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03-15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待到山花烂熳时”——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卜算子·咏梅》

第5版()
专栏:

“待到山花烂熳时”
——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卜算子·咏梅》
郭沫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熳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卜算子·咏梅》
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是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做的。在小序里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但这只是透露了采取词的形式、利用梅作题材的原故;更深远的动机,即为什么要写这首词,要仔细读了主席的词,并和陆游的原词作了比较研究之后,才能得到深切的了解。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是特别喜欢梅花的人,在他的诗集和词集中,从早年一直到八十五岁去世,有不少的咏梅之作,其数在一百首以上。诗词中有不少的佳作,更有不少的佳句,我不妨引些句子在下边吧。
一、“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诗稿》卷三十六《古
梅》);
二、“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诗稿》卷二
十六《落梅》之一);
三、“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同上《落梅》
之二);
四、“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诗稿》卷二
十四《梅花绝句》);
五、“老来一事偏堪恨,好看梅时却怕寒。”(同上);
六、“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卷九《芳华楼
赏梅》);
七、“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卷十五《探
梅》二绝之二);
八、“仙去要令天下惜,折来聊伴放翁闲。”(卷五十六
《梅》);
九、“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
肯。”(卷二十四《梅花绝句》十首之六);
十、“高标不合尘凡有,尤物真穷造化功。”(卷四《梅花》七
律四首之四);
十一、“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卷五十《梅
花绝句》六首之三);
十二、“曾与诗翁定花品,一丘一壑过姚黄。”自注云“曾文
清公尝问余:梅与牡丹孰胜?余以此答。”(卷十《梅花
绝句》十首之二)。
这样的诗句举不胜举,可以看出陆游是爱梅成癖的。他之爱梅,甚于屈原之爱兰,陶潜之爱菊,一般人之爱牡丹。他另有一首《梅花》绝句:“造物作梅花,毫发无遗恨。楚人称芳兰,细看终不近。”(《诗稿》卷四十四)看来他是认为自己的爱梅比屈原之爱兰,更要近乎情理。
陆游喜爱梅花,同时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卜算子·咏梅》这一首,可以说就是以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
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把梅花人格化了,所咏的是梅花,其实也就是人,也就是诗人自己。陆游在南宋时代是主张抗金的急进派。他主张团结内部,消弭党争,振军经武,北伐中原。八十多年的岁月中写了万首诗词,强半是充满了爱国情绪的。临死《示儿》的一首七绝是传世的名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证明他的主张的确是至死不变的。
他一辈子是很不得意的。自秦桧主和以后,南宋君臣,文恬武嬉,陶醉于西湖的歌舞,忘记了恢复中原的大业。主张抗金的人,除掉少数爱国诗人,如陈亮、辛弃疾和陆游等人之外,是寥寥无几的。
陆游在他四十六岁至五十四岁的期间,曾经离开他的故乡绍兴,到四川去做过七年地方官吏。他在我的故乡乐山县署理过嘉州知州。后被召回,但也依然不得志。他和朱熹是朋友,但不是同志。朱熹隐居在武夷山,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道学家的学派。像陆游这样,醉心于诗词的人,道学家们是不大喜欢的。朱熹曾经说过“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而且还批评过陆游,说他:“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语见《宋史·陆游传》。朱熹比陆游小四岁,死在陆游七十五岁时,陆游曾有文祭他。这话是否真是朱熹说的,有待考证。但做《宋史》的人就据此断定陆游未得全其晚节。因为陆游晚年应韩侂[tuō托]胄之请,曾经为他的庭园写过两篇文章:《南园记》和《阅古泉记》。这就成了陆游的罪状。韩侂胄是韩琦的孙子,他当政时曾经斥道学为“伪学”,而加以禁制,尽管后来解除了,道学家们和他是有芥蒂的。韩因抗金失败,成了替罪羊而被杀,道学家们竟把韩侂胄骂为大逆不道,连陆游也就连带着受了冤屈。袁枚的《书陆游传后》说了一段比较公道的话:
《宋史》成于道学之风甚炽之时,故杨时受蔡京之荐,史
无讥词;胡安国受秦桧之荐,史无讥词。京与桧之奸十倍于
侂胄,游之过小于杨胡,而反诋之不休。何也?游不讲学故
也。张浚伐金之谋与侂胄同.符离之败与侂胄同.然而张浚不
诛,士林不议者,何也?则一与朱子交,一与朱子忤故也。
(《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
由此可以看出陆游是相当孤立的,不仅在政治活动上不得意,就在知识分子中也受到排挤。他之所以自号为“放翁”者,就是因为不拘守礼法,人家说他颓放。
了解了陆游的身世,便可以很明白地了解到他的那首《咏梅》词。处境很偏僻,心境很寂寞,独自在发愁,看不出光明的前途,饱受着外来的风吹雨打,饱受着人们的嫉妒、排挤和蹂躏,然而尽管这样,他自信自己是至死不变的,甚至死了也还要留芳百世。《咏梅》词,实际上就是陆游的自赞。
陆游的《咏梅》词是作于什么时候呢?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它的《剑南诗稿》是依着年代编辑的,但没有收入他的词。《剑南文集》中收入了他的词,但没有依年代编辑。因此,这首词的制作年代不能明确地断定。有人疑是乾道九年
(一一七三)陆游四十九岁时所作,因为在同一年的《言怀》诗中有“兰碎作香尘”句(《诗稿》卷四),但这只是语意相似而已。我认为这词当作于五十三岁以后,《城南王氏庄寻梅》一诗,可以为证。
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可怜庭中梅,开尽无
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雪点满绿苔,零落
尚尔奇。我来不须晴,微雨正相宜。临风两愁绝,日
暮倚笻枝。(《诗稿》卷九)
这诗是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做的,于时陆游五十三岁,住在成都。这诗里的时分是“日暮”,有“微雨”,也有“风”。梅花是“寂寞”的,“开尽无人知”地在“零落”,在独自吐着芬芳。这些都和词的意境完全相同。只是环境稍微改变了一下,“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换成了“驿外断桥边”,看来是把梅花这个典型的性格放在更典型的环境里去了。当然,诗与词还有更大的不同处。诗是叙事,人与梅是对立着的。词是象征,人与梅合而为一了。我相信,词是从诗的基础上提练或者升华出来的,诗一定作于词之前。是不是同时做的呢?也很难说。时间可能相隔不远,但也可能相隔得很远。从“已是黄昏独自愁”和“零落成泥碾作尘”等句看来,词意是很沉痛的,和七十五岁时所作《沈园》诗中的“此身行作?山土”,可以相比。(《诗稿》卷三十八)因此,我揣想,词可能是他晚年所作。特别是在八十岁前后,为了响应韩侂胄的抗金主张,和韩有所接近,因而受到士林攻击,这和词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愤懑颇相切合。他在八十五岁快要去世的一年还有一首《梅村野人家小憩》的诗(《诗稿》卷七十九),和词中的感情也很可以相互印证。
正遣清诗觅菊栽,穿云涉水又寻梅。
万牛不挽新愁去,一鸟还惊午梦回。
老媿逢人说幽愤,穷能随事学低摧?
江边漂母何为者,无食王孙未易哀!
满腔的“新愁”、“幽愤”,寄托之于“寻梅”、“觅菊”。诗是很激愤的,在第六句下面我看应该打问号。特别是最后两句,傲岸之情溢于言外,真可以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陆游的词受到了主席的欣赏,是肯定了他的爱国主义的一面。但陆游受到时代的限制,他的感情是消极的。他的一万首诗词,整个地说来,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文人的孤芳自赏。《咏梅》词便是最好的一个典型。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所以特别感到孤独。人民是同情他的,不然他的一万首诗词便没有可能保持到现代。他的《钗头凤》,他和他的发妻唐琬被迫离异的悲剧,不是还在今天的舞台上时见演出吗?这证明他并不是孤独,孤独感是他自己的阶级所赋予他的不正确的幻觉。他把这种幻觉还输入到梅花身上去了。其实梅花何尝有孤独感?何尝感觉着是受到群芳的嫉妒?梅花倒是群芳的开路先锋。花如有知,它决不会感到孤独,而是会感到有无限的接班人在它的后面。嫉妒它的,它也不会把它们认为“群芳”,而是会把它们认为毒草或者荒榛。这就是历史时代的限制,在封建时代出身地主阶级的文人,是不能有这样的感情的。所以主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请读主席的新词吧,那和陆游的原词,在意境上是如何相反!同是咏梅,同是有所寄托,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感情,另外一种时代精神。我想把主席的词译成新体诗,使读者更容易懂些。
风风雨雨已把春送回去了,
满天的飞雪正把春迎接回来。尽管冻结下了百丈长的冰柱,悬崖上仍然有香艳的花开。花虽香艳,不同谁争夺春天,只是说春天快到了,莫再冬眠。等到满山遍野都开满了鲜花,梅子在绿阴深处露着笑脸。
这是多么优美的积极进取的情调呵,悲观消极的影子连一丝一毫也寻不出。不要以为接连的风雨,满天的飞雪,把花木都摧残了,因而失望。不,永远不要失望,坏事往往会转变为它的反面。但需要有主观的努力来促进这种转变,所以尽管悬岩上结着一千尺长的冰柱,冻得无法再冻了,然而梅花依旧要开花,而且开得又香又美。这又香又美的梅花并不想同谁竞争,要作春天的主人,不,他只是春天的传宣使者,促进大家努力,迅速地赶走冬季的严寒,呈献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前驱者的任务做到了,梅花已经结成梅子,它在绿叶成阴中暗地含笑,感受着无比的快乐。
把所有的“山花”都作为接班人,不同于陆游把“群芳”作为对立面;在风雨冰雪中都认出它们含有积极的反面因素,不同于陆游的片面感伤;尽管自己有敢于斗争的精神,然而谦逊自处,不同于陆游的目空一切、自表孤高。这就是两种精神和两个时代的判然不同,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没有革命精神的悲观主义的判然不同。这就是主席所说的“反其意而用之”的实际意义。
当然,读主席的词不能忘记写词的年月和当时的形势。主席的词写成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它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这也就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的处境好像很困难,很孤立,不从本质上来看问题的人便容易动摇。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华人民提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情况逐渐好转了,冰雪的严威逐渐减弱了,主席的诗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熳,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春是什么?春就是东风骀宕[dài —dàng待荡]的季节,我们要使东风永远压倒西风。
我读到主席的词是在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春节前六天,是康生同志抄示我的。当时康生同志在广州,我在海南岛的鹿迴头。鹿迴头特别暖,就在春节前后都可以下海游泳。读到主席的词,受到很大的启发,感受着春天是加倍地到来了。我在当天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来表达我的感受。陆游的原词也是同时读到的,一“愁”一“笑”,自然会把它们联系起来。
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
梅花到。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万紫千红结队
来,遍地吹军号。(《东风集》四十三页)
这首词已经收入《东风集》,由于当时主席的词还没有公布,我没有把作词的缘起透露。今天我把这词写在这儿,一见便可明了:“梅花愁”是陆游的《咏梅》,“梅花笑”是主席的
《咏梅》了。“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便是从“山花烂熳”得来的启示。受了主席的启示,我同时还写了四首《东风吟》,让我把它们都抄在下边吧。
一、岭南冬令如初夏,丛菊常开四季花。
春节到来加倍乐,东风送暖遍天涯。
二、纵有寒流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
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次第开。
三、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
东风本在胸怀里,何日迎春春便归。
四、松柏森森气更豪,东风长在朔风逃。
请看珠穆三峰顶,也有红旗雪上飘。
所谓“春节到来加倍乐”,正因为在春节前六日接读到主席的词而加倍地快乐。主席的诗词,主席的思想,就是“送暖遍天涯”的东风,就是“不教冰雪结奇胎”的东风。这种东风是能够永远存在的,要让它永远存在在我们的胸怀里。

认真地向地方文艺工作者学习

第5版()
专栏:

认真地向地方文艺工作者学习
陈其通
军委和林彪元帅号召我们:部队要很好地向地方学习。我们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热烈响应军委和林彪元帅的号召,除了和全军一起,积极学习地方的好经验、好作风以外,还必须虚心地、认真地、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向地方的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学习。
单从戏剧方面来说,半年多以来在北京上演过的现代剧,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很多。从去年上半年起,首都的戏剧舞台上,就开遍了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鲜花。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花朵,争红斗艳,香飘万里,使首都整个戏剧舞台的面貌为之一新。这些戏在首都的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首都人民和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我们部队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对这些成功的演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外地来京的兄弟艺术团体,表示最热诚的欢迎!
这些演出的成功,是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方向的结果,是坚决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党中央、各级党委对文艺工作加强领导、无限关怀的结果,是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在新的形势下所取得的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这些现代剧目的最大特点,是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劳动人民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和沸腾的现实生活,揭示了现实斗争中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例如《夺印》和《箭杆河边》,有力地揭示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斗争,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提高了人们的阶级觉悟。《雷锋》和《李双双》歌颂了在党的培养下,在不同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新人,为千百万男女青年树立了学习的光辉榜样。《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远方青年》《朝阳沟》《社长的女儿》等,不仅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和在社会主义时代什么是青年人的理想和前途等重大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三人行》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说明了知识分子对于人民群众和人民事业的不同态度,必然导致不同的后果。《鸡毛飞上天》歌颂了我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芦荡火种》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的血肉关系。《向阳商店》歌颂了平凡的劳动,表扬了商业工作者的优良品德。
《会计姑娘》歌颂了一个知识青年安心在农村干一辈子的伟大胸怀,和在实际工作中热爱集体、坚持原则的高贵品德。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激流勇进》《一家人》《龙江颂》和《丰收之后》,不仅反映的生活是新颖的,而且还揭示出了全新的主题。《激流勇进》通过大钢铁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活动,反映了党和毛主席提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工业战线上贯彻执行的情况,歌颂了先进的领导思想,批判了官僚主义作风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残余。《一家人》提出了在比学赶帮运动中,如何正确对待先进、对待落后的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龙江颂》歌颂了我国农村正在蓬勃生长的共产主义思想风格。《丰收之后》写出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歌颂了个人、集体服从国家的先进思想,对农民进行了生动的共产主义教育。
上述的事实说明,地方的文艺工作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在运用文艺武器,特别是戏剧艺术的武器,来反映和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已经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在这里,想谈谈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并就部队文艺工作者向地方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学习的问题,提几点意见。
一、学习他们认真地、迅速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精神,和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度热情。为了使文艺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党号召文艺工作要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要歌颂正在蓬勃生长着的新生活,新人物,新思想,新风尚。地方的文艺工作者立即响应了党的号召,把创作和演出的重点转到这方面来,迅速而又及时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写了许多好戏。像刚在首都演出过的《龙江颂》《激流勇进》和正在演出的《丰收之后》《一家人》,就是戏剧工作者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明证。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市属剧院、剧团的现代剧目会演,也出现了不少及时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新作。《千万不要忘记》和《社长的女儿》,也都是在党号召努力反映现实生活之后积极创作出来的。这许多戏写得、演得这样快,这样好,没有高度的政治热情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们这种对党的号召、党的指示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精神和积极参加现实斗争的革命热情,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学习他们的艺术成就和新的创造。首先应该学习他们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高度热情。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要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就必须努力歌颂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为新人物作传记,为新事物立丰碑,从而巩固这个制度,并推动它向前发展。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如何,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一个根本立场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从以上列举的优秀节目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其次,学习他们塑造新的革命英雄形象的本领。最近上演的许多戏里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塑造了社会主义新英雄人物的形象。这些新人物思想高尚,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是社会生活中先进思想的代表,是矛盾斗争的主导力量,是值得人们效法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兵。他们就是雷锋、萧继业、林岚、李双双,《夺印》里的何文进,《汾水长流》里的郭春海、王连生,《远方青年》里的沙特克,《会计姑娘》里的李秀英,《千万不要忘记》里的丁海宽,《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丰收之后》里的赵五婶,《龙江颂》里的郑强,《激流勇进》里的王刚,《一家人》里的杨国兴……等。作家们是从生活出发,从矛盾斗争中,从行动中,从典型的艺术情节和巧妙的细节中表现了这些人物的。就拿《激流勇进》里的钢铁厂副厂长王刚来说吧!他有正确的领导思想,娴熟的业务知识,踏实深入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明辨的头脑,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个人物的创造很有独到之处。在众人都对“新字三号”方案表示赞成,连厂长也同意立即进行试验的时候,他却坚持原则,说出了不能立即进行试验的意见;在斗争过程中,他不怕压,不怕别人议论,不怕被人误解,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并积极说服别人,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这种品质是很可贵的。在人物创造上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笔。《丰收之后》里正面人物创造的成就更是非常突出。赵五婶这个人是过去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和戏剧中很少见到的正面人物的形象。她虽工作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庄,却能够高瞻远瞩,看到整个国家。她心里装的不是一个大队,而是整个社会主义。所以,她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她既看到了社员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也看到了社员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她关心别人,关心群众,不愧为一个老干部、老党员,一个好当家人。她作风朴素,平易近人,既是一个大队的领导者,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这些戏里,关于有思想缺陷的、经历过思想转变、思想成长过程的许多人物,写得也很好。像林育生、喜旺、丁少纯、林继红、林立本、赵大川、徐厂长、杨国良……等等。这些人物的思想脉络真实可信,个性鲜明突出,分寸感也很强,通过这些形象创造,对于如何表现人民的缺点,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还有些人物,如《千万不要忘记》里的姚母,《龙江颂》里的富裕中农钱常富,《丰收之后》里的驴贩子王老四,或者《社长的女儿》里的地主婆老狐狸……等,也都写得非常生动,有典型性。在创造人物的手法上,这些戏都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值得我们仔细去分析。如《千万不要忘记》里丁少纯和岳母、妻子的关系的设计,《丰收之后》里赵大川和赵五婶的夫妇关系和老同志关系的设计,以及《社长的女儿》里林秀青、林继红两姊妹鲜明对比的手法等,都表现了作者艺术创造的匠心。其三,学习他们运用阶级观点,正确地描写生活中矛盾斗争的方法。这些戏所以感人至深,还因为作家大胆地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并把它变成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有的着重写了敌我矛盾,或把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来表现,像《夺印》《箭杆河边》《芦荡火种》等;但更多的是写了人民内部矛盾,上面所谈到的大多数的戏都属于这一类。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对于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作家们都没有模糊阶级界限,没有忽略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条道路斗争这个时代特征,都把斗争的发展放在阶级斗争的三棱镜下加以分析、考查和处理。在描写这些矛盾斗争,特别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斗争时,作家们表现了严格的政策、原则精神和分寸感,没有把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混为一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也并未因为政策精神的一致、原则性的相同而千篇一律,而是各个戏有各个戏不同的处理手法。例如《年青的一代》和《社长的女儿》两个戏的构思有许多雷同之处:主题,人物,戏的结构方法,但因为一则表现的生活领域不同,二则解决内部矛盾的办法不同,所以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前者没有阶级敌人出现,后者用正面写阶级敌人做为内部矛盾发展的一个动因;前者主要用烈士遗书解决主人公的思想问题,林育生到烈士陵去的事一句话就交代过去,后者则着力写了烈士陵的戏,通过悲壮的陵前回叙促使主人公的思想得到转变。还有的戏是以揭露敌我矛盾来使内部矛盾迅速获得解决的,如《夺印》《箭杆河边》等。这些描写矛盾斗争的好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四,应该学习他们艺术上的革新精神和创造精神。例如《千万不要忘记》《一家人》这两个戏,在反映生活、揭露矛盾、提炼主题等方面,就很有创造性。《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戏结构完整,人物鲜明,接触的是全新的生活领域,提出的是有普遍性的问题。它反映的阶级斗争,不是那种暴风雨式的,资产阶级的进攻和影响,不是那种明目张胆的、人人可见的,而是存在于貌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不易觉察的,司空见惯的。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进攻和影响,并不是来自外边,而是来自自己的家庭内部,自己的亲属,甚至是以爱护你、关心你、“一切为了你好”的形式出现的。从这个戏里,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体会到什么叫阶级渗透,什么叫阶级溶化。这个戏反映的生活场景、人物几乎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但它的主题思想却是深远的。戏里许多细节,如丁少纯的料子服、钥匙,老爷爷的路条……都写得好,运用得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一家人》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问题,揭示了一个在比学赶帮运动中值得重视的迫切问题。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了胜利就可能冲昏头脑。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有时是不自觉的,甚至能批评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先进车间主任杨国良就是具有这种思想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生动地体现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理。它教育我们,要想不断前进,就必须永远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打了胜仗找缺点,永远不要满足。《激流勇进》在导演和舞台工作上的创新精神是值得重视的。他们为了表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的新生活,大胆运用先进技术于舞台工作的做法,给我印象很深。舞台框框被打破了,生活场景,声音效果都立体化了。我想,既然新生活对艺术表现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有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利用,在舞台上就不能不作必要的革新。一切墨守成规是不行的。再如《社长的女儿》在运用旧形式表现新生活方面,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目前,全国有几百个戏曲剧种,都在努力表现新生活。《社长的女儿》正确地运用了戏曲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并有所发展。他们既未墨守成规,也未另搞一套;而是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
三、学习他们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好风尚。事实证明,许多现代剧演出的成功,决定性的一环是生活。话剧《李双双》创作和演出的成功,首先来之于小说原作者李准同志长期的农村生活;同时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同志在农村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们用河南方言演出这个戏时,不仅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而且语言也非常生动。《千万不要忘记》的剧作者丛深同志,早在十几年前哈尔滨电机厂开始兴建的时候,就在劳动中洒下了自己的汗水;他在那儿曾担任过混凝土工程队的支部书记。后来,又到电机厂深入生活,在厂党委办公室工作过,也到车间里当过学徒。对于这个厂的成长过程他是熟悉的,对于这个厂里工人们的成长过程也是熟悉的,对于工人们的家属他也是熟悉的。所以,他写的戏是那样真实可信,生活底子是那样厚实。豫剧《朝阳沟》的成功,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剧作者和演员熟悉河南农村的生活。十几年来,这个剧团经常不断地到农村去演出,和农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从农民群众中汲取了艺术创作的宝贵营养。《激流勇进》原小说的作者胡万春同志从小就在工厂做学徒,解放后又一直在钢铁厂工作,他写的就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自己熟悉的各种人物。剧本的改编者、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工作者,为了写和演这个剧,也曾不断地到工厂去,和工人同志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因而这个戏给人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龙江颂》的作者和演员为了创作和演出这个戏,在龙海县榜山公社生活了很久。现在,地方上有很多文艺工作者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或者和工人农民交知心朋友,这一点我们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就做得不够,要很好地向他们学习。
四、学习他们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严密、细致的演出作风。最近一个时期创作和演出的现代剧,有一个共同值得重视的好现象,就是作者和演员对于写和演这些戏,态度都非常认真,有高度的革命责任心。他们都立志要写好现代剧,演好现代剧,使现代剧的质量大大提高,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为此,许多戏都经过多次反复、一再修改,才拿出来和观众见面;有的戏演出后,还不断进行加工,使它更加完美。事实证明,许多好戏都是在领导的关怀下,群众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多次的修改创作出来的,都是经过长期的磨炼磨出来的。这条经验很值得我们重视。这许多戏在演出上,不论导演处理,角色创造,舞台设计……,都是非常细致认真的。看来我们部队文艺工作所提倡的“三严”精神(严肃的态度,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他们有的做得比我们好,我们还必须向他们认真学习。
一九六四年是大学大比之年。工业战线上的比学赶帮运动已带头走在前面。其他战线上的比学赶帮活动正在接踵而至。我们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必须积极参加到这个运动中来,争取多学习到一些东西,努力赶上先进单位的水平。为了在这个运动中做出成绩,首先必须向地方的文艺工作者学习、其次要向部队的业余演出队学习,勇敢地学、虚心地学、认真地学、具体地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学,来一个比学赶帮的大竞赛。地方的文艺工作者和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回答党对我们的期望!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