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01-29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抢救苏州有关手工业历史的碑刻

第7版()
专栏:

抢救苏州有关手工业历史的碑刻
本报评论员
最近有一位记者由苏州回来,谈到苏州有一批关于手工业历史的碑刻,长期无人过问,损失很大,亟需抢救的情形。这种情况值得引起注意。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现在已经对这些碑刻开始加以整理和保存。我们希望其他有关部门给他们以支持,把苏州的有关手工业的全部碑刻无遗漏地都抢救出来。
苏州过去是手工业很发达的城市。所有手工业都有自己的行会。有的行会还分为老板的和工匠的。它们在会馆里面、公所里面、寺观里面立了许多刻着公文和告示的石碑,估计数量约近二百块。其中有的是说明一群老板排斥个别不守行规的老板的;有的是说明老板同工匠行会的斗争的。例如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七期的“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记”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很少人注意保存这些石碑。负责管理文物的朋友们的兴趣主要在古物上面。对于他们,文物总是越古越好,而这些石碑绝大多数都是清朝的,所以得不到他们的重视。至于其他对任何文物都不会有多大兴趣的人当然更加不重视。结果,有不少石碑已被打碎去修路或者当做基石了。
但是,这一批石碑是有很大历史价值的。据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的朋友们初步的调查,这些碑刻的一部分情况如下:
一、在阊门外广济桥堍“上津居民委员会”厕所里面有七块石碑被当作尿桶座。其中如康熙三十二年×月为布商立的碑文中有“康熙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罗贵等煽惑齐行增价,以致聚众殴抢,复毁官示,种种凶横,殊干法纪,……”等语。又如康熙五十九年七月为布商四十三家长吴两县坊总十三人甲长十九人立的,碑文中有“踹匠进坊,四匠互保;……畏罪或有投河自刎自缢……工价每匹一分一厘二毫,米价一两五钱,每千匹加银二钱四分……”等语。还有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为长元吴三县坊主三十四家立的碑文题为“奉各宪严禁纸坊工匠把持勒增工价永遵碑”等,都是有重要内容的碑刻。在广济桥上塘街一百九十七号院内还有四块石碑,碑面砌入墙内;另有二块断残,一块合扑地上。
二、太和公所(药材业公所),在旧学前,有碑记一块。
三、七襄公所(纱缎公所),在文衙弄,前苏州市工商五联在内办公的时候,把断碑十八块散叠在进门处露天地上,现该公所由江苏省苏昆剧团借用。
四、云锦公所,在祥符寺巷内,有碑记七块。
五、霞章公所,在乔司空巷,有碑记一块。
六、锦文公所(顾绣公所),在中市下塘,有碑记大小八块。
七、轩辕宫,在祥符寺巷内,有碑记二块。
八、三官殿,在玄妙观内,有乾隆六年二月苏州织造碑记一块,原在北局,后移此暂置,碑断为二。
以上调查是极不完全的。但是即使从这些片断里面也可以看出,在苏州还有许多有关手工业的历史材料没有发掘出来。这些历史材料必然会引起许多学者的重大兴趣,因为它是手工业本身遗留下来的直接有关的文献,没有比它更足以说明手工业发展的历史状况的了。
苏州现存的其他碑刻还有很多,它们的命运也正与上述手工业的碑刻相同。例如,梨园公所(在镇抚司前)就存有乾隆、嘉庆时代的碑刻大小二十五块,除砌在墙里的比较完整以外,都被横断在院子里面。
这些材料的弃置是很令人惋惜的。江苏省和苏州市的有关机关应当同当地高等学校历史系的专家合作,采取积极的有效的办法,抢救所有这些不断遭到破坏的碑刻,不论它们是属于什么时代的,都应该力求加以保存。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也是不难完成的,希望当地领导机关也能积极给以支持。

看上海通俗话剧会演

第7版()
专栏:

看上海通俗话剧会演
陈丁沙
话剧的传统
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全国各省市的主要话剧团体都参加了节目,然而在上海流行五十年的通俗话剧却没有被邀请参加演出的机会,甚至连参加观摩的条件也没有。
一些关心话剧的朋友对我们全国话剧会演提出一个最突出的共同问题是:话剧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艺术的民族传统。这次上海市举办的通俗话剧会演,我们看过之后,最突出的印象恐怕应该是:从会演的节目中,无论在编剧结构、导演手法、表演风格、舞台装置等方面,都深深地看到民族艺术的传统。
这就不能不令人发生感慨。
如果研究一下话剧的传统,通俗话剧和今天大家看到的话剧都是来自一个祖宗——文明新戏,那是五十年前我们的戏剧先辈在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话剧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新艺术。它曾经在辛亥革命前后,风糜一时,流行于大江南北,为革命做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也为话剧传播了艺术的种子,在各地扎下了根基。通俗话剧沿着民族传统的道路发展,成为话剧的同胞兄弟;而今天各地话剧团、院所上演的话剧也是一种花,但是年轻的,它是更多地接受了西洋话剧的洗礼,还需要进一步民族化,群众化,特别是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因而今天我们从舞台演出上观察,多少有点离开了民族艺术的传统。
话剧的群众基础为什么一直打不开局面,影响不够广泛,我想关键问题恐怕就在于脱离了民族艺术传统。不管话剧工作者怎样自认为自己的创作方法是最科学的,如果它离开了自己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心理要求,那也只是我们自以为清高而已。有人说,话剧的观众是知识分子阶层,通俗话剧的观众则是广大的小市民阶层,我以为这些论调是不对的。应该看到,话剧和通俗话剧在今天还是各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截长补短,同舟共济;何况两者本是同根生,应该相互帮助提高,做到雅俗共赏。特别是话剧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更是当前最迫切的努力方向。
幕表制的争论
幕表制历来是作为落后的东西来加以嘲笑的,人们对“文明戏”的厌恶,好像“幕表制”也是其中一条主要罪状。但是,不去仔细研究幕表制的利弊得失,不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幕表制是什么时代的产物,难免就是一种粗暴行为。
这次会演用早期幕表制的方法新编了一出戏:“手足情深”,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这个戏的故事取材于1956年12月17、18两天上海报纸上的一段新闻特写,记述同胞兄妹二人五十年离别重逢的遭遇。这里暂且不谈故事内容具有相当强烈的戏剧性,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戏从编写幕表到舞台演出,仅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编剧方法反映事物的迅速,不能否认这是它的突出优点。据说过去往往能把头一天发生的事情,隔日就演出来和观众见面。
在艺术上,幕表制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它能刺激演员创造角色的热情,许多好演员都是在这样的锻炼中成长的。尤其在锻炼演员的机智,对角色的钻研,对舞台环境的适应,对表演技巧的发挥等等方面都有其积极的好处。幕表制的演员实际上也是剧本的参予创作者。
当然,幕表制有许多缺点。例如:导演中心不容易掌握,致使表演有时走了样,离开了主题,因而破坏了剧本统一完整的艺术构思,等等。此外,如果没有好演员,整个戏都会失去光采,即使原来的幕表很好,题材很动人,结构很完整,也只能算是一个未完成的杰作!
我认为,今后通俗话剧可以采取幕表制和剧本制并用的方法。有现成的剧本固然可以采用,需要及时反映的题材不妨先编写幕表演出,慢慢再进行艺术加工,最后同样达到定词定本。
方言话剧
通俗话剧之所以通俗,很大原因在于方言并用。作为话剧艺术的一个流派,这应该是它的特点之一。
就我这次看到的几个剧目,我认为方言的运用不但使观众感到亲切,而且许多演员往往通过方言特别能发挥他(她)们演技之所长,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相反,他们如果说普通话有时候就完全失去生活的光采,纯粹成为干瘪枯燥的言论,如果通台都讲普通话,我们就感觉得他们的演出水平比话剧低得多。
我个人的意见觉得通俗话剧不妨有一部分往方言话剧的方向发展,可以具有地方的特色。我知道其他地方如广东省本来也有粤语话剧,很受当地观众欢迎,但自从提出汉语规范化以后,方言话剧的存废却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和争论。我怀疑生硬取消是不是好。

安徽农村广播事业迅速发展

第7版()
专栏:

安徽农村广播事业迅速发展
本报讯 安徽省农村广播网一年来已有很大发展。据1月8日至12日召开的广播会议统计,全省已有四十九个县广播站开始播音,共计安了喇叭九千零二十个。有十七个县的80%以上的乡、社已经安装了喇叭,合肥市郊区农业社的生产队都已有喇叭,肥西县的喇叭最多,他们已在全县乡、社和集镇安装了一千个喇叭。
随着农村广播网的发展,已初步改变了安徽省农村宣传鼓动工作和农民文化生活的面貌,广大农民已有可能听到中央、省和县的广播。已安装的喇叭,一般每个都能供一、二百人收听。这样,全省就有一百万以上的农民能经常听到广播。已建广播站的县,也都有数万人能经常听到广播。据肥西县的统计,他们的广播经常有四万多人收听。舒城、肥西、阜阳、六安等地党委经常利用广播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传达和解释政策指示,传播先进经验,动员广大人民参加当前斗争。有关党的“八大”和支援埃及的广播,当时已播音的十二个县,每天每县至少有四千、最多有五万听众收听。农民们也非常欢喜广播文艺节目。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广播网的作用,这次广播会议认为:各地广播站应以积极完成拖年度建站计划,整顿巩固,健全和提高广播的宣传工作为主要任务。并在群众有要求、愿意出钱、器材能解决的原则下,适当增添喇叭。在建站和整顿巩固方面,必须继续坚持贯彻勤俭建站的方针。在广播站宣传工作方面,必须贯彻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紧密结合,互相支援的原则。(肖自沉)

节省国家资金 满足教学需要 浙江大学自制实验仪器

第7版()
专栏:

节省国家资金 满足教学需要
浙江大学自制实验仪器
本报讯 浙江大学许多实验室自己动手改装设备,整理修复旧有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巨量资金,并满足了教学上的迫切需要。
机械系金属学热处理实验室改装了金相显微镜,摄制了一套金相精图、金相图谱,设计制造了抛光机和小型拉伸机等,为国家节约了三万七千多元。机械系实习工厂在做金工实习时,替生产工厂做产品,一年多来为学校节省材料费一万两千多元。这个工厂还准备在半年内为国家增产节约两万一千四百元。机械系切削实验室的许多同志利用原来设备和材料,将普通旧车床改装成半自动螺纹机床。最近,他们又将现有自动车床与无心磨床联为自动线。热工实验室整理修复许多旧有设备和报废物资,为国家节省了三万多元。化工系测量仪器及自动控制实验室的液面调节器一些附属设备,以及炼焦实验室的“废水脱酚”和“洗油吸苯”等实验仪器,都是这两个实验室自己装配的。电机系电器实验室还以廉价买来各种废品次品,来做实验仪器。(伟)

西周的斜角雷纹钟

第7版()
专栏:新发现的文物

西周的斜角雷纹钟
上海市文化局所属文物整理仓库最近发现了一批西周、战国、西汉和唐宋等代的铜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西周的斜角雷纹钟和西汉甘露二年造的右丞官铜鼎。
这次发现的西周斜角雷纹钟造形生动,纹理精细,是研究我国民族器乐史的重要资料。在钟的正面刻有铭文三十四字。从铭文可以看出这个钟是西周末一年名叫“兮仲”的人制作的。西汉造的右丞官铜鼎对研究西汉的度量衡制度和官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华鑫)

雕刻精巧的石制器具

第7版()
专栏:新发现的文物

雕刻精巧的石制器具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工作队,在长沙市南门外一座西汉墓内,发现一批雕刻得非常精巧的石制器具。这些石制器具包括石镜、石璧、石猪、石珠和石杯等二十多件,都雕刻得很精巧,有很细致的花纹。其中共有大小石猪四个。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小猪腹部被剖开,另一个小猪喉部被杀穿,这种“杀祭”的做法同文献上所说的“牺牲”极相符合,由此可以了解当时的祭仪情况。

万佛塔下的大石函

第7版()
专栏:新发现的文物

万佛塔下的大石函
今年年初,在浙江省金华市已毁的万佛塔的塔基下,发掘出经幢、佛像、铜镜和钱币等一百件文物。其中有很多是在历史上和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这些文物一直珍藏在塔基下一个有北宋嘉祐七年刻经的大石函内。
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仅有一公尺三公寸高的古代建筑物——经幢。它的建筑形式非常精美,幢顶是“庑殿式”的,幢基是一个莲花座。经幢上刻有北宋嘉祐七年的字样。
此外,石函内还有十五座五代吴越的铁铸金涂塔。
(据新华社讯)

夏完淳的坟墓

第7版()
专栏:新发现的文物

夏完淳的坟墓
前些时候,江苏省松江县农民无意中发现夏完淳之墓。夏完淳是明末的民族英雄。他五岁知五经,九岁善词赋古文,十五岁从军,十七岁殉国。

北京举办“俄罗斯文学”和“祖国文化遗产”讲座

第7版()
专栏:

北京举办“俄罗斯文学”和“祖国文化遗产”讲座
据新华社27日讯 北京职工文学爱好者和青年文学工作者今天听到了“俄罗斯文学讲座”和“祖国文化遗产讲座”的第一讲。
在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文化馆举办的“俄罗斯文学讲座”,有五百多人参加。曹靖华在讲座开始时致词,叙述了学习俄罗斯文学的重要意义。这个讲座每月约两讲,将进行十六讲。戈宝权、陈冰夷、余振和蒋路等将担任讲授。今晚,由蒋路主讲了“俄罗斯文学概况”。
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祖国文化遗产讲座”,第一讲由陈迩冬讲“苏东坡、黄山谷诗谈”。文怀沙、王拾遗等将继续主讲“古典诗吟咏和欣赏”、“白居易”等。
这两个讲座是北京图书馆分别和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文化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图书馆举办的。

汉字的演变

第7版()
专栏:

汉字的演变
梁东汉
汉字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它是不断地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从最早的形式图画文字存在的那一天起,它就开始了它自己的新陈代谢的历史。汉字四千年演变的历史不但是一种字体代替了另一种字体的历史,而且也是某些结构代替了另一些结构的历史,亦即新的代替了旧的,易写的代替了难写的,结构简单的代替了结构复杂的历史。汉字演变的历史说明了,从图画文字发展到现阶段简化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简化不断繁化的错综复杂的过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这个性质就决定了它必然朝着便于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汉字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这个性质又决定了它必然跟着汉语的发展而发展,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简化繁化是两种相反的运动,这两种运动是跟随着汉字的出现而开始并且贯彻在它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汉字的不断演变就是这两种运动的矛盾发展的结果。
这两种运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这两种运动的交互作用中,文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简化在汉字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处于主流的地位。
汉字的最早形式图画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的。图画文字和图画很接近,可以说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这种符号图画性很强,写起来很不方便。为了实用的理由,人们就把它的笔画和结构加以简化:
(1)把图画式的符号改成线条式的符号。
描绘实物的图画文字写起来很费时间,于是就减去那些可以减去的部分,用线条的形式代替图画的形式。例如:?→?,?→?。
(2)把填实的笔画改成线条式的笔画。
图画文字是描绘实物的,因此有时就用填实的“肥笔”,例如(?“集”)?(“亚”“矣”合文),它们的主要部分都是填实的。为了书写的方便,后来就改成??和?写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这种由图画文字简化而成的线条式的文字就是所谓象形字。
象形字虽然比图画文字简单了些,但是它依然是“画成其物”的一种书写符号,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光用象形这个办法创造符号来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则不是所有的实物都可以象形,二则那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和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的虚词也不能创制一个象形的符号来代表它。为了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人们就不得不借用同音字或者创造另外一种新符号——形声字。
从象形字发展到形声字,它不但是一个繁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简化的过程。
形声字的出现是纯粹表意字(没有标音成分的方块字)和它所担负的表达有声语言的矛盾的激化和解决的结果。形声字是以纯粹表意字为基础的一种有标音成分的符号,它是由一个表示类属的形符和一个表示语音的声符所组成的。它的出现,事实上就是汉字冲破图画的限制,走上一个新的方向即表音的方向,简化的方向的开始。
早期的形声字,因为还没有定型化,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形符和声符并不固定。例如,“和”可以写成“咊”“?”“龢”,“狼”可以写成“?”“?”。同时,形符和声符也没有一定的位置,同一个字,声符可以在左,可以在右,也可以在上面或下面。例如,“驳”可以写成“?”“?”,“讼”可以写成“?”“?”,“攻”可以写成“?”“?”“?”。这些例子都可以充分说明方块汉字在没有定型化以前繁化的一些现象。
后来李斯整齐划一文字,方块字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简化以后,数量减少了,形声字的结构也比较统一起来,固定下来。
繁化和简化是交互作用的两种运动。形声字里,有一部分是由纯粹表意字加注声符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某一个纯粹表意字被借来表达另外一个词,造成同形、同音、异义的矛盾,本义和借义的矛盾,因而在被借字上加注形符而成的。前者例如,“?”“?”(“鸡”的象形字)标注声符?变成“?”;“?”(“凤”的象形字)标注声符“?”(“凡”)变成“?”。因为有了标音的成分,这些原来笔画繁复的形符后来就逐渐简化(?→?)或者被另外一个笔画比较简单、结构相近的形符所替代(?→?→?)。后者例如“须”(“须”的象形字)加注形符变成“须”。无论是标注声符或者加注形符都是繁化的现象。可是二者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加注形符是单纯的繁化,而标注声符的形声字的出现事实上就是结构比较繁复的纯粹表意字向表音及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形声字出现以后就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后世创造的新字绝大多数都采取一形一声的形式(即使是可以象形的也采取这种形式,例如“蟹”“鰕”),这个事实也反映了简化的一个方面。
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排斥的“俗字”、简字,由被排斥而逐渐取得绝对优势,也反映了简化是四千年来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字体的演变也可以看出方块汉字逐渐简化的过程。例如“霍”,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小篆写成“?”隶书、楷书写成“霍”。由此可见,由甲骨文发展成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简化过程正反映了方块汉字的简化趋向以及这个趋向始终取得优势的过程。
方块汉字经过四千年的演变,在形体上有过多次变迁,原来的象形字都变成了用点画组成的符号,而原来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也因为语音的变化失去了它的标音的作用。因此,方块汉字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个分别标记汉语的词的符号,无论是纯粹表意字或者是标音的形声字都只是一些独立的、只能死认死记的符号。
现在使用的方块字有90%以上是形声字,我们所说的方块汉字的缺点主要是指形声字的缺点。
形声字既然是在纯粹表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那末,当这些纯粹表意字的形体和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它所代表的语言的实际读音起了变化时,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就失去作用,所谓形声字也只是一些名不符实的方块块。从形符说,“?”变成“犬”“犭”,“?”变成“网”“罒”,谁也不能在字形上分辨它的类属。从声符说,因为语音的变迁,声符也不能表示实际的读音,例如从“也”(“它”“?”是“也”的另外两种写法)得声的字的读音就有十二组:
(1)?衪袘(同“衪”)迆迱(同“迆”)迤(同“迆”)訑?(同“訑”)酏匜椸灺貤?(同“貤”)杝柂(同“杝”)灺蛇(委蛇)
(2)ㄧ?也釶鍦(同“釶”)
(3)ㄒㄧ忚
(4)?馳驰池竾弛胣
(5)?施絁
?弛
(6)??蛇虵(“蛇”俗字)鉈
(7)ㄉ?地
(8)ㄊ?
(9)ㄊㄚ它他她牠
(10)ㄊ? 怹
(11)ㄊ??牠他
(12)ㄊㄨ?鮀紽佗柂
ㄊㄨ?驼駞(同“驼”)砣陀岮(同“陀”)
酡?(同“酡”)鸵沱鼧柁坨 舵
由此可见,因为语音的变迁,同一个声符的字是有多种多样读法的,任何人都不能够从结构上找出一个读音的系统来,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够根据声符知道它们的读音。
形声字本身构造上的缺点也造成学习和使用的困难,它的缺点表现在:
(一)在形式上和纯粹表意字没有区别,例如“休”和“沐”,“相”和“苜”。
(二)声符的位置没有一定,例如“期”“祺”“基”“衷”“苦”“闺”“问”,声符的位置有左、右、上、中、下、内、外七种。声符的位置不固定,学习起来就困难。
(三)表示同一个读音往往使用两个以上的声符,例如“?”“蹟”,“襟”“衿”“?”。可是同一个声符又往往代表两种以上的读音,例如,“澱”“臀”,“洪”“供”“巷”。
(四)声符的位置在某些字里可以交换,例如“够”可以写成“够”,“邻”可以写成“邻”。但是在另一些字里就不能。又如“?”“裹”可以由上下组合的形式变为左右组合的形式(“坪”“裡”),但有些字就不能,例如裹≠裸,架≠枷。能不能交换,毫无规律。
(五)形符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狻”“狐”“猴”“猪”不是一类东西,但都从“犬”。“猨”“蝯”“猿”是一个东西,但用“犬”“虫”两种形符。“蜼”是长尾猿,但形符是“虫”。“蛟”是龙的一种,“蝄蜽”是“山川之精物”,“蝙蝠”是飞鼠,但形符也都是“虫”。又如“砲”用石造,“鰕”(虾)是鱼类,“蝟”是虫类,谁听了都觉得奇怪。
(六)同一个字,形符可以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例如“炉”“鑪”,“裙”“屌”,“吟”“?”“訡”,“袜”“?”“韤”“韈”。
以上是从结构上指出形声字的缺点。随着语言的发展,同音字的借用,许多形符都变成了完全不能表示意义范畴的东西,任何人都很难想通“笑”和“竹子”有什么关系,“校”(学校)和“木头”有什么关系。
方块汉字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个囫囵的音节符号,一个字有一个字的结构形式,学习和使用起来都很困难,确实到了山穷水尽,非变不可的地步!
简化汉字是“变”的第一步,但它只能减轻书写上某些不便,节省一些书写时间,并不能解决汉字和汉语的根本矛盾,即形音义的矛盾。只有彻底加以改革,彻底改变它的根本性质,即从表意文字改变为拼音文字,汉字和汉语的根本矛盾才能够得到解决。
反对汉字改革的人只看到汉字几千年来停留在形声字阶段,就否定汉字发展成为拼音文字的可能。他们不但忽略了一个假设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可以大胆地用另一种来替换的,而且也没有注意到方块汉字本身有它自己表音的必然的运动。方块汉字发展史的许多材料都说明了,汉字从它开始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例如同音字的借用,形声字的出现,不标音字的转化(“焱”转化为“焰”,“羴”转化为“羶”,“姦”转化为“奸”,等等),形符的声符化(指原来当作形符用的转化为声符。现在大部分形声字的偏旁都兼有形符声符两种用途,仅仅有少数字如“廴”“辶”“艸”等只能当形符用),等等。
世界上没有那一种语言不能采用拼音文字。既然用标音字代替不标音字是一种进步的趋势,那末,用拼音文字更换完全失去标音作用的形声字,不但是更进步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