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0-12-06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干革命就要干一辈子

第8版()
专栏:

干革命就要干一辈子
施小妹
最近,我看了电影《以革命的名义》,这部电影很好。它不仅对年青一代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就是对我们这一辈人,也很有好处。苏联在十月革命刚刚成功的时候,环境非常困难,每个人一天只有几片黑面包。但是苏联人民终于战胜了困难,胜利地走过来了。我们今天的环境,比起苏联的当年来,那是好得多了,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特别使我感动的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和大家一样,同甘共苦,还担负着极繁重的工作。
听说有些青年人看了这部电影后,当场十分激动,流下了眼泪,表示要向彼加和瓦夏学习;可是,过了几天,却又提出对“代代要艰苦奋斗”这一点想不通。这主要是因为青年人对过去、对解放以前的生活和斗争懂得太少,不懂得艰苦奋斗的意义。
有人问:到哪一代可以不要艰苦奋斗了呢?我要反问他:到哪一代,社会才不要发展了呢!在旧社会,老百姓要活命,要吃饭,希望过好日子,所以要革命,要艰苦奋斗。今天人民革命胜利了,人民的生活的确好起来了,但是难道这样革命就算到顶了?不,差得远呢!革命有两种,一种是革阶级敌人的命,另一种是革大自然的命。先说第一种革命,国外还有帝国主义存在,它们还在欺负我们;国内还有阶级存在,我们还要斗争。第二种革命,我们还刚走出第一步,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要走到共产主义,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还得克服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困难,我们不能做懒汉,空想坐享其成。有些年轻人却不是这样想。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社会度过的,不知道过去革命斗争经历过多少困苦,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脑子里尽想吃得好,穿得漂亮,不想再前进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叫“思想笃定”。这怎么行啊!我有一次在向青年们讲话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这些人停了,我可不停。我的一家八口人,闹革命闹剩了我一个,我还要革命下去,一直到共产主义!”
还有少数青年人,不好好劳动,却想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啥也不做,坐在沙发里,一按电钮,空气就会变面包,香肠就会送到嘴边来。这是用什么观点来看待共产主义啊!不错,到了将来共产主义社会,日子要比今天更好过。但是那一切都得用劳动去换来。“手勤脚勤口才勤”,就是白米从天上掉下来,也还得烧熟了才能吃。手不勤,脚也不勤,只想吃香肠,香肠从哪儿来?还不是通过人的劳动才得来的!我看还是少一点懒汉的幻想,在生产中、工作中多动脑筋,多动双手,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这才是正经事!
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学里去。有位同志告诉我,有些大学生担心知识分子劳动化以后便同普通劳动者一律了,没有什么差别了。他希望我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说,这“一律”很好嘛,“没有什么差别”更好嘛!有了知识,难道就可以高人一等吗?过去上大学是为了替资产阶级做事情;今天上大学是为了替无产阶级做事情,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不同。要为无产阶级做事情,学生们就要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把自己放在劳动人民之中,而不放在劳动人民之上。要为无产阶级做事情,学生们就应该使自己成为普通劳动者。既有政治斗争的知识,又有生产劳动的知识;既能用脑劳动,又能用手劳动;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劳动人民。
知识分子劳动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分子一定要到劳动中去向劳动人民学习,不仅学习他们的生产“本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思想品质。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的革命毅力、革命精神,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旧社会里的这句话,是要人们做剥削别人的“人上人”,这当然不对。但是我们今天需要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上人”,也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冲锋、立大功的人。希望有志气的青年人在生产斗争里、在阶级斗争里通过艰苦的锻炼,都成为这样的“人上人”。
有些青年,不是同别人比贡献,而是比享受。我们要不要讲吃穿?要讲;但不能把它排在生活的第一位。我们要不要计较“吃亏”与“便宜”?要计较;但首先要计较集体的吃亏和便宜,而不要一天到晚打个人的小算盘。如果按照某些人的想法,那我是最“吃亏”的了。为了革命,四个月里死了三个儿子。但我并不以此为吃亏,反而觉得这是最大的便宜。我虽然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但有许许多多青年人喊我“施妈妈”。我经常收到孩子们从各地写给我的信,这也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不去住曹杨新村?”我回答说,今天我能住国棉六厂宿舍这样的房子,已经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过去我在桥底下过夜,铁管子里过夜,屋檐下过夜,水门汀上过夜。现在我们的生活在不断提高,但决不要忘掉过去。住曹杨新村,我也想过;但是当我看到有许多贡献比我大的先进工作者还没有住进新的工人住宅,我就想应该让他们先去住!前几年,有一个劳动大姐帮我料理家务。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想:我自己是劳动人民出身,做做饭,抹抹桌子,这些家务劳动可以对付过去;我就建议让她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来,自己虽然要忙一点,但是内心却很愉快。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这不是一句空话。日常的每一项实际斗争都在考验着每一个人。只要我们还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这样,才对得起先烈,对得起子孙后代。
(原载上海《文汇报》)

前方和后方——十五送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志

第8版()
专栏:

前方和后方
——十五送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志
戈松
这几天,无论在机关的黑板报上,在欢送会上,或是街头巷尾,车上车下,只要你稍加注意,就可以看到热烈话别、互相勉励的情景,更可以听到动人的豪言壮语。
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志说:“我们决心办好农村人民公社,打更多的粮食,争取农业的更大跃进。”
留在原来工作岗位上的同志也说:“我们决心承担你们留下来的工作,保证作得又快又好。”
这个保证十分重要,11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共江苏省淮安县县级机关的干部们,有70%走上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农村工作的力量;留下来的同志,开展了“巧作机关工作”的竞赛。他们不仅做到了人少多办事、把事情办好,而且还能使留在机关的干部,也有一半人轮流到基层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淮安县出现的前方后方一条心、拧成一股劲、推动全线工作的局面,正是我们许多机关、许多部门的缩影。这不仅是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而且也是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目前,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好比前方作战一样,大批干部、工人和知识青年等等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向大自然去索取酬报,把农村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正因为这个任务如此重大,才需要集中大批精兵强将,同它认真较量几番。这样,前方的力量加强,后方的人力自然相对地就要减少。可是后方工作会不会减少呢?不。相反,任务还会越来越多,担子还会越来越重。
在过去长期的、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前方后方一条心、一股劲,我们克服了多少艰难困苦,走过了多少高山恶水,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前线战士开山辟岭、披荆斩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后方的同志全力支援,保证粮草弹药的供应,巩固根据地,同样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后方工作的同志,任务同样极其繁重,但是大家勤勤恳恳地把重担挑在肩上,把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供应前方,争取胜利来得更快些,战果更大些。让我们学习淮安县同志们的劲头,把革命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前方和后方开展一个革命的竞赛!
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志,你们放心前去吧,亲爱的战友们!我们等待着你们从前方寄回来的捷报,也把我们的新成就不断地报告你们!

长城小学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长城小学
谭权书木刻 袁鹰 配诗
长城一小学,
春意正充盈,
老树出新芽,
桃花红似锦。
下课铃声响,
拥出红领巾,
高唱公社好,
高唱东方红。
歌声随风飘,
直上最高层,
向东出榆关,
向西出玉门。
祖国山河壮,
塞上风景新,
长城一万里,
锦绣好前程!(附图片)

小陈学耕

第8版()
专栏:

小陈学耕
葛玉莹
在公社党委会开罢会,我踏着银亮的月光回家。快进村时,发现村边那块稻板田边上,有个人在弯着腰拴牛。多怪呀,村里静悄悄的,人们都睡了,难道有人偷牛吗?我大喝了一声:“谁?”
那人没有回话,向我奔来了。我借着月光一看,啊,是小陈。小陈是个中学毕业生,是个好小伙子。别看他是在城里长大的,在农村倒有一股子闯劲。他从城里到我们队第二天就要学耕田,我安排他锄胡萝卜草,他噘着嘴答应了。到第五天晚上,便跟我“抗”起来,甩甩白白的倒还结实的胳膊说:“我锄胡萝卜草到啥时候?吃东西还换换口味呐!”说实话,我也想让他跟在牛后头锻炼锻炼,可我小时候领教过犁梢的那股硬脾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那家伙决不会像使笔杆那样听话。于是我劝慰他说:“慢慢来吧,攻书文还由浅入深哩,干活儿也得要由轻到重啊。”当时他“嗯嗯”地点点头。
此刻站在我面前的小陈,似乎变成另一个人了。尽管这时月光尽量粉饰着他那白白的脸,但,我还是看清了他脸上正泛着红光。他头发乱蓬蓬的,额上汗水映着月光发亮,口里气喘吁吁,好像同什么人刚刚撕打过一般。我吓了一跳,忙问他道:
“小陈,出了什么事啦?”
“唉,不该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怎么?你偷偷学耕田了?”
“是呀,”他认错地低下头,喃喃地说:“大水牛瞧不起我,驾上轭头乱撞,田里歪歪斜斜犁了几条沟,倒把刘二老家的小菜地由头耕到尾翻了一犁宽……”
“呀!你惹了祸啦!”我心里想。刘二老这点青菜是他收工回来种起来的。庄稼人都是这样,对自己劳动出来的果实,哪怕粒粮寸草都是特别珍惜的。去年秋天他孙子在他菜地里捉蟋蟀踏烂了几棵青菜,他吹胡子瞪眼睛地把孙子一顿好“熊”。为了宽宽小伙子的心,我假装若无其事地说:“这点菜算得什么,我替你去打招呼,刘二老决不是小气的人。好了,丢了这件心事回去好好睡觉吧。”……
为了不妨碍刘二老的睡眠,我走到他家门口没有喊门,我怕刘二老起来乱吵嚷,弄得小陈也受不住。第二天鸡叫时我便起床了,边扭衣扣边往刘二老家奔。哪晓得他家里人说:“他大半夜光景被一个人喊出去有什么事了。”我不由得一怔,走到屋西朝田一望,啊,小伙子出事的田里有人耕田哩。透过薄薄的晨雾看去,那个掌犁的正是小陈,紧跟着小陈的是刘二老!我听到刘二老不时地还给小陈指点:“对,高些,斜些,手再捏得紧一点!……
后来我才知道,当晚我去刘二老家时,小陈一直悄悄尾追着我,他见我没有尽到职,心仍吊在半空中,很不是味儿。我走了以后,他在二老家门口踱来踱去,几次伸手去敲门又缩了回来。直到大半夜,看离天亮不远了,反正这个盖子迟早要揭的,既知错就要认错,于是鼓足勇气敲开门。刘二老听了小陈的叙述,爽朗地笑了:“哎呀,我的好小伙子,这点菜算得什么呢?好啊,算你给农业大学缴的学费吧……”说着他疼爱地瞅了瞅小陈,嘴朝外一呶:“对呀,年轻人就要有这股子干劲加钻劲。走,我教你耕田去!”

一个脸盆

第8版()
专栏:

一个脸盆
西安市气体制造厂 秦岭
太阳的余辉给车间门前的白杨树梢涂上了淡黄色,工厂的汽笛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呜呜”地叫着。职工同志们下班了。我收拾了工具,洗完手,慢步朝食堂走去。
老远,我就看见食堂门口围着黑压压的一堆人,猜想一定有什么新鲜事。我迈大步子,急急走到那里,我垫高了脚,眼睛一扫,什么也没有,仅仅有一个半旧的脸盆。“这脸盆不是我扔掉的那一个么?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我很奇怪,近前一看,这脸盆补好了,补得很平滑,我刚一抬头,只见墙上贴着一张四四方方的红纸,上面写着:
这脸盆是在厂后垃圾堆里拾到的,现已补好,是谁的,请拿去,并希到我处去一下……
张老顺 10、25
“呀!怎么给我父亲拾到了,真糟糕!”我惊奇地差点叫出声来。旁边的工人同志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这人太不像话了,这样好的脸盆就扔掉!”
我的耳朵听到这些议论声,脸“唰”地红了,心里“咚咚”地跳。我拿了脸盆,低着头走进食堂,同志们都用锐利的眼睛扫视着我。我三扒两咽把饭吃完了,拿上脸盆,硬着头皮去见父亲。
我走进宿舍大楼第三寝室,只见父亲两手拿着报,一双眼睛在盯住报上什么东西。他穿一身劳动布工作服,上面补着密密麻麻的补钉。我知道父亲已有三年没有向公家领工作服了。
“爸爸”我提心吊胆地叫了一声。他一抬头,那双黑洞洞的眼睛盯着我,他那圆圆的脸,那像毛刷一样的胡子,刹时变样了。
“怎么,这脸盆是你的?”他严肃地问我。
“嗯。”我应了一声。
“我说你的脸盆有几个小洞就不要了!唉,真是年青人!吃了甜就不知苦呀。”他的胡子气得翘翘着。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过他气得这样。我不啃气,低着头听他说:“你大概把过去全给忘了吧!用东西,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用用又三年么,……”
我偷眼望望父亲红光满面的脸,忽然想起旧社会父亲那黄瘦不堪的脸,一个凄凉的场面刹时浮现在眼前。
那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父亲带着我挑着一担破家具靠给人补锅、补脸盆维持生活。有一天,天气非常冷,我们在一个村里补锅,一个约莫五十上下的老大娘,穿一身褴褛衣服,拿着一个脸盆让我们修理。这脸盆已经坏成三角形了,盆底有两个手掌一样大的洞,这怎么能补呢,我们说:“老大娘,这脸盆实在不能补了呀。”
那老大娘冷得上下牙齿直打架,请求道:“老师傅,行行好,给修修吧,实在买不起好脸盆。”我爸看到那可怜的样子,设法给她补好了。
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流浪了。我父亲进工厂当了焊工,我也进工厂工作了。……想着,想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脸盆仅仅有两个小洞,边缘掉了一点磁就扔掉了,爸爸说我的一点不错,吃了甜不知苦。我抬头看看父亲,父亲好像在想什么似的,他温和地说:“孩子,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呀,我们国家还很穷啊,不能那么大手大脚的!”
他说完,停了一会又说:“我已经把补脸盆所用的焊锡折合钱交给公家了,今后……”
爸爸呀,您就别说了,今后,今后我会把这一只脸盆的故事记住一辈子。

大青山垦荒队

第8版()
专栏:

大青山垦荒队
柯炽
一披荆斩棘,
登云跨雾,我们沿着野猪足迹走,为的大家走大路。挖断多少洋铲,劈断多少钢斧,再多一些又何妨呀,垦荒队有的是炼铁炉!洋铲越打越纯硬,钢斧越打越牢固;手茧越起越结实啊,汗珠当墨写诗书。远看山高林密静悠悠,细看白云深处红旗舞,红墙绿瓦是何处?赫赫大名“垦荒府”。
二不必睁眼不必把舌吐,南瓜虽大能上树,鲤鱼上山不为怪呀,山顶出了人工湖。黄牛满山不犁田,鲜奶流如注;麻雀千里飞来了,山山是稻谷。水獭养得多纯熟,还喂头头肥野猪,不是饲养员的介绍,会把鸡屋做卧铺。化肥厂建起来,烟囱好似顶天柱;化工厂快落成,要织绸锦似瀑布。
三若问垦荒队的住址,大青山便是通讯处;欢迎你们来参观,喜欢的可以来长住。父母送来儿子,妻子送来丈夫;“去了快来接我们呀!”这是共同的嘱咐。画家来了忘画画,站在山头振臂高呼:学生来了忘回家,忙写申请找支书。人们有多少美好的理想,最幸福的是踏上斗争长途;啊,我们沿着野猪足迹走,为的大家走大路。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