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01-13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又一个联想 关于电影的杂感之二

第8版()
专栏:

又一个联想
关于电影的杂感之二
子布
今年元旦的“文汇报”上,发表了白杨同志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一点联想”,她从电影联想到人民装。
“打个比方,我瞧着自己这张照片,瞧着照片上这身人民装,不自觉地会从内心深处涌出一种深重的感情;就像从照片上看到了自己生命道路上的界限。一身普通的人民装,对于我标志着冲破旧社会和跨入新社会的界限,解放了与未解放的界限。这种内心深处的激情,往往使人忍不住喜悦得流下眼泪。
我不是想把解放后的电影比作人民装,我是说我有过一些联想。解放后的电影曾经感动了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在人民建设新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面。国产片的成绩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产量少,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的现象,缺点不少,也是一面。但这不能遮掩住解放后的电影的成就,它已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一页。说到这里,我又想扯到去年由于提倡美化服装,对人民装有过‘嘲笑’、‘丑化’的一些事情。因此,我便不免过虑地想,在推进电影事业的今天,会不会引起像对人民装那样一种不必要的错觉?说起人民装,确实曾经起过移风易俗的作用,使全国人民趋向朴实,甚而在人们的感情上也激起一种参加革命工作的喜悦。”
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并没有下命令要大家一律穿人民装,甚至也没有什么领导人特别写文章提倡过,但是人民装却蔚然成了风气。人民装美吗?很难说;经济吗,也不一定,据说对女同志还得花较多的布料。为什么这样流行?为什么从1949年到1955年一直没有人提出意见?为什么1956年曾经大大地反过一阵而终于没有被反掉?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简单,而我以为白杨同志所说的它“确实曾经起过移风易俗的作用,……甚而在人们的感情上也激起一种参加革命工作的喜悦”,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这样说并没有坚持要大家继续穿人民装的意思,也并不认为人民装应该全盘肯定而一无缺点。我同意这个比喻,是认为在讨论或者批判一种社会现象、风气的时候,应该很客观地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风气的内内外外的原因,假如可能的话,也应该对这种现象、风气的好坏、功过,给以公平合理的评价。
当去年许多漫画家杂文家大张旗鼓地批评人民装的时候,一位年高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上海新闻日报上画了一幅具有独立见解的漫画,同时还题了一首诗,今年元旦,他对此又写了一段“小感”:
“1956年11月25日我曾经在新闻日报上发表一张小画。画中描着三个奇形怪状的女人:一个女人头上梳一个髻,有一尺多高。第二个女人的眉毛画得很阔,占据了半个额骨。第三个女人的衣服的袖子非常大,拖在地上的有七八尺,又转个弯堆在地上。这幅画上写着一个画题:‘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画题下面还有小字:‘后汉书、长安城中谣。注云: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1956年深秋子恺画。’
“近来有些号召提出之后,我似乎看见社会上有许多同这三个女人一样奇形怪状、变本加厉的情况,因此画这幅画。
“我但愿1957年以后不再有这种奇形怪状、变本加厉的情况出现。”
我认为这几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反对国产电影的公式化概念化,不一定要任性地对过去的国产片加以丑化,而今天,尽管人民群众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还应该设想到:假如把概念化公式化和思想性政策性混淆起来,不加分析地否定过去的国产影片,片面地强调“票房价值”,那么,是不是也和服装问题一样,有可能产生某一类的“奇形怪状”呢?
锣鼓声中也有许多人在讨论中国电影的传统。我个人看法,中国电影历史较短,不一定像戏曲、音乐那样的已经有了一种比较完整的传统,但是,毫无疑问,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电影却也积累了不少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坚持了电影为革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顽强地反对了为电影而电影、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反对了将电影看作商品,用票房价值来作为影片好坏标准的资产阶级思想。1933年前后,当国民党反动派不能用死刑和监狱来吓倒当时风起云涌的进步电影的时候,他们曾经把一切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电影叫做“硬性电影”,而相对地提出过“软性电影”的口号。他们的理论是:看电影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听“说教”,所以他们给“软性电影”作了一副广告式的标语,叫做:“给眼睛吃冰淇淋,让心灵坐沙发椅”。但是其结果,这一反动的理论和实践在广大进步文化工作者的猛击之下,很快就消灭了。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当年参加这一斗争的许多进步电影工作者今天还坚持在光荣的人民电影的岗位上,而当时主张过“软性电影”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经过思想改造,也终于投身到我们的行列中来了。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展,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民的服装一定会起变化,人民的文化食粮也一定会日新月异地丰富多采。改,是大势,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但是一定要改得好,改得对,不要改到过去的老路上去。要肯定的应该肯定,要批判的应该批判,要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这之间,需要的是客观的分析,冷静的探讨,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不能同意朱煮竹同志1月4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文章中的某些论点,但是我很赞成这一篇文章的题目:“为了前进”。唐朝的一位大政治家李泌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所以言之者,非咎既往,乃欲慎将来耳”。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慎将来,那么,咎的态度也就很自然地应该是同志式的批评而不是牢骚和泄愤了。

我的老师

第8版()
专栏:

我的老师
马宁
最近有一位同志跟我谈到他要回太原去。提起太原,我就不禁想起在那里工作的我的老师——罗家年同志来。
1937年,我由一个乡村小学转学到城里一个私立树人小学校里。当时,大家都说,这所学校是共产党人办的,是个红色学校,校长罗家年就是一名“共产主义分子”。我那时年纪小,还不太懂。罗老师给我的印象始终是艰苦朴素、和蔼可亲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我们的家乡就沦陷了。在发现敌人的当天晚上,罗家年老师带着我们十多个年纪较大一点的学生,沉痛地告别了学校向西山转移。夜里,村里空空荡荡,见不到一个人影。我们的两条腿走得又酸又痛。也不敢坐下来歇一口气。罗老师虽然是成年人了,他的身体却很瘦弱,特别是一双没有戴眼镜的近视眼,使他在夜里走路更感到吃力;但是在翻山越岭的时候,他却总要扶持着年龄较小的学生,深怕他们跌倒。
有一天,雨从早到晚下个不停,浑浊的空气使我们愈加感到疲倦,大家都昏昏沉沉地挤在一个土坑上睡觉。黄昏时候,罗老师把我们叫醒了,要我们起来吃饭。当我们迷迷糊糊地把一锅稀饭吃光以后,才发觉罗老师什么都没有吃。干粮吃完了,旁的可吃的东西也没有,该怎么办呢?我们几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决定悄悄溜到外面去采些野杏回来。当我们把野杏送给他时,他摆摆手说,“以后不要随便溜出去了!”随后他就咬开一只野杏咀嚼起来。我们问他:“罗老师,味道好不好?”他笑了笑回答说,“不错。只要有这样的杏子我们就能活下去!”
在战争的日子里,好久我都没有听到过关于罗老师的消息。直到去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太原见到了他。那时他正由学校调到山西省博物馆来做领导工作不久。他和十多年前一样,眯缝起那双近视眼看着我,看了好久,还没有认出我这个突然到来的人。当我说出了我的名字时,他才笑了笑把两眼松开。
“还没有配付眼镜戴啊?”我擦了擦自己眼镜上的雨水问他。
“是啊,没有配。”
“眼睛不好使,还是配付戴戴好啊!”
“习惯啦,不戴眼镜也可以工作。”
在我还是他的小学生时,他就已经患着深度近视眼病,现在我已经戴上近视眼镜了,他还没有戴。难道真的有一种人不受环境的左右吗?
他的住室里,除了两只木凳支架着的一块窄窄的木板床外,只有一张用来写字的小长桌。木板床上铺着一条夹褥,一块粗白布单和一条薄薄的白棉被。三个人站在这个房里就有些转不过身来。我看到他那挽着的裤脚管和被泥水溅湿了的布便鞋,又看了看我那双咯吱咯吱作响的皮鞋的时候,我更感到有些不安了。
事后,一位曾作过罗家年同志的学生、当时在山西一个工厂做厂长的同志告诉我说,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开会,会完后,这位同志要派汽车送他回家,他坚持不坐,走回去了。又有一位和他在一个地区工作过的同志告诉我说,他外出开会,不管路有多远,总是步行。有一次开完会已是中午时分,他仍冒着暑热,忍着饥饿,从十多里远的地方走回家去。他爱人问他为什么不到饭铺里吃点东西再坐上公共汽车回来,他说,走回来是既省钱,又方便。
岁暮天寒,我想起“岁寒然后知冬柏之后雕”的古话,我深深地为这位我们敬爱的老师祝福!

驴总是驴

第8版()
专栏:

驴总是驴(英国谚语)事后的建议,等于收获后的雨。
*伪善的朋友,比公开的敌人更坏。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顶坏的。
*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吃饭的目的可是为了生活。
*井干了才觉得水的可贵。
*驴总是驴,用黄金装饰也无用。
*破坏仅需一小时,建成可要一百年。
*一个小漏洞,可使大军舰遭致复没。
赵志强、王僧道选译编者附记:去年12月29日本版上发表的蒙古谚语中的“泣泪悲愁,不如握紧拳头”;和“人在甜言上易栽跟头,马在软地上常打前失。”二条,曾在12月23日和25日本版登过,这种一稿登两次的现象,是由于我们编辑工作的疏忽而造成的。我们特向读者致歉,并向来信指出这个错误的读者们表示感谢。

“懒婆娘抢场”及其他

第8版()
专栏:

“懒婆娘抢场”及其他
景琛
“懒婆娘抢场”又名“胖娃闹狮”,是西安人民歌舞剧团在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上演出的一个舞蹈节目。它通过懒婆娘和青狮之间的纠纷(懒婆娘不想干活,想睡觉,青狮跟她捣乱),富有趣味地嘲讽了不爱劳动的懒婆娘。青狮一直被人们当作能辟邪驱祟的兽中王;因此,在很多场合中是被描写成威武雄伟的样子的。但在这个节目里,它却是一个温顺的、通达人情的、反对懒婆娘的代表者。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思想。看了这个节目,使我们不禁要再一次地赞叹我们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懒婆娘抢场”原来是陕南的民间舞蹈,这次演出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加工的。在内容上,比较完整;在表演上,演员能够突破面具的限制,传达出人物的情绪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觉得这个节目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更主要的是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启发我们去创造更多的舞蹈样式。
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要丰富舞蹈样式,但是改进得并不多。“懒婆娘抢场”为我们提供了“讽刺舞蹈”这一新的样式:像有讽刺诗、讽刺画、讽刺剧一样,同样也可以有讽刺舞蹈。记得在湖南也有一个类似的素材“春牛”,内容描写一对好吃懒做的夫妇,到冬闲的时候就把耕牛放到野地里去;等到春天,别人家已经在开始春耕的时候,他们才想起到野地里去把牛找回来。中间也有不少有趣的生活细节。“懒婆娘抢场”不仅仅启发了我们要注意这一方面的素材和创作,也启发了我们应该多方面地注意发掘各种样式的民间舞蹈。最近,在湖南发现的一种生活习俗舞蹈“伴嫁”,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是人民生活历史诗篇中感人的一章。这种舞蹈样式,无疑地同样有加以收集和整理的必要。(附图片)
“懒婆娘抢场” 吴化学 摄

果树(外一首)

第8版()
专栏:

果树(外一首)
——在延边的一个果园里
胡昭老人引我们来到一棵树下,手扶着树干轻轻地拍打,向上看,奇迹出现在眼前——七八种果实在枝叶间摇闪:青绿的洋梨,粉红的海棠,沉重的苹果在互相冲撞……微风吹过树叶儿飒飒,满树的果实在轻轻谈话。老人笑起来满面春风:“这是我亲手嫁接的树种。“你看这像不像我们的祖国,我们多民族友好的大家庭?“根深叶茂,果实丰盛,我们的祖国强壮而年青!” 山风来了山风来了山风来了从那山脚下滚来从那树林里卷来粗野而凶暴向果园侵袭……快拉起一条条草绳把沉甸甸的果实托住快竖起一根根支架把弯下来的树枝擎起果实呵,不要惊慌地喧嚷山风一霎时就会过去而你们,仍将雍容而恬静沐浴在夕阳里……

理发有感

第8版()
专栏:

理发有感
鲍昌
前几天进了一次理发馆。
我之理发,没有什么美容的要求,不外乎头发一长,就修剪一番,使之不让人望而生畏就行了。因此选择的理发馆总是中常者流。一般是二十几天理一次发,从剪发到吹风,不过四、五角钱一次。
谁想到这一次理发,忽然涨价了。原来五角的提到六角,原来六角的提到九角。为什么涨?据说目前理发业赔钱,提高定价可以增加收入,且可扭转理发店的拥挤现象云云。
个别物品涨价,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自由市场刚一开放,市场管理松弛,一些商贩就哄抬价格。这是需要另外想办法解决的。但像上面说的理发业涨价,却是由福利公司一道命令颁布下来的,这就使人感到跷蹊了。
如果说理发业赔钱,为什么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内,一直能维持下来,而现在顾客拥挤的情况下,反而维持不下去呢?经调查,理发业本来是赚钱的,赔钱是因为公私合营后,管理机构搞得过于庞大了。天津市从事理发业的职工原只有四千五百人左右,一公私合营,就设立了一个理发管理处,六个区总店,三十三个经理区,脱产干部二百五十余人,其中从原企业中抽调了一百二十三人。这方面的开支加大到二十多万元,占了理发业全部开支的15.6%,无怪乎顾客尽管拥挤,柜房仍然拮据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支个架子,把机构搞得庞杂无比,全不顾是否合乎需要。再比如天津市的三个茶叶总店,情况也是如此。一公私合营,便抽调了许多干部,美其名曰“分工细致”,有的只搞收发拟稿,有的只管房屋修缮,此外,督促执行管理制度和职工福利的,也设一专职干部。上下左右,济济一堂。其实天津全市的茶叶店只有一百零几户,内行人说:总店里只要十几个较强的干部就行了。不知道这个茶叶总店的干部们最近理发了没有?如果理发时晓得涨价了,并且知道涨价是由于扩大非生产机构而来的,也许会有所感吧!
有时人常常要办些自我矛盾的事。一方面,嚷叫着“企业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偏要在自己企业中扩大非生产开支,越多越好。头发长了,他们知道要剪;把机构庞杂了,他们却好像一点不觉得有什么坏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