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11-18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郑凤荣跳过了1.77公尺

第8版()
专栏:

郑凤荣跳过了1.77公尺
风和日暖的11月17日上午,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正在举行北京市运动会田径比赛。先农坛体育场的东南角看台,平常是观众最不爱坐的地方,可是今天却是例外,观众们都挤在这几个看台上。这是因为著名的国家选手郑凤荣,正在田径场的东南角上作跳高表演。
跳高架的横竿不时地往上升着,穿着白色短裤的郑凤荣轻松愉快地跳过了1公尺56、1公尺60、1公尺64、1公尺68……。现在该是跳1公尺72的时候,对郑凤荣来说,这个高度是可以越过的,但从她的面部表情来看,她没有像刚才那么轻松;郑凤荣做了下准备动作,走近了起跑线,一阵快速助跑后,就跨过了横竿,巧妙轻盈地落在沙坑里。
“1公尺77……”,郑凤荣对裁判说。
当扩音器传出了这个高度之后,看台上马上就喧哗了起来:“一下子就加5公分,比世界纪录还高1公分,姑娘的雄心可真不小呀!”
工作人员忙着量尺寸,平场地,时间过了很多,正在休息的郑凤荣说:“让我快些跳吧!”她自己又不住用跑鞋在地上做标志,接着又用手臂量了一下横竿与起跳点之间的距离,……看来,她是紧张极了。最后,她在起跑线上站着,眼睛盯着横竿,好像要忘了跳过去一样。场上也紧张了起来,大家都沉默着。摄影记者准备好了一切,要把这个有意义的镜头,收入镜箱。
刹那间,郑凤荣已经开始助跑了,很快就奔近了横竿,只见她一脚跨过了横竿,接着马上就是一阵横竿落地声,……第一次试跳失败了!
四周的人们在安慰她,希望她好好地放松一下,再活动一下,准备跳第二次。
现在不仅是郑凤荣自己,连跳高架四周的人们,看台上的观众也感到紧张。
郑凤荣不时地按摩、抚摸着手臂和大腿。接着,她对准横竿看,咬紧了嘴唇,向前冲去。她的身体像燕子般地飞过去了。
成功了!全场响起了掌声,祝贺郑凤荣的成功。郑凤荣自己也跳了起来,她接受了四周的祝贺。整个跳高架的四周浸沉在欢乐的气氛中。
表演并没有结束,接着郑凤荣要求把横竿继续加至一公尺八十公分,接连三次都失败了。尽管这样,郑凤荣今年的目标是达到了。表演结束后,郑凤荣说:“我将巩固这个成绩,争取创造更新的纪录。”
全国人们期待着这位年轻的世界女子跳高纪录打破者,创造更优秀的纪录,为伟大的祖国争取光荣。 颜世雄(附图片)
郑凤荣跳过世界女运动员从未跃过的高度——1.77公尺。
 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摄

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开始

第8版()
专栏:

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开始
本报讯 1957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17日在北京体育馆开始进行第一天的比赛——男、女团体赛。这一天共有六十个队进行了四十四场的比赛。
在男子组的比赛中,北京一队、广东一队、上海一队、黑龙江队等都是二战二胜,他们都是以五比零、五比一的压倒优势轻取对手。女子组的比赛中,北京一队、二队、广东一队、广西队等都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她们经常以三比零、三比一打赢对手。
女子第四组北京一队对上海一队的比赛是一场动人心弦的比赛,也可以说是分组冠军的争夺赛(小组内以这两队为最强)。北京一队以去年全国冠、亚军丘钟惠、叶佩琼上场,上海一队以朱培民、池惠芳应战。第一盘丘、池的比赛,丘钟惠因手腕受伤,最近才开始练习,结果以二比零败于池惠芳。第二盘叶、朱之战,叶用变化多端的削球以二比零扳回一盘。第三盘双打中,叶、丘又取得了胜利。最后叶对池的比赛中,叶佩琼又告捷,以三比一取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
这次锦标赛中的男、女团体赛将连续进行六天的比赛,从21日起各分组冠军产生后,将进行争夺冠军的决赛。
(国安)

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举行两场比赛 “八一”队和北京队分别获胜

第8版()
专栏:

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举行两场比赛
“八一”队和北京队分别获胜
本报讯 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北京竞赛区在17日举行了两场比赛。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的一场“八一”队以三比○胜长春队;在北京体育馆足球场的一场,北京队以三比二胜沈阳体育学院队。
长春队昨天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是:速度快,动作灵活迅速,抢球积极。但是他们在紧要关头时,却缺乏门前一脚的功夫,致使许多应该得分的机会失掉了。例如前锋池青龙、宋智学、李光洙等都曾在对方门前获得射门的良好机会,但是他们都错过了。他们缺乏门前一脚功夫还表现在射门不准上面,许多急而劲的球都从他们的脚下飞经对方门的左右方或上方越出界外。
“八一”队在昨天的比赛中,表现得果断勇敢,他们抓住了长春队个子较矮的弱点,把原来踢后卫的高个子高筠时调任前锋,准备利用头顶球得分。这个办法果然生效,昨天高筠时连顶带踢独中两球,加上左翼崔亨燮踢入一球,“八一”队最后以三比○胜长春队。
昨天在北京体育馆足球场比赛的是北京队对沈阳体育学院队。上半时北京队打得不够理想。沈阳体育学院队非常活跃,攻势很猛,经常威胁北京队的球门,先后在十三和十七分钟射入北京队大门两个球。北京队虽有好多次射门机会,但都不是越界,就是被守门员接住。在三十五分钟时,沈阳体育学院后卫手球犯规,北京队罚球,点球入网,这才扳回一球。上半时二比一终局,北京队先输一球。下半时北京队吸取了上半时的教训,卫线队员在禁区外积极上前阻截,锋线队员也很好地利用了交叉换位和两翼拉开的打法,果然局面大大改观。在后一个四十五分钟中,优势几乎完全掌握在北京队手里,北京队的后卫都压过中线来助攻。沈阳体育学院队下半时全力防守,力图保持上半时的胜局,但在北京队的强大攻势下,终被攻入两个球。全场结果三比二,北京队小胜。

大风预报

第8版()
专栏:气象台

大风预报
11月17日下午8时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发布大风预报:
由西伯利亚西部移来的冷空气已经移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并将继续向东移动。17日夜间起,内蒙古自治区由六级左右的西南风转为六级左右的西北风。河西走廊有有五、六级的西北风。18日白天,东北全区,渤海、黄海北部,山东半岛由六级左右的西南风转为六级左右的西北风。18日上午起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有五、六级的偏北风。
18日早晨,新疆北部河西走廊的气温将下降8—10度。19日早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西部的气温也将下降8—10度。

祝贺和希望

第8版()
专栏:

祝贺和希望
吴文
继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戚烈云创一百公尺蛙泳世界纪录之后,昨天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健将郑凤荣又以一公尺七十七公分的成绩打破了一公尺七十六公分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这个新成绩的获得,我们在这里表示热烈的祝贺。
郑凤荣在1954年只能跳过一公尺四十六公分,经过四年的艰苦锻炼,她把成绩提高了三十多公分,在今年内她就八次跳过一公尺七十公分。郑凤荣这次能打破世界纪录,是同她的艰苦锻炼分不开的。
解放前,我国的体育很落后。解放后的短短几年中,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旧社会留下来的体育方面的落后面貌已根本改观。群众性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极大多数的运动项目不仅远远超过解放前的水平,而且有不少项目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我国的优秀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曾多次为祖国争到了荣誉。例如,今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上,我国青年运动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十九个项目中得了分,并有一项创造了世界纪录。在另外的很多国际比赛中,我国的运动员,也曾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的这些优秀运动员,如陈镜开、戚烈云、郑凤荣、张鋐、林锦珠、蔡艺墅,以及篮、足、排、乒乓等球类方面的一些运动员,他们在竞赛中表现了卓越的技术,表现了艰苦锻炼、勇敢顽强、不骄不馁、朴实谦逊等良好的道德作风。他们的良好作风具体而有效地对广大群众起了共产主义的教育作用。他们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
但是我们决不能满足和陶醉于这点已有的成绩。应该看到,我们许多项目的现有水平比世界水平还差很多,现有的成绩还不巩固,许多知识和经验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应该认识到像陈镜开、戚烈云、郑凤荣等创造的成绩,不过只是我国运动水平达到世界水平的开始,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因此,我们每个运动员,特别是创造了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应该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馁,百折不挠,勤学苦练,为创造更好的成绩,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而作更巨大的努力。

在刻苦锻炼中进步

第8版()
专栏:

在刻苦锻炼中进步
毓忠
昨天,郑凤荣以她那种特具的弹性、柔软、快速、有力的腿和腰的动作,轻松利落地跳过了1.77公尺高的横竿,打破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郑凤荣今年才二十岁,在跳高上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真不简单。她从小就喜欢运动,经常和小弟弟在一起比赛跳高。
到1953年,她被选入了山东省田径代表队,参加了全国运动会,第一次“出征”,她就获得了1.36公尺的成绩,这个成绩与当时全国最高纪录仅差四公分,这使她非常高兴。
这一年,她考进了北京体育学院。在那里她开始了系统的按步就班的全面的身体锻炼。成绩很快地就提高到了1.45公尺。但是后来,她却因练习跳远腿部受伤引起了严重的关节炎。
等到她的健康全部恢复时,两年已经过去了。重新回到田径场上,她怎么也不能跳过1.40公尺的高度。面对着困难,她曾经变得消极起来,她打算不练跳高了,要改练标枪。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她认识到这是向困难低头的一种软弱的表现,她消除了错误的思想,鼓足了勇气,毅然地又踏上了艰苦锻炼的路程。
在前进的道路上,她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原来她跳高用的姿势是落后的跨越式。于是她开始改跳剪刀式。但是改换姿势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弄不好成绩还会降低。事实证明她的成绩确实又降低了,但她并不灰心,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支持她鼓励她,她依照着老师的话,一股热情地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练习。每天她除了要进行球类、体操、田径等项目的全面锻炼外,还要进行一百次左右的跳高练习,同时还利用各种各样的辅助动作来纠正跳高动作。
她的成绩从1.40公尺逐渐上升,今年夏季,她在民主德国创造了优异的成绩——1.72公尺。今年10月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举行的全国田径运动会上,她跳过了1.73公尺,几天之后又在上海跳过了1.74公尺。所有这些成绩,都没有冲昏她的头脑,她立下了诺言要为祖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就在11月3日她在北京又跳过了1.75公尺。到今天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现在她已跳过了1.77公尺的高度,打破了美国黑人运动员麦克丹尼尔在去年12月1日在墨尔本创造的1.76公尺的世界纪录。她为祖国获得了荣誉,为祖国的田径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第8版()
专栏:

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乒乓球原叫台球,这是因为乒乓球在刚开始时只是在餐桌上玩的一种游戏。因为球在桌上来回打击时发出“乒、乓”的声音,所以又将台球叫做乒乓球。当时球和拍子都没有一定的规格,直到十四世纪末叶,才发明了用赛璐珞制造台球。最初,球拍是用羊皮纸做的,后来才改用木板制造。至于胶皮拍的产生和普遍运用还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1953年,日本首先使用了海绵拍,以后海绵拍才逐渐在各国普遍使用。
据说,乒乓球运动最初是从中国和日本开始的。在欧洲国家中,英国是乒乓球输入最早的国家,当时叫“桌上网球”。由于乒乓球简便易学、规则简单,男女老少都能打,因此乒乓球便成为一项有趣味和有锻炼价值的运动,并很快地流传到各国。
在我国,乒乓球运动在四十年前才开始提倡,当时只有上海、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比较普遍,由于当时都是用的木拍,球也比较轻,因此技术很低,直至1937年才有胶皮拍,球的重量也改成与国际比赛中规定的一样。在比赛时也开始用削球来代替挡球,但那时的水平在国际上还是很低。
解放几年来,乒乓球运动由于广泛开展的结果,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1952年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乒乓球比赛选出国家队后,第二年3月便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的成绩并不很好,男子队被评为第一级十名,女子队被评为第二级第三名。以后我国参加了每届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每次成绩都有所提高。今年4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男、女队在团体赛中都获得了分组冠军。比赛结束后,我国男子队被评为第一级第四名,女子队被评为第一级第三名,我国乒乓球队已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球队。
1926年国际性的乒乓球组织成立以后,第二年便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此后,每年春天便在各个国家轮流举办竞赛。今年春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二十四届国际乒乓球锦标赛(1940年到1946年因战争暂停),有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
在世界各国中,日本运动员接连取得了几届世界冠军。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乒乓球队都是横握球拍,善守能攻,也曾获得几届国际比赛的冠军。 (国安)

记列宁博物馆

第8版()
专栏:

记列宁博物馆
吴伯箫
早晨,从旅馆出来,我一个人走在莫斯科的街上。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是我并不感到孤单、生疏。从电影生动的画面,从文学作品细致的描述,特别是从几十年来燃烧一样的向往,对莫斯科,我仿佛早就熟识。那天在街上来来往往的苏联人,无论是男的、女的,或者是老的、少的,也无论是从你对面走过来的,或者是从你身边擦过去的,都像是老朋友、老邻居,他们用亲切的眼光,和悦的脸色,来欢迎你,招呼你。都仿佛在说:“早哇!”“您好!苏维埃的客人。”我俄文懂得不多,自然说不好苏联话,但是我真挚的感情怂恿我,却一个一个作了无声的回答:“同志,您好!”并且进一步想告诉他们(尽管他们不一定问你):“我要到列宁博物馆去”。
那天空气很潮润,不冷,虽然在北纬快六十度的地方的10月,但是绝不像冬天。从行人走路时的轻捷和自己心情的畅快看,倒觉得有点儿像初春。听着克里姆林宫叮当……叮当……的钟声,心胸立刻像海洋一样开扩起来了,饱孕了热情,充满了力量。那钟声是浑圆的,响亮的,肃穆的,和乐的,像一种和平和繁荣的信号,又像一种叫人奋发前进的召唤。在这样的钟声里我走进了列宁博物馆。
走进列宁博物馆像走进一个国际家庭。那里又肃静又热闹。从人们不同的皮肤的颜色,从人们说的不同的语言,知道大家是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的。很多人交换思想感情不单靠说话,微微地笑一笑或者轻轻地点点头,就仿佛彼此已经互相了解了。“列宁”这个字,不就是最响亮的国际语言吗?它的丰富的涵义,已经不只是一个举世景仰的伟大的导师的名字,已经是“朋友”“同志”“阶级友爱和团结”“世界和平和幸福”的化身了。
带着虔敬的心情我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走过十六个陈列室。陈列室里不是张挂着一幅一幅关于列宁革命活动的照片、油画,就是陈列着一件一件属于列宁的纪念品和遗物。从列宁的幼年直到世界劳动人民向他最后告别,人们像跟着列宁度过了战斗的一生。是那么伟大又那么平凡的一生啊。
列宁获得金质奖章从中学毕业以后,进了喀山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沙皇暗探所说的“极危险”的学生小组。他以满怀的革命热情,组织学生的革命活动。因为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做什么?”也读了赫尔岑、涅克拉索夫那些民主诗人的作品,所以在学生中间列宁是以博学多闻著名的。一幅油画画着,十七岁的列宁带领青年学生进行反对“1884年大学章程”的斗争情况:他昂着头,眼睛望着远远的前面,步子迈得很大,一群青年学生就紧紧地跟在他后面,奋勇前进……那还不是武装斗争,但是已经给人一种坚毅果敢战斗的气氛。据记载,当列宁被逮捕的时候,押解他的警察所长对他说:“你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要造反呢?横在你前面的是一座墙壁啊!”列宁的回答是这样:“是一座腐朽的墙壁哩,只须推撞一下,就会倒塌的。”
在沙皇追捕、通缉,随时都有性命危险的情况底下,列宁从国内逃到国外,又从国外逃回国内,任何艰难困苦都挡不住他。他走到哪里,哪里便建立起革命的组织,传播下革命的种子。在监狱里,他避开狱卒的监视,从事革命的著作。像“论罢工”就是在监狱里写的。为了严守秘密,列宁把自己的书信和书稿用牛奶写在什么书籍的字行夹缝中间。
1897年2月,列宁被流放到辽远的西伯利亚,住在叶尼塞省米奴新斯克州舒申斯克村。那是一座荒原上的村子,没有树林,只有几条堆满粪垢的污秽的街道。但是在那里被流放的三年,列宁竟然写了三十多种著作,著名的“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是其中的一部。紧张工作的空隙里,列宁还打猎,下棋,滑冰,作长途旅行,阅读他所爱好的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的作品。列宁是最会工作,最会休息,又最富于生活乐趣的人。
在外国,列宁也进行着始终不懈的革命活动。在德国慕尼黑出版的“火星报”(1900年12月11日第一期出版),“曙光杂志”就是他手创的全俄性的报刊。在第四陈列室里陈列着1903—1904年列宁侨居日内瓦的时候住房的摆设。还有办“火星报”的时候所用的桌子。在第五陈列室里有1903—1906年地下印刷厂的模型。从地上的掩护用房,地下的回环曲折的通道,人们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秘密革命工作的艰险和辛苦。
再往前走,拉兹里夫光辉的一幕揭开了:那富有历史意义的草棚,那白桦树林,那湖边的小船,那岸上两个伟大心灵的亲密的会见,都留给人以永远不会磨灭的印象。列宁那时(1917年7月到8月)是在丛林深处工作的。丛林的中央,辟出一块空地,立下两个树墩,一个高一些的当桌子,另一个矮一些的做凳子。周围用树枝圈了起来,列宁就叫它作“绿色的办公室”。是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列宁写下了他的天才著作“国家与革命”。为了工作方便,列宁曾剃去胡须,穿起芬兰式的农民衣服,坐小船到拉兹里夫割草,或者跟亲密的战友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在草棚里秘密集会。有一个叫科里亚的十三岁的孩子,每天搜集松枝,燃起篝火替列宁烧茶,同时看望四周,遇到生人到来的时候,便吹口哨,学夜莺叫。这些都应当是社会主义革命史册上不朽的篇页。
扮作司炉乘火车头去芬兰,两个月后的11月7日在彼得堡苏维埃非常会议上演说,高喊:“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同一天晚上十点四十五分在斯莫尔雷宫宣布“全部国家政权归苏维埃”,……那些充满了雷鸣般的鼓掌声和巨潮般的欢呼声的场面,是人人熟悉的,人人记得的。我们经常有的“乌拉”“万岁”的欢呼,我们无妨想像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场面的继续。在肃静的博物馆里,当你参观着大幅群众场面的油画的时候,那欢呼不也仿佛还能从并不遥远的地方清晰地听到吗?我们也无妨想像自己就是那些群众集会的成员吧。
分散放在三个陈列室里有三套列宁的衣服:1918年的一套呢大衣,黑绒的领子,两排纽扣;一套带黑羊皮领子的大衣,配了一双毡筒的靴子;又一套是哗哒呢的黄灰色的列宁装和一双皮质粗劣的高腰黑皮鞋。这些都是极平常的衣裳,但是都是列宁穿过的。尊敬穿衣服的人,衣服看来也发着光辉。还有常在列宁寝室里摆着的那张小书桌,列宁跟农民代表谈话的时候坐过的那张带着宽宽大大的布套的沙发椅,跟高尔基一块谈话时候的照像……原物都静静地默默地陈列在那里,但是每一种纪念物却都仿佛在现身说法,争着告诉客人它们各自跟列宁在一起的时候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参观的结尾是放映有关列宁的纪录影片。通过影片人们直接会见了列宁。列宁走路的姿式,列宁说话的声音,列宁对人和蔼又无比坚定的态度,那是无可代替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的。
那次参观,也还有一个难忘的插曲。
在博物馆走廊的地毯上我无意中拾到一枚少年先锋队的徽章。参观走到第十六陈列室的时候,正碰上一队少年先锋队员在那里举行入队式。她们在列宁像前宣誓。我心里想,拾的那枚徽章可能就是哪个队员丢掉的吧,便等她们的入队式举行完毕的时候,把徽章去交给估计是辅导员的一个年轻的姑娘。那辅导员却把徽章送给了我,作为纪念,我高兴地接受了,同时把一枚有毛泽东同志像的金黄的纪念章给她挂在了胸上。我回头刚走了二十几步,一伙小学生又赶上我来,大家笑着,围着我。又是那个辅导员,拿一枚共青团的徽章别在了我的衣襟上。同时亲热地说:“同志,您好!”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了,回忆那亲切、热情的一幕,就像刚发生在昨天。接受列宁的生平和事业给自己的教育,凭共青团的徽章作证,让我名副其实地做一个不老的共青团员吧。

萨波托斯基同志!愿你安息

第8版()
专栏:

萨波托斯基同志!愿你安息
萧三黄金的布拉格披上了黑纱。弗尔塔瓦的河水低沉地流泻。总统府顶上的红旗降下来多日了:萨波托斯基同志已长辞人世……
我有幸多次见过慈祥的老人。
只觉得,他是师长,是同志和朋友。
每次亲切地伸出他温暖的手来,
我便想起,那曾经是石匠的手,
现在又是作家的手……人民敬爱他经常和自己有密切的联
系。人民敬爱自己的领袖本来就出自人
民。人民感谢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人民感谢他对修正主义黑云的澄清。
今天全北京、全中国都下半旗向他
志哀。
全体进步人类都送他走平生最后一
段路,
都瞻仰他清瘦的遗容和诚朴的风
采,
都要捧着“新战士站起来”〔注〕
再三细读。他长辞我们去了,但站起来的还会有
无数新的战士。亲爱的萨波托斯基同志!愿你安息……〔注〕萨波托斯基同志写的以捷克斯
洛伐克工人运动历史为主题的
长篇小说,已拍成为电影。

小桦树

第8版()
专栏:

小桦树
菡子
珍爱孤儿是苏维埃人伟大的感情之一,倔强、温顺、聪明……又仿佛是这些孤儿们的共性,他们是长辈的人们心目中的小桦树。——它在他们心上唤起一种可喜的引为骄傲的感觉。
常常听说孤儿院,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看到孤儿,难道苏联的孤儿特别多么?不,把孤儿集中起来,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常常提到教养孤儿和孤儿们自己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说,是苏维埃人感情上的一种特征;自然也由于战争,多少英勇的战士留下了他们的孩子,人们把对英雄的尊敬和怀念,给了自己同志的继承人。
记不得“列宁在1918年”还是“列宁在十月”里有一个动人的场面:列宁和小女孩在一起。这个小小的不速之客突然闯进了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抱吻了她,随后给了她一支笔,请她在一旁作画,两个人默默地都在工作,多么宁静,多么富有诗意!她恐怕是孤儿中最幸运的代表吧,不,如果闯进来的是一个拖鼻涕的男孩子,列宁一定会先替他擦掉鼻涕的。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小说和电影都有)呢,简直是神奇的童话,他和最新的影片“仇恨的旋风”中的捷尔任斯基一样,对开始流浪沾有不良习气的孤儿群,充满了阶级的爱并大胆地信任他们;征服了他们的欺诈、撒野和懒惰,使他们真正离开肮脏的生活,成为光辉的苏维埃人。不朽的英雄马特洛索夫,就曾经是他们中的一个。“红领巾”里的苏拉和最近上演的“天职”中的阿略沙,也是卫国战争留下的光荣的纪念。他们是孤儿们坚强而敏感的性格的代表。难道能说他们是没有家庭宠爱的孩子么?发现他们的天才不仅是一对父母在注视,而是所有善良的有文化的苏维埃人的天职。阿略沙成为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就是有人那样专注地在寻觅和发挥他的才能。自然他们的生活中也出现过不愉快的事情,和他们共一个家庭的小伙伴,偶尔也提起他们是孤儿,用歧视的眼光瞧着他们,但这决不能使苏拉和阿略沙自卑而泄气,因为他们是“在苏联而不是在美国!”(苏拉语)他们马上可以到任何一个相熟的家庭中去,人们会像欢迎小主人那样接待他们。而他们原来的义父义母,又多么痛责自己孩子轻视孤儿的行为,直到孩子真正的认错了,把一对小伙伴的手重新拉在一起为止,他们心头的不安才能平静下来。小说“孩子的友情”和电影“鲁勉柴夫案件”中,两个孤儿加入了两个单身男子汉的家庭,他们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工人,几乎把他们全部的知识和本领,迫不及待地教给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待孩子那种纯乎母性的爱,就是这两个孤儿死去的父母也是学不到的啊!还有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个复员的军人和一个孤儿,他们好像是天生的父子俩。在战争中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索科洛夫决心以亲爸爸的身份在茶馆附近认了五岁的孤儿万尼亚,给了孩子意外的喜悦,后来他们相互的关怀和亲爱,几乎报偿了他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
对于苏联艺术家和作家们所塑造这些动人的形象,我实在是太感谢了。罗曼罗兰说过:“革命的最最伟大的艺术品是它所创造的人。”珍爱孤儿的苏维埃人和坚强聪慧的孤儿们,也正是十月革命所创造的新型人物中一些可贵的人们。

葡萄与卫星

第8版()
专栏:

葡萄与卫星
卢弓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是古代西方的一个寓言家说的。
发射一颗人造卫星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把一块铁抛到空中而已。这是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美国的一位将军说的。
☆ ☆
然而,这第二回,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竟然不只是一块半吨多重的“铁”,而且还有一只活的狗在里面。
于是,各色的“狗道主义”者流起来纷纷抗议苏联这种“野蛮”“残酷”的行为了。
如果按照美国小石城的一位抗议者恩津格夫人的话来改写上述的古代西方寓言,那就应当写成这个样子: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吃葡萄,“这在道义上,精神上和伦理上来说都是错误的”,因为,“毕竟,这些葡萄没有机会说出来他们是否愿意被吃”。
☆ ☆
接着,人们居然提出了所谓“太空主权”的问题。
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科学记者于伯尔说:“美国尽可设法击落这个赤色卫星,因为苏俄的卫星,根本无权飞越美国境内的太空。”蒋介石集团的中央日报驻美国特派员则从旁帮腔,说:“如果华府当局接受于伯尔的建议……不独可以恢复美国的世界声望,且也实际上建立‘太空主权’的先例……”
看来,这些记者们和他们的主子们也许还想把这种“太空主权”往高处延伸开去,一直达到,例如,三十八万公里以外吧!
这样一来,每天晚上,当一轮明月从美国东岸的大西洋上升起的时候,月里的嫦娥就该赶紧到美国的国务院去申请入境签证,而且,按照美国的法律,还得伸出她的纤纤素手,捺下一痕指纹。
于是,上述的那个西方古代寓言,就应当改写成这样: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这葡萄园子属于我的“太空主权”,你们谁也无权来摘。

响在村口的锣鼓(外一首)

第8版()
专栏:来自农村的诗

响在村口的锣鼓(外一首)
李学鳌国庆刚过去,新年还没到。震耳的锣鼓啊,为什么在村口高敲?是庆贺谷子又堆满仓?是庆贺棉花又装满包?是庆贺水井又挖好?是庆贺电站发电了?啊,孩子舞,老人笑,是阔别多年的“老干部”回来了!
秋耕犁头是针,泥浪是线,你是巧夺天工的织女,在短短的一夜间,就把村北的土地缝成一片。你,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你,第一代开拖拉机的女社员,告诉我,告诉我:今秋当你在这儿绣上水波似的花纹,明春将开出多么鲜艳的花瓣?

农忙假(图片)

第8版()
专栏:

农忙假(国画) 冯宝诚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