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11-06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坚持学习苏联的方针

第7版()
专栏:

坚持学习苏联的方针
杨秀峰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四十周年了。四十年来,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充分显示了苏联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给全世界劳动人民指出了争取彻底解放、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而苏联四十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也给各兄弟国家以最好的学习的榜样。
学习苏联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方针,继续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和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我们高等教育界对于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最好的纪念;对于前一个时期一小撮右派分子在高等教育界所发动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来说,也是最有力的反击。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我们就遵照党和政府的指示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开始执行了学习苏联的方针,在1949年年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曾提出了学习苏联教育建设的经验的任务。接着,创办了以苏联高等学校为榜样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学习苏联经验的先导。到1952年,在全国教师思想改造以后,更进一步地参照苏联高等教育建设经验,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进行了院系调整、专业设置,并在这个基础上普遍开展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的工作。
由于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新的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在高等学校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已经确立了领导地位;过去很少能够进入高等学校的工农子弟,现在在高等学校学生中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在若干大城市中已经占到20%左右,而就全国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占到34.1%;所有高等学校都已进行了院系调整,在设置分布上正在逐步趋向合理;各类学校都已设置了专业,并且制定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所有课程都已有了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性的或者各校自订的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一般都能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保证培养干部规格要求,各科教学中基本上都已有了苏联教材译本或自编教材;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也已普遍进行;所有教师基本上都已参加了教研组;过去从未有过的新专业和课程正在陆续开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在按照国家建设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干部的数量有了巨大的增长,八年来,各高等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三十六万九千名毕业生,比解放前五十年中的毕业生总数还多十五万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建设岗位上已表现了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与广大教师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密不可分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学习苏联取得这样的成绩,苏联政府派遣了大批专家对我们的帮助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来,苏联政府共派遣了五百八十三位优秀的专家来我国高等学校工作,本学年已经来到或即将来到的还有一百一十七位专家。这些专家们以高度的热情、忘我的劳动帮助我们改进教学、培养师资、传播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学技术。仅据不完整的统计:到1957年上半年止,专家们已为我们培养了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八千二百八十五人;专家们新开课程或帮助基础薄弱的课程开课已有八百八十九门,指导中国教师讲授的课程有四百四十三门;到1956年年底止,专家已编写教材六百二十九种,其中已公开出版发行一百零八种;帮助中国教师建立实验室四百九十六个,资料室一百九十二个,实习工厂三十四个;还有三十六位专家主讲开过三十七个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教师有二千七百七十五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专家帮助各高等学校新设立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和平利用原子能等培养新科学技术干部的缺门专业一百四十八种。至于帮助中国教师建立教研组,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更是难以数计。专家所传播的这些教学经验和科学技术特长,已经在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土壤里生根、结果。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专家真诚无私的友谊,辛勤劳动的高贵品质以及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中间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教育和影响了我国年青的一代。
几年来通过苏联政府和各位苏联专家的帮助,我们还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苏联的教学资料。这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各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都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几年来苏联教材的翻译和采用,更及时地解决了我国教学改革后高等学校教学上的迫切需要,对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了很大作用。根据高等教育部统计,自从1952年开始到1956年底,共出版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译本一千三百九十三种,目前仍在组织翻译。
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和派遣教师到苏联进修,是我们高等教育中学习苏联又一重要环节。从1950年到1956年暑假,在苏联政府大力帮助下我国共派遣了留学生六千二百八十八人赴苏联学习(内研究生一千零八十八人,大学生五千二百人),其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占75%左右。截至1957年暑假止,已经有六百二十五人毕业回国(研究生一百八十九人,大学生四百三十六人)。派遣教师赴苏联进修,从1955年开始,到现在共有二百二十五人,他们在苏联学得了许多科学技术,获得了许多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起了或正在起着积极作用。
此外,通过双方文化交流,如派遣考察团、参观、访问等,我们也学习了不少苏联经验。去年年底到今年初,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访苏代表团在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参观访问,收获更为丰富。今年5月,苏联高等教育部叶留金部长随同伏罗希洛夫主席访问中国,向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介绍了苏联四十年来高等教育建设的经验,访问了我国不少高等学校,赠送了我们一批书籍,对于中苏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友好合作的增进,更有重要影响。
总之,自从建国以来,特别是自从1952年在进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学习苏联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我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中间,积极学习苏联已经蔚为风气。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也有一小撮资产阶级的右派,他们牢固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反对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改造旧的高等学校,反对在高等教育中学习苏联、改革教学,他们夸耀英美资本主义文明,否定苏联科学技术的先进。他们借反对学习苏联,力图把我国的高等教育拉回向英美学习的老路,实现资产阶级高等教育的复辟。可是广大的教师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已经充分认识到苏联经验的优越性和我国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最近苏联洲际导弹的试验成功和一次再次人造卫星的发射,更在全世界人民中显示出苏联科学技术的飞跃进展和巨大成就。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击破了右派分子的谰言,也更坚定了广大教师学习苏联的信心。
从几年来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过程中,我们逐步体验到为了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今后必须更好地从以下几方面向苏联学习。
第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和党的领导。这一点我想无须多加叙述,它不仅表现在苏联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制订的,而且也表现在高等学校对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在各科教学中贯彻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和党的路线方针的阐述,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政治条件等等。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特点。
第二是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路线。苏联在革命成功后对于在高等学校中贯彻阶级路线采取了十分坚决的措施,如在各高等学校设立工人系,规定工人系学生优先升入大学本科,挑选优秀党员和在职干部进入高等学校,积极开展业余教育等,通过这些措施,高等学校学生的阶级成分迅速起了变化,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得到成长壮大。目前,这个经验对我国来说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第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苏联高等学校教学中十分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它表现在对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特别重视,表现在各次生产实习的安排与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表现在教学中注意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际资料的运用和随时吸收新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表现在专业和专门化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教学间的密切联系等等。最近,苏联特别注意招收具有生产实际锻炼和工作经验的学生入学,规定优先录取有两年以上工龄的中学毕业生,并且准备逐步过渡到完全招收具有生产实际锻炼和工作经验的中学毕业生,这也是为了使高等学校学生更好地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来,苏联高等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减少学时,精简讲授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改善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对于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从来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苏联高等学校对培养专家的要求从来就强调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对干部的政治质量与业务条件的要求是并重的。至于在专业教育方面,也十分注意在广泛的一般科学技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以克服由于高等教育专业化发展而带来的科学分工上的局限性。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早已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方针,苏联这方面的经验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是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上的集体主义原则。苏联在高等学校中注意发挥集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一种体现。它表现在学校一切工作都是有计划进行的,而这些计划都是由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制定的,也表现在学校教学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的。至于学校和系的学术委员会体现在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重大行政工作上的集体领导;教研组组织所有教师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来相互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较大的科学研究工作,更表现了苏联高等学校中集体主义的特点。
第六是按照国家建设需要,有计划分专业的培养人才。这个特点表现在与国民经济计划相适应的培养干部计划的编制上,表现在与国家建设需要密切结合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上,表现在高等学校网的建立、高等学校的设置分布适应国家经济布局的合理布署上,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体现和保证培养人才的一定规格要求上,也表现在毕业学生按国家需要由国家分配工作上等等。在这方面我们是必须向苏联学习的。
第七是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传统。苏联革命胜利后,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下进行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已成为高等学校中一种优良传统。他们的职工编制非常紧,而行政工作效率很高。校舍一般很挤,使用率也很大,许多学校是二部制、甚至三部制进行教学。实验设备也达到充分利用的地步,不少设备由学校自己制造。这种艰苦办学的精神,本来也是我们在老解放区的优良传统,但这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中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学的方针不够,滋长了一些铺张浪费现象。今后应该在学习苏联经验中,对老解放区的艰苦办学的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
此外,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也必须向苏联学习。由于旧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在高等学校中许多系科的基础十分薄弱,许多新的科学技术还是空白。要改变这种情况,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干部,我们必须而且也只有向苏联学习。
我们这几年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肯定的,不容有任何怀疑的。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对苏联经验的精神实质领会不够,了解不深,有时有机械搬用而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的缺点。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善于向我们先进者苏联学习”,我们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今后,为了进一步地更好地学习苏联,我们必须在几年来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总结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更深入地研究苏联高等教育建设历史发展的道路,认真地学习他们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各项经验,掌握它的精神实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地加以运用。还必须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建立和加强在我国缺门的或基础薄弱的新的科学技术专业,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条本质上完全对立着的高等教育路线。一条是以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以培养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服务的干部为主要任务的资本主义的高等教育,另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为广大人民所需要的、以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服务的干部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我国几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在反对资本主义的高等教育路线,坚持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路线的斗争中进行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贯彻工农阶级路线,更多地吸收工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入学,同时加强对非工农出身学生的改造,以培养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体力劳动的锻炼,克服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养成不怕艰苦、以劳动为光荣的观点,来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并动员全体师生员工,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学的方针,艰苦奋斗,积极努力,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使我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在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路线作斗争中取得彻底的胜利。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我们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任务。在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该更有明确的认识。

人造卫星与宇宙线

第7版()
专栏:

人造卫星与宇宙线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裕
在短短的一个月中,苏联发射成功了两个人造卫星。第二个卫星的重量为第一个卫星的六倍多,高约为一倍半(指离地面最大距离),而速度仍约与前同。在科学技术上,这个惊人的成就实在是史无前例。地球物理、气象学、宇宙线、天文物理等科学,将因此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里我谈一谈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对于宇宙线研究可能引起的影响。
宇宙线是由地球外面经常不断地发射来的一种辐射。在地面上所观察的宇宙线,有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各种不同的介子等。但其中大多数的种类,是由最初的宇宙线粒子与地球大气发生作用而产生的“二次”粒子。由于研究宇宙线,人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种不同的知识:第一,宇宙线的起源与天体的关系(包括地磁的分布);第二,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力与物质的构造;第三,宇宙线对生物和其他物质所发生的影响。
到现在为止,最高而且可靠的宇宙线观察是在三十公里高的地方进行的。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的轨道最低在四百公里,最高到一千公里,第二个卫星最高超过一千五百公里,差不多比三十公里要高二十到五十倍。在这样高的地方观察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是不是在人造卫星上研究宇宙线会得到革命性的结果呢?
宇宙线的研究有二个方面比较重要,一个是大的和远的一方面,就是研究原始宇宙线与宇宙线的起源。这是与天文学有关的问题。另一个是小的方面,就是基本粒子互相之间的作用力的问题,也就是用宇宙线来研究基本粒子的作用力。
现在来看高度与宇宙线研究的关系。先谈第一个问题:原始宇宙线就是在进入大气前的宇宙线,我们通常用气球来观察,观察到的成分有质子(氢原子核),d粒子,还有更重的原子核,种类很多。根据三十公里高处的观测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原始宇宙线里没有电子和中子。但是三十公里高处与苏联人造卫星的高度之间,还有很多气体,所以还不知道在人造卫星上观察到的成分是否会与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成分相同。重要的是,宇宙线起源的研究完全要依赖原始宇宙线的情况和成分的资料,以及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和天文物理现象的资料。在人造卫星上的观察结果很可能与三十公里高处的观察结果完全不同,因此对宇宙线起源的看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宇宙线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发生的机构怎样?加速的机构怎样?根据现在的观察结果来作推测,有好几种可能的答案。原因是大家对原始宇宙线的观测还不确定,对天文物理现象的观测,也不够准确,因此对宇宙线起源的看法也不能够确定。从人造卫星可以得到很多新的知识,所以关于宇宙线起源问题也可以得到更确定的知识。
现在谈第二个方面。在利用宇宙线的高能粒子来研究粒子间相互作用力问题时,人造卫星可以起什么作用?高度愈高,宇宙线粒子的能量和强度也愈高。现在在三十公里高处观察,有的粒子能量高到101020电子伏。在人造卫星那里可能得到101030电子伏的高能粒子。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只能把粒子能量加速到1010电子伏,如果要根据目前用的加速器的原理造个加速器把粒子能量加速到1014电子伏,那末这个加速器就要像地球一样大了。
为什么要在离地面这样高的地方来研究粒子与粒子间的作用力呢?作用力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核作用,这个作用力与普通的作用力不同,它的作用程很短,只有当粒子与粒子很近时才显出来。原子核的构成就是靠了这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的规律能够找到,那末原子核构造问题就可以真正了解了。这种力的作用程只有10-13到10-14厘米,一般的粒子能量很难使粒子与粒子靠到这样近。能量愈高才可以靠得愈近,这是根据量子力学测不准的原理;动量愈大,测不准的区域愈小。另一类主要的力是电磁力(也就是长程力),两个粒子很远也能发生这种力。这种力与原子核构造并没有很大关系,但在理论上我们对它有兴趣。我们对电磁力的远距离作用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很近时是否仍可以用目前的量子电动力学解释,谁也不敢讲,这个问题与场论的关系很大。如果能够使两个能量极高的粒子相碰撞,这个问题也就有希望能够解决。怎样得到高能粒子呢?只有离地面愈高愈好。假使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可能得到1030电子伏,这对短程电磁力作用性质的研究会有很大好处。这两种力与物质的构造都有密切的关系。可见,无论从大的方面看,或从小的方面看,高度对宇宙线的研究都有莫大关系。
在物理学历史中,每次在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的新成就时,物理学就紧跟着有划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明和物理学或其他科学的新发现是分不开的。现在苏联的人造卫星是有史以来科学技术最大成就之一(或者说是唯一最大的)。因此,最近的将来,许多学科的惊人进展,是可以预言的。还有一点,现在一般人把宇宙线像物理学当作一种极纯粹的科学看待,有如在1940年以前人们看待原子核物理学一样。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将来很可能会使人们对宇宙线和高能物理学的看法改变。

火箭发展的概略

第7版()
专栏:

火箭发展的概略
·礼·
作为今天人造地球卫星、弹道式洲际导弹和未来宇宙航行基础的火箭,是大约在九百多年前,在我国发明的。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炼丹家发明了火药。据宋史记载,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火箭。咸平五年冀州团练史石普制火球火箭等火器。这种利用火药燃烧面产生反作用推力的原理,并曾用于各种烟火玩具如起花等。北宋钦宗时代(公元1126年)金人入侵汴京(河南开封),宋将姚仲友曾用火箭武器抗击金军。在战争中火箭传入金和元(蒙古)。南宋时代宋、金、元三国交兵时,火箭是一种常用的武器。
大约在十三世纪,我国发明的火箭通过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至今在阿拉伯的古书里还可以找到中国古代火箭的记载。十七世纪沙皇俄国开始有了火箭,十八世纪印度也使用了火箭。这时火箭都是军用的。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康士坦丁诺夫改进了火箭技术,使火箭成为当时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苏联的伟大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火箭科学技术作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液体火箭的设计方案,建立了使用多级火箭达成宇宙航行的理论基础。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苏联共产党和列宁的关怀、支持下,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学研究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年青一代的苏联火箭喷气人才,为今日的跃进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在西欧,法国的工程师艾斯劳特·贝尔德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进行了有关宇宙航行的理论研究。美国的高达德教授约于同时也开始进行了火箭的研究工作。1926年他射出了第一只液体燃料火箭。他在火箭方面做了很多有用的实验。1937年卡门教授和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都曾在美国进行过火箭的试验和研究。但当时他们的研究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在德国,研究火箭较早的是奥波特教授,1923年他出版了有关宇宙航行的著作。西欧和美国这一时期(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火箭发展的特点是,政府不重视。火箭的研究工作多半靠私人的力量进行,成效很小。
火箭的大踏步发展大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在三十年代篡夺政权以后,极力准备战争,从事军用火箭的研究。在战争年代制成了著名的V—2火箭。纳粹德国复灭后,V—2设计者布朗恩教授为美国搜罗,到美国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现代科学如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学、燃料科学等的迅速发展,火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远远走在全世界最前列的是苏联。苏联在今年8月底发射的弹道式洲际导弹,10月4日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1月3日发射的第二颗更重、更大、更复杂的卫星,更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宇宙航行的时代。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歌手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