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11-30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四面八方开辟肥源 认真解决互利问题 房山县积肥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九倍 勤丰社改善积肥办法肥料质量提高

第2版()
专栏:

四面八方开辟肥源 认真解决互利问题
房山县积肥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九倍 勤丰社改善积肥办法肥料质量提高
本报讯 河北省房山县在积肥运动中注意执行互利政策,鼓舞了群众的积肥热情,目前全县的积肥量已比去年同期增加九倍以上。
房山县农民找到的肥源很多,目前主要的肥源,是利用玉米秸、杂草、落叶等进行压肥;利用牲口棚圈、厕所等造肥;此外还有打土坯换炕、熏肥、扫街道、修公共厕所、拾粪等等。全县有玉米秸约一亿斤,除留一部分充作燃料、饲料以外,还有五千万斤,可以用来压肥。目前已铡压肥用的碎秸二千七百多万斤。夏村乡田各庄农业合作社提出“男女老少齐动手,处处肥料堆成山”的口号,边宣传,边找肥源,边积肥。
各地农业合作社在处理社员所积的肥料的问题上,充分注意了按质论价的互利原则,大大鼓舞了社员积肥的积极性。许多合作社制订或修订了积肥报酬和奖惩的办法。如大次洛农业合作社在生产队内按人规定积肥任务,按定质定量记工分,超额给予奖励。具体办法是:把积肥质量分为甲乙丙三等,各给以不同的作价,并且规定每个人所积的肥料中,丙等肥不能超过15%。积肥超过任务的部分,每“方”多加两分。这个办法对于刺激和督促社员积极积肥,起了很大作用。
到11月20日止,房山全县已积出成肥和半成肥九亿九千五百多斤,按全县二十二万多亩春播地平均,每亩有肥料四千三百斤,与去年同期比较,积肥量增加九倍以上。现在积肥运动仅仅在开始,积肥量还在不断增加着。
本报讯 “社里光喊要增产,就是管理肥料办法少,肥料质量越来越低,那能增产呀!”这是江苏靖江县勤丰社社员范双祥在“鸣放”中提出的意见,可是当时领导干部却找不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后,社里组织社干部学习的时候,支部书记戴福龙又把大家曾经争论肥料质量的意见重新提了出来,并请大家讨论“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提高猪灰肥效”的问题。经他这一提,学习会变成了辩论会。社长沈德满同志说:“猪灰质量低,那能怪我们社干部,还不是饲料不够。”会计毛正丰说:“说怪我们社干部也不错,就我家说,办社前养猪总要常常弄点草,收集点树叶子和垃圾垫垫圈,当然猪灰肥效高;办社后,除夏秋两季砍的青草记工后垫在猪圈内外,其余冬春两季光垫点白泥,猪灰质量当然不会好。”经他这么一说,戴友书同志跳起来说:“不提便罢,一提倒提醒了我,办社前我家猪圈里垫草、垃圾、树叶,一冬一春少说总有二百多斤,这样,肥效高,猪子容易长肉;办社后,我也弄点垫垫,可是家里妇女们总要啰囌,喊草不够烧,慢慢也就不去垫了。猪圈里只垫死黄泥,担子倒不少,就是质量不高。”
经过这个分析,大家认为现在肥质不好,肥料管理有缺点是重要原因;而提高肥效的主要关键,是认真解决互利问题,发动社员用草加杂肥垫猪圈,接着,便研究了提高猪肥质量的具体办法:社员垫稻草按市价每百斤加二角铡工费,以组为单位过秤;并发动儿童划树叶垫圈,按稻草折半作价;其余垃圾,河坎上网丝泥、草皮按箩计算折价投资。全社共养九百九十九头猪。这办法推行后,全社二百四十户到明春可积取猪肥二万五千担至四万担,肥质还可提高30%以上,可以增加麦田追肥八百亩。
改进猪肥管理办法,当夜就传到各队社员中去了。八队社员常正岗说:“这一来政策明,办法好,今后用草垫猪圈可不会吃亏了。”有些社员还说:“意见才提出去几天,干部就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整社的办法真妙,真有劲。”

大量采集海产肥料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大量采集海产肥料
我国沿海一带和各岛屿,蕴藏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海产肥料。仅广东的合浦和湛江专区沿海地区农民习惯使用的海产肥料就有:渔汁、渔盐、螺壳、蚬壳(烧灰)、蠔壳、海泥、蟹壳、海蜇、沙蟹、海茜等。使用的结果说明,这些海产肥料的肥效并不次于别的肥料。如在稻田里施上螺壳灰追肥,长出的谷粒既结实又饱满。而用于玉米、蕃薯、马铃薯、木薯、花生、芝麻等作物,肥效更大,收成亦好。北部湾北海市属涠洲岛和斜阳岛的农业生产上所使用的肥料,绝大部分是海产肥料,这些地方种植的花生、玉米、蕃薯等,收成一般都很好。
海产肥料的产量是很大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北海水产加工厂1955年第一季供应农民的渔?渣、渔鳞就超过四十万斤。除了在腌制鱼类过程中余下来的渔盐、渔鳞、渔汁等可以做肥料以外,还有海泥和随着海潮涌到海滩上的以及浅海地方生长的海茜等海中植物,可以堆制绿肥。这些都是经年出产,取之不尽的。
这种蕴藏丰富、肥效显著的海产肥料,如果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加工和供应,对于保证农业增产,将会起良好的作用。但是,现在这些价廉物美的自然肥料,还未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实在可惜。目前,沿海地区的秋汛已经开始,冬汛渔季也将接连而来,这个时候正是采集、加工海产肥料最好的季节。希望沿海地区农业生产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立即动手,进行海产肥料的研究使用,并有计划地组织供应。最好用少量投资兴建一些小型渔肥厂,以便充分利用丰富的海产肥料资料,为农业生产服务。
庞冠润

人有厕所猪羊有圈 肥料增加环境改变

第2版()
专栏:

人有厕所猪羊有圈 肥料增加环境改变
本报合肥电 安徽省沿淮河的蚌埠、阜阳两专区农民,有一百多万人投入了修盖厕所和牲畜圈的突击工程。在二十多天内两个专区改建和新建的厕所即已达六十八万多个、粪池二十一万多个、猪羊圈三十二万多个。
淮河两岸的人民,过去没有积肥习惯,所以形成了人无厕所、牲畜无圈,人畜粪倒处流失现象。这样,不仅田地缺肥,对环境卫生也很不好。解放后几年来虽有改进,但还很不彻底。如淮北萧县有七十万人口,三十多万牲畜,每年流失的人畜粪达五亿多斤,可使五十万亩农田每亩施一千斤肥。有的地方即使积肥,也没有积尿水肥的习惯,都是把人畜粪晒干后上到地里去,肥效减低。猪羊无圈不但影响积肥,对庄稼损失也很大。今年这两个专区的农业社,在讨论农业发展规划中,都把修厕所、盖畜圈当作解决肥料的重要问题,经过讨论打破了群众的思想障碍,社社都建立了基建队,采取社出工、社员出料的办法专门进行这项工作。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修厕所、盖畜圈的运动便开展了。只是肖县便成立了四千八百多个基建队,从11月初开始动工在二十天里就使79%的农户有了厕所,建了猪羊圈。到11月底这个县即可达到户户有厕所,猪羊都有圈。

广东大量种绿肥

第2版()
专栏:

广东大量种绿肥
本报讯 广东省今冬绿肥种植面积将要达到六百万亩,比去年扩大两倍以上,大约可以解决明年春耕一千万亩稻田的用肥需要。目前,各地陆续种下了一百四十多万亩。
广东省大量推广种植绿肥是今年才开始的,过去有不少地区因为干部和群众对种植绿肥的好处缺乏认识,强调没有习惯,不愿意多种。今年经过大辩论、摆事实、算收益和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后,干部和群众初步有了正确的认识,因而种植面积有了显著增加。
在冬种绿肥的同时,全省群众性的积肥运动也正在蓬勃地展开,全省农民所积得的农家肥已达四亿三千多万担,平均每亩冬种作物有肥二十一担,正力争超额完成明年积肥五十七亿担的指标。
(李少球)

从红安县带回来的……——中共平江县委副书记谈参观红安县的感想

第2版()
专栏:

从红安县带回来的……
——中共平江县委副书记谈参观红安县的感想 本报记者 黄驭白
“这次到红安县去参观,不仅解决了我的思想问题,还学到了很好的工作方法。红安县能办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办到。”跟我说话的是李少连,中共平江县县委副书记。他是刚从湖北红安县参观回来的。他一回来就兴冲冲地在一千八百多人的干部大会上作了报告,我们特地约了他谈谈感想。
“红安县的办法在人民日报介绍出来以后,我们县委书记王效良同志就领导县委们讨论了两天,琢磨着如何学习他们的经验。说真的,我原来也是这样想:我们平江的粮食产量比解放前已经提高了一倍。从合作化以来,我们这里连续三年得到丰收,今年的粮食总产量估算可以达到五亿斤,每亩平均产量六百四十六斤,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开始,县委在讨论明年生产规划的时候,王书记根据调查研究得来的材料,提出明年粮食产量指标要达到五亿五千万斤,我还认为这也高了。尽管大家调查算账,提出增产根据,但我想人还是这些人,土地还是这些土地,要跳过这一大步,不是没有困难的。当时我口里没说出,心上的确有些怀疑。
“到了红安,我的思想疙瘩才解开了。红安县的生产条件并不比平江的好,说实在话是比平江的差。我在他们那里参观了五天,从西边走到南边,地形虽说跟平江差不多,但是他们那里的大别山比我们这里的慕阜山还大。那里的气候比平江冷,水利条件没有平江方便,土质也比平江差,可是,他们的粮食产量,居然每亩达到了八百斤的标准。我这才知道,土地潜力是大的,问题是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决心。
“过去我们对这总是体会不深。我们几个县委都是有点保守的,乡党委书记以上的干部就更多了。这次随我一道去红安县参观的就有十一个乡的党委书记,有好几位同志有怀疑。像青水乡党委书记陈福德就说:“到底要去看红安县是不是吹了牛皮!”在红安县安南农业社参观的时候,看了现场情景还不算,我们南江乡的党委书记张九畴还暗地里量了一个五分面积的田,看看是不是他们那里的田面大,结果并不大。再仔细一看,原来他们那里普遍是四寸四的禾,每蔸有十七八根,平均每亩下肥三百石以上,加上做到了“五犁、四耙、一耖”,防治了各种自然灾害,最后验收,单这一丘五分田就收谷八百七十四斤。折成一亩就得一千七百四十八斤。我们平江现在一般是七寸七,如果按照他们那样密植,每亩还可增加三千多蔸禾,另外再搞好加工加肥,在现有基础上增产七百斤不成问题。经过这样一算,我们的同志才真正地服了气,这个怀疑一消除,劲头自然来了。
“我们王书记曾经说过,要闹通思想,光在会议上争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去看看现场,看看人家那些先进的东西。看一回,比我们在家里开三回县委会还强。群众也需要这样,只要把本乡本土的高产典型找出来,组织他们互相参观,效果就很好。凡是这样做好了的地方,群众的生产劲头就不会是八百斤,而是一千斤,甚至更多。
“至于说工作方法,我们的体会就更深了。红安全县两千多个干部,长期驻社的就将近一半,他们的农村部长才真正是懂得农业技术的内行,我们问啥他答啥,开口一套一套的。县委书记也是这样。我们互相握手,他们的手也比我们粗些,皮也比我们厚些。
“他们那个坚持搞试验田的办法就是好,他们那田里土里,差不多处处都钉了牌子,从社干到社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试验田。干部领导生产,不是用自己的口而是用试验田去说服的。这才使领导与群众真正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更具体、更实际、更有效的以生产领导生产的方法。可我们呢?我们过去也强调参加劳动,参加生产,要以生产领导生产,同志们事实上也参加进去了,我们一个候补县委今年就已做了四百多工分,我们并不怕艰苦,但是我们参加劳动的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是不仅要参加劳动,还要学会如何劳动,使我们的劳动会更多地变出粮食来。
“现在来看,我们过去从劳动的政治意义上考虑的多,忽视了必须掌握技术。同志们下去这里帮帮,那里弄弄,累也够累的,但结果还不是真正懂得生产推动生产,社员们生产上有技术问题要解决,我们还是答不上来,道理就在我们自己没有从头到尾地积累一套经验,没坚持搞试验田。
“这回算是给我们开了窍了。我们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以后,就开了四次县委会,修订了四次明年的生产计划,到最近这次才订下盘子。计划明年不但要达到五亿五,还要达到五亿七。这回全部下乡的同志,每个人都下了决心要搞试验田,要包社、包试验田、包工包产、包年终决算。包好了有奖,包坏了就罚。粮食是种出来的,要多打粮食就硬要技术。现在同志们钻技术的劲头是起来了。他们说:要一年学懂,两年学通,三年就当个专家。”
李少连同志说的很激动,临了他还再一次表示决心:我们一定要做到“十年规划,一年完成’。”
当我离开平江县的时候,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全县已经有一千九百多个干部买了七千多件农具,确定了近两千亩试验田。一个钻研农业技术的高潮伴随着冬季生产的高潮一起到来了。

不要满足于轰轰烈烈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不要满足于轰轰烈烈
农业合作社要想把全体社员的积肥积极性调动起来,号召和宣传是很必要的;但是,光靠号召动员或是给每个生产队和社员规定出积肥任务,也还是不够的,必须使社员的积肥热情持久不懈地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更大的成绩。怎样能使社员的积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认真按照互利原则,合理地解决社员积肥报酬的问题。
当前农业社的肥料来源,除部分商品肥料和社的集体积肥以外,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要靠社员的家庭肥料。因此,合作社要想得到又多又好的肥料,给社员的肥料代价是不是合理,有决定的作用。
有些合作社在取得社员家庭肥料时,不给任何代价,或者只给很低的代价,或者不按肥料质量给代价,这都会妨碍社员积肥的积极性。勤丰农业合作社猪肥质量越来越低,领导干部过去也找不到改变这种情况的办法,后来经过社员一辩论,这才了解到问题症结所在,接着把积肥办法和收购价格作了调整,社员积肥积极性就大大高涨起来。
现在,许多地方积肥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有些什么问题?社员们有些什么意见?各地农村党组织和农业合作社的领导干部有必要及时检查一下,看看积肥办法是否对头,肥料报酬是否合理?发现了问题,立即发动群众研究、辩论,找原因,想办法,及时解决问题。不要只是满足于“轰轰烈烈”,把领导只停留在“千车万担”的口号上。

城粪下乡支援农村

第2版()
专栏:

城粪下乡支援农村
据新华社讯 武汉市现在在郊区开设了两个垃圾堆肥场,把每天运来的垃圾经过堆沤发酵、过筛后,除收取手工费外,全部供应农民。从城市阴沟里掏出的大量污泥,也已运往郊区去肥田。据调查,武汉全市每年清除的垃圾达八百多万担,含肥量约有60%左右。
武汉市正加强对粪肥的管理,有关部门采取了“划界清除”办法,把城市边缘的厕所分别由邻近的农业社包干,由农民“就地取用、自取自运”,减少了农民买粪的投资;人口稠密区的粪便仍统一由有关单位经营管理,专门计划供应临县农民。此外,市里还拟新建、改建一批能容纳上百万担的简便蓄粪池,以便储容因淡季滞运部分。

养猪积肥对增产作用很大 利群社粮食作物大丰收

第2版()
专栏:

养猪积肥对增产作用很大
利群社粮食作物大丰收
据新华社讯 贵州省绥阳县利群农业社发动社员大量养猪积肥,对农业获得大丰收起了重要作用。这个社今秋粮食产量平均每亩由去年的三百四十六斤提高到五百八十斤,增产67%以上。全社四十户农民的生产水平都赶上了富裕中农。
利群农业社位于半山地区,耕地瘦薄,历年粮食产量都较低。自从成立农业社以后,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但因肥料不足,产量增加仍不显著。去年秋收后,社里总结了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随后向社员提出了“人养猪、猪养田、田养人”的口号,发动大家大量养猪积肥,并及时帮助社员解决猪源、资金和饲料等具体困难。全社现已养猪二百七十六头,平均每户达六点九头,比去年增加一倍。由于大量养猪,肥料增加迅速,今年全社的稻田普遍追肥二次以上,每亩施肥量由去年三千一百二十斤增加到四千八百斤,其中猪肥占总施肥量的60%。因为大量的增施肥料,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水泥坝生产队比去年增施肥料一倍后,今年粮食增产二倍。去年全社缺少口粮近五万斤,今年全社除交公粮、卖出大批余粮外,平均每人还有粮食六百二十九斤。利群农业社大量养猪不仅提供了粮食大丰收的重要条件,还大大增加社员的现金收入,全社养猪已收入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五元,平均每户已收入四百四十一元,比去年增加一倍。

保证农业大量增产 江西继续推行“三变”

第2版()
专栏:

保证农业大量增产
江西继续推行“三变”
本报南昌电 江西省根据党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精神,继续大力推行一季稻变双季稻(包括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的“三变”的增产措施,到1967年这个省将基本上成为双季稻省。
过去五年的经验证明:“三变”是江西省粮食增产的有效办法。自1953年到1957年五年间,双季稻由1953年的四百五十万亩,扩大到八百多万亩(此外,中稻变早稻二百零九万亩),旱地变水田七十四万亩,荒地变熟地一百四十四万亩。由于复种面积逐年扩大,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在1949年七十七亿五千斤的基础上,达到一百四十亿斤左右。其中,仅仅由于推行“三变”,就增产了稻谷将近三十四亿斤。现在全省“三变”的潜力还很大。省委要求在今后十年内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将一千九百万亩一季稻田变为双季稻。到1967年,全省双季稻面积将从现有的八百万亩增加到二千七百万亩,占水稻田耕地面积的75%。到1967年全省耕地面积从现有四千二百二十万亩扩大到五千六百万亩。如能完全实现以上计划,到196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可以达到三百四十亿斤。这样,就有把握完成和超额完成每亩产量八百斤的要求。
能不能在全省继续推行“三变”呢?根据萍乡、南康、星子、莲花、上犹、永新、信丰等县的材料,只要适当解决水利、肥料和劳动力等问题,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萍乡县双季稻面积已达到84.7%,南康县75.5%,星子县70%。但是,目前全省相当一部分县双季稻面积占水稻田面积的比例是较少的。如永丰、丰城、吉安等县双季稻的面积,只占水稻田面积的4%到9%。
为了给大力推行“三变”创造条件,江西省委决定在1958年扩大灌溉面积一百七十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二百五十万亩,并大力争取超过。另一重要措施是发动群众大量积肥造肥。要求大量积蓄农家肥料;大量扩大绿肥面积,提高绿肥单位面积产量;抓紧建设化学肥料厂,大量增加化学肥料;发动群众大量积蓄自然肥料。要求1958年双季稻田每亩施标准肥七十到八十担,单季稻田每亩施标准肥五十担。
此外,还要采取移民办法,克服人少田多的地区的缺少劳动力的困难;大力推行各种先进生产经验和有效增产措施。

同白龙江争地

第2版()
专栏:

同白龙江争地 本报记者 柳梆
“向白龙江进军”的号角激荡着人心。从宕昌的两河口到文县的临江,战线蜿蜒一百二十多公里。四十三处筑堤截河淤地的工程紧张地在进行。成千上万组织起来的农民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同自然灾害英勇搏斗。过去四年,他们已经向汹涌澎湃的江水夺回一万五千多亩耕地。今年,他们还要强迫白龙江再吐出九千多亩地。这是耕地面积少、人口多的武都专区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困难而采取的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斗争。
武都专区境内90%为高山深谷,只有白龙江沿岸是一溜平川。这是全区耕地的精华。可是,那湍急奔腾的白龙江水,把两岸的肥沃膏腴之地,啃得支离破碎,良田转眼沦为荒滩。年复一年,这一带的耕地不断减少,以致全专区人口最稠密的川坝地区每人平均只有九分地。严重的是,江水不仅摧毁了农田,而且主流不断直扑村边,滚滚浪花日夜威胁着两岸村庄和人民的安全。在旧社会里,这儿的农民迫于生活,曾经冒着危险,在那七零八碎的河滩上淤地抬土,企图种上庄稼。但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怎能驯服白龙江呢!经过多次失败以后,人们得出惨痛的结论:“早上抬地晚上淌,晚上抬地早上光;一年常抬地,不见一颗粮!”因此,这一带的农民很多都是依靠到山区贩点油盐之类的日用品,换回粮食糊口。在那个年代,如果你问他们:“今年的庄稼收成怎样?”回答总是:“唉!我们这里是吃半年跑半年,半年不跑饿半年。”这话充分反映了这里的农民无法安于农业生产的苦闷和绝望。
党总是针对群众的迫切要求来决定自己的任务的。1953年春天,中共武都地委的工作组来到了沿江土地冲刷严重的村庄,和当地农民一道研究怎样斗倒白龙江。党教育人民,只有认识自然才能进一步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人们开始摸白龙江的“底”。经过调查勘测,证实白龙江的江底一般说来是比较平坦的,总坡度约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四。跌差大、容易泛滥成灾的地方往往是山洪沟作祟。这是可以治理的。白龙江的江面宽阔处达一、二千公尺。计算了白龙江最大的流量以后,人们认识到河床宽度一般只要保留在一百五十公尺左右,其余两边的河道完全可以裁弯取直,淤为耕地。粗略估计:白龙江在武都境内流经十六个乡,约一万六千多户,约八万多人口。如果这些滩地全部淤出来,每人约可增加四分水地。这类水地第一年亩产三百斤,三、五年后种两季产量可以提高到八百斤。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啊!当然,要群众普遍相信人定可以胜天,就必须有一个眼看得见,手摸得着,活生生的事实作为动员。于是,地委选择汉王乡东星第一、二农业社为重点,领导农民向白龙江展开猛烈的斗争。到1955年底,历时三年,这两个社共付出了四万四千二百个劳动日,搬运了六千六百八十立方公尺的石块,筑成一道长堤,迫使江水归道,淤出一千四百亩沙滩,挖掉八千立方沙石,填上十七万立方肥土。到了去年——也就是新淤河滩地种上庄稼的第一年,一季就收了二十五万斤稻子。这一事实,使沿江农民看到一道宽广的增产门路。今年,党的三中全会发出的大力发展农业的号召,更使这一带的农民增加了无限力量。
我来到两水乡永丰第一农业社的截河工程现场。展开在我的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咆哮怒吼,鳞光闪闪,浑身雪练似的白龙,好像被拧着鼻子,由北向南,扭到山脚底下去,依着人们给它指定的新河道,驯顺地转着。紧紧拦着它的是一道长一千多公尺、宽四公尺、高二公尺、全部由石块砌成的长堤。长堤里面新淤出来近三千亩沙滩,男女老少的社员们正在上面辛勤地填土。一群精壮的小伙子正在继续搬运石块,加固长堤。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在江水上涨以前,抢挖了这条八百公尺长、三十多公尺宽的新河床,给江水改道准备好出路。他们又沿着新河床筑了一条降龙长堤,完成了惊心动魄的堵水截河、使长堤合拢、迫江水改道的任务。头一次堵水截河时,他们用两公尺长、一公尺多宽的椭圆形竹笼,装满卵石,一个个地往江里抛。但是几个浪花过去之后,竹笼子就不见踪影了。一千九百多立方石头被河水卷走了。九百五十多个工化为乌有了。好心的老年人劝告他们:“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这是天意啊!”然而他们并没有灰心。第二次用牦牛那样大的石块断河,可惜由于石方笨重,运输困难,备料不足,几块大石头被江水卷走之后就无以为继,再次失败了。最后一次,参加人数激增到一千多人,出动了上百辆车,集中了七百多立方石块,整整战斗了一个昼夜,江水终于屈服在人们强大意志的脚底下,乖乖地让出了大片耕地。
在这个工地上,我看到这些勤劳淳朴的农民怎样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不断地锻炼、提高和丰富了自己。筑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大块石头搬运起来很费劲。农民们及时研究创造了“木质起重机”。原来二、三十人抬不动的大石块,用起重机只要三个人就操纵自如了。炸石头打炮眼,最初用的是干钻法,两个人一天只能打一公尺二寸深。后来他们想出往炮眼里灌点水,也就是改用水钻法,两个人一天钻进八公尺。效率提高了六倍。点炮炸石头开始时用纸捻子,一人一次放六个炮,很不安全;后来改用旧棉花作捻子,一人一次可放四十个炮,而且安全。堤筑起来了,江水改道了,河滩淤出来了。但是沙砾上哪能长庄稼!这就得往河滩上填土。一亩地是六十方丈,如果填上二寸厚的土,就需要四万七千五百六十四背斗。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背二十背斗。一亩地就要二千三百多个劳动日。这是一项多么沉重的劳动啊!农民们于是就开“诸葛亮会议”,学会“高线运土法”。现在九个人一天就能够运二千四百背斗的土,等于一百二十个人的劳动。此外他们还因地制宜,开挖渠道,引水冲土,几个钟头就可以漫一亩地。
劳动斗争也提高了干部。武都专区这几年来在“与河争地”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基本的经验。首先是要调查河流的最大洪水位、径流量和流速,进行勘测设计,统一规划,确定堤线,然后交农业社施工。根据工程大小,实行分段管理,训练技术人员,基本上作到社社有人负责。秋收后,春耕前,农闲水枯,这是“与河争地”最有利的季节。这段时间,一般都把60%以上的劳动力投入水利建设。干部在这场斗争中还学会了勤俭办水利,没钱也能办大事。他们大力倡办中小型工程,小型的和比较易修的中型工程全部由群众自修,复杂的和接近大型的工程民办公助。武都县两水乡几年来修筑的四十条堤和一百一十九条水渠大部分属于群众自修,国家投资民办公助工程只有八处。石坡儿社十三户社员从1955年到现在,国家只贷给他们八十八元,就堵塞了白龙江的一条大支流,筑堤一百五十公尺,淤地填土三十四亩。两年增产水稻一万零五百斤,杂粮六百斤,马铃薯一千二百斤。
武都专区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大的有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和洮河,小的河流不下百余。由于山区气候多变,雨量不稳定,河流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水落石出。因此,河流两岸均有大片荒滩可资利用。据不完全的材料估计,今后全区普遍展开“与河争地”运动,最低限度还可以淤出五万多亩耕地,可以增产粮食一千五百多万斤。武都专区的人民正以愚公移山一样的劲头,和水作斗争。(附图片)
人们在征服白龙江。这是武都县两水乡永丰一社的社员们用自制的“起重机”运石头加固堤坝。新华社记者 黎 枫摄
削平高山填河滩。社员们用自制的“运土机”,把高山上的黄土送下来。 新华社记者 黎 枫摄
永丰一社在已争得的土地上获得丰收,老社员陈金奎分到了一千六百多斤粮食和八百斤土豆。
新华社记者 黎 枫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