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05-06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在岗位上——大庆油田李天照采油井组纪事

第2版()
专栏:

在岗位上
——大庆油田李天照采油井组纪事
本报记者 袁木 冯健
“没有岗位责任心就没有岗位责任制。革命自觉是岗位责任制的灵魂。”
——李天照井组工人的话
当你在飞快旋转的机床旁高速切削的时候,当你在富饶的土地上耕耘、播种的时候,当你在了望哨里守卫祖国边防的时候,当你在售货台前殷勤接待顾客的时候,当你在精密的显微镜前观察一个个切片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你是在庄严的岗位上对祖国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如果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好比雄伟的长城,巍峨的泰山,那么,每个人的岗位,就好比它们的一砖一石。当你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你可曾意识到,一砖一石在我们伟大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假如你还没有认真地想过这样的问题,那么,就请你看一看大庆油田李天照采油井组怎样对待自己的岗位吧!
一颗米粒大小的螺丝
不久前,李天照采油井组突然收到了一封远方来信。
来信的封皮上贴着“双挂号”的红签签,里面装着一颗米粒大小的螺丝钉,还附有八角钱邮票。信上写道:“你们自觉地爱护设备,在自己的岗位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种作风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新工人张学玉有一次操作不小心,把千分卡上的一颗小螺丝弄丢了。张学玉立刻报告了井长,作了检讨。当天,他
从下午找到傍黑,没有找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又赶到井场去找,还是没有找到。
“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我可不能损坏咱井组的集体荣誉!”张学玉想:李天照井组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成立以来,管理和使用的九十件工具、仪表,一千三百六十八件设备,至今件件完好,没有丢过一颗螺丝。今天,自己丢了一颗螺丝事小,破坏了老师傅们辛辛苦苦养成的好作风、好传统,这可是大事!
第三天,他请了半天假,跑到附近的小镇上,问遍所有的
自行车修理行,钟表、收音机修理店,想买一颗小螺丝配上。结果,不是没有,就是规格不合适,都未如愿。
张学玉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工工整整写了一封信,说明原委,请技术员按照螺丝的形状画了一张草图,标明尺寸,并附上一块钱,寄给制造千分卡的工厂,恳求工厂破例卖给他们井组一颗螺丝。
制造千分卡的工厂,显然被一个普通工人对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赤心感动了,决定送给李天照井组一颗螺丝。他们扣去寄信用的两角钱邮费,把多余的钱,附在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里,寄给了李天照井组。
对一颗小小的螺丝负责到底的故事,从此在采油工人中传开了。
“四个一样”
有人丢失或损坏一件工具,漫不经心地向上级打个报告,重新领一件,这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吗?新工人张学玉来到李天照井组还不到一年,为什么对一颗米粒大小的螺丝这样认真?
二十三岁的张学玉腼腆地说:“跟着好人学好人,我不过是学了咱井长和老师傅们的样呗!”
这是初夏的一天中午。“锥子雨”唰唰地下了一顿饭时辰。井场周围汪了一大片没脚脖的积水。一个小时检查一次设备的时刻到了,雨还是下个不停。采油学徒工刘玉智,从值班房探出头来,望了望西半边已经露出一线亮光的天,连忙侧转身去,问井长李天照:“井长,这雨下不长,等它住一住,咱再去检查吧?”
共产党员李天照,三十来岁,浓眉大眼,满脸刚毅、机智的神气。他听了刘玉智的话,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不行”,抄起工具,三脚两步跨出了值班房。
他先检查了“采油树”,又去检查油气分离器,紧接着一溜小跑,来到加热炉旁。加热炉底部已经汪在水里,火苗忽闪忽闪,眼看要灭的样子。他拿起铁锹,挖了三条小沟,排了积水;又放大闸门,弄旺了炉火。他站在雨地里,一直到加热炉的温度恢复正常,这才扛起铁锹往回走。等他回到值班房,浑身上下已经湿透,雨水顺着他的头发、袖口和裤脚直往下淌。他一面脱下上衣来拧干,一面对刘玉智说:“小刘啊,岗位责任制就是岗位责任心。越是坏天气,越要按制度办事,抓紧检查。这应该订为咱们井组的一条纪律呢!”
刘玉智偷偷瞅了井长一眼,惭愧地低下头来。他掏出钢笔,把井长的话一字一句地写在工作记录本上。
一个多月以后,雷阵雨频繁的六月天来了。这天,又是刘玉智值班,上午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到了下午,陡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暴雨像瓢泼似地倾泻下来。这次,刘玉智不再怕雨淋风吹了。他想起前些时井长冒雨替他检查设备的情景,浑身来了一股力量。任凭暴雨如注,雷声震耳,他每过一小时就按时出去检查一次井场设备。这天,从下午四点到夜里零点,他全身的衣服被暴雨淋湿了六次,烤干了六次。有人问刘玉智,为什么不等雷阵雨住一住再出去检查?他说:“怎么能等?规定啥时检查,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不要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要跟晴天干活一个样儿。”
一天夜晚。乌云吞没了星星和月亮。已经十一点半钟了,采油队长白荣岗信步到李天照井组去,检查夜班工人的交接班。快到井场了,正是十二点整,只见两个工人一同走出值班房,挨个检查井口设备上的四十六个“检查点”。白荣岗在暗中停下来,注视着他们的动作。突然,在分离器前,他们也停下了,接班工人李润纪用手摸摸玻璃管,摇摇头说:“不行!上边还有油泥哩。你擦干净了,我才能接。”交班工人二话没说,拿起一片毛毡,把玻璃管擦得亮晶晶的。
第二天,采油工人们告诉李润纪,白队长昨夜里暗查你们哩!李润纪笑笑说:“查也不怕。咱干活,夜班和白班一个样儿,一点儿不能马虎!”
李天照井组管的油井,周围一二里地没有人烟。一口井昼夜只有一两个人值班。井场这样荒僻,工人们干活又没人监督,他们能自觉地工作得很好吗?
这天夜晚,蒙蒙细雨像雾一样遮天盖地。李天照冒雨来到井场检查工作。快到井场了,他看了看左腕的夜光表,时针正指着七点五十七分。
“离八点只差三分钟了。张加祥该准备出来巡回检查啦,怎么井场上还是一片漆黑?”李天照正在纳闷,一眨眼之间,井场上那盏照明灯倏地亮了,门吱呀一声开了,值班房里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拿着一把管钳,大步走近井口,细心地独自弯腰检查“采油树”的阀门。
“是他!真是跟钟表一般准!”李天照高兴得几乎喊出声来。他暗地目不转睛地看着张加祥按顺序查完了井口设备的“检查点”,又嚓嚓地踩着泥泞,沿管线向前检查去了。张加祥手里的电筒忽明忽暗,从那淡黄色的光柱里,还看得见雨丝在闪亮。
等李天照走进值班房,他的肩膀已经淋湿了。他亲昵地拍了张加祥一巴掌,说:“老张,你今天检查得挺严呀!”张加祥没想到自己的井长冒雨上井,心里热呼呼的,答道:“井长,你不用操心啦。干活嘛,领导在不在,咱都是一个样儿!”
李天照井组的每一件设备,都严格实行挂牌制度。每小时巡回检查过后,开动的设备,就挂上一个“开”字牌;停车的设备,就挂上一个“关”字牌。一天夜里,十二点刚过,李天照悄悄上井,把套管阀门上的“开”字牌,暗暗换上了“关”字牌,就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上井去检查。他看到夜班工作记录本上有一条写道:“夜一点,发现套管阀门挂错了牌,应该挂‘开’,挂成‘关’了。”
李天照笑了。夜班工人一见他笑,心里猜着了八九分,忙问:“井长,可是你动了我的牌子?”李天照说:“对啦。我想检查检查你哩!”夜班工人朗朗大笑起来:“那还有啥含糊的?查不查都是一个样儿!”
“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夜班和白班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自从一九六二年六月大庆油田开始执行岗位责任制以来,李天照井组经过领导上三千多次的明查暗访和二十次大检查,每次都证明他们做到了干活“四个一样”。
高度的革命自觉,“四个一样”的好作风,使李天照井组管的几口油井,已经安全生产一千八百多天,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们在井上记录的二万多个地质数据,经过四十七次反复检查,没有一个差错;油井上各种设备的八百六十三个焊口,一百五十六个阀门,没有一处漏油漏气。
李天照井组的这种严格作风,经过领导上的总结推广,很快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矿区的每一口油井。
从不自觉到自觉
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李天照井组的工人们,逐步摆脱旧社会被压迫的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旧习惯、旧影响,培养起主人翁的劳动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这是井组成立不久的一个夜晚。夜已深沉。“三星”慢慢移向西天。采油工人宿舍里早已响起阵阵鼾声。只有李天照独个儿坐在床边凝神沉思。一些不称心的事在他脑子里翻腾:全组连他在内七个采油工,有五个人过去没有管过井,连关闸门、量刮蜡片、下钢丝绳这些简单活,也都出了差错。除他以外,唯一干过采油工的李润纪,身在井上,心在家里,整天闷声不语,上夜班躲在门后打瞌睡。唉,七个采油工,就像马尾巴搓绳,怎么也合不起股……。
“怎样才能把井管好?怎样才能让人们爱上自己的岗位?”他想着,习惯地从床头那个写着“思想钥匙”的纸袋袋里,取出毛主席著作,借着灯光默读起来: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李天照已经读过好多遍了。今夜,他再一次默读着这两段,心想:我是共产党员,一定要用这把思想钥匙,先打开李润纪心上的锁。
第二天,他去找李润纪谈心。他说,常言道,锅里有了碗里才有。要想咱自己的生活过得好,首先要国家富强起来。建设国家要石油,咱石油工人干的活,就是要甩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使国家富强起来。李润纪听着,点点头,嗯了几声,没有吭气。
过了几天,他又去找李润纪,谈自己苦难的童年。
李天照从八岁起给地主家放牛,一年到头没吃过一顿饱饭,寒冬腊月穷得穿不起鞋子。有一次,实在饿极了,吃了喂牛的嫩红薯叶,被地主看见了,啪地一耳光,打得他脸上鼓起五条血道道。后来,受不了地主的折磨回了家,靠奶奶彻夜纺线过日子。三天纺一斤棉花,换一斤小米,全家老小六口哪里够吃?只好挖野菜,吃观音土。稀稀拉拉的野菜汤,白天端碗照得见太阳,夜晚端碗照得见星星月亮。不久,爷爷就活活饿死了。一家人哭哭啼啼,把仅有的一亩四分地卖掉了八分,才葬了爷爷……。
李天照说:“李师傅呀,咱俩虽说不是一地人,可都是穷兄弟。如今咱们是石油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可不能忘了本!”李润纪听了,眼圈发酸,心里觉着火辣辣的。
这时候,李润纪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李天照平日许许多多舍己为人的行为,都在自己脑子里涌出来了:井组里有人病了,他做好病号饭,端到床前。他替身体不好的工友顶班,累得晕倒在井场上,没有对一个人说过。他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给钱德昌穿,自己只穿一件棉袄。他看到钟信亮的褥子破了,怕钟信亮夜里冷,立刻揭下自己的褥子,给钟信亮铺上。有一天房子漏雨,他拿起雨衣,盖在刘玉智的东西上,却听任自己的衣物淋得透湿。他常常悄悄地给井组的工友们缝补钉、缀扣子、洗衣服、打洗脸水……。
“井长是工人,我也是工人。他为啥那样自觉?我为啥不能?”李润纪自己责问自己。他下定决心:“我要向他学习,当一个自觉的采油工。”此后,李润纪不像过去那样落落寡合了。工友们推举他当“讲师”,给大伙讲解操作技术。每天下班回来,他脸也不洗,饭也不吃,总是先写一阵子“讲授提纲”。有时,别人都睡了,他还在灯下写。
前面提到的六次冒雨检查设备的刘玉智,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过像李润纪那样的经历。
刘玉智的老家在山东农村。他刚到井组的头几个月,家乡遭了天灾,家里常来信向他要钱。他上井值班,总是愁眉苦脸,心神恍惚。有一次,当班填写工作记录,九十多个字居然漏了十一个字。
这天夜晚,李天照趁工友们都已入睡,跟刘玉智肩靠肩坐着,轻声地倾心交谈起来。李天照先像兄长似的安慰刘玉智,告诉他要学会安排生活,然后对刘玉智说:“咱们石油工人,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啊!你想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哪一样离得了油?咱个人再有啥不幸,总还是一个人的事,万不能影响工作啊!”
李天照告诉刘玉智,他一九五六年在玉门油矿头一次穿上采油工人的工作服时,高兴得拉着别人跳。但是,光是穿上了采油工人的衣裳,并不等于有了一个工人的阶级自觉。当时,他看到党的小组长——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经常在任务紧迫时加班工作,悄悄替身体不好的工人顶班,到了月底,又从来不说自己加过班,不为自己争功。李天照问这位老师傅为什么工作不怕劳累?老师傅掏出一本《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送给李天照,笑着说:“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李天照说,从那时以后,他才开始懂得应该怎样去劳动。
一个晚上的倾心交谈,刘玉智的思想开了窍。他慢慢地从个人烦恼中苏醒过来,振起精神,积极钻研技术。有一次,矿区的一位领导同志上井检查,从油井管理、机器设备到操作技术,一连盘问他一个半小时,他对答如流。这位领导同志惊叹地说:“你真是个问不倒的‘刘铁嘴’!”
随着工人们阶级觉悟的不断提高,李天照井组对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井场上展开了练基本功的活动。工人们反复地练习开井、关井,练习拆装阀门、上螺丝的动作,一直练到闭上眼睛跟睁着眼睛做得一样地快和准。八种粗细不同的喷油嘴,闭起眼睛去摸,也要求不差分毫。
清蜡时断钢丝,是采油工人最伤脑筋的事。他们就在筐子里装满石头,用好钢丝,打着死扣的钢丝,扭成各种弯的钢丝和刮掉一层皮的钢丝系着,一次又一次试验钢丝在不同情况下的拉力。
井口的班报表,已经填得准确无误了,工人们不满足,还要写得整齐、美观。每人都买了个本子,下班后就练习写字。既有益于文化学习,又有利于生产。
油田的“地下警察”
过去的采油工人,历来都是“上井三件事”:扳扳管钳,换换油嘴,看看压力表。李天照井组把油井管得这样出色,在整个矿区已经是有口皆碑了。但是他们还不满足,有一次,通过井口上一个几乎无法觉察的变化,他们又把管理工作从井口深入到地下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朝霞映红了半边天。李天照正在一口井上帮助值班工人清蜡。突然,他发现从井筒中取上来的铅锤顶端,漾着一滴豆粒大的水珠。朝阳映照着水珠,一闪一闪地发亮。“水珠,油井下面怎么会有水珠?”一滴小小的水珠,没有逃过李天照锐利的眼睛。他正要轻轻把水珠取出来,不想,铅锤一歪,水珠滚掉了。
一个采油工人看到井下的一滴水珠,完全可能漫不经心地把它放过,但是,李天照却一连几天苦苦思索着这件事:“油井下面怎么会有水珠?”
李天照提议,把井口的油气分离器打开,从中取出水样来化验。这是一件又脏又烦琐的活。有一个工人,背地里嘟囔开了:“豆粒大一滴水珠,值得这样大惊小怪?真是没事找事!”
夜晚,李天照在宿舍里给全组工友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大伙儿一边听,一边议,决心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滴地收集井下的水珠儿,把问题弄一个水落石出。
工人们花了大半天时间,把分离器打开,洗净,擦干,重新盛满原油。然后,极细心地取出水样。好不容易才积了一口就能喝得干的小半杯水,连夜派人送去化验。
化验的结果表明:是地层里面原有的水。这同地质部门掌握的地质资料相符。
但是,李天照和井组的工人们还是不放心。
“是哪一个水层的水?水珠是从哪一个部位跑进井筒的?”他们要寻根究源,打破砂锅问到底。
于是,又翻出几年前钻井时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直到他们从井温曲线和电测曲线里,找到水层的位置,断定了水珠跑进油井的原因,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过了不久,李天照又两次发现,铅锤顶上的水珠一次比一次增多了。他感到很诧异。他和井组工人们像取珍珠一样,白天、黑夜、晴天、雨天,从不间断地从铅锤顶上取出一滴滴水珠去化验。
李天照反复地思考着。他找地质师们一起分析、研究,到附近井组去搜集地质资料。……
整整八个月过去了。李天照井组的工人们花费了多少心血和艰辛的劳动!他们前后三次彻底弄清了水珠的来历,为指导油井持续正常生产,提供了一项很有价值的资料。
井下的情况,本来是地质师、工程师、科学研究人员经管的事。李天照和井组工人们,前后三次为查明井下水珠的来源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反映了他们坚守岗位的高度自觉精神。如果所有的采油工人都能像他们这样,那么,人们就可以更加主动地掌握油田地下的规律,把油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不久,油矿领导机关号召所有的采油工人,向李天照井组学习,当好油田的“地下警察”。全矿区经过会考,选拔出李天照和五十多名优秀的采油工人,带头当“地下警察”,把管井工作从地面深入到地下。
李天照井组像一面红旗,在大庆油田的原野上招展。矿区领导人、地质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们,这天拿着喜报,踩着锣鼓点子,到李天照井场上去贺功。李天照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喜报,满脸堆笑地说:
“人人有自己的岗位,咱采油工人的岗位在地上,也在地下。全国人民托咱管油井,管好它是咱的本份。”(附图片)
让“采油树”一尘不染  邵宇作

登山英雄绘述怎样征服希夏邦马峰顶

第2版()
专栏:

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胜风雪严寒冰崖峭壁
登山英雄绘述怎样征服希夏邦马峰顶
十名登山队员从拔海七千七百米的“突击营地”出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艰苦进军,踏上了三角形的峰顶。队员从背包里拿出一幅五星红旗和一座毛主席塑像,安置在冰雪里。电影摄影机拍下了这些活动。队员们还照像留念。
据新华社希夏邦马五日电 本社记者郭超人报道:登上拔海八千零一十二米希夏邦马峰峰顶的十位中国登山英雄四日安返拔海五千米的登山队大本营以后,向记者详细地叙述了他们登上山峰峰顶的战斗经过。
五月二日拂晓北京时间六点钟,突击顶峰的队员们在队长许竞率领下,离开北坡拔海七千七百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向顶峰进军。这时,下弦月银色的月光好似给希夏邦马峰罩上了一面轻纱,气温在摄氏零下二十多度。登山运动健将邬宗岳在前面开路,突击队员们分成三个结组前进。
突击队员们说,他们刚上升到拔海七千八百米的高度,就迎面遇到一个平均坡度在五十度以上的冰坡。黎明时刻,坚硬的冰面反射出幽蓝的光,冰坡下方是几十丈深的岩壁。队员们必须从这里横切过去,才能绕道攀向峰顶,每一步都十分艰难而危险,他们不得不用冰镐刨出台阶,全身斜靠在冰面上,一只脚确实踩稳了,才挪动另一只脚。
为了保证队伍安全通过,队长许竞在冰坡的一端打下一个可以穿挂尼龙绳的钢制保护冰锥。当登山运动健将王富洲最后通过这里时,他双脚一滑,全身坠落了二十多米,由于有冰锥和尼龙绳的保护,才没有发生事故。队员们为了横切过这不到二十米的冰坡,竟费了三十多分钟时间。
在绕过两座巨大的冰爆区以后,突击队员们沿着一座四十五度左右的雪坡向上攀登。登山队副队长、登山运动健将张俊岩走在最前面。经过长期凝聚的雪,变得异常坚硬,队员们只好采取用冰镐固定一下再先后迈动两脚的“三拍法”前进。队员们说,这时他们的呼吸变得更加急促,感到两腿有些酸软而沉重,上升的速度更缓慢了。他们靠在雪坡上休息了一会,又继续攀登了五十米左右,然后拐向左上方,踏上一条平缓的雪脊。
这时,突击队员们距离希夏邦马顶峰不过十米左右。可是由于体力的巨大消耗,大家又休息了一次。
随后,队员们在一定要征服世界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拔海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信念鼓舞下,又一步一步地坚定地前进。当队员们走完最后一段距离,陆续踏上三角形的峰顶时,眼前豁然开朗,狂风迎面扑来。当时,正是北京时间十点二十分。队员们抬头望去,太阳斜挂在东南方的晴空里;鸟瞰峰底,彩霞正从脚下飘过。
这时,队员们全面地观察了希夏邦马峰周围的山势和地形,它的北面,有一条刀刃般的山脊——东北山脊;它的东面是一条复雪的龟背——东山脊。这两条山脊会合的顶端,就是现在他们脚下的希夏邦马峰峰顶。据队员们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有五平方米。
十点三十分,队长许竞从日历上撕下五月二日这一页,用黑色铅笔在反面写下了这几个字:“中国登山队许竞等十人征服了希峰。一九六四年五月二日。”
登山运动健将、藏族队员索南多吉从背包里拿出一幅五星红旗和一座毛主席塑像,安置在冰雪里。张俊岩和邬宗岳 用十六毫米电影摄影机,把这些活动一一拍摄下来。队员陈三、成天亮和云登用照相机分别为大家合影留念。
随后,突击队员们又迎着八级以上的高山风向四周了望。他们看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雄伟地屹立在东南方,旁边是拔海八千一百五十三米的乔奥友峰。
北京时间十一点,突击队员们结组开始下山。

各地人民热情支援登山队

第2版()
专栏:

各地人民热情支援登山队
据新华社希夏邦马五日电 记者周郁夫报道:中国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的活动,得到各地人民,特别是西藏人民的大力支援。这是这次登山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攀登希夏邦马峰前,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工厂,就已经为登山队生产了成百种技术装备和高山食品,其中包括鸭绒衣、鸭绒睡袋、高山靴、高山帐篷、金属软梯、防紫外线眼镜和压缩食品等。其中一些技术装备耐寒、轻便、抗风的性能非常高,在这次登山过程中经受住了考验。为突击顶峰队员准备的浓缩食品,每包虽然不超过半公斤重,但发热量在二千五百个卡路里以上。
登山队员一踏上西藏高原,就受到当地党政军有关部门和西藏人民的热情欢迎和大力帮助。高原上蔬菜比较少,但是当拉萨和日喀则农场刚采摘下第一批鲜嫩的蔬菜时,就首先送给了登山队。从各部门前来支援的医务、气象、报务、运输等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为登山队服务。
当中国登山队将要攀登希夏邦马峰的消息传到山区附近时,当地的藏族同胞异常兴奋,奔走相告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又来了,他们并且开展了支援登山队的活动。希夏邦马峰下的聂拉木县群众踊跃参加为登山队修路。
登山队到山区途中要经过的定日县的青年和希夏邦马峰附近各乡的牧民都组织了运输队,用牦牛为登山队运送物资,千方百计地不让登山队员消耗体力。

庆祝解放军文艺会演取得重大成就 部队和地方文艺工作者游园联欢

第2版()
专栏:

庆祝解放军文艺会演取得重大成就
部队和地方文艺工作者游园联欢
新华社五日讯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大会的各部队文艺代表队全体成员,今天同首都文艺界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省市五十多个文艺团体的观摩人员,在颐和园举行盛大游园联欢,庆祝这届会演取得重大成就。
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参加了游园联欢,并且接见了各部队文艺代表队的同志,同他们一起泛舟昆明湖。
参加游园联欢的,还有王树声大将、杨成武上将、李天佑上将、王新亭上将、傅钟上将、刘志坚中将、梁必业中将和各军种、兵种、各军区在北京的负责同志,以及首都文艺界人士阳翰笙、陶钝等。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