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11-04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照耀着科学发展的道路

第7版()
专栏: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照耀着科学发展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李四光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把人类社会推进了崭新的时代,人剥削人的制度开始崩溃,劳动人民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前途。全世界人类的生活,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任何方面,都将让有史以来一切先哲的智慧和梦想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放出异彩。
十月革命是全人类万古传诵的伟大诗篇,十月革命是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创造自己幸福前途的灯塔。
在全世界人民欢腾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时候,全中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都在欢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欢呼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欢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十月革命以来的四十年中,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极其伟大的胜利,尤其在发展科学事业增进人类幸福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苏联一系列的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和平利用原子能、远程弹道火箭、直到最近发射成功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全世界劳动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无论任何国家具有任何信仰、观点的正直人士,都将信服地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承认苏联科学技术已经远远地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
四十年的时间,对人类的历史说来,只是一个短短的历程。然而苏联人民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这短短的四十年中,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在这里应当首先看到:全苏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在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的教导下,曾经和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这一段艰苦奋斗进行基本建设的工作,对于苏联今天取得攀登科学高峰、开辟人类科学文化新时代的光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全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首先要对苏联科学家、工程师们四十年来辛勤劳动的功绩,表示衷心的敬意!
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八年来在参加我们祖国各项经济、文化建设的事业中,对十月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对苏联科学技术工作的卓越成就和先进经验,有着愈来愈深刻的体会。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事业,有着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所不可能具有的基本特点。这些基本特点是:科学发展的全面性、计划性和集体创造。苏联四十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努力,充分地发挥了这三个基本特点,给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人们创造了光辉的典范。苏联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就有力地指明: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科学事业不可限量的远大前途。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照亮了劳动人民彻底解放自己的道路,照亮了劳动人民发展科学事业的道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在欢欣庆祝的时候,以满怀热情体验到苏联四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中给予我们的几点重要启示:
一、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必须建立全面发展无懈可击的战线,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下苦工夫,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进行切实认真打好基础的艰苦奋斗。
苏联今天的科学事业是建筑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它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科学战线。几年来,苏联在科学技术上一系列的突出成就,便是这一全面发展的科学战线的战果。但是这一战线的形成,正像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是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卧薪尝胆”艰苦努力的。在苏联进行建设工作的初期,从一般情况看来,不像是十分注重个别部门的表面成就,而确是全力进行朴实无华的打基础的工作。这一时期对于培养新生力量、壮大科学队伍、建立科学机构、加强物质建设曾进行了艰巨的努力和大量的组织工作,这些工作的成就,不像在某些科学部门或个别科学家的某些专题研究成果那样,易于为人们所认识。但正是这种除旧布新的工作,把各门学科安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之下,从而为各门学科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才保证了苏联科学技术今天的迅速发展,一鸣惊人。
中国科学技术各个部门,几年来正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进行组织工作,有计划地建立和调整了许多研究机构、大量地培养训练科学干部,完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全国科联几十个专门学会的学术活动也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切努力,正是我们为了科学技术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打基础的工作。否定这种打基础工作的意义,一味强调发表论文,为局部工作、个人工作打小算盘,是完全错误的。右派分子攻击我们科学工作“搞糟了”、“没有成绩”,正是利用了这种资产阶级观点破坏我们社会主义科学事业根基的阴险企图。如果不弄清这个问题,囿于一时的局部与个人的得失,便不能正确理解当前我国各个科学技术部门所进行的工作的长远意义,便不可能保证我国科学技术在坚实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贯彻科学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是我们科学界必须辨明的大是大非。我们今天必须认真学习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历史经验,以埋头苦干的精神,完成打基础的历史任务。
二、科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根本特点;发展科学理论研究与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必须是紧密结合、统一发展。
苏联科学事业四十年来的发展,充分说明了科学与技术的不可分离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理论与技术创造在某些人们的心目中,往往不是同等重视的,在他们看来,技术是次于科学的。例如“人造卫星”的发射,是属于技术范畴,而发射它所需要的速度等问题,却是在科学理论上早已解决了。又如核内蕴藏的极大能量,也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至于如何发掘、控制和利用它,也是属于技术或技艺范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机械划分是完全错误的。苏联科学事业发展的事实,也证明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从古石器时代开始,直到今天,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历史都显示着:每一个新的工具的创造,常常是促使人类文化获得跃进的重要因素。就近代科学来说,每一个新工具的发明(如显微镜、光谱仪、电子显微镜、电子管、质谱仪等等),都一次又一次为科学研究工作开辟着新的领域。有重要成就的科学家,他的工作往往是一个特殊的实验方法或装置设计,引导他获得了新的成果。例如著名的巴甫洛夫学说的建立,巴氏的实验方法曾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教导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应当是我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体会。
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真进行思想改造,接受党和政府对科学事业的领导,在各项科学技术工作中坚决贯彻集体主义的精神,才能充分地发挥个人作用。
苏联人民在十月革命以来的四十年中,以他们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工人阶级带领着全体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以增进全人类幸福与智慧为己任。在这个新的时代,苏联科学技术工作者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坚强队伍。他们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经验——以集体主义的思想进行科学工作,它的效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以个人为中心的科学工作所绝对无可比拟的。
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个经验的正确。中国几年来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就是由于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广大劳动人民和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集体努力完成的。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苏联人民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深厚友谊,我们更无时无刻不感到苏联科学技术专家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令人十分感动的炽热的爱国心。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中国大量的技术干部成长起来,许多的重要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引用了先进的医疗方法和卫生措施。苏联帮助我国建立第一个反应堆和第一部回旋加速器即将完成,为原子能工业、同位素应用和有关核物理学各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设计,是列宁格勒设计院一千多位工程师共同协助的成果。飞跨长江天堑的武汉大桥,也正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的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以及包括全国许多生产部门的职工集体创造的丰功伟迹。
但是,这条经验,在我们思想上并不是都能够轻易接受的。资本主义文化教育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习惯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由散漫、崇尚个人竞争、轻视别人的工作、反对组织的领导。这一切是恰恰和集体主义精神不相容的。我们深深体会,这一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习惯,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极端有害。如果不克服这些东西,任何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本领,他的力量也还是不能发挥出来的。
固然,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俄国也有过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如门德列也夫、列比捷夫、沙皇时代的巴甫洛夫等世界闻名的学者,他们的不朽的贡献,永远受到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尊敬。但我们大家都承认,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且在当时,他们的工作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有系统的发展。巴甫洛夫在沙皇时代的遭遇和十月革命以后受到苏联共产党和列宁同志高度的关怀,正是给予我们科学工作者上了最为生动的一课。
要去掉资本主义社会给予我们的不良影响,树立社会主义科学事业所需要的集体主义精神,主要的关键在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坚决进行思想改造。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最先进的集体——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工人阶级的品质才能战胜个人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是很短的,同时由于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的束缚,因而基础也是异常薄弱的。当然,不可否认,也有许多人作了辛勤的工作,也有一些人有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工作成果是国家的财富;中国人民今天尊敬他们,需要他们。但我们要知道:过去的这些成就,对新中国来说是大大不够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所需要的不是少数的几个人才,而是一个巨大的科学队伍。这个队伍中每一个人的任务,也和过去离群索居的时代大不相同。我们不再是只凭个人才智作工作,而是以为社会主义集体事业而战斗的姿态接受人民给予我们的任务。
在这里,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改变,旧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从来就不打算中国科学事业得到些微发展。在那种情况下,固然依靠着颓垣败壁的角落里偶然存在的有利条件下,或者在供极少数悠闲者玩赏的盆栽中,有时也可能出现几朵夺目的鲜花。对于这些,人民也是一向爱护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新时代,必需把它们移植到广大人民的土壤上才能在大自然中繁荣滋长。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过程。有决心完成这个转变的,就必然会受到人民的喜爱,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新的环境下产生新的奇花异种。如果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改变旧的气质,那么即使人民的土壤给予再多的营养,也仍然只有枯萎下去。如何改造自己以获得转变繁殖,不辜负党与政府和广大人民对我们的尊重爱护,这是摆在我们科学工作者面前需要我们深思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科学事业,必然还要不断出现无止境的高涨。
苏维埃科学在广义的物理科学(包括一切不以生命形态为攻研对象的各门科学)方面,已经作出了优异的成绩,肯定地走到了世界科学的最前列。
朝着微观世界方向的探索,继原子能和平利用之后,苏联对核子物理正在进行更伟大的工作。据托布契也夫院士发表的谈话,苏联已即将走到不需要以铀、钍等类物质作为
“燃料”而能够发掘、利用核内庞大能量;这将又是一次惊人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世界上有一小撮挥舞着氢武器和热核武器,想借以讹诈吓人谋利的犯人,该当清醒一些罢!
朝着宏观世界方向的探索,苏联已经成功地放射出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又成功地发射了带有各种科学仪器和试验动物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科学工作者这一系列的努力,使人类跨进宏观宇宙空间进一步进行宏观世界的研究,已经由理想成为现实,开辟了世界科学新的纪元。
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社会主义科学事业,还正是方兴未艾,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无法竞赛的。对于前一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落后性固然使他们的工作不能得到像苏联那样的发展速度,但某些技术成果,迟早还有实现的可能。可是在生物科学的某些方面,特别在人的生命意识的科学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到了十九世纪末叶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它的归宿只能是日益衰颓终于堕落到神秘主义。只有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对生物科学指出正确道路。我们相信在这方面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必然将有无限深远的创造前途,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由于这方面的和广义的物理科学方面的工作并驾齐驱,获得更加丰富的发展。
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繁荣的大旗,今后将永远由无产阶级高举起来,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照耀下,满怀信心大步前进!(附图片)
苏联科学家在世界知名的列宁格勒普耳科沃天文台用特制仪器观测人造卫星。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第7版()
专栏: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马大猷
跟着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后,苏联又在昨天发射出第二个人造地球卫星。在这个卫星上,不但携带着科学仪器,还带着大气上层第一个有生命的客人(狗)。这真是科学上的奇迹,打破了一切科学研究的纪录。
自从苏联人造卫星发出以后,不到一月时间,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有关大气上层密度和温度的宝贵知识。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电离层的情况和组织成分,地磁场、宇宙线、太阳辐射以及地球形状、带电情况等,这些都是以前人们办不到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出给我们打开了无穷的知识宝库。我们头上笼罩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大大地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天体(包括太阳)射来的射线本来是多种多样的,从极短的波到很长的波,也有带电和不带电的粒子,但是绝大部分都被大气遮掉了,剩下的主要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几千年来我们只能通过这个窗口(用可见光波,波长约在零点四到零点八微米之间)观测宇宙,直到最近,我们对宇宙的知识都不超过光学望远镜所能观察的范围。近年来,无线电研究者才发现了大气的第二个较大的窗口(用无线电波,波长由几毫米到几米),短无线电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有关宇宙的新知识,奠定了射电天文学这一个新颖学科的基础。人造卫星的成功,那就已经不是窗口问题,它使大气的门户洞开,人们有可能通过各种电波(从最短的γ射线直到最长的无线电波)和带粒子的射线(宇宙线)来观测宇宙(包括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内),这实在是划时代的大事。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还进而使人类走上了征服宇宙,实现宇宙飞行的第一步。过去,人们是无法脱离地心引力的作用的,就像孙悟空离不了如来佛的掌心一样。有的科学家还计算过,离开地心引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人造卫星的成功,使这个说法成为过时的了。科学家已经在计划着如何飞往月球,如何飞往火星了。应该说这个新发展的全部意义今天还是无法充分估计的。1957年10月4日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是一个改造自然界的新时代的开始。
人造地球卫星的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高度综合性的技术问题。我们知道,卫星是用三级火箭发射出去的。第三级火箭开始燃烧以后,它的飞行方向就同地面平行了,在这以前,火箭一直是沿着预定的弹道上升的。控制火箭沿预定弹道上升进入最后的公转轨道去,是需要非常复杂而精确的自动控制系统的。了解每一级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所引起的振动情况,获得回转稳定器以及各级燃烧和灭火的准确数据等,都是了解火箭运行是否正常以及进一步研究改进所必需的,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无线电追踪遥测系统。还不仅如此,在人造地球卫星已进入公转轨道以后,我们希望它把大气上层的情况如温度等报告下来,也希望它发出能够据以测定电离层特性的无线电信号,并经常测定它的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这些都是对于无线电追踪遥测系统的要求。这样就需要非常复杂的无线电系统,其中可能包括脉位调制、频率调制、脉宽调制转变等特殊技术,使用不同的波长和带宽,而且一定要有效率极高的接收和发射的天线系统。火箭上和人造卫星上的无线电设备必须是极端轻巧的,任何重量和体积的增加都将提高对火箭的要求,显见它也必须是省电的。火箭和人造卫星上的无线电设备要在很坏的条件下工作,周围温度和气压都是不正常的,所受加速度可能很大,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它的工作必须是可靠的。因此,监视火箭的运行以及从人造地球卫星获得重要的信息都需要最先进的无线电技术。
苏联两次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都利用两种波长(十五米和七点五米,在通信中知道前者受电离层的显著影响,而后者不甚受影响)的无线电波以获得电离层的资料,这是重要的科学创造,贡献非常大。一直到现在,我们观测电离层的办法还只有从地面上向天空发出电波,测量和记录反射波的一个方法。这样我们所能观测的只有电离层中电离程度最强部分以下的情况,地面上发出的电波过了电离最强部分以后就要继续穿过,不发生反射了。因此电离最强部分以上的情况我们是不清楚的,甚至上面到底有没有界限都不能确定,电离层究竟有多厚就更不知道了。现在这个情况是过去了。用两种不同的无线电波,定出它们射来的方向,同光学方法定出的方向相比,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两种电波穿过电离层时受到折射的情况,因而发现电离层中电波传播的情况,并进而推出电离层的构造和成分。这不但对无线电科学是很大的推进,也将使我们对大气上层的构造以及太阳紫外光被吸收的情况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此外,人造地球卫星还为无线电通信提出种种新的可能,今后将逐渐实现。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完成了一次突变,对无线电科学的推动作用,是这个突变中的一方面。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认为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首先,我们从它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十年前的帝俄本来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贫穷落后的,政治腐化也很出名,但是四十年来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但建设成了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的水平上,从人造卫星的成功可以看出,已使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第一位的美国瞠乎其后了。美国计划的人造地球卫星不到十公斤,要用一个十一吨的火箭把它送到轨道上去,原想到明年春天能发出。但是还没有把握,因为光是试验火箭就在升到一百公里时烧掉了。重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按美国估计,人造卫星的重量每增加一磅,就要使它的最后速度减少每秒八十英尺,而苏联的第一个人造卫星重八十三点六公斤,几乎比美国计划中的高一个数量级,程度的相差很明显也不是几个月时间的问题了。苏联在科学技术上的这个伟大的成就,在四十年中由科学落后而超过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美国,还不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么?
苏联成就的关键还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使科学技术真正为人民服务。而在美国呢,正好相反,科学技术是被垄断资本家掌握的。——这里给了右派分子们一个响亮的耳光,他们攻击党,说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而真正由外行来领导科学的是在他们向往的帝国主义美国。——君不见,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振奋人心的呼号传来,在美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同人造地球卫星有关的公司股票大涨其价?谁掌握着科学研究,谁从科学研究取得最大利益,这不是很明显的说明吗?苏联在原子能发电站,在热核子武器,在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次又在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就上大大超过美国,这不是偶然的。
苏联成就还说明科学研究工作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必要性。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工作是高度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物理、数学、化学、冶金、喷气技术、自动控制、无线电技术、仪器制造等方面解决很多以前没有解决的复杂问题,只有在严密的组织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人员的力量,才可以作出这样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来。美国人当然也是了解这一点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雷达和原子弹研究的组织工作中也取得了成绩和经验。但是这种作法是和垄断资本的利益矛盾的,在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工作中,三级火箭的研究制造工作就要分别包给三个大公司承揽,以便“利益均沾”。他们的陆军看着海军独揽大权,就气愤,说风凉话。此外麦卡锡主义还把许多正直的科学家排斥掉。如此等等,怎么能谈到充分发挥一切科学力量?这里又给右派分子上了一堂课,他们要求国家科学工作不要火车头,要去“就人”,不知他们看到苏联人造卫星的伟大成功作何感想?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歌手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