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12-17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赠缅甸友人

第8版()
专栏:

  赠缅甸友人
  陈毅
我住江之头,
你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
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
你喝川下水,
川流去不息,
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近邻,
友谊长积累,
不老如青山,
不断似流水。
彼此地相联,
依山复靠水,
反帝获自由,
和平同一轨。
彼此是亲戚,
语言多同轨,
团结而互助,
和平力量伟。
临水叹浩淼,
登山歌石磊,
山山似北向,
条条南流水。
1957年12月14日

山西洪洞大槐树

第8版()
专栏:

  山西洪洞大槐树
  吕建中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华北民谚
傍晚,我独自站在大槐树底下,头上是肃穆的烈士亭,脚下是静静的汾河,汾河对岸的吕梁山像一个巨人似地挺立在火红的晚霞里。
一列从洪洞车站开出来的列车突破了黄昏的宁静,旅客们从窗口探出头来亲切地望着这棵古槐。列车留下来浓烟,在大槐树上空翻滚着,不断变幻着色彩,给这个富有神话传说的地方增添了一种引人沉思的景色。
这大槐树不仅山西人民熟识他,冀鲁豫陕等省沿黄河流域的人们也常常怀念着他。相传元朝末年,黄河中下游居民在异族残酷统治下,大多死于天灾兵祸,成了赤地千里的局面。那时山西洪洞一带山河宁静,人烟稠密,官家便以这广济寺大槐树下为集散地,征集当地居民迁往他省,在那些荒芜地带重建家园。人们从这里勇敢地去了,却深深记住这棵浓荫蔽日的大槐树。因此在黄河中下游居民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亲切的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从大槐树底下挺身走出的人们现在已经在黄河流域生活过几个朝代了,他们经常以自己的祖先那种奔赴异乡,征服困难的勇敢精神而自豪。为了实现祖先在黄河边上建立幸福生活的愿望,他们世世辈辈用血汗灌溉着那里的土地,却又世世辈辈在那黄水泛滥,饥寒交迫的惨苦日子里挣扎、叹息。直到解放以后,随着根治黄河这一历史创举的兴工,黄河边上大放光明了,那被驯服了的黄水流过的原野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建设者的喧闹声。
记得有一次,一个初秋的黎明,河南郑州一带黄河边上那一排排高大建筑物的电灯光还没有熄灭,朝霞却已经映照着那滚滚的黄河水了。我穿过一片迎风抖动着的,用白帆布搭起的临时工棚,走到那绿柳成荫的河堤上,几个黄河水利工程人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关于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一个满脸皱纹的老石工讲述着在元代一个大荒年里,他的祖先如何从大槐树底下来到荥阳县,住在一个山洞里,后来又如何和当地少数幸免于死的人们在一起开荒种田。另一个年轻人从他的笔记本里拿出一张洪洞“古大槐树处”的照片给大家看,他说这照片是解放前他的祖父托朋友从洪洞县城里买来的。他幼年时候,祖父常常看着照片上那棵已经死去的,但还是那样挺拔的古槐告诉他,这古槐已经是从明朝以来重栽的第三棵了。光阴飞逝,几经沧桑,可是黄河水依然不肯驯服,人们的日子依然凄楚悲凉。……因此他高中毕业以后,就按照他死去的祖父的愿望,参加了治理黄河工程。他的先人们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今天要在他这年青的一代的手里实现了。
黄河流域的人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的,却是你们所怀念着的大槐树底下的变化。我登上大槐树身旁的广济寺平台四处眺望,周围有的是新修的铁路、工厂,有的是正在开发的煤矿,他周围的人们都在进行着和平劳动,过着幸福的社会主义生活。只要听一听那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名子吧:大槐树、东方红、虹光、雄火、钢铁……这些农业社像是满天的星星,又像是从大槐树下喷射出来的万道光芒。自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公布以后,这些农业社就更活跃起来了,社员们白天在汾河岸上愉快地劳动,夜晚又聚拢在扩音器下听广播。此刻,四周是那样的宁静,但我却仿佛又听到了钢铁农业社那红色的锅驼机在轰鸣,我耳边仿佛又在沸腾着雄火农业社社员们在辩论十年远景规划时那种欢乐的喧嚷声。
大槐树底下的人们和黄河流域的人们不断被从报纸上看到的和从广播里听到的相互的胜利消息所鼓舞。近来,他们又在寻觅一些实际的联系了。不久前洪赵县曾派出了他们的“大槐树蒲剧团”到黄河流域去和他们所怀念着的人们见面,“大槐树剧团”到了哪里,那里就是一片欢呼声、赞扬声,人们到处用“老家的剧团”这个亲昵的称呼来接待他们。
火红的晚霞渐渐变成了绛紫色。那边大槐树农业社的打谷场上传来一阵轻悠的歌声。我轻步踏进那边土岗上的烈士亭,六块石碑魁梧地站在我的面前,我一眼就看见第一支石碑上那两行动人的诗句:
歼敌灭寇实壮烈
洪崖古洞出英雄
这两句诗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无地无战争,无日无枪声”的年月里去了。一些差不多已经消失了的但又很熟悉的遥远的记忆,使我对石碑上铭刻着洪洞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当中的壮烈事迹的碑文感到特别亲切。看吧,反扫荡斗争,反清剿斗争,反抢粮斗争,反挖壕斗争,反奴化斗争,反封建斗争,反伪顽斗争……这是对给祖国带来无穷灾难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烈控诉,也是对党领导人民在整整一个革命时代里进行的一系列的、惊天动地的斗争的赞歌。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这汾河两岸何地不曾染过烈士的鲜血?这被人们怀念着的大槐树下又何曾一日安宁?想到这里,就不能不使人越发感到眼前的和平生活的可贵了。
我怀着留恋、崇敬的心情走出了烈士亭,四周依然是那样宁静。当暮色开始笼罩着这大槐树的时候,那边洪洞城的万盏灯火,和那霍山背后升起来的一轮明月,又还给大地以光明。(附图片)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 吕建中摄

过去了的噩梦——“十字街头”重映观后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过去了的噩梦
  ——“十字街头”重映观后
  之频
我冒了严寒,去看“十字街头”。
我在那显得模糊而茫远的银幕前,凝神屏息的坐了两个钟头。我的感情又一次的被俘掳了过去。
这次是我第二度看“十字街头”。第一回看它,远在十八年前。那时,我还在上海读书。关于生活,关于这个世界,我知道得很少;只觉得四周黑暗而且阴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重压羁系在心头。时光稍纵即逝,一晃十八年过去了。这十八年间,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变迁!
十八年前,中国学生(除了少数豪门权贵的子弟以外)都面临着一个难以逃避的厄运:毕业即失业的开始。祖国的锦绣河山已经残破不堪,国家民族受尽了异族的蹂躏和侮辱,而青年学生却挣扎在饥寒交迫的失业大军的行列里,满怀热忱,无由报国。“十字街头”这部电影所概括了和反映了的,正是这样一种可诅咒的现实。因而,它在1937年问世以后,就赢得上海进步知识青年群众的欢迎。它激起了我们深沉的思索和强烈的共鸣。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和几个同学看完“十字街头”出来,走了很长的一程路,始终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的神情严肃,心里燃烧着一团怒火。后来,在黑暗里,不知道是谁开始诵读了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囚徒”,大家跟着用激昂的调子合诵了起来。
应当感谢导演沈西苓先生,他不仅通过“十字街头”比较集中的暴露了那旧时代的罪恶的现实,而且向人们发出了叛逆的号召。尽管国民党扼杀着艺术创作的自由,导演和演员面临着种种复杂的困难,但是,这种向旧时代挑战的叛逆的号召,还是曲曲折折地(主要是借着老刘的出走和来信)传达给了敏感的观众。这就大大增强了彷徨中的知识青年勇往直前的决心。记得,我们一起朗诵“致西伯利亚囚徒”的同学,后来,有几个终于走上了老刘的道路。
十八年了!今年1月底我回上海,看到解放了的上海变得多好啊!帝国主义者全部滚了出去。倚着江畔的栏杆望去,停泊着的是中国的军舰,冒烟的是中国的工厂,水上饭店里正在举行春节联欢晚会的是中国的劳动者。到处喧腾着中国的声音,欢乐的声音!
知识青年失业的威胁也已经永远被解脱,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街头的流浪汉和苦难人生的角逐者。在他们的面前,有着广阔自由的天地,有着壮丽灿烂的未来。小徐地下有灵,定然会含笑长眠的罢。
有人说“十字街头”还有缺陷。我想,作为已经走过的历史足迹,我们也不需要隐讳它。这部电影的确有一些缺点。例如,演技还摆不掉形式主义的影响;太热中于追求戏剧效果,插科打诨的“噱头”过多,以致相当程度的冲淡了严肃的氛围,等等。但是,这一切缺点,都掩盖不了“十字街头”所揭示的严重时代意义的课题。它为我们忠实地记录了一个过去了的噩梦——那个可诅咒的该死的帝国主义及其奴才统治着的旧时代!
夜深了。我的心还久久的不能平静。过去的和现在的中国的情景,都一齐萦回于脑际。我真想飞回上海,飞到巍峨的“上海大厦”的顶上,向上海,向全国的知识青年高声呼喊:“我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太幸福了!我祝福你们活在这伟大的时代!愿你们宝爱它!”

坏血病和维生素丙

第8版()
专栏:

  坏血病和维生素丙
  宗禹
1535年,法国著名的旅行家卡尔德氏曾作了一次远洋航行,几个月后,在他的远征队里的一百一十人中,有一百人得了坏血病,不久就有二十六人丧失了生命。其余的人后来喝了用松树针叶煎煮的水,才恢复了健康。
1709年俄罗斯同瑞典战争时,瑞典军队几乎百分之百得了坏血病,也是用煎煮松树针叶的水作饮料,才把全军从死亡的危险里挽救出来。
坏血病是怎样得的呢?松树针叶里又含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具有这样神妙的医治坏血病的力量呢?这些问题,一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科学家们搞清楚。人们所以得坏血病,原来是由于身体里缺乏了维生素丙,而松树针叶里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丙,所以它有治疗坏血病的功效。
不但松树针叶里有丰富的维生素丙,新鲜蔬菜和水果里也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丙。我们常吃蔬菜和水果,身体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维生素丙,用不着吃又苦又涩的松树针叶水了。
维生素丙又叫抗坏血酸。它在人体里面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成胶素的形成。人体里有充分的成胶素,血管才能保持韧性,不易破裂。缺乏了成胶素,血管的渗透性和脆性都要增加,变得容易破裂出血,人就要得坏血病了。坏血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牙龈红肿、糜烂、出血,牙齿松动,嚼东西困难;并且混身无力,容易疲倦。除了牙龈出血以外,其他部位的小血管也时常溢血,所以在坏血病病人身上,特别是腿部,常常可以看见皮下小血管溢血淤成的紫色斑点。
维生素丙缺乏,还能使骨质变得松脆,容易骨折。对于伤口的愈合也很有影响,还能降低抵抗传染病的力量。
维生素丙在人体里,对于砷、铅等有毒物质,还具有解毒作用。在厂矿里经常接近这些毒物的职工们,多吃蔬菜、水果,身体里经常保有充分的维生素丙,就可以减轻中毒的程度。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蔬菜、水果里提取出纯粹的维生素丙,另外也可以利用其他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它。成年人按照劳动情况的不同,每天能从食物里获得维生素丙50—100毫克就足够身体的需要了。
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丙的主要供给者。土豆、白菜、番茄、萝卜、油菜、盖菜、雪里红、菠菜、红辣椒等蔬菜,橘子、橙子、柚子、枣、山里红、柠檬、芒果、草莓等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丙。每人每天如果能吃到半斤左右的蔬菜或水果,就不会感到维生素丙的缺乏了。
但是,在冬季寒冷、新鲜蔬菜出产较少的地区的居民,有时因为较长时间新鲜蔬菜吃得不够多,发生坏血病。在这些地区我们可以用黄豆芽、绿豆芽来代替新鲜蔬菜,一样有预防坏血病的功效。干的黄豆、绿豆和蚕豆里本来没有维生素丙,但当它们发芽时却能造成维生素丙,所以和一般新鲜蔬菜有同样的作用。
维生素丙的特性之一是溶于水,又易氧化,因此加热后很容易损失,我们最好常吃些凉拌的青菜。吃熟菜时,最好用大火急炒或盖盖煮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维生素丙的损失。

怎样护理出水痘的病儿

第8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怎样护理出水痘的病儿
徐勖志 李祺
水痘是一种传染率很高的急性传染病。冬季和初春是发病率最高的时期。它的病原体是一种用特殊方法检查才能见到的滤过性病毒,这种滤过性病毒通常存在于病人皮肤及粉膜疱疹的液体内,有时也存在于病人血中。健康人通过空气或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沫、皮肤疱疹后都可以被传染。十岁以下的儿童最容易感染。在某些长期没有水痘流行的地区(如西藏),成年人受传染后得病的也很多。水痘的发病率所以高,还因为水痘在潜伏期末期就可以感染人。
发病时的症状
健康人受传染后,经过十一到二十三天(平均十五到十七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发病时有这样一些症状:在出疹前期,病人有低温、轻度软弱、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轻度腹泻、呕吐等。出疹时,病人体温升高,在头部发根处、躯干、四肢、手掌、足蹠等处陆续分批地出现小红斑,数小时内转变成为高出皮肤表面的丘疹,最后成为绿豆大小内含透明液体的水疱,水疱周围有一圈红晕;二、三天后水疱干燥并结痂,六、七天后体温下降到正常,十四天左右全身痂皮脱落。有时口腔、咽喉粘膜、结合膜也可以发生水疱,破后形成小溃疡。
水痘本身病情很轻,只有营养不良或患其他传染病的儿童患水痘时病情较重,有时发生疱疹化脓、肺炎甚至败血症。因此,水痘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主要是给以适当的护理和饮食。
怎样护理
病人尽可能应在早期和健康儿童(特别是幼婴儿和衰弱的)隔离开,如条件许可,最好单独住一间房子。病人必须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室内的光线应较暗,经常注意空气的流通,但需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能使病人着凉。保持病人口腔卫生,一天用温开水或硼酸水漱口数次。剪短指甲,并保持手指的清洁,戴上布制手套,以防止疱疹被抓破而引起感染。注意皮肤的清洁,可以用1%龙胆紫酒精溶液涂拭水疱处,以防细菌感染。皮肤发痒时可用5%的薄荷酒精溶液涂拭,遇到皮疹化脓或产生肺炎等情况,应找医生诊疗。病人穿过的衣服、盖过的被褥等需消毒,以防止传染。
病儿的营养
由于水痘是急性传染病,要特别注意营养。给饮食时,要考虑疾病的特性、轻重和病期,也需要考虑到病人的全身状态和反应能力。
在急性发热期,以给病人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原则。可以采用冲淡的牛奶(以50%的米汤或果汁冲入牛奶中)、瘦鸡肉末稀饭(不能太稠)、煮细挂面或面片加入少量瘦肉末及蔬菜末,蒸蛋羹、蛋花汤、蜂蜜水、藕粉、煮水果、新鲜桔子汁、红枣汤等,一天定时给五、六次,每次可轮流选择上述食物的一种,量宜少。
当病人体温下降,全身状态好转,食欲增加时,可适当逐渐增加食量。
恢复期病人的饮食,应该含有足量的矿物盐、维生素及大量蛋白质。可以采用牛奶、鸡蛋、瘦肉类、鱼类、豆腐、豆浆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菜肴应该烹做得较细软,如肉末羹、鱼羹、烩肉丝、半熟鸡子(煮开后三分钟即成)或蒸鸡子羹、蛋花汤、烩豆腐羹等,另外含维生素及矿物盐较丰富的如新鲜水果(桔子、苹果、柚子、香蕉),特别是含维生素丙较多的红果汁、红枣汤,其他如新鲜蔬菜(土豆、西红柿、冬瓜、胡萝卜、白菜等),必须做成菜泥或菜末羹、蔬菜汤等,使它易于消化。主食方面,可给稀饭、细面条、薄面片、馒头、面包、面包干等。一天可适量进餐四到五次。

在结婚登记处(图片)

第8版()
专栏:

  在结婚登记处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 李仲魁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