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0-12-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要闻快报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湖南百万劳动大军奔赴农业第一线
湖南省各城镇、厂矿、机关、学校,到处都掀起了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的热潮。截至目前为止,全省已有一百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多劳动大军奔赴农业第一线。其中从农村人民公社非农业部门调整出来的有一百一十五万多人,基本建设民工三万三千人,机关干部和工人五万四千多人,其他城市劳动力七万四千多人。这批力量下去,大大地充实了农业第一线,鼓舞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当前的生产。
内蒙古又接冬羔十八万只
最近一个多月里,内蒙古自治区又接下羊羔(还有少部分牛犊和马驹)十八万多只,成活率达95.7%。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第二、三代杂交改良羊。
今年冬羔不仅比往年产的较早,而且成活率也高。如伊克昭盟杭锦旗、鄂托克旗等地区仔羔成活率都达到99%以上。不少公社和生产队还出现了“百产百活”的优异成绩。
重庆市家禽生产迅速发展
四川重庆市广泛开展了大养家禽的群众运动,使家禽生产获得高速度发展。今年头十个月,全市家禽发展总数即达九百万只,较去年同期增加二百万只以上。
在大养家禽运动中,各单位根据以粗代精的原则,划出一定基地或开垦荒地大力栽种饲料;找寻螺蛳、蚌壳等野生饲料;加工稿秆、豆壳等代替精料,以及利用油房、粉房、糖房等的副产物作饲料等。
天马公社推广“活管田”经验
最近,上海市松江县天马公社党委,组织了党委委员、公社干部和各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等共五十余人,深入朱家村生产队三小队,总结了这个队“活管田”的先进经验,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活管田”的运动,力争明年夏熟大丰收。
朱家村生产队三小队的“活管田”就是看天、看地、看气候,因时、因地、因品种制宜,运用各项农业措施。譬如:在对三麦追肥上,一类苗量少次数多;二类苗挑河泥盖“泥被”;三类苗追施速效肥。在追肥上同时要看品种,对耐肥的就重施,需肥较少就轻施。由于“活管田”,他们的越冬作物都比别的小队长得好。
“八匠”归队生产田间管理等农具
湖北省随县厉山人民公社组织铁、木、篾、石、铜、泥瓦、窑、缝纫“八匠”归生产队(基本核算单位),建立和充实队的修配组。“八匠”归队后,给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受到热烈欢迎。
这个公社现在已基本达到队队有亦工亦农的修配组。一个多月以来,这些修配组和小摊、小挑子已经修理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小型水利所需的工具两万八千多件,为生产小队修建农具保管室二百七十多间,另外还生产了社员生活所需的菜刀、锅铲、火钳、小粪耙、木桶、篓子等。
迅速完成拖拉机冬季维修工作
吉林省怀德县范家屯人民公社,已迅速完成了拖拉机冬季维修工作,并积极改制拖拉机牵引工具,为冬季副业生产和明年农业增产创造有利条件。
范家屯人民公社现有拖拉机六十七混合台,机耕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42.3%。为了保证明年春耕生产顺利进行,这个公社决定对所有的机械农具进行一次检查,然后全面保养,重点维修。
据统计,全社需要维修的拖拉机,已基本维修和验收完毕。
给核桃幼苗加寒衣
陕西商县商镇公社商镇管理区的社员们给他们种植的“万亩核桃林”地的核桃幼苗加了防寒“衣”,盖了防寒“被”,使核桃树都能安全过冬。
“万亩核桃林”是商镇管理区社员们为了解决粮油争地的矛盾,在1959年春季营造的。由于这些幼树在高寒山上生长,枝杆小,树皮嫩,又没有经过严寒的考验,最怕寒冻袭击。因此社员们给核桃幼苗全包了草,培了土,有的还施肥、浇水、用破布棉絮包扎了芽头。

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领导生产 广西福利公社分别不同情况,对各生产队提出建议 生产队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安排作物面积确定技术措施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领导生产
广西福利公社分别不同情况,对各生产队提出建议
生产队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安排作物面积确定技术措施
本报南宁23日电 广西富钟县福利公社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推行增产措施,粮食产量年年增加。1957年全社还要国家统销粮食一百一十万斤,到1958年就变成余粮社。十六个穷队已有十四个队赶上了富队。全社卖给国家的猪、家禽、油脂和其他农副产品也都增加了。
福利公社党委在安排生产中,始终注意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对各生产队分别不同情况提出建议;由生产队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面积、确定技术措施。这样,大大发挥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福利公社旱地面积比水田大。但在1958年以前,公社党委不注意从具体情况出发,虽然抓紧了水稻生产,但很少抓旱地作物。槽呈大队的社员就说:“我们这里是三个宝:水田、旱地、油茶山,现在只抓一个宝(水田),丢了两个宝(旱地、油茶山)。”社员还反映说,不种小杂粮,生活不方便。公社党委接受了群众的意见,1959年决定采取水田旱地一齐抓,主粮杂粮都种的方针,发展粮食生产。今年水田面积已比1957年增加三千多亩,双季稻面积比1957年扩大近六千亩;旱地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四万三千多亩,复种指数比1958年增加20%。
公社党委在安排生产时由各大队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生产。如书坪大队水田多旱地少,但水利条件好,旱地改水田的潜力大。公社党委在和队干部研究后,就确定这个生产队以抓好水稻生产为主。又如龙岩生产队,水田少旱地多,去年秋天,公社党委和生产队党支书经过详细算账,确定这个队主要种好旱地作物。由于大抓旱地,龙岩队今年旱地收入已从去年的十三万多斤增加到十八万多斤。
在一季改二季的问题上,公社根据本社地形复杂,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山冲水冷等情况,也由各生产队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这样,水利好的田,平原大垌田,不受水淹的田,便种上两季稻;高亢田、缺水田、山冲田、冷水田、河边田等,仍种中稻(粳稻),再加种一造旱玉米或一造小麦;或者是种早熟中稻,再种一季秋红薯。由于各队改革耕作制度时很好地适应了自然条件,所以水旱作物都增产。
福利公社党委很注意因劳力制宜领导各队安排生产。全公社三十六个大队中,田少劳力较多的有二十四个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二到四亩田地;田地多劳动力少的有十二个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五到十亩。在生产安排上,公社对前者,除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外,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大搞旱田改水田,一季改双季,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作质量,提高单位产量。对后者,除要求适当进行旱田改水田,一季改两季外,暂时仍以种中稻为主,提倡广种多收。各生产队参照公社提出的这些建议,按照自己的情况合理地改革耕作制度。如波留生产队水利条件好,劳动力足,今年不仅把二百多亩田由一造改二造,把一百八十亩旱田改成水田,插秧还抢上季节,得到了大丰收。垌池生产队水利条件也不错,今年春天原准备把三百亩旱地改为水田,但后来公社党委和队干部研究这个问题时,发现队里劳动力平均每人已负担了八亩地,而且当时季节也不早了,便修改了计划。这样早晚两季稻及旱地作物都护理及时。
福利公社在作物品种的安排上,无论是引进外来品种、或者是淘汰本地品种,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中熟种中稻“七月占”,只能种一季,亩产又不高,只有三百斤左右,被认为劣种。去年春天原准备加以淘汰。但后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董世华了解到新华大队有七十多亩高壤田和河边田,插“七月占”,却避过了春秋灾害(插得过早,一发春水会遭水冲;插得过迟,秋后干旱又容易旱死)。公社党委研究了这个问题后,便提倡在高壤田种“七月占”,收后再种一季红薯、荞麦或冬麦。这样做的结果,高壤田两年都躲过了秋旱的损失,获得增产。又如今年种晚造,县有关部门要求大量推广“百花516号”。但公社党委经过研究,认为本社气温低,今年晚稻插秧又迟,“百花516号”生长期长,种下快到立冬才能收,一受寒露风影响就减产,不适合推广便没有推广。由于采用本地良种,福利公社今年晚造尽管也碰到寒露风,但收成较好,平均亩产达到二百多斤。
福利公社在领导生产上,由于实行了因地因时制宜的方针,尽管同别处一样,今年碰到了严重灾害,早春遭到寒潮侵袭,晚秋又遇寒露风,中间还发生干旱,但八千多亩两季稻在接连二年增产基础上今年又获得了丰收,仍比去年增产。(附图片)
浙江建德县寿昌公社十八桥生产队第四小队的社员在小麦地里开沟排水,力争明年获得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山西积极扩大冬灌面积 山东四十个县市开始冬灌

第3版()
专栏:

山西积极扩大冬灌面积
山东四十个县市开始冬灌
据新华社讯 山西省各地人民公社充分运用现有各项水利设施,积极扩大冬灌面积。全省秋冬灌溉面积已达一百一十五万多亩,其中冬灌麦田四十三万五千多亩。
今年山西省长期干旱,各河水量普遍减少,井水水位下降。但由于各个水库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关闸蓄水,仍旧为今年冬灌和明年春灌贮备了水源。为了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全省各河系灌区都提前放水冬灌。晋北桑干河管理局所属的九个灌区,都在10月上旬放水,比往年提早十天到半个月。
在今年冬灌中,各地都是及早平田整地,修建渠道,并且推行按亩配水的计划用水方法,因而节省了单位面积用水量,加快了浇地进度,扩大了浇地面积。
据新华社讯 山东省各地自11月下旬以来,已有四十个县市的部分公社、生产队先后开始了冬灌活动。
山东省各县、社对水利工程、灌区和劳力的情况进行了摸底排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冬灌计划,并组织力量边整修、边灌溉。淄博专区打渔张灌区,首先对渠道、麦田逐一进行了排队,分析了哪些沟渠不用清理,哪些需要清淤,哪些需要补缺,以及哪些麦田含水量低,哪些有发碱现象,哪些小麦需要早浇水,从而制定了详细的冬灌计划,充分利用打渔张工程引黄灌溉。到12月上旬止,这个灌区已浇小麦十八万三千亩、秋菜二万一千亩、白茬地七万亩、洗碱九千四百亩,完成了浇地计划的80%以上。
在冬灌中,有条件的地区作到水利工程配套,并且注意排灌机具的安装、检修工作。临清市老赵庄公社在冬灌前组织专人检修排灌机械,并将机械固定给大队、小队管理和使用,因而加强了机械的维修,减少了损耗。全公社今年种的三万六千三百亩小麦,现已灌溉了近三万亩。

云南蓄水保水准备春耕

第3版()
专栏:

云南蓄水保水准备春耕
据新华社讯 云南展开群众性的蓄水保水工作,千方百计为明年春耕准备足够的水量。
今年,云南省各地继春旱之后,又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秋旱。全省全年降雨量比去年减少了30%到40%左右。因此,今年冬季的蓄水保水工作对明年的春耕栽种十分重要。
今冬各地都根据省委指示,除充分发挥历年兴修的水利工程的效用外,还更加突出地运用了各族人民世代积累的小坝塘蓄水、冬闲田蓄水、封沟断流和提水灌溉的经验。楚雄县各公社把境内六条河流全部筑坝拦蓄起来,先后打坝四百三十多座,给七千多个小坝塘蓄水三千多万方;群众还运用多年的经验,在七千五百多座冬闲田里灌了腊水。全县又在龙川江上架起了四十九台抽水机,把河水提到坝塘和冬闲田里蓄积起来。因此,这个县虽然连续遭受了三年干旱,目前的蓄水量仍比去年同期多20%左右。
在积极增加蓄水的同时,各地还大力展开保水工作,减少水库坝塘的渗漏。澄江县由领导干部、技术员、群众三结合,只用一百五十多工日,就补好了六个水库、坝塘的漏洞。现在全县已增加蓄水量三百七十多万方。富宁县组织技术力量,补了七个水库和七十八个坝塘的漏洞。因此,在两个多月未下雨的情况下,全县也增加蓄水量三百七十多万方。

以肥领先管好回茬麦 马嵬生产队主攻小麦薄弱环节,回茬麦普遍施了追肥

第3版()
专栏:

以肥领先管好回茬麦
马嵬生产队主攻小麦薄弱环节,回茬麦普遍施了追肥
本报讯 陕西兴平县马嵬公社马嵬生产队以肥料为帅,先管回茬麦,三千四百一十二亩回茬麦,亩亩施上了一次追肥。
马嵬生产队共种小麦四千六百一十五亩,其中回茬麦三千四百一十二亩。不少回茬麦出苗不久,就呈现苗黄苗弱的先天不足现象。原因何在?怎样补救?按照老农和技术员的分析,今年有些回茬麦发生苗黄苗弱的原因有五:一、秋季后期阴雨多,给秋田所施肥料很快溶解,地力不足;二、回茬麦播种时秋收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没来得及施底肥;三、今年增种了一千四百多亩喜肥的新品种;四、有四百亩回茬麦是在前茬作物未收时锄种的,浮籽多、扎根浅;五、有八百亩回茬麦是在寒露过后播种的,苗弱根小分蘖少。党支部组织的检查团根据老农和技术员的分析,又把所有回茬麦按分蘖多少划分了三类。凡分蘖二至三个的为一类苗;一至二个的为二类苗,没有分蘖的是三类苗。
回茬麦苗黄苗弱的原因找到了,党支部立即把上述情况向社员宣布,动员大家为回茬赶正茬出主意,献妙计。社员们一致的意见是:要以肥为帅,先管、狠管回茬;要根据特点分别对待,如:喜肥、春性强、不耐冻的“南大二四一九”麦,施猪粪好,就每亩施猪粪万斤;低洼地种的不耐寒的“六○二八号”小麦,施羊、鸡粪好,就施了羊、鸡粪;播种迟的、分蘖少的麦,见效快的人尿好,就用尿泼;黑垆土地土质硬,麦苗幼小,就施灰土粪或胡敏酸土化肥,能松土壮苗,促进小苗发育。在施肥次序上,大家认为应该是先晚播的、锄种的,再黑垆土,最后六○二八号品种和低洼地麦田。用什么办法施好,社员们提出了四条意见。一、车辗一条辙,不乱开路,减少踏损;二、撒肥时用木锨不用铁锨,以免伤害麦苗;三、粪块要打碎,防止压苗;四、撒胡敏酸土化肥,最好在中午、下午没露水时,撒在麦行间,防止腐蚀麦叶。
这些办法经过党支部总结归纳以后,又从上到下作了充分酝酿、动员。一个给回茬麦多施、快施、巧施肥的运动,很快就形成了。全队六百二十名劳力一齐动手,三十一辆大车和一百七十一辆架子车等一齐出动。不少小队现存的肥料不够,就搜肥、造肥,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现钱收买社员的家肥。全队十一个小土化肥厂为了供应追肥,每天生产土化肥一千斤。到12月12日,全队所有回茬麦都上了一次暖苗肥。现在这个队已集中兵力开始给正茬麦施追肥,给回茬麦灌水、防虫、锄草。(附图片)
送肥(木刻)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二年级集体创作

先管回茬麦

第3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先管回茬麦
陕西兴平县马嵬公社马嵬生产队在麦田越冬管理中,提出了“以肥为帅,先管回茬”的口号。这个口号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就是要夺得明年小麦大丰收,眼前必须先管回茬麦;要管好回茬麦,又必须以肥为帅。
为什么必须先管回茬麦呢?今年,陕西全省的回茬麦占到麦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来年的回茬麦能不能增产,增产多少,对于明年夏田均衡高产和增加夏粮总收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小麦冬前分蘖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春返青拔节后有效分蘖的多少。现在,不少回茬麦分蘖的情况不很好,平均每株只不过一、二个,有的甚至没有分蘖。这说明抢管回茬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先管回茬麦又为什么必须以肥为帅呢?今年各地回茬麦播种情况很不一致,有的施底肥不多,有的白籽下种,有的硬茬下种。麦苗生长也很参差不齐,有的发黄,有的细弱。要麦苗由黄转绿,肥料必须赶上去;要弱苗变壮苗,肥料起着决定作用;要麦子分蘖多,盘好根,离了肥料更不行。
怎样才能做到以肥为帅,先管回茬?各地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不外是早、快、多、巧四个字。早,就是抢时间,早施肥。根据记载:小麦从分蘖到孕穗需要的氮肥一般要占到总氮量的绝大部分,而分蘖时期则需要将近一半。今冬天气冷得早,地温越来越低,时间越来越有限。早追肥,就抢住了小麦分蘖、盘根的旺盛时机,能使肥料很快溶解,被植株吸收,促进分蘖,盘根。
有了早,还得快。早和快,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快,才能使之早发挥更显著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积极组织力量,集中工具,边积、边拉、边撒;积快、拉快、撒快,速战速决。
明年,我们要夺得回茬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好的收成,就要比往年施更多的肥料。多施肥对控制麦株前期陡长,防止后期早衰也有好处。
做到了早、快、多,还要注意巧。抓住了巧,就能把钢用到刀刃上,使有限的肥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避免许多人为的损失。
为了使以肥为帅,先管回茬为中心的麦田越冬管理运动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全胜,还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在各级党的领导下,吸收土洋专家,深入田间,逐方、逐块,分类查看,边查看、边议,就会找出当地麦田管理的重点,抓住主要矛盾。找到了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夺取阵地,集小胜为大胜。马嵬生产队这样做了。也正是由于这样做了,所有回茬麦施肥,很快施完一次肥,给正茬麦施肥,回茬麦的灌水、防虫、耙耱保墒也做得有声有色。
(陕西日报社论)

改革耕作制度,更多增产粮食 水吉大队改变耕作制度情况的调查

第3版()
专栏:

改革耕作制度,更多增产粮食
水吉大队改变耕作制度情况的调查
本报记者
福建建阳县水吉公社水吉大队,几年来,积极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使粮食总产量显著增加。今年全队复种指数已提高到220%,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4.7%。
下面是我们对水吉大队改革耕作制度情况的调查。
(一)
水吉大队地处闽北半山区。全队有粮田面积五千多亩,其中平洋田占50%,半山垅田占30%,山垅田占20%,历来除小部分粮田实行一年三熟外,其它绝大部分田地都是种植一年一熟的单季稻。1954年后,大力改变耕作制度,逐步扩大稻、豆、麦一年三熟的轮作制和一年二熟的双季稻,全队复种指数逐年提高。据调查,以1953年粮食面积基数为一百,1954年初级社时,复种指数为103%;1956年高级社时复种指数已提高到166%;1958年公社化后又提高到211%;现在复种指数提高到220%。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后,粮食总产量由1954年的一百八十八万多斤增加到今年的三百四十多万斤,增长80.4%。从1955年到1960年,六年来每年平均增长13.4%;以1957、1958年增长幅度最大,1957年增长20%,1958年增长15.4%;近两年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增产幅度较小,1959年增长5.8%,今年增长4.7%。由于粮食连年增加,这个一贯缺粮队已变为余粮队,从1957年开始不但不要统销几十万斤粮食,还有余粮卖给国家。
(二)
从这个生产队目前耕作制度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一年一熟制(单季晚稻);一是一年二熟制(双季连作、间作稻);一是一年三熟制(稻一豆一麦轮作)。从今年所种植的五千多亩粮田来看,其中一年一熟的占总耕地面积的16.3%;一年二熟的占47.7%;一年三熟的占36%。这三种不同耕作制度今年实际花工绝对数比较:一年三熟制的每亩平均花工三十四个;一年二熟制的每亩平均花工二十五个;一年一熟制的每亩平均花工十三个半。从实际所付出的成本绝对数作比较:一年三熟制,每亩平均成本十五元五角;一年二熟制,每亩平均成本七元一角;一年一熟制,每亩平均成本三元二角。从这三种不同耕作制度实际收获的粮食产量绝对数作比较:一年三熟制每亩平均产量为八百六十五斤;一年二熟制平均亩产为五百四十二斤;一年一熟制平均亩产为三百三十斤。再从三者产值作比较:一年三熟的平均每亩产值为六十八元五角,一年二熟的产值为三十二元五角,一年一熟的产值为十九元五角。
以上各项调查表明,花工大、投资多、增产多的要算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这样只要花相当于一季的劳力和成本,就可以在同样的耕地上增加近一倍的粮食产量与产值,实际上等于把原有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一倍到二倍。水吉生产大队推行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后,花工虽多,投资虽大,却有效地发挥了现有土地潜力,收到了高速度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效果。
(三)
从水吉生产大队的经验看,要使改变耕作制度获得成功,必须解决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第一是土地问题:水吉大队自然条件一般较好,原有五千多亩粮田中有50%是平洋田,还有50%是砂质土、粘质土和深底烂泥田、浅底烂泥田。这些田要实行单季改双季,必须很好改良土壤。据调查,这个队第三小队郭坑垅一片二十八亩浅底烂泥山垅田,在1957、1958两年,一熟改二熟都遭到失败。1959年干部与社员决心在这片山垅田进行改良土壤的试验,采取开沟排水、施用热性肥料、增加日照等措施,结果二熟都得到丰收,亩产达四百八十五斤,比1958年多收了一百三十五斤,比邻近一片未改造的三十二亩浅底烂泥田增产一倍。今年,普遍推广第三小队改造烂泥田经验后,全队四百二十亩浅底烂泥田改一熟为二熟,普遍获得丰收。这说明只要因地制宜地改良土壤条件,部分浅底烂泥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可能的。
第二,关于季节问题:水吉大队地处半山区,冬季霜期较长,经常遭受寒潮袭击。一熟改二熟后,如果第一熟不能在“清明”前完成插秧,就势必影响后作产量。如何适时早种,以延长第一熟生长期,又不影响连作稻插秧,就成为改革耕作制度能否增产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争取二熟同时丰收,干部和社员不断摸索自然规律。1959年采取不同季节插秧试验:一是“清明”前插秧的八亩,第一季采用“陆财号”种,第二季采用“乌梨”种,结果第一季每亩平均收三百斤,第二季连作晚稻收三百五十斤;一是在“立夏”插秧的四百亩,土质品种相同,结果第一季每亩平均收二百三十斤,第二季亩产二百五十斤。通过试验证明,适当提早季节播种插秧,是解决早季适时收割和晚季提早插秧矛盾的有效办法。为了解决提早插秧容易遇上低温遭受烂秧,社员创造了平原育秧、山地插秧与旱秧寄秧等多种办法。全队因地制宜地推广适时早插经验后,季节矛盾得到很好解决。
第三是劳力问题:改革耕作制度后,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适时早播早插以及提高耕作质量等,劳力矛盾特别是季节性的劳力矛盾更为突出。据调查,该队全年需要七万八千多个劳动日,其中投入春收春种的共需二万四千多个劳动日,占总劳动日的30.5%;夏收夏种共需二万八千多个劳动日,占38%;秋收秋种共需二万五千多个劳动日,占31.5%。其中以夏收夏种阶段劳力最紧张。如何保证收种两不误是极为重要的。解决这一矛盾,除保证劳动力高度集中,切实加强劳力科学安排,以及推广新式农具,以不断提高工效外,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实行作物品种的搭配。这个队早稻分别选用了“南特号”、“陆财号”、“大寨早”、“小寨早”、“万利籼”、“广场十三号”,晚稻选用了“乌梨”、“青秆子”、“糯谷”等不同品种后,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保证了收割有先有后,有早有晚,有效地克服了收割挤在一块的忙闲不均现象。
(四)
水吉生产大队改变耕作制度,已经取得显著效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这是耕作制度的大革命,群众尚未完全习惯,加上部分干部和群众商量不够,不具体分析条件,使一些土地等自然条件较差的不应当改的土地也改了,结果两季收成不顶一季。据调查,全大队一熟改二熟的二千四百亩土地中,有二百二十三亩改制后每亩平均产量二百斤,比原一熟产量低一百斤。目前,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争明年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好。(附图表)
1960年三种不同耕作制度花工、成本、产量、产值比较表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