以挖一个锅灶,一百米外不见烟,饭也不生不糊了,一个小时以内保证全连吃上饭。迈出了这一步,我们心里很高兴。
有一天,团后勤处张处长来检查我们野外做饭的情况。他尝了我们做的饭菜,表示很满意。可是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拿起一捆干柴到池塘里浸了一下,要我们用它生火烧水。开始有的同志觉得奇怪:“为什么干柴要故意浸湿了烧?”张处长见我们有疑问,就问我们:“下雨天打不打仗?”“打啊!”“下雨天打仗部队要不要吃饭?”“要吃啊!”“下雨天干柴禾湿了,你们不会烧,做不出饭来,战士吃什么?”这一军将得好。我们明白了张处长的意思,就开始生火了。我们班的烧火能手是王增兴,他生了半天,用干草引着了,却烧不起来,叫烟熏得两眼直流泪。
怎么办?同志们说还是老规矩:先练思想,先学习毛主席著作。我们全班用两天的时间,集体学习了《愚公移山》,以愚公的精神和毅力,对照检查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最后大家又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毛主席说:“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大家体会到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开始不知道怎么样去干,困难重重;下决心干起来以后,就会从干的当中摸索出许多应该怎样去干的办法来。也就是说,经验、办法是从实践中来的。这样,大家就进一步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认识提高了,我们马上干起来。首先解决烧湿草、湿柴的问题。大家边实践,边体会,天天试验,人人试验,从挖灶、生火到烧火,一个一个地摸索。做饭时我们硬是把干草、干柴洒上水再烧,终于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灶膛大,吊火高,勤添柴草,勤拨弄”的烧湿草、湿柴的经验。
做到这样是不是就算过硬了?开始有的同志觉得有了这一套已经不错了。这时连长又给我们提出要练夜间无照明情况下做饭的本领。这一提,使我们觉察到我们的思想要求,还不是从难从严的,还不是高标准的。夜间无照明做饭,比白天困难得多。第一次试验就碰了钉子。一个半小时挖不出灶坑来,东西放下就摸不着了。等生着火,火光照亮了半个山头。这时,连长来到我们作业点。他说:“你们这样干不行啊,夜间做饭最重要的是要不露光,象这样,不但完不成任务,还会带来伤亡。”第二天我们针对这些困难,又学了《论持久战》中关于战争的目的一节。毛主席告诉我们,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大家觉得我们在完成夜间做饭任务这一段,最重要的是要很好地隐蔽火光,不暴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就决心去实践,从实践中克服这些困难。我们把烧火的地方挖成一个单人掩体形的大深坑,散烟道多挖几条,长一些,使火不露出来。在烧火坑的上边用雨衣搭个小棚,一个人蹲在坑里烧火,把锅安下去以后,又在锅的周围培上土,搞得严严的,这样烧起火来,外面就可以不露一点光亮。夜间挖锅灶看不见,我们就白天把锅灶的大小量好,在铁锨柄上刻上记号,夜间挖灶时,铁锨放倒一量,四周先挖四锨,锅口大小不用试,一气可以挖成。
为了熟练切菜技术,就专门在夜间闭灯练切菜,天不亮起来做饭,也不点灯,硬是摸黑干。对于下米用水多少,放盐用油的数量,我们就用碗或小勺子量。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终于摸到并掌握了一套夜间做饭“切菜靠手法,炒菜靠嗅觉,开锅听声响,水米用碗量”的办法。为了锻炼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做好饭,司务长和连首长经常在我们馒头(大米)刚下锅不久,出些“此地暴露,迅速转移”或“部队前进,快速跟上”的情况,叫我们处理。俗话说:“蒸馍不断火,断火不蒸馍”,馒头不熟就转移,这不要夹生吗?但是这一手,在实战情况下是会遇到的,非练不可。经过研究,我们采取明确分工的办法,接到命令后,先派出两个人到新的地点迅速挖灶,准备生火;后边的同志收拾东西,把锅用麻袋或棉被、笼布盖严,只要保温好,转移三、五里地立即生火再烧,一样可以保证不夹生。
“火线送饭”是炊事班实现战时送得上的最后一关。光能做好饭而送不上阵地,战士们吃不上饭,那饭菜做得再出色也是白搭。领导上一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认真做了研究。开始,我们把饭菜做好了,用筐子和桶挑着去送。走到半路上,司务长出情况说“敌人封锁公路”,但我们挑着东西跑不快,目标又大,爬山也困难。后来我们就研究改革送饭工具,把圆筐子改成扁一些的筐子,可以背饭,并且做了一个盖子盖上,扎严了,人在地上滚爬也撒不出来。为了更好地练习送饭,我们就分两组,轮流做,轮流送,战士在哪里训练,我们就把饭送到哪里。每次送饭都有战术背景,回来还结合练习抢救伤员的动作。
毛主席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指示说:“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这些教导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因此,在陆地上送饭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又想:江南是个水网地区,江河这样多,部队在练水上硬功,我们如果不会水,将来打起仗来,战士们从水上过去了,我们炊事班不能不跟上去啊!因此,今年夏天连队搞游泳训练时,虽然开始没有对我们炊事人员提出要求,我们也主动向副连长提出要求参加水上训练。为了不影响日常做饭,便分成两个组,一组坚持工作,一组随全连去游泳。原来全班只有两个人会点水。其他人基本上都是“秤砣”。炊事员柳生培,头两天练的时候,喝了不少水,恶心呕吐,浑身痠痛。特别是练武装泅渡,开头没经验,把锅背在身上,一到水里,连人带锅就沉下去了,困难的确不少。有的同志说:“这样练能行吗?每人身上压上十几斤家伙怎么游得过去?”我们就一面训练,一面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再学《愚公移山》、《关于重庆谈判》,学习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毛主席说,“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这些教导,大大地鼓舞了我们坚持练下去的勇气。经过苦练摸索,我们终于研究出了可行的办法:把全连做一顿饭的粮油盐酱等都装在两口大锅里,锅盖沿用雨衣扎紧,使水灌不进去,利用锅的浮力,推着在水里游。经过四十个小时训练,炊事班终于能全部带上野战炊具、食品,和连队一起泅过了两千七百米宽的湖面,做到了连队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
毛主席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一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经得住困难、艰苦、失败的考验,也经得住顺利和荣誉的考验,永远读毛主席的书,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努力争取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将革命进行到底。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