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9-09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关于秋播小麦的几个问题

第7版()
专栏:

关于秋播小麦的几个问题
今年8月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冬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座谈会,讨论中一致认为冬小麦大面积增产是当前小麦全面增产的关键问题。兹将讨论意见整理发表,供研究参考。
冬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秋播作物,又是主要的夏熟粮食作物。秋播季节即将到来,亟需作好秋播的生产计划,因地制宜地拟定增产措施。
“麦好在种”,这是争取小麦大面积增产的主要环节。而全苗壮苗又是“麦好在种”的中心内容。群众常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这句话确切地反映了全苗壮苗的重要性,因为苗全才能增株、增穗,苗壮才能穗多穗大,实现增产。而且苗壮有利冬小麦安全越冬,抗御各种自然灾害,保证丰产稳收。
小麦大面积生产上缺苗断垅、苗少苗弱,是造成穗少穗小和限制产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是对耕作保墒、适时播种注意得不够。因此,力争苗全苗壮仍然是全面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问题。
根据历年小麦大面积增产经验,争取苗全苗壮有如下三个主要环节。
一、精细整地,保证良好播种质量
耕作整地是为小麦幼苗健壮生长、根部健全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苗全苗壮的基础。农谚云“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这反映了农民群众对精细整地的深刻体会。
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小麦种子从萌动到出苗,就湿度和空气条件来说,一般是能够满足需要的,而土壤状况和土壤水分则常常成为限制出苗的主要因素。如果整地粗糙,坷垃很多,不但直接影响播种质量,造成跳播、漏播、断垅,而且由于下种不匀,深浅不一,出苗也会受到影响。整地粗糙的另一后果是跑墒严重,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会大大地降低种子的发芽率或出土率;已出苗的植株,往往由于墒情不足,也难于正常生长。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由于缺水,也不能为幼苗吸收利用。而且在土壤表层坷垃多的情况下,小麦根系和土壤不能紧密的结合,也影响根系的滋生和下扎。在干旱、寒风或低温的影响下,麦苗在越冬、返青期极易死亡。
在一般土壤条件下,耕作整地的共同要求是土壤细碎平整,上虚下实,并达到土、肥、水相融。细碎平整能提高播种质量,且便于后期加工管理;上虚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出苗,下实有利于根群的生长发育,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水分,不致因土壤下陷、漏风等情况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为了达到精细整地的要求,在耕作技术上要将耕(翻)、晒、耙、耱、压结合起来,并正确地掌握宜耕、宜耙时间,才能提高整地质量。同时耕作整地的好坏以及时间的早晚,又直接与播种时期有关,因此,要把加深耕层,精细整地与争取时间统一起来。既要犁深耙透,平整地面,保证整地质量,又要抓紧时间,不误农时,保证做到适时播种。小麦大面积生产的地区性和条件性差别很大,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精细整地的程序和具体要求。从当前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和耕作的特点看,在适当深耕的基础上,突出地抓住精细整地,减少坷垃,积蓄水分,达到全苗壮苗,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当深耕是精细整地的基础。深耕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层加厚,土壤容重减少,孔隙度增加,从而加强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容蓄较多的雨水或灌溉水。同时,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也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强土壤熟化过程,促进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增加。
适时深耕要与精细整地结合起来,否则就不能克服整地粗放的缺陷,往往会造成土块大,坷垃多,跑墒严重,反而不利于苗全苗壮。所谓适时深耕,除在总的安排上争取早耕外,主要是指趁墒深耕,这是保证精细整地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各地经验,一般土壤适耕的湿度约为土壤含水量的18%—21%。深耕结合晒垡,对低洼易涝、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粘重、耕作困难的田地,能够提高耕作整地质量,增加土壤速效性养分。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小麦工作组今年在北京郊区对典型田的测定,晒垡的土壤中硝态氮及速效性磷、钾比不晒垡的分别增加了70%、23.7%、20%,麦苗生育也显著健壮,单株干物重几乎增长了一倍。这类土壤常因含水量超过适耕的范围,因此先进行浅耕,促进土壤水分蒸发,然后再进行深耕晒垡,适时镇压和耙耱。南方水稻土深耕晒垡的作用更为明显。水稻土长期处于存水状况下,还原作用加强,常常产生有害物质,经过炕土、晒垡,可加强氧化作用,消除有害物质,提高肥力。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总结,该省里下河地区提高整地质量的主要措施在于干耕晒垡。如兴化县竹泓公社白沙大队中稻茬田,采用耕后晒垡,整地质量较好,三麦出苗率比不晒垡的提高了15%,产量增长了30%。当地群众对部分晚稻田也争取晒垡,尽量避免烂耕烂种。在降水量少的气候干燥地区,深耕时可立即耙耱,以减少表层的大孔隙,降低蒸发量,充分保蓄土壤水分。在一般土壤条件下,耕后随即耙透、耙细,可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保证全苗壮苗,特别在晚茬地,耕后耙实、耙透尤为重要。
深耕后距播种时期过近时,则耕后宜进行镇压,特别是坷垃较多的粘土地,镇压可减少或消灭坷垃,使土壤踏实,且可保墒。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进行播前灌溉。结合深耕浇水,可以使土壤踏实,避免出苗后土壤塌陷,影响幼苗生长。为了争取适时播种,播前灌溉要争取提早进行,并注意适时耕耙保墒。
二、合理密植,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
合理密植包括基本苗和播种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因素直接与全苗壮苗有关。历年小麦密植的经验指出: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首先表现在增穗方面。在原来苗数、穗数不足的基础上,适当地缩小行距,增加播种量,可达到增株、增穗、增产的作用。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今年的调查研究资料:一般亩产二百斤以上的麦田,苗数和穗数多在二十万以上;亩产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的,每亩苗数十五到二十万,成穗二十万左右;亩产一百斤左右的,苗数多在十万左右,穗数都在十万以内。但是近年经验也指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肥力、不同栽培条件,适宜的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范围,过大过小都不利增产。水、肥条件是影响密植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密度过大,水肥不足,幼苗生育不良,虽有较多的穗数,由于穗小粒少,粒重降低,也不能增产;密度过小,单位面积内株数、穗数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光能,虽有较大穗子,但总穗数不多,也不能增产。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数量的基本苗,并使穗多、穗大、粒重三者的关系达到协调。根据各地调查,除去地区条件、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等因素外,从土壤肥力条件考虑,要掌握“大面积上肥力水平较好的地基本苗宜多些,肥力水平差的地基本苗宜少些”的原则。应该强调指出,所谓“宜多”、“宜少”皆相对而言,具体到一定地力条件,“宜多”、“宜少”的具体基本苗数就是合理的密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造成过密或过稀的不良后果。
在不同栽培条件或不同产量水平下,为了达到丰产,要有相适应的基本苗和穗数,但是从小麦大面积生产的条件看来,不论南方或北方,依靠主茎穗,争取部分分蘖穗,是当前大面积增产的主要途径。当前大田的水肥条件较差,单株分蘖较少,成穗率低,如果基本苗过少,就难以保证一定的穗数,基本苗过多,分蘖的发展则受到抑制,主茎穗也发育不良。近年各地调查的资料,一般大田单株成穗率大体是在1—1.5的范围内。
为了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需要有一定的播种量,并保证良好的出苗。播种量过少,不能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播种量过多,不但浪费种子,而且会造成基本苗过多过密。据各地经验,选用生活力健全的无病虫的麦种,在良好整地条件下,一般可以达到“斤种万苗”。但是当前一般大田往往是斤种不足万苗,除部分由于种子发芽率不高外,主要是耕作整地粗放,播种质量不高,影响了出苗率。因此在确定播种量时,要提高出苗率,才能保证苗足,而又节约用种。根据一般麦粒大小和正常发芽率计算,斤种应超过万苗,从现有经验看来,“斤种万苗”的指标是比较稳妥的。不恰当地降低播种量,会造成减产。因此,必须把节约用种和保证全苗统一起来。此外,精选种子,也是保证苗全和节约用种的重要措施。选过的麦种一般发芽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大粒种子对壮株的作用特别明显。
播种方式适宜,不但能使苗全苗匀,而且能促进壮株,充分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播种方式要因地制宜。从我国主要麦区的经验看来,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大田,窄行条播仍然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窄行条播由于种子分布均匀,单株营养面积较大,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成穗数高,因而能获得增产效果。但在水肥条件较差的麦田,由于窄行条播不便集中施用底肥和中耕保墒,反不及宽行条播或宽幅条播的方式优越。特别是在干旱的地区,宽行、宽幅条播,可以显著增产。据北京市的十个对比调查资料,宽幅条播比窄行条播平均增产11%。此外,小麦的播种方式还要与当地的栽培制度结合起来。从全面增产着眼,如果某些田块需要采取间作套种的方式,小麦的播种方式也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总产量的提高。
三、适期播种,保证冬前有足够的生长期
适期播种是争取壮苗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一定情况下,还与全苗有关。所谓适期,就是使麦苗在冬前能形成壮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营养体生长和越冬锻炼,冬前有一定数量的分蘖数及次生根,为来年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播种过早,幼苗时期温度高、生长快,往往发生过旺现象,甚至在进入越冬之前,即已达到拔节和幼穗开始分化的发育阶段。这种生长过旺或已拔节的麦苗,已经丧失了冬前锻炼作用,抗寒能力弱,不利越冬和后期的生长发育。播种过早也往往遇到地下害虫猖獗活动时期,因而缺苗严重;播种过晚,则往往冬前不能分蘖或很少分蘖,同时没有次生根或很少次生根,这种出土不久、营养体生长时期较短的小苗,体内没有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没有完成冬前锻炼,因之耐寒性弱,容易遭受冻害。即使能越冬,由于前期生长基础差,也不利后期生育。
过早过晚播种,都会导致有效分蘖率降低,成穗数少,穗部性状变劣,因而造成减产。根据北京市双桥公社对比的资料,在中等肥力条件下,9月23日适期播种的每亩穗数三十九万二千,亩产三百九十七斤,9月5日早播的成穗三十七万七千,亩产三百六十一斤,减产9.1%,10月1日播种者成穗三十一万三千,亩产二百五十四斤半,减产35.9%。从历年经验看来,冬性品种过晚播种减产的幅度,常常比早播者为大。播种愈晚,减产幅度愈大。据北京农业气象站1960年的试验资料,在寒露中以前,每晚十天播种的,产量分别以7.9%、10.6%的幅度递减,寒露中以后,晚播十天的产量即下降近30%。当前大面积生产上晚播问题最突出的是回茬小麦。回茬麦延迟播种引起减产的幅度,远比歇茬麦为大。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总结的武功历年试验资料,歇茬小麦从10月10日以后到10月底,每延迟五天播种约减产3.2%—4.9%,从10月30日以后每延迟五天播种减产10.8%;而回茬小麦从10月1日到10月底,平均每延迟五天播种即减产10.5%,若延迟到11月中旬,每延迟五天减产达15%以上。由此可见,掌握适期播种是争取增产极重要的措施,特别在晚播的麦田上,要尽可能争取提早播种,最好根据具体资料和具体情况,确定当地最迟播种的日期,以免小麦生长过差而得不到应有的收成。
根据历年经验,要使冬小麦年前达到壮苗的标准,一般应有三至五个分蘖(连主蘖),南方以三至四个为宜。晚播的麦田也应该争取达到二至三个分蘖。据农业气象部门研究,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小麦停止分蘖,开始越冬,是在昼夜平均气温下降到摄氏三度的时期。据统计,北方冬小麦在越冬前具有三至五个分蘖,需要在昼夜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到摄氏三度之前,高于摄氏三度的有效积温能够达到摄氏三百六十五度至三百七十五度。在水分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播种出苗约需有效积温八十度,从出苗到开始分蘖约需有效积温一百四十度,从开始分蘖到长出三至五个分蘖约需有效积温一百五十度。以上这个常数,可以用来研究拟定一个地区的播种期。从一个地方的多年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地降低到摄氏三度的日期,从那一天起向前推算,将逐日的昼夜平均温度高于摄氏三度的加起来(低于三度的不计),直到温度总和等于或接近于三百七十度的一天,作为最适宜的理论播种日期,在这一日期前后各五天左右,即是这个地区冬小麦播种的适期范围。应该指出:应用这个方法时,要对证当地历年实际播种适期,同时还要参考当年的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加以适当修订。我国南方冬季的气温高,除了高寒山区外,冬季昼夜平均气温常在摄氏三度以上,冬小麦并不明显地停止分蘖,因此,不宜应用这个办法。此外,就日平均温度来说,一般冬小麦播种期在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下降到摄氏十五到十八度为适宜;从时期来说,河北北部、陕西和山西中部北部在9月中、下旬,华北平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长江流域在10月至11月中旬,华南在11月中、下旬为适宜。
播种期必须适应当地、当时的具体条件,灵活掌握。在可能条件下,要在适期范围内争取提早结束播种,缩短播种时间。但是在麦播任务较大,或晚茬麦田不能适时播种时,除尽可能抢早播种外,还要选用适宜晚播而又早熟的品种。另外,在干旱地区,有时为了抢墒播种,而又不得不适当早播,这时可选用前期发育较慢而适于早播的冬性品种,以防止冬前生长过旺。当播种适期与精细整地发生矛盾时,要妥善安排,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证一定的整地质量,如整地过于粗糙,早播也不能早出,同时也不能达到苗全苗壮。在整地中,首先要求细碎平整,以便抢早播种,也可适当地增加播种量,以保证一定的出苗率。
为了争取苗全苗壮,有条件的地区还须尽可能地增肥增水,特别是要多施底肥,以便后期生长发育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当前肥料不多的情况下,基肥要按茬口、土壤肥力、肥料种类和数量等合理分配,要照顾远田、瘦田、晚茬田都有适当肥料,要使数量较少的肥料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用少量化肥作种肥,能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秋播以后还要加强苗期管理,以继续促进苗全苗壮。
(曾道孝、梅籍芳整理)

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

第7版()
专栏:

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
方习行
在我们的国家里,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其中也包括对于国家各方面的工作和各级工作人员实行批评与监督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党和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这种民主权利,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认真考虑各种不同的意见,诚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不管分担什么工作,也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其神圣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群众因为党员和干部的服务而确实得到好处。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经常听取群众的呼声,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正如毛主席说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11页)。
有些同志不了解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他们或者以为自己是领导者,比群众高明,用不着群众监督;或者以为只要领导上的监督就够了,群众的监督则是多余的。这些想法是错误的,是缺乏群众观点的表现。一个领导者的高明,在于他既能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又能够虚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善于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相反地,如果脱离群众,拒绝群众的批评与监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领导。当然,每一个党员和干部,都必须接受来自领导的监督,也要接受同志之间的互相监督。但是这些方面的监督都必须以群众的监督作为基础,因为检验我们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群众的利益。上级领导机关也是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对群众意见的了解,实行其对下级组织和干部的监督的。如果没有群众性的自下而上的监督,领导机关的监督就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
加强人民群众对各方面工作和各级干部的批评与监督,是不是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会使干部缩手缩脚,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呢?不会。我们党向来是重视干部积极性的发挥的,但这种积极性,只能是对党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积极性,而不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盲目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同发挥干部的积极性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党员和干部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正是提高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政治觉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所以,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是完全一致的。
一个人只有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才既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勤勤恳恳地工作,又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及时地改正错误。毛主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03页)。这就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对待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自觉地愉快地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有些同志认为接受群众的监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以为让群众来揭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会损害自己的威信。这种看法自然是错误的。接受并且自觉地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正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高贵品质。这说明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敢于对党员和干部提出批评和进行监督,正是对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信任和爱护的表现。因此,愈是能够自觉地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并且坚决地改正缺点和错误,把人民的事情办得更好,就愈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使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愈高。相反地,如果拒绝群众的批评与监督,坚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会脱离群众,真正丧失威信,给党的工作造成损害。

关于汉字查字法的讨论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汉字查字法的讨论
关于汉字查字法的整理与统一,是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最近,文化部曾两次召开座谈会,邀集有关人士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对汉字查字法必须整理改进,并且必须根据汉字的特点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也就是音序和形序两大体系中的主要方法同时并存。但是在整理改进的原则和方法上,则有下列几种主要的不同意见。
一、改良还是改革的问题。有一部分人主张改良,只赞成改进太不合理的部分,变动不宜太大、过多,要照顾知识分子的查字习惯,不要改得面目全非,不要脱离群众基础,使原来会用老法查字的人反而不会查。另有一部分人主张改革,认为查字法主要应从便利工农、学生学习运用考虑,原有查字法的优点固应保持,新的方法也应创造,不应被习惯所约束,影响新方法的产生和推广。只要方法简便,工农、学生容易学会,便于使用,就是好的查字法。这种查字法对少数知识分子来说,当然更易掌握。
二、一种独用还是多种并存的问题。除音序法和形序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应同时并存,以便根据不同的需要去应用,这一点没有不同的意见外,对于形序法这一体系中的部首法、笔形法、号码法,有一部分人主张同时并存,相辅为用,以适应不同的对象和要求。他们认为,汉字排检法是作为查字(词)典的“向导”作用的,作好这个“向导”取决于两方面,即汉字的性质与词典的功用。因此,查字法不能只有一种,应结合不同的词典性质和任务来确定不同的排检法。主观地想去统一汉字查字法,就像主观地要去统一所有使用者的水平、能力与需要一样是可笑的。也有人主张汉字查字法应该是全国统一的、唯一的,应该整理出一种完善的查字法,在各种需要上都可应用。只要方法能客观地反映汉字序列的体系,无论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都人人可用,没有什么区别的必要。
三、部首法中的问题。部首法把汉字按形归类,有它一定的优点,这是应当保持的。有一部分人主张改良,就是将不合适的部首裁减,近似的部首合并,增加必要的新部首。部首不必机械地定位,但应定出取部规则,设立杂部,以容纳如“兆甚凹九民”等无部可归的字。部首和单字仍照笔画数和丶—丨丿?次序排列,以照顾原有查字习惯,并已按照这种设想,拟了一个一百五十部首的改良部首查字法。有人说,如果不问上下、左右是否同为部首,一刀斩齐,取左不取右,取上不取下,取外不取内的话,那就不仅引起人们习惯上的混乱,而且距离符合汉字结构特点的要求越来越远,可能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也有一部分人主张改革,认为部首法掌握了汉字组织的特点,在排检上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首法也有很多缺点,必须予以整理。整理之法不在部首的改并,从新归部,而在分析,确定部位。又有人主张消除部首无定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令人难于捉摸的缺点,把部首机械地定位,即上下结构字一律从上,左右结构字一律从左。部首和单字都按笔形系统顺序排列,不计算笔画数,好比按字母次序排检。
四、号码法存废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通行的四角号码查字法“与虎为伍”(因“虎伍”二字号码同为21217),字形排列杂乱,破坏了汉字组织体系,不成体统,有些同号码的字多到二三十个,也不合“两字之间应有一定次序”的要求。有人说:汉字的序列形式应由汉字本身直接表达出来,而不应把笔画变作号码,再由号码排检汉字。也有人说:四角号码法有两个优点,一是只要一看到字,就能想出号码,翻到所在的一页,既不用数笔画,又不用找部首;二是能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甚至随笔形的变化而变化。还有人说:四角号码查字法有缺点,可以改正,有混乱的地方,可以整顿,使之更标准,更完善。看四角取码是比其他取码方法简便的,当然还可研究有无其他更好的号码法。
五、音序法中的问题。音序法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是比较有规则的,只有双声母ch、sh、zh和加符字母?ü,有一部分人主张按照字母机械地排列,也有一部分人主张照顾汉语语音特点另外单独排列,这两种不同的排列方法互有理由,各有利弊。同音调的汉字排列次序虽不一致,但可结合笔形法排列,容易解决。
六、笔形、笔顺纷歧的问题。汉字查字法不能脱离笔形,讲笔形就不能不讲笔顺。有些字的笔形、笔顺如“反”字上头是
“丿”还是“—”?“门”字的笔顺是“丨”起还是“?”起?有关这方面的意见是有分歧的。笔形可通过整理字模加以规范化,笔顺有人主张也可作原则上的规定。如规定“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横后撇,先撇后捺,突出在前,对称在后(如“小”字先写“?”起),右上点作补遗(如“犬”字最后写“丶”),同时照顾书写习惯。也有人主张硬性规定从字形左笔算起,如“小”字算“丿”起,“非”字算“—”起,“门”字算“丨”起,“乃”字算“丿”起。
至于笔形的次序,有人依“元亨利贞”四字起笔“—丶丿丨”分先后,有人依“江山千古”四字起笔“丶丨丿—”分先后,有人依“木”字的笔顺“—丨丿?”分先后,也有人依“寒来暑往”四字的笔顺“丶—丨丿”分先后,并且认为这一种笔形次序比较合理,使用的也比较多。有些笔形查字方案,基本原则大体相同,但因笔形的先后次序不同,结果使单字排列的次序大有出入,这种情况是对整理检字法不利的。其实,笔形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并无必然的道理,应可一致,如果都照“丶—丨丿?”分先后,就可成为一定的次序,不致混乱,设计统一的排检方案也就比较便利了。
最后文化部齐燕铭副部长在会上发表了意见,他说:新方案要考虑三个原则:第一,要便利群众查字,不要为了考虑字源而造成查字的不便;第二,不要割断查字法的历史,要照顾到当前大多数用字典的人的习惯,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一下子改得面目全非;第三,要允许同时存在几种比较便利的查字法。(程养之)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