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3-28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总结种植经验 向自然索取高产

第7版()
专栏:

总结种植经验 向自然索取高产
正定县丰家庄公社北早现生产队社员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特邀农民研究员 卢文芳
我是正定县丰家庄公社北早现生产队的社员,由于热爱农业,这些年来一直担任生产队的农业技术工作,还被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邀为研究员。现在,把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南靠滹沱河,北邻老磁河,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地性复杂,气候变化差异也大,常年降水量五百五十毫米。这里的几十万劳动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经过与自然作斗争的长期实践,在种植改革、倒茬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有很大作用。
关于合理地倒茬轮作
由于作物根系分布不同和吸收肥料要求不一,加之病虫害的侵袭,或因前茬的病毒遗留田间,因而重茬作物产量往往降低,有的甚至收成无望(如西瓜)。所以,正确地进行倒茬轮作,是经济地利用地力、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技术措施。据我们田间调查及访问群众所得材料,农谚有“扎根种盘根,盘根种扎根”和“倒茬如施粪”等语,这说明了利用豆科、禾本科、块根等作物的不同根系和不同的需肥性质来提高产量的道理。从多年来作物种植变更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有些作物由于重茬种植,或倒茬轮作不合理,往往成为影响增产的直接原因。正定县东权城公社,地沿老磁河两岸,多为沙质土壤或粉沙土壤。据有经验的老农谈,四十年前这里是棉花的丰产区,棉花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50%—60%,那时是中棉品种,一般亩产籽棉一百五十斤至二百斤。后来引种了花生,由于花生是新兴作物,亩产在四百斤左右,又是麦茬点播,总收入的经济价值高于棉花,因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这时,花生茬的棉花也随之增多。但是,花生茬的棉花渐渐出现不发苗,中期徒长,结实小,开花晚,叶黑,虫害多等不良情况,产量下降。那时花生的种植是自东向西逐年扩大,而棉花的产量下降也是随花生的推广渐次西移。像北早现村一带,棉花亩产量由原来的(1945年)一百五十斤降低到一百斤。从花生生长表现来看,重茬倒秧早(倒秧就是不到成熟就脱落了下部叶子提前枯死),秕果多,果个小,出米率低。
不单棉花、花生是这样,麦类作物也是这样。1944年以前,当地大都是村边好地种小麦,远地种棉花,后来棉地逐年减少,麦地相应扩大。这时由于小麦种在多年种棉花的地里,就表现为成熟早、籽粒重、秆高。1942年时,我曾经在一块多年的老棉花茬地里种春谷,春谷茬又种小麦。春谷生长得秆矮而坚实,成熟早,产量高;小麦表现前茬苗生长不快,而拔节后生长加速,穗大,码密,成熟早。可是一块连作几年的小麦,生长情况恰与此相反。特别是在收麦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倒茬麦金黄色,秸秆坚韧不易折断,根茬大,拔着沉,估产少而实产多。重茬麦则回性紧,色发黑白,秸秆脆易折断,根茬小,拔着轻,估产多而实产少。大麦重茬也是穗少,秸软,易倒伏,产量低。
“扎根种盘根,长叶对圆叶”,这是群众积累的经验,说明同科作物连作容易生长不好。曾见一块地前茬一半是高粱一半是棉花,第二年这块地全种上了谷子,棉花茬谷子生长健壮齐整,高粱茬谷子生长高矮不齐,两相对比,亩产相差五十多斤。俗话说:“谷种谷守着哭”。这是有道理的。棉花茬种谷比禾本科植物好,而谷茬种棉花也生长好,结桃多,产量高。农谚说:“谷茬种棉花,气死两邻家”。
连作也常常是病虫害发生的一个原因。如小麦连作后,往往会发生“坐棵”病。北早现村一块连作了五年以上的小麦地,因“坐棵”而减产了30%。丰家庄公社厢同生产队因连作发生小麦线虫病,减产20%。其它像玉米有黑穗病,谷子有白发病等。特别是西瓜,不但重茬,即使把西瓜地里的土拉到别的地里去,再种西瓜,都有死苗的危险。其它如白菜的烂疙瘩病、焦心病等等,也常常是由于重茬种植而引起的。
以上说明,在安排农作物种植当中,注意合理倒茬轮作,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高产改制和多种多收
一种作物的低产或高产,是由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形成的。因此,我们要想把作物从低产改为高产,达到高产多收的目的,就需要善于了解、分析这些条件,找出它们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特点、水利条件和不同作物的适应性能、高产性能,并结合倒茬轮作,瞻前顾后地来加以改制。拿棉、薯作物改种来说,北早现生产队一个村就有几种土壤,有沙地,有壤土,以往一直是沙地种棉花,壤土地种粮食作物,这样长期种植的结果,不但倒茬不便,产量也受到影响。合作化后,由于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改为在沙地栽种甘薯,壤土地种棉花。这样一来,由于沙地土壤空隙大,适宜于甘薯生长,种的甘薯不但好吃,而且产量还高。棉花改种到壤土地后,加上种植技术掌握得好,1960年籽棉亩产量显著增加,丰家庄生产队二百六十亩棉花亩产达到二百九十斤,北孙生产队达二百六十斤。这都是改种后的新气象。再拿棉花的播种期来说,我们知道,棉花实行早播有很多好处,即果枝紧凑,易管理,伏前桃多,但同时也因为早播,蚜虫多,危害性大。过去我们这地区为了错开虫害期,一直实行了晚播种。近年来,由于除虫工具的改善,除虫技术的提高,“1059”和“1605”等新型农药的增加,控制了虫害的发生,因而把棉花播种期大都提早到4月上、中旬,比原来播种期提早了十至二十天左右,这就大大发挥了棉花早播增产的特性,产量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一开始有些人却看不到这些改变的好处,说什么“棉花种得太早了,不适合当地条件”等等。棉花增产的事实使这些人确认了早种的好处。
再比如,北早现村东一向被人认为是不收棉花的土地。早在1950年这村农民安老准曾种了一亩棉花,结果光长了高秧子,亩产仅八十来斤。后来经过我们分析,主要是氮肥多磷肥少,春、夏、秋三季虫害严重,因而表现为晚熟、铃壳厚、絮少。于是我们在那里种了一亩试验田,并根据这四个特点,改进了施肥和除虫工作,试验的结果亩产达到四百五十来斤,扭转了群众原来的看法。其它如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由于改进了水利条件或推广了优良品种,因而产量提高,种植面积扩大,使当地从缺粮变为余粮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上述种种,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只要我们一方面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掌握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克服保守思想,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就有可能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从而根本改变作物的生长面貌。这正像苏联伟大的农学家米丘林所说:“我们要向大自然索取,不要等待大自然的赐予”。这个至理名言,对于我们夺取农业高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掌握条件的变化
客观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人们的认识和工作方法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当耕作条件改变了的时候,就要求人们在作物的布局,以及技术管理措施,劳力组织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仍然墨守成规,就会在客观事物面前碰壁,使农业增产受到影响。比如,近些年来,由于农村机械耕作的面积逐渐扩大,给农业改革带来了新的任务。为了适应逐步机械化的要求,在种植布局上,要随着机械作业的增加而进行细致的安排,首先要注意种植作物的搭配,在队与队之间进行互相协商,统筹安排,在不影响“四固定”和因地种植的原则下,尽量作到作物集中种植,给机耕创造方便条件。同时,在统盘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积肥起土、打坯等有计划的平整土地,为将来过渡到全面机械化创造条件。由人畜耕作变成机械耕作以后,在技术掌握、劳力搭配上也要随着有所改变。由于机械作业连续性强,速度快,一日耕作数十亩或数百亩,因此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机耕腾茬,浇水备墒,拉粪施肥,做好耕前一切准备。耕后,还要及时平地、耙盖、镇压保墒。机播,需要整好一定数量的土地,备足种子、农药等等,这一套备前善后工作往往不是一个小队的力量所能胜任的。因此,生产队在必要时,在以小队为作战单位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组织小队互相协作。1959年秋季种麦时,气候干旱,北早现生产队由于人畜力单薄,不能作到及时保墒播种,结果有百亩土地形成坷垃,跑墒也较重,小麦缺苗20%。
在农业上,水是一宝。但如何使它能对作物供应得适时、适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壤有沙地、碱地之别,浇水工程有井浇、渠浇的不同,地下土壤水分的储藏量也有差异,因而浇水方法也要随水利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以北早现生产队为例,村南是壤土地,地下水位五米左右;村北是沙土,地下水位二米左右。很早以前,这一带用人力辘轳或水车浇地,浇水次数少,水量小,地下水储藏量也少,庄稼常受旱魔威胁,产量低。而浇水大、次数多的作物就生长好。所以,群众中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水足之后有丰年”的说法。可是,这一带自1955年开挖了渠道,浇水量增大,渗入地下水分增多,现在地下水位上升到一点五至一点二五尺,浇一次水能支持较长的时间。因此,渠浇地需要适当地控制浇水量,才能防止碱化和土质过于阴湿不利于空气流通,使土壤微生物受到窒息,才能有利于提高产量。
一般禾本科作物(谷子、玉米、高粱等)苗期头水适时早浇,能促进次生根的生长。根子扎深后,对吸收水分养分有很好的作用。二水拔节期蹲苗,一方面促进根系发育,一方面使茎叶粗壮。如果头水晚浇,永久根不能下扎,不但生长不齐,也不耐旱。1953年我在一块同样条件的谷子地里,一半在5月下旬浇头水,另一半在6月上旬浇头水,相差十二天,第二水都在6月下旬浇。前者根子发育好,后生根下扎,一、二水相隔时间长而不旱;后者一、二水相隔时间短,后生根下扎少,不能充分吸收地下水分,生长不齐,发生旱象。一水之差,前者亩产四百斤,后者亩产三百五十斤。
浇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这句话是有科学道理的。看天,就是看天气的阴、晴、风、雨和湿度。看地,是看土壤含水量,再结合作物的生长阶段,发育情况,来确定浇与不浇和浇水量。一般情况是,上一年夏秋降水多,当年天气湿度大,地下三尺以内的水分足,由于毛细管的作用,水分不断向上移动,幼苗根系发育较好,应多锄少浇,或浇小水,否则,就会引起作物的茎叶徒长。
庄稼的生长与天气变化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农作物的管理,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需要随着气象条件而制定,不能死搬硬套。指挥生产调配劳力时,应当充分估计天气的变化,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事前做好准备。就拿中耕整地来说,天气干燥有风,水分蒸发散失很快,浇后就得提前中耕。雨后湿度大,地表比浇过的地土松软,一般就可延长两、三天。病虫害一般虽有规律,有时间性的发生,但与天气也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指挥生产时注意结合气象变化进行安排。例如,4月下旬要是连日阴雨,不但棉花立枯病、根腐病容易发生,小麦的黄疸也会迅速发展,因而需要加强棉田中耕和麦田防锈。5、6月份的阴天闷热,棉蚜就急剧上升;长期的干旱,火蜘蛛就容易蔓延为害。1955年和1960年的天气干旱,给粘虫造成发生的条件。另外玉米螟、蝗虫等虫害发生,都与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指挥农业生产就得据此事先做好准备,进行安排,抓住关键,按照变化了的情况办事。
合理密植,也联系着多方面的条件,必须根据作物的特点、土质、施肥、浇水和劳力等情况而定。比如,一般说来,棉花壮地留苗株数应少些,沙弱地留苗株数应多些。但是如果前茬是豆科作物,生长旺盛,发黑,就要适当留稀些。重茬棉生长黄弱,株小,就要适当加密。小麦,早播分蘖多,晚播分蘖少,因此要从播种量上来调节。还有,在不同的前茬上播种小麦,其出苗率也不相同。在同样的土地、施肥、浇水和播种的情况下,高粱茬、谷子茬出苗率就高。因此,不同前茬上的播种量也要有所增减。由于密植增加了株数,管理比较费工。在劳力不足、农活集中的情况下,或原来稀植的基础上突然加密,如果劳力缺少或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会影响增产效果。比如从我们生产队的情况看,在一般肥力好的情况下,小麦基本苗三十万株的小垅密植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技术管理跟不上,也容易发生茎叶细弱,增种不增产,就不如基本苗二十五万株好了。又如棉花在肥力足的条件下,由于技术管理加强,虽然株数多,但比同样结铃数的稀植田还能通风透光,也能增产。
关于间套混作和复播
关于因地制宜地实行田间混作和复播,排开播种时间,增加作物田间生育期,错开同期的光能利用和土壤养分吸收,这是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的有利条件、增加总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才能作到因地制宜,这同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比如,哪几种作物之间适宜于套、间作,播种期以何时为宜,应该采取哪些技术管理措施等等,都要根据作物的特性,以及各种条件来具体确定。否则,就很难获得预想的效果。
从调查所得的材料来看:(一)棉花为主的间套作。棉花的生长特点是:生长期长,苗期生长缓慢,6月中旬后生长迅速,进入开花结蕾阶段,需要通风透光,后期叶子衰老,渐次透光,因此就可以利用棉花前后期的生长空隙同生长期短的矮秆作物如马铃薯、扁豆、耧里秀谷子等进行间、套作。因为这些作物都在6月中旬棉花尚未郁闭时就可成熟收获,这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较小,而且只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管理,就能增产。根据我们1960年的调查结果如表:
上表表明,棉粮间作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里还必须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副作物必须作到及时提早播种,使其提前发育,这是间作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过去有过教训。1960年,韩家楼生产队实行棉花与马铃薯间作,由于播种晚,每亩只收马铃薯六十斤,棉花比不间作减产17.6%。另外,棉粮间作,在肥地条件下增产显著,如是弱地,则容易影响棉花产量,增产不显著。
实行棉花与蔬菜间作,是一种经济的间作方法。它的好处有三:一、菜能耐低温可以早播或晚收;二、生长快成熟早,与主作物交插时间短,影响棉花产量较小;三、随时可以采收,不像粮食作物必须等到籽实成熟。因此,利用棉菜间作,可以一年二收或三收。去年韩家楼生产队的棉花间作小白菜、小萝?,亩产鲜菜一千斤以上,棉花亩产籽棉三百八十斤。按十斤菜折一斤棉计算,则总收入可增加20%左右。此外间作大蒜、葱头、芸豆等对棉花影响小,都有很好的增产效果。棉菜间作一年三收是去年成功经验之一。方法就是春播小白菜后,到7月下旬利用棉花后期再在棉花行间点上萝?,初播后生长很慢,到寒露节后才生长加速。去年曹村队和韩家楼队种的二百亩后期间作收获量亩产鲜菜六百斤到八百斤,对棉花生育没有多少影响。除以上几种方式外,还有棉花大间作。就是几行棉花几行副作物,便于棉花通风透光,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增加收入。棉花、甘薯大间作总收入比一般地增产14%左右,但只有在特别肥沃的土地上才有增产作用,一般地效果不大。
在以棉花为主的间作中,应当注意解决以下几个矛盾:一、播种期和生长期的矛盾。选用生长期短、成熟早的副作物品种进行间作。尽量缩短主副作物的交插时间。二、菜需水而棉需蹲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是大小行。大行二点四尺,小行一点二尺,在大行中间种副作物后扒畦,浇水时可顺畦偏浇菜,不浇棉。三、除虫用药与吃菜的矛盾。棉花苗期害虫较多,采用波浪式除虫收菜法,每七至十天治虫一次,治虫前先收一次菜。喷药时注意把药集中施到棉花上去,待收菜时已过危险期。四、主副作物争肥的矛盾。间作消耗地力较多,因而间作在壮地比弱地增产效果大。所以凡是准备间作的地首先要施足底肥,促进主副作物早期发育,当副作物收获后,要马上进行中耕施肥。
(二)玉米为主的间套作。春玉米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拔节上长,且行距宽,株数少,可利用前期的生长空间与豆类间作、混作。由于豆科作物的根瘤作用,和高矮秆的相互关系,有良好增产效果。春玉米与大豆或花生间作一般增产10%。与小豆混作,可以增加小豆收入。这种间作方式不论土地壮弱都可进行。玉米豆类间作,不但产量提高,还能调节土壤肥力。据丰家庄公社南早现生产队玉米间作大豆的地土壤速测,三十公分内的土壤养分硝态氮10%,比不间作的增加了一倍,达到了“同生共济”而增产。另外,玉米间作早熟的小白菜、小萝?等,在较肥的土地上亩产能收鲜菜五百至八百斤。
(三)甘薯玉米的间、套作。利用甘薯串蔓的特点间作玉米。两个高低秆作物互相通风透光,同时获得增产。据权城公社王家庄一带调查,一般比单作增产20%左右。但在具体种植上,先栽甘薯后点玉米。玉米要用早熟品种,密度每亩不要过一千株。玉米苗多,就要影响甘薯产量,使总产减少。
甘薯与芝麻间作。由于甘薯平铺地下,芝麻直立田间,两者影响小,故能增加收入。南牛公社的这种间作较多。在甘薯栽苗后,随即点播芝麻,每亩千棵左右,每亩能增收芝麻二十多斤。另外,两行花生一行芝麻的间作也有较好效果。
实行早熟作物的套作,比如在大、小麦、豌、扁豆等早熟作物的行间进行套作,不但可以提早作物发育,延长生长期,并有利于夏收后的大秋作物蹲苗,错开雨季徒长,而且还能调节“三夏”工作中的劳力紧张问题,促使大秋作物早熟,给小麦播种打好基础。所以,早熟作物的间作是增加农业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当地最普遍的间套作有以下几种。如表:
由于一般早熟作物套作比回茬可增产7.1%—40%,因而我县早熟作物80%都进行了套种。但在早熟作物的套种中同样要注意到因地制宜,比如播种要适时,种麦时即要做好套种计划,适当搭配好两密三密的行距,便于间作,以及点播后作到适时浇水,保证苗全等等。
(原载3月14日《河北日报》,本报有删改)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