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12-3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算细账明是非 从六亿人口出发 石景山发电厂取消不合理的福利待遇

第3版()
专栏:

算细账明是非 从六亿人口出发
石景山发电厂取消不合理的福利待遇
本报讯 北京石景山发电厂职工,就该厂在职工生活福利方面违反国家经济制度的问题展开了将近两个月的辩论以后,一致同意从11月份起执行国家制度,按照国家制度收房租、水费、家具费,取消房贴、理发津贴,家属治病照规定收费。
大字报提出严正批评 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
11月以前,石景山发电厂的职工生活福利标准,大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如违反劳动保险条例,规定职工直系供养亲属在本厂医务室看病诊治的医药费、手术费、化验费等全部免费;在特约医院诊治时,普通药费、贵重药费、住院费、手术费、处理费由本人负担一半,其余一半和其他一切费用都由公家负担。仅这一项每年国家就多支出二万元左右。去年工资改革以后,国家规定住公家房子的职工一律按月收房租、水费和家具费,但这个厂都没有收,对住私人房子的人每月还发给房贴二元九角七分钱。这个厂每月还发给每个职工理发津贴二角五分。
以上这些情况,许多职工是不知道的。9月20日,一位署名“景理”的职工在一张以“应该执行国家规定”为题的大字报上,全面揭发了这些问题,并质问领导干部:“以什么态度对待国家制度?”“是不是经济主义思想在作祟呢?”9月23日,党委书记李锡铭分别对党员和全体职工说明造成违反国家经济制度的原因,初步检查和批判了领导上的经济主义思想,并表示马上纠正这个错误,按照国家制度办事。各车间党的支部也邀请工人座谈。许多职工拥护李锡铭的讲话,主张立即执行国家经济制度,该减的就减,该取消的就取消,不要一错再错下去。从9月25日到27日举行的职工代表大会,经过认真讨论以后,也同意执行国家关于收房租、水费和取消理发津贴等制度。
但是,当职工代表大会的决定在全体职工中传开时,不少职工想不通。有的人说:“工人生产是给国家创造财富,为什么住房子还要收房租?”有的说:“日本和国民党统治时代没有收房租,为什么现在收起房租来了?”有的说:“在整风中应该给工人增点钱,增点福利,现在不但不增,还要减少,这是国家要和工人分家,会影响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算清六笔细账 工人辨明是非
为了帮助全体职工都认识执行国家制度的必要,厂里在10月中旬给职工们算了六笔细账。一笔是几年来国家给本厂职工盖了多少宿舍,花了多少钱。算的结果是:一共盖了二万五千多平方公尺,花了一百四十万零八千元。全厂96%以上的职工住上了公家房。有家属的平均每户占房二十七平方公尺,单身职工每人平均占七平方公尺。二是算职工住了房子,国家每年花多少钱来纳税、保险和维护。算的结果是花了五万多元,其中维护费占三万元。假使房子能住三十年的话,那末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开支几乎等于盖房的投资。三是把解放以来国家每年花在本厂职工住房上的钱和国家今年的建设投资作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今年国家的建设投资,摊在全国人民身上,每人平均不过十六元,而历年来国家用在本厂职工住房上面的费用,每人平均摊得一千六百元。四是算由于本厂职工家属治病没有按照规定收费,国家每年多花多少钱。算的结果是仅1956年多花二万四千元。五是算目前房租标准高不高。算的结果是:平均只占职工收入的2%多一点。六是算福利费的开支。算的结果是:国家除发给职工工资、奖励外,每年平均为每个职工所花的劳保福利费达三百多元,厂里每年福利费都超支,今后取消不合理的福利以后,也只能做到基本上收支平衡。
职工们听了这六笔账,觉得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许多人都说,要是过去知道国家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福利花这么多钱,对取消不合理的福利待遇,那里还有这么多意见。许多人说,住自己房要交税,要维修,租私人房住也要交房租,住公家房拿点房租完全应该。有些人说:自己的生活费用应该从工资中支出,要求国家包下来,国家哪里还有钱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家从这些细账中看到:国家的规定都是既照顾工人阶级的眼前利益,又考虑到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每个工人只有坚决执行国家规定,才不愧为领导阶级。
老工人对比新旧社会生活 新工人感到今天生活幸福
在辩论到日本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收房租,为什么现在收房租的时候,老工人们都说:日本人和国民党根本没给工人房子住,他们凭什么向工人收房租呢?老工人秦龙海、马明和于京武都说,日本人盖过几间房子,都是给日本职员和工头住的,工人连进都不许进去。国民党尽盖炮楼,盖两间厕所还要工人按人头摊钱,一人二角,不住在这里的也得出。那时候,工人们有的住驴棚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冷得睡不着。有的人自己挖个小土窑住,下雨时就耽心塌下来,黑夜白天都提心吊胆,生怕砸死人。有的人租私人房住,一间透风的土坯房,一月一袋白面房租,还得先交三个月或半年的押金,还要受房东的气。现在听说收房租,就说过去不收房租,可是以前住的是什么房子,现在住的是什么房子;以前过的是什么生活,现在过的又是什么生活?国家对我们工人这样关心,谁说国家要和工人分家?许多青年工人听了老工人的回忆对比,头脑清醒起来了,说:我们哪里知道过去工人受这份罪?生活在今天真是幸福。
参观农村和地方小工厂 从六亿人口出发看问题
在职工群众开展辩论的过程中,工厂还先后组织了工人访问农村,访问京西煤矿、几个中小型地方国营工厂和公私合营工厂。这对帮助工人们从六亿人口出发考虑问题很有好处。锅炉场老工人贾万年说:“常常说工人农民如同亲哥俩,如果哥哥老是吃好的,喝好的,做兄弟的就不和你一条心了。做哥哥的只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弟弟才看得上你。可是,我们有些工人没有一点做哥哥的样子。不要说比农民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今天让我们拿点房租、水费,有些人就有意见了。难道你住自己的房子,房子坏了就不修理了吗?就是吃井水,一年还得买几回绳子和水桶呢,吃自来水为什么不该拿钱呢?尤其是有些青年人,在这社会里老是不知足,争工资,争奖励。看来,总得从思想上挖掉这个享乐的根子才行!”
通过深入的讨论,职工们都认识到应该从六亿人口出发来看待生活福利问题,应该勤俭节约,保证国家能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广大职工都愉快地同意取消不合理的福利待遇。
为了保证老工人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现在,工厂领导方面正在研究具体的办法。

感触和联想——读石景山发电厂的消息和通讯以后

第3版()
专栏:

感触和联想
——读石景山发电厂的消息和通讯以后
陈之衍
现在就来全面估价这一次全民整风运动的巨大成果和它的深远影响,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千百万人的思想面貌在运动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离每个人更近了。这个变化将成为推动各方面工作前进的巨大动力。
就在不久以前,有的人对大鸣大放大辩论这个社会主义的群众性的教育方法还发生怀疑,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顾虑,现在无数事实把这种怀疑这些顾虑统统打破了。
石景山发电厂的奖励和福利标准过高,这在过去是一个公认的棘手的问题。“上去了还能下来吗?”事情确实不大好办。可是大鸣大放大辩论不仅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一箭双雕,通过辩论,群众的思想面貌也起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升了。读者同志们,你们读一读“年青人更加可爱了”这篇通讯就会感觉到这一点。
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前些时,在一些农村里流行着这样一种朴素的但是有某种错觉的说法。这种对于社会主义的简单理解,包含着一种把将来的理想当作眼前的现实的因素。这种思想不仅在农民中间有,在工人中间也有。石景山发电厂有的工人不是这样说吗:“工人生产是给国家创造财富,为什么住房子还要收房租?”
社会主义当然就是意味着幸福和繁荣,意味着人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这是我们共产党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但是这种美景并不是转瞬即到的,它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之后,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又穷又白的国家里,更不是短期内所能办到的。有一个时候,我们在这方面讲得很不够,在某些制度上也有缺点,因此就使得有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工人产生错觉,把长远的理想也当成眼前的要求,以为一切福利都应当由国家包下来,而且应当不断地提高,这才叫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对目前生产和分配关系的不正确的理解。如果真的这样做,社会主义就不能最终建立起来。
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到群众中去辩论,事情就会弄明白,石景山发电厂的例子不正是这样吗?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要照顾到不要不适当地降低了老工人的生活水平。
任何事情一经过对比就容易看得清楚。解放以后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为群众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不必算全国的总账,就从石景山发电厂的工人在辩论中算的六笔账,也足以说明只有人民的政府才最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解放以前是怎样呢?这是许许多多工人都熟悉的,一比就比出个究竟。可是石景山发电厂在辩论以前也有人这么说:“过去是什么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拿现在和过去比,就是向后看,就是开倒车”。这话只有一半道理。确实我们从来就是向前看而不向后看的,我们的志向远大得很,已有的成就和将来共产主义的光辉远景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也不会忘记解放以前我国工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只有想想过去,比比现在,才能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说和过去比就是“向后看,开倒车”的人,多半是在解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以说他们对旧社会工人的痛苦生活是没有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只要老工人耐心地给他们比比算算,再让他们亲眼看看农民兄弟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就容易通了。石景山发电厂许多青年工人的思想正是这样改变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存在着人民内部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这种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实质是积累和消费的分配的矛盾,这是一个很复杂、牵涉面很广的问题。正因如此,所以石景山发电厂要把过高的奖励和福利标准降下来,就不是一下可以说通的。但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完全一致,只要我们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把问题摆开来让群众争辩,而不是用强迫的办法,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事实正是这样,整风中间大鸣大放大辩论解决了许多历来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有这种高度的、广泛的民主,这不也是很显然的吗?

喜报

第3版()
专栏:

喜报
辽宁地区百余万名职工在1957年内为国家增产了五十八万吨钢、八十万吨钢材、九十万吨生铁、一百一十万吨煤炭。全省国营厂矿1957年的总产值计划预计可以超额8.5%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产值预计可超额27%完成,为国家多生产近八十亿元的产品。
山西省国营工业已经超额完成了1957年的国家计划。到今年年底,总产值可以超额15.77%,比去年提高16.69%;煤炭可超额一百五十万吨,生铁、钢和钢材可超额三万七千多吨。据十个厂的不完全统计,今年试制成功了一百二十九种新产品。据五十六个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年可为国家增产节约一亿一千多万元的财富。
 (步廷、志中、公一)
上海工业今年战胜了原材料供应困难,已经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全市四十六种主要产品已有四十二种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工业总产值预计可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1957年水平高出15.1%,比生产大跃进的1956年还增长2%以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一倍,平均每年增长14.1%。几年来试制成功一万六千多种新产品和新花色品种。
鞍钢在28日超额七百多万元完成了今年的上缴利润计划。今年上缴的利润比1952年增长了两倍多。五年来上缴给国家利润的总数,已经超过了鞍钢五年来建设的投资总额。
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已经在26日提前五天全面完成了今年繁重的建设计划。工地上已经矗立起锻压、中小型金工、辅助等七座大厂房和七十多个仓库、办公楼、变电所等为生产服务的大、小建筑物;工厂的五大主厂房工程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新华社)

锡箔业需要发展吗?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锡箔业需要发展吗?
苏州市生产锡箔的手工业,解放后发展得相当快。苏州市锡箔生产社1956年有二千五百五十四个生产工人,到1957年9月底发展到二千九百二十五人。这个社1956年生产八万八千六百六十四块半(每块三千张)锡箔,1957年生产九万三千七百二十三块半,1958年计划生产十万零二千块。
锡箔业究竟是发展生产的行业,还是维持改造的行业?如果是维持改造,为什么苏州市的锡箔业还在继续发展呢?照我看,锡箔业是属于迷信品的行业,是不需要发展的。为什么苏州市要发展它呢?我看是与有关管理部门把锡箔业也看成是单纯的“安排就业的吃饭问题”有关系。他们甚至向原料供应部门大吵大叫要求解决锡箔原料问题,而没有看到锡箔业终究是要被淘汰的。如果现在不管,甚至怂恿它盲目发展下去,会给改造工作带来越来越大的困难。我们更不应忽视:锡箔的原料是国家工业建设非常需要的锡金属。只这一个社每年就要耗去三十多万斤锡。因此,我向苏州市有关管理部门大声疾呼:请及时采取措施,适当而合理地改变这个状况,不要再把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重要原料毫无意义地用一把火烧成灰。 孙季民

对美国“禁运”政策的一个讽刺 我国自制柴油机出口 上海许多工业品行销国外

第3版()
专栏:

对美国“禁运”政策的一个讽刺
我国自制柴油机出口
上海许多工业品行销国外
据新华社上海28日电 当美国至今还把柴油机列为向中国“禁运”的商品之一的时候,中国制造的柴油机却已向埃及和叙利亚出口。今年从上海开出的国际商船,载去了包括柴油机在内的许多种机器、仪表、电讯器材和化工器材。
今年上海出口的商品中,第一次有了轻工业的成套装备。印度尼西亚订购的包括漂白、染色在内的一套汗衫布针织机和埃及购买的三万纱锭棉纺设备的一部分运出以后,缅甸向我国购买的全套肥皂机接着启运。
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上海重工业机械和工具的出口量逐月增加。出口的有各种电工设备,包括五年前还需要进口的管子绞板、螺丝绞板在内的二十一种工具,和磨床、刨床等六种金属切削机床。
1922年以来我国一向依靠进口的收音机,今年已大量从上海出口,品种由三种增加到十四种。
解放前仅能承担修配任务的国内仪表工业,今年已制造出感量在万分之一和二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和千五百倍的显微镜,提供上海出口部门出口。历史上从未出口的汽车轮胎,今年从上海出口以后,要货函电纷来,成交的国家有东欧的罗马尼亚,北欧的芬兰,以及亚非地区的缅甸、锡兰、叙利亚等十个国家。

日榨甘蔗二千吨的糖厂

第3版()
专栏:

日榨甘蔗二千吨的糖厂
据新华社广州28日电 日榨甘蔗二千吨的中山糖厂昨天开工生产。这是继南海糖厂投入生产后又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大型机械化糖厂。它每年能生产白砂糖四万三千多吨。
这个厂建设在富饶的珠江三角洲,附近蔗林遍布。厂外河泊交错,交通方便;在开榨季节,蔗农将从四面八方日夜驾船运送甘蔗进厂,白糖也由这里源源出厂。

青藏公路改善工程大部完成 从西宁到拉萨只走十天

第3版()
专栏:

青藏公路改善工程大部完成
从西宁到拉萨只走十天
据新华社西宁28日电 全长两千多公里的青藏公路,改善工程已经大部完成。
改善后的青藏公路,由于截弯取直里程比原来缩短了,路基加宽到十公尺。它虽然跨过世界闻名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等山脉,穿过长江和怒江上游的许多河流,但是全线没有一个回头弯道和超过5%的坡度,可以行驶拖车和煤气车。现在,从兰新铁路的峡东站或是从西宁乘坐汽车,十天左右就可到达拉萨。
这条公路经过的地区,平均都在拔海四千公尺左右荒无人烟的高寒地带,现在,全线已修了一百多处的道班房和食宿站。因为有了固定的“人家”,一些游牧的藏民,也在牧放季节向这里集中。沿线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居民点。
青藏公路从1954年12月25日通车以来,运输量逐年加大,原来的公路必须改善。几千名汉、藏、回等族职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劳动,终于把一条初具规模的公路,变为从祖国内地通向西藏的动脉。

冰川雪岭只等闲

第3版()
专栏:

冰川雪岭只等闲
新华社记者 郭超
最近记者访问了拉萨运输总站。
在车站的广场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许多辆满载物资的卡车从广场驶出大门,开向日喀则、江孜、帕里、亚东等地。接着又开进来几辆客车,这些客车带来了藏北草原上各个部落的牧民,他们带着上百包羊肉和酥油到拉萨来换取生活用品。无数佛教徒,穿着节日服饰,扶老携幼地从西藏各地乘车到拉萨朝佛。
拉萨运输站目前担负着三千多公里长度的公路线的运输任务。由这个车站派出的车辆,把成千上万吨物资从内地源源运到西藏,又把西藏东南部的木材和藏北的矿砂以及部分土特产品运到青藏公路沿线的各个城镇。
目前,西藏高原正是冰封雪冻的季节。严寒虽然给公路运输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阻挡不住车辆的运行。在西藏拔海三千公尺以上的公路线上,汽车照常在行进,它们越过冰川和雪岭,走过人烟稀少的山谷和草地,把物资和乘客带到目的地。运输站的负责人说,在最近的五个月中,由这个运输站里派出了三千五百多车次的汽车,从青海、甘肃等地运来了将近一万吨的粮食、百货和各种建设器材,保证了西藏冬季建设的照常进行。过去,有人说西藏的公路是:一、二、三(月),雪封山,想通车,难上难。但是,这个运输站的二百多名驾驶员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他们说:“一、二、三,雪封山,只要走,哪怕难?”
现在,这个车站每天都要接待一批批藏族客人,来搭车的藏族客人愈来愈多了。记者看到,一位从藏北牧区来拉萨的老人下车以后,从怀里掏出一根洁白的“哈达”恭恭敬敬地挂到汽车头上,他告诉别人说,过去他从黑河到拉萨,骑马得走二十多天,现在,汽车只用两天的时间便把他带到了拉萨。

年青人更可爱了

第3版()
专栏:

年青人更可爱了
本报记者 陆超祺
我在9月底曾经访问过一次北京石景山发电厂。11月底再度去时,我吃惊地发现,这个厂在两个月之间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啊!管理机构紧缩了;领导作风转变了;以前职工住公家房不收房租,不收水费和家具费,现在都收了;以前每人每月有二角五分钱的理发津贴,现在没有了;以前家属治病不花钱,现在花了;……。然而,我感到变化最大的,是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的思想。许多人变得简直认不出来了。
刘桂兰变红了
我想从刘桂兰的变化讲起。
刘桂兰是修理车间的女钳工,共青团支部宣传委员。在整风初期,她有很多不正确的想法。比如厂里每星期放映二次电影,有时候星期天还加演一场,但她不满足,说:“为什么不加演一次话剧?”职工代表大会同意职工住公家房收房租、水费,她也不满意,说:“这也要钱,那也要钱,还不如不升级哩!”
10月初,刘桂兰参加了工厂组织的农村访问团,访问河北省涞水县西营房、王各庄和满金峪三个村。这三个村都是老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农民都扛过枪打日本、打国民党,为革命流过血,流过汗。现在老乡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顶大,打了粮食拣好的交公粮,男的女的,不分白天黑夜地修水库。在西营房村,刘桂兰问一位中年妇女:“一年三百六十斤粮食够不够吃?”这位妇女说:“看你怎样吃法,在农闲的时候加点菜,或者吃点稀的就够了。解放以前,别说三百六十斤,连一百斤也没有啊!现在打粮食不能只顾自己吃,还得支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哩!”
这夜刘桂兰翻来复去睡不好觉。心想,人家老乡过去对革命有功劳,现在不仅不向国家要这样要那样,还处处为国家着想。我,一个1951年才进厂的工人,论对国家的贡献,不如老乡大,论生活,比老乡好,还伸手向国家要这要那,老不知足。回厂后她跟大伙儿说:“论艰苦朴素,论社会主义觉悟,咱们有些工人,连我在内,可掉在农民后头了!”
从此,刘桂兰对许多问题都有比较正确的看法了。在关于生活福利问题的辩论会上,她变成一个宣传收房租,收水费,取消理发津贴等不合理待遇的积极分子。她觉得一个星期放三次电影太多了,要求减少两次。在生产上,不仅比以前认真负责了,而且对那些不到点就关车,多半分钟也不干的人,也勇敢地提出批评。许多工人都说:“刘桂兰‘红’起来了。”
这样下去还了得
“红”起来的,何止刘桂兰一个人?我第一次去访问的时候,工人中正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该不该拿现在的生活跟过去的比?
一般老工人都是主张比的。他们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不拿现在的生活同过去比,就不会知道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有些青年工人却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说:“过去是什么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拿现在同过去比,就是向后看,就是开倒车!”有的人甚至当着老工人面说:“你们开口闭口就是比过去,谁叫你们倒霉,生的不是时候!”
青年检修工人贾洪银也是反对比的。他越来越讲究吃,钱越多越不够花。1951年,他刚从农村进厂时,一个月挣十六块钱,除自己吃饭零用外,还可以给家里寄三块回去。后来升为三级工,每月挣四十六元钱,自己添衣服的钱都没有了。现在升为五级工,每月挣九十块钱,除寄给家里三十元,剩下的六十元,养三口人,月月花光,有时还不够用。开始听说要收房租,他不满意,说:“给国家干活,还收房租?”
听了访问农村的报告以后,他像许多青年人一样,想着一个问题:“农民的生活不如我们的好,为什么他们很满意,没有怨言?”别人告诉他:“很简单,俗话说,‘好了疮疤忘不了痛’过去受苦受难,就觉得今天的生活来得不容易,觉得今天跟过去真大大不同了……”
贾洪银想想这些话,又想想自己几年来生活的变化,不禁大吃一惊:以前一个月十六元用不完,现在一个月九十元不够用,可不是生活有点腐化起来了?以后,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说:“当然得跟过去比。不比,对生活的要求就没个完,光比谁吃得好,穿得好,思想不好好用在生产上,这样下去还了得!”
从此,贾洪银真的过起俭朴的生活来了。以前,他不吸好烟就觉得不够味,现在吸便宜点的也觉得够味了;而且开始在银行里存起钱来。过去,他曾附和一些徒工的意见,说“一个月二十八元生活补贴太少了,”现在,他对徒工说:“我学徒的时候,一个月十六块钱还用不完,你们拿二十八块钱,还少吗?”
别想动摇我的意志
同贾洪银一样,许多青年工人开始过起朴素的生活来了,并且形成了风气。过去,有些青年工人在食堂里吃饭,总是吃甲菜或乙菜,要是钱不够,或者去晚了,只能买丙菜或丁菜,竟然觉得很难为情,躲到人们不注意的角落里去吃。现在情形刚好相反。买甲菜和乙菜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买丙菜和丁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锅炉甲班和电气甲班的工人,还订了保持俭朴的生活公约,互相督促,不吃甲菜,少吃乙菜。电气实验室有个叫张忠信的青工,已经坚持了一个月不吃甲、乙菜,有一天,有一位同志故意代他买个甲菜,他坚决不要。他说:“你别想动摇我的意志!丙菜、丁菜质量也不低呀!”有个叫李国顺的青年检修工人,还贴了一张大字报,说“我决定把每天的伙食费从七角降到五角,每个月献出3%的工资支援农业建设,献三年。”他要求领导上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食堂根据工人们的要求,每周有两天只卖粗粮和素菜,很受欢迎。据调查,9月份食堂每天平均收入三百七十五元,10月份为三百十六元,11月份为二百七十三元,最低的一天只有二百零一元。专门为工厂服务的一些商店的流水额也显著下降,供销合作社副食品流水额已由每月二万八千多元降到一万四千多元。
在家属中,凡是勤俭持家的也受到尊敬。不少工人都跑到区人民委员会办事处去,要求降低粮食供应量。不少人多买粗粮,少买细粮。有个叫做冯恩禄的工人,一家八口,每人每月平均收入不到八元五角,长期受工会的补助。大家都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也习以为常了。但是,最近他却要求工会停止给他补助,他说:“有困难不能都依赖国家解决,艰苦点就过去了。”他自己砌了一个烧柴的炉灶,让妻子、孩子上山捡柴烧。
一定好好干
10月间,厂里组织工人参观京西煤矿,参观公私合营兴华钻探机厂、大东医疗器械厂和地方国营金属工艺厂。像参观农村一样,工人们又受到一次生动的勤俭办企业的教育。许多工人都把自己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态度跟别的厂矿相比,觉得很惭愧。
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电气试验工人陈瑞华说:“我过去老认为参加体力劳动学不到什么,不愿干。这次看见煤矿工人们整天在那潮湿的没有阳光的地下干活,劳动条件比我们差,劳动强度比我们大,可是人家的劳动热情却比我们高。例如春节,有的工人已买好火车票,准备回家。但在路上听到矿里广播民用煤供应不足,国家号召增产煤,就自动把车票退了。你看,人家脑子里想的,不是要‘取得什么’或者‘向国家要什么’,而是想办法多给国家创造财富,帮助国家克服困难。这给我的教育太深刻了,现在分配我去做刮炉排的工作,我一定好好干。”
青年修理工夏刚义,直到整风初期,还是常常不到点就关车,下班气笛一响就跑,不发加点费,多半分钟也不干。参观煤矿回来后,他说:“人家工资比咱们低,干活的时候没新鲜空气,没阳光,干劲顶大。咱们呢?什么也不缺,就是缺点工人阶级思想!”从此,他的劳动态度大变,下班的时候活没干完,再继续干它十分二十分钟,也不计较加点费了。电气检修工人听了参观地方国营金属工艺工厂的报告以后,检讨说:“人家把破庙作天堂,产品行销二十四个国家。咱们刚好相反,把天堂当作破庙,实验室里样样都有,可是我们乱放一气,丢的丢,坏的坏,需要的时候用不着,就要求买新的。”他们很快把所有的工具仪器收拾得整整齐齐,在鸣放初期要求领导上添置的新仪器,也要求不添置了,自己修理旧的来用。
整风三月胜过三年
像陈瑞华、夏刚义一样,在整风中提高觉悟,改变作风的人很多。9月间,工厂鸣放初期,有个工人在小组会上放出“低压锅炉像地狱”的意见,要求领导上给改善劳动条件。小组会的意见公布后,很快就受到很多工人的反对。他们驳斥说,建议适当改进低压锅炉的劳动条件是可以的,但不能比作地狱,解放以前那才是地狱,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得多了。但是,也有不少青年人赞同“低压锅炉像地狱”的说法,说什么“现在的劳动比过去只差鞭子打!”什么“在低压锅炉工作就是受苦、受难、受罪!”现在,这种声音听不到了,向中小厂学习勤俭办企业,干脏活,干累活,已经成为工人的思想主流。练条炉里,每天都漏掉许多煤,过去谁也不管,任凭好煤和灰一起被水冲走。现在,发现有漏掉的煤,大家都抢着抬回来烧。据估计,一个月至少可以节省一百多吨好煤。
有位同志说:“整风三月,胜过三年”。这句话讲得真好。

小型万能拖拉机(图片)

第3版()
专栏:

小型万能拖拉机
武汉国营通用机器厂最近试制成功了一种适用于水田和小块土地的小型万能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带有十多种附件,可以适应农村多种多样的作业。
郭雷震摄(长江日报供稿)
小型万能拖拉机带着在水田耕作的附件——水田犁(后)和水田轮耙(前)
拖拉机带上了十碟圆盘耙
拖拉机和五齿丁耙
拖拉机完成了一天的耕作以后,换上轻便的拖车,把所有的附件都装回去。拖车的载重量约六、七百公斤。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