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1-03-11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进一步发展日用轻工业品生产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发展日用轻工业品生产
轻工业部副部长 邓洁
日用轻工业品(主要是小商品)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人所需,日日所用,东西虽小,影响极大,千万不能因其小而忽视。发展日用轻工业品生产,供应人民更多的日用轻工业品,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指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目前进一步发展日用轻工业品生产,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用轻工业品,通常称手工业产品。这些产品一般是指国家计划产品以外的第三类产品。几年来,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指引下,不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增长和提高,花色品种也有了增加,许多地区的产品自给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仅据1959年1至8月,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州、武汉、西安、重庆八大城市的统计,在六十六种主要日用轻工业品中,商业部门收购的总值就比1958年同期增长60%左右,1960年这些城市的多数日用轻工业品也都比前一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广州市轻工局去年头十个月的统计,在二百五十九种日用轻工业产品中,比1959年同期增长的就有一百九十二种,占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65%,其余的也接近1959年的生产水平。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公社日益巩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发展还赶不上社会需要的增长。上海市去年头十个月生产的日用轻工业品的产量,比1959年同期增长四成,但市场销售额却增长六成;湖南省同期的日用轻工业品的收购额增长72.3%,而市场销售额却增长80%以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任务。
几年来各个地方在领导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地总结这些经验,对做好当前工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发展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要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日用轻工业品生产包罗万象,涉及工业生产的百行百业,品种成千上万。仅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用有关的日用轻工业品,就有六十多大类、七百多小类、一万三千多种品种,可以编制产品目录的不下五万个,能够列入商品目录的就为数更多。它与各方面关系密切,矛盾也多,统筹安排得好,生产的发展就快。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党对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领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对生产和供应进行切实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统筹安排原料、材料、燃料、设备维修和劳动力,逐步建立、健全和巩固日用轻工业品生产体系。统筹安排的精神,要通过国家和地方计划体制表现出来。日用轻工业品的花色品种多、季节性强、市场供应和需要变化大,这是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一个特点。所以在安排生产时,既要注意逢年过节的临时安排和调剂工作,又要重视年度计划中的经常安排。这样,既可以做到季季赶前、均衡生产,又可以保证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迅速上升。
我国大部分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历史悠久,分布面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各地开展了填空白补缺门的群众运动,日用轻工业品的自给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生产布局正逐步趋向合理;还有相当部分的产品,由于技术设备条件要求较高,暂时还只能在少数地区进行生产,供应全国各地,如刀片、铝锅、千层锁、拉链等,这些产品的分布,从当前现有生产条件来看,有的是合理的,也有的不尽合理,需要由粗到精,由易到难地逐步加以提高和发展;各地还有许多传统的名牌产品、特产产品,如温州的算盘、福州的角梳、常州的篦子、王麻子刀剪、张小泉剪刀等,或因其特殊技艺的世代相传,或因其品种规格有独到之处,或因其原材料是地方特产,产品行销国内外,不仅受到国内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许多产品在国际上取得了崇高信誉。这是一项宝贵的民族遗产,我们应当珍视它、爱护它、发扬它,一万年也不要丢掉。这类产品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调剂供应和保证出口,将是长期性的。因此,在安排日用轻工业品的时候,要十分注意区分不同情况,既要注意一般性产品的安排,也要兼顾集中生产的产品的调拨和安排;既要注意支援基础薄弱地区新产品的兴办,更要注意发挥原有生产基地的潜力。从一个地区来说,既要积极争取地区自给自足,又要努力增产外销产品,特别是传统的名牌产品,支援全国各个地区。总之,要“两条腿走路”,不可偏废。
计划平衡,自力更生
日用轻工业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的特点是:品种复杂、用量不大、边材下料、粗粮细作。它所使用的主料或辅料,除大量的农副产品原料外,还有一些是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如弹簧锁要铜、剪刀要镀镍、子母扣要锌片、草席要棉纱、奶嘴子要橡胶。但这些原材料用量都不大,稍加平衡,就可解决大问题。例如,一吨钢丝,就可以做十一万五千个发卡,一吨锌片可做二百四十万副子母扣,一吨马口铁可生产三百万个鞋眼。过去这些原材料主要是通过市场采购、相互协作,内部调剂和来料加工解决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跃进和国家计划性的加强,把它们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分配计划,加以综合平衡,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必须看到,日用轻工业品的行业复杂,品种繁多,分布面广,不可能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应当采取分级纳入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办法,按照“块块为主、条块结合”和“上少下多”的原则,实行产品的分级管理,这是促进日用轻工业品生产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按行业、按品种实行分级管理,逐步建立日用轻工业品的供、产、销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中把日用轻工业品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做到中央和地方,上下左右,安排具体,责任分明,才能保证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迅速增长。
要适应日用轻工业品生产对原材料复杂多样的需要,还要把计划平衡和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发扬日用轻工业品生产企业就地取材,利用废物下料、自购自用和自建原材料基地的优良传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家和地方计划的不足,有效地克服原材料困难;另方面还可以达到物尽其用,既为国家节约了物资,又可以适当地降低成本。例如,哈尔滨市将搪瓷厂生产上剩下来的边角料,分配给新兴分社五金厂做炉筒、水壶等,新兴分社五金厂又将用后的角料分配给金城五金厂做瓶盖、裤钩,金城五金厂再把用后的剩料分配给细小五金厂做五眼和图钉,这样层层利用,做到废品不废,物尽其用。
固定队伍,实行“五定”
固定生产队伍是逐步建立、健全和巩固日用轻工业品生产体系的重要措施。在原有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企业中,兼营厂比较多,专业厂比较少,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工厂,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技术设备水平的提高,已升级生产高、精、尖产品,对国家工业化和工业支援农业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地方工业的星罗棋布,国营大工业支援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企业已经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城乡人民公社工业经过整顿之后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而市场上对日用轻工业品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把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稳定下来,巩固起来,提高一步,向前发展,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根据各地的经验,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日用轻工业品实行“五定”(定点、定人员、定设备、定任务、定供销关系),把整个生产纳入计划。旅大市固定了一百五十个单位专门生产日用轻工业品以后,不仅产量比过去增长一倍以上,品种由过去的三百七十六种增加到六百七十八种,而且规格增多,花样新颖,质量提高。实行“五定”,应当根据上下结合,产销结合,当前生产和今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行业归队,产品归队;首先把一些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地方国营企业(主要是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升级过渡的地方国营企业)的生产任务固定下来,作为日用轻工业品生产的骨干企业。其次是城市人民公社工业应当把日用轻工业品生产和修理服务业务当作一项重要的中心任务。原来升级转业的手工业工厂、社,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归队,从事原有产品尤其是传统的名牌产品的生产。同时,还要大力培养接班人,“传宗接代”,以便使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在“五定”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凡是能够一个品种建厂的就单独建厂,不能单独建厂的也可以一个品种为主,兼顾几个品种,这样既能发挥专业生产的长处,又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在定点过程中,以有利生产为原则对企业人员、设备、规模要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调整,但要注意防止大分、大并。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上生产日用轻工业品的潜力,还需要注意安排和发挥非定点厂和兼业厂的潜力,要善于利用这些企业的生产间隙,填空补缺,见缝插针,安排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只要实行骨干厂和一般厂相结合,定点厂与非定点厂相结合,专业厂与兼业厂相结合,就可以做到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有枝有叶,枝叶并茂。
加强企业管理,发扬优良传统
日用轻工业品行业多、品种杂、涉及面广,要做到数量、质量、品种都能切合实际,应该采取以地方为主,按行业、按品种实行分工分级管理。各地工商物资管理部门,应当在对原材料、设备和群众需要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品目录(有的地区叫商品档案化),并据以对日用轻工业品实行分工分级管理,做到各样产品都有名有姓,供应、生产、销售都要有人管。各项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对人民的需求深知深解,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把经济工作越做越细。
我国生产日用轻工业品的企业小而灵活,在经营上有许多优良传统。例如,善于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和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上的习惯,以及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生产品种,采用庙会、赶集、固定设店、摆摊,或者游街串乡、流动服务等种种方便顾客的经营方式,来适应社会上分散的、复杂的、变化多端的需要。这些优良传统应当继续发展,不要轻易加以改变。要知道,建设社会主义决不是把所有的旧东西都全盘否定,而是要尽量吸取其中好的、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有用的合理部分,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生产日用轻工业品的企业规模不宜过大,布点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产品要价廉物美,品种花色、经营方式、核算方法、工资制度等必须多种多样。这样做,不仅使大型企业能够集中力量生产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产品,而且还可以补充大型企业生产的不足,成为大型企业得力的助手。
要把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安排好,管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工、商、物资等有关部门的协作,互通情况,互相支援。作到工业部门关心市场,商业部门关心生产。物资、商业部门负责供应原料、材料、燃料;轻工业部门负责组织生产队伍,安排生产,搞好企业管理,保证产品品种、质量和规格合乎要求。商业部门负责产品收购和调运,安排市场。这种工商协作、产销结合的新办法,是安排好市场供应,适应人民生活日益增长需要的有力保证。所有这些好的方法,要坚持到底,并进而发扬光大。

重视小商品生产

第7版()
专栏:

重视小商品生产
管大同
日用小商品通常是指人民生活用品中除去大宗的主要商品以外的工业品和手工业品。它包括日用小百货、日用小五金、日用化工、竹木家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日用杂品等等,五光十色,包罗万象,不同品种、花色和规格的小商品不下数十万种。
日用小商品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衣食住行没有一样能够离得开日用小商品。吃饭不能没有锅瓢碗筷,穿衣少不了纽扣针线,住房需要锁,下雨需要伞;真可以说,小商品是人人所需,日日所用,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日益丰富多采,人们对于日用小商品的需要,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对花色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们的吃、穿、用的需要中,用的部分所占比重迅速扩大。1960年与1957年比较,消费品社会零售额增加了35.9%,其中用的部分增加了84.4%,而用的部分中小商品增加了66%。这种情况说明,日用小商品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是妥善地安排人民生活和繁荣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民需要的增长,必然要求日用小商品生产的增长与之相适应。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跃进,日用小商品的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去年冬季各地大抓生活以来,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日用小商品生产迅速上升,品种日益增多,数量不断增长。但是,由于人民生活的需要增长得更快,小商品生产的发展仍然赶不上需要的增长,特别是某些商品(如炊事用具、竹木家具、文教用品等)更是供不应求。加上农业生产由于连续两年的严重自然灾害而歉收,影响到某些日用小商品的原料不足;有些地区在发展生产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把有些原来从事日用小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人员较多地转向了其他方面的生产,接替力量还没有及时地补充上来,就使得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和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日用小商品的生产,进一步开辟货源,改善供应,补上缺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以适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安排当前市场和保证出口需要的一项重要任务。
广开门路,增加花色品种
生产的门路广,办法多,是日用小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只要我们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条件和工业发展的水平出发,从多方面入手,广泛利用各种门路,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进一步发展小商品的生产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目前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某些日用小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如铝、铜等)一时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从多方面设法安排生产,开辟货源,就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安排多种多样的日用小商品生产,不仅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不可能消灭人们生活水平上的差别,至于人们生活习惯上的差别和爱好的不同,更是永远存在的。人们生活上的这些差别,必然要求不断地增加日用小商品的花色和品种,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由此可见,日用小商品的花色和品种是否能够日益多种多样,是衡量日用小商品生产工作是不是更好地为群众生活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
日用小商品的生产,不仅要求数量多,品种花色多,还要求质量好。数量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商品的数量,都是一定质量的数量,离开质量的抽象的数量是没有的。因此,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必须数量和质量并重,力求做到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对于一些在广大群众中长期享有信誉的传统名牌商品,更要发扬它们的特色,精益求精。某些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人员已经改行转业的,应当适当组织归队。一切从事日用小商品生产的企业,应当不断努力,发愤图强,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群众需要和为群众所喜爱的新产品。必须坚决反对某些企业单位盲目追产值、求利润而忽视品种花色和质量的经营作风。
充实和加强生产队伍
组织日用小商品的生产队伍,充实和加强日用小商品生产的力量,是进一步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从我国现时的经济情况出发,为了加强日用小商品生产的队伍,应该把大工业和中小工业的力量都使用起来,以中小为主;把国营工业和城乡公社工业、家庭手工业的力量结合起来。
国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领导力量,毫无疑问,发展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必须以国营经济为骨干。但是,日用小商品种类极多,而且零星琐碎,国营工业生产的只能是其中少数主要的品种,多数的日用小商品更适合于小工业的生产。至于手工业的某些行业和工艺美术品制造行业,更是大工业在长时期以内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组织日用小商品的生产队伍,应该更多地发挥小工业的作用。
近两年多来,城乡公社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工业的一支巨大的新生力量。发展日用小商品的生产所以应该以公社工业为主力,一方面是因为生产日用小商品所需的设备、技术比较简单,比较适合于公社工业的生产,公社工业把更多的日用小商品的生产任务承担起来,也有利于大工业集中力量发展高、大、精、尖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还由于公社工业一般规模不大,生产灵活便利,可以充分利用大工业的边角废料,具有最适合于生产日用小商品的有利条件。因此,城市公社工业应该把生产日用小商品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农村公社工业在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前提下,也应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社员生活的需要,适当发展一部分日用小商品的生产。
在发展日用小商品的生产的时候,还不要忽视城乡家庭手工业的作用。在日用小商品当中,有不少品种最适合于家庭手工业生产,某些小商品的某些生产工序最适合于在家庭手工业中进行。由它们生产部分小商品,既经济又方便,既有利于挖掘人力、物力的潜力,无需国家调拨大量的原料、设备和劳动力,又可以增加群众的收入。我们应当发挥家庭手工业的这些积极作用,不应当把城乡家庭手工业看成是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家庭手工业是一种从属性的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是以它所在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为转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家庭手工业的性质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家庭手工业根本不同,它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物,而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物,是已经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的家庭副业。这种家庭手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助手和补充。积极组织家庭手工业,发展那些不宜于集中经营的零星日用小商品的生产,以补充国营工业和公社工业的不足,对于促进日用小商品生产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需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组织日用小商品生产队伍的时候,把国营工业的力量与公社工业、家庭手工业的力量结合起来,也必然要把集中生产和分散生产结合起来,把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结合起来。在集中和分散方面,很多产品应以分散生产为主;在土和洋方面,某些产品应以土法生产为主。
大力发展修理行业
在进一步大力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日用小商品的修理工作。制造和修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内部联系。在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商品中,除了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以外,大多数商品破旧了需要修理。生产资料是这样,生活资料也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购买一些新的日用品,也经常需要修理一些破旧的日用品。日用小商品的修理行业,同样是人民经济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近几年来,人民生活中对于日用小商品修理行业的需要大大增长了。这种需要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里的日用品越来越多,对于修理行业的需要当然也就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新商品(如塑料制品等)过去很少而现在不断增多了,随之而来的也就产生了对这些商品的修理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广大家庭妇女参加了社会劳动,过去一些由家庭自己修修补补的东西,现在很多要依靠社会修理行业来修理。人民生活需要的增长,要求日用小商品的修理行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特别是在当前某些日用小商品的生产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修理行业的力量,是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某些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重制造、轻修理的倾向。实际上,修理部门是使废旧商品恢复使用价值或者延长使用期限的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生产制造部门。同时,修理一件商品,比起制造同样一件商品来,一般只需要较少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这是很大的社会节约。因此,加强日用小商品的修理业务,不仅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同时可以为国家节约人力和物力,并有利于进一步发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日用小商品的修理,行业复杂,项目极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样地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广泛调动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的力量。例如,在充实日用小商品修理力量的时候,既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充实专业修理队伍的人员,也可以扩大兼营的修理队伍,组织有关的工厂或者商店附设修理门市部或者修理柜台;既要加强国营修理行业的力量,更要注意发挥城乡公社工业的作用。对于修理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属于国家统一分配的,应该纳入国家计划;当地能够生产的,应该积极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利用废旧物资的,应该充分利用,优先供应。修理行业网点的分布,应该从便利群众出发,有集中(如某些城市建立的修理街),也有分散(如游街串巷的修理摊)。修理行业的收费标准,应该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合理制订,并且实行明码标价,接受群众监督。修理人员的工资,也应该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不同行业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还应该教育修理人员,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
一项青春常在的事业
与大宗的主要的商品比较起来,日用小商品比较零星琐碎,产值比较低,常常容易被人忽视。日用小商品是否能够迅速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日用小商品生产的人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从目前日用小商品生产部门来看,还有一些人对生产小商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生产小商品“没出息”。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日用小商品生产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国民经济是由许多部门、许多经济单位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而每个部门、每个行业、每个经济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都有一定范围和特点。从产值上看,日用小商品是不能和大型商品相比的,作用也有大小之别。但是,如果没有小商品,某些大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易体现出来。从社会需要来看,它们的作用却是一致的。如果人们不能及时买到锅碗针剪之类的日用小商品,就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由此可见,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不论从事任何部门的工作,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只有社会的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唯一的标准,就看是不是为社会所需要,为人民服务得是好是坏。凡是为社会所需要的工作,而又全心全意地去做,都是光荣的,都是有出息的。
我们还必须看到,大力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体现了党对群众生活的无比关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所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只要我们全面地认识了日用小商品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了它是一项青春常在的事业,就能够全面安排好日用小商品的生产,正确地处理品种、质量、数量和产值之间的关系。只要从事日用小商品生产的广大职工,树立起在现有岗位上干一辈子的雄心大志,以生产日用小商品为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会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日用小商品,以满足广大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学术动态

第7版()
专栏:

学术动态
京津地区逻辑工作者讨论
关于三段论的估价等问题
最近,全国逻辑讨论会京津地区筹备工作组召集京津地区逻辑工作者三十多人,举行了逻辑讨论会。到会同志对三段论的估价和演绎推理的分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关于三段论的估价问题 在传统逻辑中是以演绎推理做核心的,而三段论则是演绎推理中主要和基本的部分。如何正确估价三段论,是修改形式逻辑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会上对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对现有形式逻辑关于三段论的理论重新加以估价。他们指出,把三段论严格规定为一定要由三个判断、三个概念构成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实际思维活动中,这样的三段论是很少见的。这个规定会形成三段论理论和人们实际思维活动的脱节。其后果就是使得学习逻辑的人感到从书上学到的东西与思维实际情况对不上口径,并使逻辑工作者只得按照这框子去编造一些在人们实际思维中不会发生的例子,来说明三段论理论。这样,就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活动。他们还指出,现有形式逻辑的三段论理论,并没有把亚里士多德逻辑中合理的东西加以发挥。亚里士多德探索了人们运用推理进行思维活动时所必须经过的各个环节,并且指出了中词在完成一个推理中的作用。这一发现的客观意义就在于:亚里士多德已经意识到一个推理的作出,就是标志着人们由一个认识向另一个认识过渡,而这种过渡的完成,即一个推理能从前提获得结论,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根据的。因此,必须打破现有三段论的框框,根据实际思维的情况,吸收亚里士多德逻辑中合理的部分并加以发展,重新建立一个关于推理的新体系。
与上述意见不同,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志认为,现有形式逻辑所讲的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是有大量材料做根据的。如果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脱节的现象,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一个辩证的头脑。他们指出:要真正运用三段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书上讲的只具有一般性,而实际情况则带有特殊性,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就涉及一般和特殊结合的问题,就需要处理好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他们对于三段论理论能在实际中运用没有怀疑。
持第三种意见的同志没有直接提出是否要改革现有三段论的体系,却认为推理形式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三段论是一种低级形式,它反映了事物的简单关系。这种低级形式是有用的。我们不应该要求把高级形式所反映的内容并入低级形式中去。他们认为,三段论这种低级形式,表示人们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因此它的运用也是有条件的。他们还认为,现有的形式逻辑,多多少少还是以演绎为中心,夸大了演绎推理的作用,这是有问题的。
关于演绎推理的分类问题 探求演绎推理的分类,必须首先确定推理分类的原则。会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体上也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演绎推理的分类应贯彻认识深化的原则。推理的分类应该体现人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即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他们认为,在现有形式逻辑中,把演绎推理分为直言、假言、选言等三段论式,这就看不出这些推理形式在人们统一认识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看不出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并且这种分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更多的考虑了语言的因素。所以他们主张必须突破旧的分类体系,而根据认识论的原则加以重新改造。
第二种意见与上述观点根本对立,认为演绎推理的分类根本不需要贯彻认识深化的原则。因为关于认识的深化问题是辩证逻辑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形式逻辑中去是不太合适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演绎推理的分类,直言、假言、选言等推理形式,已经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直言推理即反映客观事物的包含关系,假言推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选言推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几种可能性的联系。他们还认为:演绎推理的分类可以和判断的分类结合起来考虑。
《学术月刊》发表文章
讨论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过程
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过程,大体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壮大和从自发斗争过渡到自觉斗争的时期。第二种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是在革命的知识分子在工人群众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之后开始的。第三种认为,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为自为的阶级。第四种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
最近出版的一期《学术月刊》(1961年第二期)上,发表了李星、赵亲、黄杜的文章——《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文章认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他们在阶级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中国,以及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愿意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出现,是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条件。革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给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开始,是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其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是中国工人阶级形成为自为阶级的标志。根据上述的条件和标准,他们认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准备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形成为一个自为阶级。
江西上饶地委编写
赣东北革命斗争史
中共江西上饶地委最近写成一部二十多万字的《赣东北革命斗争史》。
赣东北,是个老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同志亲手开创和建立起来的。当时这个地区的革命力量有很大的发展,成立了红十军团,形成了二千多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抗日以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个地区的革命的武装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
这部革命斗争史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编写,经过二年多时间才编写完毕。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赣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初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自1924年至1927年8月)。第二章,武装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第三章,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以方志敏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左”倾路线的斗争(1930年1月至1934年12月)。第四章,赣东北党坚持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1月至1937年7月)。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赣东北(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第六章,解放战争时期的赣东北(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后的十年,另编成了一本《伟大十年的赣东北》。(余金富)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