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9-23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福建受灾地区大部恢复生产 莆田等县群众修堤、洗苗抢救晚田

第7版()
专栏:

福建受灾地区大部恢复生产
莆田等县群众修堤、洗苗抢救晚田
新华社福州21日电 福建省遭受台风暴雨灾害地区的群众,全力投入抗灾斗争。目前,龙溪、晋江、闽侯等专区沿海大部分低洼地区的洪水已经退落,多数受灾群众已安返故居或得到妥善安置,被冲坏或淹没的主要公路在迅速修复。灾区广大群众正抓紧时机,继续修堤和恢复生产。
今年第二十二号强台风9月12日下午二时在福建省莆田、惠安一带登陆时,中心风力大、波及范围广,台风经过的晋江、龙岩两个专区,被波及的龙溪、闽侯、福安三个专区和南平专区的部分地区,风力都在八级到十二级以上。
在抗灾斗争中,中共福建省委和受灾地区许多负责同志,亲自带领干部,深入抗灾第一线,领导群众抗击灾害。省人民委员会和有关部门还采取调运、就地拨用等办法,拨出一批物资、粮食帮助各地抗灾和恢复生产。
受灾地区在抢救和安置灾民的同时,迅速恢复生产。莆田、惠安、平潭、晋江、龙海、东山等县在涨水退落后,各县都出动了数万人,分别投入修堤排水、洗苗、扶苗、补苗、加工、加肥和改种等灾后生产活动。目前各县一部分江海堤防和其他水利工程已经修复,大部分受淹作物经过抢救已经恢复生机。龙海县在洪水退落的当天,就有七万多人投入生产,目前洪水退出的八万亩晚稻,已有五万亩进行洗苗。莆田县许多公社和生产队根据农作物受灾轻重情况,立即出动了大批劳动力,对六万多亩不同程度受灾的作物,分别采取排水、洗苗、退咸、清除杂物、抓紧追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进作物迅速恢复生长。

坚持抗灾斗争 力争晚稻多收 常德滨湖地区继续抽水灌溉扑打害虫 湖北总结前段经验增加抗御力量

第7版()
专栏:

坚持抗灾斗争 力争晚稻多收
常德滨湖地区继续抽水灌溉扑打害虫
湖北总结前段经验增加抗御力量
本报长沙22日电 早中稻都获得较好收成的湖南常德专区的滨湖地区,今后如果不再遭受意外灾害,继续加强后期管理,晚稻和晚秋作物,又将有个好收成。
常德专区在洞庭湖周围有八个县。这八个县土地肥沃,河港纵横,气候温和,水田一年可收三季,旱地可收两季。今年,在夏收预分中,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等政策,群众扩种晚稻积极性很高,湖滨各县共计栽插迟熟中稻和一季晚稻一百一十三万多亩,双季晚稻一百九十二万多亩,另外,还扩种了湖田十五万多亩。
记者最近从益阳乘汽车经汉寿到常德,又从常德坐船到汉寿、沅江,沿途所见是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禾苗长势很难分辨哪是正田哪是湖田。当记者来到南县时,田野里青葱茁壮的一季晚稻已苗深齐腰,吐穗扬花,双季晚稻也大部打苞孕穗。今年滨湖各县的晚稻一般都插得比往年早些,管理措施也比往年及时。现在晚稻田一般都中耕除草两三次,有的还施了追肥。安乡、华容等地,过去只种不管的湖田晚稻,今年也普遍治了虫,除了草。
滨湖地区当前生产的良好形势,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经过一番艰苦斗争得来的。正当水稻栽插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湖区人民出动了八万七千多部人力、畜力水车和数百台抽水机,抽水抢插,终于抢在立秋前全部插完水稻。记者去常德的途中,还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仍在用水车、畜力水车和抽水机车水。这是他们在扩大向干旱斗争的战果。各地干旱稍有缓和,蝗虫螟虫又接踵而来。由于连年干旱,今年的蝗虫是解放以来最厉害的一年。虫害大,人们征服虫害的决心更大。社员们采用药杀、水淹、火攻、人捉等办法围剿。全区使用的除治虫药器械数以万计,国家还派来飞机帮助社员喷药灭虫,到9月8日仅飞机治虫的面积就达八十多万亩。记者来到常德、汉寿、沅江等地,还看到社员携着喷雾器在田间喷杀虫害,喷药的飞机在田野低空盘旋;入夜,田野里密如繁星的灯火,正在大量诱杀螟蛾。人们大力的除治使蝗螟危害大大减轻,许多被蝗虫咬断的稻叶长出了新叶,发黄的禾苗也逐渐转青。
当然,滨湖地区各地的晚稻田间管理,仍有不少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许多地区稻蝗虽然基本扑灭,可是三化螟、稻飞虱、浮尘子还未除净;9月中旬正是螟蛾盛长和螟卵的盛孵期,需要继续组织力量彻底扑灭。稻田的管水工作,也还需要加强。少数三类田清除杂草和稗子的工作还要做。部分长势特别好的晚稻,还需追施草木灰、火土灰和放水晒田,及早防止倒伏。
本报武汉22日电 湖北省许多地方总结前段抗旱经验,合理安排劳力,继续抗旱与加强晚稻和晚秋杂粮作物田间管理。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继春旱、夏旱之后,又发生了秋旱。9月上旬,虽然大部分地区下了雨,但由于雨量不匀,襄阳、荆州等地区仍有部分地方受旱。为了减轻受旱程度,许多公社和大队发动社员总结了前段抗旱经验教训,继续坚持抗旱斗争。浠水县方郊公社胜利大队,运用前段抗旱保中稻的经验,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队与队之间协作,抗旱浇灌晚粳田八十多亩。新洲县许多公社的生产队,一方面安排劳力车水抗旱,一方面组织社员大抓双季晚稻的田间管理,全县三十二万亩双季晚稻,已经全部薅了草,并有二十万亩薅了两遍草,追肥、除虫面积也达二十万亩。
在抓好晚稻田间管理的同时,许多地方还加强了晚秋杂粮的田间管理。枣阳县二十四万亩晚红薯,已经普遍除了草,其中有十五万亩追了肥。虫害比较严重的随县、宜城、襄阳等县,对发生虫害的九十多万亩晚秋杂粮,普遍进行了除治。
在晚稻和晚秋杂粮的田间管理中,不少社队还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了劳动定额,健全了评工记分制度和生产责任制。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社员抗灾生产的积极性。

北册公社改耧修耙迎接种麦

第7版()
专栏:

北册公社改耧修耙迎接种麦
本报讯 河南宜阳北册公社为了保证适时种麦,着手组织铁木匠,改耧修耙,迎接播种。
北册公社今年麦播面积大,需要的工具多,有些工具还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如有些耙缺钉少齿。由于修制任务大,工匠少,公社采取按大队统一组织力量,分头进行修制的办法,来满足各生产队的需要。现在,各大队已组织铁木匠六十七人,分成十三个作业组,分队巡回修制。范元大队共有四十张耧,需要修理的有二十八张,已修理了二十一张。寺岭大队已新制、改制耙三十盘,修补其他小农具一百多件。此外,商店还供应架子车二十四辆。

关心队里一草一木

第7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关心队里一草一木
天津河北区朱唐庄公社李辛庄大队有个李振远老汉,晚上收工回来,他总要到地里转转,发现了问题,进村不进家,先到队长家打招呼。
李振远虽然年岁不小了,劳动上可是一点不含糊。记工员的工分账上记的清楚,到6月底,他已经做了一千五百个工分,这在老农里是最高的。最近这里下了一场好雨,对旱了半年多的土地来说,正是抢种的好机会。振远老汉家的自留地,雨后也该薅种了。队里觉着他家没有闲人,他的出勤率又高,就让他晚出一会工,种上自己的自留地。老汉却说:“用不着,我那点地收的再多,也盖不上队里的囤底。再说,收了是我一家的事,队里多收少收关系到家家户户,还是队里的活要紧。”结果他还是干完了队里活,才去种自留地。
振远老汉对队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爱护。有一天晚上,社员们打轧完麦子,都回家吃饭了。他照例把工具过了一遍眼,发现少了一把木杈。他和另外一个社员找了半天,还是没个眉目。那个社员说:“记住这个碴,明儿个再说吧!”老汉却不同意:“明儿个起早要摊场,人来了没工具不就要窝工吗?再说队里的东西找不着也可惜!”于是两人又仔细查找了一遍,终于在麦根垛里找到了。       
      陈广仁

“老代表”的功劳

第7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老代表”的功劳
现在,山西翼城县小河口公社北橄大队各生产队在地头地边上种的扫帚苗,长得枝叶茂盛,又肥又大,明年又不愁没有扫帚用了。
一提起种“扫帚”的事来,社员们都说:“这可是我们‘老代表’的功劳!”
“老代表”名叫葛玉成,今年六十七岁了。他事事关心集体,关心社员。一直是北橄大队连选连任的社员代表。
还在去年春天,葛玉成知道队上扫帚缺,就跑到外村去找扫帚籽。回到家里,就在自留地里挖了两畦畦,把扫帚籽种了进去。精心作务,育成了三千六百多株扫帚苗。等下了透雨,他就把扫帚苗送给全大队的各个生产队栽种。就这样,去年全大队总共生产了扫帚一千四百七十四把,节约了四百三十元的开支。为这事,在全体社员的要求下,大队管委会奖给了葛玉成五十个劳动日。
霍聚琳

一心为集体的木工

第7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一心为集体的木工
8月30日晚上,河南偃师县翟镇公社王七大队第七生产队的社员会散了。被社员们称为“巧木匠”的姜四书,回到家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想:今年秋收任务大,牲畜光耕地还紧张,百十亩豆子的运输任务如何完成呢?忽然他想到队里现有四辆架子车,如果装上扬门或板箱,一辆可顶两辆用。
第二天一早,姜四书把自己的打算提给队长姜建章。姜建章说:“你的建议很好,可惜队里没木料办不成。”姜四书向队长表示:“我回去想想办法。”他就趁中午休息时间,跑到十六生产队找到一同学艺的郭双祥。郭双祥也正为队里制造两张犁没有枣木而发愁。两人各自说出自己的心思以后,巧得很,姜四书说:“祥哥,我家有棵死枣树,前两天才锯倒,可以做两张犁,你拿来用吧。”郭双祥也说:“我这里也还有四根杆子可以做四副扬门哩!”说罢,郭双祥帮姜四书把杆子送到姜四书家,姜四书又帮双祥把枣树送过来。原料问题解决了,该造的东西也就造出来了。
事后两个生产队除了按实际需要付给了他们应得的报酬以外,还把这一事迹反映到大队。大队表扬了他们。
韩儒森

图片

第7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李振远说:用不着,我那点地收得再多,也盖不上队里的囤底。
陈德陵插图

“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

第7版()
专栏:

“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
许奇
秋季是暑寒交替的过渡季节,暖湿空气的势力逐渐减弱,向南撤回海洋;北方干冷空气的势力不断加强,频频南下,逐步南侵。自9月中下旬到10月下旬,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常因冷空气的突然南下,风速骤增,温度剧降,对正在抽穗扬花的晚稻极为不利。由于冷暖空气势力强弱不同,各次冷空气南下所引起的天气也不一样,有时低温干旱,有时阴雨湿冷。当这些天气到来时,风总是先出现,群众称这种风为北风、干冷风、老风、古风,有些地区依出现季节也有称“白露风”、“寒露风”的。但以寒露前后出现的地区最广,“寒露风”的名称也最为普遍。
“寒露风”主要威胁长江以南的晚稻,特别是双季晚稻。根据历年的资料来看,大量栽插双季晚稻的地区,以湘西北、湘西、川东南和双季晚稻安全生长期较短的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这些地区的寒露风约在9月中下旬出现。
“寒露风”的强度和出现时间,受地理纬度、地形的影响很大。纬度愈高,“寒露风”出现时间愈早,强度愈大。一般山区,温度变化剧烈,“寒露风”出现要早些,晚稻受害也较重。
由于温度急剧下降,使作物新陈代谢作用减弱,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正常转化和输送。水稻抽穗扬花期间,正是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的时候,是新陈代谢最活跃的阶段。它要求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光照。在水稻抽穗前二至十八天内,是花粉母细胞形成到花粉成熟期,对温度骤降反应最敏感。当日平均温度达摄氏十七度,日最低温度十六到十七度以下时,由于营养物质转化输送受阻,花粉发育不良,削弱受精能力。如在开花期遇有二十度以下的低温,花葩不能正常开裂,影响授粉。同时低温能延迟水稻抽穗开花速度。温度愈低,抽穗开花愈慢,抽穗期愈长。
在“寒露风”来临时出现的干风或阴雨,对晚稻开花也有很大影响,干风加剧植株的蒸腾作用,花药常因失水过多不易开裂,造成授粉不良。阴雨天气,因湿度过大或雨水的作用,使开花推迟;已开放的花朵,花粉也会因吸水过多而使细胞死亡,或因雨水冲刷,影响受精作用的正常进行。
晚稻在抽穗开花期受到“寒露风”的影响,便造成大量不实粒。在一般受害情况下,不实率达10%—20%。
开花期前后如风速太大,还会造成水稻严重倒伏,而使不实率增加。晚稻插秧的早晚与不实率关系很大。因秋季温度逐日下降,播种栽插愈晚,抽穗开花期则相应推迟,遇上寒露风的可能性愈大。
“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既然如此严重,再根据今年夏季以来南方偏旱,有的地区双季晚稻栽插较晚,今年冬寒又可能偏早的特点,各地必须运用原有防风经验,加强晚田的田间管理,如施保温肥等,及早防御可能出现的“寒露风”。

今年多积肥 明年多收麦

第7版()
专栏:

今年多积肥 明年多收麦
不久以前,我们来到山东莱阳县照旺庄公社前发坊生产大队。走进前发坊村,我们看到街上门旁,一堆堆黑黝黝的粪肥,社员们你来我往,一车车一驮驮向地里运送。运肥的社员干的起劲,出粪的社员大筐大筐地从院子里抬出来;旧粪堆运走了,新粪堆又迅速出现。争运抢出,场面热烈异常。
这个大队积的圈粪不算少了,可是社员们总觉得不多。早晨天刚麻麻亮,社员们就习惯地将院落、街道的污土、杂草清扫起来,送到沤肥圈里。有的背起粪筐、铁锨走向村外,在河岸上,大道上搜集散肥、杂草,尽量多积肥料。我们在村里遇见了一位老大爷,他叫战是员,儿女满堂,吃穿不愁,可是他从不愿闲一会,背着粪筐出没在村头、田间、河畔,一筐又一筐的拾粪、背土,沤积肥料。当我们请他注意休息时,他却说:“我还能干,种麦施不足底肥,人人有责任啊!再说,积了肥,队里按时给钱,弄好了还要受奖呢!”他还叙述了生产队社员所积的肥料,都是分等分级,以质论价,当面交钱;积肥多、质量好的都给予奖励。老人对队里积肥和生产是多么的关心啊!
“麦喜胎里富,不怕底肥多”。各生产队在大积圈粪、沤绿肥的同时,还广挖自然肥源,力争每亩小麦施上三十驮底肥。我们走到横贯前发坊村南的富水河,三个生产队的社员正在这里挖河泥。这些河泥,是上游落雨冲刷下来的肥土,具有较高的肥效。今年小麦减产的第三生产队,人畜一齐上阵,大搬大运,几天就挖出河泥五百多驮。第一生产队,机智多勇,首先抬泥上岸,然后再运。
现在,社员们继续进行秋种准备,力争明年丰收。      
  叶仁豪 曹学璞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举行四十一次常委扩大会议 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

第7版()
专栏: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举行四十一次常委扩大会议
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
新华社拉萨22日电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日下午举行第四十一次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
会议通过的决议说,根据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61年的工作安排,西藏各地将要逐步进行民主选举工作。为了指导和办理西藏地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事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特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任主席,副主席为张国华、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卓列朗杰、周仁山、协绕登珠。秘书长为阿沛·阿旺晋美,委员共二十六人。组成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的人员,将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报请国务院任命。
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四十一次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还宣布了1961年7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一百一十一次会议为加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通过增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七名副主任委员的名单。增加的七名副主任委员是:周仁山、詹东·计晋美、噶登赤巴·土登滚噶、拉敏·益西楚臣、朗顿·贡噶旺秋、协绕登珠、崔科·登珠泽仁。
这次会议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主持。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卓列朗杰、周仁山、詹东·计晋美、拉敏·益西楚臣、朗顿·贡噶旺秋、协绕登珠、崔科·登珠泽仁等都出席了会议。

纪念鲁迅先生诞生八十周年 一批介绍鲁迅的书籍画片出版

第7版()
专栏:

纪念鲁迅先生诞生八十周年
一批介绍鲁迅的书籍画片出版
据新华社21日讯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生八十周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和再版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五种介绍鲁迅的书籍和画片。再版的是《鲁迅手稿选集》和《鲁迅博物馆》(介绍经过充实修改陈列的鲁迅博物馆的小册子);新出版的是《鲁迅图片》、《鲁迅墨迹》和一套印着鲁迅像及其语录的彩色书签。
《鲁迅手稿选集》的内容是鲁迅用毛笔书写的十六篇完整的手稿,包括《鲁迅自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眉间尺》等篇,是鲁迅从1926年到1936年期间作品的一部分。这本集子以毛边纸稿笺影印,看来很像真的手稿。
《鲁迅墨迹》共八帧,是鲁迅用毛笔写的题赠疑仌(瞿秋白)的对联和录赠季市(许寿裳)、景宋(许广平)、郁达夫、柳亚子等人的诗篇和自题小像等。介绍鲁迅生平的《鲁迅图片》共十张,包括鲁迅的照片、鲁迅素描像、油画“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和国画“《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先生和李大钊同志”、“鲁迅在‘三一八’”。

平顺县组织群众采集野生药材 陇县山区中药材生产连年扩大

第7版()
专栏:

平顺县组织群众采集野生药材
陇县山区中药材生产连年扩大
本报太原22日电 山西平顺县组织群众大力采集野生药材。
这个位于太行山区的县份,据1959年调查,共出产一百四十一种药材,除十几种是人工种植的以外,其余都是野生。这些药材,大部分在入秋以后陆续成熟。
为了增产药材,最近各公社作了部署,要求各生产单位及时采集,现在全县十六个公社已普遍行动起来。到9月上旬,据九个公社统计,已采柴胡、连壳、大黄、黄苓、防风等药材十五万七千多斤。
许多生产大队在采集中,既注意了集体采集,又注意了社员家庭采集。各生产队在不影响“三秋”工作的情况下,抽调辅助劳力组成专业队,进行集体采集,实行评工记分,超额奖励。个人采集谁采收益归谁。
为了扩大采集品种,提高采集质量,各有关部门积极进行了采集指导。县药材公司采集标本,在城关物资交流大会上举办了样品展览。各公社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和生产大队的保健人员,和群众一块上山边采边指导,帮助社员识别各种野生药材,增加采集知识。
本报西安22日电 陕西陇县山区各人民公社,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全县已建立药材生产基地十九处,种植面积四千九百多亩,年产药材五十多万斤。
陇县四周环山,有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自1958年开始这里又有计划地种植了药材。当年共有六个品种,今年已发展到二十八个品种,其中主要的有党参、当归、大黄、生地、红花、白芍等。
为了适应药材生产的发展,县药材公司和各人民公社,采取举办训练班和组织老药农巡回传授技术等办法,培养种药的技术人员,还用连年选留种籽的办法,解决了缺种问题。去年全县选留各种药材种籽三万八千多斤,有些药材种除满足本地种植需要外,还支援外地。

图片

第7版()
专栏:

青海药材试验场由四川等地移来的红花,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培植,已经在高原上开出了鲜红的花球。这是试验场的工人们正在收摘红花。                新华社记者 高基摄

岳西县茯苓增产

第7版()
专栏:

岳西县茯苓增产
盛产茯苓的安徽岳西县,到8月底已收获茯苓三万多斤,比去年有所增加。
远在几百年前,岳西即开始人工培植茯苓。茯苓是一种用途广的药材。它是寄生在松木上的地下菌。茯苓有“白苓”、“黄苓”和“赤苓”,抱树根生长的叫“神苓”,茯苓形状有球形、纺锤形、扁圆形,表皮粗糙,呈黑褐色,肉质细腻。
白苓能去痰理湿,补心健胃,赤苓清凉去热,利水通淋,神苓去惊安神,养心益智;茯苓皮能利水消肿。(岳西县委通讯组)

拉林河畔的人参园

第7版()
专栏:黑龙江通讯

拉林河畔的人参园
于常滨
在黑龙江五常县沙河公社蛤蜊河大队的东方,横亘着一座秀丽的山峦。这就是被当地人民所赞誉的“万宝山”。蛤蜊河大队的园参场就在这山的背坡。
8月下旬的一个清晨,蛤蜊河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许桐福领着我们到这里参观。过了拉林河,再从山的正面绕过山顶,就看到了一行一行用草搭成的荫棚,像阶梯一样顺着山坡排下去。从远处看,它像一片灰黄色的土地;走到近处一看,原来荫棚下的一条条用人工培起的高一尺左右的土畦上,长着一片片形状介乎茄秧和辣椒秧两者之间的植物,这就是令人神往的人参。这时人参开花期已过,参籽已摘下,但是偶尔还可以看到残留下来的如芸豆粒大小的参粒。参籽红得透明,它在茂盛的参苗当中,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个荒山坡,是怎样在短短几年变成了颇具规模的参场呢?许桐福向我们讲了经过。
1957年,蛤蜊河大队(当时是高级社)不少群众根据当地的条件,提出了建立园参场的建议。但是,经过领导上的讨论研究,认为在本地栽培人参确有条件。可是到哪里弄参籽和参苗?需要什么设备?怎样培育?这些都是难题。但是这些难题都被他们一个一个的解决了。首先他们派专人跋山涉水到吉林省抚松县买回参籽和参苗,并请这个县选派一个参场的副生产队长崔元松来担任新建参场的技术员。
崔元松真是一个热心工作的同志,他到达蛤蜊河大队的第一天,就上山勘察场地,接着提出建场方案。党支部和大队领导上派了共产党员梁志勤、于振全和青年社员尹继民、王进钰等七人参加建场工作。这样,在当年春季就把参场建立起来了。
建场仅仅是事业的开始,更复杂的是栽培和经营的问题。栽培人参需要较长的过程。人参的生育分好多阶段:“三花子”(头一年),“巴掌子”(第二年),“二夹子”(第三年),“灯台子”(第四年)等等。一般说,每株人参要栽培到第五年以后,才可以起出为药。人参是一种极其娇嫩的植物,栽培和管理技术要求极其严格、细致。像给参苗培土,既要把土培得非常均匀,把杂草、碎石块(特别是根部的)弄得非常干净,又不能使参受到丝毫的损伤。人参需要阳光,但又怕多晒太阳。对参苗的灌溉也有类似情况,水多了,参会腐烂;少了,参苗又会干瘪。一句话,培育人参真要做到无微不至。我们在参观时,看到他们确实就是这样工作的。莳弄参苗时,他们剔出草根和拣出所有石块与搓碎土块,然后再用手掌将土推平。这个参场现在有五百五十多丈参地,每年要松土三四次。为了让参苗得到适宜的阳光,参场搭起了坡度适宜的荫棚,使参苗得到适度的阳光。为了使参苗得到恰如其量的水,参场的人们经常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检查。……
四年来,崔元松和参场的全体人员用自己的心血灌溉了这座参园。参加生产的社员,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也学到了栽培人参的技艺,现在梁志勤等七个人已经从外行开始变为内行。四年来,这“万宝山”上培育了五百五十八丈三参地。现在这个场可出成品两千多斤,计值二十四万元,可是建场的资金只六百元钱。四年来,这个参场的花朵由“万宝山”开到五常县境内的“三人班”、“八一水库”、“龙凤山”等地方,人工栽培人参的事业正在向更大的范围发展。
(原载《黑龙江日报》,有删节)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