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复原古箜篌

黄祎琦和许碧兰 吴进 摄

被誉为中国复原可演奏古竖箜篌第一人的黄祎琦,和73岁的妻子许碧兰来到广东中山,带来了61件乐器,其中43件箜篌。夫妻二人从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到中山,在中山三乡开了一间箜篌匠资料馆。

黄祎琦1939年出生于香港。上学时就喜欢数学和乐器。夫妻俩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弹琴是兴趣。他们义务自愿加入当时华南影联乐团的演出;之后,黄祎琦到当时的香港中乐团兼职。到了1984年,夫妻二人用积蓄开了一间琴行,全职教琴。黄祎琦教琵琶,许碧兰教古筝。与此同时,黄祎琦想方设法在琴行开辟一块小地方,作为古乐器的研究工作室,他开始自制乐器。当时在香港找木材是个难题,制作古筝找不到梧桐木,他就选择杉木,到棺材铺花不菲的价格,买一个棺材盖用做古筝的琴身。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祎琦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出席一个音乐会,邻座的正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得知黄祎琦对古乐器有研究,曹正希望他能尽力探讨和研究古代箜篌。回到北京后,曹正给黄祎琦寄来著作《话说箜篌》 ,书中介绍了我国箜篌的历史以及现代箜篌发展和制造的过程,并提到他对古代箜篌失传的惋惜。这对黄祎琦触动颇深,他由此与箜篌结缘。

当时手头没有古代箜篌的资料,黄祎琦便以竖琴为研制的对象,竖琴也成为他想象中的古代箜篌。直到1998年10月底,亚洲艺术节在香港举办,日本艺术家带来了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箜篌残件的数据,黄祎琦通过对日本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算出原箜篌的数据。但由于香港缺乏研制场所和原材料,复原工作依然无从入手。

2007年,夫妻俩决定卖掉香港物业,一起移居广州南沙,正式开始古代箜篌复原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和试制, 2011年11月,黄袆琦成功复原两台古竖箜篌,并命名为“盛世箜篌” ,成为重塑可演奏用(唐)箜篌中国第一人,这时他已73岁。

黄袆琦说,复原出第一台古箜篌只是一个开始,就如同小学毕业了,跟着是中学、大学等等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复原一台古箜篌困难重重,黄祎琦纯手作:设计绘图、木工、组装、修饰、上漆、描花、上配件、调弦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气呵成,而是要分数段分步骤进行;弦的拉力稍不对就会断弦,反复试音调音,工时不少于6至10个月的时间。同时,关于古箜篌的资料非常少,仅仅是一个古箜篌大小的问题,黄祎琦就经过多番研究撰写了《探索唐箜篌》一文,用残件尚存的数据去分析和推算古箜篌的大小。

1996年,新疆出土的箜篌是实物的例证,这是2800年前的遗物。2015年,黄祎琦接受新疆库尔勒博物馆的委托,制作3台出土箜篌,并被博物馆永久收藏;2018年受到郑州大学音乐考古学院的委托,他再次复现了8台新疆出土箜篌,为中国音乐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目前,黄祎琦制作的古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出土箜篌,都是根据壁画和半实物制成的。

在手工制作之外,黄祎琦还在学术上和理论上下了不少功夫。近年来,他分别到不同大学参加学术论坛。夫妻俩还尽力推广古箜篌,参加全国各地的乐器展览。从2011年起,夫妻二人带着古箜篌跑过很多地方,广东、广西、沈阳、北京、上海、成都等,还登上了央视《国家宝藏》介绍推广古箜篌。

黄祎琦祖籍中山,落叶归根是他选择定居中山最主要的原因。夫妻俩又卖掉了南沙的物业,在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到中山三乡定居,并开设箜篌匠资料馆,在今年8月28日开始对外开放。资料馆不远处另外租了一间工作室,用于黄祎琦手工制作箜篌。

在复原古箜篌的过程中,黄祎琦负责在工作室研发和手作,许碧兰则协助他做配弦、调弦、弹奏、设计彩绘等,并负责很多外联和日常运行工作,包括选址租工作室等。很多时候,黄祎琦在工作室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大汗淋漓。

夫妻俩来到中山,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丘树宏。箜篌匠资料馆开馆当日,丘树宏表示,黄祎琦老师是“国宝” ,把几千年的文化复原出来,非常感谢黄祎琦和许碧兰两位老师的业务精神和对国宝文化传承的精神。

古代是历史的一部分,现代是见证文化转变的一部分,黄祎琦夫妇希望古竖箜篌和现代箜篌能同时发展下去,希望将古箜篌历史在中山三乡作为一个新起点,传承并发扬光大,希望可以做一些普及乐器方面的工作,让更多人可以学习箜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文标题: 工匠精神复原古箜篌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3071472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王宝钏:独守寒窑18年,仅享受皇后生活18天,她的死让丈夫长出一口气
一曲《身骑白马》,将思绪拉回唐朝,那里有繁华的盛世,有耀眼的锦衣,也有快意江湖的人生,更有金童玉女的爱恨情仇。 薛平贵是寒门之子,孤身一人居住在寒窑,平日里依靠在丞相府中干活,谋求每日温饱,吊着一条性命度日。薛平贵仪表不凡,也颇具独特气质,
标签王宝钏,薛平贵,西凉王,王允,唐朝,魏豹
由《大秦帝国》热播引发的联想,存在15年的大秦,为何引发数千年的讨论
撰文/赵立波 22岁这年,嬴政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后,战争这个放大器惊人地放大了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和战略眼光。他一手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
标签大秦帝国,嬴政,方士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上方谷”,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在卤城大败的司马懿狂奔六十里,退回上邽,再也不敢出战了。 诸葛亮再次包围祁山堡,主力追司马懿到上邽,两军再次进入对峙。但形势已经逆转,因为诸葛亮提前破坏了上邽的屯田,魏军就地补给困难,大量粮食必须从几百公里外的关中运送而来,但是去年关中大旱
标签诸葛亮,三国演义,司马懿,上邽,李严,张郃
文物回家,是归途也是征途
文物回家,总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人们用暖心的“欢迎回家”刷屏,为漂泊异乡160年的圆明园马首铜像送上祝福。这样的牵挂,表达了久别重逢、物归原主的欣喜,更折射出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追宝人”一直在努力。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
标签遗产
收藏家北雁南飞,“非国有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32年前,广东首家民办博物馆——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在深圳正式开馆,跨越二十多个朝代的各色青瓷逐一亮相,成为当时文博界热议的“新鲜事儿”。如今,遍布广东各个角落、备案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已达101家,占据全省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 包容的文化环境
标签非国有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粤港澳大湾区,吴克顺,藏品,国有博物馆
新华微评:让更多流散国宝找到“回家路”
今天,圆明园马首铜像终于“回家”,成为160年来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我们为“马首”归来感到欣喜,也牵挂着十二兽首中仍下落不明的5个“小伙伴”。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多少文化瑰宝惨遭列强劫掠。今天,在各方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流
标签国宝,圆明园,马首,十二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