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就有专业踢球的国足和和运作规范的足协?

中国足球运动历史悠久,名目花样繁多,至宋代渐至成熟,足球运动深受各阶层的喜爱,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受欢迎程度不输今日世界杯的号召力,足球甚至成为晋身敲门砖。宋代足球运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踢法与规则,如白打、筑球、解数等。足球比赛除了对抗,更兼有表演、娱乐性质。值得一提的是,女足的历史同样不容忽视。与唐代相比,宋代女性蹴鞠的记载不多,但流传至今的瓷枕与陶枕上仍有女子踢球的图案,至元代,蹴鞠已不及宋代盛行,但女子踢球反而蔚然成风。

宋史名家虞云国在《水浒寻宋》一书中,依托其数十年宋史研究成果,用深厚广博的学识贯穿正史、笔记及小说,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讲述宋朝社会风俗百态,以全新的角度打开《水浒传》中不曾被尽览的世界,将小说复原为一幅立体、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重现活色生香、斑斓多彩的大宋王朝。

《水浒寻宋》

虞云国著

世纪文景公司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历史上的国足

《水浒传》第二回说高俅奉命去端王宫送礼,端王恰与“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于是,高俅“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大得这位未来皇帝的欢心。

据《战国策·齐策》说,齐都临淄之民无不擅长“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蹋鞠”是踢球在先秦的叫法,自汉代起通称“蹴鞠”(亦作“蹴踘”)。“鞠”即“球”(亦作“毬”),唐代起也叫“蹴球”,一音之转或称“筑球”。

汉代蹴鞠主要有三种场合,一是军队的训练,二是燕飨的表演,三是平民的娱乐,在画像石里各有表现。但据李尤《鞠城铭》,东汉时已有正规球场、竞技章程与裁判规则。

蹴鞠在唐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球的变化。直到初唐,踢的都是用皮裹的实心球,而据《演繁露》说,宋代制球,“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可知球中另置内胆。内胆用牛、猪的膀胱充气而成。端王与高俅踢的就是这种气毬。

宋代的制球工艺越来越纯熟精良。《蹴鞠图谱》开列了二十四种气毬名目,《蹴鞠谱》更多至四十种。其中“ 人月圆”“金锭古老钱”“云台月”“镜把儿”等似是以月、钱、镜等圆形物命名的,“六锭银”“不断云”“旋螺虎掌”“曲水万字”等似以缝制气毬的皮革纹饰取譬的,至于“两国和”“六如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分明取欢喜吉祥之意。

球的变化也带来了赛制的变化。实心球容易落地,初唐以前的对抗赛应与现代足球相仿,实行双球门制,球员蹴球或带球以射入对方球门为胜点;实心球也踢不高,球门相应不会立得太高。但一旦改成充气毬,就能踢得既高又远,于是球门也相应升高。由于充气球踢得高远,赛场空间也要求相应扩大,倘若仍实行双球门制,一般很难提供偌大的场子,改为单球门对抗势在必行。于是,球网改置于赛场中线,双方都将球射过居中的球网孔为得分。由于对抗两队被隔在球网两侧,不发生直接的肢体冲撞,比起原来的双球门制,对抗的刺激性已大为减弱。

唐代蹴鞠相当普及。杜甫从中原漂泊到南方,有《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说明南北万里都有蹴鞠与秋千活动。韦庄在鄜州寒食时赋诗说“永日迢迢无一事,隔墙闻筑气毬声”,也说明蹴鞠在民间的普及度。但无论杜甫与韦庄,还是唐玄宗、王维、韦应物与白居易、温庭筠等,都是在寒食或清明的节令诗里写到蹴鞠的,唐代蹴鞠似有较强的时令性。

蹴鞠在宋代成为时尚的体育活动,与帝王的青睐大有关系。开国皇帝宋太祖与其弟宋太宗都酷爱蹴鞠,苏汉臣有名画《宋太祖蹴鞠图》,现存宋元之际钱选的摹本,即画他们兄弟俩对蹴,大臣赵普与党进、石守信、楚昭辅等在旁边观看。《蹴鞠谱》拿这事儿大做广告,称“宋祖昔日皆曾习,占断风流第一家”。

据《宋史·乐志》,宋代每年春秋圣节三大宴,按例有献演蹴鞠的环节;招待辽、金使节的场合,同样有蹴鞠表演;而册封亲王时,迎引队伍里也须有蹴鞠艺人。在宋代勾栏里,也有蹴鞠献艺。《武林旧事》开列临安瓦子诸色伎艺人,其中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五人便以蹴球驰名。但这种表演类似现今马戏中的球艺,应非对抗比赛型的。

上有好焉,下必甚焉。有个叫张明的,虽出身微贱,却以擅蹴球而大获宋太宗欢心,让他做到右羽林军大将军。真宗朝宰相丁谓少时擅长蹴鞠,晚年赋诗追忆说,“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可以想见他当年球技的高超娴熟。进士柳三复也擅蹴鞠,却苦无机缘接近宰相丁谓,得知他常在相府后园踢球,便去园外转悠,终于等到飞出园墙的气毬,便挟球求见。据《东京梦华录》,开春以后,开封城内“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踢球俨然成为都城民众热捧的体育活动与赛事,参赛双方也都在乎胜负,“其胜也气若雄虹,其败也形如槁木”。据《梦粱录》,临安有一家“黄尖嘴蹴毬茶坊”,看来是专供球员或球迷们喝茶聊天的。

与唐代相比,宋代女性蹴鞠的记载不多,但流传至今的瓷枕与陶枕上仍有女子踢球的图案。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瓷枕,上绘一身着花布掩襟衫的女子,下着裙,系腰带,独自蹴鞠,从衣饰神态看,当是普通妇女。台北故宫藏有宋画《闲庭蹴鞠图》,画一女子在柳下以脚掂球,旁有四男子围观。

元代蹴鞠已不及宋代盛行,但女子踢球反而蔚成风气,在杂剧、散曲、诗词与话本里都有所见。仔细推究,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女艺人献演。第二类是居家女性的蹴鞠运动。这种女性娱乐性活动,也往往与男子混踢。据杂剧《度柳翠》,旦角对母亲说“将过气毬来,我和师父踢一抛儿咱”,说的正是家庭内男女混踢的习俗。

蹴鞠运动在元代民间依然盛行,但在官场却渐遭排斥。地方官也通过劝善文,指责蹴鞠与击球、射弹、粘雀等都是“不遵先业,游荡好闲”。进入明代,在诗词、民歌、笔记与小说里,仍多蹴鞠的描写,说明踢球依旧有着群众基础,但风头之健不仅难以比肩宋朝,即便与元代比也大见逊色。入清以后,蹴鞠运动逐渐式微,一蹶不振,以至于今。

▲蹴鞠图(气毬)

彼时踢球的规矩

自实心球改用气毬以后,蹴鞠活动就分为两类:一是不设球门的散踢气毬,称为“白打”;一是设有球门的对抗赛,称为“筑球”。但无论哪类,踢球者的双手都不能碰球,须用足、腿、膝、肩等部位接球、定球或击球。

白打不设球门,只要带上球,找一块平坦空地,就可开踢,在盛唐以后就广受欢迎,屡见唐诗吟咏。原先只将两人对踢(也称“二人场户”)叫作“白打”,三人角踢(也称“三人场户”)叫作“官场”,后来把一人独踢(也称“一人场户”)至十人轮踢(也称“十人场户”),都唤作“白打”。

“一人场户”乃个人表演,对球技要求特别高。据《蹴鞠图谱》说,球员“直身正立,不许拗背。或打三截解数,或打成套解数,或打活解数。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虽擅场校尉,千百中一人耳”。

所谓“解数”,指踢球过程中由不同花样动作组成的套路。而“三截解数”即指上截解数、中截解数与下截解数。凡以肩、胸、背、头、面部顶球或定球的套路称上截解数,《蹴鞠图谱》载有“大过桥”“斜插花”等三十余个上截解数的专用术语。凡以膝、腰、腹部顶球、定球的套路称中截解数,《蹴鞠图谱》载有“巧膝蹬”“下珠帘”等术语七个。而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踢球、定球的套路称为下截解数,《蹴鞠图谱》也有“凤衔珠”“鹅插食”等十八个专业用语。《蹴鞠图谱》罗列了十一套成套解数,每套下注明套路动作数少者三个,多者达十二个。《蹴鞠图谱》另附“坐地解数”,列举的术语有“脚面住”等下截解数与“大过桥”等上截解数,唯独没有中截解数,推想应是坐地表演,人体中截部位无法运动之故。

“二人场户”即两人对踢,可以是高手训练辅导子弟时的对踢,也可以是两位高水平球员的竞技表演,还可以是一般消闲的双人对踢。有各种踢法,其一是双方对踢,但每人接球后都要先定住球,再回踢给对方,由于踢两次,才叫作“打二”;其二是没有规定限制的双方对踢,原先这才叫“白打”;其三是一方单用脚挑球,对方则可用任何部位回球,叫作“挑踢”;其四是双方都可用任何部位踢出各种花样的动作,这叫“杂踢”。还有一种二人场户的踢法,锻炼双方控球与传接球的技能,即两人相距三开间对立,各以一球相互接发球,两球在场如同日月往来穿梭,雅称“日月过宫”。

“三人场户”是三人角踢,也称“官场”。除一般情况下三人娱乐,也常用于高手训练子弟的场合。上场三人立于正三角尖的位置上,由一人当头,称为“出尖”,出球时既可踢一脚,也可连踢两次,控球方可随意传球给任何一方,号称“三不顾”。

“白打”也可以进行对抗赛,但有场地空间的大小之别,如约定打三间,便以丝网围成三立方尺的空间,以此类推,直至打八间则为八立方尺。(尽管名义上也有打九间至十三间的,但空间却在八间上不再递加,也许只在踢法上有难度之别)然后将围定的空地以十字划界,对抗两队各有若干人参赛(人数或据二人场户至十人场户选定),南北各为对抗队,每队再分左右班。据《事林广记·白打社规》,其胜负规则是在唱筹发球后,“右班踢在左班围内,左班踢脱,输一筹;杂踢得活,亦输一筹;但只许拐、搭踢住。若出围下住,复入围内,打对班,赢两筹。若对班踢住,赢两筹。若是对班踢脱,输三筹”。细味这段规则,每队各分右班与左班,而对班则指对手队,便能顺利解读全部规则。

“白打”比赛以失分制定出胜负高下。据《蹴鞠图谱·输赢筹数》,输一小筹或一大筹各有十二种情况,而十小筹相抵一大筹。裁判由都部署坐正中,桌上放一银盆,教正坐在都部署的次位,然后“手执筹钱,小钱作小筹,大钱作大筹,输赢将一钱放于盆内,亦要社司众友同看明白,为证筹数”。

设球门的筑球对抗赛更具观赏性,宫廷庆典上大多是筑球赛。据《事林广记》所载球门图,两门柱高三丈二尺,中间阔九尺五寸,两门柱上端张挂一横幅状的网罩,正中开一直径二尺八寸的圆孔,名叫“风流眼”,气毬射入风流眼,才算有效。但据《蹴鞠谱》上的球门图,风流眼直径却仅有尺二,比前者小了一半多。

据《武林旧事》,为皇家服务的教坊乐部专设筑毬队,共三十二人,左右军各十六人,但仅有毬头(应即队长)、跷毬、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七种名目,其他九人或是后备队员。比较汪云程的《蹴鞠图谱·毬门人数》与佚名的《蹴鞠谱·校尉职事》两张单子上的人员名目,可以确定的上场球员共有正挟、副挟、解蹬、骁球、挟色、守网、骁色等七种称呼,尽管与《武林旧事》七种叫法上略有异同,但在人数上却基本一致。由此看来,筑球对抗赛每队队员至少七人,包括替补队员在内可多至十六人。两队球员分穿绯、绿两色球衣。

据《蹴鞠图谱·毬门社规》,参赛双方先应约定比赛局数,两场、三场与五场都可以,然后抓阄或拈卷,决定何方先开球。一方毬头开球,用脚踢给骁色,骁色挟住运球到毬头右侧,顿放在毬头膝上,毬头用膝筑起,一筑射球过眼,即为胜点。如射球不中,撞在网上顺下来,只要守网人踢住,传与骁色。骁色再次挟住,仍运球前去安顿在毬头膝上,让他再试射过网。如果射球过门,落在对方场地,对方球员接住球,也依法运球给己方毬头射门。如此往复,直至一方射门出界或未接住球落地为负点。最后以射门过风流眼多者获胜。

有球门的对抗赛,规则简单,输赢了然,而据《蹴鞠图谱·毬门人数》,除队员外,还有都部署校正、社司、知宾、主会等人员,或是执行裁判的工作人员。若是民间比赛,获胜方则“众以花红、利物、酒果、鼓乐赏贺”。至于皇家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说,“胜者赐以银碗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毬头吃鞭,仍加抹抢”。“抹抢”亦作“抹跄”“抹枪”,即在脸上涂抹灰白粉以为羞辱。

▲《水浒寻宋》作者虞云国

行有行规,古代足协——圆社

《水浒传》说到的圆社就是宋代在蹴鞠运动中涌现的专业化组织,堪称中国最早的民间足协。

宋元之际,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追记南宋临安游艺性“社会”时,列有专门从事“蹴鞠”的“齐云社”。《水浒传》里,端王也对高俅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一般认为,“齐云社”就是“圆社”,“齐云”形容球踢得高与云齐,“圆社”则以球的形状命名。齐云社似为大概念,指天下所有踢球的社群,既包括表演型的蹴鞠艺人,也包括比赛型的专业团队;而“圆社”似仅指由“偏著所”的那些“作家”组成的有严密社规的踢球社团,有时也指已入圆社的球员(相互之间则称“圆友”)。

圆社拜师仪式十分正规而郑重。新入社者必须事先与前辈圆友商议定筵席、礼物的具体细节,届时师父请来全部弟子,首先祭奠圆社祖师爷、先师与已故先辈(有意思的是,蹴鞠的行业神清源妙道真君,就是灌口二郎神,而陆阳真人也曾是历史上“行游蜀地”的真实人物),然后行拜师收徒礼,这以后才可以开脚踢球(时称“开臁”,“臁”指小腿两侧)。凡未经拜师手续的蹴鞠者,背后会受到同行耻笑,被呼为“野圆”“鬼圆”“米子圆”“无爹鬼”“龌龊气毬”,等等。

圆友如赴外地投奔其他圆社,也自有规矩。抵达后,并不是先与当地圆友行见面礼,而是“先到圣前拈香拜毕”,也就是说先到圆社供奉的祖师爷像前焚香祭拜。然后“方见小节级,引见知宾之所,相待茶饭之后,社司、部署问其姓名,仙乡何处,师者何人,学识几年”。再接受球技考试,叫作“撞案”。具体做法是“先供单子,呈与部署。至日,教正、社司看过,或脚头,或解数,或十一踢,或成套数,或上截滚弄”,合格以后即与当地圆友一视同仁。“撞案”三次不及格,则无缘当地的蹴鞠活动或赛事。

倘在蹴鞠场上见到社外圆友,社内成员必须抄起气毬“请踢”。而受邀上场的社外圆友,应对上手说一声“老先生带挟”,对下手则说一句“冲撞少罪”。赛事完毕,还有一个点圆会,点圆的人说“承带挟”,其他人则回应“谢带挟”,以谦让之礼践行圆社“自家不犯社家规”“场中运动礼莫失”的规则。

作为社团组织,圆社起到了团聚同行的功能,各地圆友以球结缘,亲如一家。然而,当时加入圆社拜师踢球,必须向师父致送表里(衣料)、银钞与靴袜等行头,还要备下祭品、筵席等开销,升等还要缴纳山岳正赛的报名费等。如此花费,毕竟不是底层民众所能负担,在正经人眼里,他们无非是风流浮浪的游手好闲之辈,也难怪《水浒传》里王进私下斥骂高俅“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来源:文汇网

本文标题: 宋代就有专业踢球的国足和和运作规范的足协?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2167306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不能混为一谈
光明时评【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不能混为一谈】一位青年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展,引发了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争议与讨论。这场“我佛”艺术个展展出的,是青年艺术家褚秉超对在甘肃、陕西、宁夏三省份找到的50余尊石窟造像进行“修复创作”后,拍下的前后对比照片。
标签青年艺术
苏轼仕途第一站
明代画家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部分),画中的苏轼俨然一位农夫,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大儒形象颇为不同。 近期,故宫博物院推出“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其实,苏东坡不仅有潇洒风流的一面,也有努力公事、为民解忧的一面
标签苏轼,凤翔府,韩琦,宋朝,官吏,凤翔
林则徐充军之旅:虽是革员,但一路受地方官礼遇,不断给人题字
1842年8月,林则徐离开西安,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几个仆人,赶着七辆大车,其中有一辆车,专门为他拉书、拉宣纸等用品,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当然,林则徐的充军伊犁之路,和我们印象中林冲充军沧州,遭差役虐待、刺杀是截然不同的。在兰州,林
标签林则徐,虎门销烟,甘肃,兰州,程德润,泾州
精彩绝伦的2副对联,让人眼前一亮,情不自禁记下来
这个对联是柳州柳侯祠的楹联,赞美的乃是唐代文豪柳宗元。这个对联最巧妙的地方,是把柳州和柳宗元绑定在一起,通过地方来凸显柳宗元的才华,也显示了柳宗元对于柳州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个对联选材精妙,对仗工整,赞美了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更凸显了柳宗元的人
标签对联,柳宗元,张佩纶,李鸿章
致敬最可爱的人|“一级英雄”卜广德: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积极宣扬那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宣扬那种不畏强敌、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宣扬那种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进一步在全省各层面营造崇尚英
标签卜广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上高地
宋朝被北方少数民族轮番打,最终灭国,是不是因为宋朝太富裕
由于宋朝经济非常发达,因此才引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抄掠,也因此宋朝最终才灭亡了。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相关的史料记载,金国的皇帝完颜亮因为看到了柳永写的《望海潮》里面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非常羡慕,于是率领大军南下侵略宋朝,想要
标签宋朝,少数民族,完颜亮,南宋,金国