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9-01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开会

第8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开会
河南省副省长 王国华
人们对开会都很熟悉。或三五人谈心,或万人云聚;或和声细语,或侃侃而谈;在今天,这都是极为寻常的了。我要讲的,是在反动统治的刀光血影里革命者怎样开会的故事。
1933年夏天,我担任河南省确山县地下党组织的县委书记。一天接到通知,让我去郑州参加省委会议,研究建立和扩大红色游击队问题。接头地点约定在车站附近的一个商场。暗号是在自己投宿的旅店的墙上,用石灰画一个“○”。尽管我把那圈儿画得大而且圆,但是等了几天,仍旧没人来接头。我这个当过轿夫、扛过长活的乡下人,还是头一回到大城市,偏巧住进了一家“讹人店”,吃两碗面,就花了三元大洋,恰是我半个月的活动经费。现在,衣袋里只剩下七个铜板了,可是关系还没有接上。难道是党组织出了事么?饿肚子事小,暴露党的行迹事大,还是走了的好。于是,我抹了墙上的“○”,代之以“十”,悄悄离开了郑州。到了郏县,一个朋友送我一些盘缠,我才回到了确山。
回确山后,心中却又很不宁静。想起省委同志的下落,和没有开成的会,愁肠百结。正在焦虑,省委刘进同志却找我来了。原来他们因躲避暗探的追捕,路上耽搁了数日,误了开会的日期。见了旅店墙上的“十”,恐怕我出了差池,特意跑来找我。战友相见,说不尽的欢欣。我俩便一同再到郑州,准备开会。
可是,在反动派的屠刀下,革命者开会,谈何容易。当时郑州有八百多个便衣侦探,专门探听革命者的行迹。我们必须十分谨慎。
头一天,我们确定在郑州东郊陇海铁路旁边的旷野里开会。我们来到约定地点,发现西边不远处,有十多个满身油污的铁路工人,在一行洋槐树下鼾睡。看见这些工人,如同见了自己的受苦受难的兄弟,热烈而又深沉的阶级情爱,从我们心中升起。可是,党的地下工作的纪律,需要我们克制自己的感情。我们唯恐惊醒他们,轻轻挪动着脚步,到离他们稍远一些的地方。谁知我们刚开始说话,那些人便一骨碌爬起来,有的撒腿就跑,有的用惊喜和关怀交织的目光,长久地把我们凝望,三步一回首地沿着铁路走开了。我看那树梢朝西摇摆着。便说:“咱们坐在上风头,说的话,都刮到人家耳朵里了。”我们想,也许有坏蛋隐藏在这些工人中间,为防不测,连忙散去。
第二天,会议改在铁路边的一个坟园里开。这里有苍郁的古柏和茂密的黄蒿,确是个幽静的去处。但刚坐定,就听见一阵沙沙响,从柏树丛下,闪出几条悄悄挪动着的人腿来。显然是便衣侦探。我们互相使了眼色,一句话没说:就又散了。
第三天,我们先后去到郑州的西北郊区,这里有三座老坟,一丛灌木。正要开会,却来了几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我们到瓜园里,买了一个西瓜,坐在大杨树下,切开来,故意慢慢吃着。吃了一块又一块,那几个家伙仍无离去之意,几双老鼠般的贼眼,一刻不离地朝我们打量。没办法,我们吃完西瓜,又只好哼着梆子散开了。
眼看过了四天了,会议还没开成,大家心里都很焦急。拖延下去不行,我们决定在大街上开会。于是,我们在闹市中若有所事地穿行着。在关于天气、年成和商场行情的大声谈论里,时而插入几句关于红色游击队等等议题的细声密语。当我们像走马灯似的,在大街上转了几圈之后,会议总算圆满结束了。
省委这次会议,确定调我到省委工作,并给了我两个任务,其中之一是设法跟关系断了两年的密县地下党组织接上头,开会传达省委指示。会后,我就动身到密县去。
在密县的一个村子里,我好容易找到了党组织的接头人范保全。见了他,不由我满心欢喜。我把介绍信交给他,问道:“县委在哪里?需要开个会哩。”
不料范保全冷冷地回答说:“县委没有了。”
我着急地追问:“游击队呢?党员呢?”范保全摇着脑袋,依旧冷冷地说:“游击队散伙了。党员只剩我独个了。”
望着他那阴沉、冰冷的神情,不由我心中犯疑。等到天黑,我把他拉到场边,想问个究竟。正说着,只见月明地里,不住地闪过一个个背着枪的人影,我怕出意外,忙一闪身,钻进了高粱棵里。
“哟嘿!客去哪儿啦?”
“盼了两年,可不能叫客走了。”
扛枪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听了,方知是游击队,自己人,便从高粱棵里钻了出来招呼大家,同时责问范保全为什么说游击队散伙了?大家一听,又惊讶又愤怒,把范保全围在当中,纷纷斥责:“怪不得跟省委接不上头呢,原来都是你捣的鬼!”范保全在人圈里团团转着,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天地下党组织的县委书记,无意中在范保全家里见着了我的介绍信,便领着游击队员找我来了。不久,当地党组织调查到范保全叛党投敌的罪证,便把他处决了。
在发现范保全心怀叵测的那天晚上,我和县委书记把游击队带到外村。在一盏昏黄的菜油灯下开了一个会。“同志们,”我心情激动地说:“我们终于见面了。我首先代表省委向你们、向在跟省委失去联系期间不畏缩,不动摇,自觉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会场上,静极了。游击队员的眼睛里,闪耀着泪花。接着,我传达了省委关于从地主阶级手中夺取枪支,扩大红色游击队;发动农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把粮食分给穷苦农民等指示。游击队员们听着,一双双圆睁的眼里,闪耀着火一样的光亮。
已是午夜时分,会议仍在进行。“同志们,记住这个会吧。”县委书记的声音是深沉而颤抖。“这样的会,我们已经盼了两年,今天终于盼到了,让我们记住省委的指示,把革命的烈火烧得更旺些!”会场上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说,天上的日头是偷不走的,革命者的相会是挡不住的。有的说,山上的野火是烧不尽的,革命的力量是打不倒的。……当我们共同制定了工作方案以后,会便散了,这个会的情景,那些忠贞的游击队员的音容,一直在我心里不曾泯灭。
完成了省委交代的两项任务,忽然接到省委通知,要我去瑞金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又要开会了。这一回,要穿过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半个国土,困难是想像得到的。然而,我的兴奋是难于用言语形容的。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白色恐怖下的革命战士,我强烈地向往着党中央,向往着苏区和即将云聚一堂开会的全国各地的革命同志。
党的一些文件,要带到会上去。为避免国民党特务和警察的注意,我割了四斤肉,用一根麻绳拴着。又把党的文件,卷在一条洗脸毛巾里。然后把卷着文件的毛巾,连接着拴肉的绳头,吊在火车的行李架上。肉放得日子久了,一路上散发出恶臭,国民党的特务、警察闻了,一个个掩鼻而过。就这样,躲避开他们的盘查。
在上海,我和其他地区的几个代表会合到一起。从江西中央苏区来的张欣同志迎接了我们。过了汀州,我们正行走着,突然村落里锣鼓声响,成群结队的老乡欢呼着:“欢迎代表到苏区开会”。我忽然明白,我们已经到了苏区。我接过一个老乡捧上的水,虽不渴,却一饮而尽。“最甜不过苏区水呵!”我们这些从白区来的代表,眼圈都发红了。这时候,望苏区之外,仍是乌云满天。但是,我们相信,阳光冲破迷雾,照亮全中国的日子总要到来的。我们扫尽了从白区带来的满身尘土,走进了中央苏维埃的红色土地。会议要开始了……
今天,每当我听到“开会啦,同志们”这样的呼唤,总觉得声音里洋溢着喜悦,饱含了幸福,总使我想起了许多人,许多事。
〔张一弓记录整理〕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辛田
鲁迅先生曾经教导青年人要有“锲而不舍”的“韧”的战斗精神,他的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楷模。这个“锲而不舍”的成语,最初出于荀子的《劝学篇》。
《劝学篇》畅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词采最华美,形象性比喻最丰富的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一段文字。从来选《荀子》文章的人,都把它收入选本里。这段文字可以把它独立看成是一篇形象生动、情词并茂的动物寓言诗,如果把它和《伊索寓言》里最美妙的篇章相比,我看也并不逊色。它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到今天仍然焕发着思想的光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的智慧。
这一段文字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作为中心思想,树立起一个对立面,用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形象性比喻,来说明做学问的道理。他突出了两个论点,一是“积”,二是“专”。
先说“积”。知识,无论是生产斗争的知识和阶级斗争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学问也是一步深一步地做起来的。荀子把这种积累过程生动地比之为“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累过程是一个由小而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撮两撮的土,不会产生云蒸霞蔚的景象,一点两点的水珠,不会养活一尾小鱼。但是,把土积成层峦叠嶂,风雨就由此而兴,把水积成深渊大泽,蛟龙就从此中出没。这是积累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所出现的伟大的质的变化。而相反的,“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教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做学问,都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教我们不要拒绝任何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正是由小事情积累起来的。荀子还怕道理说得不深不透,他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积”的重要性:麒骥是骏马,能日行千里,但是它每一次奔跃,都不会超过十步。驽马是劣马,它走路虽然迟缓,但如果它坚持不懈地走十天,也可达千里之远。这就证明最聪明的人和最拙笨的人之间,能力不会相差太远。他们能否走到目的地,就看他们有没有再接再厉的战斗精神,这就是“积”的积极意义。
再是“专”,那是指全神贯注,用心专一。他举蚯蚓为例。蚯蚓是先天条件较差的动物,它既无“爪牙之利”,也无“筋骨之强”,而它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大自然索取生活的养料,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反的,蟹是先天禀赋较好的动物,有八足二螯,但为什么还要寄人篱下,“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呢,因为它用心躁,不专一,不好好劳动,只靠别人的劳动成果过活。同样的道理,螣蛇(龙的一种)无足而能飞,并能兴云雾而遨游,就因为它能专一,尽量发挥它的特长。与之相反的是梧鼠,多能而不专一:它有五种技能,但每一种都学不到家。人们说它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样样都懂一点,浅尝辄止,所以虽有五技而穷。荀子为了加强他的论据,他引《诗经:曹风鸤鸠》篇作证。鸤鸠是一种鸟,它养育七个小鸟,早晨从树上移下来让它们就食,暮时又移上去让它们栖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用心是这样的专一,所以获得诗人的赞美。
荀子在作了这些精辟的比喻之后,最后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惛惛都是专默精诚的意思)。研究任何一门学问,从事任何一种工作,如果要获得一定的成就,都必须全心全意,精诚专一。这是荀子总结了前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所得到的结论。

火把节之歌

第8版()
专栏:

火把节之歌
〔白族〕李友文
一年不知有多少佳节呵!最热闹的要数火把节晚上。逢6月25日晚上,白族村村寨寨都要竖起大火把,男女老少都要高擎小火把,尽情地跳呵唱呵,从傍晚直到更深,从天黑直到天亮……
早在南诏时候,大理一带有南诏、邆睒、越析、浪穹等六诏各据一方互不相让。相传南诏王皮逻阁以祭奠六诏祖先为名,在苍山脚修起了松明大楼,请诸诏王前来祭祀。诸王皆至,入宴酒酣,皮逻阁退饮下楼,令大将阿奴发起火攻,棚楼大着,诸王均亡。邆睒诏夫人慈善者机智聪颖,送丈夫前去时就将金镯脱下,戴在丈夫手上,闻此恶耗,凭金镯前去认回尸体安葬。南诏灭了五诏,并未满足,慈善者的美丽使皮逻阁垂涎三尺,就派人前来说亲。夫人拒抗,南诏派重兵攻打;勇敢的慈善者持矛跨马,率领三千兵马,与敌兵血战在苍山下;她号召人民,把无数火把扎在山羊角上,驱使群羊乱窜,满山火把,吓得南诏军魂飞魄散。但是寡不敌众,强大的敌人终于攻进邆睒城,慈善者夫人不忍心看到人民被奴役,投水自尽,从此诀别了人民。白族人民为了反抗南诏的横征暴敛,为了悼念慈善者夫人,逢年6月25日,就燃烧起成千上万的扑不灭的火把。
解放前,当军阀官僚、封建地主、洋人把洱海搅得混浊,把苍山染得血红的时候,白族的人民点起火把向剥削者斗争,用火把烧化了“地契”,用火把烧毁了害人的“洋教堂”……
火把越举越高,火焰越烧越旺,终于撕碎了黑暗,迎来了灿烂的太阳,中国共产党的光芒照亮了白族人民的生活。
每年火把节到来,村子里要扎大火把:选一根三四丈长的挺拔的苍松或翠柏,抬一堆松枝和干柴,把他们扎在树身上,一层干柴一层松枝,把树围成巨大的宝塔,顶端接一根翠竹,一串串海棠,一串串花红、白饼和糕糖,挂满竹子上,把它打扮得像个美丽的姑娘。家家户户扎小火把:选好最洁净、最干脆的麦秸和苇子,用篾子把它们捆成扫帚状。晚饭刚刚吃完,牛角号、锣、铜号一阵紧似一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火把、米酒和炒豆,汇集在村寨中央。大家竖起大火把,点起大小火把,立时火光冲天,照见那欢笑的人群,一座座新房,还有满山遍野的好庄稼。我们望望坝子里的大火把,看看手中的小火把,一股股暖流就涌进我们心上。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走向合作化!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建立了人民公社!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建设自己的家乡。
看,万个火把奔下了山岗,千条火龙欢腾在广场上,人们围着大火把,抢着烧下来的花红、白饼和糕糖,谁抢的白饼、糕糖多,谁就能在明年的火把节前抱个聪明的儿子;谁抢的花红多,谁就能在明年的火把节前生个比花红还美丽的姑娘……。热情在胸中燃烧,男女老少开始打火把:人们用麦秸火彼此扑打,要把病魔、灾害和污秽烧干净,而把干劲燃得更旺,人们高举麦秸火跳呀唱呀,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来函照登

第8版()
专栏: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8月22日你报第八版谢逸同志的《“固有”和“臆造”》一文,内有二句话:“如果在冰天雪地的‘世界屋脊’上面煮水,热量一百度就不能使水沸腾。”含意是不够正确的。高山煮水,一般用不着达到摄氏一百度,就能把水煮沸,这是由于高山气压低,而水的沸点是对应于大气压力的,压力愈低,沸点愈低。
“热量一百度”的说法也是不对的,热量的单位是“卡”,一百度指的是温度,热量和温度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冰天雪地”这个条件只能在煮水时使热量散失较多,因此煮水时间需要较长,而对沸点的温度是没有影响的。拔海一定高度的山上,水的沸点也是一定的,这里假定气压是不变的。
北京 赵鼎德

金水乡呀银水乡

第8版()
专栏:

金水乡呀银水乡
张良苏
七月江南——金水乡,
鱼肥早稻黄,
镰飞金浪里,
船行黄海洋。
雨醉红高粱,
风吹包谷香,
禾桶隆隆春雷鸣,
新镰漫卷金纱帐。
七月江南——银水乡,
秋水白茫茫,
风车翻舞八叶桨,
活活流水绕田庄。
犁铧又翻新泥浪,
水田再绿晚稻秧。
人在水中央,
影横蓝天上。
金水乡呀银水乡,
风光何异三春样?
谁是江南司春神,
水乡常年带春光!

九月一(图片)

第8版()
专栏:

九月一(木刻) 温源泉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