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03-08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国家在她们胸中——记上海和平丝绸复制厂

第2版()
专栏:

国家在她们胸中
——记上海和平丝绸复制厂
本报记者 周永康 贺昌华
在上海,在南京路附近,有一个受到人们广泛称道的工厂。有人把它誉为“红色的熔炉”,有人把它比做“友爱的家庭”,还有人甚至把它称做“南京路上好八连式的工厂”。
工厂的规模不大,总共不过一百三四十人。党支部书记、厂长、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和工厂的许多基层干部,都是女同志,全厂只有一二十个男工。这个厂原来是一个缝纫生产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刚好十年。在这十年当中,整个工厂在这些妇女手里,完全变了样。但是,变化更深刻更巨大的,却正是她们自己。
这个厂,便是上海和平丝绸复制厂。
风格
这个厂的女干部和女工们常爱说这句话:“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衡量衡量怎样才对国家最有利!”在实际行动中,她们经常把国家利益考虑在先,把个人得失置之脑后,为革命不怕吃亏,表现出一种胸怀全局的崇高风格。
一九五七年,还是缝纫生产合作社的时候,资金不多,社员收入也少。这一年,她们加工一批自行车的坐垫套。做了半年,社员们的技术刚刚熟练,工资收入正在逐步增加。有一天,社里一个业务员在交电公司听到一个仓库管理员随便讲的一句话:这种坐垫套因为生产太多,销不出去,仓库里有积压。
消息传来,全体社员议论纷纷。
有的说:“既然交电公司订了合同,我们就做下去。积压不积压,是他们的事。”
有的说:“浪费了国家的物资,拿工资时心也不安。”
还有人说:“把好材料做成市场不需要的东西,造成国家的损失,这不是我们劳动人民应有的态度。”“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国家好,个人才好!”
究竟怎么办?社里又算了一笔账:如果下半年不做坐垫套,合作社不过减少二万多元的收入;如果做下去,国家还要增加十多万元的积压。
党支部书记沈玉英亲自赶到交电公司,主动提前取消了原订的加工合同。生产暂时停顿下来。她们又到外面另外找到一批活儿。这种产品的加工技术,大家不熟练,女工们硬是从头学起。
事过一年,合作社转为国营工厂。正当她们加工一批领带的时候,商业部门销售情况发生了变化——暂时不需要了。当时,全厂有百分之八十的女工做这种产品,加工收入很高,停止生产影响很大。但她们还是放下了剪刀,把料子送还给丝绸公司,又一次主动提前取消了合同。
前几年,由于农业严重受灾,蚕丝原料供应很少,加工任务不足,和平厂生产十分困难。领导部门体谅她们的处境,准备给她们亏损补贴。消息传到厂里,干部和工人都很激动。她们感谢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她们坚决不要国家贴补。
“宁愿自己挑困难,不给国家添负担!”
“正因为国家有困难,我们更要力争不亏本,多上缴利润!”
她们四出奔走,到处打听,最后找到了几种医疗器械的抛铜任务。同她们原来做的轻软柔和的丝头巾、绸衬衫相比,这是一种又脏又重的活儿!
“活脏有什么要紧,我们的思想是干净的!”
她们的心愿实现了。一九六二年,本来预计要亏损十万元,结果呢,不但没有要国家补贴,反而向国家上缴了七万多元利润。
这哪里是钱,这是和平厂妇女们的心呵!
和平厂的女职工既能在这样困难的时候还一心向着国家,在平时,她们处处精打细算,事事勤俭节约,就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工厂搬家,需要三千多个人工。女工们自动拉起“老虎车”,当搬运工人,拿起泥刀,当泥水匠,把国家给她们的一万多元搬家费省了下来。
夏天快到,上级拨给她们三十只电风扇,她们只去领了八只,装在温度最高的地方。
炎夏烤人。学习的时候,身上也会出汗。干部给女工开了电风扇,她们立即关掉:“把每度电,都用到生产上去吧!”
党支部没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常常挤在晒台角上的小试验室里开支委会。干部们办公用的写字台、文件箱,十年来从未添过新的。
有的女工发现一家工厂把烧得不透的煤屑倒掉,也认真地给他们提了意见。
有的女工在路上看见孩子摇动新栽的幼树,便上前耐心劝阻。……
平时姊妹们相处,也已经看不到旧社会家庭妇女那种猜疑、妒忌、背后议论、贪小便宜、各人自扫门前雪等等坏习气。她们亲密无间,一人有事,众人相帮,同欢乐,共患难。
这就是和平厂的生活,这就是和平厂的风格!
差距
同十年前的情况对比,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大变化。
一九五四年,和平缝纫生产合作社宣告成立。分散在全市十多个区的两百多个家庭妇女,离开锅台,跨出家门,第一次踏进合作社的大门。她们喜爱新社会,但她们还不完全理解这个社会。
在上下班的路上,人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往后,一天如能赚上一元钱,日子就好过了。”
一天下午,合作社附近突然失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过来。在此紧张时刻,不少人连忙卸下自己的缝纫机头,抱着就往外跑。国家的、合作社的东西,只有很少人去抢救。几个积极分子,看到社员乱得这个样子,也急得慌了手脚。
正在这时,沈玉英从外面赶来,立即跳上桌子,大声喊道:“同志们,现在是最危急的时刻,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在我们这里,有国家的财产,有合作社的财产,也有我们个人的财产,我们到底应该先抢救哪些财产呢?同志们,国家好,我们大家才会好,先抢救国家财产要紧!”
几句话,把大家提醒了。社员们连忙丢下自己的东西,奔上楼去搬加工的丝绸。
邻近的火很快被扑灭,社员们虚惊一场,没有遭受损失。当下,沈玉英开了一个社员大会,表扬了几个一开头就抢救国家财产的人,然后说:“今天,我们经历了一场考验。请大家想想,自己的一部缝纫机即使抢了出来,能办得起一个合作社吗?没有国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几个当时只抢自己衣服的社员,难为情地笑了。那些抱着缝纫机头朝外跑的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沈玉英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女工连自己带来的小菜,也要放在工作台边,有时一不小心弄翻了,便沾污了丝绸。有的女工对自己的一双旧鞋子很爱惜,把它摆在放满丝绸的台板上,有时把料子也弄脏了。有的女工看见凳子上有灰,怕弄脏自己的裤子,随手抓起一把剪下来的零碎料子就擦。
正是在这些事情上,反映出这些刚刚走出家庭的妇女,要无产阶级化,思想上有着多么大的距离!
沈玉英由此也想到:要使这些家庭妇女成为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工作要从细处做起,日积月累,一刻也不能放松。
抚育
和平丝绸复制厂的女工们,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抱着各种不同的想法。怎样把每个人的思想工作都做好呢?沈玉英的头一条体会是:口说千遍,不如一干。
办社初期,许多社员的生活困难,背后难免有些议论。当时,社员们是计件工资;几个干部因为都是从别的机关调来的,是固定工资。干部的工资虽然不多,但现在正当社员生活困难,做干部的是不是应该更刻苦一些呢?
考虑再三,沈玉英决定降低自己的工资,同时和其他干部商量好一起减。起初,上级社还不同意她们的意见,经过沈玉英一再要求,上级社才批准,干部工资打八折。
过了两个月,“秘密”被一个社员无意中从工资簿上发现了。社员们深受感动。曾经因收入低发过牢骚的社员,这时也说:“干部减了工资,一声不响,工作得更加辛勤,我们还要责怪她们,太不应该了。”从此,很多人埋头专心地搞好生产,不再埋怨工资少了。
身教是无声的语言,又是最权威的号召。沈玉英随时随地注意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教育女工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女工们加强团结互助……潜移默化,使好风尚发扬起来。
为了提高姊妹们的觉悟,她还一人一事地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这里,有一个“一把锈锁开五年”的故事。
这把“锈锁”,叫应爱琴,今年还不到四十岁。她平时很少讲话,性情特别孤僻。一九五四年,她来合作社以后,周围沸腾的生活在她心头似乎激不起一丝波纹。上班铃响,她进车间;下班铃一敲,她走出车间,再也不见人影。很多同志耐心地帮助她,给她提些意见,她反以为别人有意和她过不去。沈玉英好几次想跟她谈谈,她故意避得远远的。国庆节晚上,厂里开联欢会,楼下人们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她一个人躲在楼上,偷偷流泪。沈玉英到楼上找她,她把被子蒙在头上;好容易把她劝下楼来,一转眼,又偷偷溜到楼上去了。
“真是一把打不开的锈锁!”有人背后这样议论应爱琴。
“你何必再去自找麻烦呢!”有人当面这样劝说沈玉英。
五年当中,沈玉英确实碰过很多钉子,但她不仅没有灰心,反而觉得没有帮助应爱琴摆脱精神痛苦,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她一直在想:用把什么钥匙,才能把性情孤僻的应爱琴的心窍打开呢?
一九五九年夏天。一天晚上,轮到应爱琴值夜班看守工厂。沈玉英和厂长叶夏莲都决定留在厂里,同应爱琴谈心。那天晚上,三人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搭了个统铺。
她们从家常谈起,慢慢谈到了应爱琴痛苦的经历。
应爱琴,有姐妹八个。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在旧社会因为劳累过度,二十多岁就被折磨死了。应爱琴二十岁那年死了丈夫;腹中婴儿,因为她过度悲伤,一落地就断气夭折。那时候,有人说她命不好;有人说她克夫克子,叫她“白虎星”、“扫帚星”。族里的恶棍,结伙来逼嫁夺产。周围的人看见她就躲避开。人家结婚、生孩子、过生日,她连看热闹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应爱琴越说越伤心,禁不住痛哭起来。
应爱琴悲惨的遭遇,引起了另外两个旧社会的受苦人——沈玉英和叶夏莲的强烈同情。她们热情地安慰应爱琴,并且慢慢地诱导她:
“你说,解放了别人都是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还和过去一样呢?”
“我也说不清楚,我总觉得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好像是多余的。”
“那你现在做工作,是为了什么?”
“为了吃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应爱琴的话使沈玉英非常难过。旧社会的折磨,竟使应爱琴对生活的信心都丧失了。她同情地说:“不,爱琴,你这样想就不对了。你还年轻,日子还长得很呢!”她进一步开导说:“你过去只想着自己的痛苦,以为做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子女,否则活着就没有意思。你要知道,你现在参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眼光要放大一些,不要只想到自己。”
叶夏莲也鼓励应爱琴:“旧社会使你吃了许多苦,你要站起来,解放自己。”
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应爱琴渐渐变了,心情开朗了,跟大家接近了,对周围的事情关心了,生产上也动脑筋了。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二年,应爱琴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的先进生产者。
这一把锁是打开了,这把钥匙不一定能打开所有的锁。沈玉英在探索着更多的钥匙。
沈玉英身边常放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全厂职工的住址。每逢外出开会,一有空隙时间便就近访问几个工人的家庭。几年来,全厂分散在好几个区的工人家庭,她几乎都访问到了。有些女工家里婆媳不和、夫妻不睦,沈玉英赶去做工作,帮助建立了新型的家庭关系。有些女工的孩子读书不用功,沈玉英去耐心地教导他们,要他们好好读书,让妈妈在厂里安心生产。沈玉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厂外去了,做到三代人身上去了!
干部和工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好,彼此心心相印,十分亲密。
今天,在这个厂的党支部内外,已有一批得力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她们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一个人进步了,又去帮自己接近的人,像“滚雪球”一样,先进思想越传播越广。
成长
今年五十一岁的和平厂党支部书记沈玉英,总是喜欢这样说:“这些年来,我只是做了党教会我做的事情!”“党扶着我走路。我不过是把党教给我的东西再转教给大家罢了!”
沈玉英,不是一个天生的能人。
原来,她也是一个喝过旧社会苦水的家庭妇女。十九岁那年,就由人作主,糊里糊涂嫁给了一个患病的男人,家里常常揭不开锅盖,东奔西走到处借债。被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曾经几次三番想投河自杀。她就这样含着悲痛度过了三十几个寒暑,直到解放的日子。十几年前,她走出家庭,参加了里弄、区妇联的工作。当她刚调来担任党支部书记兼社主任的时候,虽然有一颗愿为革命贡献出一切的红心,但是工作中办法不多。
刚办社一个多月,一些社员嫌工资少,闹着要退社。在那些日子里,她心情十分沉重,甚至考虑过这个合作社能不能办下去。
想来想去,她想起了两个多月以前她要离开区妇联的时候,党支部专门为她开的一次会。那次会上,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有的同志还讲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想到这里,她心里升起了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她同社员们谈心,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给大家听,向大家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社员们克服困难的劲头被鼓舞起来。合作社就这样办下去了。
后来,沈玉英慢慢懂得了要运用毛泽东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便更注意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两本书,给了她特别大的启示。她一字一句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革命领袖的语录和她自己的体会。这些学习,使她提高了思想觉悟,也提高了工作水平。
一九五九年,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了。沈玉英把那篇报道看了好几遍,想了好几天,深深被八连战士的模范事迹所感动。于是,“向好八连学习”的响亮口号提出来了。她们认为:好八连所以好,主要是因为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于是,她们都把毛主席的书放在身边,随时阅读。每星期三晚上,都举行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小组会。她们认真学习好八连,她们的思想、风格也越来越接近好八连。
就这样,沈玉英一步步成长起来了,全和平厂的女职工也一步步成长起来了。
这个厂女工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也恰是我国劳动妇女在党的领导下,掌握自己的命运、彻底解放自己的一幅缩影。(附图片)
和平丝绸复制厂党支部书记沈玉英(左二)向前来参观的“好八连”官兵介绍本厂情况。 新华社记者 卢鸣摄

山沟里的女“秀才”

第2版()
专栏:

山沟里的女“秀才”
不久前,一位年过四十的朝鲜族农村妇女,向吉林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作了一次生动感人的学习报告。她既没有讲稿,也不带书,在三小时的报告中,滔滔不绝地从鸦片战争讲起,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介绍了《毛泽东选集》中的许多文章。她对毛主席许多文章的历史背景,党内外情况,毛主席写这些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和什么人辩论,结果解决了什么问题,都讲得一清二楚。她的报告博得了全场听众的称赞。
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是延吉县东盛公社东盛大队第十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共产党员黄顺玉。
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黄顺玉没有念过一天书,只是在解放后才上了一年夜校。她是五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孩子才十个月;她是妇女队长,要参加劳动,要开会、做工作;家里没有老人,每天劳动回来,一大堆家务事等待着她。在这样情况下,她为什么能学得这样好?
黄顺玉九岁那年,父亲黄基范因为参加抗日活动被敌人杀害。不久,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了,妹妹也送了人。孤苦伶仃的黄顺玉被寄养在伯父家。黄顺玉常想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这样不幸,但是无法解答。
一九四七年,延边解放后的第二年冬天,土改工作队来到了东盛村,工作队干部组织贫雇农中的骨干分子学习政治。年轻的黄顺玉带着童年时期百思不解的问题,参加了学习。学习了一个冬天,她初步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压迫,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党。她发现原来天下还有这么多她不知道的事情。从此,她对书报产生了感情,无论是丈夫从外面带回的毛主席著作单行本,还是村里办公桌上放的报纸,她一看见就舍不得放下。有时还跑到离家三里多路的生产大队办公室去看报。这时候,她已经陆续读了毛主席的一些文章,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懂得了革命是自己的事情。她和许多积极分子一起,参加了村里的各项政治活动。
一九五二年,党支部发现黄顺玉这样关心政治,热爱学习,就让她当了党的宣传员。从此,她的学习劲头更足。就在这年“七一”前后,全县开展了向群众宣传党的历史的活动。黄顺玉兴奋地把她刚从报纸刊物上学到的党史知识向群众作介绍。
一九六○年五月,她出席了省里召开的文教群英会。会上一些比她年纪大得多的人谈自己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和收获,她十分羡慕。回村以后,大队给她买了《毛泽东选集》(朝鲜文版)一、二卷,公社中学送给她一本《中国共产党简史》。她如获至宝,先读了党史,发现里面讲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就介绍了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两篇文章。再往下看,原来党史上讲到某段历史时就介绍毛主席当时发表的文章,把《毛泽东选集》中许多文章的历史背景,介绍得清清楚楚。她想起过去学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就琢磨过为什么毛主席要作这个考察,写这个报告,现在她明白了。就这样,她很自然地找到了结合党史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从而更加深了对毛主席著作的理解。
战胜困难
像黄顺玉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可以想像的。比如,她文化水平低,书中有许多名词、典故、历史地理知识,她弄不清楚,就记下来向丈夫、儿子或下乡干部求教。此外,家务也占去她很多时间。她克服困难的办法是抓住平时许多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劳动回来给孩子喂奶的一刻钟她从不放过,随手拿起书报来看;在做饭摇风匣的时候,也能抽空看上半小时;铲地休息时,男人们抽烟,她掏出书来看一会。
十几年来,黄顺玉没有一天间断过学习。
活学活用
黄顺玉对毛主席关于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句话记得很清楚。她自己常说:“再好的理论如果学了不用,等于白学。”“学习使我懂得了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过去只认为一个妇女照料好家务,哄好孩子就行了,学了毛主席著作后开了我的眼界,我渐渐懂得,烧火、做饭、哄孩子这当然要做,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参加社会活动,为革命多出力量。在农村,就是要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巩固集体经济。”她也的确这样做了。近四年来。她每年都是这个生产队的妇女中劳动日做得最多的一个。
在农村历次政治运动中,接触得最多的,是各阶级的动向和各种不同形式的阶级斗争问题。她从毛主席著作中学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在这方面逐步提高了认识。她经常提醒大家加强阶级斗争观念,教给大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人看事。去年春天,国家拨了一批物资照顾一些有困难的社员。有人主张按户平均分配。黄顺玉了解到这是一个富农在背后出的主意,她抓住这件事情向大家进行阶级教育。她在社员会上揭露说:“咱们千万不要忘记: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如果把东西平均分配,岂不是连地主富农都有份?”
队里有位烈属徐今山大娘,常常思念为抗美援朝牺牲的儿子。黄顺玉就把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关于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的一段话讲给徐大娘听,并且向她介绍了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使徐今山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
前几年,有人见黄顺玉在地头读书、看报,常常说些闲话;现在情况变了,说闲话的人没有了,一到劳动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很自然地凑到她跟前,请她念一段书报。在黄顺玉的带动下,这个偏僻山村里的每个生产队还都组织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黄顺玉的名字也传遍了吉林省,人们称她为山沟里的女“秀才”。(据新华社讯)

上海各方学和平丝绸复制厂经验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

第2版()
专栏:

上海各方学和平丝绸复制厂经验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
据新华社上海七日电 上海和平丝绸复制厂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受到上海各方面普遍重视。许多工厂、商店、学校、里弄的党组织从学习这个厂的先进事迹和经验中,得到鼓舞和启发。它们以和平厂为榜样,改进自己的工作。
最近半年多来,上海许多报刊介绍了这个厂党支部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一群家庭妇女出身的职工培养成一支具有较高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的生动事迹。半年来,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沈玉英和其他干部,应邀到各单位做了一百多次报告。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有二十多万人听过这个厂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介绍。外地到上海来交流经验的许多工厂职工,也先后到这个厂参观访问过。
学习了和平厂的事迹和经验,不少工厂企业的基层干部和工人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耐心地帮助同志。上海市印刷三厂印刷车间的陆正华小组,不久前调来一个新工人。这个女工过去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老落后”,都不喜欢和她在一起工作,她自己在生产上也一直提不起劲来。她来到小组以前,小组长陆正华一度也有顾虑。学习了和平厂的经验以后,陆正华想到和平厂曾经花五年时间帮助一个女工提高觉悟,不但自己思想通了,还帮助组里别的同志端正了认识。新来的女工年纪较大,大家就让她干轻活。她看到大家这样热情对待自己,也很受感动,反而主动抢一些重活干。她的每一点进步,都受到小组同志的重视和表扬,从此工作热情越来越高。前不久,这个从来没有受过奖励的女工,第一次得了奖。
和平丝绸复制厂党支部的工作做得全面细致,这个经验现在也在很多单位推广了。老其昌食品商店的党支部书记方孝林,发现工作一直比较积极的艺徒姚小妹,忽然消沉了。他一了解,才知道是因为她在店里工作晚了,回家去常常受她父亲的责备。方孝林上门去拜访了她的父亲,并且把姚小妹在店里的积极工作情况告诉了他。姚小妹的父亲经过这一说,心里十分高兴。以后,姚小妹的工作比过去更积极了。
很多工厂、企业、里弄的党组织,还吸取了和平厂组织职工群众坚持学习通俗政治读物《支部生活》的经验,在基层单位的干部和群众中建立了许多政治学习小组。

国务院任免名单

第2版()
专栏:

国务院任免名单
新华社五日讯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二日举行的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一百四十一次会议,通过任免一批国家机关、驻外使馆和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名单如下:
任命:
黄庆熙为内务部副部长;
刘复之、凌云为公安部副部长;
李玉奎为邮电部副部长;
刘剑、董俊峰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吴晓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参赞;
郭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丹共和国大使馆参赞;
石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里共和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宋之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参赞;
刘宿贤为武汉大学副校长;
赵今声为天津大学副校长;
王亚朴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免去:
李如洪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职务;
刘宿贤的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职务。

体坛许多女将成了好教练

第2版()
专栏:

体坛许多女将成了好教练
新华社七日讯 我国许多曾经活跃在竞赛场上的著名女运动员已经担任了教练工作。她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正致力于培养更年轻的女运动员。
这些女教练大多身经百战,有着比较丰富的锻炼和比赛经验。其中有的赢得过世界冠军或全国冠军,有的曾经是世界纪录或全国纪录创造者,还有的早在解放初期就被选为国家代表队的队员,参加过多次国际比赛。
一九六一年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冠军丘钟惠和一九六三年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第三名孙梅英,去年参加了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后,都走上了教练的工作岗位。去年十一月间,孙梅英就担任了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的教练。最近在武汉参加二十一城市女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的二十二个代表队中,有十八名女教练,其中上海的朱培民、徐介德,重庆的杨琪文和山西的杨月英,都是早在七年或九年前就开始参加全国性比赛,并且进入过全国前七名的老将。
我国的第一批女子排球国家选手,目前大都担任了教练。我国女子排球队是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参加国际比赛的,当时的国家队员阙永伍,现在经常被选派为国家女子排球队的教练。去年,中国女子排球队赢得第一届新运会女子排球冠军时,担任教练的就是她。阙永伍和女子游泳教练潘静娴在今年一月间都被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委员。潘静娴担任教练工作已经将近十年,我国著名的自由泳选手符大进、林锦珠、戴丽华、傅翠美等人都经她训练过。
我国十七岁的女子体操选手王维俭去年在第一届新运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赢得了四项冠军。她的成就是同女子体操教练温小铁和陈孝彰的悉心指导分不开的。温小铁和陈孝彰都是我国最早的体操运动员。陈孝彰在一九五五年就获得过全国女子体操全能冠军称号。她和温小铁担任教练工作几年来,已经训练出一批体操运动健将。
在其他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中,也有许多著名运动员当了教练。她们当中有:前女子跳高和女子八百米全国纪录创造者傅雪雁和陈正绣,前国家女子篮球队队长周懿娴和著名篮球中锋杨洁,前女子六百米日间集体综合跳伞世界纪录创造者李淑花和李淑慧,以及在一九五五年就获得过国际射击比赛冠军的李素萍和摩托车比赛多次全国冠军获得者刘和立等人。

《新运会》纪录片上映

第2版()
专栏:

《新运会》纪录片上映
新华社七日讯 由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电影工作者联合摄制的大型彩色文献纪录片《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今天开始在北京上映,并将陆续在外地上映。
去年十一月间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运会,冲破了帝国主义对国际体育事业的操纵和垄断,在国际体育历史上写下了具有伟大革命意义的一页。这部影片纪录了运动会前夕景象、精采的比赛场面、各国运动员之间友谊交往的镜头,以及第一届新运会代表会议的情况等。观众用九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概略地了解到这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运动会的生动而丰富的内容。
在新运会上,各国体育健儿创造了许多优异的成绩。中国和朝鲜选手在举重、田径和射箭比赛中,共打破了五项世界纪录。在这部影片上,观众可以看到打破这些世界纪录时的一些精采的特写镜头。影片对其他十七个竞赛项目,包括柔道、曲棍球、帆船等我国人民不太熟悉的项目的比赛情况,也都作了介绍。
影片纪录了新运会的倡导者、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出席运动会和在新运会代表会议上讲话等场面,以及反映新运会上新的体育精神的许多珍贵的镜头。在新运会期间传为美谈的印度尼西亚、中国、朝鲜女子自行车选手在比赛途中“让水”的故事,也在银幕上展现。
影片中还介绍了新运会期间印度尼西亚、中国、朝鲜、古巴等国家的艺术团表演的精采节目。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