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03-15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农业牧业林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哲里木盟粮多畜旺林茂

第2版()
专栏:

农业牧业林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哲里木盟粮多畜旺林茂
全盟平均每个农业、牧业人口每年有粮食一千斤左右,每户约有五头大畜、六只羊、两头半猪,在不宜耕种的三百多万亩沙丘地上栽了大批树木。最近的六年中,全盟向国家提供了三十多亿斤商品粮,八十多万头商品畜和三十多万头商品猪。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十四日电 本社记者林沫、林田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哲里木盟实行农牧林结合,发展生产,几年来取得巨大成就。这个盟现在粮食多,牲畜多,林木茂盛,各业俱兴,往日贫困的面貌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哲里木盟现在是自治区著名的粮畜基地。在最近的六年中,这个只有一百三十多万农牧业人口的地区,已经向国家提供了三十六亿三千多万斤商品粮、八十六万四千多头商品畜和三十六万五千多头商品猪。他们提供的肉食供应着北京、沈阳等大城市,一九六三年还拨出大批耕畜支援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宁夏等省、区。
哲里木盟发展的道路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蒙汉等族人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牧业和林业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善于经营牧业的蒙古族社员和善于经营农业的汉族社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其能,又互相帮助。这样共同发展的结果,使全盟的大牲畜达到一百二十多万头,给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畜力。这里平均每个劳动力要种四五十亩地,较内地一般地区多两三倍,他们所以能种得多,种得好,主要原因是耕畜多和粪肥多。
哲里木盟这样多的牲畜,都是各人民公社自己繁殖起来的。有些汉族聚居的主要产粮区,草场很少,但是,公社或生产大队仍然有自己专门繁殖牲畜的散畜群,基本上都能做到耕畜自繁自用甚至富足有余。据调查,全盟绝大部分生产队现有的耕畜,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自己繁殖的当龄壮畜。
人民公社有了这样多的耕畜,就大大地帮助了农业的发展。反过来看,集体农业经济大力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据调查,这个盟绝大部分生产队当年的分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农业和副业收入,畜牧业每年纯增部分成了生产队的一项主要积累。生产队每年都能有计划地出售和宰杀牲畜,保持较多的母畜,使畜牧业稳定迅速地发展。特别是由于农业直接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饲草饲料,只要农业不遭大灾,耕畜一般都不缺草料。这里的棚圈设备也都比较好。这些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蒙古族聚居的扎鲁特旗白音吐古哨公社撒拉大队,共六十一户,现有牲畜一万四千多头,大队的口粮和饲料仍然可以基本自给,其原因就是这个大队抽出十三个劳动力发展了农业。这十三个社员利用优势畜力耕种了一千四百多亩地,一九六三年打粮十五万斤。这个大队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农业和牧业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这个盟许多生产队已拥有数千或上万头牲畜。公社化以来,全盟牲畜每年平均总增率在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纯增率在百分之十一以上。
这里过去有些干部有“重农轻牧”思想,现在大家认识到“两条腿走路”的重要,从盟到旗、县和各公社、生产队,一般都有专人管牧业。各生产队都培养了一批责任心强、有放牧经验的好牧工,长期固定不变。通辽市哈潘营子大队就有一个发展牧业的“硬班子”:大队长贺宝恩亲自领导;老配种员高全禄是大队的牧业委员,并一手饲养一匹种公马,年年保证母马怀上胎;饲养员保证把牲畜喂养好;使役员保证在使役时不伤牲口。有一次发生耕畜流产事故,他们当作一件大事,在全大队展开讨论,让人人都接受教训。
哲里木盟还非常注意发展林业,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全盟封闭了三百多万亩不宜耕种的沙丘地,栽起了大批树木,沙丘威胁农田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哲里木盟农、牧、林业齐发展的结果,巩固了集体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解放以前,哲里木盟成千上万的村庄,都是一些极端贫困落后的奴隶屯和给地主耪青的雇农的窝棚,现在这些奴隶屯和窝棚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村。在解放初期,不少地方还用人力拉犁,现在每个生产队都牛马成群,普遍使用马拉新式农具和胶轮大车。据统计,目前全盟平均每个农业或牧业人口每年占有的粮食在一千斤左右;每户约占有五头大畜、六只羊、二头半猪。在这个盟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蒙、汉族社员之间融融乐乐、和睦相亲的动人情景。

哲里木盟农牧业结合的十大优越性

第2版()
专栏:

哲里木盟农牧业结合的十大优越性
新华社记者
内蒙古哲里木盟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发展生产,带来了粮多畜多的兴隆局面,在短短历史时期内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现在,这个盟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粮畜基地,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也迅速得到改善。这个盟发展的道路,已经被证实是科学的、确有成效的。
哲里木盟是一个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当地的蒙古族人民以经营牧业为主,在发展生产中,实行农牧结合的方针,不仅有着经济的意义,而且在政治上也有重要意义。根据这种情况,当地领导机关确定:在农业比重大的地区,以农为主,大力发展牧业;在牧业比重大或适宜发展牧业的地区,以牧为主,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同时注意发展农业,为牧业提供物质基础。
为了防止忽视牧业,从盟、旗(县)到生产大队、生产队,专门建立了一条牧业战线,有专职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在各大队之内,实行了固定牧工和饲养员、固定使役员、固定防疫和接产员的“三固定”。
在哲里木盟实行农、牧业结合发展生产的结果,有十大优越性:
第一,农牧结合,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充足的畜力,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盟人少地多,每个整劳力能够经营四五十亩地,主要原因就是广泛使用了畜力。
第二,牲畜为农田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全盟每年大约施肥七十亿斤,主要是圈肥和羊粪。
第三,农业为牧业提供了大量饲草饲料。全盟除了舍饲的牲畜主要靠农业提供饲草饲料以外,在牧场上放牧的畜群,冬春风雪季节,也由农业补贴饲草饲料,作物秸秆还可以用于搭棚盖圈。
第四,牧业有了农业作依靠,就可以保证迅速扩大再生产。哲里木盟公社社员每年的消费,绝大部分来自农业,牧业收入很大一部分都作为牲畜纯增积累了起来,因而实现了牧业稳定迅速的发展。
第五,由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就进一步巩固了集体经济。这个盟的科尔沁左翼中旗花胡硕公社有个三百七十多户的大伙房生产大队,由于有二千多亩耕地的农业作为社员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牧业发展特别快。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三年,这个大队除卖给国家大小牲畜六千多头外,牲畜总头数从五百三十五头增加到六千零二十三头,十多年来纯增的牲畜,价值数十万元,有了这笔集体财富,集体经济也就更加巩固了。
第六,农牧结合,农业、牧业劳动力互相支援,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社员收入迅速增加。这个盟有二百八十多万头牲畜,专管牧业的劳动力只三万人左右,每年牧业所需的十几亿斤干草,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在农闲时打的;搭棚盖圈、牧业水利建设等,也主要由农业劳动力担任。
第七,由于农业上实现了畜力化,这就为农业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近六年来,哲里木盟增加的马拉新式农具上万件,胶轮大车七千多辆。公社社员们先是使用以畜力作动力的铡草机和玉米脱粒机,最近两年,许多地方开始使用以机械作动力的铡草机和玉米脱粒机。
第八,哲里木盟是一个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实行农牧结合,既发挥了各族人民的特长,又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帮助,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由于实行了以农养牧,以牧助农,农牧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办法,蒙古族和汉族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为民族团结创造了更加牢固的经济基础。
第九,农牧结合,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哲里木盟从总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利益来考虑,实行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这个盟一半以上的土地是半固定和固定的沙丘,不宜发展农业,特别是一些土层薄、坡度大的沙地,开垦以后,破坏了植被,最易引起沙化和水土流失。解放后,当地领导部门接受解放前的历史教训,坚决禁止随便开荒,保护牧场,并发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公社化以后,又有计划地调整了耕地和牧场,封闭了不宜耕种的沙丘地,使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风沙干旱现象大为减轻,一些流动沙丘又长起了草木,恢复成了牧场。
第十,农牧结合,改善了人们的食物构成,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过去,哲里木盟的农民很少吃肉食、奶食,牧民则缺少粮食。现在从事农业或牧业生产的社员都有充足的口粮和较多的肉食、奶食。(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内蒙古哲里木盟,大批待运商品粮集中在通辽大林车站
岳枫摄(哲里木日报供稿)

新疆柯尔克孜族牧民丰衣足食 去年平均每人购买力比一九五四年增加四倍

第2版()
专栏:

新疆柯尔克孜族牧民丰衣足食
去年平均每人购买力比一九五四年增加四倍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十三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记者最近到我国最西部帕米尔高原访问时,看到居住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家家户户粮多、肉多、奶多、酥油多。在牧区基层商店里,糖、茶、烟、绸缎、布匹、钢精锅、热水瓶、缝纫机等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每天骑马来选购商品的牧民络绎不绝。
群山耸峙、雪水奔流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五万多柯尔克孜人世世代代在这里从事牧业生产。但是,在新疆解放前,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贫苦牧民,他们没有自己的牲畜或只有少量的牲畜,主要靠给牧主代牧牲畜过活。当时广大牧民吃不饱,穿不暖,许多牧户全部财产只是一顶破毡房,几张山羊皮和一口锅,每到冬天,牧民啼饥号寒,生活艰难。
一九四九年新疆解放后,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生产迅速发展,牲畜大量增加。到去年年底,全州的牲畜总头数已达到八十多万头,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比生产较好的一九六二年又净增了百分之九。许多牧民还兼营农业,有的地方已做到粮食自给。随着生产的发展,牧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去年全州柯尔克孜族牧民平均每人的购买力比一九五四年自治州成立时增加四倍。

往日哲里木盟

第2版()
专栏:资料

往日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著名的科尔沁草原上,盟公署驻通辽市。全盟辖五旗、一县、一市,面积六万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四十多万,除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族。
据历史记载,这个盟有些地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谷物,但长期以来,农业技术停滞不前,农民只种少量漫撒籽地,农业产量很低,人民主要依靠经营牧业为生。到本世纪初期,已经没落的蒙古族封建王公,为了维持穷奢极欲的生活,大量出卖“王荒”。地主、商人勾结官僚军阀,趁机买下大片土地,并招揽贫苦农民为他们垦荒。西辽河和新开河一带从此出现大片农田。
由于盲目垦荒,科尔沁草原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前的几十年间,这里已有大片耕地被撂荒,许多撂荒地因植被破坏而变成沙丘。西辽河和新开河虽然水量充足,但由于含沙量多,结果河床高出地面,年年决堤成灾。而畜牧业则由于草场缩小和不断遭到破坏,牲畜头数急剧减少。
解放前的几十年间,封建军阀、王公贵族、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曾不断在这一地区进行疯狂掠夺。加上河流泛滥、风沙干旱、疾病流行,成为当地的“四大害”,使全盟农业和牧业十分萧条。当时草原上到处都是破烂不堪的奴隶屯和耪青雇农的窝棚,人民贫困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 各族各界代表千余人欢聚个旧市热烈庆祝

第2版()
专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
各族各界代表千余人欢聚个旧市热烈庆祝
据新华社昆明十四日电 云南省红河两岸一百九十多万各族人民派出代表,九日到十一日在滇南名城个旧市载歌载舞欢聚三天,热烈庆祝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
自治州各族各界代表一千二百多人在自治州首府个旧市举行庆祝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彤,中共云南省委委员、云南省副省长张冲,云南省西双版纳、文山、楚雄等自治州和一些自治县的代表,参加了庆祝大会。
自治州副州长普照(彝族)在会上报告了自治州成立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他指出,红河北岸原来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的地区,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现在已实现人民公社化。红河南岸边疆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各族人民在完成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边疆地区阶级分化不明显的苗族、瑶族和苦聪人,正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和国家的扶持,十年来自治州新修和整修了五万多个水利工程,使全州灌溉面积由一九五三年的五十六万亩增加到一百零七万亩。成立自治州前,红河两岸只有三个很小的地方国营企业,现在已发展到五十二个,职工增加了数十倍,并培养出一千五百多个少数民族产业工人。解放前哈尼族平均每四百人中才有一个初识文字的人,现在每二十人左右有一个识字人。当地的哈尼、彝、傣、僮等民族,都有了自己第一代的大学生。全州少数民族干部也由一九五三年的一千一百三十多人增加到二千一百多人,其中有不少人担任着州长、副州长、县长等领导职务。
在庆祝大会上,丹彤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张冲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委员会,热烈祝贺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甘肃全面勘掘庆阳石窟

第2版()
专栏:文物

甘肃全面勘掘庆阳石窟
甘肃省文化、科学部门对新发现的庆阳石窟已进行了较全面的勘察挖掘,认为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是近年来国内发现的石窟中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
这个石窟是一九五九年文物普查中开始发现的,位置是在陇东地区庆阳县南部七十五公里的寺沟川。
据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庆阳石窟创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距今一千四百多年。
庆阳石窟群中现在已经发掘出来的,共有五百六十五个窟,二百二十五个摩崖龛。其中比较完整的窟龛有二百八十一个。造像中除个别是泥塑的以外,极大部分是石雕,北魏及其后的隋、唐、宋、清各朝代的作品都有。
位于石窟群中央的第一百六十五窟,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个。它是北魏永平二年新开凿的洞窟。窟的平面为方形,宽二十一点七米,深十七点九米,高十三点三米,这样规模的洞窟在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群中也是少见的。

南宁市各族各界一千多人集会 庆祝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六周年 朱委员长勉励各族人民奋发图强争取今年农业丰收

第2版()
专栏:

南宁市各族各界一千多人集会
庆祝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六周年
朱委员长勉励各族人民奋发图强争取今年农业丰收
新华社南宁十四日电 广西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各族各界一千五百多人今天下午举行集会,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六周年。
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参加了庆祝会,致热烈的祝贺。朱德委员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之后说,解放以来,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以来,广西僮族自治区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成绩是很显著的。这些成绩,是自治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自治区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奋发图强,穷干苦干,为争取今年农业生产大丰收,为加速发展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而奋斗。
中共广西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韦国清向大会作了报告。他说,在纪念自治区成立六周年时,自治区同全国一样,目前也是一派大好形势。去年虽然遭受到大的干旱,但是由于抗旱斗争的胜利,整个国民经济仍然开始全面好转。他强调今后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地组织和促进现在已经出现的农业生产新高潮,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为此,首先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要继续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搞好。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必须以革命化的精神,深入基层,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比学赶帮活动,促进自治区的各项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
会前,朱德委员长接见了广西党、政府、军队、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
应邀参加今天庆祝大会的,还有越南驻南宁领事馆领事黎光仁。

红河儿女换新天

第2版()
专栏:

红河儿女换新天
新华社记者 黄昌禄
最近,来自哀牢山上和红河两岸的各族人民的代表,云集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欢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在这些代表中,有数十年前领导当地各族人民反抗封建反动统治的女英雄,有当年转战山林的红色游击队员,有解放后辛勤带领各族人民建设家乡的基层干部。他们的经历,鲜明地反映了红河的今天和昨天,反映了红河两岸人民为争取自己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哈尼族女英雄多沙阿波
在一个晚会上,个旧市京剧团演出了《多沙阿波》。这出戏描写了四十多年前哈尼族女英雄多沙阿波领导红河南岸数万兄弟民族反抗封建土司和反动政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真是巧合,这次多沙阿波代表哈尼族前来参加庆祝活动。
在招待所一间整洁的房间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女英雄。她穿着一套哈尼族同胞喜欢穿的青色衣裤,裹着饰有银珠和绶带的青色包头,虽然六十五岁了,但身体还很硬朗。她以悲愤的心情,向我讲述了当年起义的经过。
那是一九一七年,红河南岸的几十万哈尼、彝、苗、傣等兄弟民族,对当地十八个封建土司的残暴统治忍无可忍,拿起了火药枪、弩箭、长刀和锄头,纷纷起义。年方十八的元阳县多沙村哈尼族妇女陈洛婢,因为英勇过人、善骑能射,被大家推为首领,并尊称她为“多沙阿波”(哈尼语,意为多沙村的爷爷)。多沙阿波率领起义军杀死了土司委派的官吏,攻占了猛弄土司衙门。起义军声威大振,当地的各族农民纷纷骑着马,带着粮食,手持武器来投奔多沙阿波,起义队伍壮大到几万人。多沙阿波废寝忘食地领着这支队伍转战于红河南岸的元阳、金平、绿春等县,打土司,济穷人,哀牢山上风雷滚滚,动摇了封建土司的统治基础,也震撼了远在昆明的云南反动军阀。最后,土司勾结军阀派来军队,历时五年之久的起义斗争被镇压下去了。
起义失败后,多沙阿波不敢回到家乡,起先躲到远在百里外的一个亲戚家,后来又同丈夫一起跑到多沙村附近山上的一个岩洞里栖身。在这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多沙阿波遭受了多少苦难和折磨!
解放以后,群众把这位女英雄的下落告诉了干部。县委书记来到她家慰问,人民政府给她送来了衣服、棉衣和被单。她过去没有能实现的愿望——推翻封建土司制度,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自治州成立后,她当选为元阳县的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和政协自治州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一年,多沙阿波应邀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二周年的庆祝大典,见到了各族人民的敬爱领袖毛主席。
从放牛娃到副州长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九四九年参加过党在红河南岸组织的游击队队员许文安。这个哈尼族贫农的儿子,生长在红河南岸金平县的保山寨。他七岁起就给地主放牛,家里仅有的三亩薄田也被地主霸占去了。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兵,他晚上睡在田边的一棵桃树上,整夜听着豺狼的嗥叫。刚过了年家里就缺粮,不知吃过哀牢山上的多少野草。对旧社会的恨填满了他的心头。一九四九年,他参加了游击队后,担任过游击大队的副队长和村农会主席。为了在红河之滨打出个新天地,许文安离开了家,转战山林。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由于有了党的领导,他们的斗争便与当年多沙阿波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结局完全不同。一九四九年底,游击队赶跑了金平县的伪政府,不久又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红河南岸的全部土地。
成立自治州时,放牛娃出身的许文安被选为自治州副州长。十年来,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保持着当年艰苦朴素的本色,兢兢业业地为红河两岸的人民服务。下乡时他睡在贫下中农的家里,跟他们一锅吃饭,见活就干。一九六二年他来到金平县的银屏乡,看到哈尼族贫农、乡党支部书记李则黑,一家四口住在一间破房子里。原来李则黑过去一直给地主当长工,没有房子。翻身后又忙着工作,没时间盖。许文安当晚就在村里召开贫下中农会议,号召大家团结互助,帮李则黑盖房子,他还亲自同大家上山砍来了木料。房子很快盖好,李则黑非常感动,从此更全心全意工作。他领导的合作社连续两年增产,成为全县的农业先进生产单位。
许文安原来是文盲,经过他刻苦自学,现在已达到高小毕业的文化水平。为了便于联系群众,他还学会了彝族、苗族、瑶族的语言。当地群众都把他当作最知心的带路人。
英雄引水上山来
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代表中,有一位坚持奋斗十二年为干旱山区引来清泉的彝族代表昂志明。
昂志明的家乡在红河北岸弥勒县西山上的树龙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干旱山区,人畜饮水,都靠雨季积起来的浑水潭,还只够吃七个月。其余五个月人们只好翻山越岭到六里外去背水。
一九五二年树龙村完成土地改革后,当时担任副乡长的昂志明就立志要用自己一辈子的精力,把水引进村来,把干旱的山区变成鱼米之乡。
离村六里路的地方有条地下河,从几十丈高的悬岩中间流出来,形成一条瀑布,又落入山肚子里去了,人们叫它响水洞。树龙村的人祖祖辈辈就想把这股水引进村来,但那悬岩连猴子也爬不上去,一代代的人们只好望水兴叹。
这年四月,二十九岁的昂志明领了二十几个同伴,在响水洞旁的舍莫山上搭起草棚住下来。他们餐风沐雨,好容易在山上挖出了一条明槽,但地下河太深,明槽通不到水源。当时村里只有互助组,力量小,办不成。
昂志明没有灰心。一九五六年村里办起合作社,力量大些了,他又第二次带人上了山。弥勒县县长也来到工地,鼓励昂志明干下去,并派了技术员来帮忙。为了使引水沟挖得准,他们决定先从悬岩上爬进响水洞去探测地下河的位置,昂志明走在大家的前头。洞里又黑又深,不是碰着陡壁,就是遇到深潭。历尽千辛万苦,才把地下河的位置测量清楚了,开始第二次挖沟,但因为工程大,施工力量不足又失败了。
经过两次失败,有人劝昂志明不要再为这股水费劲了。昂志明向他算了一笔账:全村每年花于背水的劳动日达一万五千个,相当于全年农业投工量的百分之十五。把水引来后,不但本村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还可以把一千六百亩旱地变成水田,那时山区就可以吃上大米饭,可以栽藕养鱼。这人被他说得也兴奋起来了。
树龙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后,劳动力、资金比过去更加雄厚。一九六一年他领着人们再次上山。国家也派技术人员运了一台钻探机来支援他们。经过钻探,他们找出了地面与地下河的准确距离,决定从地下河的侧面开凿一条八十六米长的隧道,把地下河水引到地面来。
一九六二年四月,昂志明领着十九个民工干起来。国家源源不断地送来炸药、水泥等物资,并派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来支援。他们经过四百多天的努力,终于在去年七月把八十六米长的隧道凿通了。
一股清洌的地下水,顺着隧道从山肚子里流到了地面。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马上传遍了树龙公社。人们就像过火把节那样,穿着鲜艳的节日服装,弹着三弦,吹着笛子,跳着舞,从四面八方涌来了。八十四岁的老贫农石亮华拄着拐杖来到渠边,捧起清泉无限激动地说:“我吃了一辈子浑水,现在吃清水了!”(本报有删节)

福建发现宋元外销陶瓷

第2版()
专栏:

福建发现宋元外销陶瓷
福建发现一批重要的宋元时代外销陶瓷标本。
这些古代文物是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研究人员最近在德化县屈斗宫、晋江县磁灶两地调查古代瓷窑废址时发现的。
在德化县屈斗宫发现的标本有洗子(装水的器皿)、盌、梅花杯、碟、印盒、盏、羹匙、镫座(古代食具)以及瓷雕动物、人物雕塑等。经初步鉴定,它们的年代最早是宋代,多数是明、清两代。这些遗物的发现,说明德化瓷的烧造早在宋代就开始了。在晋江磁灶古窑址发现的陶瓷标本,包括有“军持”(一种可携带的水瓶)、瓶、壶、罐、盌及动物雕塑等。从遗物的造型及特点看,具有宋元时代的风格,证明为宋元时代的遗物。过去在东南亚各国发现很多中国古外销陶瓷标本,但不知是出产于何地。这次在晋江县磁灶古代瓷窑废址发现的“军持”,同东南亚各国发现的“军持”非常相像,初步鉴定为宋元时代古外销陶瓷的一种。
这次发现的标本,对于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研究古外销瓷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新华社讯)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