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的真相:于禁不是归降,关羽也没有那么傲慢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军两员大将一死一降,五子良将中第一个晋位四方将军假节钺的于禁成了笑柄,庞德则成了威武不屈的典范。

于禁之所以成为三国笑柄,也是拜《三国演义》所赐,这本书把于禁写成了一个跪地乞降的胆小鬼。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丕应该是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真相的:于禁不是归降,关羽也没有那么傲慢。

所以曹丕在诏书中给襄樊之战下了结论:于禁之降,跟秦晋崤之战中的孟明视一样,既然于禁的作法跟孟明视一样,那么我也不介意做一回秦穆公!

在《三国演义》里,于禁成了一个嫉贤妒能胆小如鼠的奸诈懦夫,要不是他处处掣肘,庞德早就把关羽斩于马下了。

但是三国正史中的于禁,有时候连曹操都不怕,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斩杀了许多为害百姓的青州兵——那可是曹操的起家班底兼嫡系部队,是曹操从黄巾军那里挖到的第一桶金。

正史中的于禁不贪财也不贪功,而且执法严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

作为七军主将,于禁可能比庞德更想擒斩关羽,当然也不会阻止庞德阵前建功。事实上两军征战,关羽是不可能亲自操刀跟庞德单挑的,那他就不是名将而是莽夫了。

庞德很难凑到关羽跟前以刀对刀(那时候也没有长柄大刀),只能远远地放冷箭。《三国志》卷十八说的是庞德“射羽中额”,这说明双方距离较远,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当然也射不穿关羽的头盔。

既然没有一对一单挑,于禁阻止庞德斩杀关羽也就无从谈起,咱们还是来看看曹丕对襄樊之战于禁被淹一事的结论:“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曹丕在诏书中引经据典拿荀林父和孟明视举例,这个不用解释,咱们都学过《秦晋崤之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曹丕也承认于禁之败,非战之罪,属于数奇点儿背。

诏书中的话可以表明,曹丕经过长时间调查,已经知道了事情真相:于禁只是放下了武器,而没有归降关羽——归降与投降是两个概念。于禁败降,跟当年的荀林父之败、孟明视之降是一个性质,只是放弃了抵抗,而没有变节投敌。

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受封偏将军,斩颜良之后受封汉寿亭侯,为曹操冲锋陷阵斩将搴旗,那叫归降;于禁投降后被关羽关进了大牢,说明他并不肯调转矛头去打曹军,所以受到的是战俘待遇。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于禁带领的七军有三万人,也就是说,他的麾下至少有三百个百人将和三十个千人将,这些人一股脑都投降了:“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这三四百个将领一股脑投降了,但是关羽一个也没收归己用,这说明从于禁到百人将,大家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停止抵抗可以,反戈一击不干。

这时候我们就要来看关羽的度量了:熟读春秋左传的关羽,绝对不会对叩首请降的于禁那么不客气。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于禁真的归降了关羽,那将是轰动三国的惊天新闻:只要于禁披上蜀军(实际是汉军)战袍,往两军阵前一站,对曹魏的士气,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曹操闻讯后也会被气吐血。

作为一代名将,关羽不可能那么没头脑,也不可能那么傲慢,对送上门来的于禁冷嘲热讽后关进大牢。如果于禁肯归降,这样一个重量级敌将,是一定要送到成都交给刘备安排——这是大功一件,也可以表示对刘备的尊重。

但是关羽只把于禁关了起来,既不杀也不放,更不往成都送,这说明关羽对于禁归降还抱有希望:等我拿下樊城,再慢慢做你的思想工作,曹魏大势已去,你不降也得降!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于禁卑躬屈膝,关羽傲慢无礼,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但这说法贬低了于禁,却也没有抬高关羽,作为魏蜀吴三国公认的“万人敌”、曹魏眼中蜀汉唯一的名将,关羽不可能对前战友这么冷酷,而且出于战略需要,他比任何人都想收服于禁。

但是不管怎么说,于禁没有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他抹不去的污点,他也为此深深自责,由于每日备受内心煎熬,于禁回归曹魏的时候,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文帝践阼,权称藩,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

于禁肯定也在后悔当时为什要停止抵抗,如果他被关羽阵前射杀,那么死后的谥号就不是“厉侯”,而可能是“忠侯”“壮侯”了。

“厉”是个恶谥:“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这个谥号还不如没有,于禁被盖棺定论,成了令人不齿的降将。

于禁的投降遭到那么多人的唾弃,这就让熟读三国正史的人感到费解了:张辽、张郃、关羽、黄权、太史慈等人都是降将,怎么没人骂他们?是不是因为这些人在投降后又为新主公建功立业了?跟于禁比起来,这些人更值得尊重吗?

本文标题: 曹丕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的真相:于禁不是归降,关羽也没有那么傲慢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2803053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甘肃烽燧遗址发现汉代七棱觚,看罢内容,揭露武帝遗诏之谜
中国对汉朝烽燧遗址的研究工作,起步很早,早在一九三零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贝格曼就曾经对内蒙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地区,仔细调查,还出土了一万多本的简牍,后世人称之为“居延汉简”。综合来看,七棱觚上所刻的汉武帝遗诏,绝对不是汉武帝亲手
标签刘彻,遗诏,甘肃,汉朝,刘弗陵
蜀汉灭亡后,关羽一家满门被屠,为何张飞一家却能安然无恙?
于禁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最终为关羽所斩。而庞会也借这个机会,找到了杀父仇人关羽的后人,将其满门屠尽。关羽后人是否真的为庞会复仇所杀,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却是没有记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关羽后人并没有像诸葛亮后人那般,为蜀国捐躯,而是跟
标签关羽,蜀汉,张飞,曹操,庞德,曹魏
若此人能果断一点,就没有后来的董卓乱国了,三国历史就不会存在
当时董卓对皇甫嵩的兵权有所忌惮,所以,并未提出反对意见。这次董卓铁了心要和皇甫嵩做对,所以,董卓命令他的人马按兵不动。这时,朝廷要求董卓将兵权转交给皇甫嵩,谁知董卓竟违抗上命,坚决不肯放权。皇甫嵩之子皇甫郦向父亲劝说道:现在普天之下的精锐之
标签董卓,皇甫嵩,陈仓,汉灵帝
刘备为何一年拿不下成都北边的广汉,还折损了庞统?
如果说哪座城市可以称为成都的北大门,广汉显然是最合适的。刘备控制蜀中后,觉得广汉郡太大,就从广汉郡北部分出了梓潼郡。又云:“历代争夺蜀中者,必死争广汉。”晋朝人对广汉之于成都的意义看得非常清楚,“益州咽喉之地,成都得失之关键。”刘备入蜀五十
标签刘备,广汉市,成都,庞统,雒城,广汉郡
从陈桥兵变到靖康之难,七幅地图看北宋
从960年陈桥兵变到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契丹与北汉联合南下攻后周。1005年,北宋与辽朝订立和约,互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
标签陈桥兵变,北宋,靖康之难,赵匡胤,辽朝,柴宗训
“热血男儿”辛弃疾,用行动践行、一个真男儿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207年,年老病重的辛弃疾没有等到朝廷的诏书,也没能实现洗雪国耻、北伐恢复的理想。也许在辛弃疾自己看来他没能将自己的抱负和才能施展开来,但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抗争,右手持刀左手握笔,他的忠魂为祖国战出了气节,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当
标签辛弃疾,北伐,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