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01-01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合作就是力量,化灾殃为吉祥 遭受水旱风灾袭击的 福建省粮食产量超过1957年指标 依靠合作化力量向旱灾作斗争 湖南广西农业生产仍有好收成

第3版()
专栏:

合作就是力量,化灾殃为吉祥
遭受水旱风灾袭击的 福建省粮食产量超过1957年指标
依靠合作化力量向旱灾作斗争 湖南广西农业生产仍有好收成
本报福州电 1956年福建省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胜利。据初步计算,全省粮食(包括大豆)总产量达到九十亿斤,比1955年增加十三亿斤(增产16%),已经超过1957年增产指标8.4%,比抗日战争前最高年产量增加33%。1956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很大提高。去年粮食每亩平均产量达到四百五十四斤,比1955年(每亩产量是四百零三斤)增加12.5%。一向以高产著称的龙溪、海澄、长乐三县,已经成为福建省首次出现的水稻千斤县。闽南和闽江下游平原地区有少数田地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二千斤以上。连闽北山区也出现了千斤稻田四千多亩。
福建省1956年不断发生严重的水、旱、风灾,夏季受旱面积达四百八十八万多亩,秋季水灾面积达二百零四万亩。洪水、台风的猛烈,是多年少见的。全省的农业社在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集体经营的巨大力量同这些灾害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灾害发生之前,各地兴修了水利工程九万五千多处,使三百七十多万亩稻田收到效益。灾害发生的时候,各地又迅速进行了抢救。这些努力大大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全省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推行了过去无法大量推行的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特别是提高复种指数,改变水稻耕作制度,收到很大的增产效果。全省扩大冬种面积一百万亩,推广双季稻一百八十四万亩,间作改连作五十五万亩。靠着这几项措施,就增产了粮食六亿多斤。粮食的增产将使福建省农民的生活获得更多的改善。全省增产的粮食,按全省人口平均,每人可增加七十三斤。农村缺粮户将大大减少,自足户和余粮户也将大大增加。多少年来延续不断的春夏荒,将基本消灭。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在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第一年中,九万多个农业社同数十年未有的旱灾作了顽强的斗争。结果,全省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丰收的1955年减产三十亿斤。但是仍然比解放前生产水平最高的1936年增产两亿斤。其他农作物和1955年比较,棉花增产15.4%,黄麻增产113.9%,苎麻增产29.7%,茶叶增产13.6%,菜籽、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增产14%。全省农副业生产总值仍然达到1955年的90%以上。全省有45%左右的农业社比1955年增产,10%左右的农业社保持1955年的产量。其余的社减产。平江、临澧、石门、慈利等县还做到了90%以上的农业社增了产,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
各地农业社在秋种和冬种中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受旱最重的邵阳专区,秋收以后有85%的田不能耕翻播种,但是全专区九千三百多个农业社已经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抢灌、抢翻、抢种。到目前为止,全专区已经完成秋种一百二十一万亩,比1955年增加98%;冬种五百一十五万亩,比1955年增加70%。
据新华社南宁电 桂西僮族自治州十五个直属县1956年下半年遇到严重干旱,但是全年粮食产量仍然比去年增产一成四左右。
一年来,这些县的许多农业社都进行了生产改革,兴修水利。因此,早稻比1955年增产四亿多斤,奠定了全年的增产基础。
下半年各地粮食作物受旱面积达三百八十多万亩,占总面积23.8%。领导机关及时提出“禾苗排队,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没有条件抗旱的放弃,有条件抗旱的集中全力抢救”的办法,领导农民坚持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共挽救了二百四十多万亩受旱作物,减少了损失。

在几十年来少见的大旱面前,农业合作化表现出无比的威力

第3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在几十年来少见的大旱面前,农业合作化表现出无比的威力
翻开1956年12月26日的新湖南报,人们会看到第二版整整一个版刊登着惊心动魄的材料。这个版用大量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读者:在解放前几十年的黑暗岁月里,连年不断的水旱等自然灾害,曾经给全省人民带来多么浩大的苦难;而在1956年,几十年来少见的大旱,却是怎样地被英雄的人民战胜了。
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湖南省的受灾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一期的新湖南报第二版转载了过去几十年出版的“湖南大公报”“湘灾月刊”“湖南通俗日报”等旧报刊发表过的大量材料。这里有具体介绍连年不断的水、旱、虫灾情的报道,有惨不忍睹的“湖南饥民图”和“饥民饿毙略表”,有军阀吴佩孚向“海内仁人君子、慈悲大家”发出的“请赈电”的原文。但是,在那个反动统治的年代,有谁能真正帮助人民有效地向灾害进行斗争呢?这些旧时代的报刊也只能在描写了受灾农村“野有饿殍,民多流亡”的凄惨景象之后,无可奈何地发出“哀我小民,何辜罹此”的伤叹。
但是,在人民当家的时代,特别是在千千万万的农民组织起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就再也不是束手无策的了。依靠共产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依靠集体经济的巨大力量,广大农民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把严重的自然灾害彻底消除或大大缩小。新湖南报在一篇综合性的报道中写道:1956年湖南遭受了近几十年来没有过的大旱灾,从6月到12月下旬,持续一百七十天到一百八十天全省没有下过普遍的透雨。许多地方塘干井枯,溪涧断流,连人们吃的水都要由农业社生产队长一杓一杓地分配。但是,就在这样严重的干旱威胁下,全省稻谷产量仍达二百亿斤左右,只比丰收的1955年减少三十亿斤;而棉花、黄麻、苎麻、茶叶、茶油、桐油、柑桔、油料、生猪的产量,都比1955年增加了。全省原有的九万多个农业社中,有四万多个增加了生产。全省农副业生产总值达到1955年的90%以上。
1955年春季,湖南省基本上实现了初级的农业合作化。依靠合作化的伟大力量,从1955年冬到1956年春,全省完成水利工程八十二万处,增加了灌溉面积一百四十八万多亩;积土肥八十多亿担,比上一年增加二倍以上;双季稻由五百三十多万亩扩大到一千二百五十万亩;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了许多新的技术。在抗旱斗争中,全省出动了三百多万人,先后出动了水车一百万架,许多地方,用十几梯以至二十梯车翻山越岭车水浇田。现在,全省大部分农业社的收益分配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在增产和保产的社中,绝大多数社员都增加了收入。
请看重灾区之一的岳阳县的情况吧。这个县发生了近二百天的大旱,全县四十五个乡中有十八个受灾减产。但是,尽管这样,全县农民还是有足够的全年口粮(除杂粮外,留粮最少的社每人还有粮食四百五十斤左右)。社会秩序安定,没有逃荒现象,也没有疫病的流行。再看临武县的情况:四十多年前,据“湘灾月刊”所载“饥民饿毙略表”统计,这个县饿死了八十九人。去年,这个县也受了旱,但是,在当年曾经有不少人饿死的村庄,农民依靠合作社把生产搞得很好,许多社都增加了生产。全县没有一人饿死,没有一人逃荒。
广大农民亲眼看到了合作化所显示的伟大力量。在湖南农村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有了合作社,大灾化小灾,小灾化无灾!”岳阳县郭镇乡友好农业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一谈到去年的抗旱、救灾,就连声地说:“这样的功绩,可以立碑!可以立碑!”
新湖南报在同日还发表了题为“事实胜于雄辩”的评论。评论在肯定了1956年农业生产上的巨大成绩以后写道:应该承认,1956年农村工作中是有一些缺点的,但不管有多少条缺点,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比走资本主义道路,总要强过千百倍!评论最后说,工作中的缺点一定会很快地得到改正,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巩固,胜利!

迎接新的一年,努力改造自己

第3版()
专栏:

迎接新的一年,努力改造自己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代主任委员 毕鸣岐
今天,全国人民都以无比兴奋的心情祝贺1957年的来临。古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工商界在欢渡元旦的今天,对于如何努力完成我们在1957年的任务,也应该有个打算。我愿意把个人的体会提供给工商界的朋友们作参考,聊当新年祝词。
自从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随着企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我们工商业者个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个人在参加国营或合营企业工作后,也都变成为国家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认清了自己的前途,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大家迫切要求进步,为将来放弃剥削、改变为劳动者准备条件。事实证明,在合营后将近一年当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社会主义竞赛,不少人获得了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好多人得到了表扬和奖励,这说明了,在目前,工商界中的思想主流,是要求进步的,是为争取进入工人阶级的队伍而努力的。
但是,不容讳言,我们工商业者的思想改造还远远落后在企业改造的后面,在全业合营以后,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作了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但是,由于我们学习不够,对政策体会不深,往往仍用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就表现出消极或急燥的情绪,不能安心工作。这对个人改造和国家建设都很不利。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公私共事关系上。在全行业合营以后,企业内部出现了公方、职工、私方三方面的合作共事关系。由于大家都缺乏经验,在这种共事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改进后,公私之间的共事关系基本上已趋向正常,只有部分企业内的私方和职工之间的共事关系还没有改善。除了部分职工对于党和政府执行的和平改造政策认识不够外,主要原因之一是私方人员思想认识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全业合营后,私方人员虽然已经改变为国营或合营企业的工作人员,但由于私方过去长时期对工人进行着剥削,造成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的恶感,现在不可能设想把这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阶级恶感一下子转变过来。目前我们还拿着定息,阶级关系依然是存在的。因此,私方和职工的关系不能立刻融洽起来,也是很自然的。好多私方人员,因为对合营企业内这种双重关系认识不足,以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主动地检查自己的思想作风,依靠职工群众解决问题,而往往强调公方对他们不信任,不帮助,不支持,职工对他们有成见,不尊重他们的职权。公私共事关系常常因此搞得不够融洽。在有的私方人员的思想上,存在着自卑感和作客思想,表现消极;有的有急燥情绪,急于要求放弃定息、摘掉资本家帽子。这些错误思想,都阻碍了个人的进一步改造和积极性的发挥。
我认为:消极情绪、作客思想,是我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必须从思想上克服它、纠正它。提出放弃定息、摘掉帽子的要求,是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认为在放弃定息、摘掉帽子以后就可以改变职工群众的观感,就可以加入工人阶级的队伍,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如果不从思想上求得根本改造,努力
“破”资本主义思想,“立”社会主义思想,尽管帽子摘了,职工同志们对我们的观感也不能很容易地改变过来的,工会也不会轻易吸收我们入会的。
最近,在全国工商联召开的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又一次对我们进行了亲切的教导。陈云、薄一波两位副总理也向我们作了亲切的指示。这次会议使我们认识到,在前进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提高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认识到爱自己必须爱国家,爱国家必须爱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完成才能使国家富强繁荣起来,也才能使个人得到真正的幸福,懂得了我们为什么必须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密切地结合起来。
在这次大会上,陈云、薄一波副总理指出了定息七年不变,小型工商业者可以划为小资产阶级、定息仍旧可拿等等有关改造的具体政策问题,同时还对大中小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正确的评价。这样,不但澄清了一般工商业者要求摘帽子、放弃定息的混乱思想,并且也使大中小工商业者都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心。我们深切感到:党和政府对我们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安心学习,安心工作,在工作中锻练自己,为放弃剥削、改变为劳动者准备条件。我们不应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教导和期待,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同搞好企业中的公私共事关系是分不开的。搞好公私共事关系的关键,在于私方人员如何主动地积极地工作,改变职工群众对自己的观感。我认为,我们在处理公私共事关系上,必须把国营或合营企业看作自己的企业,树立起主人翁的态度,把过去在私营时期兢兢业业、精打细算的精神,施展在办好现在的国营和合营企业中来,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竞赛。同时,还要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政策,学习理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验,学习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学习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和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为放弃剥削准备好条件。企业是我们进行改造的主要基地,参加竞赛又是我们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争取在竞赛中立功,争取出现更多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这样,不仅自己能很快地进步,同时也能很快地使职工群众对我们的观感改变过来。
定息定为七年不变,收入多的大户自然是喜出望外。但是,我们如果满于现状,放松了自我改造,也是不对的。我认为,我们拿到定息以后,除生活上的必要开支外,应该拿余款适当地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建设和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或购买公债增加国家建设投资,而不要过多地用到消费方面去。尤其是在市场供应比较紧张的时候,更不要给市场上增加过多的购买力。这同样是我们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我们进行自我改造和改变职工观感的一种考验。
目前有一部分私方人员在生活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问题,政府有关方面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帮助解决。有些困难,工商联组织也将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给以适当的帮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我们生活的改善,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工商界的同志们,解放几年来,我们在共产党的教育和领导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全业合营以后,我们都抱着很大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接受改造。目前,党和政府已经给我们妥善安排了工作和生活上所必需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积极行动起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加强自我改造,切实遵守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在生产经营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和经营管理的特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谨祝工商界同志们新年进步,身体健康!

崇安县委批判重副业轻农业的思想 纠正盲目压缩粮食生产的错误倾向

第3版()
专栏:

崇安县委批判重副业轻农业的思想
纠正盲目压缩粮食生产的错误倾向
本报讯 本报驻福建记者报道:中共福建省崇安县委大力扭转部分干部中间正在滋长的重副业轻农业和盲目压缩粮食生产的错误倾向,确定1957年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发展林业、茶业、畜牧业及其他副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生产。
崇安县是个山区。入冬以来,这个县许多农村干部,认为发展粮食生产不合算:花工大,收益少,不如多搞副业,甚至打算把山田抛荒。因此,许多乡在制定1957年生产规划时,不愿积极发展粮食生产。黄柏乡党支部、工作组在规划1957年生产的时候,把全乡一千三百七十亩产量较低的稻田抛荒。如果再加上改种茶树、桐树,全乡稻田面积将比1956年减少14.3%;也有少数区的负责干部,竟提出1957年要把双季稻改种单季稻;赤石区有的社几乎全班人马都去搞副业,把农业生产丢在一边。全县冬种小麦任务已比去年调低,还有完不成的危险。
县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这一问题以后,即在日前召开了县、区、乡三级扩大干部会,总结了全年农业生产的成绩,教育干部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到会干部从联系实际讨论这个问题中,认识到粮食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物资,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还认识到除极少数纯茶业地区外,大部地区的群众都有增产粮食的要求。大安乡农民每人平均有口粮五百八十多斤,但还感到不充裕,提出1957年还要增产粮食4%;倪历乡党支部书记周碧祥说:“我们乡里副业生产占60%—70%,群众仍要求再增产些粮食,不然靠外地供应,连脚力也划不来。”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全县确定了1957年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发展林业、茶业、畜牧业及其他副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粮食总产量要求比1956年再增产7%。全县四十四个乡中,粮食生产比重占60%以上的三十四个乡,确定以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同时发展多种经济;有九个偏僻山区乡,确定了农、林、副业并重的生产方针,但粮食生产也要适当增长;只有三个乡是重点发展茶业和副业生产。
目前,全县各地正在大力宣传贯彻这一生产方针,动员群众搞好冬季生产。

京郊建成一座养鸭场 一年可产八万多只北京鸭

第3版()
专栏:

京郊建成一座养鸭场
一年可产八万多只北京鸭
本报讯 一座集中饲养、大量生产北京填鸭的国营养鸭场,已经于1956年末在首都南郊凉水河畔建成。现在全场已正式投入生产。
这是我国目前集中饲养北京填鸭的最大的一座养鸭场,共占地一百多亩,有鸭舍三百余间,饲养着大、小鸭子一万多只。整个填鸭生产,从育种、产卵、孵化、育肥,到填喂成品和加工屠宰等工作,都在这里完成。
根据这个场的现有设备条件,年产量可达到八万只以上。从1957年1月开始,这个场生产的北京填鸭,就要供应首都人民了。(唐兴赓)

龙溪柑桔丰收

第3版()
专栏:

龙溪柑桔丰收
本报讯 闻名全国的福建省龙溪柑桔丰收。1956年龙溪专区柑桔总产量达三十二万八千担,占福建省柑桔总产量的60%强,比1955年增产三成多,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加一成多。现在已有大量特等柑桔运销苏联和东南亚各国。
1956年,龙溪专区出现了许多柑桔高产纪录。韶安县走马塘乡的柑桔产量达到七千八百担,比大丰收的1954年增产三成多。龙溪县林下乡平均每亩果园收三千斤柑桔,有三十多亩平均每亩收到万斤,这是全省最高的大面积丰产纪录。1956年,柑桔收购价格比1955年提高了15%。收购部门还简化收购手续,克服压等压价现象,实行分等论价。这些都保证了果农增加收入。
龙溪县林下果农生产社五百六十一户社员中有96%增加了收入,每个劳动日分红高达二元五角七分三厘。平均每户社员分款一千多元。
(连文伍)

内蒙古开始预购绒毛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开始预购绒毛
本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最近开始了新的年度的绒毛预购工作。今年,农产品采购部门和供销合作社,除了对绵羊毛、山羊毛、羊绒、驼毛进行预购外,还在重点地区对牛毛、马鬃、马尾实行预购。全区投放绒毛预购定金将达七百余万元,比1956年增加二倍半。自治区在预购工作的布置中,强调了避免层层拖拉、认真遵守自愿原则、照顾群众必需的留用量和各商业部门加强协作等问题。
(苗继蓝)

广东粮食生产战线上的巨大胜利

第3版()
专栏:

广东粮食生产战线上的巨大胜利
李少球 吴尔祥
广东省1956年在粮食生产战线上又取得了一次巨大的胜利。全省粮食总产量预计可以达到二百四十亿斤(不包括黄豆),比1955年增加二十一亿斤左右。这是广东省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
1956年广东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比1955年提高了5.5%左右。有不少地区去年都创造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新纪录。在潮汕平原,虽然曾遭受旱患和受肥料供应不及时的影响;但是,潮安、澄海、潮阳等三个县仍然保持了前年得到的“粮食千斤县”的光荣称号,普宁和揭阳两个县,平均每亩粮食产量也达到了一千斤。一向耕作技术落后、单位产量很低的海南、合浦和雷州半岛等地区,1956年也出现了数百个粮食千斤丰产社。海南屯昌县东岭农业社、澄迈县钟寨农业社、临高县多文农业社和汕头市郊区的鮀南乡红光、红旗两个农业社,都创造了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新纪录,打破了揭阳县云光农业社1955年创造的双季稻每亩收获二千零一十二点六斤的全国最高纪录。这说明广东省在高产地区还有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可能,在低产地区增产潜力更大。
广东省具有特别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同时又是多灾多害的一个省份。1956年广东省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发挥了各方面有利条件,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因而争得了粮食增产的巨大胜利。
增加复种面积,是广东省获得粮食增产的一条重要措施。广东大部分土地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增加复种面积,主要是扩大冬种面积和把一年只收一季的改为收两季。1955年冬天,全省种下了一千七百五十万亩的冬种作物,比1954年冬种面积增加了三百五十万亩。由于加强了冬种作物的田间管理,小麦、杂粮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收成。春收的粮食比1955年增加了七亿多斤,占1956年全省粮食总增产数的三分之一。1956年全省把一年只收一次的稻田改成一年两熟的有二百一十八万亩。两熟田播种面积比1955年增加了一倍,并且大部分都获得了增产。
广东潮汕地区农民的耕作经验是闻名于全国的,但是在广东的其他许多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耕作制度,耕作方法极为粗放,因此产量极不平衡,高产的每亩达一千斤甚至二千斤以上,低产的每亩只有一百来斤,甚至只有几十斤。1956年广东省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积极地总结推广以潮汕高产地区为中心的先进耕作经验,改革落后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2月间,广东省召开了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会议,集中地系统地总结和交流了各方面的增产经验;同时举办了全省农业生产展览会,介绍广东省历年来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的成就和主要经验。接着又利用展品做教材,举办了十一期农民训练班,训练了三万多人的农业技术改革队伍。全省建立了一千三百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各地的技术推广站,全省还训练了农民技术员约有一百万人次。这些措施,使各种先进的耕作经验获得了广泛的传授。因此,1956年不论在改革耕作制度方面或推广先进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远超过过去任何一年。如水稻间作改连作,撒种改条播或插秧,混种改分种,实行小科密植等等。此外,推广优良稻种面积比1955年扩大了一倍多。从一年来的增产效果来看,实行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成功的。1956年间作改成连作的一百七十万亩水稻,估计可以增产稻谷二亿斤。把撒种田改成条播或插秧的有的比原来产量增产了一倍以上。
1956年广东省农民所积的土杂肥,包括河泥、塘泥、海泥、野生绿肥等,总数达四十二亿多担,比1955年增加了三倍多,但这些土杂肥主要是集中使用在早造,晚造因商品肥供应不及时,造成部分地区发生晚造肥料不足的现象。
中共广东省委提出的在七年内基本消灭旱灾的号召,获得了全省农民的热烈拥护。全省在三个多月中,靠打井、挖塘、建水库等办法,新增加的灌溉面积就有三百多万亩,超过原计划的两倍;原计划改善灌溉的面积二百六十万亩,结果完成了六百多万亩。海康县乌石区去年因为挖了三千六百多眼田头井,使四千多亩旱田解除了旱患,全区八十六个农业社,有八十个获得丰收。
广东省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很大的。主要经验在于摸准了为害水稻最大的三化螟虫的发生规律。消灭越冬的螟虫,使它丧失窝藏之所。据统计,全省采取挖稻根、放水浸田等办法,消灭越冬螟虫面积有二千七百八十多万亩,比1955年增加六倍多。去年早稻采用早熟品种,适当提前插植,晚稻又在第三代螟蛾盛发以后才插秧,避过了螟虫为害严重的季节。加上发动群众开展了人工捕杀和药剂喷射等综合性的除虫运动,结果水稻的螟害率由去年的6%下降到2%以下。1956年国家在经济上对农民的多方支援,也是使广东省获得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对广东省农民兴修水利的投资数达到三千一百八十一万元,发放各种农业贷款一亿八千多万元;供应饼肥、化学肥料约八百万担,其他肥料一千一百多万担,供应“六六六”杀虫药剂四十三万多担。同时,有关部门还对受灾的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扶助生产的措施。这些支援对提高农村生产力,解除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应该指出,1956年广东省的粮食增产还没有完成原定计划,比国家下达的增产指标二十四亿九千万斤还差三亿多斤,比省委的要求增产二十九亿斤则差八亿斤左右。不能完成计划的原因,除了1956年制定的增产计划有些偏高以外,主要是某些地区在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广先进技术中,违反了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这些地区或是没有增产,或是反而减产,有的甚至失收。
一年来的经验证明,不论是先进或落后的耕作制度或耕作技术,都有它一定的存在的条件,以为凡是落后的只要用先进的去代替,就可以取得成绩,那是错误的。特别是耕作制度的改革,它和土地、气候、水利、肥料、群众耕作习惯和经验、以及劳动力等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粤西有些地区农民把种子撒在地里,让它自生自长,这种耕作制度是必须逐步加以改变的。但是这类地区一般都缺乏水利条件,土地瘦瘠,肥料缺乏。海康县南田农业社1956年盲目地把六百多亩撒种田改成点播,因为水利条件没有改善,缺水,长不起来,不得不犁掉三百八十亩。粤北地区1956年大规模地进行一熟改成两熟的工作,有的改种后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有的由于忽视了这种一年一熟地区的特点(山区温度比较低,霜期比较长,日照时间比较短,劳动力不足等),勉强改的结果,两造反而不如一造收成多。仁化县把一年一熟的稻田改成一年两熟的有四万亩,因为劳动力不足,夏种时劳动力调配不过来,结果丢荒了三万亩。还有些地区盲目推广铲秧改拔秧,水播改旱播,早播早植、单株密植和推广优良稻种等经验,不仅没有为农民增加收入,反而把好事办成坏事。据粗略统计,类似这些不恰当的改革的稻田,全省约有一百多万亩。
这种违反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技术改革的现象,反映了农业领导部门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广东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复杂,人口分布极不平均的省份。1956年凡是农业生产搞得比较好,增产比较多的地方,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具体地领导农业生产的结果。比如已经保持两年的稻谷千斤县的潮安县,在党的二十九个县委委员中,经常有十四个驻在各重点区、重点乡,具体领导一区一乡的生产。他们推广先进技术,采取了试点示范、组织群众性的观摩评比,用实例来说服农民的办法。但是另外有些地区的领导,对本地区的情况缺乏调查研究,生搬硬套外区的经验,不和群众商量,甚至采取单纯的从上而下的分配任务限期完成的办法,结果不但没有抓住本地区的增产关键,而且往往造成了基层干部的强迫命令。比如雷东县有一个党的区委委员,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改革撒种田的任务,只好威胁群众说:“谁不改谁就是反革命。”这不仅引起群众的不满,而且造成生产上的损失。
广东省在领导农业生产工作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总结,对进一步提高全省的粮食生产水平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图片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中山县沙萌农业示范繁殖场种的一千多亩甘蔗,平均每亩产一万六千多斤,其中有一百多亩每亩产量可达两万多斤。图为该场生产队员在收获甘蔗。 赵慕志 摄(南方日报社稿)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