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8-10-09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和战士同操练 与士兵共生活 解放军军官下连队当兵

第6版()
专栏:

和战士同操练 与士兵共生活
解放军军官下连队当兵
新华社7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部队的广大军官,最近几天大谈干部当兵的好处,争相报名下连当兵。第一批下连的军官,都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作、同娱乐,过着愉快的士兵生活。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和总政治部关于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发出以后,“到连队当兵去!”成了各级干部的热烈要求。广州地区部队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黄永胜上将等五百七十多位军官第一批报了名。南京地区部队经过个人申请,党委批准下连当兵的军官当中,有许世发上将等将军三十名。沈阳地区部队邓华上将、杜平中将等二百十八名军官,5日全部到了连队。昆明地区部队秦基伟中将也在这天带领一百二十多名军官离开领导机关前往连队当兵。成都地区部队以黄新廷中将、韦杰中将为首的下连当兵的军官,一致表示当“五好”战士,向党献礼。
第一批下连的军官绝大多数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他们今天都重新穿上普通士兵的服装、携带着士兵的行李和装备,和年青的士兵一起生活。济南地区部队杨得志上将、李耀文少将、陈美藻少将等背着背包到连队以后,立即被分配到班里,在班长指挥下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地进行操练,并抢着扫地、整理内务、打饭打菜。某部炮兵司令员齐志诚到连队以后,立即跟士兵学习操炮,休息时间争着打开水、擦拭武器。某团副团长赵振兴刚到饲养班,就遇到派公差,他连背包没有整就去锄草、蹓马。某部十个到炮班当兵的干部,三天学会了各个炮手的动作。某团参谋长在学习了炮手基本动作以后说,下连当兵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论、有实际的真正的炮兵内行。许多领导干部也体会到深入实际,接近群众,对改进领导作风的重大作用。
这些下放干部在连队里,普遍受到了士兵的欢迎,有的士兵说:领导同志这样大年纪,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滚爬,苦学苦练,我们不好好学习还行吗!有的说,一个中士班长领导一个上将,真是亘古未有的奇事,人民军队的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同甘苦共患难的光荣传统,真是叫人感动。在这些连队里,官兵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了,团结更加巩固了,各项工作都在突飞猛进,出现了跃进再跃进的崭新局面。

普通一兵

第6版()
专栏:

普通一兵
本报记者 姜文品
一个初秋的上午,某连的一伙战士正在精神百倍地预习单个战斗。射击冲击在最前面的是几位年龄较大身着新服装的列兵,这就是最近济南地区部队下到连队当兵的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将、干部部长陈美藻少将。年近五十岁的上将和小伙子们一样的摸爬滚打,面上毫无倦色,实是令人敬佩。后来和司令员一块下来当兵的同志告诉记者说,原来他在下连之前是有多方准备的。
从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号召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后,杨得志上将最先响应了这一号召。这位当兵出身的将军,1928年1月参加红军,1929年5月当了干部,现在脱离士兵生活整整三十个年头。这次又要恢复三十年前的士兵生活,他在下连之前作了许多精神上体力上的准备。下连前十几天就取消了午睡习惯,在酷热的阳光下晒日光浴。每天早晚,他请公务员按新制式教练教他操练。下连的前几天领来战士服装,他高兴地穿戴起来。照着镜子,练习走齐步,敬礼。临走时,司令员召集起同他一块下连当兵的干部开会,研究怎样下去锻炼自己。为便于班长大胆管理,司令员说我还用过去叫过的名字杨绍起。
杨绍起等来到某连四班,他向班长尹必辉说,我是个新兵,有许多东西不熟习,你要好好帮助我。为早点安置下这些新来的战友,班长拉开杨绍起床铺上的抽屉,教他怎样放牙膏肥皂盒。放好后,班长问:老杨同志你的挎包哩,杨绍起急忙取过挎包,双手递给班长。班长揭开一看:里面盛着刮脸刀、袜子、笔记本,班长稀罕地拿起刮脸刀问:你怎么还拿这个来?杨绍起说,年老啦,一周得刮两次胡子,你们年幼的用不着这个。逗得大伙笑了起来。
他们来到不久,就赶上团组织考核全能枪手。杨绍起虽然多年没摸过枪了,但终究还是从枪林弹雨中打出来的人,临场射击时,获得了两个优秀,一个良好,全场无不喝采。
杨绍起同志这次回到连队,处处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本色,逢事以身作则,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他的模范行动,获得连首长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他每天早上收操回来,争先恐后地去擦玻璃,倒痰盂。他很注意维护本班的集体荣誉,每天总要去看看本班检查内务时评的分数。一次,他看到四班擦脸的毛巾评了三分,回来问班长:咱班是那条毛巾不好?班长说这个你不要管!他说:这那能不管,是我的不好就纠正,是他们的不好就督促他作好。一次,集合吃早饭,他跑出一看,别人都穿的衬衣,他上身穿的军服。就要跑回去脱衣服,班长说,天冷就不要脱了,他说冷也要锻炼锻炼。地方剧团来营房演戏,他给本班同志每人买了张戏票,刚想分给大家,手又缩回来了,他把票交给了班长向下分,他说这样更有组织纪律些。因他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战士们都愿跟他谈心。四班长连未婚妻来信的内容都跟他谈啦。
过了几天,有的战士开始猜疑起来了,他们觉得杨得志同志这样大年纪,参军又这样久,绝不是一位普通干部,一定是一位首长。是那一位首长呢?报纸上登过杨司令员下连当兵的消息,可是都不知道到了那个连队。一些好奇的人,就跑到俱乐部,找济南地区部队党代表大会的合影查对,有的看出面孔很像,身材不像;有的说:“杨绍起的言谈话语一举一动,都和我们普通士兵一样,他会是个首长吗?”
杨司令下连当兵一个星期以后,已和士兵们搞的怪熟啦!他考虑告诉战士们他是济南部队司令员,对工作已没有什么妨碍了,于是同李主任、陈部长等一起在全营军人大会上与战士们见了面。许多战士们一听自己平时所猜想的那个人正是杨得志司令员,兴奋地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杨司令员在讲话中说,我从当了干部以后,这是第一次下连当兵。原来怕同志们听说是司令员下来当兵,班长不敢管理上将,开始就没有向同志们介绍。杨司令员在讲话中一再赞扬连队同志的干劲和战士们艰苦朴素、纯正可爱的优秀品质,表示一定要好好向同志们学习。
杨司令员在这里当兵的消息公开以后,使这个功臣连队更加沸腾了。战士们说,将军下连当兵,这是古今中外没有的事情,也是我军光荣传统的新发展。官兵们在杨司令员等冲天干劲的鼓舞下,掀起了空前的练兵热潮。当晚打骑枪单个战斗射击,全连获得了优秀成绩。(附图片)
夜晚,将军们与战士共同俯伏在地上,认真地练习射击瞄准。右下方是杨得志将军。        新华社记者 孙静摄
在野外射击预习休息时,新老战士席地而坐,谈笑自如,谁也分不出谁是将军谁是战士。
新华社记者 孙静摄

哪里有人 哪里有医有药 全国多数地区初步形成农村医药卫生保健网

第6版()
专栏:

哪里有人 哪里有医有药
全国多数地区初步形成农村医药卫生保健网
本报讯 记者张国宁报道:全国农村民办医药卫生事业半年多来有了飞跃发展。据全国二十个省、市和自治区不完全统计,民办农村产院和医院已经发展到五万八千多所。社会主义的农村医药卫生保健网在全国多数地区已初步形成,逐渐实现了“哪里有人,哪里有医有药”。民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对保护全民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生着重大作用。
各地基层党政干部和卫生干部依靠党的领导,不断批判了“正规化”、“条件论”、“重公办轻民办”等右倾保守思想,使许多干部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而根据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和群众迫切要求,坚持面向生产、依靠群众、全党全民动手和两条腿走路的多快好省的方针,大力发展民办医疗卫生事业。陕西省泾阳、咸阳、醴泉等七十五个县各级党委书记挂帅,大力宣传和发动群众,向群众算母子平安账、节省劳力账和今昔对比账等三笔账,使群众认识到民办卫生机构能够就近治疗,有利生产,因此,他们对办产院、医院的积极性很高。这七十五个县经过两三个月或十多天的奋战就实现了乡乡社社有产院。全省民办农村产院、医院由去年的几十所激增到六千多所。甘肃省几个月来民办医院和产院迅速发展到五千多所。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民办卫生事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湖南省永顺县是土家族居住地区,解放前这里只有一所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卫生机构,今年党领导全县人民大干特干,只二十多天时间就建立了三十四所农村医院。各农业社都成立了保健室,各生产队有了卫生员,基本上实现了“哪里有人,哪里有医有药”。
各地在建立产院和医院工作中,群众纷纷献工献料,把自己多余的房屋和家具借给社里使用,许多地方都是由每户捐出几缕线或几个鸡蛋而办起了产院、医院。陕西泾阳县白王乡七个农业社在建立产院时,经过讨论,妇女们提出:“一人一个鸡蛋,不要社里一文钱,妇女自己建产院”的口号,五天就捐献出鸡蛋三万五千多个,帮助建立产院和医院。广西僮族自治区环江县今年办的九十多所农村医院相当一部分药品器械都是自己仿造,大部分采用本地草药,自采、自制。既省了钱,又治了病。
农村民办卫生事业的大发展,对于普及卫生知识,移风易俗,保护人民健康和促进生产起着重大作用。各地产院在普及新法接生等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今年用新法接生由去年的70%增加到90%左右。处于高寒山区的甘肃西和县过去婴儿死亡率很高,现在这个县办起了三百多处产院,新法接生达到96%。各地民办卫生机构还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徽萧县今年建成三百四十多所农村产院和医院后,几个月中间除收治病人六百七十多人和接纳了三百多名产妇分娩外,还经常深入田间、农户进行疾病防治工作。许多农村医院还建立了疾病巡视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及时防治。(附图片)
来自新疆的农村产院代表正与陕西泾阳和平钢铁农村产院院长赵玉梅交流办院经验。

“条件论”者错在哪里?

第6版()
专栏:

“条件论”者错在哪里?
朱波
每当布置一件新的工作的时候,总有一些“条件论”者在一旁喊叫这也不够条件,那也不够条件,听起来好像是困难重重,似乎工作真的一点都不能进行。但是,事实证明,每次工作都完成了,“条件论”者每次都失败了。他们一再失败,到底错在哪里呢?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群众路线,不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最近全国各地农村医院和产院的发展情况就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统计,全国各地已经发展了五万八千多所农村产院和农村医院,各省和自治区已经有很多县和专区实现了社社产院化和医院化。这些医院都是发动群众办起来的。医院是利用农业社的旧土房,医药和医疗器具是群众集资购买的,有些是医务人员自己创造的。有的医院还开办制药厂。各医院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是各地用卫生训练班形式培养出来的农村青年,并吸收了当地西医和中医。这是农村中一支强大的医疗卫生队伍,它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人们都还记得,就在不久以前,卫生部门中的那些“条件论”者还在那里散布农村办不起医院和产院的错误论调。他们的理由是,农村目前没有经济力量修建医院、购制医药和医疗设备;国家也没有力量培养足够的医务人员派到农村去……当某些地区建立起医院和产院的事实,驳斥了他们那种错误论调的时候,他们却又说人家那里“条件”好,我们这里“条件”差,甚至有人提出农民迷信落后,办起来也没有人住院。不管“条件论”者的动机如何,其效果是非常有害的。尤其是祖国建设全面跃进的今天,各项工作都需要互相支援,如果按照“条件论”者的想法,农村卫生工作就不能飞跃发展,农村医疗和妇幼卫生的落后面貌也不能迅速地得到改变。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论”者又错了。错在看不到群众——人的这一最重要的条件。事实不是这样清清楚楚摆在面前吗?广大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他们就会创造出各种有利的条件,并且会把一些不利于工作的条件变为对工作有利的条件。例如山区,这是“条件论”者认为“条件”最差的地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和文化落后,但是,由于群众经常受到疾病的威胁,而使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山区医疗和妇幼卫生的落后面貌。这不是办医院和产院的最有利的条件吗?
群众的集体力量是我们完成一件工作的最有利的条件,不论任何工作,只要相信群众的集体力量,并充分地利用这一条,工作就能够飞跃发展,就能够取得巨大成绩。陕西省泾阳县农村产院和医院工作做得好,原因就在于他们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例如,这个县白王乡群众自动提出“一人一个鸡蛋,不要社里一文钱,妇女自己建产院”的口号,五天的时间就捐献出三万五千二百多个鸡蛋,解决了办产院和医院的经费问题。三渠乡发动群众之后,群众纷纷到农业社去打听办医院需要什么东西。他们提出需要什么就送什么。有的送床板、门窗、柴草和玻璃瓶等,因此,很快的办起了产院和医院。
“条件论”者应当记取教训。今后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自己轻下结论,而要先到群众中去谈谈,向群众学习,看看群众怎么说,这样“条件论”的思想,才能逐步得到克服。

边学习 边鸣放 边实践 上海高等学校热烈讨论教育工作指示

第6版()
专栏:

边学习 边鸣放 边实践
上海高等学校热烈讨论教育工作指示
据新华社上海8日电 上海各高等学校正在掀起一个大规模的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运动。
半年多以来,上海高等学校实行勤工俭学后,广大学生和教师下厂下乡或在自己学校举办的工厂、农场里参加了劳动,在改造学生、教师们的思想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改变学校风气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几千年来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的传统在人们思想上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也不断地遇到一些怀疑和抵触。为了彻底摧毁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使大家能坚决、自觉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海各高等学校党委在这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中,充分发动群众,暴露思想,围绕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方针问题,展开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形成了一个新的鸣放热潮。
现在,各高等学校的大字报、黑板报、墙报、校刊、座谈会又大大活跃起来,复旦大学到处开辟了新的论坛和鸣放园地,几天内就贴出了五万张大字报。对于劳动的认识,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知识和生产实践的关系等,成了各种各样分歧意见的焦点。有些人认为,理论是科学,生产劳动是实践,劳动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两回事。有些人则认为,科学本身来自生产实践,它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实践,它的正确性也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受到检验。例如农业战线上的大丰收,就推翻了谷类叶子的总面积超过土地总面积的四倍很难增加或不能增加产量的植物生理学的旧理论,为建立新的理论提供了根据。有人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工人,战士,是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普通劳动者。有人认为,社会分工会一直存在,只要精通一门就好了,培养多面手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学校里,议论纷纷。人们互相商量辩论的论点,搜集参加辩论的各种材料,积极参加到大辩论中去。
在鸣放、辩论的过程中,各校都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地深入学习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与理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共产主义的一般原理,作为思想武器。同时还组织师生员工参加体力劳动,学习工人农民在大跃进中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院系,还开展了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

新闻红专学院开学

第6版()
专栏:

新闻红专学院开学
本报讯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新闻红专学院于8日开始上课。第一课由解放军某部中士班长向胜昌同志讲“我是怎样学哲学的”。
学院的任务是帮助首都各新闻单位在职的编辑、记者提高马列主义理论和新闻业务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今年年前暂设哲学、新闻业务、语法修词三门课程,明年将增设文学、逻辑学等课。
哲学以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为主。学院聘请邓拓、孙定国、胡绳等任哲学教员,并将请基层工作的党委书记和工人、农民、在职干部中学习哲学有显著成绩的人作报告。新闻业务课主要是总结各新闻单位大跃进中的经验,由新闻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做教员。语法修词课程由北京大学朱德熙教员任教。学院现有学员一千二百多人,每周上课一至二次。
学院由吴冷西同志兼院长、安岗、王谟、卢鸣谷同志兼副院长。

将军当兵

第6版()
专栏:编后

将军当兵
将军当兵,史无前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各军区部队的广大军官、包括军区司令员,兴起了“到连队当兵去”的共产主义之风;这是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也是所谓“游击习气”的优良风气。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在过去历次革命战争中都发扬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同甘苦共患难的光荣传统,从而所向无敌,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这种光荣传统,在革命胜利以后,也曾经被一些人认为是“游击习气”,不“正规”。现在,在加速建成社会主义并准备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年代里,不仅不应丢弃这种光荣传统的“游击习气”,而且,相反地,应当继续高度发扬。
将军下连队当兵,必将在新的条件下,使各部队军官的领导思想、领导作风进一步得到改进;军官关系、上下关系进一步亲密无间;各连队、各兵种的各项工作必将飞跃进展,从而适应新的时代,加速建成现代化的常备军。可以预期,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必将更大地发挥战斗队、生产队、政治工作队的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劳动奇迹,在抗御侵略捍卫祖国中建立杀敌功勋,在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树起优良品质、高尚风格的光辉榜样。

老羊工——访土专家、羊教授宁华堂

第6版()
专栏:

老羊工
——访土专家、羊教授宁华堂
本报记者 马明
不识字的老羊工——宁华堂当了大学教授的喜讯,轰动了他的家乡。
8月20日,在被称为“太行山屋脊”的山西省陵川县后郊乡里,贺喜大会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开始了。震荡山谷、冲向夜空的锣鼓声、喧闹声,告诉人们:这里正在经历着一个不平凡的时刻。这时,经过六百里行程赶回家乡的宁华堂,向大家介绍了他接受山西农学院畜牧系家畜教研组教授聘书、在这个学院讲坛上讲课和全院师生欢迎的热烈情景。他一边说,一边拿起这次远道带回的珍贵礼品,递到社干部的手里:一个玻璃镜框上写着“向你学习,拜你为师”,是山西农学院畜牧系全体师生送给的。另一面大红缎奖旗上有“畜牧业的一面红旗”的黄色字样,是山西省人民委员会送给的。这些东西,本来都是送给他的,如今他不顾大家的劝阻,无论如何要交给社里。他说:“我是大家帮助和党培养起来的。离开党、离开社里的羊群,放羊技术和党给的光荣也就没有了”。同时,全乡二十五个羊工还为这位满载荣誉远道归来的同行老前辈前来祝贺。
羊会“说话”
我最近到后郊乡访问宁华堂的时候,他正从圈里赶出羊群上山牧放。羊群里忽然响起噗噗的声音,他立刻告诉学徒:“等一会再放,羊嫌草上有露水不吃。”这位中等身材的老羊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他久经风霜的脸面上,流露出一种对羊群关怀备至的表情。羊群排着横队边吃边前进,明显地可以看出在横队的中部羊多,两边羊少而长,宁华堂告诉记者:这就是他的放牧方法中的“凤凰双展翅”队形,可以使羊群都能吃到青草。当羊群牧放完毕准备返回,他让学徒把羊群赶成纵队,沿着斜山坡下去。不让羊下陡坡,防止使饱肚的羊闹胃病。这是他经常说的“回头一条线”的放牧队形。宁华堂手里不带任何放羊工具,但是猛吼一声、打个口哨,一呼羊百应,羊群立即变换队形,沿着缓山坡鱼贯而下,霎时,他又从那么多羊的叫声中,听出一种异样的声音,跑过去剥开那只羊的嘴巴一看,舌下已经发青。拿出一块像快刀一样的碗片,割破发青的舌下,又把他嘴里含着食盐的唾沫吐在患处。他说:“这是一种倒食病,过两天就好了。”另一只羊的眼睛盯着他,从鼻子里和嘴里发出噗噗的声音,他便摸摸那只羊的肚皮,发现吃草过猛胃胀,很快喂点人尿帮助消化。
使我惊奇的是,羊想吃草、想吃盐、想喝水、嫌冷、患病、掉队和喜怒哀乐等许多反映心理状态的动作和叫声,宁华堂都能判断出来,按照他的说法,羊懂得许多事情,羊是会“说话”的,羊群也常看他的动作行事。我看到他站起来,往下坡走了几步。羊群里立刻响起互相召唤的咩咩声,都跟着他的脚后跟跑起来。
漫步在山野的牧场上,听到宁华堂许多大胆试验的趣事。1952年的春天,千山万壑的太行山上,铺满了厚厚的皑皑白雪,陵川县到处发生了母羊落羔的现象,只有宁华堂放牧的母羊没有落羔,还产了双羔。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很大兴趣,可是双羔究竟是怎样生产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社主任对他说要特意留神解开这个谜。就在这年秋天,母羊快要发情了,他时刻蹴在圈的外边,全神贯注地找寻母羊产双羔的答案。一天,突然看到一只母羊,被两只公羊进行了双配复配,又看到另外一些母羊发生同样的交配现象。他把这些母羊的形状牢牢记在心里,每半月给他们吃一次盐,进圈防挤,出圈要慢,上山要稳,不放冰凌草,不饮急流水。到了第二年春天,真的这些母羊都产了双羔。他在第二年母羊发情的时候,用这种同样双配复配和改善饲养管理的办法,使二十六只母羊全部又产了双羔。
宁华堂在他所牧放的羊群里,经过这样六年的仔细观察、大胆试验,终于改变了一般母羊产单羔的现象,年年都有许多母羊产双羔的奇迹出现。母羊产双羔已经由过去听任羊的盲目交配,变成自觉的由人工操纵了。最近四年,他放牧的母羊,产羔率达到95%以上,小羊的成活率也在95%以上。全社的羊群也由六年前的四十只,繁殖到四百六十七只了。他放牧的羊群,在1955年,突然因中湿毒,毛脱落、皮腐烂。开始,他用父亲口传的两种土法配方治疗无效。一天夜晚,往返奔走八十里的崎岖山路,到壶关县城设法医治也失败了。几个昼夜没睡好觉的宁华堂,熬的眼都红了,焦急的哭了。有些人竟埋怨是他把羊搞坏了。正在这时,党支部书记李根水鼓励他大胆设法治疗。后来他看到羊用嘴啃烂处叫痒。便想:里面可能有小虫,既然六六六粉能杀农作物的虫,难道不能杀死羊虫吗?他马上用六六六粉溶液试洗。结果第二天洗过的烂处有许多杀死的小虫。为增强杀虫的力量,又增加了几种土药材,和六六六粉溶化在一起,用这种药水给全部羊洗了一遍。这天从早到晚,宁华堂忙得连饭也没顾得吃,过了几天,羊的癞病都治好了。
宁华堂对羊生活熟悉到这种惊人程度,不是偶然的。他在过去四十年的漫长岁月,奔跑在山高林又密的太行山里,前后共放羊三万五千多只,治疗羊的各种疾病四万多只次,他经手母羊产的双羔有一百三十八只。为了研究羊的生活和保证羊的正常发育,他在河南辉县和山西陵川两县,仔细观察了各种季节、气候变换的规律,找出预防羊受霜冻、洪、雹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办法;熟悉了几十种野生药材和牧草的性能和生长状况,此外还研究了羊的繁殖、成长、发育过程和羊身体的五脏六腑,从而摸索到一百多种防治羊病和羊吃毒草中毒的办法。有时他还解剖已经死亡的羊找寻死亡原因接受经验教训。
沿着这条坚韧、刻苦和求实的实践道路前进,使他揭开了羊生活的秘密,而且系统地积累了一套成熟的牧羊经验。这就是:根据季节的变换、牧草的生长和羊的发育情况,摸索出一年四季的牧羊规律:2、8月里放阳坡,4至8月放阴坡,9月10月放地垛,腊月正月又阳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摸索到羊在春季是发育骨胳,应该避免羊乱跑,夏秋两季是羊在一年中全面发育的重要季节,他便在每天放牧上“早晨赶羊迎太阳,太阳放红才吃草,中午抓紧吃热草,后响吃个回头草”。这种放牧的办法,使羊一个个体壮膘肥。
山野里的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生活在山野里的宁华堂,不怕山高路难行,不怕野兽来骚扰,把与害兽作斗争,当作自己的人间乐趣。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敢于征服任何危害羊群的野兽。有一天踩野圈的夜晚,滂沱大雨,从睡梦中被羊的叫声惊醒,原来是一只豹闯进了羊圈。他来不及穿衣服,赤身裸体,跳进羊圈,搬起一块石头向豹迎面击去,豹被赶走,羊没有受到损失。另一次一只羊被豹吃了,愤怒的宁华堂和同伴安置了地枪,把豹的右腿打断。他们急忙踏着受伤豹的血迹,跟踪追击,不料走进一条山沟里,豹从路旁石头后边扑来。咬破同伴赵黑牛的肩膀,赵黑牛一手抓住豹受伤的腿,用头顶住豹的脖子。宁华堂用斧头又向豹的脊背猛力砍去,豹又转身向宁华堂扑来,宁华堂用尽全身的力量,再拿斧头向豹的嘴巴砍去,这个豹的口鼻都出血了,搏斗片刻,豹被他们打死。
永远为集体
去年党对宁华堂的教育,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次是他不满意社员们对羊群吃了一些庄稼的批评,要辞退羊工职务,受到支部书记的批评。一次是有些羊工在农村整风运动中,写大字报批评他把一些牧羊经验据为私有的保守残余思想。开始,宁华堂觉得太委屈了:风吹日晒、雨打霜冻,我的成绩大家都看不到,偏偏找毛病?有些技术那是我几十年风里雨里摸到的,不保留一些后手能行吗?党支部书记李根水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告诉他:谁都承认你的经验和对社的巨大贡献,可是你不该拒绝大家的正确批评呀!你要辞退羊工职务,你向谁辞退?羊是谁的?李根水也懂得他在某些技术上的保守,是和他在解放前长期孤独、穷困的生活分不开。向他提出闹辞退职务、某些技术上的自私保守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集体?劝告他应该把过去为谋求个人生活服务的放羊经验,贡献出来,变为集体的财富。
严肃的劝说,使他沉思在往事的回忆里:
他想起自己充满不幸的过去:他家四辈子都是给地主当长工放羊。在旧社会放羊人遭受折磨、迫害,放羊的科学技术也受到摧残。每年阴历10月20日,遇到“羊市”,地主们便以欣赏羊的花样玩乐。地主和他们的亲友乘坐八抬轿来到“老爷庙”,身穿绫罗绸缎衣裳,前来观赏青羊、枣红羊和各种花羊。
他又想起了解放以后的生活,从1956年以来,他出席了山西省和陵川县农村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奖旗、奖金,他的放羊技术经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人们叫他土专家、羊教授。宁华堂已经挺起腰板站起来成为社会的主人。
回忆两种社会制度下面,劳动人民和畜牧科学技术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宁华堂掉下眼泪来。他告诉支部书记: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翻身,要好大家好,绝对不能忘本、自私,永远为集体……
从此,他在靠近路旁的树上涂了泥土,防止羊啃坏树木,设法多积羊粪,满足农业增产的需要。春天产羔时,他和爱人恐怕羊羔受冻,把羊赶到自己的家里,一面接产,一面喂羊。并且把小羊抱在坑上,盖上棉被。为了解决羊羔奶不足的困难,又拿上他家的小米熬米汤喂羊。有时挤下母羊的奶抚育小羊。一年来,他还跑遍了全县所有的羊群。利用登门拜访和出席全省、全县农业畜牧会议的机会,传播放羊经验,把过去“保密”的母羊产双羔、治疗阑尾炎、粪虫、毒蛇咬等羊病的祖传秘方,也都公开出来。他还培养了二十多个熟悉放羊经验的羊工,有一次,听说岭后底农业社的羊群发生癞病,他摸黑行走六十里,帮助医好后才回来。
新的开始
宁华堂的劲头越干越大了。他从平川地区买回两只绵羊,准备经过试验改变绵羊不能爬陡坡、不便走山路的习性,逐渐培养一种适合山地饲养的新羊种。这种纤维长的新羊种,二年后将由现有的两只增加至四十至五十只。他正在抓紧进行各种羊分群放牧、改良羊种和增加羊的秋膘等工作。他还开始在晚上认字,决心要补起文化缺门。(附图片)
宁华堂很爱惜新培育的小绵羊羔,他抱起羊羔来看又增加了多少体重。
新华社记者 马明摄
宁华堂正在治疗羊的倒食病,并且把治疗五种病的方法传授给小羊工。
新华社记者 马明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