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9-02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用革命气魄建设山区 和平农场艰苦创业春满乌山 三年开荒六万多亩,为国家提供大批粮食肉类蛋品和水果

第2版()
专栏:

用革命气魄建设山区
和平农场艰苦创业春满乌山
三年开荒六万多亩,为国家提供大批粮食肉类蛋品和水果
本报讯 福建云霄县和平农场职工,经过三年的辛勤劳动,在荒芜的乌山上垦荒造田,生产了大批粮食,种植了热带、亚热带作物,繁殖了家禽家畜,为国家提供的财富逐年增加,职工的生活也不断改善。
成绩辉煌
和平农场建在闽南革命老根据地的乌山。解放以前,这里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直到1958年建场之初,还是个十分荒凉的地方。但在今天,从石芽顶峰到将军山麓,面貌完全改观:稻田里一片葱绿;蜿蜒的山岗,起伏的丘陵,已垦成一片片“梯田”,凤梨、香蕉、荔枝、龙眼、柑桔、蜜柚、金枣等果树,漫山遍野,有的结实累累,有的争吐新枝。从国外移植来的越南咖啡、印度木波罗、南非的丁香罗勒和椰子、胡椒、油棕等热带作物,长得枝粗叶茂,浓郁成荫。山坡上的牛羊,溪涧里的鸭子,一群接着一群。新开公路上汽车、拖拉机往来奔驰。一座座厂房宿舍,红白相间,把青山碧野点缀得更加美丽。
从1958年起,这个农场垦山造田六万多亩。目前,种了粮食作物六千二百多亩(连同原有水田四千六百多亩),种了八十多种热带亚热带作物共六万多亩,饲养了耕畜家禽一万八千多头,建立起小型水电站和十九座农副产品加工厂,修了五条公路总长达四十六里。三年来已为国家提供商品粮二百万斤,肉类、蛋品五万五千多斤,水果六十万斤,茶叶三万五千斤,香料油二千斤,酒七万斤。建场当年就获得赢利,三年来上缴利润二十八万元。农场还繁殖了近百种优良种苗,除供应本场之外,还支援了省内外许多农场公社。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的生活日益改善。目前95%的职工在银行有存款,粮食和主要副食品自给有余。场里办了农业中学、小学、幼儿班,职工子女免费入学,还办了夜校和业余中学,参加学习的有二千一百多人。场内设有医院一所、保健站五个,免费为职工治病。电影队、广播站、业余剧团相继建立,职工在假日和工余时间,可以参加各自爱好的文娱活动。
艰苦创业
和平农场方圆百里,境内岗峦重叠,拥有荒山二十万亩。但是,兴建之初,一无机械设备,二无技术人才,三无足够物资,四无经营经验,困难重重。但是,农场干部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勤俭办场的方针,发愤图强,终于取得了经验,获得了可观的成绩。
上山开荒之前,有关部门拨给这个农场二万元修建房舍,可是,这些急于创业的人们,认为这样不但增加国家开支,而且等到工棚盖好再上山,就赶不上当年开荒种植的季节了。他们不怕吃苦,修破庙,搭茅屋暂时安身,并立即投入开荒。开山没有机械,就用斧头镰刀。大家起早摸黑,栉风沐雨,经过一百天的努力,开垦了生荒二万八千亩。副场长吴玉明带领十多个人到“九斗岭”搞试验,采取筑台阶、挖穴、梯田化、连片化等办法开荒造田,使开出的荒地迅速建成园田。
几年来,他们在经营管理上也逐步摸索出一套经验。在贯彻以粮为纲、重点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中,他们根据以短养长的精神,在经济作物园里套种粮食和其它作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建立了各种小型加工厂,实行综合利用。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农场根据职工的年龄、体力、技能和原有劳动习惯等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做到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农场并根据地区分散,作物品种繁多,生长期长短不一的特点,本着便于领导,便利生产,便利管理的原则,分片组成专业区、专业队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提高了劳动效率。
职工的工资,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按照不同的作业和工种,实行固定工资加奖励,并且层层建立和健全了定劳力、定工资、定任务、定质量、定上缴利润以及超额奖励的“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这样,生产经营越搞越好,全场开荒六万多亩,平均每亩只花工本近三十元,比一般投资节约了一半。
前景美好
和平农场建场三年来生产连年增长,今年早季各经济作物区重点作物普遍生长良好,有的已获得丰收,粮食也普遍增产。全场早稻总产比去年增长18%。粮食增产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今年全场养猪一千三百多头,比去年增长8.6%。大小禽畜的数量也比去年增长三倍半。
不久以前,和平农场职工在总结三年来的建设成就和丰富经验时,认为三年来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需要继续发展。因此,决定进一步提高工效,充分利用土地潜力,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提高粮田单产的同时,明年再开荒扩种一批粮食作物,增养一批猪,生产更多商品粮、肉类和其它产品。(附图片)

方建发一家参加山区建设

第2版()
专栏:

方建发一家参加山区建设
方建发是和平农场楼畔作业区热带作物专业队的队长。建场的第一天,他带领七十多个公社社员参加农场的建设工作,1959年,他把全家搬来,决心在山区干一辈子。
这位过去只种过水稻和小麦的农民,现在已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热带作物的栽培技术,是队里有名的“土专家”了。他的妻子黄丽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孩子们都在幼儿班生活,所以她能专心参加劳动,并且干得很出色。
方建发夫妻俩不仅劳动积极,学习也很有成绩。晚上,夫妻双双上夜校学文化,原来是文盲的方建发,现在已经能看书写信,也能作些试验研究的简单记录了。

沙荒新绿——记辽宁彰武县章古台固沙试验经过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沙荒新绿
——记辽宁彰武县章古台固沙试验经过
本报记者 萧白门 吴传铎
一个炎热的中午,我们来到了辽宁彰武县章古台固沙试验基地。这里起伏的沙丘上,长满了一行行的小松树,浓荫冉冉。沙丘脚下,有一道防护林带伸延开去,亭亭的白杨树迎风作响。近处农田蒸发着草木香气,远处草原上散放着悠闲的牛羊。有谁能想像到,这样生气盎然的地方,十年前竟是一片不毛的沙荒!
据社员们谈,这里靠近内蒙古东部的某些沙漠地带,每当春季三四月,季节风吹来,经常是沙尘滚滚遮天漫日。沙丘逐年随风移动,吞没了成片的良田,村落也受到了威胁。六十年来,沙丘附近的西大一间房村居民,就被流沙赶得搬了三次家。至于农业的收成就更差了。种籽下地常常被风卷走,有时要播种三四次才成。盼得出苗了,往往又因缺乏雨水滋润,活活旱死。这样,人烟日渐稀少,沙荒年年扩大。直到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提出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同时在章古台设立了固沙造林试验站,重点治理流动沙丘,这里才逐渐改变了面貌。
改造沙荒是一场艰苦的斗争。试验站刚刚建立的时候,仅有几个科学研究人员,他们都没有固沙的经验。为了在流沙上栽活第一批树木,他们不断地研究这里的气候、风力,搜集适于沙地生长的树木,并且采取各种办法试植。沙丘是干燥的,几十尺深没有腐植物质,加上风力变化无常,树木种下去很难成活。可是他们不怕失败,一次不活栽两次,两次不活再连续试验。经过艰苦试验、摸索,采取“先固丘脚、分期治理、顺风推移、步步前进”的办法,在沙丘上栽活了第一批树。
为了寻找一种抗风耐沙的植物,试验站造林工程师韩树棠带着一个助手,冒着炎日酷暑,在内蒙古通辽伊胡塔地区转了三天。有一次在沙丘下面休息,他发现沙丘壁上有一棵小树,只有少许的须根留在沙里,可是仍然活得很好。这位鬓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如获至宝地把它采集回来。这种植物名叫小叶锦鸡儿,生命力非常旺盛,经过试验站繁殖培育,后来成为固沙的得力植物。老一辈研究人员做出了榜样,青年人更不甘落后,造林技术员李克、王永魁常年生活在试验基地,耐心地从事各种试验的观测工作。三伏期间,沙丘表面受烈日蒸灼,温度高达五十多度,走上去都烫脚,可是他们终日在沙丘上跑来跑去。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燃烧着每一个研究人员的心,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惜全部精力,终于使固沙工作取得成就。
固沙仅仅是改造沙荒的开始。流沙初步固住之后,人们接着考虑沙荒的经济利用问题。在试验站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松树经济价值大,能不能在沙上栽松树?”听来好像有点异想天开,沙荒地区从来没有长过松树,现有的参考文献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可是改造自然的伟大理想鼓舞着大家,他们就动手试验起来。1955年春天,在固沙区试植了二百多棵油松苗,只活了一部分。他们总结了栽植方法上的经验教训,陆续又栽了一些,居然试验成功了。三年之后,松林发展到二百亩。新鲜可口的苹果、葡萄等也在当地出产了……。
改造沙荒是一项长期建设工程,党和国家给了极大支持,也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援助。试验基地附近的东、西大一间房等村,上至七十岁的老爷爷,下至十几岁的红领巾,几乎都参加过改造沙荒的劳动。人们怀着建设家乡的热情,不仅参加植
树造林,而且精心爱护沙丘上的一草一木。经过八年的时间,千百人的辛勤努力,这一片横行无阻的流动沙丘终于被治住了,而且出现了二千多亩的丛林。大片树木已经郁闭成荫,使得附近五十里的农田、牧场再也不受流沙的威胁了。
章古台改造沙荒成功,增强了辽宁西北部群众征服自然的信心。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个活的课堂,附近县、社不断来人参观,他们的成就为治理流沙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平伏桥七队社员当家夏季超产 平伏桥六队干部领导生产不走群众路线夏季减产

第2版()
专栏:

平伏桥七队社员当家夏季超产
平伏桥六队干部领导生产不走群众路线夏季减产
本报讯 据宁夏日报消息:宁夏银川市芦花公社平伏桥大队的第七生产队和第六生产队,是隔渠毗邻、生产条件基本相同的两个生产队:两个队的每个标准劳动力,平均都负担十三亩耕地,耕地的土质基本一样,牲畜强弱、车辆数量都相等。可是,今年上半年,七队超了产,夏季预分,一个标准劳动力平均可收入一百六十六元。六队减了产,一个标准劳动力平均只能收入一百二十五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事实说明关键在于是否充分依靠群众。
一个是社员当了家
一个是干部一把抓
七队和六队干部,新干部多,领导生产的经验,都还不足。可是,七队干部善于依靠群众,对全队的增产措施和每个农事季节的农活安排,都和大家商量,定额管理、小包工制一直搞得好,劳动力用得合理。如夏收阶段的农活包工,全队讨论了四次,收割、拉、运、堆垛,都由社员选派最合适的人,组成临时作业组,建立责任制,并且民主修订劳动定额。派活适当,报酬合理,责任明确,社员干劲大,劳动效率高,农活质量也好。原定五天的收割任务,四天就干完了。事情是大家商量着办的,干部想不到的地方,还有社员代为操心。例如夏播时,队干部正在忙着安排水稻播种,老农吴俊看到稻田施肥整地都提前完成了任务,可以腾出来一些劳力,就建议队长安排劳力把几十亩三类小麦加一次工。由于工夫用在节骨眼上,三类苗升了级,小麦普遍长得好。
六队干部工作也很认真负责,只是不善于依靠群众办事。春播开始,队长跑上庄,到下庄,谁撒粪,谁摇耧,一桩一件直安排到半夜,还把送粪组的活忘了安排。第二天一早,队长到大队开会去了,送粪组十个劳力,不知道要给哪块田送粪,送什么粪,就只好坐在灶房里烤火等着。十个人整等了一个早晨,时间白白浪费过去了。在准备夏播时,队长抓了水稻备耕,顾不上小麦田间管理,结果有六十亩小麦没薅草。草大欺苗,二类苗变成了三类苗。夏收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男女老少混着干,一天完了不论干多干少,记工分,男的一律六分,女的一律五分,因此,劳动工效低,劳动质量差。原定五天割完,到时候还有八十亩没动手。收割不及时,小麦又受了损失。
七队排活合理一劳多用
六队抽东补西顾此失彼
七队段段农活安排,都向社员交底,人人对全队的活胸中有数。因此,有些活大家自动就捎带着干了,节省了劳力,增加了社员收入。如夏收打场中,二十六个社员包了两个场地的打场任务,同时,他们还包了十亩青萝卜的起垅点播任务。每天早上二十六个人一起下手摊场,摊好场,留下八个人赶磙碾打,其余十八个人都去种萝卜,到起场时又一起来,起完场,留下扬场的人,其余的人又继续种萝卜,这样就使时间、劳力得到了充分利用。饲养员张发祥、梁金爹,除了喂养牲口外,从入夏以来,还包打饲草。保管员有几次还利用空隙,给大队商店进货,增加队上的副业收入。
六队呢?用工缺乏通盘考虑,常常是抽东补西,忙忙碌碌,顾此失彼。夏收打场,六队同样是二十多个人,每天摊完场,好些人闲着没事;有的社员回家去了,到要用人时,反而场上找不见。在副业用工上,有时车辆上新城搞运输,家里却又要用车,两头牵扯。
超产不骄傲 再接再厉
减产不气馁 急起直追
七队依靠群众搞好了生产,但是大家并不骄傲,干部在实践中还认识到,今后需要更进一步发挥群众管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社员的耕作栽培技术。现在,七队每个有特长的老农,都带了徒弟。
六队接受了上半年减产的教训,在大队的帮助下,学习了七队干部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近来,他们召开了社员大会,商讨了下半年增产大计,并从民主修订定额入手,逐步实行小包工制,现在,包工活已经增加了一倍。社员们的劳动热情逐渐高涨。

收打前周密安排 分配按政策办事 华光大队中稻收打迅速分配及时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人人高兴,生产加劲

第2版()
专栏:

收打前周密安排 分配按政策办事
华光大队中稻收打迅速分配及时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人人高兴,生产加劲
本报成都1日电 四川苍溪县岳东公社华光大队的中稻收打迅速,分配及时。
8月27日,记者翻越崇山深涧到达这个大队时,只见山上山下一片繁忙的收打景象:打谷声响和人们的谈笑交炽着,空气十分活跃……;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地从田里背到晒坝上,老年人在稻场上不时地翻晒着。在这里没有见到一个闲人。
华光大队收打中稻是8月17日开始的。据大队干部王光全说,今年中稻收打进度比去年快得多。原因是大队在收割之前领导各生产队作了细致的安排,把强弱劳动力按拌桶配搭,组成五人一组的收打小组,实行了小段包工;各生产队开了社员大会,按收割难易,规定了每一块田的劳动定额和超过定额的奖励办法。大队管理委员会还对社员作了精收细打教育,帮助他们制定了精收细打公约。收打开始以来,各生产队又抓了评比竞赛和奖励兑现的工作,所以今年各队的秋收秩序很好,收打也比较精细。各生产队的收打工效也普遍超过了定额,最高功效达到了150%。
苍溪县今年春旱严重,中稻栽插后旱了一个多月。但是,华光大队的中稻管得较好,后期有雨,实收产量仍略高于去年。全大队六个生产队都超过了“三包”的包产产量。为了及时做好夏季预分,秋收以前,华光大队领导各生产队组织干部和老农,对中稻逐田测产,根据超产奖励、多劳多得,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政策,制定了预分方案。各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对预分方案作了反复讨论。会后给每个社员发了预分通知单,使社员们对今年征购任务和口粮数字胸中有数。又由于坚持执行超产奖励、多劳多得的政策,大大鼓舞了社员加强中稻后期管理和精收细打,争取多收的热情。
8月26日,全大队中稻已收打了70%左右。收割前选好的留种田都已由作业组负责去杂精收,打晒归仓。公粮和统购粮也正突击晒谷和运送。这天晚上,各生产队开始给社员分配新谷,按各户预分通知单的数字先分30%。为了保证分配公平合理,各队分配新谷时,由社员选出代表监分监称。第三生产队社员杨开五一户出工较多,按通知单应分稻谷一千五百斤(不包括还未收获的红薯等粮食),这次就分到了四百五十斤。这次分配还把最近两月社员出售家肥、劳动超过定额和精收细打的奖励粮兑了现。杨开五一户就获得了各种奖励粮七十多斤。分配后,社员们兴高采烈,出工更加积极。
现在,华光大队的中稻还在继续收打,根据公社规定的收完分好的原则,在送完公粮、统购粮和收打结束时,就要把饲料和储备粮分别归仓,并把社员应分的新谷,按预分通知单全部分到社员手中。

简讯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抓季节产酥油
青海牧区各公社正抓紧产奶旺季,生产酥油、曲拉(酥油的副产品)。果洛藏族自治州六个县已产酥油六十七万多斤。
修造秋收农具
福建闽东地区手工业部门及早动手修制秋收农具,支援农业。目前止,全区已制造了秋收小农具五十六万三千多件。组织了近千名工人下乡修配农具。
打害兽护秋
山西平顺县为了防止山区野兽祸害庄稼,许多公社组织社员开展打猎护秋活动。到8月20日止,全县消灭了害兽五万五千六百只。

热爱集体的老农

第2版()
专栏:

热爱集体的老农
本报记者 袁光厚
炎热的中午,四川巴县铜罐公社平安大队收割水稻的社员都已收拾好镰刀、挞斗,回家休息。这时,在刚割下稻禾的田里,有一位老人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这边看一看,那边瞧一瞧,嘴里咕噜着:“唉,这几个草把为什么不拖到田坎去晒?”一边说,一边细心地把这些谷草从积水的稻田里移到田坎上摊平,晒好。
这位老人名叫王银廷。因为他热爱集体、办事一丝不苟,社员们都喜欢亲昵地称他“老逗硬”。王银廷今年六十四岁了,现在他负责队里养牛的事,可是他常说:“公社是个大家庭,光靠干部的几双手脚怎样管得过来,就是要大家管嘛!”因此,只要是集体的事,不论分内分外,不论大事小事,他都爱管。
今年收小麦的时候,王大爷听到几个饲养员说,送到饲养场作烧火用的麦渣里,有一些没有筛净的麦粒。他一听就说:“这成什么话,这样大抛小撒的!”一边说一边就去清查是谁筛的麦渣,并立即到队长那里去报告,随后又把几位筛麦的女社员找来,一起讨论这件事。筛麦的社员觉得自己筛麦时已经很细心,对麦渣里有麦粒的事,起初大都感到惊讶。后来,大家到麦渣堆一看,原来是夜里送麦渣时她们粗心了,把没有筛的麦渣也送了一些到饲养场。于是,她们当场表示:今后筛麦、送麦渣,一定要更加细心查看。
王银延对别人要求严格,自己负责的事更是认真。社员们都赞扬他耕牛喂养得好,尤其使大家念念不忘的是,一次他要求降低一天工分的事。
一天晚上,队里刚开始评工记分,忽然响起了王银廷那洪亮的声音:“把我今天的工分降下来。”
大家一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王银廷接着讲了要求减少工分的缘由:队里规定割一百斤青草评十个工分,原来是合理的。但这些日子下了几场透雨,草长得很茂盛,割起来很快,王银廷这天一共割了二百六十斤草,按定额计算该得二十多个工分。而队里最强的劳力,田间劳动一天也不过得十来个工分,这怎么合理呢?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过来。队长立即检讨了自己没有及时和大家商量调整割草工分标准的缺点;但认为事先未说明,当天割的草可以仍按原来定额标准计算。可是王银廷认为这样队里吃亏,不合理,还是坚持把工分减少。其他割草的社员也认为王银廷说得有理,都主张降低自己当天的割草工分。
王大爷这样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精神,受到了社员们的尊敬。最近,他已经当选为社员代表。

在果乡

第2版()
专栏:

在果乡
砀山梨挂满枝头
著名的安徽砀山梨已经成熟,硕果挂满枝头,即将开始收摘。
砀山梨,品种很多,有酥梨、马蹄黄、鹅黄、面梨、秋梨、洋梨等十多种,以酥梨品质最好。砀山县现有梨园面积一万四千多亩,结果梨树十四万多棵。今年虽然连续遭到风、冻、旱等自然灾害,但各梨园施肥、灭虫等管理工作比较及时,梨子一般生长良好。
莆田龙眼登场
著名的龙眼产地——福建莆田县的龙眼已陆续登场。早熟的“九秋本”、“普明安”等品种已在立秋后上市。
龙眼又称桂元。莆田县产的龙眼数量、质量居全国第一位。畅销全国及南洋的“兴化桂元”即产于此。(仙游也产一部分兴化桂元,这两县古时称兴化。)
今年,由于果园中耕除草、整枝、施肥等管理工作做得好,黄橙橙的果穗已挂满树枝,丰收有望。
四季桔
福建南部地区一些果园里,发现了一种珍贵稀有柑桔品种——四季桔。
四季桔,一年四季都结果实。同一树上同时并存花、幼果和熟透的果实,每隔七八天可摘果一次,产量以春秋两季最多。肥桃增产
山东肥城县桃园公社尚里大队出产的桃子,硕美香甜,驰名各地。
远在百多年前,这里就培植出了有名的“肥桃”。但解放前夕全队只有桃树四百多株,而且产量很低。解放后,由于国家从各方面给予支持,“肥桃”已增长到二万四千五百多株。今年各生产队加强了桃园管理,不仅使结果树由去年的三千五百多株增加到六千九百多株,而且提高了单株的产量,使单产、总产都超过了今年的包产指标。(附图片)
左图:河北河间县湾里公社南于庄生产队社员整理摘下的大桃。 袁浩、国汉摄

图片

第2版()
专栏:

素称“三鸟之乡”的广东清远县洲心公社,鸡、鸭、鹅发展迅速。这个公社的沙湖大队对饲养员认真执行“三包一奖”,并切实帮助社员饲养“三鸟”,促进了全队家禽生产的发展。这是大队第一饲养场的鹅群
新华社记者 罗 清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