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3-29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靠山

第8版()
专栏:

靠山
  林旭
前些天到一个公社去,听到群众赞扬干部的作风说:“真像是当年的土改工作队!真是我们的好靠山!”这话,语重情长,表明土改时的干部作风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常常拿来作为衡量干部作风好坏的尺度,当作鉴定干部作风的一面镜子。
“土改工作队”的作风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被群众誉为好靠山呢?这使我想起了《王元寿访瞎牛》的故事:
1947年,在晋察冀边区,平定县县长王元寿同志领导工作队到平定县白泉村去进行土改复查工作。当时,白泉村是新解放区,没有经过彻底改革,阶级情况是复杂的。王元寿穿着和老百姓一模一样,脚上一双破鞋。他来到白泉村,第一步工作就是“访贫问苦”。他住在几辈子要饭吃的贫苦农民瞎牛的家里。这瞎牛家,一孔破烂不堪的窑洞,走进去一抬头就可以碰到窑顶。一条脏炕,破席上睡着个生病的小女孩子。瞎牛本人,花白胡须,衣裳破烂,脏手脏脚。可是,王元寿偏爱这样的穷哥们。他说:“穷人外表不好看,内里的心却是红的。”他和瞎牛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把自己领到的小米节省下来给瞎牛家生病的女孩吃。这样,王元寿把瞎牛当作自己的靠山,瞎牛也把王元寿当作自己的靠山,你靠我,我靠你,彼此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王元寿从瞎牛那里了解了很多宝贵的情况,也帮助瞎牛提高了阶级觉悟。从此,瞎牛成了带动群众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从此,白泉村的土改运动暴风骤雨般地开展起来了。
王元寿的作风,是典型的土改作风;是我们一向所提倡的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作风;是干部和群众交知心朋友,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作风;是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执行党的政策,完成党的任务的作风;是深入、扎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这种土改作风,是地地道道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这种作风里,最根本的是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凡事依靠贫、下中农群众,确立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把贫、下中农当作坚强的靠山。
你把群众当作靠山,群众也才把你当作靠山。是因为:一种无限的阶级深情,把群众和干部紧密地贴靠在一起了。
我们常说,办事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内容,就是阶级路线。没有阶级观点和阶级路线,也就没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依靠群众。群众,有各种各样的群众,凡是可以依靠的都要依靠。但主要的是依靠瞎牛一样的人,依靠贫、下中农这支坚实可靠的队伍。
要和群众商量。商量,有各种各样的对象,凡是对我们的事业有益的意见,都应该听取。但主要的还是去同瞎牛一样的人物商量,去同贫、下中农群众商量。因为我们和这些人同一条心,同一条路,谈起来可以推心置腹,同谋共策。
要向群众调查研究。同样地,要和王元寿一样“访贫问苦”,从中了解广大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从中学习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概括成一句话:群众是干部的靠山,一切工作都离不开阶级路线这条红线。
因为,发扬土改作风,坚持阶级路线,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而依靠贫、下中农,又是贯彻农村阶级路线的重要前提。贫、下中农是我们在农村的坚实的靠山。靠了贫、下中农这座巍然屹立的大山,就可以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阵地,就可以通过他们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就可以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在过去如此,在今天同样如此。紧紧地依靠这座靠山,胜利总是我们的!
在农村中,贫、下中农是我们的依靠,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要依靠贫、下中农就够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中农)都应该团结起来,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应该加以调动。同时,我们所说的土改作风,也并不是说土改时期的工作方法、方式可以全盘照搬,而是根据新的条件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灵活地运用。

起早

第8版()
专栏:

  起早
  吉林通化 莫华
鸡叫头遍,五嫂就醒了。只听窗纸被春风吹得哗哗地响,想起今天社里开犁,她就躺不住了。摸黑给海娃吃遍奶,就坐起穿衣裳。
穿衣裳的时候,扭头看看炕梢的五哥还在蒙头大睡,就说道:“哎,我说你别装死好不好?眼看今天开犁啦,你倒是早点去看看,那绳啦、套啦应手不应手,非等日头照腚!”说完,穿好衣裳就下地去温水洗脸。
有人说五哥和五嫂是错配了夫妻。可也是,像五嫂这样爽快、响亮的人,就应当配个说得出,道得明,一叫三响的丈夫。可五哥呢,是个不捏鼻子不张嘴的人。老辈人说他“粘巴”脾气,五嫂处处得指点他。
五嫂把火引着,掀开门帘向屋里看看。只见五哥还没起来,就说:“我说你是咋的?你是没听着哇,还是装聋?眼看鸡叫二遍啦……”
说到这,在黑影里,好像五哥翻了个身又睡了。五嫂可真来气了,把门帘一甩,就蹲在灶坑前烧火。可是她那张嘴却没闲着:“真是!今天人家谁不早点下地!……就说人家李有满,你说人家有私心,闹了别扭,可人家当大伙面,不是检讨了吗?谁还不兴有个三差两错?当干部的也有难处啊。你还想咋的!”说到这,满灶里的火苗,红艳艳地升腾起来,毕毕剥剥地直响。从灶门喷出来的火星,在面前左右穿射,把屋子照得火红……。五嫂望着根根燃烧的柴禾,缕缕的蓝色火苗,汇合起来束成一团金黄色的火焰,金光闪射……,不由得想起三个月来的情景,心里一阵激动。她想:经过这一冬天,社员的心更齐,团结得更紧了,大家经过火热的整顿准备;又美美地休息了几个月,现在人强马壮,干劲可足了,想到这,侧耳听一听,屋里还不见动静。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好哇,还没起来!五嫂起身撩开门帘,直向炕梢五哥奔去。边走边说:“我教你小猪拱豆囤子——主意正!我……我……”到跟前,一把将棉被掀开。摸一摸,没人!眨眨眼细看看,可不是,是个空被子!五嫂楞住了:“这是怎的?人呢?那去了?”往炕下摸一摸,五哥的衣服、帽子也没有了。五嫂心里一纳闷,拍手打掌地乐起来:“哎呀,你看看,这是怎么说的,比我还早啊!还有脸说人家呢……”回身忙着盛水洗脸,把屋里收拾一下,抱起还睡着的海娃,蹬蹬蹬几步,来到院子里。这时,只见从东方已透出一丝银色,暖和和的春风,在院子里飞舞,把秫秸的篱笆吹得吱吱乱叫。远处传来清脆的鞭声和马嘶。等走出院子的时候,五哥和几个社员,已经赶着车,拉着犁杖??地过来了。到跟前,五哥看见五嫂时,故意把鞭子在当头响响地甩了一下。五嫂忙抱海娃躲开,还看见五哥得意地笑了笑。五嫂想说他句什么,可又没说出口,嘴唇动了动,又咽回去了。心说:“你等着看……”。
等五嫂把海娃放在托儿所,在食堂吃罢饭,和些大姑娘小媳妇们向田地走去的时候,四处振荡着社员们的笑声。而这时,太阳也冲破了弥漫的晨雾跳出山来……。

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

第8版()
专栏:

  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
  许广平
五、鲁迅先生怎样对待校勘、校对工作
鲁迅的校勘工作是继承了清代的校勘工作的优良传统的,也就是所谓考正校勘。我们现在到鲁迅博物馆去看,还能够看到鲁迅是怎样整理文学遗产的。尤其是《嵇康集》的校勘工作,他一共抄写了三遍,字写得工工整整。这三次是根据三种不同的版本校勘的,每当发现某个版本的说法不同的时候,他马上写一个小纸条夹在里边(顺便说说,鲁迅是很注意节约的,一张稿纸只剩下一点边边头头,他都裁下来积存起来,放在桌边,以备随时作夹条用),或者在上面注上眉批。就这样,《嵇康集》反复校勘了好多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整理文学遗产的严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对读书又是多么的认真了。
对编排工作,鲁迅也是很认真的。他很注意装璜和美化版面。他编《译文》的时候提倡多登木刻,原因之一是可以美化版面。他希望书里边也最好能有配合人物或情节的插图。另一点是他主张书和杂志不要编排得很挤,字号要大一些,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字,会使读者看了透不过气来。他主张一般的文章开头空五六行的位置,有时在文章的空处加上一点小的图案花样,美化刊物。
鲁迅常常亲自做校对工作。校对中,遇到一行的顶头有标点,他都认真地划到每行的末尾;一张校样,正面看看,还要倒过来看看,这样,字排得正不正,排行是不是歪斜,就很容易发现了。他要求天地头要排得整整齐齐,那个地方空得多,那个地方比较挤,那个地方错落不齐,他都在样子上做出记号,有时用尺划一条直线,以引起排字工友的注意。鲁迅最讨厌的就是把字给排错了,因为一字之差,常常把整个意思弄错了。鲁迅先生去世以后,我曾经替他整理发表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章里有一句原文是“令人神旺”,不知是排错了,还是编辑搞错了,印出来成了“令人神往”。“令人神旺”和“令人神往”两者的意思是不同的,这不是鲁迅的原话。鲁迅对这种错误是不满的。
他在编辑工作中,只要有可能,编排校的工作总是自己亲自来做的,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读者。他总认为,一期刊物、一本书出的错误少一点,就对读者的帮助更大一点,自己能做多少,就努力做多少。
六、鲁迅先生怎样对待读者来信和青年作家写给他的稿件
鲁迅日常收到的读者来信是很多的,他几乎是每信必复(少数无聊的信例外),并且尽快地答复,从不积压。他通常是利用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来写回信,不占工作时间。
对青年作家的稿件他是很认真看的。那时候,一般的人对青年作家是不够关心的。鲁迅不这样,他在这方面是不计时间和精力的。编刊物的时候,遇有不能采用的稿件,他总是及时退给作者;能用的稿件,他就认真地修改。他收到的稿件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稿纸很薄,是那种双层软纸,字又写得不清楚,看时很费力,他就垫一张纸在双层稿纸中间,衬着看。有的稿件写得很马虎,并且还附了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我这个稿件写得很乱,写了懒得再看一遍,现在寄给你看看吧!”鲁迅为难地笑了笑,但他还是认真地看下去了。
鲁迅对青年作家的稿件是很尊重的,如果对稿件有些意见,他就注明:有几点意见提供你参考。《勇敢的约翰》的译者孙用,当时是邮政局的一个邮务员,他将《勇敢的约翰》译稿送给鲁迅之后,鲁迅就千方百计地给他介绍出版,跑遍了许多书店,看了人家的许多冷面孔。但是,只要能够帮助青年作家出版一本书,他也就在欣喜中忘掉了辛苦,甚至把自己的工作都丢开了。
  七、鲁迅先生有哪些良好的写作习惯
鲁迅经常是在晚上写作。那时候,我是不赞成这样做的,但到现在,当我自己也写东西的时候,才觉得晚上写作确实要比白天好。夜里很清静,思路不会打乱。在上海,晚上他要写东西的时候,他总催我先去睡觉,我知道他要写东西,也就走开了。他晚上睡得很晚,有时吃一点点心又继续工作了。写作的时候他很注意端正姿势,坐得很直,眼睛和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十年如一日,所以他没有弯腰驼背的现象。写作中,有时候需要想想再写,他就停笔坐到桌旁的一张躺椅上,抽支烟静思一番,然后再继续写下去。他抽烟很多,写作时右手拿笔,左手拿烟,但常常是忘记抽它,多数是自己烧掉的。
最后,我感到鲁迅习惯于写短文章,这是值得学习的。目前有些文章长了些,我看可以写得短一些。 〔续完〕

果园集

第8版()
专栏:

  果园集
  臧克家一渤海弯臂抱崂山,崂山脚下大果园,一色青青望不到头,赶上花开像火烧天。空气要把肺叶染绿,风吹果香几里路远,飘飘衣影绿荫里闪,这不是“花神”是女社员。二美丽的神话使崂山扬名,美丽的童话在果园诞生,乘着明月筛一地清影,一个人幽悄悄举步轻轻……三四年前吃了鲜苹果,四年后口里还香甜,金色阳光多灿烂,红色果子把枝压弯。四桃三杏四梨五年,新的雨露里长得欢,绿的桃子裂红嘴,青的苹果像小饭碗。五千株万株好果木,旧日砍倒当柴烧;新的太阳新的土,多产的果木摇钱的树。六铁锤叮咚敲得响,铁钉钉在木箱上,今天大家在故土,明日挨身出大洋。姑娘们拿着小木板(注),苹果在手里很紧张,好像鲤鱼跳龙门,愿把身子换成钢。注:姑娘们手持木板,木板上挖有大小不同的洞洞,可以测验果子的大小,顶大的装箱出口
戏赠李白
你当年崂山上“餐紫霞”,我来把空气当酒喝,你若是吃了公社的大“金 帅”(注),便不会羡慕那神仙“食枣大如瓜”。
注:一种优种苹果
1961年2月

黄花岗

第8版()
专栏:

黄花岗
丁力黄花岗,黄花耀眼黄。七十二人抛头颅,志在推翻清帝王。存浩气,留芬芳。今日中国变天堂。游人话往事,眉宇尚轩昂。

歇晌(图片)

第8版()
专栏:

歇晌(木刻) 蒋正鸿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